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打嗝2個月停不了 竟食道癌3期

打嗝2個月停不了 竟食道癌3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59歲劉姓男子持續打嗝2個多月,感覺很困擾就近到住處診所就醫,診所醫師懷疑是食道癌轉診至區域醫院,經由正子電腦斷層掃描與內視鏡檢查後,在男子下食道靠近胃部位置發現一顆4公分腫瘤,癌細胞已擴散至腹部淋巴腺,切片檢查後確認為食道癌第三期,但因腫瘤大並擴散到淋巴,術前先安排化療與放射治療,讓腫瘤縮小後再動刀切除。初期可能喉嚨卡卡 像痰清不乾淨童綜合醫院放射腫瘤科葉啟源主任以標靶真光刀,立體定位強度調控放射治療,一個月內共進行25次放射治療,腫瘤縮小後,再由胸腔外科童詠偉主任進行手術,清除了原發腫瘤外,也清除了26顆淋巴結,手術中發現腫瘤已縮小至第0期狀態。 葉啟源主任表示,罹患食道癌通常與抽菸、喝酒、嚼檳榔、生活作息異常、常喝熱湯或茶水、少吃蔬果類或口腔衛生不佳等有關,且食道癌初期無明顯症狀,患者可能會感覺喉嚨卡卡像痰清不乾淨,也可能長期咳嗽,但這類症狀很容易被誤判延誤就醫,到醫院治療時通常都已經到淋巴結轉移的第三或第四期。 劉男長期有抽菸、喝酒習慣,長期打嗝不知警覺延誤就醫,治療方式多以外科切除手術為主,但他的腫瘤位置、大小會導致手術預後效果差,且已有局部淋巴結轉移,此時就需增加術前化療與放射治療,讓腫瘤縮小而提高手術預後成效。真光刀縮小腫瘤助攻切除手術標靶真光刀設備可讓患者在最高劑量治療下,每次只花費5至20分鐘內就完成治療,治療速度比傳統放射治療系統快2.4至4倍,讓患者躺在治療床上的時間大幅縮短,減少患者及其腫瘤在治療過程中的移動機會。真光刀的治療誤差小,因此可避免傷害腫瘤周圍健康的細胞組織,完整保留組織功能。

防疫宅在家 3招讓調理包煮出健康

防疫宅在家 3招讓調理包煮出健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為避免人群接觸,增加感染風險,許多民眾從外食改成在家自行烹煮,但上班族因下班晚時間有限,且採買食材、備料、烹煮過程費時,為了解決民眾的困擾,國健署教你如何運用市售食品,快速煮出一頓兼顧營養、健康的餐點。每餐攝取6大類食物營養民眾常會購買冷凍水餃、調理包、泡麵及罐頭食品放在家裡,國健署王英偉署長提醒依照「我的餐盤6口訣」,運用自己的掌心、拳頭掌握份量,再搭配以下小撇步,在家也能輕鬆健康吃一餐。國民健康署於107年公布「我的餐盤」圖像,將每日應攝取的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堅果種子以圖像呈現,並設計6句簡易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讓民眾利用拳頭、掌心即可了解每餐六大類食物要攝取的份量。1.均衡搭配市售即食食品成分以精製澱粉、肉類居多,長期食用容易缺少蔬果、奶類等營養,食用時要搭配新鮮蔬果,不方便出門時可利用如冷凍蔬菜、紅蘿蔔、白蘿蔔、洋蔥、乾香菇、乾海帶、鳳梨、蘋果等當季或保存期較長的蔬果,或以起司片代替奶類、無糖優格加堅果種子當飯後甜點,才能餐餐均衡營養。2.聰明選購購買時檢視「營養成分標示」,選擇油(脂肪)、鹽(鈉)、糖等成分含量低的食品,並以多樣原態(原型)食物如糙米、南瓜、深綠色蔬果等優先,適時用黃豆、毛豆、豆腐及海鮮類取代肉類,減少飽和脂肪並增加維生素、礦物質等各種營養素攝取。3.健康烹調烹調時多利用清蒸、水煮、滷及涼拌,減少油炸、糖醋及勾芡等方式,煮泡麵或調理食品時,將所附的油包和調味包減半、油炸麵在煮前先用熱水燙過,簡易去油,吃起來更健康無負擔。食材依食用量先分裝再儲存國健署提醒,食材可依每次食用量先分裝再儲存,每次取出需要量即可;調理前後和飯前要用肥皂清洗雙手;切勿烹煮過多,如有剩菜請分裝密封,放入冷藏或冷凍,避免細菌滋生,並盡快食用完畢。防疫期間在家吃,也要注意食品衛生與安全,才能吃得健康,提升免疫力。

掉髮心跳狂飆145 原來是甲亢纏身

掉髮心跳狂飆145 原來是甲亢纏身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33歲女子因持續呼吸不順、胸悶、咳嗽等症狀就醫,醫師發現她心跳速率1分鐘竟高達145次,體重短時間掉7公斤,且有心情焦慮、失眠等症狀,經檢查發現是甲狀腺機能亢進,給予藥物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恢復正常生活。甲狀腺機能亢進 好發20至40歲女性奇美醫院家庭醫學部醫師陳思豪醫師指出,該患者表示吃藥一周後症狀並未改善,在診間呈現焦躁不安的表現,檢查後發現,患者心跳速率1分鐘高達145次(正常為每分鐘60至100次),再詳細問病史,患者表示最近體重減輕,從55公斤掉到48公斤,還有焦慮、失眠等症狀,經抽血檢查,報告結果呈現為三碘甲狀腺素T3與四碘甲狀腺素T4明顯升高,甲狀腺促進激素(簡稱TSH)下降,確定是甲狀腺機能亢進,因此開始給予藥物治療,一個月後患者情緒穩定許多,心跳速率也降回1分鐘70至80次,失眠和胸悶等症狀也都改善。另一案例是40歲女子因長期腹瀉就醫,大腸鏡檢查無異常,醫師詳細問病史,患者表示有掉髮、失眠等症狀,抽血檢查發現,三碘甲狀腺素T3與四碘甲狀腺素T4明顯升高,甲狀腺促進激素(簡稱TSH)下降,因此開始給予抗甲狀腺藥物治療,治療一個月後,患者腹瀉和掉頭髮等症狀也都好多了。陳思豪醫師表示,甲狀腺是個蝴蝶形狀的腺體,位於氣管前方,分成左右兩葉,中間連著一個峽部。甲狀腺是重要的內分泌器官,由甲狀腺所分泌的「甲狀腺素」會調控身體的代謝,人體各器官幾乎都會受到甲狀腺素的影響。當甲狀腺過度活化,分泌出超過身體所需的甲狀腺素,整體代謝速率便會加快。基礎代謝率上升,使能量需求大幅提高。甲狀腺機能亢進的好發年齡為20至40歲,其中女性比男性容易罹患疾病,盛行率約1至2%。易焦躁失眠腹瀉 經期變得不規則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症狀具多樣性,患者常有以下症狀:常感到緊張、焦慮、煩躁,變得容易發脾氣,往往伴隨失眠等情形;常莫名心跳加快,感覺胸悶及心悸,量血壓發現明顯升高;食欲明顯增加,但體重卻一直下降(減少5至10%以上);手會有顫抖的情形;腸道蠕動加速,常有腹瀉的情形;體溫上升、怕熱,容易流汗;女性易有經血量變少,且經期變的混亂不規則;容易掉頭髮。甲狀腺亢進的治療,首先要確認原因,如果是良性的甲狀腺亢進,通常會使用口服抗甲狀腺藥物、放射性碘治療或外科手術。患者要避免攝取海帶、紫菜等含碘食物及含咖啡因食物;規律運動、適度紓壓、避免抽菸飲酒,也是重要的預防方式。症狀多樣 患者常掛心臟、身心科陳思豪醫師提醒,甲狀腺亢進是常見的疾病,民眾很容易因為有胸悶心悸等症狀去看心臟科,長期緊張焦慮或失眠去看身心科,一直拉肚子去看腸胃科,最後只治療部分症狀,而沒診斷出甲狀腺機能亢進對症下藥。甲狀腺機能亢進只要能找出病因,配合治療加上規律的生活,大多數患者可以痊癒。

健走的保健功效

健走的保健功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學界對於健走運動大力推崇,並針對健走對於各項慢性病的影響做了許多臨床實驗,顯示健走對增進健康的效果極為廣泛。關於健走的保健功效,歸納起來有下列幾項:1)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預防高血壓、動脈硬化。2)促進大腦活化,預防健忘症與失智症。3)降低血糖值,預防糖尿病。4)降低乳癌罹患率。5)提升骨質密度,預防骨質疏鬆。世界上還有一些尚未開發的國家,國民的交通大部分靠走路,因而能夠保持身體健康。就像民國四、五十年代的台灣鄉下,大家都是靠著兩條腿上山下田,平時村裡的老人家走路都尚稱便捷,從未看到有人坐著輪椅,也沒有人在吃鈣片、維骨力;而且那時代的人也比較健康,很少人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可見在生活中常走路的重要性。除了預防或改善上述病症之外,健走還能讓腦部分泌大量的β腦內啡,可以令人產生愉悅的感覺,放鬆我們的心情,有助於消除生活所帶來的壓力,並減少得到憂鬱症的機會。醫學界樂意推薦健走運動還有一個最主要因素:健走產生運動傷害的可能性較低,而且對體能的消耗也比其他運動來得小。清代著名養生家曹庭棟很重視「動以養生」,他在《老老恒言》一書中載有散步專論,對走路的作用和要求做了較為全面的論述;現代坊間書店裡擺滿了許多醫師、運動專家及健走人士的著作,詳述健走運動的健身原理,也有專家針對個人不同的需要,研創了不同的健走方式,以期充分發揮健走的功效,提供喜愛健走人士參考。總之,健走是一種簡單易行、效果卓越的運動,值得人人做為養生之道。安全性高的北歐式健走/一九九七年芬蘭發展出「北歐式健走」(Nordic Walking),採用兩手拄著類似滑雪桿手杖的健走方式,藉著健走杖可以減輕下肢的負擔,適合關節痛的患者使用;老人家使用健走杖則可降低跌倒的危險,這項發明是基於健走運動安全方面的考量,而且可以鍛鍊全身的肌肉。

婆媽更年期免驚 陰道雷射揮別尿失禁

婆媽更年期免驚 陰道雷射揮別尿失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咳嗽、打噴嚏、大笑看似平常的動作,卻讓許多更年期女性心驚,因為不經意腹部用力就可能漏尿,甚至當有尿意時,還沒走到廁所就尿出來,這些難言之隱變得不敢出門,畏懼社交。醫師表示,尿失禁雖然不會有生命危險,但生活品質卻大打折扣,利用陰道雷射非侵入性治療方式,快速、安全、少併發症,還能解決陰道鬆弛問題。陰道萎縮乾澀 性生活也打折扣大林慈濟醫院婦女泌尿中心主任許鈞碩表示,在台灣有30%至35%的女性有尿失禁問題,因自然老化、懷孕生產、體重過重、泌尿道感染等,導致骨盆底肌無力,或膀胱頸與尿道間的結締組織機能變弱所造成,當膀胱壓力倍增時,就會產生漏尿狀況,進而形成壓力性尿失禁。許鈞碩醫師說,曾有患者在門診時訴苦,已經有一段時間都因咳嗽、打噴嚏、大笑、跑步或快步走路時,內褲就濕了,十分尷尬,無奈只能墊衛生棉解決,更苦惱的是,當天氣悶熱時,鼠蹊部都會長出濕疹,根本沒有生活品質可言。除了惱人的漏尿問題,更年期女性也常面臨陰道萎縮及乾澀,導致性交疼痛,進而性慾低落,影響兩性關係。凱格爾運動 難持之以恆打回原點許鈞碩醫師指出,以往治療婦女泌尿問題,除非嚴重需要以手術處理,否則多數仍以凱格爾運動為主,只是不少人最後都因為無法持續運動而回到原點,對於陰道乾澀則以塗抹荷爾蒙藥膏為治療方式。隨著醫療技術進步,醫院引進美國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核准通過的陰道雷射治療儀,以雷射光熱能在陰道內壁和骨盆內筋膜層,刺激膠原蛋白新生和重組,使得尿道和膀胱上壁肌肉拉緊和收縮,同時達到陰道黏膜組織緊緻,有效改善陰道鬆弛與尿失禁困擾。懷孕、嚴重糖尿病不適合此治療輕中度尿失禁、想減緩頻尿或夜尿次數、產後陰道鬆弛、更年期陰道萎縮及乾澀等,可藉由陰道雷射治療達到改善,一般標準療程為每三至六個月兩次,每次間隔三至四周,第三次視個人改善狀況而定,不過若有懷孕、嚴重糖尿病、月經經期中、產後惡露或未確診的陰道出血等,則不適合此治療。

吃冰牙就酸軟 醫曝敏感性牙齒3原因

吃冰牙就酸軟 醫曝敏感性牙齒3原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夏天吃冰棒牙齒酸軟,冬天喝熱湯牙齒敏感,你也是敏感性牙齒一族嗎?敏感性牙齒是指原本被琺瑯質包覆的牙本質外露,接觸到外部刺激時造成敏感疼痛的現象。造成敏感性牙齒有以下三個成因:1.琺瑯質受損在正常的情況下,堅固的琺瑯質保護著牙本質,一旦琺瑯質磨損、流失,牙本質小管外露,在接觸比較冰涼或熱的食物等刺激時,牙本質小管上面的牙神經末梢就會傳導到內部的牙髓腔等組織,產生酸痛等刺激感。包含不正確的刷牙方式、喜歡吃酸或是愛喝碳酸飲料,甚至磨牙都會慢慢磨損我們的琺瑯質。2.牙裂、蛀牙若牙裂、蛀牙深及牙本質結構,也會造成牙痛或遇冷熱時產生敏感反應,那麼牙裂是如何造成的呢?除了外力撞擊,經常吃堅硬的東西也會造成牙裂,如咬冰塊、嗑瓜子、吃甘蔗或螃蟹等,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造成牙裂問題。3.牙齦萎縮牙齦萎縮也是引起敏感性牙齒的主要原因之一,萎縮的牙齦會讓原本被牙齦包覆的牙本質外露而產生敏感現象,刷牙方式不正確或有牙周方面的疾病,甚至老化等原因都可能會造成牙齦萎縮。敏感性牙齒 補牙根管治療可改善大部分民眾認為敏感性牙齒只要忍一下就好,無需治療,甚至不知道有哪些治療方式,針對每個人的症狀不同,牙醫可以協助的部分有很多,包含牙周手術、使用牙本質黏著劑將牙本質小管封閉達到治療效果,或以復形物填補缺損的牙齒,若裂縫已深及牙髓,則需考慮以根管治療來解決敏感性牙齒的問題。提醒大家,有牙齒敏感現象時,一定要尋求牙醫協助,以免耽誤治療或衍生更嚴重的問題。(文章授權提供/李偉瑄醫師)

我的乳頭有分泌物 該不會得乳癌?

我的乳頭有分泌物 該不會得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乳頭出現分泌物到底正不正常?若是男性朋友發現自己乳頭一擠就有分泌物,請勿遲疑,趕快就醫檢查吧!女性朋友們於哺乳時本來就會有乳頭分泌物,也就是白白的乳汁,但即使不是在哺乳期,女性還是有機會發現乳頭分泌物,這時總會造成一些緊張。性行為及劇烈運動也會出現分泌物乳汁不僅在產後出現,懷孕二十幾周時就可能出現乳汁,所以在孕期若看見乳頭出現些微白白的分泌物,先不用太過緊張而急著跑醫院,於產檢追蹤時向醫師確認一下即可。剛停餵母乳不久(2至3年內)的女性也還會存有一些乳房分泌物,若量太多、或容易造成乳房痛或發炎,就要就醫檢查。此外,性行為時的強力擠壓或激烈運動造成的乳房晃動都會刺激分泌物出現,通常在幾天內會自行緩解。為什麼我們要特別介紹乳頭分泌物?就是因為某些不正常的乳頭分泌物可能暗示著胸部長腫瘤!想分辨乳頭分泌物時,我們的觀察重點是「顏色」、量」、「單側或雙側出現」。若雙側乳頭都有乳白分泌物,且擠壓時才出現,常常是正常狀況。但你若是不放心,且經過一、二個月經周期狀況都沒改善,就要考慮就醫檢查。分泌血色、黃綠色且在單側 速就醫假使分泌物的顏色為血色、太過透明、咖啡色、或黃綠色,通常是警訊,如果量多、僅在單邊、甚至單孔出現,最好趕快就醫檢查。量多、白色的雙側乳房分泌物可能起因於泌乳激素過高、腦下垂體腫瘤、服用荷爾蒙、胃藥、身心科藥物或甲狀腺機能低下等問題。有些患者同時出現月經周期不規則等症狀。醫師檢查後可能會抽血檢查泌乳激素,找出乳房分泌物的原因加以治療(包括停止使用部分藥物、或用藥治療荷爾蒙不平衡問題)。至於乳突瘤、乳癌、乳腺炎等問題,常是造成單側、單孔、量多、血色或黃綠色的異常分泌物,絕對要加以注意,及早就醫。(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思覺失調讓人心驚 如何拆解未爆彈?

思覺失調讓人心驚 如何拆解未爆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去年震驚全台的鐵路殺警案,日期一審宣判,患有思覺失調症的鄭嫌被判無罪,引發各界撻伐。近年來不斷出現思覺失調症患者犯下重大刑案,從小燈泡案的王嫌判無期徒刑到殺警案鄭嫌一審獲判無罪,大眾憤慨,罹患思覺失調症難道有殺人免死金牌?沒接受治療不就是藏在社會中的不定時炸彈?全台思覺失調症患者恐逾20萬人根據2017年衛福部統計資料,全台思覺失調症患者就醫人數約15萬人,而據台北市衛生局統計最新數據,光是台北市罹患思覺失調症就有8500多人,新竹馬大元診所身心科醫師楊仲豪表示,全台思覺失調症患者應超過20萬。然而這些人可能是我們的親人朋友,也可能是樓上鄰居或搭捷運時就坐在你身邊,面對他們,我們除了恐懼外還可以做得更多。楊仲豪醫師臉書發文指出,殺警案一審判決出爐,被害者家屬滿腹委曲,多數社會大眾無法接受「殺人為何能不償命?」鑑定醫師和審判長遭大眾批判,大家如此生氣的原因,不就是想要我們的社會更安全嗎?所以懲罰犯罪固然重要,防範悲劇再發生更迫切。治療是防止暴力悲劇最佳方式楊仲豪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大腦生病,他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思考和行為,防止暴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治療,最簡單的治療是服藥,越早越好,而且不能中斷,因為大多數患者和家屬沒有病識感,所以很難早期治療,也很難持續,民眾可以從以下兩點做起︰1.患者可能是你周遭的親友鄰居,發病年紀大多在10幾20歲,症狀可能是思想行為怪異,或是功能退化,勸告家屬或本人及早就醫治療,不要拖延或置之不理。2.如果暫時沒有危險,但是很難帶到診所或醫院,可以先聯絡社會醫療體系,例如衛生局、社福機構、願意接受轉介的身心科診所或醫院等,一起商討對策,千萬不要放棄。楊仲豪醫師有多年在社區處理未就醫的精神病患的經驗,他指出,其實大家身邊都有些疑似患者,雖然知道要處理,但始終不知如何處理,這時請找專業的醫師協助,有許多患者一開始覺得沒辦法,但是後來順利進入治療,進而變得穩定。大家一起把該治療的人找出來,不要歧視指責,協助家屬或患者就醫,營造友善的就醫環境,才是避免下一個悲劇發生的方法。

男大生長期喊背痛 僵直性脊椎炎作祟

男大生長期喊背痛 僵直性脊椎炎作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明(化名)為現年21歲的大學生,自唸國中起,成天喊著背痛,每早起床時總覺得背部疼痛和僵硬,家長以為是坐姿不良,或係發育期的生長痛未多加理會。上大學後,背痛情況更加嚴重,腳後跟也出現腫脹疼痛,他以為是久站使然。症狀持續幾年仍未改善,在親友建議下,來到過敏免疫風濕科檢查,才發現小明多年來的病痛,竟然是僵直性脊椎炎引起的!好發於青少年期  晨間僵硬活動後改善是特色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兼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蔡世滋指出,僵直性脊椎炎屬於發炎性關節疾病,好發於男性,常見於當兵前後(約20歲左右),主要侵犯身體中軸(脊椎)及大關節(如髖關節等),部分患者會侵犯著骨處與末梢關節。若未及時治療,可能造成脊椎黏連,無法正常彎身或伸展,嚴重者脊椎X光片看來有如竹竿般。而身體其他器官(如眼部),也可能受到這個疾病的侵犯。蔡世滋醫師說,僵直性脊椎炎最常見的症狀,為早晨起床後背部僵硬以及下背痛,活動後會漸漸舒緩。不同於一般的筋骨痠痛,僵直性脊椎炎的症狀通常持續數個月以上,且受侵犯的部位會漸進式增多。蔡世滋醫師說,僵直性脊椎炎的患者除了關節症狀外,罹患虹彩炎、乾癬、發炎性腸道疾病等共病,機率都高於一般人,其中以虹彩炎比例最高,眼部發炎有時是此疾病最早出現的症狀。 及早控制發炎  預防脊椎不可逆的變形蔡世滋醫師分析,僵直性脊椎炎不完全算是遺傳性疾病,絕大多數患者的組織抗原HLA-B27為陽性,此罹病相關因子雖會遺傳,HLA-B27陽性者卻不一定全會發病。比較令人擔心的是,若未及早控制發炎,脊椎可能逐漸黏連,從腰椎、胸椎到頸椎,身體變形,外觀呈現如同「問號」般。傳統治療僵直性脊椎炎主要以非類固醇抗發炎類藥物(NSAIDs)為主,另外還有免疫調節劑及生物製劑等,醫師會依病況提供不同的治療選擇。但因僵直性脊椎炎屬全身性免疫疾病,可能會侵犯脊椎及關節外的器官系統,須針對全身可能併發的共病,給予全盤性照護。所幸國內健保現有給付之生物製劑,成效及安全性良好,可有效控制發炎、減少關節外共病。蔡世滋醫師分享,臨床上曾有不少年輕患者下背痛因而無法運動,使用傳統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施打生物製劑後獲得明顯改善,恢復運動,前後判若兩人。蔡世滋醫師呼籲,若有持續數個月之久的不明原因下背痛,且僵硬症狀為「休息時較不舒服、運動後改善」,或伴有虹彩炎、著骨處發炎(如腳後跟及足底筋膜)等症狀,應及早就診,接受正規處方治療,以避免造成不可逆的變化。蔡世滋醫師提醒,患者平時應培養均衡的飲食習慣,避免吸菸、飲酒過量或作息不正常。適當的運動有助關節伸展,預防黏連發生,建議要遵醫囑運動、與醫師配合進行治療,不可聽信偏方或恣意「進補」。

頭痛口齒不清以為中風 元凶竟是鳥糞

頭痛口齒不清以為中風 元凶竟是鳥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0歲的王先生最近出現講話不清楚、反應遲鈍和頭痛症狀,家屬趕緊將他送到急診。因為王先生有大腸癌病史,一開始擔心可能是癌症轉移或中風,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無異常後,因為合併有發燒症狀,懷疑是腦部感染,醫師進一步做腰椎穿刺檢查腦脊髓液。冷氣旁築鳥巢 隱球菌飄入室內醫師把針拉出來時,真的嚇了一跳!腦脊髓液顏色混濁(正常是清清如水)且壓力極高的噴射出,化驗後發現是隱球菌感染。由於隱球菌大多存在鳥類排泄物、泥土、腐爛有機物中,醫師詢問家屬住家附近有沒有鴿舍?家屬說沒有。後來再請他們回去檢查,才發現原來王先生的房間有個窗型冷氣,而冷氣機後面有個鳥巢,可能是吹冷氣時把鳥糞中的細菌吸進房間才導致感染。幸好家屬發現的早,王先生經過治療後順利康復出院。住家附近有鴿舍 應勤打掃消毒大家也不用過於緊張,想說慘了家裡附近有鴿舍怎麼辦?一般來說,隱球菌感染較常發生在免疫力低下的族群,一般人感染的機率低,不需太過擔心。但建議周遭環境若有較多鳥類糞便,要多清理、消毒,減少病菌傳播。最後也提醒大家,如果有出現反應遲鈍、口齒不清和頭痛發燒的症狀,建議儘早到醫院檢查。(文章授權提供/林志豪醫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