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讓孩子守規矩的祕訣 勇於「不管教」

讓孩子守規矩的祕訣 勇於「不管教」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不明白為什麼越線不能懲罰……如果孩子真的越線了怎麼辦?昨天我的三歲孩子因為生氣所以丟書,書丟到爸爸的眼睛,劃破了他的皮膚,老天啊!我把孩子帶出房間,告訴他絕對不可以再犯,然後罰他到角落反省。這樣做是對?是錯?--潔美‧琳恩,三歲和五歲男孩的母親這真的太令爸媽頭大了!大部分三歲孩子都會丟東西,卻不知道這樣究竟有多危險。問題在於罰孩子獨自一人到角落反省,並無法協助他處理讓他一開始選擇丟書的情緒。攻擊的背後幾乎都可以看到恐懼,每個幼兒都有著我們無法想像的恐懼。充滿恐懼的三歲幼兒,可能會被某件事激怒,因此丟出任何剛好在手邊的東西,這是很正常的行為,不過孩子之後也會知道很危險,而且我們也會告訴他不可以拿東西丟人,絕對不可以。孩子現在(自然是在傷了爸爸之後)知道被東西丟到會痛,他需要的是父母幫他處理那些讓他想丟東西的情緒。孤立孩子 無法協助他處理越界的情緒我很好奇這三歲的幼兒被罰到角落反省後,心裡在想什麼。如果我是他,大概會很擔心爸爸,覺得自己是個會做出可怕傷害的壞孩子,控制不了自己。因為很壞所以被罰,沒有辦法和爸爸和好。我會覺得自己是不是力大無窮,因為我傷害了無敵的爸爸。這個想法真是嚇人!為了推開無限的羞恥與恐懼(就像一般人處理不舒服感覺的方式),所以我生氣。我也可能坐在這裡自我安慰,告訴自己為什麼我沒犯錯。如你所見,孤立孩子無法協助他學習處理「越線」的情緒。他很害怕,無法正確思考,所以也不會得出有邏輯的結論。也許孩子會依照我們的指示,在暫時隔離法後道歉,但下次他也無法好好控制自己的衝動攻擊。又或者,他不會再對爸爸發洩,但開始在別的方面鬧脾氣,例如打弟弟、在家裡四處撒尿,或常常做惡夢。如果換個做法,當下我們馬上一起照顧受傷的爸爸,這樣能讓孩子清楚知道這傷害事件很嚴重,甚至可以讓孩子幫忙。很可能將重心放在爸爸身上,就足以轉移孩子原本的憤怒,而去關心爸爸。「喔老天!爸爸受傷了。寶貝,去拿毛巾來,一起幫忙爸爸。」我們可以邀請孩子,讓他一起來解決問題。他造成了傷害,但告訴他,自己並不是可怕的怪物。讓他學習以後即使越線也能勇敢面對,並原諒自己。一切都是從我們原諒孩子開始。這樣爸媽是不是太容易原諒孩子呢?其實並不是。因為孩子無法同時覺得自己很壞,又表現得很好。他的確越線了,跨出愛的家庭關係之外。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接納他,把他帶回家庭溫暖的懷抱,而不是推開他,讓他覺得自己很壞。如果沒有重新連結,我們沒接納孩子,任何的「管教」都只會讓他覺得自己很壞。安頓好受傷的大人後,我們藉深呼吸排解自己的怒氣。提醒自己,要預防傷害事件再度發生,就要協助孩子處理情緒,而不是懲罰他。讓他知道自己是好孩子 不會被父母放棄我們來到孩子身邊,溫和但嚴肅地注視他的雙眼,說:「書不是拿來丟的,爸爸真的受傷了,對不對?」孩子聽到這話,可能馬上哭出來,釋放心中紛亂的情緒。孩子哭泣時,我們抱著他,等到冷靜下來,可以說:「你好生氣,所以丟書,但這樣爸爸就受傷了,好痛!好可怕!爸爸會好起來,但我們不可以對著人丟東西。」等到孩子完全平靜,再問問他可以做些什麼讓爸爸感覺好些。給孩子補償的機會,讓他自己決定成為一個好孩子,成為能夠控制脾氣,不傷害他人的孩子。如果我們罰他到角落反省,極有可能無法促成孩子這樣的轉變,他會像個犯人一樣被隔絕在那裡,硬起脾氣來反抗。現在我們協助他處理緊急狀況,孩子的內心會敞開,他感受到父母的善意與堅定的期待,希望他成為能幫忙的人,而不是造成傷害。孩子能夠安心地告訴我們憤怒背後的恐懼,只要把這些感覺表達出來,情緒便會消散,不再驅使他做出不當行為。(本文摘自/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心靈工坊)

全台最矮廚師 侏儒症病友開餐廳圓夢

全台最矮廚師 侏儒症病友開餐廳圓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身高130公分的程勁捷是侏儒症患者,從小連爬上課桌椅都像世上最遙遠的距離。為了證明自己只需一張板凳,同樣能工作賺錢,他開店賣起火鍋,盼創造工作機會,鼓勵病友走出家門。軟骨發育不全症是侏儒症的一種,發生率約2.5萬分之一,患者因基因缺陷影響骨骼發育,使得手腳看起來特別短,成人男性患者身高平均130公分、女性125公分,患者除了異常矮小,經常會伴隨嚴重的脊柱前彎及多種併發症。身高劣勢不易找工作 許多病友封閉家中本身是病友家長的先天性成骨不全症關懷協會榮譽理事長葉文龍說,全台軟骨發育不全症患者約有800人,這些患者不僅要面對疾病帶來的痛苦,還要忍受外界異樣眼光,即便出社會,也因身高劣勢不容易找到工作。葉文龍指出,政府雖提供就醫、就學的照顧,但在身障者求職方面卻缺乏作為,軟骨發育不全症因身高矮小,很多工作連面試的機會都沒有,職涯原地打轉,很多病友因此把自己關在家裡,不再接觸社會。為幫助更多身障者自給自足,葉文龍拿出畢生積蓄和病友程勁捷共同開設「小聚人」餐廳賣起火鍋,僱用5名先天性成骨不全症患者,希望鼓勵病友靠自己的力量走出家門,讓不同疾病病友都能在這個空間交流、分享,並更積極看待人生。僱用病友 鼓勵「我們和大家沒有不一樣」程勁捷笑稱自己是「全台最矮的廚師」,從小罹患軟骨發育不全症的他,體型比同年齡學生來得矮小,連爬上課桌椅、坐上馬桶都彷彿「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步入社會後求職也成一大難題,索性創業賣起鹹酥雞,「只要站上板凳,我們可以和大家一樣工作、養活自己。」程勁捷表示,因認同葉文龍理念,決定收起鹹酥雞攤改開火鍋店,希望病友們別因自卑、身體狀況躲在家裡,也盼透過這家餐廳讓社會大眾知道,他們和大家沒有不一樣。

貝類鮮味怎麼來?認識潮間帶美味食材

貝類鮮味怎麼來?認識潮間帶美味食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文蛤是家中最常出現的貝類食材,炒蛤蠣、絲瓜蛤蠣都是餐桌上的佳餚,也是孩子的最愛。但相信大家都猶豫過,到底要在市場買泡在水中的文蛤,還是放在冷藏櫃裡真空包裝的文蛤呢?真空包裝沒有空氣,文蛤還會新鮮嗎?國立海洋大學蕭泉源老師分享貝類保存的知識,現在文蛤常常採用真空包裝的形式販售,不僅可以延長架售期,同時也能讓風味提升。肝醣代謝慢 掌控美味的琥珀酸增加貝殼內本身就含有水分,在雙殼緊閉又低溫的環境下,生理代謝變緩慢,可以存活一段時間。而且也因為生理機能延緩,肝醣代謝速度較慢,掌控美味的琥珀酸、丙酸和游離胺基酸的量反而會增加,可以讓鮮味更加豐富。 貝類是很好的蛋白質來源,不僅低脂、高蛋白,同時還含有豐富的牛磺酸、精胺酸、EPA/DHA以及鋅。牛磺酸是許多能量飲料或保健食品會添加的營養素,具有調節神經傳導,加速神經元增生的功能,可以讓我們提起精神、維持思緒清晰。鋅則是身體組織合成不可或缺的礦物質,足夠的鋅可以幫助蛋白質合成、加速傷口癒合,所以蜆精也成為探病時最好的伴手禮之一,當身體虛弱時,能讓我們快速補充好吸收的胺基酸、提高抗氧化能力以及抗發炎作用。另外在食安方面,相信大家都有聽過綠牡蠣的新聞,牡蠣、貝類是非常好天然的水質偵測指標,在乾淨的水質底下才有辦法生存。如果水質重金屬超標或環境污染,貝類會變色、大量的死亡,這時候我們就知道海洋、河川受到污染了,因此想要享受美味的貝類,別忘了愛護環境才能有美味的食材喔!貝類在濕冷又乾熱的潮間帶怎麼存活?每次在潮間帶踏水,總是看到石頭上有許多的貝類,也許你也有過這些疑問,這些貝類一下泡在海裡、一下曬太陽、一下濕冷、一下乾熱,不時還會受到海浪拍打,環境差異這麼大,為什麼還能緊緊的吸附在石壁上生存呢?海洋科技博物館研究典藏組組主任施彤煒表示,為了抵抗水分流失,貝類會緊閉外殼,或者貼附在石頭的凹縫中減少水分蒸散。而為了抵擋海浪的推打,許多貝類演化成較扁平的型態,減少衝擊,甚至增加殼口的面積,加強吸附能力,讓自己可以屹立在大浪之中。當退潮時,貝類時時刻刻承受著陽光的照射,因此有些貝類會發展出較多花紋的外殼,增加表面積,達到散熱的效果。其實近年來海洋生態受到很多的影響,不僅是捕魚時過多的捕撈或者消費者因為稀有、美味而選擇食用較稀少的魚種,這些行為其實都一直傷害著海洋。而全球暖化也會讓生物的成長速度變緩慢、生存型態改變,甚至持續的高溫,有些生物可能沒辦法適應溫度而死亡。所以如果想要永續享有美麗的海洋以及美味的海鮮、貝類,我們都可以盡一份心力,從消費者端開始珍惜食物、保護環境,不浪費、不過度食用,讓生態可以永續發展。(文章授權提供/好食課)

家有失智症患者 我會不會也中招?

家有失智症患者 我會不會也中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9月是國際失智症月,A小姐接收到不少衛教及新聞訊息,引發疑惑與恐懼,因為家中已有三名失智症患者,她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也得到失智症……有家族史、頭部外傷為高危族群 安南醫院神經內科李建欣醫師指出,導致失智症的危險因子,除了家族史外,高齡、女性和患有其他疾病者(如糖尿病、頭部外傷、唐氏症),也是失智症發生率較高的危險族群。失智症種類主要分為:退化型(阿茲海默症屬於其中一種)、血管型、混和型與其他原因造成。 李建欣為 A女做腦部掃描檢驗腦血管狀況,結果無異常,排除腦血管病變導致的失智症後,A女又接受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自費檢測,造影結果為陰性,暫時排除阿茲海默症的可能性。由於短期內不會有惡化的危險,她終於能夠放下心中的擔心。李建欣指出,醫學上失智症的定義為「具有記憶及其他認知功能障礙,且其嚴重程度需足以影響其社會及職業功能」。認知功能障礙包含: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對世間與地點感到混淆、言語表達或書寫有困難、判斷力變差、情緒和個性改變等現象。若出現以上情形,有可能不是單純的一般老化現象。 失智初期接受治療 可延緩病情惡化類澱粉蛋白斑塊為阿茲海默症中最主要病理特徵,而阿茲海默症為失智症中最大宗,患者大腦中會有此斑塊堆積,過往只能在患者過逝後進行解剖確認。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可藉由特殊示蹤劑及正子造影「點亮」並辨識大腦中的β-澱粉樣蛋白神經炎斑塊分布情形。 李建欣表示,不論造影結果如何,都可以做為診斷性評估的輔助,以利進一步治療或照護。造影結果陽性以建議往阿茲海默症藥物治療的方向進行;造影結果陰性,可以初步排除阿茲海默症可能性,朝其他種類失智症病因評估。   李建欣呼籲,高危險族群應多加注意自身及家人身體狀況,如出現初期失智現象要趕快就醫,在症狀急劇惡化前接受適當治療,除可更有效延緩病情惡化外,病患及家屬更能提早規劃照護計畫。

加利口罩陸貨混充 民眾換貨4點須知

加利口罩陸貨混充 民眾換貨4點須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拿到Carry mask鋼印口罩嗎?食藥署3日查獲加利口罩廠輸入337萬餘片中國製非醫療用口罩,以醫療用名義混充醫療用銷售,更流入實名制口罩。食藥署表示,民眾買到口罩本體標示「Carry mask」口罩,可於9月11日前至有販售口罩實名制1.0之藥局或衛生所換貨。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醒,沒有「Carry mask」鋼印不得更換,民眾可至原購買地點換貨。9/11前至販售實名制藥局或衛生所換貨食藥署表示,9月2日接獲新北市三重區藥師發現收到來自加利科技公司八里廠出貨之實名制口罩一箱共36包,其中1包附有安徽製等簡體字樣標籤,經新北市藥師公會通報食藥署。食藥署隨即漏夜赴加利八里廠查核,發現加利八里廠於8月間,輸入數批約337萬餘片非醫療用口罩,於廠內分裝改標以醫療用名義混充醫療用銷售。食藥署已依據藥事法命廠商即刻停工,相關庫存品停止出貨,食藥署將持續清查該公司口罩產品流向,另相關內容檢調已介入偵辦。經查,加利八里廠供配銷予實名制1.0之藥局與衛生所,主要分配在新北市10行政區(三重、新莊、蘆洲、五股、林口、泰山、八里、淡水、三芝、石門)與宜蘭縣及少數分配於台北市。倘民眾買到口罩本體標示「Carry mask」之口罩,9月11日前可至有販售口罩實名制1.0藥局或衛生所換貨。藥師公會4點提醒1.有問題的口罩,口罩本體右下角有「Carry mask」鋼印字樣 沒有或無法辨識正面鋼印標示之口罩,藥局或衛生所不提供換貨作業。2.建議民眾至原購買地點換貨 如原購買地點已停止販售口罩實名制1.0,請至其他販售口罩實名制1.0藥局或衛生所換貨。3.非屬實名制口罩請拿回原購買處退換 自由買賣的加利盒裝口罩,拿回原購買處退換,必要時可尋求消保官協助。4.多給第一線藥師支持鼓勵 實名制口罩進貨不是藥局或衛生所自己能決定的,是政府透過郵局配發口罩,藥局或衛生所被動收貨,因此不能選擇要進哪個廠商的口罩。不要責怪藥師,後續藥局及衛生所會繼續付出心力協助退換與檢查口罩。(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糖尿病患嗜吃燒烤 不加醬血糖也會飆

糖尿病患嗜吃燒烤 不加醬血糖也會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許久不見的糖尿病患者來看診,他這幾年都有吃西藥控制,只是從去年底開始,血糖越來越不穩定,他拿出最近的血糖紀錄表來,早上起床的空腹血糖大約在140到180之間,餐後2小時的血糖則是起伏很大,有時170有時350,看起來就是很不穩定。「蔡醫師!我的西藥都有照時間吃,最近血糖不好,新陳代謝科醫師有調藥也有加藥,但還是不穩定,糖尿病衛教師認為是我的飲食有問題,但是我也不知道是怎麼了?」「那…你都吃哪些東西呢?」「主食都特別注意不要選高升糖的,青菜也有吃,不過我比較喜吃肉,烤肉、燒烤、牛排,但是我都有特別選擇吃原味、不加醬的肉。」「應該是這個問題,烤肉、燒烤類的食物,即使是不加醬,對血糖也不好,它的糖化終產物特別高。」「什麼是糖化終產物呢?為什麼對糖尿病不好呢?」糖化終產物讓身體機能老化 也是慢性病兇手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糖化終產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簡稱為AGEs,是糖與蛋白質相互聚合,經過多種反應後產生,它也會改變及影響蛋白質的正常功能,降低蛋白質被代謝的機會。不但會造成身體機能的老化,還會引起心血管及代謝病變,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等,是慢性疾病的致命兇手!當食物被加熱,食物中的蛋白質或脂肪可能就會與糖相結合,產生AGEs。隨著烹調時間越久,更容易大幅增加AGEs的產生,尤其是以烤、煎、炸的烹調方式,產生糖化終產物的含量最高。根據研究顯示,糖化終產物和糖尿病有很大的關係,它會造成血管發炎、降低胰島素的活性、降低胰島素的功能、也會使胰島素抗性大幅增高,另外他也會造成肥胖、高血脂,這樣當然就會出現血糖控制越來越差,或是吃藥沒反應的情形。中醫方面,糖化終產物屬於飲食中膏粱厚味的結果,早在《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就提到「膏粱厚味」這個名詞,會導致體內積熱,五臟真陰被內熱灼傷,尤其與肺、脾、腎三臟功能紊亂密切相關。在《韓非子》中提到「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的說法更是直接。在中醫古籍《素問.奇病論》提到「脾癉...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脾癉的「癉」字,是「熱」的意思,所以脾癉是指脾熱之病,就是吃太多膏粱厚味、甘味肥美,導致內熱中滿脾熱,日久可轉發為消渴症,而這熱內熱,亦可使消渴症惡化。烹調方式錯誤 單靠吃藥難治療糖尿病針對這個內熱,中醫治療的大方向會利用滋陰清熱、生津止渴,加上補氣健脾、滋陰固腎來恢復胰臟的功能;針對糖化終產物,可以利用消濁化痰、健脾理氣的藥材來去除它對身體的影響,另外也會加上降低胰島素抗性的專用中藥材,搭配每個人不同的體質調理,可以提高身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並增加自我控制血糖的能力,血糖問題就可以慢慢改善。飲食對於糖尿病是很重要的,危險的食物、錯誤的烹調方式,都會造成血糖波動增加,也會惡化病情,如果沒有好好調整飲食,單靠吃藥也是很難治療糖尿病的。(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一心多用好焦躁?出門總擔心沒關瓦斯

一心多用好焦躁?出門總擔心沒關瓦斯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用完爐子做早餐之後,我會做好出門的準備。無可避免地,大腦在那個時候會開始擔心,不曉得爐子有沒有關好。如果完全不去檢查爐子,我會產生大量的焦慮。身體會感覺很不舒服,我會很焦躁,幾乎要恐慌發作。我腦中能夠聽到有人大吼:是你把大樓給燒掉了。而這些我全都能夠接納。讓這種不確定感和後續的焦慮自然地存在,是沒有關係的。這是我在當下能夠擁有的經驗。要戒除會帶來大量焦慮的強迫性行為,有兩種不同的方式對我幫助很大。我在從事同儕支持工作的職涯初期,曾寫過一本薄薄的電子書《接納指南手冊》(The AcceptanceField Guide),這裡面我把這兩種方式稱為「雙重訣竅」。這兩種技巧看起來似乎互相矛盾,請兩種都試驗看看,你或許會發現這兩種訣竅在不同的日子,不同的情境下會發生作用。有時候我會不做任何事,就是一直抱持著爐子到底有沒有關的疑問。有時候我則會接受後果。這兩種都是很有用的練習。這兩種方法是這樣的:訣竅一:與疑問共處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回答大腦丟給我們的疑問?有一天,當我悟到我其實並不一定要回答的時候,那真是個天大的啟示。為什麼從來沒有人告訴我?我花了二十九年的時間,才終於學到我不需要一定要為腦中的不確定感準備好答案。如果大腦朝著我丟過來一顆球,我不必要去追逐它。我並不是一隻狗。如果大腦要懷疑爐子還是開著的,就讓它懷疑。爐子也許是開著,也許是關著的,我沒必要回答。就算我確實有把爐子給關好,大腦也不知道!這份不確定感就讓它待著,我會感到不確定,沒關係,我可以就這樣不去處理,帶著它走,做其他我重視的事情。訣竅二:接受後果這基本上是與第一項完全相反的訣竅。這是截至目前我最喜歡的復原技巧,不過不太適合初學者。我會想像一幅完全相反的景象:電爐上亂七八糟地堆著洗碗精、沙拉油、洗碗布,一個油膩膩的平底鍋放在爐盤上,而所有的發熱盤全都燒得通紅。我會想像有火苗從爐子上竄出,點燃壁櫃、洗碗精的瓶子,還有一個露營用瓦斯罐不知道為什麼放在旁邊料理台上,然後所有東西燃起熊熊大火,發生爆炸,從公寓的窗戶炸飛出去。一直去想我到底有沒有關好爐子是沒有用的,因為大樓發生了火災,我要負責。來不及了,是我幹的。我還想像等我晚一點回到家,已經有許多人在樓下痛哭失聲,朝我痛罵,警察把我上手銬,帶離現場,關進監獄。所有人會責怪我是蓄意縱火。晚間新聞都會是我的照片,標題寫著:「縱火殺人犯遭到逮補」。我會被關好幾年,人生全毀,沒有人想要接近我。我餘生都會在孤身一人和被人怨恨中度過。我會應用這樣的訣竅,雖然會給我帶來更多念頭和不愉快的情緒,但我能夠與這些經驗共處。無心是現代人的自動模式你的心智經常轉換時空,每一件事都要留下評價,對每一項評價都要做出反應,透過對於過去和未來的焦慮來驅動你所有的行動,總是從一個危機突然跳到下一個。在上面這個範例中,如果你仔細檢視你想要開始工作前做的每一件事,應該不難懂為什麼要好好專心在一件工作上這麼困難。因為你經常練習,你的大腦會越來越擅長「無心」,而且會想要經常做這件事。大腦喜歡做重複的事物,因為簡單又省力。就算整個早上都處於分心狀態,但是只要意識到不可以想到什麼就做什麼的話,無心就不會發展成疾病的徵兆。但如果你很難集中注意力,你每天的生活都跟我上面描述的很類似的話,你這並不是注意力缺失症(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也不要怪網路或手機讓你分心。你有一個大腦,學習能力極佳,它做的都是你訓練它去做的。我有非常多年的時間都在練習「無心」,我對其非常上手。無心已經變成我的預設模式,無論哪一天,哪一種情況,都是如此。我變成只會用這種模式過每一天的生活。我以為這種生活和工作的方式對我有益,但這只是一種適應不佳的表現。最終,我再也無法控制我在我腦中養大的怪獸。(本文摘自/給內心總是很累的你:20招心智訓練正面化解焦慮、恐懼、不安,迎接人生自主的新局/三采文化)

50歲起大腦每年萎縮 健康吃可凍齡

50歲起大腦每年萎縮 健康吃可凍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覺得「老化」離你還很遠嗎?董氏基金會引用統計數字指出,國內平均壽命雖達80.7歲,但健康餘命只有72.3歲,晚年平均有8.4年深受臥床及身心疾病之苦,因此不只要長壽,更要延長健康餘命及提高生活品質,而人一過50歲後,不只體力逐漸流失,大腦也會隨著年紀逐漸萎縮、變小,得靠「吃、動、睡」幫助大腦凍齡。嚴重退化恐惡化為失智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表示,大腦會隨著年紀逐漸萎縮、變小,根據研究,50歲過後,大約以每年0.2到0.3%的速率萎縮;60到91歲會加速至0.5%,腦容量較小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包括知覺動作、注意力、學習與記憶、反應等。腦部持續萎縮、嚴重退化的話,有可能增加未來罹患認知功能障礙及憂鬱症的風險,甚至會惡化成失智症。而過去亦有許多研究顯示,腦容量較大其認知能力也較佳,腦部也較健康。大腦早衰,可以怪罪於飲食、生活型態、睡眠品質不佳。多項研究已經指出,飲食型態較佳、有運動的銀髮族,其腦容量較大、認知能力較佳;而體型肥胖(BMI≧30)、腹部脂肪較多者,其腦容量較小、罹患失智症機率較高;睡眠品質不佳(少於5小時或>10小時)也較易有較差的認知功能及憂鬱的風險。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營養師許惠玉表示,飲食品質不佳會促進氧化壓力並導致發炎,降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影響腦神經元的正常功能,進而使大腦不健康,認知功能也較差。不佳的飲食包括含糖飲料、油炸、加工紅肉、精製穀物、甜食等高糖、高脂肪、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多動預防肌少症 睡好認知功能也較佳許惠玉強調,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良好飲食可以延緩大腦老化,而大腦健康是由整體飲食內容而影響,並非單一種食物或單一營養素,因此,營養素來源應要來自於食物而非膠囊、錠狀等補充劑,建議每日在六大類食物中,至少攝取15種食物(不含零食、糖果、飲料)。劉建良表示,日常生活增加運動量,除了可以預防肥胖、衰弱症和肌少症,對於腦部健康也有益處。根據2019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期刊JAMA》的研究,每天輕度的身體活動(如走路、做家事)就能延緩大腦退化;而每天運動1小時,持之以恆就能提高認知功能,特別是注意力、處理速度和執行力;多篇研究亦建議,最佳的睡眠時間為每晚7到8小時,且睡得好的人較健康、體位較正常,認知功能也較佳。

吃虧不是占便宜 這三種虧更不能吃

吃虧不是占便宜 這三種虧更不能吃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大家常常催眠自己「吃虧就是占便宜」,當與外界發生摩擦或者利益糾紛時,為了維持表面上的和諧及平衡,吃虧就成為一種比較溫和有效的處世手段。清朝畫家鄭板橋說:「試看世間會打算的,何曾打算得別人一點,直是算盡自家耳。」他還提出一個「難得糊塗」的觀點,認為做人不妨糊塗一點,偶爾吃點虧也沒關係,不需要什麼事都跟人斤斤計較。吃虧文化成為成功人士一大重要的哲學思維,也成了許多人處理人際關係的一項準則,但是吃虧文化的流行並不意味著大家就喜歡吃虧,或是可以把吃虧當成人際交往的主要手段,更不代表我們處處都要主動吃虧。吃虧是一種策略,有一個基本底線,簡單來說,就是吃虧的人應該明確知道什麼虧可以吃,什麼虧不能吃,而不是單純做一個事事都吃虧的濫好人。那麼,一般來說,什麼樣的虧不能吃呢?第一種,涉及核心利益的虧不能吃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取向,雖然在某些時候,我們會願意迎合他人的想法,但這並不代表就可以漠視自己的權益。在不那麼重要的事情上做出讓步,是贏得和諧關係的一種方法,但是在涉及核心利益時,就必須放棄吃虧的想法,因為這些權益可能事關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或是對大局產生重大影響,一旦做出讓步,就會讓自己陷入絕境。在過去,濫好人們常常會無原則的迎合別人,或者無底線的保持退讓姿態,當對方想要得到A時,就慷慨的把A送出去,當對方想要獲得B時,又大方的將B讓出去。對於這些濫好人來說,似乎什麼東西都可以讓給別人,也沒有什麼虧吃不起,這種態度往往會讓他們在關鍵時刻失去主導權,喪失競爭優勢,一旦核心利益受損,便會徹底陷入被動局面。第二種,明顯針對自己的虧不要吃任何一個群體或者團隊都有其最基本的遊戲規則,這些規則有時會出現分配上的不均衡,就像一個企業的管理者薪資及獎金都會比員工高,這是公司內部的基本制度,很少有人會對這樣的分配提出質疑。但是如果分配結果是,管理者獲得了大部分的利益,其他同事也拿到可觀的分紅,只有你拿最少,考慮到自己在工作中做出的貢獻並不比其他人低,卻拿到最少比例的獎金,這樣的分配很明顯是針對你一個人而來。一旦群體或者團隊開始出現針對個人的事件,內部分配體系就會崩塌,並且很可能表明這個人已經成了團隊內部的箭靶,或是人人都可以欺負的出氣筒。此時如果還保持著吃虧讓步的態度,就可能會淪為可有可無的邊緣人,自身的權益也會不斷受損。第三種,被人利用的虧不要吃在處理人際關係的時候,難免會出現一些行為或想法上的交流,這時候有人可能會獲得更多的利益,而有的人可能會吃虧,這種吃虧有時是為了社交或生存,但有時是被人利用,變成他人手上的一枚棋子,那麼此時的退讓就顯得毫無必要,也完全不值得。A和B是好朋友,兩人一起競爭主管職位,並且成為最終的兩位候選人。在公司對兩人進行最後的考核之前,A言辭懇切的對B說:「我不希望我們之間的關係因為工作受到影響,所以我準備退出。我會直接寫信給老闆,說明自己不適合擔任這個職務,因此沒有必要再競爭下去。」B聽了覺得有點不好意思,於是當天晚上就先寫了一封信給老闆,說明自己因為健康原因不適合參與競爭,就這樣,主管職位最後落入A的手裡。之後的某一天,B無意中得知其實A當初對於主管的職位志在必得,為了消除最後一個競爭對手,才想出一招苦肉計誘導B主動放棄。聽到這件事之後的B憤恨不已,但生米已經煮成熟飯,後悔也來不及了。生活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是好心做出讓步成全別人,卻不知道可能已經中了圈套,落入對方事先挖好的陷阱,因此,面對類似情況時,一定要堅持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益,果斷的提出抗議。一般而言,以上幾種情況的吃虧都要盡量避免,不能表現得太過寬容大度,任由他人排擠或打擊自己,在必要的時候必須勇敢站出來說「不」,並主動維護自己的權益。(本文摘自/別讓好脾氣害了你/發光體文化)

黑豹大腸癌逝 患者年輕化注意警訊

黑豹大腸癌逝 患者年輕化注意警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飾演漫威超級英雄「黑豹」的查德威克鮑斯曼(Chadwick Boseman),上月29日驚傳因大腸癌逝世,享年43歲。根據106年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大腸癌已連續蟬聯12年十大癌症首位,全台每年有1.5萬人確診為大腸癌,平均37分鐘就有1人,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暨高雄長庚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醫師陳鴻華說,罹患者的確有年輕化的趨勢。有家族史需提前10年追蹤檢查以往大腸癌患者多為60至70歲,近年明顯出現年輕化的趨勢,40、50歲的患者增加,陳鴻華醫師表示,因年輕人相較於長者較少定期健康檢查,即使有症狀也很容易被忽略,使得因症狀嚴重時發現多已是晚期,治療也較不易。這跟長期生活型態不良也有關聯,如抽菸、飲酒、高油低纖的飲食、長期吃燒烤等致癌物、體重過重等。陳鴻華醫師提醒,若是有不明原因的長期貧血、腹痛,都一定要就診,至少要做大腸鏡的檢查確認沒事;有家族史的民眾更要特別注意,若是父親在50歲時罹患大腸癌,兒子則必須提前10年,也就是40歲時開始檢查追蹤,才能在早期發現治療。癌前病變、0至1期的大腸癌,經由大腸鏡就能切除病灶,5年存活期高達90%。糞便帶鮮血多為痔瘡 深色代表腸內出血國健署宣導50至74歲民眾,每兩年可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讓民眾已經有糞便帶血為大腸癌的觀念。陳鴻華醫師說,大便帶血其實大部分都是痔瘡,若糞便跟血液沒有混在一起,且是絲狀鮮紅色血液,是因為大便排出時壓迫痔瘡出血;反之若糞便中混有深紅色血液,就代表腸子內出血,有可能是腫瘤,不過他也提醒,真正能看到深色血液時多半也已是晚期。現代人生活習慣不良,壓力又大,若是沒辦法改善工作環境,也一定要盡量少吃過度烹調的食物,降低攝取致癌物,也要定期檢查,才能遠離大腸癌的死亡威脅。(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