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世界無菸日 213個民間團體成立「台灣拒菸聯盟」

世界無菸日 213個民間團體成立「台灣拒菸聯盟」

213個婦幼、環保、社福、醫藥、教育等團體代表,於日前(5/31)日WHO「世界無菸日」發表宣言、正式成立「台灣拒菸聯盟」,並於群賢樓前向支持菸害防制的田秋堇、丁守中、江玲君等立法委員獻上「感恩的心」,表達「落實WHO「菸草控制框架公約」、儘速審查「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重建臺灣公共衛生形象」的需要。台灣醫界菸害防制聯盟、國家衛生研究院客座教授溫啟邦表示,添加塑化劑造成國人驚慌,臺灣全民努力、長期經營的公衛形象更因此重挫。事實上,塑化劑是屬於第4類毒化物,而菸品卻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為「第1級的致癌原」,而且菸品一年奪走全球600萬人的生命,其中有28,000人在台灣!「世界無菸日」,WHO把今年訂為「落實菸草控制框架公約年」,而「菸草控制框架公約」(簡稱FCTC)是WHO唯一的公約,臺灣要健康、台灣要更好、台灣要扭轉國際形象,應該好好運用這次機會,讓預防疾病、拯救生命、符合FCTC的「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通過,展現台灣配合國際公共衛生政策的決心。台灣拒菸聯盟發起人代表孫越表示,為維護國民免於菸品危害;預防青少年吸菸;以及落實WHO的FCTC,「台灣拒菸聯盟」提出三項行動:立法院通過「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全民給予提案立法委員民意支持力量。要求政府落實FCTC。「台灣拒菸聯盟」213個連署團體的代表們,以一段呼籲懇求審查通過「菸害防制法修正草案」的急迫性!台灣癌症基金會強調,懇求室內公共及工作場所全面禁菸,提供國人免於二手菸害。無喉者復聲協會強調,推動菸害防制、建立無菸環境,以拯救人命。台北市呼吸治療師公會強調,建立室內無菸環境、免於二手菸害,應是人民基本的健康人權。董氏基金會強調,禁止菸草產業廣告促銷與贊助,及加重菸草產業違規廣告處罰,可預防吸菸並符合公平正義。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強調,全面禁止菸草產業的廣告、促銷及贊助,確實保障下一代遠離菸品。臺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強調,禁止菸品陳列展示,避免戒菸破功。台灣國際醫學聯盟強調,維護消費者權益,塑化劑要下架,比它更毒的菸品更應下架。婦女救援強調,完善的菸害防制法,將使更多的家庭圓滿。中華民國防癌協會強調,現在做好菸害防制,下一代遠離肺癌疾病。亞美反菸基金會強調,有效的菸害防制政策,可以幫助戒菸!延伸閱讀「完整內容」:http://www.uho.com.tw/focus.asp?sid=8&id=664

快樂運動!心路邀您一同響應支持智能障礙者的運動夢

快樂運動!心路邀您一同響應支持智能障礙者的運動夢

心路基金會今年在體委會、臺北市體育處、特奧會、璞園籃球隊與真理大學運管系等單位的協助下,首度辦理「籃得好天天」街頭籃球競技活動,此創舉打破過去智能障礙者被隔離進行體育活動的常態,讓智能障礙青年(以下簡稱智青)與各界人士(以下簡稱社青)一起混合組隊,每支隊伍都由2名智青與2名社青所組成,希望可以藉由練習和比賽過程,破除彼此隔閡,讓「融合」理念可以真正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同時,為了推廣活動理念,心路在7月2日晚間舉辦公益籃球表演賽,呼籲社會大眾響應購票,支持智能障礙者的運動夢。心路基金會也強調運動對智能障礙者的重要性,透過運動可以引導他們建立自信,參與社會,甚至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公民。但智能障礙者常礙於自身能力或環境條件的限制,例如交通問題,無法自行到達運動場地;例如場地問題,無法找到合適的地點;甚至周遭異樣的眼光,都讓智能障礙者無法順利走出家門,找到同伴一起運動。因此,「籃得好天天」籃球競技活動的舉辦,就是要協助智青排除上述種種困難,讓他們在一個不怕風吹雨打的地點,找到一群不只是當球友,更可以當好朋友的社會青年,一起快樂運動。上月(5/22)是「籃得好天天」活動進行智青競賽項目分組的一天,更是智青與社青第一次見面、組成隊伍的重要日子。當時配隊過程中,其中一名智青阿弘未能和熟識的智青同一隊伍,相當抗拒和陌生人組隊,然而經過隊友真理大學運管系莊帛根和李錢宣同學努力緩和氣氛之下,阿弘終於笑顏逐開,靦腆地說「新隊友還不錯啦」,甚至開始期待下次與隊友見面練球的時間。在特奧會協助下,工作人員進行集合、報到、熱身、測驗評估、分隊等流程時,在旁觀摩活動的智青家長也有感而發地說:「我真的好感動,第一次參與這樣有規模的智障者籃球活動,自己孩子也有機會和一般人打球、交朋友」。這樣的家長心聲真正透露了智能障礙者參與社會、與社會融合的迫切需求。6月份的每個週末(6/5、6/11、6/18、6/25),智青和社青都會相約在士林運動中心練球、培養默契,直到7月2日正式比賽當天,大家以球會友,找出真正籃球高手,當天晚上則會舉行頒獎典禮,並由SBL璞園建築與修杰楷、伊林模特兒所組成的明星籃球隊進行公益籃球表演賽,更有大嘴巴、SIGMA等藝人勁歌熱舞,帶動現場氣氛,心路基金會也希望社會大眾購票響應,分享智青得獎的喜悅,也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可以快樂運動、參與社會。購票請洽心路基金會(02)2592-9778分機203,詳細訊息公布請見活動網站http://nicedayball.pixnet.net/blog。

提昇學習英語的興趣 童綜合舉辦生動的英文演講比賽

提昇學習英語的興趣 童綜合舉辦生動的英文演講比賽

童傳盛文教基金會舉辦的「第五屆英語演講比賽」訂於上月底(5/29)日上午在童綜合醫院梧棲院區20樓舉行,對象為國小一年級至六年級的學生,還特別聘請大甲高中、清水高中、中港高中、惠文高中與台中女中的英語老師當評審人員,頒獎典禮時各組評審各派一名代表講評,整個活動圓滿成功。第五屆英語演講比賽分為初年級組、中年級組與高年級組,參賽人數達一百多人,報到時間未到已有家長急著帶小朋友到會場報到,提前準備各種道具,小朋友為了這個比賽準備的服裝也很有創意,讓人目不暇給。此次參賽的小朋友個個都是有備而來,豐富的內容、生動活潑的肢體語言、音揚頓挫的抑揚頓挫的語調穩健的台風,以及一口流利的英語,讓人印象深刻。雖然,過程中有些小朋友緊張到忘詞,不過在評審的導引下還是完成演講,在下台時還不忘補上一句「thank you 」,這樣的精神獲得觀眾熱烈的掌聲。童傳盛文教基會每年舉辦的英語演,講報名的人數都很踴躍,在口耳相傳下有很好的口碑。今年增加了獎項及獎金,初、中與高年級組各選出前三名,佳作各3名,最佳造型獎各1名。經過整個上午的比賽,得獎名單終於出爐了。頒獎典禮由該會童敏哲董事頒獎各組的前三名,再由各組評審講評,以及頒獎發佳作與最佳造型獎。高年級的第一名為彭欣瑜同學、第二名為朱柏叡同學、第三名為徐信寰;中年級的第一名為張以雨同學、第二名為楊少鋐同學、第三名為陳育歆;初年級的第一名為高文偉同學、第二名為張睿軒同學、第三名為呂天翊同學。童敏哲董事表示,舉辦此活動的目的是提昇學童學習英語的興趣與能力,讓學童了解做任何事只要盡力去做,志在參與的過程,成果應以平常心看待,可以學到更多。

滿足口腹之慾下 也需注意體「粽」是否上升

滿足口腹之慾下 也需注意體「粽」是否上升

隨著炎夏氣溫驟升,端午佳節的氛圍也越趨高漲,加上今年端午佳節有三天連續假期,對於期待端午節來臨的心情油然而生,不知大家是否已經開始忙著採購粽料及粽葉,還是決定買個粽子來過過癮呢?不論您要自製還是外購,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營養科都能提供大家一個既能滿足口腹之慾,又不造成身體腸胃負擔的聰明新選擇!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營養科營養師藍玉芬說,記得以前小時候每逢端午節前夕,家家戶戶及鄰里之間,隨着陣陣清風飄來粽葉的香氣,在在提醒着人們,歡慶端午闔家團圓的日子來了,然而每個人對於粽子的喜好各有不同,有鹹、有甜,有北部粽、南部粽、客家粄粽、湖州粽、廣東裹蒸粽等,不論愛吃那一類型的粽子,幾乎在台灣都可以吃的到及買的到,台灣真是個美食天堂呀!隨着商業活動的興起,對於中國節慶的過法也有不斷演進,發展出不同模式,除了知名商家及傳統市場,現在連便利商店也加入販售粽子行列。除了眾所周知的傳統口味外,粽子產品也朝向禮品化及精緻化發展,然而隨著健康意識的增加,飲食不再是強調美味而己,健康飲食更是全民的期待。藍玉芬表示,如果購置市售粽子時,首先提醒民眾,選購時以全榖高纖低油低熱量為主,可以由外包裝及營養標示看出一些端倪來,例如主材料中是否使用全穀根莖類或蔬菜食材,以低脂的肉類、海鮮或堅果等食材代替傳統五花肉或蛋黃,以健康植物油替代飽和脂肪高的豬油。她說,如有多種口味享用,以「分食」為原則,品嚐粽子時,適量為限,才不會造成腸胃、血糖及心血管、甚至身材變形的壓力及負擔。此外,也希望民眾在享用粽子時,能搭配一份蔬菜及一份水果來攝取,補足粽子所欠缺的蔬果含量,更能幫助大家「均衡」過節!藍玉芬特別將市售常見的粽子作一分析與比較,各年齡層每天食用的份量表列出來,提供大家參考,不過隨着粽子大小、內容物食材的不同,熱量高低及鹽份相差頗巨,每個人應該依據自身年齡及身體狀態去攝取粽子,市售常見的小鹼粽約有1/4碗飯熱量、冰粽大約有半碗飯熱量、台式鹹粽約有1~2.5碗飯不等的熱量、湖州粽約有1.5~2.5碗飯不等的熱量。營養師提醒民眾,粽子美味但營養較不均衡,所以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與親朋好友一起分享粽子的美味,相信大家都可以無負擔、寬心過端午!延伸閱讀「市售常見粽子營養成分一覽表」: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10583

端午送香包 身心病友表達感恩心

端午送香包 身心病友表達感恩心

明天就是端午節,大林慈濟醫院身心科日間病房的病友們親手製作香包,送給院內醫護同仁與志工,對於大家平時的照顧表達感恩之意。低著頭,依照老師的說明仔細穿針引線,身心科日間病房的病友們,專注地縫著香包,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趕忙舉手發問,比較老練的病友則充當小老師,教導其他學員如何製作。不一會兒功夫,一個個造型可愛的香包就陸續完成了。一位學員說,這些香包要送給志工師兄姊們,「感恩他們平時照顧我們。」,「做香包可以訓練手腳的靈活度,很好呀!每一件事都是從頭開始,做事要專心,專心去做就能完成。」身心科日間病房職能治療師李騏任表示,由於疾病的影響,病友們的專注力常只能維持10幾分鐘,就會分心,而做香包需要專心穿洞,正好可以訓練他們的專注力。病房每逢春節、端午、中秋等大節日,都會配合舉辦相應的活動,讓病友們和社會保持接軌。今年端午節教病友們縫製香包,除了讓他們了解傳統習俗外,由於平時他們在醫院接受醫護人員照顧,在門診、急慢性病房則是常受到志工們的照顧,因此特別將親手製作的香包送給大家,表達感恩之意。星期五(6/3),病友們來到一樓的志工組,將完成的香包送給志工,同時帶來陶笛演出「小太陽的微笑」,志工組張紅芬代表接受病友們的心意。她表示,收到禮物覺得很感動,病友們能夠把心安住在這裡,有這樣的成果展現,希望未來他們也能走出來,在這裡為大家服務,更肯定自己的生命價值。陳金城副院長則是代表醫護人員收下香包,他笑容滿面地表示,沒想到會收到這麼好的禮物,祝福大家佳節愉快。而在大廳,腫瘤中心也為了給癌症病友及家屬打氣,特別邀請馨韻合唱團、同濟中學陶笛隊、BEST烏克麗麗推廣中心等團體,用音樂帶給病人歡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BEST烏克麗麗現場分給現場民眾夏威夷小吉他,教導民眾彈奏兩隻老虎,只見幾位阿嬤跟著邊彈、邊搖頭晃腦打節拍,架式十足的即興演出,贏得現場掌聲不斷。

2011醫學人文公益舞台劇北醫免費公演「幸福的開始」

2011醫學人文公益舞台劇北醫免費公演「幸福的開始」

臺北醫學大學第一次由醫學系、牙醫系、護理系等大一及大二同學選修「醫護人文劇」課程,由51位同學修習該課程,馬上就要期末成果驗收,而經過這幾個月來的密集排戲,同學們終於有機會踏上正式的舞台,向您呈現他們辛苦耕耘的成果。「幸福的開始」的故事是描述一位罹患子宮內膜癌的媽媽堅持生下孩子的動人故事,我們希望同學們藉由扮演劇中人物來體會疾病、醫護人員和體會即將死亡在生命中所體會的真正意義與價值,並因此更珍惜自已將來有機會擔任療癒者角色的機會,努力發揮所學。全劇長約一個小時,是北醫首次在醫學人文課程裡相當創新的教學,藉由「同理心」的彼此關照、進入病人內心世界,以及醫護人員在面對疾病無法治癒,該如何藉由扮演的過程讓病人能安詳的渡過生命中的最後的時光。醫師治病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為了利慾,而是為了解除人的痛苦,恢復人的健康,增進人的福祉為首要任務。我們認為這不僅僅只是一齣戲,而是這些未來的準醫護人員,能不能藉由這樣的一個課程去省思病人、醫護人員及家屬這三者間的關係,也讓自己提早面對醫療場域的現實環境,幫助自己未來在臨床工作上的表現。在排練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學生的成長與進步,他們用最真實的醫病經驗及角色扮演過程中,去找到屬於醫護人員應該具備的使命。誠心希望透過醫病關係戲劇的展演,為台灣醫學人文教育紮根,透過「醫學人文劇」的戲劇精神,能更了解醫病關係,也讓醫護學生藉由醫療專業角色的扮演,傳達醫療工作者面對疾病的態度及生命觀點,由真實案例去反思生命的意義,並能更懂得及時去愛惜親人和活在當下,在此,邀請您為這群辛苦的同學加油打氣,且為他們所努力的成果喝采。2011醫學人文公益舞台劇北醫免費公演http://www.tpec.edu.tw/onweb.jsp?webno=3333332025&webitem_no=15092,時間: 民國一百年 六月十日(星期五)下午六時三十分,地點:臺北醫學大學杏春樓四樓表演廳(不需索票、免費入場)。

輕安心蓮慶端午 花蓮慈院心心香印

輕安心蓮慶端午 花蓮慈院心心香印

充滿感恩節日的五月剛過,在端午佳節前夕,花蓮慈濟醫院病房裡,已經充滿濃濃的端午氣氛。上月底(5/30),在花蓮慈院心蓮病房宗教師-純寬師父的陪同下,慈濟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的同學,帶著充滿香氣的「心心香印拼布活力粽」、寫著靜思語的「大愛天燈」與祝福,來到花蓮慈濟醫院心蓮病房及輕安居,祝福所有的病友端午佳節愉快。「伯伯您好,這個裡面有芳香精油,還可以按摩唷!」溫柔地將心心香印拼布活力粽掛在心蓮病房病友的手上,花蓮慈院心蓮病房護理長張智容表示,融合香包與按摩器的活力粽,創意來自於慈濟技術學院的同學,布料是從環保站回收而來,再由慈濟中學的同學們縫上固定的車邊,最後在由慈濟大學的同學、心蓮病房的志工陪著家屬一起完成,其中的芳香精油不但有安定心神的效果,活力粽還能增進家屬與病友之間的互動,過程中大家心貼近著心,所以,取名「心心香印活力粽」,加上慈大同學們手工剪紙做成的「大愛天燈」吊飾,希望能帶給病友與家屬滿滿的活力。有了滿滿的活力就能創造更多歡樂,在慈大同學的規劃下,邀請病友及家屬參加溫馨餐會,除了充滿溫暖的手語歌曲與福音歌曲,剛獲得慈大校內歌唱比賽優勝的社工系楊書喻同學,更貼心的自彈自唱台語歌曲「落雨聲」,現場病友、家屬與志工也忍不住跟著一起唱。動人的氛圍溫暖了每個人的心,平常胃口不好的病友也胃口大開,甚至拿出自己愛吃的蛋糕與同學們分享。兼任慈濟大學助理教授的純寬師父表示,讓同學實際去參與關懷的過程中,不是只有單純的付出,很多同學們都說,他們得到的比付出的還要多很多。慈大社工系三年級的王嘉鵬同學說,之前有親戚與朋友往生,自己因為在外地求學的關係,而沒有見到最後一面,才驚覺原來以前當志工去關懷的「別人」,其實就是「自己」,所以,特地選修「臨終社會工作」課程,希望能學會如何去關懷每個人。下午,溫馨的過節氣息傳到花蓮慈院日托中心,為了在第一時間拉近彼此的距離,慈大的同學全程以「不太輪轉」的台語主持,逗得阿公阿嬤笑聲不斷,慈大的同學們就好像孫子孫女一樣,用心心香印活力粽為阿公阿嬤們按摩,阿公阿嬤們則是牽起同學們的手,笑著摸摸同學們的臉,共同享受著天倫之樂。純寬師父表示,不需要太刻意的言語說明,讓同學們實際去做、去付出,就能感受到最真實的美、善,感恩花蓮慈院院方讓同學們有機會體會,在過節的時候,串聯起慈濟志業體的愛心,讓同學與住院的病友及家屬們,分享過節的氣氛,在端午前夕,為花蓮慈院的病房裡,加添一分溫馨的佳節氣氛。

塑化劑風波業績掉三成 醫院外包商店配合把關不嫌苦

塑化劑風波業績掉三成 醫院外包商店配合把關不嫌苦

塑化劑風暴越演越烈,大林慈濟醫院在政府明訂D-Day期限前,即對院內外包商店進行檢查,必須有販售商品的檢驗報告才能讓物品上架,務必要讓看診的民眾吃得安心。而首當其衝的義美食品、維康便利商店表示,雖然最近業績掉了兩、三成,但只要民眾買的安心就好。針對可能含有塑化劑的商品,大林慈濟醫院總務室從嚴把關,在事件爆發隔天就指派專人處理,立即將當時疑似含有塑化劑的運動飲料下架,並要求業者提供檢驗證明才可恢復販售。總務室股長蔡正偉表示,醫院對於販賣商品的安全更需要嚴格把關,寧可先不上架,也要確保販賣的商品不含塑化劑。因塑化劑盛行的緣故,導致人心惶惶。義美食品和維康便利商店都表示,購買飲料的民眾明顯變少了,大約減少了兩至三成,尤其是以往暢銷的保特瓶裝飲料,現在幾乎乏人問津。雖然因為遭受波及,導致業績下降,還得經常花費人力將商品搬動,但他們都認為,讓民眾能夠買的安心才是最重要的。維康便利商店也印了五大類食品分辨表,張貼在櫃台前,讓櫃台人員能在結帳時再做一次確認,嚴格把關。嘉義縣衛生所也在上月底(5/31)派人前來稽核院內外包商店,架上商品皆符合政府標準,讓民眾在醫院購買商品都能用得安心。目前政府明令要求,只要是運動飲料、果汁、茶飲、果漿果凍果醬和膠囊錠狀粉狀等5 大類食品,必須提出安全證明,否則禁止販賣。民眾如果過去經常食用含有塑化劑的食品,擔心是否危害健康,大林慈濟醫院也開立「塑化劑諮詢門診」,有需要的民眾可掛腎臟內科門診,可獲得相關諮詢。

粽香飄揚健康100 署基歡慶端午節

粽香飄揚健康100 署基歡慶端午節

文/署立基隆醫院 院長室五月五,慶端午。署立基隆醫院特於(6/2)上午辦理「粽香飄揚,健康100」端午節慶祝活動,邀請社區民眾一同舉辦包粽子接力大賽,還邀請了中興國小帶來精彩布袋戲表演,推動健康飲食、樂活養生,現場相當熱鬧。署立基隆醫院為了讓大家體驗端午節的氣氛,特地將仁壽社區、現場民眾及該院員工分成三組,辦理包粽子接力大賽,現場包的粽子有大有小,還有不小心掉在地上的,現場歡笑聲不斷,院內同仁表示,自己平常服務病人是得心應手,第一次包粽子包得手忙腳亂,相當有趣。民眾也紛紛表示今天的活動相當應景。端午節將至,粽子已為家家戶戶應景的料理,而市售的粽子種類繁多,口味更是五花八門,然而,一般傳統粽子油脂、熱量、鹽分相對的較高,且纖維含量佔比相當少,對於慢性病患、需體重控制的民眾,甚至一般健康的人都不宜攝取過量。配合本年度國民健康局推出的「國人健康減重135活動」,署立基隆醫院營養室張皇瑜主任及陳碧金師傅特地利用青江菜、杏鮑菇、銀杏、栗子等營養又健康的食材,研發翡翠健康粽,一顆才不到300大卡的養生粽,熱量比一般市售粽子少一倍,低卡又健康,還獲選國健局的十大健康粽之一。結合現在正夯的蔬食養生原則,強調高纖、低脂、低油及少調味品,利用青江菜和糯米製成,內餡則以杏鮑菇、香菇,取代市售粽子中的肉量,口味獨樹一格,切塊滷過的杏鮑菇不論是外觀還是口感如同干貝,既可滿足口腹之慾,也相當符合健康原則。翡翠健康粽除了可以鼓勵小朋友攝取足夠的青菜量外,針對高血壓、糖尿病,或是心血管疾病的慢性病患者,也很適合。署立基隆醫院提醒民眾在食材上多花點心思,自己動手DIY,掌握精挑食材、適量食用外,透過精彩的舞蹈表演及包粽子大賽,希望大家都能過個健康無負擔的端午節。

停止輕視生命 給自己更多機會

停止輕視生命 給自己更多機會

屈原的自殺行為,在早期的文化背景下產生奧妙的影響,認為「只要有理由,自殺是可以被接受的,甚至還可以被紀念」。為避免自殺行為被過度包裝或扭曲生命價值,馬偕醫院特於日前(6/2)舉辦「屈原、方舟、平安粽‧馬偕、福音、台灣情」活動,藉由詩歌比賽與傳唱,讓心靈得到撫慰,新北市副市長侯友宜並到場,共同為自殺防治工作的推展表達支持。新北市副市長侯友宜在致詞時表示,淡水馬偕醫院在六年前即與新北市衛生局心理衛生中心合作,由馬偕醫院協助自殺通報個案關懷訪視服務,及提供個案出院後持續性照護,並深入社區進行民眾衛教宣導,可說是新北市自殺防治網絡醫院的表率。馬偕醫院自殺防治中心曾於2007年針對台北市、新北市及基隆、桃園縣市等地的「自殺路徑」進行研究,針對佛教、道教、基督教與天主教共發出7,000多份問題,在不同宗教各自回收1,000份有效問卷中,共計4,000份問題中發現,平均年齡介於40歲且曾經有自殺意念或自殺行為的民眾,會在最痛苦不堪的時候尋求宗教的幫助,其中,佛教與基督教團體因有較密集的宣教活動,是最常被求助的宗教類型。而在有參加宗教活動的信徒中,佛教團體約有5.4%,基督教團體約有2.6%的人表示,過去因有過自我傷害的意念或感到痛苦,而主動向宗教團體求助的經驗。這項研究進一步了解這兩大宗教團體成員,是否曾有自殺或自傷意念?結果發現,佛教團體約有1%、基督教團體約有4%的成員,過去曾有此種想法,在參與宗教活動後,已沒有這樣的意念,顯示參與宗教活動對心靈平靜有很大的幫助,其中基督教的成效更為顯著。此研究另發現有自殺意念者較少到道教與天主教團體求援,馬偕醫院精神科兼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方俊凱表示,這可能與這類宗教團體較少舉辦宣教活動有關,但研究中也發現,4,000份有效樣本數的宗教「年資」都不同,其中以基督教的「年資」最短,但透過宗教活動讓心靈獲得平靜的求助者,也屬基督教的滿意度最高。這項研究已被「國際死亡學雜誌」(OMEGA-Journal of Death and Dying)接受。方俊凱表示,他曾有一名35歲女性病人,20多歲就結婚生子,卻沒想到多年後,老公拋家棄子不負責任,使得這名婦人重複以吞藥、割腕等巨烈手段想要揮別痛苦,本來對宗教十分排斥的她,因在淡水馬偕醫院住院期間參加了每週四上午的「平安團契」後,在心靈上獲得平靜,自殘行為大幅減少,從個管記錄中也發現,婦人透過詩歌療癒受創的心靈,說明宗教活動對心靈受創者的自殘意念與行為有很大的正面影響。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