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2歲幼童3C不離手 語言遲緩增5成

2歲幼童3C不離手 語言遲緩增5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隨著現代科技發達,對於高科技的依賴不可言喻,爸媽在育兒生活過程中,難免都會使用手機、平板等3C產品。適當的使用能促進孩童能力的發展;過度濫用卻會造成發展上的障礙,尤其控管孩子使用3C產品的習慣是個很大的挑戰。根據2017年美國兒科學會的研究,未滿2歲的寶寶,每使用30分鐘3C產品便會增加49%的語言遲緩風險。親子互動學習更多 記憶更深刻烏日林新醫院小兒科孫若堯醫師表示,父母必須了解自由玩樂對於促進孩童的腦部發育,遠比電子產品更有價值,如果充斥3C數位生活恐會對孩子帶來風險。未滿2歲的寶寶從實際互動中能學習更多,記憶將更深刻;大於兩歲的小孩,數位媒體裡正向的音樂、動作,與劇情具有學習價值,但是使用過多會使孩子缺乏實際互動與情感交流。過度使用3C產品,缺乏語言及身體接觸,孩子容易出現下列情形:*無法培養組織邏輯思考能力。*影響日常生活的語言表達。*肥胖及睡眠障礙。*嚴重者甚至有暴力傾向。3C產品的使用原則以下為2016年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小於2歲:盡可能避免3C產品的使用。*2到5歲:每天的使用時間不超過1小時。*大於6歲:依照生活習慣規劃使用時間。*選擇「具有學習價值」的內容。*使用時父母盡可能陪伴在側。父母沉迷3C 小孩有樣學樣孫若堯醫師建議,由於孩童具有高度的模仿力,隨時都會默默地觀察周遭的環境,容易學習爸爸媽媽的一舉一動。大多數對3C產品上癮的小孩,其父母通常也沉迷其中,長時間暴露在3C產品環境,導致家庭缺乏互動。如果想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3C產品使用習慣,爸爸媽媽需要以身作則,留意自己的使用時間與環境。3C產品不是一種被動安撫小孩的工具,而是一種主動與孩子學習跟互動的機會,父母如能掌握以上要領,便能享有3C所帶來的「利」,而非「弊」。

1歲童狂咳5天 竟是誤吞訂書針

1歲童狂咳5天 竟是誤吞訂書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1歲男童連續5天嚴重咳嗽,至診所就醫服藥仍未改善,經胸部X光檢查,赫然發現上腹部有一根訂書針,經醫師評估暫無立即危險性,但擔心恐刮傷腸道、甚至穿孔,先給予藥物促進腸胃蠕動,並持續觀察,男童於5天內順利排出,也讓家長鬆了一口氣。恐刮傷腸壁 嚴重會腸穿孔為恭紀念醫院小兒科主任李浩遠表示,男童因持續嚴重咳嗽前來掛急診,經診斷為黴漿菌感染所致,但在進行胸部X光時,意外發現上腹部處有異物,進一步檢查,竟是一根訂書針,當下連男童媽媽都十分錯愕,不知孩子曾誤食。李浩遠醫師指出,男童咳嗽症狀經紅黴素類抗生素治療後改善,但訂書針卡在腸道,兩端尖銳處恐刮傷腸壁,嚴重更會導致腸穿孔,立即會同外科醫師評估,確認無立即開刀之必要性,便給予促進腸胃蠕動藥物,讓男童自行排出。服用腸胃蠕動藥物自行排出服藥3天後,男童腸道內的訂書針已明顯滑至下腹部,期間家長也按醫囑持續觀察男童是否出現腹部疼痛、持續哭鬧、嘔吐等情形,若有則須再檢查是否傷及腸道、評估是否手術取出。所幸男童腸胃蠕動順暢,於5天內便將異物排出,再次X光檢查確認已無訂書針。李浩遠醫師指出,病童於此期間仍可照常進食,藉食物將訂書針包覆住可阻絕尖銳處傷及腸道;而過往常見3歲以下幼童誤食異物,若為鈍狀物只要經過食道,大多7天內可排出,但若停留於胃部超過1周,須以胃鏡取出,若卡在腸道定點多天,有可能腸胃道先天畸形,需手術取出。家長應妥善收納家中危險物李浩遠醫師提醒,3歲以下嬰幼兒常會將物品放入口中,藉此探索學習周邊環境,家長應將家中危險物品妥適收拾;若孩子不慎誤食尖銳物或具腐蝕性的物品,恐嚴重傷害消化道,應立即就醫救治。

常應酬口味重 40歲男血壓飆160

常應酬口味重 40歲男血壓飆160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0歲陳先生從事業務工作,經常需要應酬、聚會,飲食口味也偏重,身材高壯的他自認身體健康,因此沒有健檢的習慣。日前他因劇烈頭痛就醫,醫師發現他的血壓高達160/100mmHg,趕緊靜脈注射降壓藥物,經控制住急性問題後,醫師叮嚀他要減少油脂、鹽份攝取,也要按時服藥、回診,將血壓控制穩固。每4人有1人罹患高血壓台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科醫師張耀庭表示,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壓日」,被視為隱形殺手的高血壓近年已成為台灣十大死因之一,研究指出,在台灣18歲以上的盛行率約25%,平均每4人就有1人罹患高血壓。張耀庭醫師指出,高血壓分為「原發性」、「次發性」兩種,大部分患者屬原發性高血壓,成因與遺傳、飲食、肥胖、生活型態等環境因素相關;而次發性高血壓的患者比例佔整體高血壓的5-15%,多為內分泌疾病所導致。由於高血壓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若無定期量測血壓的習慣,偶爾的頭暈、頭痛、胸悶往往容易被忽略;因此許多患者是因血壓過高導致急性劇烈頭痛、心肺等器官受損、呼吸困難就醫時,才驚覺自己早已罹患高血壓。高血壓有年輕化趨勢 居10大死因之一一般而言,罹患高血壓的患者僅能改變生活型態及服用藥物以控制血壓,心臟血管科醫師則會以讓血管放鬆的「鈣離子阻斷劑」和調節荷爾蒙的「血管張力素受體阻抗劑」,輔以利尿劑、交感神經阻抗劑、血管擴張劑等降壓藥物予以治療。張耀庭醫師提醒,高血壓有明顯年輕化趨勢,若未及早控制,恐導致不可逆的慢性疾病及身體傷害,民眾務必養成定期測量血壓的習慣。

憂染疫怕就醫 腫瘤侵犯氣管險喪命

憂染疫怕就醫 腫瘤侵犯氣管險喪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3歲婦女年初就常喘不過氣,像是被人掐住脖子般呼吸困難,甚至咳血症狀,直到3月才因昏厥倒地撞到頭送醫急救,在醫院進一步檢查,才發現竟是甲狀腺的腫瘤嚴重侵犯氣管,經醫療團隊緊急插管搶救、手術切除腫瘤與重建氣管,終於挽回一命。腫瘤壓迫9成呼吸道新冠肺炎肆虐不敢上醫院,竟因此錯失治療黃金時機!婦人暈倒後送到彰化基督教醫院急診,胸腔內科為她安排胸部X光片和電腦斷層掃描,驚見甲狀腺有顆大腫瘤,已嚴重壓迫9成的呼吸道,隨即由內分系科再轉介耳鼻喉暨頭頸部,由院長陳穆寬教授收治住院。身兼台灣耳鼻喉頭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的陳穆寬表示,患者住進胸腔內科病房後,即安排支氣管鏡檢查,不料因腫瘤壓迫呼吸道太久,引發肺水腫,隔天再度昏迷失去生命徵象,緊急插管手術,連同受侵犯的氣管一併切除,再重建氣管,術後一周就從加護病房轉至普通病房休養,現已順利出院,後續仍需持續回診進行放射性治療。甲狀腺乳突癌 早期治療預後好陳穆寬院長強調,婦人確診為甲狀腺乳突癌,若能早期發現,手術治療預後成效很好,就因害怕疫情不敢上醫院檢查,腫瘤侵犯至氣管時已屬晚期,還需擔憂淋巴轉移問題,不僅錯失治療的黃金期,還因此在鬼門關前走一遭。呼籲患者不要諱疾忌醫,身體健康出狀況,還是要立即就醫檢查診療。

胖女孩不值得被愛?節食文化錯了

胖女孩不值得被愛?節食文化錯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無論我們身在何處,節食文化總是對我們轟炸各式各樣的健康及身材價值相關資訊。不管是減肥產品、減重服務、減肥餐、健身房、減肥藥等等,這些資訊令人難以招架。我們逃不開這些節食和減重廣告,而普羅大眾也有三分之二的人總是在節食。我們什麼時候會招架不住這些節食文化的影響?很快就會。畢竟人類不僅害怕肥胖,大多數人也是真的體型較胖。對肥胖的恐懼讓我們永無止盡地限制食物攝取量、緊緊閉上嘴巴、把胃口封起來、開始抽菸、做些瘋狂的運動訓練,然後恨起自己。人們和食物的關係之所以開始惡化,都要拜以下幾個原因所賜。首先,過去數十年來,大眾對身材的美感定義有所轉變,從欣賞多產的豐滿曲線變成追求瘦而苗條的體態;第二,這種理想身材的概念結合節食文化,將肥胖的身驅當作了假想敵;第三,則是「健康主義」的興起,把健康當成道德行為準則,健康與否的責任完全取決於每一個人。這種由社會建構的健康概念引起了大眾關注,讓大家把沒有照顧好身體的責任歸咎於個人行為;同時,他們也將道德責任、自我價值與體型尺寸、身材胖瘦聯想在一起。現代人普遍會對自己的體態感到不滿,很少有人不為此感到焦慮;這會讓你誤以為世界上根本沒有不為身材焦慮的人(如果有,也會覺得這種人很自戀)。根據估計,大約有七○到九○%的女性以及超過一半比例的男性對自己的身材感到不滿。這樣的想法最早在七歲孩童身上就有可能產生,而抱有這種想法的人不限於單一身材尺寸、種族、性向或身分族群。根據研究顯示,對身材的不滿是飲食障礙、自尊心低落及憂鬱症的常見原因之一。因此,從許多方面來說,對身材的不滿已然成為了我們身心健康的核心觀點。那為何有那麼多人無論身材胖瘦,都還是不滿意自己的身體呢?父母影響和霸凌固然占了部分原因,主因卻還是媒體所塑造的理想體態印象:女性的理想身材就是苗條,而男性就該結實又強壯。在所有形式的媒體管道及社群媒體平台上,苗條和結實的形象總是會被刻意突出、讚賞或表揚,而胖胖的角色不是搞笑的朋友、「減肥前」的照片,就是被刻畫成不值得愛的對象。時下媒體所描繪的理想女性體態越來越瘦,遠低於接收這些訊息的女性觀眾平均值;同樣地,媒體所描繪的男性形象也越來越強壯。這兩種體態對大部分人而言,都不大實際。女性若收看有苗條體態女性出現的電視廣告(相較於一般體態女性或與外型無關的廣告),會增加對自己身材的不滿程度,而強壯男性的形象也會讓一般男性覺得自己不夠強壯、有所不足。廣告商正是利用這一點,向我們販賣我們不需要的產品、解決我們一開始就沒有的問題。節食文化就喜歡這樣,因為我們的不安全感和脆弱能讓他們賺進大把鈔票。節食文化在許多方面都對我們說了謊。它告訴我們:只有苗條身材才是健康的、飢餓感是不好的、在悲傷時吃東西是不對的、食物有「好食物」和「壞食物」之分、我們必須運動以減輕體重、我們的身材還不夠好。這些概念透過電視螢幕和社群媒體應用程式在全球各地不斷放送。節食文化告訴我們,我們的身體健康決定了自己的價值,而如果我們不夠健康,一定都是我們自己的錯。節食文化錯了。(本文摘自/不節食更健康:英國營養師帶你破除減肥迷思,善用直覺飲食,培養身體自癒力/時報出版)

面對職場惡霸 你該學會3種應對模式

面對職場惡霸 你該學會3種應對模式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第一次在職場上得面對面處理霸凌問題,是在美國線上公司併購Moviefone 不久後,當時我三十歲出頭。我們位於紐約市,而我的主管請我與位在西岸的萊恩(Ryan)一起合作一項專案。沒多久我就發現萊恩是個麻煩,他很刻薄,會大吼大叫,也會在會議中不停打斷我,而且所有事情都要瘋狂遙控我,更糟的是他完全沒產能。他也常會誇下海口,例如說他可以幫忙牽線讓某位大咖演員來上我們製作的節目,但他從來沒做到。我個人與萊恩合作的策略就是把焦點放在讓工作順利完成。雖然與同事之間的關係對我來說一直都很重要,但我知道若與萊恩有個人往來可能會影響產能,因此我努力做真實的自己,同時也跟他保持距離以隔離他那些負面影響。但好景不常,這樣的方式開始不管用了。最後一根稻草是某個週日他打電話到我家,對我咆哮為什麼某位大咖演員沒有被找來上節目(即使這明明是他在這節目唯一負責的事)。大約有十分鐘左右的時間他不讓我說一句話,不斷地數落我有多失敗。最後他停下來喘口氣,我則抓住機會回應,很直接地告訴他:「萊恩,我很困惑,我以為名人那邊是你負責搞定的。但這也無妨,現在節目沒有他也沒關係,我們討論這個只是在浪費時間,因為一切為時已晚,我們兩天後就要播出了。」他又繼續咆哮,我說道:「你用這種方式跟我講話,我不想聽。」我掛上電話並在那一刻決定我不會再與他共事。隔天早上我去找主管並跟他解釋整個情況。我特別確認自己所說的都是已發生的事實不只前一晚的事,也包括之前的事件)而不是基於我的感受。最後我說道:「我已經盡力試過了,但我再也無法跟萊恩共事了。我想如果你能將他調離這個節目是最好的。他不僅霸凌別人,還很沒效率。」我的主管試圖說服我再給他一次機會。「我沒辦法。」我說道:「他的行為是一種虐待。我不會忍受他這麼做,而且我也不希望我的團隊得接受這樣的對待。」我以冷靜但堅定的口氣說完這段話,也很高興自己在昨天的對話過後有花點時間冷靜下來。最後主管同意了我的提議,萊恩離開了這個節目。在那之後的幾年裡,我反覆思考過我與萊恩的這段經驗,也在職場中看到許多不同形式的霸凌,不只是咆哮或充滿攻擊性的言語,也包括在別人背後說壞話、破壞他人的工作努力、散播負面謠言等。遇到這種情況特別艱難,尤其對「人很好」且珍視同事情誼的女性來說更是極大的挑戰,很容易會把霸凌者的行為視為針對自己。這些年來,我已學會分辨其他人惡劣的行為完全與我無關,並將自己從中抽離,因為我知道自己無力改變對方。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更有意識地行動,面臨這種情況時,我發現採取以下三種應對方式相當有幫助:第一、設立情緒界線如果你清楚地告訴自己這個人是霸凌者,並下定決心不讓他影響你,那麼無論如何都要堅持到底。但這麼做的同時,請確保有人站在你這邊支持你,並透過設立情緒界線保護自己。別涉入戲劇性的事件,也千萬不要讓自己受累於其他人惡劣的行為。在這種情況下要保持真實的自我需要高度的自信與自我認知,通常,「人很好」的女性會在心中忍不住質疑是否是自己的問題。當霸凌者發現你有這樣的質疑,他或她就非常可能會利用這點撲上來。這個事實很重要,因此千萬要記住,尤其是如果你「人很好」,且對於自己總是能跟人相處融洽而引以為傲的話,更要記住:這不是你的錯。第二、直接說出來這是我面對萊恩的方式,如果你在公司的形象不錯且有人願意支持你的話,這會是個強而有力的選項。直接與霸凌者面對面需要很大的勇氣,但通常這麼做也很值得。因為你不但有機會迫使這個人改善其行為,同時也能進一步營造一個較為友善且健康的工作環境。一個不是那麼和善的人跟霸凌者之間,通常只有一線之隔。有些人對於在職場上締結良好關係並不感興趣,他們只想專注於把工作做好,所以他們表現得嚴苛冷漠,而非溫暖愉悅。這樣並非很理想,但也不表示他就是霸凌者。對我來說,霸凌的定義是有人持續做出人身攻擊,或說出不恰當且降格、貶低、羞辱、具攻擊性或性騷擾的言語。第三、繼續前進很遺憾的事實是,許多霸凌者由於已在那個職場環境深耕多時,一時半刻也不會去哪裡。有時候甚至你的主管就是霸凌者。如果你去找過人資部門而情況沒有改善,或是你察覺霸凌者被保護,且在公司內部擁有相當的政治權力,那麼你最好開始找下一份工作。最終,你得依據自己與對方相處的頻率,以及對你和你的工作會有多大的影響,來衡量這當中的利弊得失。面對霸凌者的時候,我會用這些話來對付:● 「請不要用這種方式跟我講話。」● 「讓我們試著做出更有建設性的談話。」● 「我們先休息一下之後再繼續討論。」如果你因為這個理由而離職,我建議在離職前與人資約談時可以說明原委。告訴他們:「我會接受其他職缺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這個工作環境並不是很健康。」希望公司在不想流失更多人才的情況下,最終開始正視處理這個問題。(本文摘自/柔韌:善良非軟弱,堅強非霸道,成為職場中溫柔且堅定的存在/時報出版)

5種食物 讓你舒緩過敏症狀

5種食物 讓你舒緩過敏症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過去許多研究發現,食物中的抗氧化物質以及Omega-3可以幫助減輕過敏症狀。美國氣喘和過敏症基金會對外事務副總裁特林加爾(Mike Tringale)建議,在尋求藥物治療前,健康飲食是控制過敏的關鍵。平時多吃以下5 種食物可以幫助舒緩過敏症狀:1)堅果/堅果富含鎂和維生素E。鎂可以預防氣喘引發的哮喘,維生素E 則可增加身體的免疫力,防止自由基進入人體引起發炎。不過堅果類的熱量極高,正在控制體重的人以一天一把為限。2)蘋果/蘋果果皮中富含的槲皮素(quercetin)與多酚可以抗發炎、防止細胞傷害,長期食用可以預防氣喘跟過敏。一般蘋果皮上皆有天然果蠟或保鮮用的人工果蠟,對身體是無害的,在意的人可用熱水或食鹽搓洗去除。3)魚類/魚類中的Omega-3 脂肪酸,不僅可預防心血管疾病,對於提升免疫力也有相當大的幫助。《The Omega-3Effect》作者席爾斯博士(William Sears)提到,如果病患因過敏不適就診,他的處方會開「一週吃兩次170 克鮭魚」,其他推薦魚類包括:鮪魚、鯷魚、沙丁魚、台灣鯖魚、秋刀魚等。4)紅葡萄/紅葡萄的果皮相較白葡萄的果皮富含白藜蘆醇(resveratrol)與抗氧化物,可降低發炎反應、提升免疫力,所以吃紅葡萄不一定要吐葡萄皮。其他同樣富含抗氧化物的食物包括莓果類、豆類、馬鈴薯。5)番茄/番茄富含維生素C,也是天然的抗組織胺,除了讓身體在對付氣喘或呼吸系統疾病時有較好的耐受力,亦可抑制發炎引起的腫脹。而番茄中的抗氧化物──茄紅素則可提升身體45%對抗氣喘的能力。除了番茄外,茄子、黃瓜、青豆、南瓜也都可以提升免疫力。當然,適當食用這五種食物有利紓緩過敏,均衡飲食更是健康之道。

登山好手限定!爬抹茶山先評估體力

登山好手限定!爬抹茶山先評估體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位於宜蘭五峰旗風景區的「抹茶山」近來暴紅,朝聖者絡繹不絕,但林務局羅東林管處指出,抹茶山步道被視為預備登高山的山徑訓練路線,所耗體力及時間不是一般遊客能輕易勝任,加上山上氣候多變化、海拔陡升,容易導致呼吸急促及暈眩跌倒,呼籲遊客量力而為。先踢4K才抵入口 步道陡升濕滑抹茶山正式名稱為聖母登山步道,因日本攝影師小林賢伍將照片放上IG,並形容是「台灣抹茶冰淇淋山」意外暴紅,吸引大批網友朝聖。民眾為親睹抹茶山風采,紛紛湧入聖母登山步道健行,林管處提醒,但該步道不同於其他自然步道,有其難度,需從五峰旗風景區蜿蜒向上走4公里聯外道路到達通天橋,再直攻海拔400到950公尺的1.6公里土徑才能抵達步道終點,全程要5、6小時,最近很多人走完後,才知道不輕鬆,且天氣漸漸炎熱更不好走,接連兩個假日傳出數起遊客跌倒摔傷、昏厥意外,請民眾衡量自身體力,且因步道多陡升且為自然土徑,天候關係常有濕滑現象,為免意外發生,可行至通天橋短暫休憩後返程。全線有四處可通報緊急事故同時考量山區通訊不良,林管處與各電信業者,已完成聖母登山步道全線訊號測試及設置通訊牌,從通天橋0K到1.6公里步道終點,受地形影響,僅0.6公里、1.0公里、1.6公里等3處可做為緊急事故通報的參考點。

騎車擦撞傷別輕忽 筋膜分離易壞死

騎車擦撞傷別輕忽 筋膜分離易壞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80歲林阿姨騎機車買菜時和貨車擦撞,倒下瞬間手掌和小腿下部被貨車輪胎「輾壓」,急診檢查發現她右側鎖骨骨折、手背跟小腿都有開放性傷口,小腿撕裂傷一路延伸到足背,醫師並發現其皮膚有撕脫傷情形,後續皮膚大片壞死機率高,此時林阿姨跟家屬才驚覺這不是只是一條簡單的撕裂傷而已。傷口需清創植皮 甚至局部皮瓣重建安南醫院整形外科王冠智醫師表示,像林阿姨這樣「輾壓」過皮膚的情況,往往會被患者跟家屬低估傷口嚴重度,因為他們都只見到外觀長撕裂傷,但卻沒注意到其實皮下筋膜和上層皮膚跟脂肪層早已經分離了,因此皮膚可以滑動,醫療上稱之「撕脫傷」。王冠智醫師指出,皮膚之血液供應主要是來自深層血管藉由穿通支經過肌肉、筋膜、皮下脂肪最後才注入至表皮,而「撕脫傷」常造成穿通支經的血流被阻斷而讓皮膚缺乏血液,這也就是所以經常3~4天後病患皮膚已開始出現水泡、黑斑等壞死症狀時,才會驚覺原來不是只有撕裂傷這麼單純而已。這時,多次清創手術和植皮甚至局部皮瓣重建來處理「撕脫傷」傷口。骨科醫師許峻誠指出,鎖骨骨折如無移位過多或斷端處去壓迫皮膚,通常取保守治療用三角巾來保護受傷手臂,約3個月可初步癒合疼痛減輕;但如移位過多要考慮骨折不癒合的情況,接受開刀固定骨折會恢復比較快,可縮短疼痛時間並及早復健。目前一些臨床醫學資料顯示,手術治療比保守治療在骨折癒合及疼痛控制上有較大幫助。手術治療可降低疼痛及骨折癒合不良現今手術技術進步加上鎖定骨板的發明,改善傳統骨板傷口大且又不夠服貼骨頭產生刺激皮膚問題,骨釘也較不易鬆脫,因此開刀治療鎖骨骨折方式已漸形成主流,可快速降低疼痛及降低鎖骨骨折癒合不良,所導致肩部外觀變形或肩膀無力活動受限及慢性疼痛等後遺症。王冠智醫師表示,經過3~4天觀察期後,林阿姨皮膚已開始出現水泡和黑斑,後續又接受清創手術去除壞死皮膚,最後採用植皮方式來重新置換全小腿下部及足背2/3的皮膚,所幸林阿姨在後續3個月追蹤時間內已正常恢復行走。

這兩種病毒 比新冠肺炎傳染力更強

這兩種病毒 比新冠肺炎傳染力更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與全球流行的新冠肺炎相比,麻疹散播力排行居冠,水痘則是第二名!」麻疹及水痘具高度傳染力,小兒科診所院長、過敏免疫科專家林應然醫師表示,麻疹可一傳十、十傳百,傳染力極強;而水痘平均一人可感染六、七人,初期症狀都是發燒、咳嗽,與感冒類似,也會出現非典型症狀,提醒家長務必留意家中小朋友的身體變化。施打疫苗產生抗體 保護力維持五至十年林應然醫師指出,罹患水痘或麻疹是否會引起發燒因人而異,麻疹的症狀為咳嗽、流鼻水、結膜炎等,出疹子的形態則有所不同,麻疹一開始會從頭部、軀幹至四肢延伸,會紅斑或稍微鼓起的丘疹;至於水痘的紅疹,則是形成突起的小水泡、水珠,然後變乾、結痂。麻疹可以通過空氣傳播,或接觸被污染的表面及物體傳播,潛伏期為一至二周;水痘是吸入患者咳嗽或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傳播,潛伏期約二至三周,無論是麻疹或水痘,只要待在同一個空間裡,全家人都可能被傳染,且一年四季皆會,不過大多好發於春天及冬季,這是由於病毒在冷空氣當中,可以存活得比較久。施打疫苗能預防感染麻疹及水痘,對病毒產生抗體,保護力約達九成。林應然醫師指出,自然感染獲得的免疫力幾乎是終生,許多疫苗卻要施打好幾次,原因是抗病毒的保護力會隨著時間慢慢消逝。在台灣水痘僅施打一次,但美國則是一歲時施打一次,入學前再打第二次,臨床上常見許多案例,一歲時曾施打疫苗,到了小學卻又長水痘,因此,推估疫苗的保護力最多維持五至十年。麻疹、水痘好發於兒童 成人也會感染林應然醫師表示,麻疹症狀大約一星期會消失,水痘則是十天左右就不具傳染力,雖然這兩種病毒好發於兒童,但成人也會受到感染,日前就曾有空姐罹患麻疹的案例。若家裡有一人感染水痘,其他成員如果沒有得過,最好在3~5天內,趕快施打水痘疫苗,還來得及產生免疫力,避免被傳染。(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