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慢性心衰竭未治療 死亡率更勝癌症

慢性心衰竭未治療 死亡率更勝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患者還沒進診間,就聽她喘了一口大氣,在家人攙扶下坐下來,又喘了口大氣。她女兒說:「蔡醫師,我媽媽長期有高血壓的問題,前陣子覺得很累、常喘不過氣,到大醫院檢查才發現是慢性心臟衰竭,現在除了高血壓及心臟衰竭的藥物外,還要配合限水限鹽,不過還是很容易喘,所以想藉中醫調養改善身體。」最主要症狀為「累、腫、喘」根據統計,台灣每年大約有2萬2000人因嚴重心臟衰竭住院,如果沒有好好治療,三個月內大約有3成的人會再次住院,一年的死亡率大約是3成,五年的死亡率則是接近5成,比癌症還要高。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心臟衰竭,是指心臟因為結構上或功能上的異常,造成心臟輸出血量不足,無法供應身體細胞需求時所產生的症候群。症狀可以是由心輸出量不足所引發的疲倦、虛弱、手腳冰冷、尿量減少、頭暈昏厥等,或由鬱血所造成的運動耐受力下降、呼吸困難、端坐呼吸、陣發性夜間呼吸困難、異常咳喘、下肢水腫、腹水、黃疸、右上腹疼痛(肝鬱血腫大)等症狀,其中最主要的症狀就是「累、腫、喘」。中壯輩病患增加 多為酗酒或感染引發除了年齡大之外,其他像是冠狀動脈心臟病、高血壓、心肌症、瓣膜性心臟病、貧血、甲狀腺功能異常、糖尿病、感染症、心律不整、肺栓塞、過勞、肥胖、情緒激動、懷孕等。近幾年來,心臟衰竭的診斷年齡有下降趨勢,越來越多30歲到40歲壯年人,因為病毒感染之後轉變成病毒性心肌炎,或是因為喝酒,引起心肌病變而造成心臟衰竭,這都是要大家多留意的!慢性心臟衰竭,是屬於中醫「心水」、「心痺」、「心脹」、「心衰」等範疇。在古籍《內經‧素問‧痺論》中提到「脈痺不已,復感於邪、內舍於心……心痺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嗌乾善噫。」是最早的描述。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可溯源於心之諸病,不外稟賦薄弱,外邪裘心,或勞傷六極,心用過度,日久不復,心體受損,心用耗竭不支,使氣血津液運行不利,奉養無權。是以氣虛為心衰最根本病因,而且還可進一步進展為陽虛、陽脫,以及氣陰兩虛、氣虛血瘀、陽虛水泛為基本病機,涉及心肺脾腎四臟,各證型之間相互關聯和相互轉化。中醫治標治本兼顧 恢復心臟功能治療上,中醫以驗證論治為主,雖然心臟衰竭的重要治則是「益氣活血,溫陽利水」,但是也要配合其他體質的偏失來調理,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治標調其營血、祛邪為務,治本益氣溫陽,就可以讓心臟的功能逐漸恢復,其他再配合飲食及作息調理,效果會更好。蔡易昌醫師提醒,如果有不明原因的腫、喘、累等情形,千萬不要掉以輕心,有可能是心臟出問題了,建議要尋求專業醫師治療。 (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濕答答梅雨季報到 當心香港腳蠢動

濕答答梅雨季報到 當心香港腳蠢動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梅雨季報到!黴菌也蠢蠢欲動,你是不是感覺腳底傳來陣陣的癢意呢?沒錯!香港腳盛行的季節又到來,香港腳不易根治,主要原因是黴菌一年四季都存在環境裡,特別是曾得過香港腳的人,初期可能以為治好了,卻忽略黴菌會躲在患者曾經接觸過的物品,像是鞋子、地毯中,不只患者甚至是沒有香港腳的人,只要不小心接觸到這些病原,再上符合黴菌生長的條件,香港腳就有發作的可能。預防香港腳 腳丫遠離潮濕悶熱環境香港腳常被認為是小病,症狀多是刺癢、起水泡、脫皮等,部分患者會角質增厚,雖然多數人都能忍受,但黴菌不易撲滅,若未按醫囑用藥,很難完全擺脫香港腳糾纏。皮膚科醫師指出,黴菌只要在溫暖、潮濕的環境下便會大量孳生,即使是沒有生命的木頭或果皮都可能發黴,甚至有些香港腳患者的症狀是足部角質增厚,也就是腳皮變厚,「黴菌連吃角質厚皮也能活,非常頑強」。開業皮膚科醫師趙昭明表示,曾治療一名40多歲清潔婦,每天穿雨靴打掃大樓,腳丫長時間悶在雨靴裡,夾雜汗水、清潔用水,幾乎沒有乾過,結果香港腳從腳趾、腳背蔓延到小腿末端,癢到受不了只好狂抓,就醫時雙腳破皮、流血,連搔抓的手也被黴菌感染;患者雖反覆就醫,但因每天碰水,始終難根除。要預防香港腳,腳丫得遠離潮濕或悶熱環境,倘若赤腳走在公共淋浴間、游泳池或溫泉池的濕地板上,很容易會感染黴菌;此外,男性服役期間,行軍時腳丫出汗,但襪子無法立刻更換,或和罹患香港腳的同袍襪子一起洗的話,得香港腳風險也很高。勿自行停藥 持續用藥兩周避免復發治療香港腳以外用抗黴菌藥膏為主,一般症狀多能改善,有些患者為省事不看病,自己到藥局買藥,若買到類固醇藥膏塗抹,短期內雖會止癢,但也同時抑制皮膚免疫力,反而讓黴菌大爆發,建議香港腳病人應就醫治療,才不會症狀加劇。此外,治療香港腳切忌一沒症狀就自行停藥,要持續再用藥兩周,黴菌才不會「春風吹又生」。

孩子叛逆愛頂嘴 體內恐缺了這元素

孩子叛逆愛頂嘴 體內恐缺了這元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也常讓孩子採以低鹽飲食嗎?一旦缺乏鹽氣,就可能會出現叛逆的反應;根據《你的身體想要鹽》一書指出,常常叫孩子吃飯時,孩子都會頂嘴拒絕,甚至不斷的反抗,這時讓孩子吃點稍鹹有點味道的食物,就能讓身體及想法漸漸緩和下來,而這樣的方式,用在大人身上也能達到相同效果。 血液處於凝結現象 恐讓思想變死板許多人都曾有負面消極的一面,且不管怎麼設法正面思考,但總是不如預期;《你的身體想要鹽》一書提到,主要可能是體內各處血液處於凝結現象,當身體流串著僵硬且黏稠氣運的血液和體液時,除了會使身體變得無力,也會使思想變得死板,看待所有事物的角度都顯得負面消極。面對無法變得正面,且在不自覺中消極的態度,這時不妨在飲食中添加鹽巴;作者指出,補充點鹽份不僅僅讓食物的味道顯現出來,也有助摒棄固有成見,感受新的味道,尤其讓身體補充了足夠的水及鹽,更能懂得傾聽他人的話、改變自身想法,放下緊繃的部分,變得更懂得變通。父母常否定孩子 反使孩子逐漸退縮其實很多孩子會鬧脾氣,真正問題多出在父母身上;作者強調,當父母自身處於過於僵硬狀態時,面對小孩的任何行為都會先否定,常常只會先以指責的方式取代稱讚,長期下來,讓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逐漸退縮,其實像這樣無法隨心所欲的答案,都藏在身體裡,不如嘗試找回身體的鹹平衡,自然情緒也會跟著改變。(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陳時中拚漲健保 花最兇第一名竟是它

陳時中拚漲健保 花最兇第一名竟是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衛福部長陳時中計畫調漲健保費前,健保已經連三年虧損,根據健保署統計,2017至2019年即虧損超過700億元,2018年醫療支出前10大疾病,慢性腎病排名第一,年花健保約522億元,第二名是口腔及唾液腺疾病,第三名則是糖尿病。洗腎蟬聯健保支出首位根據衛福部健保署統計資料, 2018年健保支出最高的10大疾病排行為慢性腎臟病,就醫人數約38.9萬人,醫療費用約522億元。其次是口腔及唾液腺疾病,就醫人數約1163.9萬人,醫療費用約456億元;第三為糖尿病,就醫人數158.5萬人,費用約318億元。其他疾病依序為高血壓、腫瘤治療、腦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臟病、流感及肺炎等。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表示,慢性腎臟病蟬聯健保支出10大疾病首位,包含洗腎及還未洗腎但腎功能已經不好的患者。據統計,2018年有9萬人曾經洗腎,目前還有8.3萬人持續洗腎。慢性腎臟病支出高居不下的原因,蔡淑鈴副署長指出,高齡社會人類壽命延長,腎臟功能可能會退化,加上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慢性病如果控制不當,也會增加腎臟功能負擔。洗腎患者中,前期有半數都有糖尿病問題。換腎5年存活高於洗腎 唯器捐風氣不盛蔡淑鈴副署長提醒,預防慢性腎病的關鍵是要從飲食控制,少鹽、少油、少糖,預防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加上運動,有助讓腎功能維持更久。要減少洗腎人口,換腎也是路徑。不過,蔡淑鈴副署長表示,換腎後的5年存活率雖比洗腎高,但因器捐風氣不盛,活體加上大愛腎臟一年僅300、400人,遠遠趕不上換腎需求,鼓勵器官捐贈還需要長期努力和突破。

莫名發燒、掉髮 會是紅斑性狼瘡嗎?

莫名發燒、掉髮 會是紅斑性狼瘡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聽過「紅斑性狼瘡」這個疾病嗎?這是個容易發生在15到40歲之間的疾病,且以女性居多。男性患者不是沒有,但目前女性與男性患者的比率是9:1。紅斑性狼瘡的特點是,會影響許多器官,包括關節、皮膚、腎臟、血球、腦部、心臟、肺臟都會受到影響,也因此會與其他疾病有類似、重複的症狀,並不是那麼好診斷,甚至被稱為「偉大的模仿者」。診治20名患者 症狀病程都不同專看紅斑性狼瘡的醫師可能會搖搖頭,說:「我剛看了二十個病人,每個人的症狀、表現、病程進展都不一樣。有人的症狀來的急,有人是慢慢浮現;有的人一發病就很嚴重,有人發病幾年來總是很輕微。有的患者只有暫時出現症狀,有些卻持續發病,幾乎很難找到病情完全一樣的兩個人啊。」過去台灣最早受到關注的網路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女主角就患有紅斑性狼瘡,患者可能會有以下的症狀:* 非常疲憊,很難恢復活力,疲憊的程度會讓人覺得連平常過日子都很累,自覺無法勝任生活。* 發燒超過38.3度但找不到原因。* 關節疼痛、腫脹、僵硬或是肌肉痛。* 橫跨鼻樑至兩側顴骨的蝴蝶紅斑。* 對光敏感,曬到太陽後皮膚變得更差。* 寒冷或有壓力時指尖腳趾會轉藍紫或轉蒼白。* 喘不過氣。*深呼吸時感到胸痛。* 嘴巴或鼻子的潰瘍。* 頭痛。* 不明原因掉髮,可能是頭皮某區域的頭髮流失,或頭髮整體變薄、量變少。紅斑性狼瘡真正的致病機轉還不甚明確,但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是個綜合基因、環境、與荷爾蒙變化而造成的「自體免疫疾病」。自體免疫疾病 抗體攻打自己的器官簡單來說,我們的免疫系統是用來防衛身體的,遇上外來物時會做出適當的抗體與之對抗。然而自體免疫疾病就是說,身體內產生了抗體,但這個抗體不是用來對抗外界的細菌、病毒或外界物質,而這抗體反而會攻打自己的身體器官。就像是原本應該保家衛國的軍團,卻突然叛變化身為反抗軍似的。這些反抗軍抗體會侵犯各個器官,引起各個器官的嚴重發炎與組織損害,帶來不少危害。紅斑性狼瘡患者發病前,可能是受到了壓力大、陽光、藥物或某些感染的刺激,也可能是家族遺傳,被感染、藥物等刺激物誘發而發病。紅斑性狼瘡病情可能會起起伏伏,時好時壞,也不是所有患者都會出現最具特徵的臉部蝴蝶般的紅疹,因此不一定能在首次發病時就找到病因,也無法從單一檢查就能確診紅斑性狼瘡。11個診斷標準 至少符合4項目前風濕免疫科醫師可能會依據準則。在十一個診斷標準中,至少要符合四樣,這四樣症狀不用同時出現,可能是在不同病程時依序出現:* 臉部蝴蝶斑* 盤狀紅斑* 對光敏感* 口腔潰瘍* 關節炎* 肋膜發炎或心包膜發炎* 腎臟疾病(蛋白尿、血尿)* 神經疾病(癲癇、精神錯亂)* 血液疾病(血球數目降低)* 免疫疾病(抽血看到存在某些抗體)* 抗核抗體(抽血看到存在抗核抗體)我們剛剛提過紅斑性狼瘡是個自體免疫疾病,其中身體產生最著名的一個抗體是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核抗體,但提醒大家,抽血看到抗核抗體雖是個重大線索,但不能直接就診斷為紅斑性狼瘡,還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紅斑性狼瘡侵害6個器官美國流行音樂小天后賽琳娜(Selena Gomez)在23歲(2015年)時,因為關節疼痛、皮膚紅疹、焦慮恐慌及腎臟問題被診斷為紅斑性狼瘡。2017年,賽琳娜25歲,就因為紅斑性狼瘡引發嚴重腎臟病變而接受活體腎臟移植。可見紅斑性狼瘡影響身體健康的程度可以很廣泛與嚴重。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紅斑性狼瘡會如何侵害各個器官:關節關節與肌肉疼痛、紅腫可能是紅斑性狼瘡侵犯身體的第一個表現,紅斑性狼瘡造成的關節僵硬與疼痛在早晨較明顯,雖然紅斑性狼瘡患者常有關節痛,但通常這樣的侵襲不會造成永久性破壞,不至於到讓患者癱瘓的程度。腎臟大約五成的紅斑性狼瘡患者其腎臟會受到自體抗體攻擊,而且這與關節受到的侵犯不同,其中的一成到三成患者會進展到腎衰竭,因此,腎臟問題是常見的紅斑性狼瘡的致死原因。但剛開始腎臟受到侵犯時,引起的症狀不明顯,有人會表現腳腫、噁心嘔吐、胸痛及到處癢等症狀,但有患者是到了驗尿時發現蛋白尿、血尿等問題才發現。腦部抗體攻擊腦部後,患者最常抱怨頭痛,另外也可能表現頭暈、行為改變、出現幻覺、中風、癲癇、記憶困難等問題。血管抗體攻擊血管,會讓血管發炎、血球數目下降、增加血栓生成或出血的可能,因此會引發不少症狀。當紅血球數目下降會引發疲憊,白血球數目下降則感染機會大增,血小板數目下降時出血與瘀青的機會都會增加。有些自體抗體的出現則增加了血栓生成的機會,患者因此會有深部靜脈血栓、肺栓塞、及腦部中風的可能性。這些症狀可能來得又快又急,因此紅斑性狼瘡患者最好定期抽血檢查。肺與心臟抗體會導致肋膜發炎,心包膜也會發炎,患者在呼吸時會感到胸痛。另外心臟的肌肉、血管都更容易發炎,影響血液循環,大幅提高心肌梗塞的機會。4種治療藥物 視部位及病況用藥討論到如何治療時,要先看患者症狀的嚴重程度及發作部位。若症狀輕微可用減少發炎的藥物,症狀嚴重則要抑制免疫系統運作,降低抗體數目。類固醇、奎寧、化療藥物、免疫抑制劑都是選項之一。類固醇對付紅斑性狼瘡造成的身上紅疹時,醫師常建議先擦類固醇藥膏。當身體其他器官遭受自體免疫抗體攻擊時,較高劑量的口服或注射型類固醇能減少器官發炎反應。奎寧奎寧是用來治療瘧疾的老藥,同時也是風濕免疫科的用藥,能使紅斑性狼瘡的皮膚與關節問題獲得控制,有時也能預防紅斑性狼瘡復發。化療藥物化療藥物原本是用來殺死癌細胞的,接受化學治療後會有效地抑制免疫系統的作用,但也會帶來不少副作用。因此化療藥物多是用在嚴重到侵犯腎臟、腦部的紅斑性狼瘡患者身上免疫抑制劑免疫抑制劑本來是運用在降低器官移植後排斥作用的藥物,現在亦能運用在治療嚴重的紅斑性狼瘡上,降低身體的免疫系統運作。規律生活飲食及運動 依然可過活躍人生然而現代醫學仍然無法治癒紅斑性狼瘡,患者們除了配合藥物治療之外,還要參考以下辦法,盡量增進生活品質。雖然無法治癒,但許多紅斑性狼瘡患者還是能過著活躍的生活的。*定期回診,並對自己的疾病取得更多認識,與醫師建立良好溝通。*盡量獲取足夠的休息,有些患者甚至需要一天睡8-12小時。*防曬與保護皮膚,中午時分盡量別出門在外,並用太陽眼鏡與防曬乳保護眼睛皮膚,減少陽光刺激。*規律運動,運動好處多多,並改善心情與增進骨質,預防肌肉流失。*戒菸,香菸會影響循環系統,加重紅斑性狼瘡的症狀,而且菸草對任何一個器官都不好。*吃得健康,不是暴飲暴食,但要吃得營養與均衡。*如果覺得自己「燒燒的」,要注意量體溫,並找到發燒原因,看看究竟是感染了,還是紅斑性狼瘡復發了。或許大家會想問,賽琳娜(Selena Gomez)這麼年輕就做了腎臟移植,那她的紅斑性狼瘡會不會繼續侵襲新的移植腎臟呢?嗯,這不是不可能的事,但超過九成的紅斑性狼瘡案例並不會。甚至紅斑性狼瘡患者接受腎臟移植與免疫抑制劑治療之後,還有助於改善關節腫脹等其他症狀。但現在賽琳娜除了紅斑性狼瘡外,還要注意很多其他事情,例如接受腎臟移

連拔數顆蛀牙還是痛 腦幹腫瘤作怪

連拔數顆蛀牙還是痛 腦幹腫瘤作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長期莫名的牙痛,可能是腦中藏了大炸彈!一名43歲男子過去幾個月來,左上顎一直牙痛,儘管陸續拔除幾根蛀牙的大臼齒,疼痛卻不見改善,一度又診斷為左側三叉神經痛,醫師給藥後,進一步安排三叉神經暨腦幹神經迴路傳導檢查,發現竟有傳導異常現象,這才發現竟是腦幹腫瘤壓迫三叉神經惹的禍。三叉神經痛常被誤為牙痛書田診所腦神經內科主任醫師黃啟訓表示,三叉神經痛發生率,每年約8千人中會有1人,雖好發於40歲以上,但任何年齡層都可能發生。非典型三叉神經痛作祟,常被以為是牙痛。三叉神經痛是一個嚴重的慢性神經疼痛症,是臉部三叉神經支配範圍內的一種反覆陣發性抽痛,但是非典型的三叉神經痛也可以是持續性疼痛,從悶痛到劇烈疼痛都有,所以患者常以為是牙痛。引發三叉神經的原因,包括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疾病、腦血管硬化、腦中風或頭部外傷後遺症等。其他比較少見但卻較危險的原因還包括腦瘤或腦血管瘤壓迫神經。藥物無法止痛 可考慮三叉神經隔離手術黃啟訓醫師指出,三叉神經痛治療方式分藥物治療及手術兩種。藥物治療可透過抗癲癇藥物、抗憂鬱劑等控制,至少8成的患者可經由藥物治療得到良好的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坊間一般止痛藥,甚至鴉片類止痛藥,往往對三叉神經痛的緩解效果不好;若藥物無法改善疼痛或對藥物產生耐受性時,可考慮進行三叉神經隔離手術。黃啟訓醫師提醒,三叉神經痛被公認是最痛的生理疼痛之一,且有時會與一般蛀牙引起的牙痛造成混淆,一旦發生有非典型的牙痛時,應進一步檢查,排除其他造成三叉神經痛的可能,以免延誤病情。

敷面膜的5個注意事項

敷面膜的5個注意事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市面上的面膜種類玲瑯滿目,有的訴求美白,有的強調保溼,如何在選購面膜及敷面的同時,又能夠確保美麗與安全,為保護消費者注意產品選購及使用安全,基隆市中山區衛生所整理出「敷面五部曲」,讓您選得漂亮,用得安心。敷面五部曲:1)認標示/選購標示完整之面膜產品,並詳細閱讀產品使用方式。2)要測試/使用之前建議先作皮膚過敏性測試。3)避傷口/肌膚如有傷口、發炎或過敏情形,不能使用。4)要清潔/敷臉前應清潔臉部肌膚。5)限時間/敷臉的時間不宜過長,10到15分鐘最適當。除了遵循「敷面五部曲」外,提醒您面膜不宜天天敷,建議一星期使用一至二次,另外坊間常見DIY自製面膜,如綠豆粉、切片檸檬、柳丁等,民眾自行調製成面膜使用,難以確保產品品質與使用安全,原則上不鼓勵民眾自行調製化粧品使用。藉由正確的選購及使用面膜化粧品,讓您能夠「選得漂亮‧用得安心」,在敷面的同時,也能保持亮麗與健康。如果民眾在選購及使用化粧品時,發現了不良品或發生不良反應時,可立即向衛生福利部建置的「全國化粧品不良品通報系統」通報。

水煮蔬菜 維生素C流失率比炒菜更多

水煮蔬菜 維生素C流失率比炒菜更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民眾擔心,青菜在烹煮過程中營養會大量流失,因此崇尚生食才能攝取蔬菜的完整營養,但營養師擔心衛生隱憂,不建議蔬菜生吃,其實烹煮的青菜還是具有相當的營養價值,所有烹飪方式中,「蒸」的水溶性纖維值保留程度最多,「水煮」保留程度比「炒」及「微波」低。脂溶性營養素油炒 提高吸收率維生素C與B群會在烹煮時流失,但並非全部流失,且蔬菜膳食纖維與脂溶性營養素較不會因烹煮而受影響,加上脂溶性的營養素需要與油一起攝取才能增加吸收率。所以雖然青菜生食可保有較多的水溶性維生素,但烹煮還是具有相當的營養價值。建議有些可以吃生菜,有些要烹煮或與油拌炒,增加脂溶性營養素的吸收,才能獲得蔬菜多元的營養。生食青菜要留意會有安全衛生的問題,不論生食或熟食都要洗乾淨。彩虹吃法是王道 每餐菜比拳頭多維生素C不耐熱,烹煮會破壞維生素C,以花椰菜為例,水煮約會造成35%的維生素C流失,而油炒則減少約20%。除了維生素C,維生素B群也容易在烹煮時溶於水而流失,以葉酸為例,水煮會造成菠菜中葉酸流失49%,花椰菜流失44%。膳食纖維是蔬菜的重點營養素,能夠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順暢及增加飽足感。牢記國健署建議「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利用拳頭、掌心即可瞭解每餐6大類食物要吃的量。黃色蔬菜含葉黃素 深綠色鐵質豐富每種蔬菜中維生素、礦物質與植化素的含量不同,通常顏色相近的蔬菜,富含植化素會相近,如橘紅色蔬菜含類胡蘿蔔素、維生素A等營養素;黃色蔬菜含較多葉黃素、玉米黃素等;而深綠色蔬菜中則是鐵質、葉酸等的含量較豐富。攝取蔬菜種類越多,才能夠獲得各種不同種類的營養素。

嚇壞爸媽的小兒抽搐 熱痙攣怎處理?

嚇壞爸媽的小兒抽搐 熱痙攣怎處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熱性痙攣是小朋友常見的痙攣原因,多發生在6個月到5歲間,發作時全身會呈現大發作型態,時間小於15分鐘,24小時內只發作一次。高醫附醫小兒部醫師王晨華指出,引起熱性痙攣原因,主要是腦細胞不成熟,當體溫太高或上升太快時,就會引起不正常的放電,不過若發作型態為單邊,且發作時間長或太頻繁,就要懷疑是否為其他原因所造成。發作時可採側躺 保持呼吸道暢通一名1歲半的幼兒,某天凌晨開始發燒,燒退了又精神奕奕,但到早上量體溫時又突然上升到39℃,媽媽發現孩子突然雙眼上吊,牙關緊閉,甚至雙手雙腳規律的抽動,緊急就醫後,孩子抽動的動作約莫1、2分鐘就停下來,且很快入睡,經醫師檢查,確診為熱性痙攣所導致。通常第一次發生發燒合併痙攣,除了透過詢問病史,也會施作神經學檢查,若檢查都無異常,且症狀都符合熱性痙攣表現,則不須經腦波或影像檢查;高醫附醫小兒神經科主任林龍昌解釋,家長若遇上孩子發作時,最重要就是要保持小朋友呼吸道的暢通,且可讓小朋友採側躺,避免因舌頭後倒塞住呼吸道,或遭口水嗆到。發作逾5分鐘未止 立即就醫治療據統計,有1/3小朋友會再次發生熱性痙攣,不過家長不需過於擔心,隨著歲數增加,發作的次數會逐漸減少;林龍昌主任呼籲,通常發作小於5分鐘不會有生命危險,若超過5分鐘仍未停止,則應盡快就醫治療,通常熱性痙攣不建議使用藥物,但若孩子每次發燒都會頻繁發作,可考量是否在發燒期間間歇使用抗癲癇藥物,以控制病情。(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血尿腰痛纏身?腎臟癌恐找上你

血尿腰痛纏身?腎臟癌恐找上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癌症登記年報,在2014年時,腎惡性腫瘤發生率排名男性為第14位,女性為第17位;腎臟癌死亡率的排行於男性則為第14位,女性為第16位。一年中台灣初次診斷為腎臟癌的患者約有1400人左右。要討論腎臟癌,還是得先來看看腎臟在哪裡,腎臟是一對如豆子型狀的器官,大小約莫拳頭一般,分別位在脊柱的左右兩邊,腰部附近,因此台語稱為「腰子」。順帶一提,腎臟上方有一團小的腺體,我們稱為腎上腺。腎臟負責過濾血液 移除多餘水分廢物腎臟是人體內重要器官,能過濾血液、移除多餘的水分、廢物、鹽分,因而製造出尿液排出體外,同時也能調控血壓和製造紅血球生成素。雖然我們有一對腎臟,但萬一只剩下一顆腎臟時,常常也是可以存活的狀況,所以你才會聽到有人能去「捐腎」或「賣腎」,也就是大部分時候一顆腎臟也行得通。然而萬一兩側腎臟都失能,則會帶來大麻煩。腎臟癌多數是「腎細胞癌」,無論在男性或女性個案都佔了九成以上,我們以下的介紹就以腎細胞癌為主。腎臟癌早期很少會讓人感到不舒服,通常都是等到癌症愈長愈大時才會出現症狀。常見的症狀如下:*血尿:尿液顏色可能變成深咖啡色、血色、或淡粉紅色。但出現血尿並不是就一定罹患癌症。* 總是無法改善的單側腰部與背部疼痛。* 發現腰部單側有腫塊。* 胃口不佳與疲憊。* 莫名發燒,找不到感染源。* 貧血與腳踝腫脹。罹患腎臟癌的危險因子* 年紀大:腎臟癌患者通常超過四十歲。* 抽菸:抽菸者罹患腎臟癌的機會是不抽菸者的兩倍,且菸吸的愈多,罹患腎臟癌的機率就愈大。若曾抽菸但戒菸的話,罹腎臟癌機率會逐漸降低,但要戒了很多年才會與不抽菸者相當。* 體重過重:肥胖者的荷爾蒙分泌會有所改變,因而提高了腎臟癌的機率。* 慢性腎衰竭及長期洗腎。* 家族史:假如兄弟姊妹曾有腎臟癌的話,那罹患腎臟癌的機率就會比較高,這可能與基因遺傳和家人間共同生活環境都有關係。* 曾在工作中大量暴露有機溶劑、苯、石綿、鎘金屬、部分除草劑等化學物質會提高腎臟癌的機率。腎臟癌經常默默生長 長很大也無不適感但由於腎臟位置比較深層,觸診並不容易發現腫塊,因此腎臟癌是個可以默默地生長,長到很大,卻不會帶來太多不舒服的癌症。然而,腎臟癌的發生機率不那麼高,因此目前研究顯示,在沒有症狀時定期篩檢沒有特別好處,並不建議沒有危險因子的人接受腎臟癌定期篩檢,除非是有特殊遺傳性疾病者及長期洗腎這些問題時,就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要定期檢查。懷疑罹患腎臟癌後的檢查,以驗血、驗尿、影像檢查(包括電腦斷層、核磁共振、腎盂造影等)、與切片為主,醫師會判斷腎臟癌分期,決定治療方向。* 第一期 腫瘤在小於七公分以內,而且腫瘤範圍僅限於腎臟。* 第二期,腫瘤大於七公分,但腫瘤範圍仍僅限於腎臟。* 第三期,腫瘤侵犯超過腎臟,影響其他周邊血管、脂肪組織及淋巴結。* 第四期,腫瘤侵犯周遭小腸、胰臟組織,或已轉移到骨頭、肝臟、肺臟等遠處器官。除了腎臟癌分期以外,以下狀況也會讓醫師預測患者的預後較不好。* 抽血看到LDH數值高。* 血鈣上升。* 貧血。* 從診斷到需要化療、標靶治療、免疫療法等全身性治療的時間不到一年。* 腎臟癌轉移兩處以上。手術通常是治療腎臟癌的第一步。不想開刀卻想治癒腎臟癌,幾乎可說是不可能的任務。手術時,醫師除了移除惡性腫瘤外,也會盡量維持腎臟功能。無法清除癌組織時 可用冷凍或射頻燒灼治療根除性腎臟切除是是最常做的手術方式,除了移除單側腎臟外,還會將腎上腺、附近的淋巴結及周遭組織一併移除。現在這樣的切除手術可用直接開腹、腹腔鏡方式、或機器人手臂(達文西系統)等達到。假設腎臟癌已經侵犯到腎臟靜脈及下腔靜脈等大血管,就會提升手術的複雜程度。手術之後,患者就少掉一顆腎臟,大部分都還是能靠著剩下那顆腎臟過生活即可,不用洗腎。另外,若腫瘤較小,還不到四公分時就被找到,且是單一腫瘤的腎臟癌,則可以考慮腎臟部分切除,不拿掉整個腎臟。但如果腎臟癌的位置在太靠近腎臟中間就不適合。手術無法清除癌組織時,可以考慮用冷凍或射頻燒灼等方式將腫瘤凍死或煮熟致死。手術前也可以考慮用動脈血管栓塞方式,減少癌細胞的血流養分供應,促使腫瘤縮小。腎臟癌的全身性療法包括了標靶治療、生物製劑及化療。標靶治療能夠盡量針對腫瘤本身做破壞,而減少傷害其它身體組織。生物製劑的訴求是加強身體免疫系統的攻擊反抗能力,化學治療也有一定的幫助。雖然目前醫學並不完全清楚為什麼有些患者會罹患腎臟癌,但是「戒菸、維持適當體重、控制高血壓、減少暴露於有害化學物質之中」應該是能預防腎臟癌的幾個策略。(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