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塑化劑將升級列管 最快2週後開公聽會

塑化劑將升級列管 最快2週後開公聽會

塑毒風波震撼全台,甚至牽扯出毒物列管風波,環保署長沈世宏今(8)日表示,6月1日已經召開毒諮會,準備將塑化劑升級列管,環保署這兩天就會公告,最快2週後開公聽會。對於塑化劑遭添加到食品,衛生署說,目前所有的塑化劑分為二類,一是由昱伸及賓漢二家惡意將塑化劑加入起雲劑,供應下游廠商的黑心食物,這是衛生署這次「全面強化稽查」(即D-day行動)的主要打擊目標。另一是由PVC容器包裝所溶出或環境中存在的塑化劑,衛生署將仿美、歐、日訂出每人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作為下一階段防制目標。沈世宏今日表示,塑化劑普遍存在工業產品,依國內法規行政分工,環保署規範毒性化學物質管理法管理工業用毒化物不對環境造成危害,但終端產品不在此法管理範圍內,而分由各類法規規範,如食物依食品衛生管理法、農用依農藥管理法,塑膠玩具就依商品檢驗法。沈世宏說,環保署也已經開始修改第4類毒化物列管申報制度,並且941日開過毒諮會,將8種塑化劑列為第1、2類,8種以外塑化劑一律列為第4類毒化物。這兩天環署就會公告,最快2週後開公聽會。

D-day行動成效不彰? 衛生署:預期中,並不是破功

D-day行動成效不彰? 衛生署:預期中,並不是破功

針對D-day行動引爆批評,衛生署表示,這項行動是台灣針對「運動飲料」、「果汁飲料」、 「茶飲料」、「果醬、果漿或果凍」、 「膠囊錠狀粉狀之型態」五大類食品進行最大的食品稽查行動,目前已稽查了13,667家販售店,下架超過2萬品項次,使台灣食品及販售業作了一次徹頭徹尾的重整,引爆了很多過去從未發現的問題,對於外界質疑成效不彰,衛生署強調,「這是必然的事,預期到的事,並不是破功」,假設沒有「全面強化稽查」的動作,這些問題永遠不會被發現。衛生署表示,既然大部份販售店,已作過了稽查,且下架了2萬多項產品「上架即安全」目標已將達成,今後如果架上五大類產品及其衍生產品(如果醬、香精,加入麵包、冰淇淋…等)再發現含有(1)「昱伸」及「賓漢」公司非法加入塑化劑之產品(2)應下架而未下架或(3)隱匿及拒絕說明產品流向,將依消保法(第60條)及食品衛生管理法(第35條)處以停止營業,甚至撤照處分。任何人將不能再有僥倖心態。衛生署說,現階段完全針對黑心起雲劑進行查緝,目前所有的塑化劑分為二類,一是由昱伸及賓漢二家惡意將塑化劑加入起雲劑,供應下游廠商的黑心食物,這是這次「全面強化稽查」(即D-day行動)的主要打擊目標。另一是由PVC容器包裝所溶出或環境中存在的塑化劑。衛生署將仿美、歐、日訂出每人每日可容忍攝取量,作為下一階段防制目標。至於查封產品,衛生署說,查獲的數噸下架產品將分為二類銷毀,第一類是液體,由污水處理場來辦理,第二類是固體,以焚化爐燒毀方式處理,所有查封及下架產品將依環保署所提方式處理,不會再回流到市場。

糖尿病患飲食要訣 營養師:少油、少鹽、高纖維

糖尿病患飲食要訣 營養師:少油、少鹽、高纖維

因國人普遍運動量不足、肥胖比率增加、加上飲食過量等因素,近年來國內罹患糖尿病的年齡層有下降趨勢;想控制好血糖,除了運動,飲食也不可或缺。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欒家菁今天(8日)表示,「糖尿病患者在飲食上,必須注意少油、少鹽、少糖以及高纖維的原則。」糖尿病是內分泌與新陳代謝的疾病,病患的血糖比正常人來得高,因為身體血糖高,導致病患容易引發各種急性與慢性併發症;糖尿病患者要想控制好血糖,包括規律的運動、注意飲食、藥物的控制等。根據研究,規律運動可以增進糖尿病患者的身體代謝能力,幫助廢物排出體外,並可讓血管彈性變好,有助血糖獲得控制。欒家菁指出,規律運動可以提升胰島素的敏感度,協助胰島素有效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相關併發症的機率;她說,除了運動外,飲食也很重要,「糖尿病患者必須把握少油、少鹽、少糖,以及多攝取高纖維食物的原則,且三餐定時定量,蔬果也要均衡攝食。」

癌症病患補充營養品 魚油、高蛋白不可少

癌症病患補充營養品 魚油、高蛋白不可少

營養不良及體重減輕是癌症病患常見的營養問題,也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癌症病患必須要有足夠的營養,才能將身體狀況調整到較佳狀態。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欒家菁今天(8日)指出「除了平常飲食的攝取,補充營養品也很重要。」足夠的營養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如果缺乏營養,恐無法接受有力的醫學治療,比如開刀、放射性治療以及化療等,且會增加治療的合併症與感染機率,並會降低放射性治療、化療的治療效果。營養師欒家菁表示,病人在初診斷有癌症時,就要開始營養照護,充足的營養可以將病患的身體狀況調整到較佳狀態,而好的營養狀況也可以減輕病人在治療時所產生的副作用,且適切的營養也能維持體力。此外,癌症患者必須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以此維持良好的營養,以保持體重、增強抵抗力,六大類食物包括水果類、奶類、蔬菜類、五穀根莖類、油脂類、蛋豆魚肉類。欒家菁說,「茄紅素也是不錯的營養素,番茄汁也可隨餐喝,奶類包括奶粉或鮮奶類,全脂、低脂牛奶皆可,每天攝取一到兩杯,油炸品則是盡量避免。」欒家菁指出,癌症患者除了平日飲食的攝取,補充營養品也很重要,「例如魚油營養品可抗發炎,高蛋白的營養品可改善營養狀態;若病人還有糖尿病,可搭配服用控制血糖的營養品。」

癌症病患食慾不振 心理層面影響大

癌症病患食慾不振 心理層面影響大

癌症病患因為腫瘤引起身體不適,會導致食欲不振的情形,除了腫瘤因素,治療副作用、心理因素也會影響食慾。亞東醫院營養科營養師欒家菁今(8日)表示,「許多病人得知自己罹患癌症後,心理會很消極,因而引起食慾不振的問題。」癌症病患常心生消極感,認為自己不再有用、不如以往,消極態度會讓病患失去努力的意願、信心降低,變得易怒、孤單;這種消極的心理層面除了影響患者心態,也會導致其食慾不振。欒家菁說,癌症病患會食慾不振的原因,除了腫瘤本身引起身體不適外,還包括治療的副作用,比如吞嚥困難、味覺異常、口乾等,都會影響食欲;她說,另外,癌症病患的心理可能會較消極,因而影響食慾,我們都會鼓勵病人以正向思維、勇敢面對、接受治療。欒家菁表示,營養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患者在身體感到較舒適的時刻可以多攝食,像是接受化療之前與兩次化療之間,以及控制症狀藥物發揮作用時」。此外,欒家菁也說,病患可以在用餐前使用控制症狀的藥物,例如止痛藥或止吐藥物,也可食用少許開胃食物,包括酸梅湯、洛神茶等,提升病人胃口。欒家菁建議,如果病患胃口變好,可優先進食高營養濃度食物、或本身喜愛的食物,可用少量多餐原則訂下進食時刻表,「患者的食物可烹調成易消化、色香味具備的佳餚,須避免太熱、太油膩、太辛辣、調味重的食物。」此外,癌症病患適度活動也很重要,可以增強體力;欒家菁說,「病人在飯前可稍作散步,以促進腸胃臑動;而可營造輕鬆愉悅的用餐環境,對病人也有正面助益。」欒家菁建議,若癌症病患口渴,可以果汁或含糖飲料代替開水,以提高熱量攝取;欒家菁表示,「增加額外病人身體熱量的方法,可在烹調食物時,添加奶油或起士於食物中,也可用肉湯取代白開水來煮粥、麵等。」

林義傑狀況不錯! 8日上午跑了50公里

林義傑狀況不錯! 8日上午跑了50公里

經過一天的休息,台灣超馬好手林義傑8日繼續進行「擁抱絲路」長跑活動,且狀況不錯;地球探索保護協會指出,「林義傑的狀況很不賴,他與中國跑者白斌8日上午就都跑了50公里。」林義傑率領的「擁抱絲路」長跑活動,於今年4月20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堡出發,他與另外2名中國跑者陳軍、白斌預計將花費150天、跑完全程約1萬公里的絲路之旅。不過6日傳出林義傑與陳軍、白斌在伊朗境內喝下飲用水後,出現意識不清、身體不適的情形,有媒體報導疑似是遭開除的伊朗籍司機想報復,在飲用水裡放入俗稱「迷姦藥」的FM2。地球探索保護協會則表示,這些說法都不是事實,目前伊朗警方全力調查選手中毒原因,我們也靜待結果。林義傑團隊7日休息一天後,於伊朗當地時間8日清晨繼續展開長跑旅途,狀況不錯;地球探索保護協會表示,「林義傑與白斌的狀況很好,兩人在8日上午就都跑了50公里,陳軍也只稍落後一點。」在經過中毒事件後,團隊對選手的飲用水、食物更加小心處理;地球探索保護協會說,「目前團隊都更為謹慎,選手的食物與水,都有專人在控管。」

五旬以上長者注意!白內障手術前須謹慎評估

五旬以上長者注意!白內障手術前須謹慎評估

白內障大多與器官老化有關,隨著年齡增加,五、六十歲以上的熟齡長者,其眼內的水晶體會逐漸開始出現硬化、混濁等現象而影響視力。此外,外傷、藥物以及先天性遺傳也都有可能會造成白內障。一但出現視力減退及視野模糊等現象,就應開始考慮接受人工水晶體置換手術,以免因視力不良而造成安全上的危險。眼科開業醫師張朝凱表示,傳統白內障手術可分為大、小切口兩種手術方式,但目前主要以「小切口超音波晶體乳化術」為主流,其手術原理是以超音波探頭,經由3mm(釐米)的小切口,進入眼球中的水晶囊袋內,將白內障部位乳化並吸除;爾後再放入人工水晶體來取代自然水晶體的功能。小切口手術的好處在於傷口不需要縫線而可自行吻合;且傷口癒合時間快,可降低感染風險及術後散光的變化。除了手術日趨精緻化外,具有特殊功能性的人工水晶體,也是影響術後視力的原因之一。目前市面上可以選擇的人工水晶體種類繁多,由材質可分為硬式及軟式;從性質上則有疏水性及親水性兩種;若從功能上區分,則有可過濾有害藍光的黃片、單焦點或是漸進式焦點的老花矯正型水晶體,亦也有強調散光矯正及球面與非球面的差別。張醫師說明,由於置換人工水晶體後,每位患者術後初期視力會有較大的浮動誤差,每個患者使用眼睛的習慣不盡相同,例如需要經常近距離用眼或術後不想再戴老花眼鏡者,就可選擇多焦點的人工水晶體;而需經常夜間開車或需要精確視力者,則需要注意術後夜間眩光情形,因此非球面的人工水晶體可能就是較好的選項。而患者若沒有特殊需求或本身視網膜及其他條件不佳者,就不必要裝置費用較高的功能性人工水晶體。無論如何,若要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還是需於術前與醫師詳細溝通自己的需求,及選擇具有豐富執刀經驗的醫師與有規模的醫療院所。張醫師提醒,白內障手術一次僅施作單邊眼睛,患者接受手術當天及隔天回診皆需有家人或朋友陪伴,術後一周內也須遵照醫師指示使用藥物及按時回診避免搓揉眼睛、提重物或突然彎腰及用力等動作,並盡量不要讓水碰觸到眼睛;而如有糖尿病、高血壓或服用抗凝血劑者,應在術前充分告知醫師;白內障手術復原時間約一個月左右。眼睛是非常精密且需小心保護的器官,一旦失去清晰的視力,除了人生失去色彩且生活受到局限外,亦會直接影響個人行動安全,因此請小心謹慎評估任何眼科手術。

青春不留痕 刺青前切要三思

青春不留痕 刺青前切要三思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為了善盡公益責任,照顧誤入歧途青少年鼓勵向上,上周(6/1)於該院醫學美容中心舉辦為少年之家少女去除刺青活動,由整型外科周宏璋及皮膚科黃瑞雲二位主任級醫師,免費為安置於少年之家的20名少女完成去除刺青的心願,移除烙印陰影,協助她們重新面對人生。少年之家林昭文主任感謝新竹醫院數年來協助少女們完成心願,讓她們有重新面對未來的機會。這項免費去除刺青活動從過去到現在已幫助近百位少年之家少女,使家境清寒又本身無經濟收入的少女們,非常的感激,且感受到社會的關懷與溫暖。活動中由該院孫瑞昇代理院長接受林昭文主任致贈感謝給衛生署新竹醫院及二位熱心公益的醫師。該院醫學美容中心周宏璋主任表示,這次少女們刺青的圖案有大有小,最大的是一位少女小腿上28x16公分的天馬圖騰;也有刺了 「恨、魔、摳賽」等負面意念的字形,或是阿拉伯文、梵文之類的文字;刺青的部位更是從手腕、手臂、肩膀、胸部、小腿到大腿等處不一而足。孫瑞昇代理院長說明,新竹醫院致力於將關懷的觸角深入社會的各個階層、角落,針對弱勢的族群不遺餘力給予他們最切身需要的協助,過去多年以來,新竹醫院一直秉持著這樣的理念精神持續努力著,自成立醫學美容中心以來,即曾多次主動對監獄受刑人、管束少年、少女等免費去除刺青,幫助他們消除身上的烙印,重新面對未來。希望如此讓社會更多些溫暖、更詳和。少年之家林昭文主任解釋,這些少女,在迷惘的年少時代有的因為好奇無知、耍酷比炫,或因愛情誓言、對同儕的忠貞,或因在友伴唆使一時興起,在身上烙下大小不等的刺青。但少女進入少年之家安置一段時間接受專業輔導及正軌之義務教育後,隨著思考及判斷能力的提昇,少女們回頭看年少輕狂的歲月,覺得不堪回首,身上的烙印也常招致異樣眼光,影響交友就學,令其後悔無比。他奉勸青少年朋友們,刺青前切要三思,以免後悔莫及。

後天色素異常 糖尿病患者罹患白斑症機率高

後天色素異常 糖尿病患者罹患白斑症機率高

黑眼圈、熊貓眼是許多愛美人士的煩惱,但有人卻是為了白眼皮而困擾。家住高雄的45歲陳先先生國中開始右上眼皮開始冒出白斑,因為位置明顯,遠遠看起來就像是上了白色的「眼影」一般,到處求醫都無效,讓他30年來飽受眾人嘲笑和異樣的眼光,45歲了還是光棍一個。後在光田綜合醫院接受顯微黑色素移植手術後,3個月內白斑區域終於恢復正常膚色。  「別人都怕黑眼圈,我卻破除不了自己的白眼魔咒!」陳姓患者到醫院看診時,跟醫護人員大吐苦水,他表示自己在青春期的時候開始發病,由於一般人對白斑症認識不多,都誤會他得了會傳染的皮膚病,不是嘲笑就是保持距離,右眼白斑擴及眉毛,連右邊眉毛都變白。光田醫院整形外科吳文宏主任指出,白斑症是一種後天性色素異常的病症,會侵犯臉、乳頭、鼠蹊、肛門會陰、四肢、腳踝等各處,患處的毛髮也會跟著轉白。白斑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層,但依照統計,有50%的人是在10~30之間發作,男女的比例均等,白斑症的發生佔總人口的2%,推算全台灣可能有48萬人有程度不一的白斑症困擾。 發生原因目前尚未定論,但目前研究認為可能和自體免疫系統破壞黑色素細胞、黑色素細胞構造缺陷、生長因子缺陷、黑色素細胞的神經化學性傷害等多種原因有關,因此基因和環境均可能是致病的因素。門診中也發現某些患者因為外傷或情緒壓力而發病。如果家族中有甲狀腺疾病、糖尿病或其他自體免疫系統疾病,則罹患白斑症的機會也比較高。 吳文宏主任提醒,有些民眾過度塗抹含類固醇的藥物或偏方,結果導致皮膚變薄甚至受傷糜爛。因此若出現白斑,不要自行塗抹或服用偏方,應找合格有經驗的專科醫師來診治。延伸閱讀「白斑症治療可分為三種」:http://www.uho.com.tw/plasty.asp?aid=10574

止血藥勿亂吃 發現血尿應立即就醫

止血藥勿亂吃 發現血尿應立即就醫

現代民眾對於自身的健康愈來愈注重,大多數的人都會接受健康檢查,而許多人的健康檢查報告中,尿液檢查或多或少會出現血尿情形,到底血尿代表什麼意義?什麼樣的血尿要小心?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鄭玠豪解釋,所謂血尿,不單指肉眼可見的尿中有血,更大一部分的血尿是肉眼看不見,須借由顯微鏡才檢查的出來。血尿形成的病因很多,依年齡不同,可能的致病原因也不同。鄭玠豪提出以下幾種可能引發血尿的疾病:先天性泌尿道異常。泌尿道感染、發炎:腎臟發炎、膀胱發炎。泌尿道結石:如腎臟、輸尿管、膀胱以及尿道結石。血管病變:如腎血管瘤。血液因素:先天性及後天性的凝血病變、治療性抗凝血狀態。人為因素:性行為後、陰道出血、精血。外傷:受到撞擊。泌尿系統腫瘤:包括良性的多囊腎和惡性的泌尿道上皮癌。鄭玠豪說,其中較常見的發炎、感染或是尿路結石,常常會伴隨者其他症狀,如發燒、解尿疼痛、解尿困難、頻尿、腰痛…等。其中,無痛性或無症狀的血尿最常被一般民眾所忽略,特別是有部分血尿是以間歇性出現來表現,時有時無,有些民眾誤以為複檢結果無血尿就沒問題了。雖然癌症不常見,但腎臟癌及膀胱癌患者約有七成是以無痛性血尿來表現,因此,對於一個無痛性血尿的患者在未確切找出病因前,不能輕易排除泌尿道癌症的可能性。鄭玠豪強調,出現血尿時,流血的量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找出造成血尿原因,發炎、尿路結石或癌症,預後是完全不同,即使所有進一步檢查報告都正常,一般還是會建議至少每年回診追蹤一次。他最後提醒,切記!止血藥勿亂吃,也不要因為血尿時有時無就掉以輕心,無論是肉眼可見的血尿,或是顯微鏡檢查的血尿,一旦發現有血尿情形,應該立即就醫,以免錯失早期診斷良機。延伸閱讀「血尿進一步檢查方法」:http://www.uho.com.tw/rorw.asp?year=2011&mon=6&id=417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