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心肌炎症狀類似武肺 醫護冒險搶救

心肌炎症狀類似武肺 醫護冒險搶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49歲男性出現感冒常見症狀,看診服藥一個多星期沒改善,卻突然出現胸悶、盜汗、氣喘等,緊急掛急診檢查,發現嚴重肺水腫肺浸潤,且心臟變得肥大,和武漢肺炎症狀相當類似,院方立即採檢,但在結果出爐前為了把握搶救黃金時間,醫療團隊穿全套防護衣,以「放主動脈汽球幫浦手術」治療成功救回患者。送醫時嚴重肺水腫肺浸潤 心臟肥大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心導管室主任陳業鵬指出,該名患者送到急診時,嚴重肺水腫肺浸潤,心臟變得肥大,心電圖顯示心跳高達每分鐘130下,心跳波形變寬,可能出現致命性的心律不整,不排除心肌炎或有其他冠狀動脈症狀疾病,因患者在清明時節也曾掃墓到人多的地方,症狀加上接觸史,擔心疑似染上新冠肺炎。院方不敢大意,立即隔離和篩檢,但為了把握黃金搶救時間,醫療團隊在負壓隔離病房穿全套防護衣,以「放主動脈汽球幫浦手術」治療,加上內科部部長林宏、感染科主任張凱音、胸腔內科主任梁信杰、胸腔內科醫師沈宜成和腸胃科醫師鄧冠宇及護理師全程待命,經過一個多小時搶救治療,患者比較不喘,生命跡象也穩定,在加護病房治療約一星期後轉入普通病房,已經平安出院。把握黃金期 全員穿全套防護衣救治患者妻子特別製作感謝卡給院方,提到「新冠肺炎結果出爐前,您竟然願意冒可能染疫的風險為外子施行幫浦手術,您的敬業和仁心,我們由衷敬佩。」也說「當我回神,我看見了7、8名著隔離衣的醫師和護理人員,辛苦您們了!」陳業鵬醫師回想,上次穿隔離衣治療是17年前SARS期間,17年後再度穿隔離衣,當然心理會掙扎 ,「但是遇到了,為了病人,還是義無反顧。」 很高興病人平安出院,他笑說,「自己也和家人主動隔離兩個星期。」等到病患二採陰,才終於又和家人見面。

家長憂疫情 幼童疫苗接種率跌一成

家長憂疫情 幼童疫苗接種率跌一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中滿5歲至入小學前的孩子,在迎接人生新里程的同時,自體保護力也準備好了嗎?入學後因集體活動及同學間互動頻繁,一旦有人生病,容易發生疾病群聚感染,接種疫苗是目前預防傳染病最有效的方式。受疫情影響,為避免進出高風險的醫療院所,許多家長延遲帶小孩接種疫苗,台北市政府衛生局分析疫情發生前疫苗接種數據,發現5項常規疫苗適齡幼兒接種率,下降區間為0.53~9.6%。其中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接種率下降8.08%,如出現麻疹疫情,恐影響幼兒抵抗力。三項幼童疫苗完成率僅65.02%依據疾管署全國性預防接種資訊系統資料顯示,截至109年4月底止,北市即將入國小一年級之新生計2萬3788人,其中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第2劑(MMR2)接種率為78.9%、活性減毒嵌合型日本腦炎疫苗第2劑(JE-CV_LiveAtd-2)接種率為76.92%、白喉破傷風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DTaP-IPV)接種率為72.81%,上述三項疫苗全數完成率為65.02%,尚有8322名學童未完成全數接種。降低集體生活 感染疾病風險台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科余燦華科長提醒家長,各項常規疫苗應按時接種,以達完整保護力,接種滿5歲至國小入學前疫苗,可持續延長保護及維持幼兒時期接種疫苗之免疫力時效,進而提升學童群體免疫能力,降低集體生活造成疾病感染之風險。余燦華科長呼籲家長檢視家中寶貝的兒童健康手冊,若尚有未完成接種者,應儘速帶往合約醫療院所接種疫苗,讓寶貝快樂上學,健康成長。北市預防接種合約醫療院所名單可至台北市衛生局網站(https://health.gov.taipei/主題專區/疾病防治/預防注射)查詢,如有相關疑問可於上班時間撥打衛生局預防注射專線:(02)2375-4341或1999台北市民當家熱線洽詢。

心理師解讀 渣男vs性愛成癮怎麼分

心理師解讀 渣男vs性愛成癮怎麼分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日前羅志祥(小豬)與周揚青9年情斷,周揚青發表長文狠揭「渣男史」,不僅經常舉行「多人運動」,更長期與旗下女藝人、化妝師有不正當男女關係。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在其新書《從習慣洞察人心》提到,對男人而言,性愛不只是發洩欲望的管道,更可以「感覺自己像個男人」,同時還能「減輕焦慮不安的情緒」,並且「調適生活壓力」。《華爾街之狼》這部電影中,呈現出各種成癮症,從酒精成癮、藥物成癮、到性愛成癮。性成癮源自對某個強迫行為的無力感令人好奇的是,現代人何以如此容易成癮?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卡恩斯(Kearns)的研究,就如同酒鬼無法停止喝酒,有性愛成癮的人也無法停止這種自毀式的性行為。有性愛成癮困擾的人中,不少人因而家庭破裂,金錢破產,失去事業,甚至失去生命。 最有名的案例,就是曾經轟動國際的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緋聞案,明知會身敗名裂,引來莫大的災難與羞辱,仍然無法克制自己的行為,偏要往險中行,而且壓力越大欲望越強。不健康的性行為往往是一種演進的過程,性成癮的起源,多半來自於對某個強迫行為的無力感或無助感,進而造成個人生活的脫序或失控。7問題解讀你的心理狀態舉例來說,很多紅極一時的知名演員和運動明星都曾經深深為性愛成癮症所苦。性愛成癮者會感受到強烈的羞恥心、罪惡感,自尊低落、自我憎恨。上癮者曾經嘗試要停止成癮行為卻做不到,上癮的狀況也會變得越來越嚴重,不僅破壞親密關係,連帶工作和財務也會出問題。幾乎所有的「上癮症」都有相同或類似的症狀,你與另一半有「性愛成癮症」嗎?不妨提起筆來,憑直覺測測看。※測驗開始:1.隨時隨地想著上癮的事情,例如會一直想去夜店尋找一夜情。是□ 否□2.曾經試圖戒掉這個習性,可惜宣告失敗。是□ 否□3.會跟家人朋友隱瞞自己成癮的事情。是□ 否□4.對成癮的事情具有強迫性,非做不可,否則就會渾身不舒服。是□ 否□5.需求性越來越高,耐受性也變得越來越強,例如嗑藥者藥量會越用越強, 酗酒者酒會越喝越多。是□ 否□6.會對人際關係造成嚴重的干擾,很難跟固定對象發展長期的親密關係。是□ 否□7.在戒除的過程中會覺得痛苦難耐。是□ 否□性愛成癮≠太花心做完上面的測驗後統計一下總共有幾個「是」,回答「是」越多代表性愛成癮的狀況越明顯,需要尋求心理專業的治療。我看過不少性愛成癮者會被周遭人誤以為是「太花心」或「不專情」,經過諮商評量之後才發現是性愛成癮。「性成癮」與「太花心」最大的差別是,能不能夠自我控制?如果發現自己有「性成癮」,最好盡快找心理專業協助,這是因為成癮後要終止行為會有戒斷狀況,情緒變得特別焦躁不安,需要透過心理專業人員協助,一方面可以探索成癮的根源,另一方面也能有效降低身心的不安。

熟男當心!50歲起攝護腺肥大現蹤

熟男當心!50歲起攝護腺肥大現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8歲的阿志最近常常想尿卻尿不出來,膀胱脹得很厲害,經檢查發現是攝護腺肥大引起,導致嚴重尿滯留,需緊急插尿管排尿;阿志因肝病導致凝血功能不佳,進行紅光雷射手術後,2、3天就恢復排尿正常。攝護腺肥大是多數男性一生中要面對的難題,據統計,50歲以上男性有高達50%機率會開始有攝護腺肥大問題。排尿不順原來是攝護腺肥大烏日林新醫院泌尿科張賜祥主任表示,如果症狀輕微,多數會建議使用口服藥物,以減輕解尿困難之症狀、延緩惡化速度。倘若未及時接受治療,可能會出現膀胱結石、反覆性泌尿道感染、雙側腎水腫引發腎功能受損、經常性血尿、尿毒症等併發症。萬一藥物治療無效,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或出現併發症時,手術治療就是必要處置。目前常見手術方式分為兩類:傳統經尿道內視鏡電刀刮除術及微創雷射汽化手術,其中,攝護腺肥大微創雷射手術又分紅光、綠光、極光等雷射,目前以雷射汽化手術為治療新趨勢。攝護腺肥大症狀阻塞性症狀:尿流變細、排尿斷斷續續、解尿不乾淨刺激性症狀:頻尿、尿急、尿失禁、夜尿微創紅光雷射汽化手術6項優點1.具有強大的止血能力,出血較少。2.比起傳統手術的時間,減少許多。3.危險性低,例如水中毒後遺症比傳統電刀少。4.手術後很快就改善症狀。5.多數在手術隔天就可拔除尿管。6.相較於傳統手術,住院天數較短。攝護腺手術的選擇,必須考量嚴重程度、慢性病史、手術風險及費用,建議患者與醫師討論決定最適合的手術方式,確保滿意的預後。

缺葉酸胎兒恐腦缺陷 懷孕前就要補充

缺葉酸胎兒恐腦缺陷 懷孕前就要補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懷孕初期是胎兒神經器官發育的重要時期,故孕媽咪的營養狀態是影響寶寶健康成長的關鍵,國健署呼籲,有懷孕計畫的準媽媽們在孕前就應該均衡攝取富含葉酸的食物,在良好的健康狀態下懷孕,有助於寶寶健全發展。育齡婦女每10人有1人缺葉酸依據國健署105-108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台灣15-49歲育齡婦女葉酸缺乏的比率為9.23%,比起103-106年7.86%相較上升。葉酸能幫助寶寶神經系統的發育與活化,且懷孕階段孕媽咪會因為生理變化而增加血液量,因此胎兒及母體本身已需要更多的葉酸,若有飲食攝取不足或不均衡的情形,則容易成為葉酸缺乏的高危險族群。懷孕初期葉酸缺乏,可能導致胎兒腦及脊髓等先天性神經管缺陷、自發性流產、早產、出生體重過輕等情形,孕媽咪則容易出現疲倦、情緒低落、暈眩、貧血等症狀。葉酸存在綠色蔬菜、肝臟及豆類依據國健署「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建議,成年女性每日建議攝取400微克的葉酸,有生育規劃的婦女在孕前1個月至懷孕期間則應每日攝取600微克的葉酸,以供母體及胎兒所需。國健署條列葉酸攝取3點建議如下:*孕前開始補充葉酸:懷孕初期是寶寶成長發育的重要階段,許多準媽媽在懷孕初期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懷孕了,建議準媽媽們應於準備懷孕期間就開始補充葉酸。*多吃富含葉酸的食物:優先由天然食物中多樣攝取,葉酸廣泛存在於許多食物中,平時注意食用含量較高的食物,例如綠色蔬菜、肝臟、豆類及柑橘類水果。孕媽咪每日應攝取3-4份綠色蔬菜(煮熟約1.5-2碗,建議可選擇食用菠菜、韭菜等富含葉酸的蔬菜),並攝取2-3份水果(切塊水果約2-3碗),以達到每日葉酸建議攝取量。*必要時使用補充劑:如有需要應洽詢營養師改善飲食,若在日常飲食中攝取不足,可於醫師處方指導下使用葉酸補充劑。善用產檢及營養諮詢助好孕國健署提醒,為能了解孕媽咪及寶寶的健康狀況,提供孕婦十次免費產檢,包含兩次一對一衛教指導服務,強化準媽咪孕期營養健康識能。民眾如有任何孕前、孕期及產後營養的問題,也可以撥打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或至「孕產婦關懷網站」(https://mammy.hpa.gov.tw/)查詢孕期營養照護資訊。

想擺脫過勞肥?這10種食物助代謝

想擺脫過勞肥?這10種食物助代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了防範新冠肺炎疫情擴散,不少公司實施在家工作措施,讓員工減少外出、安心居家工作,但在家工作容易變懶散,甚至盡情吃零食,導致工作效率變差,還變胖。不妨好好檢視踏入職場後,「過勞肥」的體態改變,不只建立規律運動習慣,飲食習慣也要調整;推薦有助提高基礎代謝率的10種食物,讓你吃好、吃對,養出好身材。 1.水多喝水除了能抑制食欲,還能加速身體的化學作用,增加身體新陳代謝率,對體內環保、預防便秘、身體廢物排出、脂肪分解等,扮演重要角色。 2.綠茶綠茶含有兒茶素,可以促進脂肪燃燒、減少脂肪形成;綠茶中的咖啡因有助於增加身體所需要消耗的熱量與水分;而富含抗氧化劑的綠茶,也可以加速新陳代謝,增加活化交感神經的荷爾蒙分泌,提高脂肪燃燒率。 3.薑屬於辛香料的一種,含有生薑酚,可以提高體溫,也有助於血液暢通。 4.辛香料作用如同薑的效果,屬於辛香料的辣椒、胡椒粉、咖哩粉,也有相同產熱效果,能提高甲狀腺功能,增加體內熱量的消耗。 5.蛋白質攝取足夠的蛋白質食物,有助於肌肉生成,「長肌肉」能提高基礎代謝率。蛋白質是由胺基酸組成,肌體分解消化蛋白質的食物,會比消化脂肪及碳水化合物,需要燃燒更多的熱量;當它產生較高的食物生熱效應(TEF)時,大約能提高20~30%代謝率。 6.雞蛋雞蛋提供天然健康的蛋白質,不管是蒸或煮,都可以幫助燃燒卡路里。特別是在每天的第一餐食用,不僅有飽足感,還能提升10%的基本代謝率。 7.含碘的食物碘是合成甲狀腺素及維持甲狀腺機能正常不可或缺的礦物質,其中甲狀腺素有助於提高基礎代謝率,促進蛋白質、糖分、脂肪的代謝。常見富含碘的食物,包括昆布、海苔、牡蠣、蛤蜊、蝦子等皆是。 8.全穀根莖類全穀根莖類的食物,因為升糖指數(GI值)低,例如糙米、蕎麥、薏仁等,從代謝角度來看,會讓胰島素分泌降低,減少產生同化作用,不容易合成脂肪。另外,根莖類的蔬菜,例如蘿蔔、紅蘿蔔、牛蒡等食物,富含高膳食纖維,有助於排便。 9.燕麥燕麥能有效降低膽固醇及預防心血管疾病,還能促進新陳代謝。儘管燕麥是碳水化合物,但屬於「好的穀類」,能幫助增加飽足感,穩定血糖。 10.香蕉香蕉中的鉀,有助於身體調節礦物質與液體進出,還能提高基礎代謝,幫助熱量消耗。但香蕉的熱量不低,建議運動前吃半根,除了補充熱量及電解質,也提高新陳代謝、幫助脂肪燃燒。 運動泡澡 也能提高新陳代謝率基礎代謝率會隨年紀增加、而逐漸下降,除了吃對食物,還需透過運動,讓身體消耗更多熱量、避免囤積脂肪,例如做肌力訓練,因為增加肌肉量、就能增加熱量消耗;或是搭配有氧運動、泡熱水澡,也是提高新陳代謝率的懶人方法。 

每年200嬰失聰 植電子耳重獲新聲

每年200嬰失聰 植電子耳重獲新聲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吳小弟出生時聽力篩檢異常,父母發現他到了2歲仍不曾開口叫爸爸、媽媽,經檢查後得知雙耳均罹患重度聽損,配戴助聽器後成效不佳,經由人工電子耳與聽能創建的協助,吳小弟逐漸能像同年齡的小朋友們學習中、英文,甚至能流暢地演奏樂器。人工電子耳中心醫師溫惟昇表示,先天性聽損發生率為0.3-1%,以每年20萬名新生兒來計算,全台每年有600-2000名新生兒罹患此疾病。其中90%以上患者父母聽力正常,而此族群當中1/3則為雙耳重度聽損,也就是說每年約有200名嬰幼兒患者,即便使用助聽器仍無法聽見。3歲前植電子耳 語言能力可恢復9成重度、極重度聽障的患者絕大多數為耳蝸出問題,人工電子耳的原理就是繞過受損的部分,以電極直接刺激聽神經,讓腦部接受產生聽覺。需要留意的是,3歲前為腦部語言發展的黃金期,因此把握此階段植入人工電子耳,嬰幼兒在適當的聽覺口語訓練後,語言能力可恢復8至9成以上,聽、說、閱讀能力及認知功能皆能與正常聽力學童相仿;植入的時間越晚,成效會逐漸遞減,一般來說以不超過7歲為宜。而成人後才罹病的患者成效更佳,學語後失聰者其適應與訓練的過程通常較快而容易,據統計近九成患者其日常生活自理、溝通、職場表現都與一般聽力正常者相當。微創手術可保留原有聽力傳統電子耳手術耳後傷口長達10-20公分,傷口照護相當不易,患者必須住院一周以上,且一個月後才能開機啟用。此外,手術必須破壞耳蝸原有構造放入電極,對於原有正常的毛細胞傷害也比較大,不易保留殘存聽力。改良後的微創手術傷口僅不到3公分,術後隔天或第二天就可開機啟用並出院,復原時間大幅縮短;此外,手術改由耳蝸的自然開口置入電極,可減少對原有正常耳蝸的破壞,進而保留原有聽力,以待未來更先進技術問世時受惠。(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胎兒髖關節發育不良 當心長大跛足

胎兒髖關節發育不良 當心長大跛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剛產下女嬰的初產婦還未出院回家,醫師發現寶寶有髖關節不穩定的情形,可能是「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寶寶出院後要定期回門診追蹤。產婦想起媽媽曾經告知,她小時候也被醫師診斷髖關節有問題,嬰兒時期穿過2個月的吊帶。羊水過少、胎兒臀位產易罹此症台大醫院新竹分院小兒部醫師陳文發表示,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種自母胎到出生、長大過程中,髖關節因各種因素導致關節不穩、半脫位甚至脫臼。以前所稱的先天性脫臼,即是指髖關節完全滑脫的一種狀態,屬於最嚴重的類型,早期命名為「先天性」也不完全正確。事實上,這是發育過程連續發生的慢性病態,如不給予導正治療,可能導致小孩長大後跛行,造成終身的遺憾。此病發生率約千分之1.5,女生機率比男生高,如果孕婦有家族史,產檢時發現羊水過少、胎兒臀位產、胎兒是第一胎或多胞胎、新生兒斜頸、腳掌內翻等,都會造成發生的機率增加。要如何診斷發展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呢?陳文發醫師指出,嬰兒出生後會在嬰兒室接受常規檢查,包括執行巴羅檢查,新生兒髖關節是否有異樣或異聲,以判斷是否有髖關節不穩定或鬆脫,並進一步以歐特蘭尼檢查,測試是否可以徒手復位。如果都有這些情形,則需轉介兒童骨科追蹤治療。外觀上,需要特別注意嬰兒是否有斜頸、腳掌內翻。在健兒門診中,有些父母會跟醫師提到嬰兒雙腳或臀部的皺褶不對稱,這個也是初篩需要注意的環節,但雙腳或臀部的皺褶不對稱不代表一定就是此症。根據研究,約有25%正常的嬰兒也會出現臀部的皺褶不對稱。用背帶背孩子 可避免影響發育近年許多醫院診所都有自費髖關節超音波檢查,可以更敏銳並準確地早期診斷此症,好處是無痛且沒有輻射線暴露、操作時間短,但比較適合年齡3個月內的嬰兒。當超音波檢查有問題時,依照病情分級,給予家屬衛教後,將安排後續門診超音波或X光追縱,或是轉介骨科治療。在照顧上,包覆小孩下半身時,不應強制將雙腳伸展併攏並打直壓平,這樣不利髖關節的發育,因為在母胎時身體其實是處於捲曲的姿勢,雙腿也是曲屈,傳統上用背帶背孩子比較不易造成髖關節的問題。早期診斷出來的話可以用吊帶治療,如果晚期發現,則需要開刀治療,且預後也較差,並可能終身跛行。

孩子的性格 從娘胎裡就決定了?

孩子的性格 從娘胎裡就決定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受訓期間的年輕兒科醫生和婦科醫生,最早學到的技巧之一,就是評估新生兒出生後頭幾分鐘的生理狀況。當我還是個新手小兒科醫生時,這是我最喜歡、也最珍惜的工作—迎接這個未曾謀面、出生時渾身通紅、尖聲哭喊、名副其實是乳臭未乾的新新人類,來到這個明亮、喧鬧的世界,而我是為他做檢查的第一個人。在邁向人生這條漫長的單程通道之時,誕生的這一刻永遠具有神聖的重大意義。兒科醫生除了是這一刻的見證者以及腳趾頭和手指頭的點算人之外,更是新生兒狀態的評估者。愛普格評分 透露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新生兒的正式兒科評估採用的是「愛普格評分」(Apgar score)法,評分的時機是出生後的一到五分鐘之內,分別統計五個生理功能領域的評分。大部分寶寶的愛普格分數都落在七到十分,失分的原因,多半是因為嘴唇、手或腳略微呈現藍色;肌肉屈曲活力不足;或是對刺激反應有些疲弱。七分以下的寶寶,可能需要更積極而迅速的刺激或復甦措施,包括溫暖可保溫的搖籃,或是抽吸呼吸道。低於四分的寶寶,則可能要插入呼吸管以輔助呼吸,甚或是更罕見地,需要開始實施外部心臟按摩。早產兒以及有先天感染或畸型的寶寶,愛普格分數可能極低,這些是做為必要醫療因應措施在強度和時效性的指引。然而,特別耐人尋味之處在於,愛普格評量的項目(如心跳、反射和手腳的血液循環等),在某個程度上,都是人在面對壓力處境時由戰或逃系統(自律神經系統)所控制的反應。愛普格的每個評分(即縮寫裡每個字母所代表的評量項目),或多或少反映了在出生時,寶寶暴露在生理壓力源之下(可能也有情緒上的壓力)的身體調適狀況,而低分代表了戰或逃反應出現適應不良。畢竟,對於胎兒來說,出生是空前的極端經驗,而顯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還有我們在個人的生物作用下會變成什麼樣的人,能透露最多訊息的,往往正是極端經驗。我們都在哭喊聲中 展開人生首次壓力測試有鑑於全都在尖叫哭喊聲中,我們以一次壯烈的壓力測試反應展開人生,我們不得不猜想,愛普格評分除了顯現我們的口鼻是否需要抽吸,或是身體是否擦乾並保持溫暖之外,還能否透露更多訊息?假設較低的分數其實反映了適應力較低、補償力較低的戰或逃反應,那麼除了新生兒窒息,或許它們也能告訴我們更多其他事情,像是關於寶寶對將來無所不在的壓力,會不會出現適應不良的反應傾向?如果這是真的,那麼總分從○到十的愛普格分數,除了預測新生兒呼吸窘迫之外,或許也能預期更全面、在發展上更久遠的未來。我們離開子宮的第一刻反應,是否已隱約預告生命展開後的走向?這正是我們想說的!我的博士班學生和前博士後研究人員共同進行一項流行病學研究,以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將近三萬四千個孩童,出生後五分鐘內進行分數從○到十的愛普格評分,再拿該分數和該孩童五歲時導師的評估報告相比,愛普格評分和五歲孩子的各種發展強弱是否有關聯?例如,愛普格評分為七的孩童(分數反映他們出生時,手或嘴唇或許有點藍,哭聲略微缺乏活力),他們的老師指出這群七分的孩子發展較弱之項目,會比愛普格分數落在九或十分的孩子多。類似的,愛普格分數為六的幼兒園孩童(輕微的新生兒窒息,造成嘴唇和手部呈藍色、哭聲微弱和心跳較慢),老師報告的發展中,較弱之項目則少於分數三或四分的同儕。重要的是,提出發展報告的老師,對於學生五年前的愛普格評分毫不知情。這份教師報告裡的發展弱點,包括了遵守規定或指示的能力略低;坐不住,無法專注;對書籍和閱讀相對缺乏興趣;或是無法適當握筆或運筆……等諸如此類。愛普格量表裡每降低一分,身體、社會、情緒、語言和溝通等發展領域,在五年後(也就是入學的第一年)全都反映出明顯的不足。早產兒或出生時體重過輕的嬰兒,一如預料,愛普格分數較低,即使這些變項在經過統計方法調整後,其結果與發展之間的關聯依舊成立。出生時戰或逃反應不穩定或生理復原能力較差的嬰兒,通常長大後就會較為羸弱。(本文摘自/蘭花與蒲公英:讓孩子的敏感天性,成為肯定自我、發揮潛力、強化韌性的助力/時報出版)

我們習慣偽裝自己 最後連自己都蒙蔽

我們習慣偽裝自己 最後連自己都蒙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為了拿下一張訂單,為了應徵上心目中的理想工作,為了獲得心上人的青睞,為了得到許多人的好印象與喝采……為了獲得這些好處,我們運用著各式各樣的方式,來完成我們的目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偽裝自己。為什麼呢?因為對他人偽裝自己,可以得到約定俗成的好處;而對自己偽裝,可以逃避自己所不敢觸碰的生命課題。談談我們的「笑臉文化」台灣諺語當中,有一句話是「伸手不打笑臉人」。也就是說,當你表現愈是笑容可掬、正向、樂觀、積極,無論何時何地、何種處境都能微笑以對時,就愈容易得到別人的喜歡與靠近,甚至還能化險為夷,讓盛怒的人放下他的鐵砂掌,避掉一場衝突及爭執。不可否認,這是現實社會當中,獲得成功、適應社會的一種途徑,但這很可能只是一種「假象」。意思是,如果外在情境與內在感受相符,那麼你當然能發自內心地感到輕鬆、愉快及露出笑意,但如果外在的情境是引發緊張、恐慌、焦慮、讓人如坐針氈,卻還要勉強自己擠出微笑,那就是更加耗竭內在能量的徒刑。明明內在已經出現了警報及訊號,但卻無法順應真實的感受,處理真正的需要,還要把心力投注在外界的期待及要求。相當常見的族群之一,就是站在第一線的服務業人員。其實,我們也無須進入服務業,光是身為顧客的旁觀者經驗,就覺得難以伺候的客人(所謂的奧客)很多,讓人在旁看了都捏好幾把冷汗。面對客人得寸進尺、無理取鬧,還得笑著賠不是,努力把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表面上是皆大歡喜,其實他們都是打落牙齒和血吞,尊嚴都被踏在泥濘裡。這樣的文化,卻加深了微笑憂鬱者的自我厭惡微笑憂鬱的族群,跟傳統的憂鬱症患者非常不同的是,他們還能維持正常的工作,甚至表現得非常好,也能維持家庭運轉及活躍的社交生活。他們不一定會食欲不振,也不會鎮日待在床上。然而私底下,他們對於自己有著強烈的自我厭惡(Self-loathing),他們不會讓其他人知道,也不敢對身旁的人承認。而內心的煎熬,卻時常在夜深人靜時,啃蝕著他們。就算失眠、恐慌甚至有自殺的想法,也都會藏得很好。卸不下的偽裝,讓我們愈來愈看不見自己我們社會所認定的成功,不只是數字及頭銜上的成功,還有態度方面的成功。所謂態度上的成功,就是把「正向」當成唯一的價值。當然,我並不是鼓勵頹廢、糜爛或者玩物喪志這麼極端。而是我們的社會並不推崇中庸之道,也不太欣賞寧靜致遠,或者「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命態度。表面上,可以談論老莊;但身體奉行的,卻是孔孟之道。我們深信不疑,這是唯一的生存方式。往往當我們獨處的時候,終於能與自己面對面,好好看著自己的時候,也仍在偽裝,仍舊無法真誠地面對自己。因為與其面對、承認及處理深到骨子裡的恐懼,還不如選擇隔離及逃避。因為恐懼裡頭,有我們不願意面對的無能為力。無能為力的內在信念,導引出無能為力的外在現實真的是無能為力嗎?真的是無可救藥嗎?真的是無可奈何嗎?所有走過人生低潮,活出新生命的人,都會大聲告訴你同樣的話,那就是:「你太小看了你自己。」同樣的挫折與困境,有些人因為內在不斷地負向自我暗示(我辦不到、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我沒有能力、我不如他好運……),所以不願意改變,甚至只是對身邊的人訴苦、聊聊或者求助,也都不太能夠說出口。因為他們多半是這樣想的:「不要造成朋友的困擾。」「說了又怎樣?事情不會改變,木已成舟。」「家人覺得我抗壓性很差,還不獨立怎麼辦?」「說出來會不會招來恥笑?」「朋友一定會覺得,這有什麼好煩惱!工作不喜歡,不做就好;伴侶劈腿,離開就好。」這也是微笑憂鬱難以辨識的原因之一。我們都知道人際關係有親疏遠近。用偽裝面對別人,也用偽裝面對自己。即使是住在一起,天天都見面;即使常常透過社群軟體,在線上互通有無,問候近況、八卦及聊天的老同學,或男女朋友,也無法在第一時間或者及早覺察,原來身邊的人,早已戴著微笑憂鬱的面具,深陷在憂鬱的黑洞裡面。這樣的偽裝,會是阻礙救援的最近一公釐。(本文摘自/微笑憂鬱――社群時代,日益加劇的慢性心理中毒/寶瓶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