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強制轉院致死? 家屬控健保「制度殺人」!

強制轉院致死? 家屬控健保「制度殺人」!

◎編輯中心報導新竹縣51歲劉姓男子本月初因住院期滿,桃園敏盛醫院依健保局規定協調轉院,但在轉院途中心臟衰竭,到院後急救無效、宣告死亡,家屬指控健保強制轉院的規定根本就是「制度殺人」,健保局則表示,如果醫院向健保局提出合理的理由說明,病患仍可以繼續住院,不會被趕出醫院也不會強制轉院。劉姓男子今年3月工作中突然昏迷倒地,到院前心跳停止,被緊急送往桃園敏盛醫院急救。經過院方啟動葉克膜搶救,才回復生命跡象,但住院期間仍發生兩次猝死,情況不穩定。到了5月中醫院告知家屬,根據健保規定,只能住院兩個月,後來因為病患併發膽囊炎,才又住到6月初。院方表示,因為健保規定,一般狀況住院健保只給付21天,重症病患可延長42天,合計最多63天。時間到了,院方只好協調轉院。不過劉先生在從桃園敏盛醫院轉院至龍潭敏盛醫院的途中,發生心臟衰竭,到院後院方立即搶救50分鐘仍宣告不治,家屬於是透過民意代表痛斥這是「健保制度殺人」,明明病患狀況不穩定,仍必須強制轉院。對此,健保局表示,其實醫院向健保局提出合理的理由說明,病患仍可以繼續住院,不會被趕出醫院也不會強制轉院。

隨著年齡惡化 退化性關節炎該如何紓緩病情?

隨著年齡惡化 退化性關節炎該如何紓緩病情?

退化性膝關節炎在骨科門診裡佔不少人數。據統計,患者年齡在40歲以上就有膝關節疼痛症狀,X光檢查多數可以發現髕骨(膝蓋骨)有外移或所謂排列不正的現象,隨著年齡超過55歲以上,發生單一髕股骨關節炎的患者愈來愈多。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熙全說,醫師對於早期髕股骨關節炎患者通常會採用保守療法,包括改變患者個人運動及生活習慣,非必要儘量減少爬山與上下樓梯,避免磐腿坐姿勢,建議做大腿肌肉增強復健運動。患者太胖提醒減重,保持在理想體重內,同時服用消炎止痛劑,改善及緩和病情,再者可吃葡萄醣銨營養補充劑、玻尿酸關節內注射液…等治療方式。陳熙全表示,當這些治療方式仍無法改善症狀,醫師會採用外科手術方法,目前骨科醫師最常應用膝關節鏡行髕骨外側韌帶切開鬆解術,合併關節面軟骨刮平術,甚至髕股關節置換術。他說,此類手術仍有許多條件因素限制,要審慎考慮,若採用軟骨移植術,因為技術性的關係,太過耗時而且又很昂貴,尚未普遍採用。如果直接考慮全膝人工關節置換術,許多醫師認為手術太大破壞及犧牲其它正常組織很不值得,因此對單一髕股骨關節炎的患者並不考慮。近兩年來,陳熙全對於有單一嚴重髕股骨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如:尚不宜施行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或因身體狀況無法施行較大手術,或是患者本人沒有意願進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時,會建議患者透過膝關節鏡,同時結合多重手術方式,比如關節清洗,加上軟骨刮平術、髕骨外側韌帶切開術等,同時將髕骨外側骨刺儘量切除,以不破壞原來髕骨組織為考量,以免影響爾後全膝關節置換的困難。陳熙全說,慢性退化關節炎通常伴有肥厚慢性關節滑膜炎,可再利用關節鏡電燒氣化棒將肥厚關節滑膜清除,整個手術過程破壞的組織不大,時間短、安全性高。他還說,根據術後門診追蹤,多數患者都有不錯的滿意度(視覺疼痛類比量表,VAS),除了少數手術傷口表淺感染外,並無重大併發症情形。陳熙全表示,民眾也要了解,任何退化性關節炎的病變仍然會隨著年齡時間而惡化,它本身是不可逆的變化,無論使用什麼方式的手術,只是在改善症狀、緩解病情,沒有唯一的萬靈丹。

真假?!評定劑量多寡 可自我感應?

真假?!評定劑量多寡 可自我感應?

有些親友或病人出國時,購買些保健產品,經常詢問到底該如何服用。說明書的內容記載都不太明確,經常是1~2 顆/天、或 2~3 次/天,到底服用多少才合適、才最能發揮效益?大家都知道,補充不足無法達到保健效果,而服用過量又會引起副作用。醫藥界一般都以體重為標準,例如纖瘦的人服用量就少,肥胖的人胖點就增加點用量,然而50%的胖子多半有脂肪肝,肝臟功能早已負荷過重或異常,如何經得起多些的劑量。任何口服的保健產品,最終還得仰賴肝臟代謝與分解,劑量一大就更增加肝臟負荷,豈不像是火上加油。到底,應該如何評定劑量多寡,才是最適當的呢?縱觀古今,中醫和西醫的疾病治療,都是根據患者病情給予相應的藥物及劑量。中藥劑量一般是根據經驗來定量,例如一帖藥中所需藥材是幾兩、幾錢,煎藥的時間長短,以及熬製的濃度,都是歷代醫者親自嘗試或臨床經驗而來。西醫則是以實驗室的分析來定性、定量,先將各種藥物試用於實驗體「白老鼠」,進行所需要量測試,然後再根據體重換算人體所需的「適當」劑量。不論中、西醫的「適用量」,都是一種概率的平均值,並非適合個別身體的需要量,然而每個人最合適的劑量各有不同,不同病程的需要量也不盡相同。這時,簡單又容易的人類本能感應方法「臂力能量測定法」,便可以派上用場,只是改以空左手與左手握有半顆、一顆、一顆半、…等不同分量的保健產品,分別比對平舉右手的「臂力能量」強度。不難發現,量不足與超量時,右手的臂力能量支撐力明顯變弱,而劑量合適時則平舉右臂的臂力能量特別強。好好善用「人類天生的特異功能」感應宇宙萬物的能量,便能分辨萬事萬物能量,對於人體內在能量的影響力好壞。本文作者:潘欣祥、馬芳傑摘自:不藥而癒不是夢,由華滋出版發行文章出處:http://www.uho.com.tw/book.asp?id=997

斤斤計較聰明吃 健康減重不麻煩

斤斤計較聰明吃 健康減重不麻煩

根據國民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成人過重及肥胖比率為44.1%,兒童則每4人就有1人為過重及肥胖,顯示肥胖已逐漸對人民健康造成威脅。「飲食控制」是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法門,但在許多人的觀念裡,「減重」總與「餓肚子」劃上等號,讓人覺得痛苦不堪。其實,只要學會「聰明吃」,把握健康飲食原則,既能享受美食也能健康減重,國民健康局在此提供您每週減重0.5公斤「聰明吃」健康飲食秘訣。每週減少0.5公斤的體重,需減少熱量攝取約3500大卡,約等於每日減少500大卡熱量,或減少攝取300大卡,並以運動消耗200大卡。其實減少熱量攝取並不難,只需把握下列重點便可輕鬆達成:少油、少鹽、少糖分:避免選擇油炸及過度醃製的食物;少喝含糖飲料,若一時無法戒掉,則可由減糖開始做起。多蔬、多果、多咀嚼:多攝取各種蔬菜水果,提供身體所需纖維質及各種維生素,幫助體內環保;每口皆充分咀嚼,讓腦部有足夠時間產生飽足感,避免過食。減少熱量小秘訣:減少100大卡熱量,約等於少吃三分之一碗飯,或將炸排骨改滷排骨,或少喝1瓶三合一罐裝咖啡,或半杯連鎖茶飲店之全糖飲料。減少200大卡熱量,約等於少吃半個太陽餅,或一個鳳梨酥,或一個桂圓蛋糕,或少喝一杯連鎖飲料店之全糖飲料。減少300大卡熱量,約等於少吃炸雞排的裹粉油炸皮(兩個巴掌大),或少吃三球冰淇淋。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為提昇國人的營養及熱量知能,於本(100)年推動「健康100 臺灣動起來」健康體重管理計畫,歡迎民眾與親朋好友揪團參加,一起實踐「聰明吃、快樂動,天天量體重」的技巧,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擁有美好人生。延伸閱讀「100大卡熱量食物表」: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0603

肥胖民眾罹患大腸癌機率 是體重正常者的1.6倍

肥胖民眾罹患大腸癌機率 是體重正常者的1.6倍

依衛生署97年癌症登記,大腸癌已成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97年共有11,004人罹患大腸癌,其中9,571名大腸癌個案(約87%)是發生在50歲以後,亦即 50歲以上的國人,每天有26人被診斷罹患大腸癌,發生率為每10萬人口150.1人,為50歲以下發生率的17倍。研究顯示每1~2年糞便潛血檢查可有效降低18~33%之大腸癌死亡率。由於糞便潛血檢查不僅可以早期發現大腸癌,還可以發現大腸癌的癌前病變(瘜肉),經切除後可以避免進展為癌症,因此,為減少大腸癌對國人健康的危害,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提供50~69歲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惟至99年底,50~69歲民眾2年內曾接受糞便潛血篩檢之比率僅22%,仍是偏低。每2名陽性個案可發現1名息肉,每23名陽性個案可發現1名大腸癌個案國民健康局分析99年大腸癌篩檢資料顯示,99年有近100萬名50~69歲民眾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其中陽性個案69,024人,截至4月底已有46,374人(約67%)接受進一步確診,共發現大腸癌1,979人,亦即每23個陽性個案,可發現1名大腸癌個案,另,發現瘜肉20,381人,約每2個陽性個案,可發現1名瘜肉個案,這些個案只要切除瘜肉,即可避免進展成大腸癌。99年糞便潛血檢查陽性個案仍有22,650人尚未接受進一步確診,推估其中約有12,300人可能已有瘜肉或大腸癌的存在,因此,國民健康局邱局長淑媞呼籲如糞便潛血檢查為陽性的個案要儘早接受進一步確診,以免喪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機會。此外,99年的大腸癌篩檢資料亦發現,約有49%的息肉和64%的大腸癌是位於直腸或乙狀結腸,但位於盲腸或升結腸的息肉和大腸癌亦分別有20%和15%,故糞便潛血檢查異常的民眾,若只有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是不夠的,應接受全大腸鏡確診,以免漏失位於盲腸或升結腸的息肉和大腸癌。另,比較93~97年篩檢與癌症登記之大腸癌個案期別分布顯示,經由糞便潛血檢篩檢發現的大腸癌,0~1期個案所佔的比率遠高於癌症登記,由21%提高至42%,並大幅降低第4期個案所佔比率,由23%降至9%。顯示糞便潛血篩檢確實可早期發現大腸癌,而1期以下的大腸癌5年存活率可以高達8成以上。因此,邱局長淑媞呼籲篩檢可以早期發現沒有症狀的大腸癌,民眾千萬不要因為沒有症狀,就心存僥倖不做篩檢,造成發現時已是大腸癌晚期,致5年存活率降至2成以下。端午佳節剛過,國人習慣吃粽子應景,由於粽子熱量高,邱署長文達提醒國人,吃過多的熱量易導致肥胖,而肥胖會使男性得到大腸癌的危險性增為1.6倍、女性增為1.2倍,因此,吃粽子要適量,並多吃高纖蔬菜,吃完了,也可以全家一起散步、運動,除可增進健康,還可培養家人感情,此外,也別忘了善用假期,陪同家人去做大腸癌篩檢,以維護家人健康。延伸閱讀「大腸癌年齡別發生率圖表」: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0604

塑化劑恐助長女性「子宮內膜瘜肉」

塑化劑恐助長女性「子宮內膜瘜肉」

塑化劑(DEHP)風波持續擴大,除了可能影響男性生殖系統發育,以及引發心血管及腎臟疾病,醫師指出,若是殘留在女性體內,恐將導致子宮內膜瘜肉甚至子宮內膜癌,且也可能使子宮內膜異位症及子宮肌瘤惡化等可怕的後遺症,建議婦女改變吃健康食品來調養體質的習慣。大林慈濟醫院婦產科主任洪英俊表示,由於塑化劑具有雌激素作用,如果殘存於體內時,就會對一些器官產生荷爾蒙的作用,其中影響最大的包括子宮、子宮內膜、乳房,而且不僅刺激子宮肌瘤變大,同時還會使得子宮內膜變厚,及刺激乳房的組織及腫瘤變大;此外,因為代謝經過肝臟,所以也容易造成肝臟腫瘤。洪英俊說,一些在婦產科門診的病人,都表示平日會吃具有雌激素作用的月見草、蜂王乳保養身體,結果發現病患在半年內不僅子宮肌瘤長大一倍,同時容易長出子宮內膜瘜肉,有的甚至導致子宮內膜異位症惡化。其他還有患者每天吃益生菌整腸,結果引發亂經、肌瘤變大,這些都是這幾年遇到一些吃保健食品的病患,而造成肌瘤變大、瘜肉變多、月經亂七八糟、月經量變多等後遺症。一位在做直銷販賣保健食品的病患,在醫院檢查出子宮長有肌瘤,想不到半年內長大一倍,月經量也變多、變亂,做超音波看雖然肌瘤有變大,但卻不致於影響月經。建議她照陰道超音波,結果發現原來子宮內膜還長了一顆二公分的瘜肉,判斷這才是經血量增多的主要原因。於是藉由子宮腔鏡把瘜肉拿掉後,月經也跟著慢慢恢復正常,從此之後這位病患就再也不敢吃保健食品。洪英俊提醒,許多女性朋友喜愛吃保健食品來達到養顏美容、調整體質,但這些顆粒狀或粉狀的食品,通常是添加很多不明成份,吃了之後不僅沒保健效果,反而還會傷身。他提醒民眾,吃天然的食材、喝白開水,保持良好的運動可加速毒素的排除。若是女性有月經不規則、月經量變多或少等異常,就應該到婦產科做超音波檢查,看看是否有肌瘤或瘜肉。若是原本就有肌瘤的人,則要檢查是否肌瘤有變大,才是真正保健之道。

注意餐前熱量多運動 糖尿病友也可輕鬆享健康

注意餐前熱量多運動 糖尿病友也可輕鬆享健康

日前(6/4)上午,近五十位糖尿病病友及家屬到花蓮慈濟醫院,參加糖尿病人保健推廣中心舉辦的糖尿病病友聯誼活動,現場除了幫病友們測量血壓、血糖,還邀請了花蓮慈院新陳代謝科李哲全醫師及營養師莊湄喬分享如何輕鬆享受端午美食的同時,又能兼顧到健康。香菇蛋黃粽、五穀養生粽、素粽、鹼粽…等,市面上常見的粽子一字排開,每個都是美味又應景的端午美食,但是必須控制血糖的糖尿病病友來說,要怎麼選?怎麼吃?就成了最頭痛的事情。花蓮慈院營養師莊湄喬表示,最簡單的選擇方式就是注意熱量,以香菇蛋黃粽為例,一顆就有近550大卡的熱量,相當於兩碗飯,而且造成血糖上升的速度,也比一般富含膳食纖維的素粽、五穀養生粽等來的快,對糖尿病病友來說影響比較大,建議一次食用不要超過一顆,甚至可以一顆分成兩次吃。為了讓病友們知道飲食控制有多重要,病友聯誼會會長徐南瑚先生也分享了自己的經驗,徐南瑚表示,自從知道罹患糖尿病之後,就開始積極地做飲食控制,血糖就慢慢的恢復一點點,後來開始運動,血糖就更加穩定的在正常範圍內,但是前幾天到日本遊玩,忍不住嘴饞多吃了點,沒想到早上衛教師幫忙量血糖的時候,發現飯後血糖值竟然就高達兩百,所以,特地要向醫師跟衛教師說聲不好意思,也跟病友們分享,希望大家一起互相勉勵。而李哲全醫師也特別提醒病友們,有空就要多運動,運動其實就是一種最天然、最好的藥物,可以讓身體分泌許多激素,讓人保持活力以及心情愉快,不過在運動前一定要做好暖身。另外,目前市售的食品大多都有標示熱量,所以,如果面對美食當前,真的不知道如何抉擇的時候,看看標示的熱量,其實就能幫助大家做好飲食管理,也可吃的健康、吃的快樂。

看、聞、摸三步驟 黑心吐司現原形

看、聞、摸三步驟 黑心吐司現原形

一條條剛出爐的白吐司香味四溢,總是吸引著民眾上門光顧。但消費者可得當心了!檢調追查發現,千賓食品販賣摻有塑化劑的香精,疑似流入烘焙業,吃進消費者的口中!麵包師傅教你三個步驟分辨黑心吐司:看、聞、摸!選購吐司時,首先看看吐司的色澤,正常用麵粉、雞蛋製作的土司應該是乳白色的,顏色過白可能使用了漂白麵粉。有些吐司散發著濃濃的牛奶香,麵包師傅說,這可不是業者大手筆加進了大量的鮮奶,而是加入了摻有塑化劑的香精。只要在揉麵糰時加入少許的香精,放入烤箱就能烤出奶香四溢的牛奶吐司。最後,正常的吐司綿密、有彈性,摻有化學原料的吐司則是一撕就斷掉。消費者購買前可以透過這三個步驟檢視自己是否買到了黑心吐司,除了檢查吐司之外,最好再看看店家是否有提供檢驗合格的單據,讓自己吃的健康,更有保障!

抗生素驗出塑化劑 各大醫院診所急下架

抗生素驗出塑化劑 各大醫院診所急下架

葛蘭素史克藥廠的安滅菌糖漿用粉劑遭民眾送驗發現含塑化劑DIDP,儘管非常微量,但衛生署仍建議暫時不要使用。民眾將此款藥品送到台北市衛生局檢驗測出微量的塑化劑,衛生署表示將會主動再次抽驗,結果最慢2天後出爐。此外,藥廠也委請第三公正單位進行檢驗。「安滅菌」是一款自費的抗生素,藥品上清楚標示著上、下呼吸道、泌尿道、皮膚、骨骼、關節及牙科的感染都適用,小兒科醫師也廣泛的使用在5歲以下的小朋友身上。DIDP屬人造皮革原料的一種,動物實驗發現具有肝毒性,甚至有損傷男性睪丸風險。儘管衛生署計算,以20公斤的孩童來說,服用藥物每天吃進的塑化劑約是容忍攝取量的1500分之一,非常微量,但事件爆發後,馬偕、國泰、榮總、三總、北醫等醫院及診所已經將該藥品先行下架。政府把關又出包,原本用來治病的藥品,如今也遭到塑化劑的毒害,這叫醫師、病患該如何是好?

氣溫飆36.2度少出門 隨時補充水分防中暑

氣溫飆36.2度少出門 隨時補充水分防中暑

台灣地區近日氣候炎熱,氣象局預測今(8)日天北部高溫33到35度,中部、南部33度,台北市上午高溫已經飆上36.2度,由於紫外線強烈,氣象局也提醒民眾非必要中午不要外出,外出要注意防曬、隨時補充水分,預防中暑。中央氣象局表示,因太平洋高壓減弱,今天全台山區午後陣雨機率增加,但平地多雲到晴,氣溫仍高,預測各地白天高溫可達攝氏33度以上,民眾外出要注意防曬、隨時補充水分。氣象局說,今、明(8日、9日)兩天白天氣溫偏高,台灣各地及澎湖、金門大多為晴到多雲的天氣;今天山區午後有局部短暫陣雨,馬祖亦有短暫陣雨;明天北部、東北部及中南部山區午後有局部短暫陣雨,東南部地區及馬祖亦有短暫陣雨。氣象局表示,太平洋高壓明天會持續減弱,明天除山區有降雨機會,北部、東北部平地午後短暫雨機會也會增加;10、11日受南方雲系移入影響,南部及花蓮、台東地區全天有間歇短暫陣雨,其他地區也有午後陣雨機會,但降溫效果可能有限。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