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45公斤8歲童睫毛倒插 原因竟是過胖

45公斤8歲童睫毛倒插 原因竟是過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模樣可愛的8歲小胖童,由家長陪同至衛福部苗栗醫院眼科看診,父母憂心地表示孩子今年發胖後,經常眼睛眨個不停,且發現他眼睛紅又怕光、流淚,有時還會喊眼睛痛,很擔心眼睛是不是出了問題?眼科主任梁策檢查發現,小朋友的問題其實是「下眼瞼贅皮」造成,由於情況已相當嚴重,安排下眼瞼贅皮手術,術後當天即回家休息,一周後回診拆線,恢復良好。多發生在嬰童 東方人鼻樑扁眼裂小更常見梁策指出,下眼瞼贅皮的病因是下眼瞼的肌肉及皮膚過度肥厚,在眼瞼外緣近鼻側形成一道隆起,把睫毛往眼球方向推,這種眼疾絕大多數發生在嬰兒和兒童,鼻樑較扁、眼裂較小的東方人種更常見,另外小胖童的皮下脂肪增多也較易發生這種情況,這名年僅8歲的小朋友,體重已45公斤,爸媽也注意到是近半年胖起來後,症狀才變嚴重。「下眼瞼贅皮」一般無需特別治療,待小朋友長大後,面部拉長,鼻根隆起,眼皮內翻可獲改善,所以輕至中度的症狀,大多先給予眼藥膏,滋潤和保護眼睛,然後觀察情況是否改善,中度至嚴重的情況有可能需要手術治療。睫毛磨擦造成眼角膜破皮 恐影響視力梁策提醒,如果下眼瞼贅皮程度嚴重,睫毛倒插摩擦眼角膜,小朋友抱怨眼睛刺痛、視力模糊、常眨眼、揉眼睛;因為睫毛磨擦眼角膜造成角膜破皮,如果沒有及時治療,角膜還可能會結疤影響視力,請家長要提高警覺,及早帶至眼科檢查治療。

爸媽罹癌怎麼辦?營隊帶子女翻轉困境

爸媽罹癌怎麼辦?營隊帶子女翻轉困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父親節甫過,10歲的漢漢因為爸爸罹癌,開始懂得在聚餐時提醒爸爸哪些是紅燈食物須避免食用,哪些是健康的食物需多加攝取,父親楊爸今年45歲,在2年前罹患肺癌,確診時年僅8歲的兒子,不僅很少表現出其他的情緒,更早熟的擔心癌症是否會讓爸爸疼痛不舒服。癌症帶來的不確定,是病友家庭最大挑戰,尤其家裡有處於仰賴父母為生的成長期孩子,親子溝通與子女癌症教育將是家庭生命周期正向發展的關鍵。但生病從來不是一個人的事,因為從確診、治療到追蹤,對病友與家屬都是身心靈煎熬,因此,為翻轉病友及家屬的抗癌人生,癌症希望基金會特針對家庭成員舉辦親子、兒童等不同主題性營隊,盼透由專業人員引導與同儕交流,培養家庭共同適應與面對癌症的正向能力。怕失去父母 可能導致行為退化、早熟及憂鬱隨著中年罹癌人口逐年增加,有越來越多育有未成年子女的家庭正因面對癌症而經歷家庭衝突與角色重新配置問題,特別是癌症病友的未成年子女,不管是癌症的診斷、目睹父母的治療與副作用,甚至可能失去父母的死亡威脅,都易導致子女可能會有行為退化、過度早熟、人際困擾等變化,不僅不能完成應有的發展任務,更可能成為憂鬱或壓力症候群的高危險群。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癌友家庭服務顯示,逾6成孩子害怕與父母分離,甚至對死亡感到焦慮,有3成子女因不知該怎麼辦、擔心未來而感到無助,更有5成病友認為自己的孩子因癌症而有不同於其他孩子的改變,因有感多數孩子常壓抑自我情緒,並以聽話懂事的表現盼父母能在愉悅情緒下遠離癌症威脅,因此癌症希望基金會以「助孩子認識自我並學習表達與抒發情緒」為內容的第16屆癌友家庭子女夏令營,在公益夥伴支持下順利舉辦。引導孩子表達內在情緒 找到自己的價值和角色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坦言:「在父母罹癌的同時,孩子也因共同經歷治療與復發轉移過程的起伏波折,而處在恐懼、悲傷或憤怒中,除了必須疏通這些長期積累的情緒壓力,更應該將其轉成正面力量,因為成長只有一次,因此,不僅透過情境遊戲、藝術創作方式引導孩子學習表達與面對內在情緒,藉由同儕團體的分享與相互支持,找到自己在父母罹癌過程中的價值和角色,能更健全的成長,更重要的,讓這群孩子不再孤單面對癌症!」罹癌非終點,但孩子要一起向前並不容易,為助更多家庭都能正向面對癌症,除夏令營外,9月起將舉辦2天一夜親子營以及1日兒童工作坊,全程免費,歡迎正面對癌症挑戰的家庭洽詢02-33226286。

腸癌末期多專科治療 擺脫人工肛門

腸癌末期多專科治療 擺脫人工肛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約五十的遠洋商船船員因工作因素,每次出航一、二年才能回到家。某次返航後,家人發現他與以往相比體重大幅下降,而除了暴瘦外,還出現腹部脹痛、進食容易嘔吐的症狀,在家人勸說下前往醫院就診,才發現罹患晚期直腸癌,腫瘤已轉移至肝臟。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胃腸及一般外科醫師范文傑表示,這名患者當時因腫瘤造成嚴重的腸阻塞,醫療團隊經過討論,在第一時間先為患者裝設暫時性人工肛門,後續再透過各科別專科醫師共同討論及安排相關檢測。由於患者腫瘤較大難以手術,因此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患者無RAS基因突變後,進一步規劃標靶治療,同時搭配化療與放射治療將腫瘤縮小,再應用微創手術完成原發部位及轉移至肝臟處的腫瘤切除,在一段時間的修復後,也順利移除人工肛門。晚期腸癌治療手術成關鍵 多科接力規劃最佳治療順序「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如果可以手術切除腫瘤,對預後及生活品質都能帶來更好的成效。」范文傑醫師說,臨床觀察發現,有兩成患者確診時已發展成第四期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且常見肝臟及肺臟的癌細胞轉移。所幸現今治療選擇多元,針對這些腫瘤難以手術且除的患者,透過術前標靶治療、化療及放療有效縮小腫瘤後,約有1/4的患者可以接受手術,大幅提升長期存活率。過去人們常鼓勵癌症患者,抗癌是一場耐力賽,范文傑醫師認為,大腸直腸癌症治療與其說是患者的個人耐力賽,其實更像一場集結多專科醫療團隊的團體接力賽。大腸直腸癌的主流治療模式已邁入MDT多專科治療團隊模式,針對晚期或情況較為特殊的患者,集結大腸直腸外科、血液腫瘤科、放射科等各科別醫師的專業見解,共同擬訂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為患者規劃最佳治療順序,團隊成員也能從中獲益,完整認識疾病在各科別中的最新治療進展。預防腸癌採健康飲食 不要讓食物長時間在腸胃道停留MDT模式除了在治療上對患者有所助益外,同時也囊括營養師、心理師、社工等成員,全方面保障患者的營養規劃、心理健康,甚至是治療過程中的經濟需求,並透過個案管理師統整上述治療及其他層面的討論,協助擬定及對患者說明溝通治療計畫的進行。范文傑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的罹患人數已經連續12年蟬聯第一,因此若有血便、排便習慣改變、貧血等症狀,或甚至已摸到腹部出現腫塊,就應盡速就醫接受大腸鏡檢測。若本身年齡為50歲以上,或有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也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測,及早確診、早期治療。除了定期檢查,范文傑醫師建議,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不要讓食物長時間在腸胃道停留、保持良好排便習慣,也是預防大腸直腸癌的好習慣。(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導管治療高血壓 有望終生免吃藥

導管治療高血壓 有望終生免吃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國人平均四人就有一人患有高血壓,僅半數患者血壓獲得良好控制。過去控制血壓主要是採取藥物治療,現可經由高血壓導管治療,有效降低血壓。61歲羅先生患有高血壓及第二型糖尿病,每餐必須吃19顆藥,但血壓仍控制的不甚理想,經醫師建議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現在每天僅需服用5顆藥,收縮壓也從180降到130毫米汞柱。抑制腎臟交感神經活性 達到降血壓效果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柏霖表示,高血壓口服藥物治療,往往需要合併多種藥物,才能將血壓下降約10至20毫米汞柱,但許多患者遵從性不高,血壓難以穩定控制。經高血壓導管治療可降低20至30毫米汞柱的收縮壓,並減少用藥,有些人甚至可以不再吃降血壓藥。導管治療是從腎臟著手控制血壓,林柏霖指出,由於腎臟在血壓調控扮演重要角色,若腎臟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導致腎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高血壓導管則是從鼠蹊部以微創導管方式進到腎臟動脈,燒灼腎動脈旁的交感神經,降低交感神經活性,達到降血壓的效果。5種患者適用 可24小時穩定控制血壓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指出,過去高血壓導管用於吃多種降血壓藥仍無法控制的難治型患者,以及併發器官受損、用藥服從性低、服藥有副作用及次發性高血壓治療血壓仍不可控制等五種患者。美國心臟學院年會今年發布最新大型臨床研究顯示,在330名受試者沒有服用降血壓藥物狀況下,高血壓導管治療可以使患者於診間血壓平均下降9.2毫米汞柱。台灣目前也已執行約250例的高血壓導管治療,部分患者甚至下降20至30毫米汞柱。王宗道表示,高血壓導管治療手術僅需1到1.5小時,傷口小復原快,最重要的是,有別於藥物會被代謝,高血壓導管能24小時穩定血壓,避免血壓波動。

小鮮肉健身狂喝高蛋白 慘變豆花男

小鮮肉健身狂喝高蛋白 慘變豆花男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5歲陳先生從小皮膚好,到大學時都不曾長痘痘,為了追求體態,他勤跑健身房重訓,最近從後背、臉頰開始冒出一顆顆會癢痛的紅色丘疹或膿皰讓他很困擾,經檢查後發現是為細菌性毛囊炎,原來他希望增加肌肉量,近兩個月大量補充高蛋白食品,結果身上的痘痘冒不停。熟男胸口冒紅疹 亂擦藥毛囊炎惡化40歲楊先生有嚴重過敏的濕疹問題,平日忙於工作自行買藥治療,以為症狀好的差不多,胸口卻開始冒出一大堆紅色丘疹,發現使用原本的藥膏好像越來越糟,於是前往就醫。醫師檢視其用藥發現,之前使用為了壓制皮膚嚴重過敏現象的類固醇,加上連日的高溫,皮膚容易流汗呈現濕熱狀態,讓皮膚的免疫功能較差,出現了黴菌性毛囊炎。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表示,毛囊炎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不論年紀、性別、人種,只要有毛髮生長的部位都可能發生。毛囊炎多由細菌感染所致,其次是黴菌(真菌)感染,常見於前胸、後背、肩膀、頸部、四肢及大腿內側鼠蹊部。毛囊發炎的原因受個人體質、生活習慣、季節、外在環境而有不同的影響,例如悶熱潮濕的氣候與環境、容易流汗的體質、皮脂分泌過度旺盛(如懷孕、或服用大量高蛋白飲品)、或使用過多造成皮膚毛孔阻塞的保養品、穿著悶熱過緊的衣服等。有些特殊狀況也會使毛囊炎的發生率增加,例如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劑、治療癌症的表皮生長因子或使用類固醇治療皮膚發炎等,造成皮膚逐漸變薄,或皮膚保護力下降進而造成毛囊感染。避免長時間處於濕熱環境 穿棉質通風衣物高蛋白營養補充品易致痘嗎?蔡長祐指出,高蛋白補充營養品近年來深受健身族喜愛,誘發痘痘的機轉原因目前不明,推測可能與服用後增加胰島素及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分泌所造成。根據這幾年的臨床觀察,部分患者在使用高蛋白補充品約1至2個月後,臉上爆痘或身上出現毛囊炎的機率增加,只要能停用並接受治療,多會在1個月左右逐漸好轉。毛囊炎的治療以口服及外用抗生素製劑為主,細菌性毛囊炎可透過合適的抗生素來進行治療,黴菌性毛囊炎則需以抗黴菌的藥物或洗劑來進行治療。預防方面,避免讓皮膚長時間處於濕熱的環境,保持乾爽,穿著棉質通風的衣物,慎選化妝護膚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要不要拔智齒?口腔外科醫師怎麼看

要不要拔智齒?口腔外科醫師怎麼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智齒拔除與否常常是爭議問題。若智齒生長時骨頭裡長不出來、長不完全或橫向發展,變成所謂的阻生齒,就需要拔除,否則會造成其他牙齒的損害!生活家牙醫診所 口腔外科專科 項家寧醫師表示,智齒最早於十六至十七歲萌發,最晚二十歲上下完全長出,只要智齒露出一點點頭,他對周圍牙肉就會有影響,可能形成牙周囊袋,就可能會塞食物殘渣,如果無法完全清除,容易造成不舒服。這時候建議患者照X光片,看智齒是否能夠完全長出與正常齒列齊平,若長的位置不好,則建議拔除。因為不拔除的話,容易塞住食物殘渣,除了不舒服外,還可能造成前面一顆牙齒的蛀牙或牙周病問題。智齒不等於阻生齒一般民眾容易誤以為智齒就是阻生齒,項醫師澄清,其實阻生齒是一種牙齒狀態,只要是牙齒沒有長到正確的位置或萌發不全,就是阻生齒,不一定只有智齒才叫阻生齒。而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吃精緻食物,牙弓比過去人在小一點,這樣智齒就無法長到一個正確的位置,所以經常成為阻生齒。除智齒外,阻生齒另一個可能牙齒就是「上顎」犬齒,不管智齒或犬齒,醫師都會評估可能使用拔除或矯正的方式,將牙齒拉回正確的位置。阻生齒拔除醫師這樣做智齒的阻生齒型態很多種,項醫師說明,以骨頭齒列為一條界線,智齒的生長可能排列較為整齊但萌發不全,或排列不齊並且往前、後傾生長,前者是萌發不完整,後面兩者被稱為水平智齒,以上型態醫師都建議拔除。但若牙齒生長不夠突出,可能需要拔除的程序是翻開牙肉之後,將骨頭做適當修磨,將需拔除的牙齒切開再一塊塊拿出。整個過程平均三十分鐘,跟一般拔牙手術沒什麼差異,出血量低。但口腔內有一條神經靠近智齒,若是拔除智齒時處理不當,可能會造成短暫性神經麻木,患者嘴角皮膚感覺鈍鈍的,但是一至三個月即可慢慢恢復,依照每個人體質不同,也可能會有一個小區域產生持續性的麻木感。項醫師說明,基本上在拔牙手術後,醫師都會給予止血棉及傷口縫合,不會有大出血的狀況,但凝血功能差或術後疼痛導致血壓過高等等的患者,都需要立刻告知醫師。患者在手術中感覺害怕也可以隨時表達,但手術中其實醫師都會給予麻醉藥,將患者疼痛的感降到最低,所以患者不必過度緊張。而拔除牙齒的日常照護,項醫師叮嚀,一周內吃溫涼一點的食物,避免刺激性的飲食,要遵守醫囑服藥,且有問題要即刻回診等。項醫師分享曾遇到一個患者沒有處理智齒,時間一長,前一顆牙齒也跟著蛀掉,等於患者一次要拔兩顆牙齒,而且還要抽神經。因此項醫師呼籲,若是有智齒,還是要請醫師全面性評估拔除與否,否則牙齒健康難以持續維持。

在家睡覺就能洗腎 OL免奔波醫院

在家睡覺就能洗腎 OL免奔波醫院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8歲的上班族陳小姐,4年前因為腎病變開始洗腎,她本身怕痛、怕打針、平日又要上班,為解決她的困擾,醫師建議她選擇全自動腹膜透析,晚上睡覺前將腹部導管接上機器,睡醒後就洗完腎,讓她可以維持正常生活。另一名80歲王奶奶10年前因腎臟癌切除左腎,但因高血壓併發尿毒症而需要洗腎,由於奶奶獨居,雖然生活可以自理,但要常跑醫院很麻煩,因此也選擇全自動腹膜透析,每個月只要回診一次,目前狀況很穩定。台灣洗腎盛行率、發生率全球居冠台灣洗腎盛行率和發生率都是全球第一,隨著洗腎方式日新月異,現行發展出全自動腹膜透析,讓病患在家睡覺時就能完成洗腎,不須奔波醫院,也能維持正常生活,省去許多麻煩。大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李明彰表示,一般洗腎方式分為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醫師會依患者需求和方便性給予治療建議,讓患者做選擇。新型的全自動腹膜透析在家睡覺就能洗腎,使用方便不需頻繁更換腹膜透析液,同時減少奔波醫院的時間,生活品質更加完善。使用全自動腹膜透析 食物水分攝取限制較少腹膜透析是利用自己的腹膜來交換毒素,所以會洗出比較多中大分子的毒素和電解質,如磷、鉀,同時腎功能可以維持比較久,因此在食物和水分的攝取限制較少。由於腹膜透析是每天穩定慢慢治療,對於血壓和水分的變動較小,長期下來對心肺功能的影響也較小。李明彰主任表示,全自動腹膜透析可健保給付,因此除非患者曾接受過腹腔重大手術,腹膜透析幾乎適用每位腎友,也更加方便。

紙片人拉水便10多年 闌尾腫瘤作祟

紙片人拉水便10多年 闌尾腫瘤作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0歲詹姓婦人長期腹瀉,體重僅37公斤,日前因頭暈、嗜睡送急診,電腦斷層掃描確診膽結石併發胰臟炎,術前檢查又發現其闌尾直徑腫到正常人的4倍大,且管腔內布滿黏液,意外查出長期腹瀉的元凶是「闌尾腫瘤」,以機器手臂進行腹腔鏡微創手術,一舉切除兩病灶,詹婦終於重拾正常生活。闌尾直徑腫到4倍大 嚴重恐引發敗血症詹婦因連日頭暈、嗜睡,被家人送台中慈濟醫院急診,一般外科醫師高國堯經電腦斷層掃描,確認詹婦罹患膽結石併發胰臟炎,準備等胰臟炎緩解後安排膽囊切除,但術前檢查時,發現詹婦闌尾直徑腫至一般正常人的4倍大,懷疑罹患罕見的「闌尾腫瘤」,隨即會診大腸直腸外科。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方佳偉表示,「闌尾腫瘤」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早期幾乎沒症狀,要長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導致消化不良或食欲不振,引發類似腹脹、腹痛等急性闌尾炎症狀,若腫瘤越來越大、阻塞闌尾,可能因闌尾發炎造成感染,出現敗血症而引發死亡。右下腹疼痛 易被當便秘、吃壞肚子處理詹婦身高150公分,體重僅37公斤,宛如紙片人,她每天跑廁所10餘次,糞便幾乎都呈水狀,長期腹瀉,致營養吸收不良,到大醫院檢查都查不出原因,10多年來皆靠胃腸藥度日。方佳偉醫師指出,闌尾癌在大腸直腸癌症中,只有1~5%發生率,因初期症狀不明顯,就算患者右下腹疼痛,也容易被當成便秘、吃壞肚子等處理。詹婦腫瘤已出現病變,且闌尾擠壓到盲腸,因腫瘤已逾2公分,為避免闌尾腫瘤癌化,甚至癌細胞轉移,手術時一併切除右半邊部分結腸,預後良好,5年存活率逾90%。

工程師騎車騎到睡著 呼吸中止症惹禍

工程師騎車騎到睡著 呼吸中止症惹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8歲工程師平常白天上班就嗜睡,甚至幾度騎車騎到睡著,差點發生交通意外,原以為自己只是睡不飽,還刻意在休假日多補眠8小時,沒想到睡再多,症狀也沒改善,就醫接受睡眠檢查才發現原來是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一晚平均每小時就會呼吸中止32次。有人每小時中止130次 瀕臨中風邊緣新光醫院胸腔內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表示,打鼾在中年男性及更年期後女性很普遍,根據美國威斯康辛流行病學研究,上述族群佔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的2成以上;門診還有一名50多歲女性嚴重打鼾,同床的老公幾乎夜夜睡不好,自己卻習以為常,不知道可能是疾病,直到被老公拖去檢查,赫然發現每小時竟呼吸中止高達130次,血氧掉到60%以下,已經瀕臨中風邊緣,才知道嚴重性。入睡後睡眠呼吸障礙缺氧指數(AHI),也就是停止呼吸的頻率,若每小時5次,就已是輕微呼吸睡眠中止症,15次為中度,30次以上為重度。若長期缺氧,容易造成血壓控制不良、心律不整、腦中風、心機梗塞、心衰竭等風險。平時如何分辨自己有沒有睡眠危險警訊?林嘉謨指出,包含入睡後頻尿,即一晚兩次(含)以上,且尿量多,他解釋,因為氧氣不足用力呼吸,心臟會刺激心房利尿荷爾蒙,造成小便量很多,男性常會誤以為是攝護腺問題而錯過就醫。此外,包含打呼聲音特別大聲且不規律、睡醒後仍然覺得疲憊沒睡飽、血壓高、嘴巴張開,特別是小孩張嘴呼吸等都是呼吸睡眠中止症的徵兆,民眾可以先接受睡眠檢查了解原因。側臥能改善症狀 減肥是最好方法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林嘉謨建議,減肥還是最好的方法,此外,也能透過改變睡姿透過側臥來改善。過敏性鼻炎嚴重者則應設法改善過敏症狀,如果執行後沒有改善,就可以考慮最新的負壓吸舌機(iNAP),以馬達抽吸,可將舌頭與軟顎吸住,避免舌頭後倒造成呼吸中止,或是傳統正壓呼吸器(CPAP)以及改善結構的手術治療。

「數到3不哭了」NG話術爸媽別再說

「數到3不哭了」NG話術爸媽別再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有時在公司受了氣,回家想跟另一半抱怨一下,卻得到這樣的反應「我不懂你為什麼要反應這麼大耶!」「這件事明明就是你錯啊!」兒童臨床心理師李介文指出,臨床上我也常聽到這樣的話:「好了啦,別哭了!」、「你跟爸媽說到底怎麼了啊!快說啊!」面對這種情境,最好是孩子說得出來啦! 我相信在遇到孩子哭泣時,家長除了不知所措,有時也可能是焦慮、甚至生氣的,請你跟我一起故作鎮定,試著了解孩子可能哭泣的原因,如何讓孩子願意告訴你,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就在於事發之後,我們第一時間的反應為何。 寧可不作為 也不要搞砸如果你想承接孩子的情緒,要先確定自己可以接好,而且不會搞砸。我常建議某些家長,如果教養當下,你正處在自己的情緒中,諸如工作壓力、帳單壓力、夫妻吵架等,請您先找個適當的理由與藉口先退場,先不要處理,或者請另一半先接手或請孩子等你一下。 不處理會怎麼樣嗎?跟你說,我在學心理治療的第一課,就是在教我們「不要亂講話」,有時候,寧可不作為,也不要搞砸。 再說了,有些大人在言談之間,也會充滿著負面的想法與評價,別以為孩子都聽不懂,他們知道的可多了呢!爸媽在談到誰家的哥哥姐姐如何如何時,有什麼反應、當我說到班上同學如何如何時,有什麼反應,他們都在默默的觀察,尤其是高敏感的孩子。大人的負面觀感 孩子都聽得懂我曾遇過一個學生,重考大學三次,還考不上國立大學,在晤談中,家長也表示在孩子考試失利時,沒有跟孩子說什麼重話,也沒給壓力。後來孩子跟我說,在高中的時候,爸爸在聊天時常講「國立大學啊,考上台清交的是一等人、中字輩的是二等人,剩下的學校,別以為是國立,根本就不入流。」 「原來我在我爸心中,是個不入流的學生。」我永遠記得他說那句話時,沮喪的表情。所以,各位家長,請認真的練習正向的來處理自己遇到的挫折,正向的溝通自己的負向情緒,孩子們都在學呢! 提供安全環境 讓孩子把情緒發洩完在孩子哭泣的時候,不管如何,先讓他好好的哭完,我們在旁邊陪伴即可。「數到三,不要哭了」這個話術請不要再使用了,即使是大人,就算數到三百也不見得可以停止哭泣,更別說孩子還要一邊哽咽一邊認錯了。提供孩子一個安全的哭泣環境,讓他把情緒發洩完是重要的,畢竟孩子目前正在哭泣,家長的理解(即使無法理解,至少讓他哭完),也是增加孩子安全感與信任感的一個好方法。 至於太晚了、會吵到鄰居……這個,就再去跟鄰居道歉吧!是你孩子重要還是鄰居重要?順便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技巧,有家長告訴我,如果孩子哭或生氣,他會帶著孩子一起到車上,讓他先大哭大叫完,既可以陪伴,車上的隔音也還不錯,不會吵到其他人。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