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血管細如煙霧 當心兒童也會中風!

血管細如煙霧 當心兒童也會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26歲女性洗澡時突發性劇烈頭痛,呼吸急促,左側肢體完全無力,被送進急診室,檢查發現罹患「煙霧病」,由於她右側內頸動脈狹窄阻塞,微血管代償性地在狹窄處異常叢生如一團煙霧狀,卻無助於血流暢通,因而導致中風,這樣的病症醫學上稱為毛毛樣腦血管病,女性發生率約為男性的兩倍。毛毛樣腦血管病 少見的腦中風型態這名患者急診診查時除了劇烈頭痛外,左側肢體完全無力,電腦斷層顯示腦出血,研判是大腦血管梗塞性中風,緊急給予抗血栓治療後,病患病情穩定,因肌力沒有完全回復而安排住院,再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右側內頸動脈狹窄,並確診罹患毛毛樣腦血管病,是一種少見的中風型態。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急診醫學科醫師施信安表示,毛毛樣腦血管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腦血管閉塞疾病,主因是當內頸動脈出現狹窄與阻塞時,身體會啟動代償機轉,微血管會在狹窄與阻塞的缺血區代償性生長成一團異常的毛細血管,在影像檢查會呈現而形成如煙霧狀,所以也稱為「煙霧病」。其病名源自日文名詞「Moyamoya疾病」,是1967年日本神經外科Suzuki和Takaku醫師發現患者的X光片中新生的毛細血管很像毛玻璃或霧,而日文中Moyamoya是「煙霧」的意思,故而命名。女性發生率約為男性的2倍毛毛樣腦血管病致病原因目前不明,目前研究有10%和遺傳原因所導致,稱為原發性毛毛樣腦血管病;繼發性毛毛樣腦血管病90%為後天其他疾病所引發,如自體免疫疾病,甲狀腺機能亢進、幼年型糖尿病等,其他如腦外傷、使用口服避孕藥皆可能引發此病。施信安醫師指出,毛毛樣腦血管病臨床表現多樣,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和癲癇,女性發生率約為男性的兩倍。好發年齡分兩個高峰,第一高峰約15歲以下的兒童,常在哭鬧、興奮、吹氣或過度換氣後發生單側偏癱或麻痹、癲癇、偏頭痛症狀,這是因為哭鬧等過度換氣時會引起體內二氧化碳濃度下降,導致血管收縮而引起腦部缺血的症狀;第二個高峰則是30到40歲的中年族群,常伴有突發性劇烈頭痛、偏癱、語言障礙、感覺認知障礙等症狀。雖然毛毛樣腦血管疾病腦出血的症狀是成年人族群較多,但單以成年人症狀而言,仍以腦梗塞的症狀多於腦出血。治療方式以外科血管吻合術較佳至於治療方式,施信安醫師表示,因無法使用藥物阻止內頸動脈增生導致的狹窄及阻塞,最好的治療方式是透過利用外科血管吻合術,將顱外的血管接到顱內來恢復腦中缺血部位的血液灌流。但是對於發病年齡為6歲以下的兒童、已有腦栓塞、廣泛動脈血管阻塞之患者,即使進行手術,預後仍較差。施醫師提醒,家中小孩出現類似中風的症狀,例如突發性的偏癱、語言及視力障礙,或者頭痛、癲癇發作等症狀,應盡速就醫檢查。

思覺失調症關懷專線 助家屬紓解壓力

思覺失調症關懷專線 助家屬紓解壓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北市精障家庭關懷專線接線志工俞寶惠,陪伴罹患精障弟弟超過30年,深深了解家屬四處求神拜佛、徬徨無助的心情,她投入關懷專線,用自己30年經驗,傾聽來電者的境遇和焦慮,讓他們在陪伴道路上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談到自己罹患精障的弟弟,俞寶惠紅了眼眶表示,家鄉在宜蘭鄉下,當初弟弟出現異狀時,母親四處求神拜佛,弟弟喝了各種符水依舊未見起色,看了醫生也因家人見弟弟總是嗜睡,整個人走樣,只能停藥。家屬投入志工行列 助同路人俞寶惠表示,為了醫治弟弟的病情,全家走了許多冤枉路,每當熱心的左鄰右舍七嘴八舌:「會不會卡到陰啊?要去收驚、祭改!」「妳要勇敢,卡堅強耶!」只會讓她們更加洩氣。母親為了照顧弟弟心力交瘁,還得了帕金森氏症,在弟弟往生後,母親隔年彷若放下心中大石般,也跟著離世,談到這段辛酸史,俞寶惠不禁紅了眼眶。新北市政府社會局開辦精障家庭關懷專線之後,俞寶惠主動報名參加志工訓練,並投入接線服務,她說,由於自己有30年的陪伴經驗,因此對於來電者的境遇和焦慮,都能同理,先是傾聽,適時的給予溫暖支持,「有些事連上帝都無法給答案。」俞寶惠表示,有時一通電話一講就一小時,但說完後,對方除了倒出陳年垃圾獲得紓解,也能獲得社區提供的資訊和資源,如情緒認知、壓力調適、復元概念等專業講座,或是家屬團聚交流等活動。新北精障關懷專線 2252-3399新北市康復之友會理事長黃莉玲有同樣的遭遇,她的弟弟因長期在大陸經商,弟媳罹患精障後送台北市松德醫院,她成為主要照顧者,因弟媳係思覺失調,外表看似正常,但卻有躁症,曾到了市場買衣服一買就是10幾件,一口氣訂了2、3間房子。黃莉玲表示,家人罹患精神障礙千萬不要諱疾忌醫,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正確就醫,即使在病情穩定之後,也一定要遵從醫囑,不能擅自停藥,盡量參加職能治療和社區復健,提升自我社會功能,而這些資訊和資源,新北市精障家庭關懷專線2252-3399(關懷長長久久)都能提供,歡迎家屬來電諮詢。

戴口罩也要美美的 畫眉是重點!

戴口罩也要美美的 畫眉是重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眉毛佔據臉部明顯的位置,所謂眉開眼笑、蛾眉皓齒、巾幗須眉、橫眉豎眼、愁眉苦臉等,都是大家熟知的形容詞,可見眉毛有多重要。彩妝專家也說臉部的化妝,如果只能畫一處,那選眉毛準沒錯。眉毛與上睫毛最好隔1.6公分眉毛的位置必須與眼睛成黃金分割,也就是眼睛如果能夠睜開1公分,眉毛與上睫毛的距離最好是1.6公分。男人的眉骨明顯,眉毛可以稍微靠近眼皮,女人眉毛位置在眉骨上緣比較秀氣。好看的眉毛有粗有細,也有很多形狀,例如小弓眉、翼飛眉、一字眉等。談到眉型大家常把焦點放在眉毛,以為天生的眉毛塗上顏色就是畫眉。其實畫眉講究位置以及眉形,天生沒有好眉,卻能畫出一付漂亮的眉毛,才是真功夫!年輕人的臉比例正常容易畫眉,年紀大的人,眉毛往下掉,眉尾下垂,甚至額頭的組織下壓,眼皮泡腫,一付愁眉苦臉相;也有的人眼窩凹陷,眼皮無力,以額頭拉抬眼皮,愈老眉毛吊愈高,整天像被嚇到的樣子。又或是眼睛有狀況,兩邊眉毛高低差很多,以上情形如果可以整形,當然效果最好,如果不適合整形,也不必失望。眉毛太高太低 各有修飾技巧畫眉當然是畫毛,但是外形比畫毛重要,如果本身的眉毛位置不對,形狀也不對,修眉刀可以修眉型,也可以修位置。如果眉毛太低,可以用修眉刀剃掉下面三分之二的毛,以上緣的位置來發揮。如果眉毛太高,同理可以剃掉上三分之二,甚至剃掉整道眉毛,蓋上遮瑕膏,重新畫出一道眉。找到眉毛的正確位置之後,眉頭定在眼頭上方,眉峰在眼球外圍上方,眉尾在鼻翼與眼尾連線。買一支與頭髮顏色相配的眉筆,花不到100元,就可以畫出漂亮的眉毛。值此冠狀病毒肆虐人人防疫,戴口罩比化妝重要的時代。給自己一對賞心悅目的眉毛,就能開始快樂的每一天喔!(文章授權提供/林靜芸醫師)

「蔬菜界人參」高麗菜防骨鬆又護心

「蔬菜界人參」高麗菜防骨鬆又護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病毒疫情緊張,民眾減少出門,不只商店攤販生意變差,山上農民生計也受影響。南投縣信義鄉東埔村山農因觀光客減少,造成高麗菜滯銷。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知悉後,熱情揪團,由該院草讚屋庇護商店向農民大量進貨,員工共襄盛舉、熱情響應,以實際行動幫助農民解決滯銷壓力。「菜王」富含膳食纖維 防癌抗老好處多草屯療養院附設草讚屋庇護商店負責人黃裕達主任表示,醫院同仁偶然間聽到病友談到,在家幫忙父親摘種高麗菜的辛勞,並流露出家人因疫情造成滯銷的擔憂,同仁主動詢問草讚屋可否幫忙。黃裕達主任了解狀況後,秉持庇護商店關懷理念,立即連結山農進貨,這批優質高麗菜在員工的熱情購買下,銷售一空,也讓信義在地農民疫情期間保有穩定的生計。高麗菜在民間被稱為「菜王」,是「蔬菜界的人參」,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C、維生素E、胡蘿蔔素、葉酸、礦物質及多種抗癌物質。擁有能保護心血管、預防骨質疏鬆、改善腸胃問題、調解血糖、預防癌症、抗老、美白等多項好處。療養院認購高麗菜 振興經濟助人又利己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表示,每年3至4月是信義鄉高海拔高麗菜的盛產期,高麗菜的營養價值這麼高,信義鄉東埔的高麗菜鮮甜盛名在外,在需要提高免疫力的防疫期間,他當然大力支持。很高興草屯療養院的同仁熱情認購,除了幫助在地山農,為振興國內的經濟貢獻一點心力,同時也提升自己的免疫力,助人利己兩相宜。(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考生注意!愛喝含糖飲料當心成績變差

考生注意!愛喝含糖飲料當心成績變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時序進入夏季,各類大大小小考試也陸續登場,大部分的考生長時間讀書,處於「用腦過度,肢體怠惰」的狀態,並不符合養生之道,加上面對考試的心理壓力,經常出現一些身體不適的狀況,若是能適時處理,能讓考生的體力和腦力維持在最佳狀態,更有機會考出好成績。中醫茶飲 解渴兼補氣養陰清熱新營醫院中醫科黃盟珠醫師表示,臨床上,經常遇到考生因為壓力大、熬夜、用腦過度而出現失眠、頭暈、心神不寧、口舌乾燥等陰虛內熱的現象,這時中醫使用滋陰清熱寧心安神的方劑,如天王補心丹,增進睡眠及記憶力。另外長時間坐在書桌前讀書,容易使全身氣機不通暢,而出現胸悶、煩躁等肝氣不疏的症狀,此時可以用四逆散、逍遙散等疏肝理氣的藥方,宣暢氣機,舒緩情緒。大學考生林同學平日喜歡喝含糖飲料解渴,但糖分過高反而造成疲倦、嗜睡症狀,經由長輩介紹求助中醫門診,改以黨參、麥門冬、五味子、菊花、夏枯草、薄荷等藥材制成茶飲,既能解渴又能補氣養陰清熱,長期飲用後疲勞的症狀也逐漸改善。此外,面對考前焦慮與壓力,黃盟珠醫師表示,若因壓力大或是飲食不定造成腹瀉或便秘等腸胃道問題,可以小建中湯或四君子湯系列來做調養。每天抽時間運動 氣血通暢增強記憶力腎主骨生髓,腦為髓之海,也可以透過補腎氣的藥物和食材增強腦的記憶力,如核桃,它的外形紋路與人腦的腦迴一樣,有安定心神、補腎健腦的作用,可適量使用。除了藥物藥膳的調理之外,建議也要有適當的運動,每天抽出一小段時間運動,使全身氣血循環通暢,對學習及記憶也有很大的幫助。

帕金森氏症vs阿茲海默症有何不同?

帕金森氏症vs阿茲海默症有何不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帕金森氏症是腦部變化帶來的問題,患者可能動作比較慢,比較不協調,看起來很僵硬,還常常跌倒,甚至拿杯子、寫字時手抖個不停。由於多數患者介於50歲到70歲之間,剛開始發病時大家都會說:「啊,沒什麼,應該就是變老了,不中用了。」而疏於早期檢查、早期診斷,沒能及時面對帕金森氏症,之後生活品質可是會大打折扣。如何證實罹患了帕金森氏症?帕金森氏症是從過去病史與身體檢查來診斷的疾病。如果家屬觀察到身邊的人或長輩最近在動作、活動上好像怪怪的,可以先用以下的表格自我檢測。這裡有十個問題,其中若有三個回答「是」,請趕緊到神經科就診。看門診的過程中,醫師會仔細詢問患者的狀況變化,並了解患者動作不協調的程度。假使需要影像學檢查,會選用腦部核磁共振,看看是否有發炎或腦瘤等其他狀況。假使連核磁共振都無法支持診斷,或當不確定究竟是原發性震顫或帕金森氏症的話,還是可以輔以單光子電腦斷層造影,藉著多巴胺轉運體活性及影像活性分佈來做診斷。確診之後,有藥可以醫嗎?帕金森氏症的治療選項不少,例如左旋多巴(Levodopa),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B Inhibitor),和多巴胺受體增強劑(Dopamine receptor Agonist)等。每個人症狀不同,做的工作不同,像有些患者受到動作僵硬的困擾,有些則是面臨震顫抖動的折磨,這時所需要的藥物就不一樣。假使患者工作很常需要打字,卻又受帕金森氏症所苦,通常依經驗來說,使用上左旋多巴會帶來最大的好處,醫師就會選擇左旋多巴作為起始用藥。復健對帕金森氏症患者有用嗎?帕金森氏症是一種神經退化的疾病,患者最常受動作僵硬、緩慢、或顫抖之苦,也就是說,患者沒辦法好好做日常生活中的動作,過去拿個杯子,寫個字,或穿衣服都不是難事,但當帕金森氏症變嚴重的時候,這些都會變成大事,喝個水就掉杯子灑水,要填個病歷資料寫很久,甚至衣服都套不上、扣不上,讓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另外,帕金森氏症患者走路時手臂不會自然跟著擺動,平衡變差,容易跌倒。一跌倒,可能就還會造成骨折、頭部出血等更麻煩的狀況。因此,早期介入動作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被診斷為帕金森氏症之後,就要開始介入運動治療。運動可以幫忙控制體重,同時在學習正確的運動方式及學習肌肉運用後,協調性會比較好,減少走路跌倒的機會,職能治療師則能幫助患者熟悉如何處理日常生活遇上的困難。因此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在整個過程中都非常重要。帕金森氏症會進展的很快嗎?疾病的進程總是因人而異,有的患者患病後狀況會急轉直下,有的則是還算穩定。而且這跟在疾病的哪個時期診斷發覺也有關係,如果在帕金森氏症早期就注意到狀況不對勁,及早帶患者去就醫,早一點用上適合的藥物,就可能改善症狀,減緩個人變差的速度。若太晚才注意到,就醫時疾病已經比較嚴重,當然後來就比較難治療比較難改善。不過整體而言,帕金森氏症的神經退化是相對緩慢的,患者常是經過幾年到十幾年的時間,才會進展到生活失能。(若像「漸凍人」這樣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發病到死亡平均是三到六年,僅有極少數的患者會活超過十年。)另外,大家應該也常聽到另一個與神經退化有關的疾病:阿茲海默症。雖然這兩個都是神經退化的疾病,但退化的方向不一樣。阿茲海默症主要是從認知功能退化,所以患者會先表現記憶力很差、情緒控管不佳等變化。而帕金森氏症則是以動作功能開始退化,先表現出僵硬、緩慢、和顫抖的動作為主。值得注意的是,假使患者被診斷為帕金森氏症,但後來很快就表現出記憶力變差的認知功能障礙,代表預後不佳!患者可能會比較快速的惡化。還有一個預後差的指標則是使用左多巴胺但成效不彰。帕金森氏症會致死嗎?帕金森氏症的好發年齡介在50到70歲之間,在這階段的人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的比例較高,慢性病較多,就比較容易感染,或有心血管疾病、中風、癌症等問題,所以一般帕金森氏症的患者並不是死於帕金森氏症,而是心臟病發、癌症等這年齡層的常見死因。然而,若患者已經罹患帕金森氏症多年,動作很不協調、容易跌倒,那就可能因為吃東西咀嚼、吞嚥不順,嗆到變成吸入性肺炎,或是跌倒導致骨折、顱內出血。這些狀況就可能致命。(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腳中風發黑 球囊通血管解除截肢風險

腳中風發黑 球囊通血管解除截肢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80歲的王婆婆因為左腳發黑到醫院就診,經醫師診斷為「急性重度下肢動脈阻塞症」,且有截肢的風險,因此馬上安排接受微創導管手術,順利以專用球囊打通血管,成功恢復血流,王婆婆也幸運地保住左腳,免於被截肢的命運。下肢動脈阻塞稱為「腳中風」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醫師表示,下肢動脈阻塞也稱為「腳中風」,超過六成以上合併其他重大血管疾病,例如主動脈瘤、心血管阻塞、甚至腦中風。初期症狀會有輕微的腳痠、腳麻、肢體冰冷,嚴重時則會呈現腳趾頭或足部發黑,若沒有即時處理,會導致壞死、感染的狀況,最後只能將嚴重壞死的腳截肢。過去下肢動脈阻塞只能以外科手術血管繞道來治療,不僅傷口大、恢復期也長,現行的微創「通腳血管」手術,已幾乎與「通心血管」一樣成熟,同時除了傳統的球囊與金屬支架外,也有先進的塗藥球囊及塗藥支架可使用,幫助患者免於被截肢的命運。好發於抽菸、高血壓、洗腎族群下肢動脈阻塞好發在55歲以上的年長族群,尤其是有抽菸習慣、糖尿病、高血壓、洗腎患者,這些患者全身的動脈比較容易發生狹窄硬化的病變。因此,楊智鈞主任提醒,家中長輩若有上述狀況,應特別留意,若出現下肢動脈阻塞的症狀時,須盡速就醫治療,以免錯過打通血管的黃金時期。

排便習慣變3天一次 是大腸癌警訊?

排便習慣變3天一次 是大腸癌警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最近排便不太順,會不會是大腸癌?」隨著大腸直腸癌發生率愈來愈高,在診間經常聽到這樣的問題。高雄市立小港醫院謝孟書醫師表示,「排便困難」是大腸直腸癌的症狀之一,大腸腫瘤會讓腸道變得狹窄,可能讓患者出現便秘,少數患者會有腹瀉的狀況。因此「排便習慣改變」是察覺大腸直腸癌的重要指標,假如原本一天排便一次變成三天一次,就要注意。每次排便後,記得檢查是否有「血便」的問題。另外也要注意糞便的形狀,若變得細細的,便得留意。大腸息肉會變成大腸癌嗎?謝孟書醫師指出,大腸息肉很常見,分成很多種型態,其中較需留意的是「腺瘤」,因腺瘤會逐漸長大,經過幾年後可能出現病變,而演變成癌症。發生病變的時間因人而異,短的約三、五年,久的可能會超過十年。醫師在做大腸鏡檢查的時候,若看到腺瘤都會盡量將其切除,以避免演變成大腸癌。而腺瘤可能會再復發,即使已經切除,醫師建議一定要定期做大腸鏡追蹤。大腸直腸癌的治療選項有哪些?謝孟書醫師解釋,大腸癌的治療通常以癌症分期來進行,包括手術治療、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這幾個選項會互相搭配。有時先進行手術,術後再依照病理報告來決定是否加上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至於較低位靠近肛門的直腸癌,為增加保留肛門的機會,可以在術前先進行化學治療和放射治療,讓腫瘤範圍縮小後再進行手術。較晚期的大腸直腸癌則不適合開刀,建議直接採用化學治療。醫師會評估癌症分期和患者的身體狀況,來擬定個人化的治療計畫。患者應與醫師詳細討論、好好配合,能達到較佳的預後。大腸直腸癌常見治療副作用有哪些?不同的治療,可能伴隨不同的副作用,謝孟書醫師舉例,化學治療會對快速生長的細胞造成影響,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消化道症狀,如腹瀉、噁心、嘔吐、口腔潰瘍、食慾不振等。部分藥物會有骨髓抑制的作用,導致白血球下降,造成患者抵抗力較弱,增加感染的風險。直腸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可能會造成直腸黏膜受損,而出現裡急後重,所謂「裡急後重」的意思就是,患者經常想上廁所,但卻解不出東西,那是因為直腸黏膜發炎受刺激,而造成持續有便意感。此外,直腸黏膜受損亦可能導致出血,而解出血便。隨著微創手術的進步,手術傷口已比過去小很多,對於疼痛控制、術後恢復都會有幫助。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後,需多留意出血、傷口癒合、傷口感染、傷口癒合等狀況。營養充足是接受治療的本錢謝孟書醫師說明,面對常見的食慾不振、腹瀉等不適症狀,我們都會協助患者藉由飲食去調整。無論是手術、化療前後,務必要均衡飲食,包括五穀、根莖類、蛋、奶、菜、魚、肉,我們鼓勵患者能吃盡量吃,若是食慾不振,則建議以少量多餐方式進食。少量多餐並選擇高營養價值的食物,有助於維持患者的營養狀態。臨床上偶而會遇到一些癌症病患,身形虛弱、瘦小,不適合做化學治療,因為治療的過程可能會讓患者整體狀況越來越差。謝孟書醫師強調,營養是治療的本錢,倘若患者沒有充足營養,恐怕無法順利度過手術或化療。良好的營養狀態,傷口才有辦法癒合,免疫力也比較健全。患者食用的食物一定要烹煮過,避免沙拉、生魚片等生食,因為治療過程中患者抵抗力較差,食用生食可能有感染的風險。食物調味也要適量,太過刺激腸胃,反而會增加不適。除了均衡飲食,許多患者或家屬也關心輔助營養品的使用,例如褐藻醣膠、麩醯胺酸、核苷酸、魚油等,有助調節生理機能。而其中台灣小分子褐藻醣膠是由褐藻中成分所萃取出的多醣體,目前有多項臨床實驗持續進行中。營養支持療法能增加患者對治療的耐受度、減少副作用,幫助患者接受完整療程,才有較好的預後。國人大腸癌年輕化,排便習慣改變要注意謝孟書醫師提醒,目前台灣是採用糞便來進行大腸癌篩檢,50-74歲的民眾,每兩年可以免費做一次糞便檢查,若檢查結果異常,民眾必須要到醫療院所做進一步檢查,了解導致糞便潛血反應之原因。糞便潛血檢查主要是針對沒有症狀的民眾,如果有排便習慣改變、血便等症狀就應該提早就醫。為提升檢查準確率,民眾在進行大腸鏡檢查前需要依照醫囑清腸。現在也有「無痛大腸鏡」,讓民眾能在麻醉狀態下做大腸鏡檢查,減少緊張和不適感。謝孟書醫師回憶,曾經有位30多歲的患者,平時稍微有便秘,因為很年輕又沒有大腸癌家族史,本來不打算進行檢查。在家人鼓勵下,他接受了大腸鏡檢查,結果看到一顆兩公分的腫瘤,已是早期大腸癌。由於腫瘤還算早期,便能使用大腸鏡切除。後續追蹤幾年,狀況都還不錯,是非常幸運的例子。站在胃腸科醫師的立場,我們鼓勵患者做大腸鏡檢查。早期發現大腸癌,患者預後會比較好,早期的大腸息肉幾乎都沒有症狀,唯有大腸鏡才有機會發現息肉並能加以切除,更能避免演變成大腸癌。貼心小提醒加工的紅肉製品如培根、香腸、熱狗等,已被列為大腸癌的危險因子,要盡量少吃。另外體重過重、缺乏運動、抽菸、喝酒也都跟大腸癌的發生有關。年輕大腸癌患者不算少見,日常生活中要提高警覺。隨著醫學進步,針對大腸癌有很多治療選項,狀況許可時甚至還有機會靠大腸鏡切除,患者務必與醫師密切配合。(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換肝成功 顏清標次子延續慈父生命

換肝成功 顏清標次子延續慈父生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活體肝臟移植手術到底有多困難?近日台中大甲鎮瀾宮董事顏清標換肝手術相當順利,術後意識完全清醒,目前將留院觀察,預計約莫一個月出院返家,捐肝給父親的次子顏仁賢,手術情況良好,短期即可出院。活體肝臟移植手術是台灣少數可以領先歐美的手術,發展精準度高,其中微出血量捐肝手術平均出血量只有100CC左右。綿密血管組織 增加活體肝臟移植難度高雄長庚名譽院長陳肇隆醫師表示,肝臟移植手術之所以困難,是因爲受肝者是其他內外科方法不能治療的嚴重肝病患者,加上肝臟是血流極為豐富的器官,有非常綿密的肝動脈、門靜脈、肝靜脈和膽管,因此非常容易出血。而人體的凝血因子大多都在肝臟合成,壞掉的肝臟則無法合成足夠的凝血因子。陳肇隆醫師指出,肝硬化會引起門脈高壓造成脾臟腫大,進一步則會破壞血小板,同時在肝臟周圍形成不正常側枝循環,這些周圍的薄壁血管易造成大量出血,將提高手術風險,加上植入的肝臟必須馬上發揮功能,難度高但也是改善最大的手術之一。保障捐肝者安全 也讓移植者回復生活常軌活體肝移植最重要的是保障捐肝者安全,但能留下多少肝臟因人而異,受肝者的體型大小將直接影響所需的肝臟面積。陳肇隆醫師說明,手術過程中,雖然顏仁賢的血管、膽管跟別人有不一樣的變異,但通過精細的外科技術可以克服此難題,目前保留左邊35%的肝臟。陳肇隆醫師表示,通過這項精密高端的移植手術可以完成許多民眾遺愛人間的心願,更動人的是,在外科歷史上,向來都是病人接受開刀,正常人願意為別人接受這麼高風險的手術,當然不能容許有絲毫差錯,首要保障捐肝者的安全,也讓受肝移植患者順利回到工作崗位。(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火鍋這樣吃 跟腎臟病說byebye

火鍋這樣吃 跟腎臟病說byebye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灣是世界聞名的美食王國,到處都是各種好吃的食物、點心零食、飲料,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你是否注意到自己吃的健康?高血壓、慢性腎臟病、心臟病、腦中風、胃癌等疾病都與過量的鹽分攝取有關,醫師指出,外食及食用加工製品都會導致鹽分攝取過高,尤其沾料和醬油含鹽量容易被忽視。國人攝取量超過建議值2倍北市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家庭醫學科醫師鄭玠豪表示,WHO建議每天攝取的鹽量是5公克,法國健康部是7.7公克,日本厚生勞動省是男性9.0公克、女性7.5公克,台灣衛生福利部為6公克。但根據調查,國人經常每天攝取高達15公克以上的鹽,是建議量的2倍以上。攝取過多導致骨鬆、心血管疾病鄭玠豪醫師指出,當鹽分攝取過多,會導致高血壓、心血管等疾病,因血中存在過多的鹽分會造成血管中水分大幅增加,使得血管壁壓力上升,持續的高壓狀態會造成動脈硬化。不僅如此,長期過多的鹽會造成腎臟負擔、增加尿路結石發生率,還有可能骨質疏鬆,因腎在排除鹽的過程中,鈣離子也會一同排出。每天攝取超過10公克以上的鹽,胃黏膜會受損,導致胃發炎,長期下來,罹患胃癌的風險性上升3至4倍。鄭玠豪醫師表示,市售食品包裝營養成分標示中,鹽分都標示「鈉」含量,只要將鈉乘以2.54即可換算出食品中的含鹽量,進而計算每天吃進了多少鹽。減少鹽份攝取技巧1.盡量清淡飲食。2.外食時,減少沾料的使用,麵湯、火鍋高湯不要全部喝完。3.控制食量,即使是清淡食物吃多仍會攝取過多鹽分。4.兒童從小養成清淡口味,若從小習慣攝取高鹽分食物,日後要減鹽更困難。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