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高層次超音波產檢 提前找出胎兒缺陷

高層次超音波產檢 提前找出胎兒缺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現代醫療技術進步,產前可以進行多項健康篩檢項目,確定胎兒狀況,目前的檢查都會進行唐氏症篩檢,但是所進行的染色體檢查結果正常,並不代表結構上的正常,還可再進一步做高層次超音波檢查,針對胎兒從頭到腳狀況作完整身體結構面檢查。唇顎裂合併染色體異常 恐引發其他疾病一名30歲陳姓孕婦,懷孕15周時進行唐氏症篩檢(做非侵入性染色體檢查,NIPS),報告雖然都正常,但在例行超音波產檢時發現有疑似唇裂情況,因此再安排進行高層次超音波檢查,檢查發現胎兒除了唇裂外沒有其他結構性的異常。但唇顎裂有可能合併其他染色體異常,像是艾德華氏症或巴陶式症等200種相關疾病,童綜合醫院婦產部莊聖偉醫師與產婦和家屬討論後,決定再施行羊膜穿刺,報告結果顯示染色體正常,確定僅為結構性異常而非合併其他疾病。另一名25歲吳姓孕婦,同樣是進行非侵入性染色體的唐氏症篩檢,報告結果正常,但孕婦主動要求排檢高層次超音波,檢查結果雖疑似女孩,但因胎兒性器官不明顯,不能排除尿道下裂的風險,再次追蹤胎兒解尿狀況後,建議母親做羊水染色體檢查,報告結果確定胎兒性別為男,因此也確診尿道下裂。有家族病史、生過畸胎等高風險孕婦適用莊聖偉醫師指出,這兩個案皆篩檢出胎兒結構性異常但是胎兒染色體正常,父母能夠早期與醫療團隊擬訂治療方針,並且有時間可以做後續的選擇及準備。只要懷孕21-24周的孕婦都可以進行高層次胎兒超音波檢查,尤其妊娠高風險的孕婦更需要進行這項檢查,高風險孕婦包含有懷孕年齡大於34歲、曾生育過先天異常兒者、母血唐氏症篩檢為高危險群、胎兒有畸形可能者、有家族遺傳病史、父母本身有染色體異常、曾懷過染色體異常胎兒、孕婦合併其他內外科疾病等。可篩檢6~8成先天構造異常 讓家屬提早因應莊聖偉醫師表示,高層次超音波跟一般健保給付超音波都屬於2D超音波,一般超音波檢查僅看胎兒數、胎位、胎盤位置、羊水量估計及胎兒大小等,如需更詳細的檢查則需做高層次超音波檢查,藉由高解析度的超音波機器檢查胎兒的頭部、腦部、臉部、胸腔(心臟)、腹腔、性器官及四肢等,以排除胎兒畸形及重大缺陷,可篩檢60%至80%的胎兒先天性的構造異常,因此也可以讓爸媽提早做準備與因應。

失智嬤玩飛行傘 辦畫展分享生命故事

失智嬤玩飛行傘 辦畫展分享生命故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90歲的謝蕭味老太太罹患輕度失智症,住在衛福部彰化醫院護理之家,每天看著過去旅遊的照片畫出歡樂景象當消遣。孫子謝璨羽也遺傳她的繪畫天分,院方安排祖孫聯展,牆面色彩繽紛畫作讓醫院走廊變得亮麗。謝蕭味5年前接受大腸癌手術後住進護理之家,行動能力尚可,午後小睡醒來,就是她的畫畫時間,拌起顏料、拿起畫筆隨心所至揮灑,或看著照片作畫,畫風景也畫人物。談起繪畫,謝蕭味表示,她就是愛體驗人生,到處玩留下足跡,不只不辜負青春,老年生活也要活得精采。她的作品被一位畫家看到,再三稱讚她畫得好,要給她最高分。遊歷過54國 輕度失智行動力不減謝璨羽表示,阿嬤是家庭主婦,操勞家事30年,後來在住家賣內衣褲,生意還不錯。賺錢後的最大興趣是跟團到各國旅遊,玩過54個國家,從沒跟子女拿錢。晚年有點失智,但行動力不減,5年前跟子孫和朋友坐飛行傘、小飛機,光是飛行傘就坐了好幾次,很有冒險精神。33歲的謝璨羽留學德國11年,學習平面藝術,目前是華夏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助理教授。他為了向防疫人員致敬,同時感謝院方細心照顧他的祖母,請彰化醫院提供院內防疫英雄的生活照,他畫水彩人像,展後致贈防疫人員。孫子聯展 畫出對醫護人員的感謝院方認為,謝蕭味的畫作用色鮮明,充滿童真。謝璨羽的人物畫作寫實,畫風飄逸,頗有神韻。謝璨羽表示,他畫出感謝醫護人員的心意,奶奶畫出她的回憶,希望民眾經過部醫院藝文走廊時,可以佇足欣賞,稍緩疫情帶來的不安。彰化醫院精神科醫師梁孫源表示,繪畫是口語之外,表達內心感受和想法的另一種方式,輕中度失智者的口語能力退化,非口語表達可當做另一種出口,可活化大腦細胞,此外,唱歌、跳舞等團體活動也能減緩失智。

打完麻醉悔開刀 熟男幽閉恐懼症發作

打完麻醉悔開刀 熟男幽閉恐懼症發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白內障是眼睛水晶體混濁而造成視力缺損,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有三種人在局部滴眼麻醉時需要非常小心。一名67歲有白內障困擾的高血壓患者,在手術過程點完局部麻醉眼藥水,出現血壓升高、心臟加速的狀況,且患者持續表示無法呼吸,甚至要坐起來離開手術檯。經評估,病患是因「幽閉恐懼症」而無法進行手術。醫: 3族群不適合局部麻醉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表示,白內障手術如果是局部滴眼麻醉劑,會先用消毒巾蓋住臉和眼睛,只有手術眼會露出來,有些患者會有心理恐懼。因此,臨床上有三種特殊的族群並不適合局部麻醉。第一類型患有「幽閉恐懼症」,當患者開刀只露一眼,會突然緊張害怕心跳加速冒冷汗,甚至坐起來,害怕到說不要手術。第二類型是重聽,無法正確聽從醫囑,手術過程會增加風險。第三類型失智症,一樣無法和醫師溝通,增加風險。因此,這三種類型白內障患者可採舒眠無痛麻醉,手術時間大約只需20分鐘,安全又恢復快。舒眠麻醉偵測腦波 白內障手術更安全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麻醉科主任文寄銘指出,全身麻醉需要插管,副作用可能會造成喉頭乾澀或聲音沙啞,對老人家風險高,恢復期也長。因此眼科白內障手術「舒眠無痛麻醉」(標靶靜脈注射麻醉藥),加上「麻醉深度腦波偵測儀」及「經鼻高流量潮濕氧」,全程由麻醉師操作,安全度高、完成率高,風險低,恢復時間短。文寄銘主任表示,麻醉藥如果劑量不足可能引起患者躁動,甚至在麻醉中甦醒,對手術過程產生心理及生理上的不利影響。因此,透過腦波偵測儀監控麻醉深度,藉著觀察腦部電波變化來調整麻藥的用量,保持生理徵象的穩定,預防不必要的生理上的變化影響手術進行。

要活就要動 9個適合銀髮族的運動

要活就要動 9個適合銀髮族的運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要活就要動!運動與長壽存在著正相關,英國研究發現,運動可以保持免疫系統的年輕和效率。在規律運動的長者中,產生免疫性T細胞的胸腺明顯大於無運動習慣的長者,甚至與年輕人相當!但是老後才開始運動嗎?答案是錯的,治療師指出,20多歲後胸腺開始縮小,因此培養終身運動習慣很重要。運動能堅固骨骼 活化大腦防失智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陳怡君表示,銀髮族運動的好處有健全免疫系統、堅固骨骼、使平衡更好、活化大腦連結,預防失智改善認知功能。運動分為有氧運動、肌力訓練、平衡運動及柔軟度運動四類,重要性相等。陳怡君治療師指出,有氧運動主要在訓練整體健康和耐力,肌力訓練能強化肌肉和骨骼,平衡運動可增強維持平衡的肌肉,預防跌倒,柔軟度運動則能增加活動角度減少僵硬。下列為治療師建議年長者適合的九大運動項目:1.快走(有氧運動):與慢跑相比,是低強度有氧運動,可提高心率和肌肉使用。對膝蓋或腳踝無力的人,快走是更佳選擇。2.固定式自行車(有氧運動):是有氧運動很好的一種形式,不會對關節產生傷害。3.游泳(有氧運動):受水浮力支撐,對於關節炎和骨質疏鬆症者,是很好的運動,水提供的阻力會有肌力訓練效果,即使不會游泳,也可以在水中活動。4.深蹲(肌力及平衡訓練)。5.太極拳(平衡、靈活度訓練)。6.手臂舉重(肌力訓練):增強上背部和肩膀肌力。7.健身體操(肌力平衡訓練)。8.伸展:伸展所有肌肉保持靈活度,防止關節僵硬。9.瑜伽(柔軟度、平衡性及力量訓練)。

肺阻塞為新冠高危險群 抗惡化為首要

肺阻塞為新冠高危險群 抗惡化為首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但不少患者痊癒後,出現肺纖維化的嚴重後遺症。除了新冠肺炎外,肺阻塞患者也容易出現肺纖維化的狀況,若是肺阻塞患者又不幸感染新冠肺炎,肺部的狀況恐更加惡化。醫師提醒,非常時期,肺阻塞患者應更注意正確用藥,避免急性惡化、確保治療成效。肺阻塞漸進式傷害 易造成肺部纖維化中國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胸腔科杭良文主任表示,當病毒或細菌進入肺部,讓肺產生發炎的狀況,而修復後的纖維母細胞產生結疤,當結疤的地方變多,柔軟的肺泡及肺泡壁就會變硬,變硬的肺部無法舒展,就是所謂的肺部纖維化。肺阻塞最容易發生在抽菸多年的老菸槍身上。尤其是每天一包菸,連續十年以上的菸齡人口,再來是身處於嚴重空汙的環境。杭主任繼續說明,肺阻塞及新冠肺炎都可能造成肺部纖維化,相對於新冠肺炎,肺阻塞造成的肺部纖維化屬於漸進式的。比方說,肺阻塞患者發現走斜坡會喘,就不再願意爬斜坡,漸漸的也不願意運動,造成體能持續惡化。至於肺阻塞患者明顯的特徵?杭良文主任表示,如果「咳、痰、喘」症狀超過三周,建議盡快就醫檢查,釐清是否罹患肺阻塞。肺阻塞患者面對新冠肺炎 耐受性差杭主任說明,人體呼吸道有自己的防禦機轉,首先病菌進入呼吸道,呼吸道的纖毛會嘗試將它們排出,若是通過呼吸道,下一步人體會出動吞食細胞,將病菌吞食消滅,若是病菌進入到肺部,才有可能產生肺部發炎或肺部纖維化的狀況。杭主任認為,有肺阻塞等呼吸道慢性病的患者,抵禦新冠肺炎的耐受性較差,因為肺阻塞患者容易喘咳,易導致患者不願意進食,或不願意活動。在進食與運動量下降的情況下,肺阻塞患者身體耐受性就會變的更差、更難抵禦外來的侵害。新冠疫情下的肺阻塞患者 防疫之餘也要正確用藥針對肺阻塞患者平日防疫須注意事項,杭主任呼籲,首先患者要避免出入公共場所,若是必須出入公共場所,一定要戴口罩,以減低感染風險。再來是多方攝取營養素、養成良好運動習慣,並且每天勤洗手。據數據顯示,今年國人為了防疫努力做到以上幾項,因此腸病毒及流感求診的患者也降低不少,顯示防新冠疫情之餘,還可以一同預防腸病毒及流感,民眾一定要繼續保持。杭主任分享,他觀察到肺阻塞患者在疫情下可分兩群,少部分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害怕至醫院求診,也不規律使用藥物,後來導致病情惡化緊急送醫。另一群患者則因疫情的關係,變得比較願意遵從醫囑,規律、正確使用藥物。正確用藥包含使用合適的藥物和吸入器。杭主任提醒,無論發生疫情與否,肺阻塞患者一定要規律用藥,才能真正控制住病情,且盡可能維持生活品質。

疫起翻轉教育!數位學習成新常態

疫起翻轉教育!數位學習成新常態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擴散,各國相繼停課、停工,經濟活動停滯,病毒摧毀世界原有的秩序,連帶影響教育現場,工研院產科國際所原先預估2030年才會普及化的數位教學,受疫情影響加速提早到來。深耕數位教學平台的三貝德數位文創,完整建構K12從幼兒到高中全年段、全學科的數位學習內容,疫情爆發以來,因擔心群聚感染而申請試讀的學生暴增七成,包括多所學校未雨綢繆,主動找三貝德合作為停課預做準備。三貝德教育長范玉璋表示,數位教育打破時空限制,隨時隨地都能上網學習,學員最遠居住在台東、屏東等地,因數位資源的挹注,讓城鄉教育差距零距離。 系統紀錄學習足跡 家長可隨時掌握進度數位學習也彌補傳統教育全班同一進度上課的缺點,范玉璋教育長指出,傳統課堂上,大約只有四成學生能跟著進度走,其他六成往往學習落後或超前,只能坐在教室「陪讀」;數位學習則可依據個人學習能力及程度排課,同一章節可以重複看,也可以倒退溫故知新,是很適性的學習機制。許多家長因為沒時間或不會教,總覺得把孩子送到補習班,接下來就是老師的責任,也擔心孩子在家上網都在打電動,很難做到自主學習。范玉璋教育長表示,此次疫情讓家人更凝聚,學習不再只是補習班的事,數位平台讓親子可以一起學習,系統也會紀錄孩子學過哪些課並保存測驗成績,甚至會記錄每題作答時間及全體答對率是多少,方便家長了解孩子的學習進度。醫學生協助解題 雲端管家督促上課三貝德的輔助工具也相當細膩,例如遇到問題可以打字送出,後台有包括醫學系學生在內的專業老師幫忙解題,如果文字講不清楚,像是數理科只給答案無法理解,三貝德建置了八個攝影棚,老師可隨時進棚錄製解題影像,再回傳給學生看。傳統課堂上害羞不敢發問的學生,透過這套系統即可大方提問。此外,還有如同班導師功能的雲端管家,會主動提醒「你英文課都沒在看喔」、「學校成績單傳來看一下」、「有總複習要不要考一下?」不只非同步,也有同步學習,例如段考前有名師總複習直播,讓老師幫你抓重點。結合VR課程立體化 讓學生更喜愛學習展望未來,范玉璋教育長表示,科技驅動教育,希望結合VR虛擬情境,讓課程立體化,引發學生興趣更專注於學習,不只理化,英文也行,她舉例,像是讓學生身歷其境觀賞尼加拉大瀑布、自由女神像等,不只走入世界,也讓世界走進來。

頭頸癌轉移潰爛至心臟 合併治療重生

頭頸癌轉移潰爛至心臟 合併治療重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0歲的患者就診時已有多處轉移,甚至因腫瘤惡化,一度造成胸口腫瘤傷口潰爛至心臟前緣,外觀上腫瘤潰爛的傷口內還能夠看到心臟跳動,後來經過合併化療積極治療後,達傷口平復、腫瘤完全緩解的地步。本來無法走路的他,現在可以走路回診接受追蹤。長庚醫院腫瘤科謝佳訓醫師表示,此類個案要完全痊癒十分少見,但還是有治癒、或控制良好的可能,因此仍須鼓勵患者積極配合醫師治療。口腔舌頭出血逾兩周不癒 應提高警覺然而,頭頸癌初期症狀較不明顯,例如,口腔、頰黏膜、牙齦或舌頭潰瘍或出血久久不癒(大於兩周),都可能是頭頸癌的徵兆,因此若懷疑得病或復發,應盡早就醫診斷及接受治療才是關鍵。現行頭頸癌的治療以手術搭配化療與放療等輔助治療為主,頭頸癌患者在術後高風險者仍有近四成機率於一年內發生復發與轉移,相對於其他癌症較高。但一開始診斷就遠端轉移的比例卻約只有一成,比例相對較低,因此頭頸癌患者只要及早手術治療,或是同步放化療,就有根治的機會。針對晚期、復發與轉移性頭頸癌患者,因為醫學的進步,已經有標靶治療、化學治療、免疫治療等治療方式。只要是尚未轉移與腫瘤尚未大到無法手術,通常都是以根治為目標。謝佳訓醫師說,理想的治療方案,應具備幾個重要的特色:快速反應、縮小腫瘤、減少腫瘤相關的症狀、降低轉移機率和預防復發等等。然而一個好的抗癌處方,需與醫師或一個多專科醫療團隊評估後,再給予最佳的治療方案,才能達到對患者最大的利益。院內與院外提供穩定支持 伴患者抗癌許多患者在抗癌過程中,承受很多心理壓力。謝佳訓醫師表示,各大醫療院所設有社工與個案管理師可以提供及時協助;院外也有許多善心機構穩定的支持力量,來共同協助頭頸癌患者度過身心的難關,並期待有天患者能恢復健康,回歸正常生活。(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抽菸少活10年 雙胞胎2周戒菸成功

抽菸少活10年 雙胞胎2周戒菸成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戒菸不難,神隊友相伴,成功機會大增,一對雙胞胎兄弟18歲起接觸菸品,30歲相約戒菸,在戒菸門診接受專業治療後,成功擺脫菸癮;選在6月3日禁菸節當天擔任醫院戒菸大使,要以自身的經歷,鼓勵癮君子開啟清新無菸人生。 10大死因幾乎都與吸菸有關菸害為國人頭號健康殺手,10大死因幾乎都和吸菸有關。菸害也是全世界可預防性死因的第一名,更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主要風險因子,研究指出,吸菸者平均壽命比不吸菸者足足少了10年,可見菸害傷身有多大。 安南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蔡忠紘醫師指出,一項涵蓋數千人的雙胞胎研究發現,遺傳基因幾近相同之同卵雙胞胎,若一人吸菸一人不吸菸,在追蹤12年後,吸菸者死亡率約是不吸菸者之2.4倍;反之,吸菸者若成功戒菸則可延年益壽,在30歲、40歲、50歲或60歲成功戒菸者,預估各可延長10年、9年、6年與3年壽命,可知吸菸影響身體健康甚鉅!只靠意志力戒菸失敗率9成蔡忠紘主任表示,雖大家知道戒菸很重要,但只靠意志力戒菸,失敗機率超過九成,除菸品的成癮性外,家人的支持也是極重要因素。此外,研究也發現遺傳基因本身亦會影響吸菸量與戒菸成功率。 蔡忠紘主任提到日前戒菸門診出現一對尋求戒菸的雙胞胎兄弟,雙胞胎哥哥看完骨科門診,經護理人員轉介至戒菸衛教室,在戒菸衛教師鼓勵下,哥哥積極配合衛教師的指導,接受口服戒菸藥物的治療,一星期後就不再吸菸,一個月後就竟然就完全戒除菸癮。弟弟看見哥哥順利戒菸,且過程出乎意料地順利,因此也在哥哥的陪同下至戒菸門診尋求協助,在兩星期後成功擺脫菸癮,不再是菸品的奴隸。 藥物治療+親友支持 成功率大增蔡忠紘主任強調,戒菸其實沒有想像中困難,若能接受專業戒菸衛教諮詢及醫師評估後的戒菸藥物治療,可以有效降低戒菸過程的不適感,再加上親友支持,戒菸成功率可大大提升。

防疫禁足家中 失智長輩症狀惡化

防疫禁足家中 失智長輩症狀惡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78歲張姓老翁在一年前被診斷為輕度失智,總認為住在同個屋簷下的兒子是情報局派來監視他的,因此處處提防且不時辱罵,讓為了照顧他而提早退休的兒子身心壓力難以負荷,最後到醫院求診才緩解衝突,沒想到近期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而鮮少外出,造成病情惡化,疫情趨緩後,應該要讓失智患者盡速回歸原有互動和治療模式。80歲以上 每5人有1人失智台北慈濟醫院失能服務中心主任李嘉富表示,當大腦進入病變退化,並伴隨性情大變、妄想、幻覺和失去學習簡單事物能力等問題時,即可能為失智,必須接受持續性協助治療,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今年最新調查推估,65歲以上的老人每12人即有1人失智,而80歲以上則每5人即有1人失智患者,且有每5歲盛行率倍增之趨勢。以張姓老翁為例,因為配合疫情減少出門,無接受外界互動,加上每日疫情資訊刺激,加劇情緒性反應及認知功能退化,因此建議失智患者的家人,應該要保有耐心、和顏悅色地教導失智患者勤洗手、戴口罩和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等必要的防疫措施。運動、動腦及人際互動 缺一不可李嘉富主任也鼓勵搭配「運動」、「動腦」及「良好的人際互動」三種活動輔佐治療,只要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過程中保持放鬆快樂的心情,不論是哪一種運動,對於失智患者海馬迴細胞皆有所改善。另外,可依照病程階段與體能尋求住家附近的社區照顧資源,如前往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瑞齡學堂與瑞智學堂等,由專業人員及治療師安排課程。延緩失智,「運動」、「動腦」以及「良好的人際互動」缺一不可,當長者養成規律良好的生活習慣,即使已過7旬高齡,仍可充分發揮利他良能,發現自己的人生意義,則身心便能處於最佳狀態。

踢傷腳趾不在意 3周後腳掌發黑見骨

踢傷腳趾不在意 3周後腳掌發黑見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別輕忽小傷口,小心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南投一名61歲廖姓水果商,工作時不慎踢到水果搬運欄,當下腳趾頭破皮流血,他未在意,沒想到過了三周,傷口未好轉,反而起水泡腫痛,才趕緊就醫,醫師發現傷口已成蜂窩性組織炎甚至潰爛見骨,還診斷出他罹患糖尿病,一有傷口更容易壞死,經藥物搭配高壓氧治療才逐漸改善,仍須持續回診治療。傷口惡化併發敗血症 糖尿病患更要當心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表示,蜂窩性組織炎主因是皮膚或黏膜傷口遭鏈球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患者經常因為忽略小傷口或因足癬而導致,直到細菌深入感染到皮下脂肪層組織,組織受到感染之後紅腫,如果未即時就醫使用抗生素治療,傷口惡化可能會併發敗血症,嚴重會造成壞死性筋膜炎,需緊急開刀否則有生命危險。而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本身的抵抗力就較弱,更要當心傷口的變化,預防併發症的產生。最近梅雨季節,連日下雨,蜂窩性組織炎的患者增加,5月相較4月增加近5成。南投近日也有名80歲老農因蜂窩性組織炎就醫,詢問後發現患者雨天仍擔心農務,不時到田裡去關心作物,可能在接觸雨水後不慎感染。醫師提醒若身體被雨淋到,務必要擦乾,否則雙腳在潮濕悶熱環境下,易讓細菌趁機進入傷口感染蜂窩性組織炎。輕忽小傷口 蜂窩性組織炎恐致命廖嘉宏主任提醒,傷時別輕忽,要把傷口處理乾淨妥善照顧,降低感染蜂窩性組織炎的機率。出現紅腫、熱、疼痛,甚至出現發燒、畏寒、倦怠等症狀時,應盡快就醫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