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戴口罩狂冒痘痘 醫傳授3招護美肌

戴口罩狂冒痘痘 醫傳授3招護美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儘管國內武漢肺炎防疫已大解封,但出門在外,還是不能少了口罩自保,只是長時間戴口罩悶住臉部,有些人因此狂冒痘痘或起紅疹;針對這種「口罩痘」,醫師劉康玲提供3招,提供民眾保護臉部肌膚的方式。擦質地厚重的保養防曬品 恐加重災情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皮膚科醫師劉康玲表示,近來皮膚科門診常有因為「口罩痘」而上門的患者,而這其實與個人膚質有關,常長痘痘的人長時間戴著口罩,悶住部位又濕又熱,阻塞毛孔,更容易冒出痘痘,如果又擦上質地厚重的保養品、防曬品或彩妝品,恐怕加重災情,痘痘遍地開花。劉康玲醫生指出,口罩內側每天與肌膚不斷摩擦,有些人對口罩材質過敏,接觸的部位會出現搔癢、紅疹等不適;而有酒糟性皮膚炎的患者,原本喝酒、吃辣或天氣悶熱易發作,戴上口罩覆蓋住大半個臉部,也可能被誘發,出現丘疹、膿皰等;至於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這類患者則容易因過敏原,如塵蟎、寵物毛髮等產生濕疹,戴口罩也可能有影響。劉康玲醫師表示,「口罩痘」與口罩清潔度也大有關係,若有殘妝、汗漬停留在口罩上,又未妥善清潔就反覆使用,就可能狂冒痘痘;民眾如果口罩不夠用,建議保持臉部清爽,或依衛福部教學,用電鍋蒸口罩消毒。預防「口罩痘」 3招保護臉部肌膚此外,也建議長時間戴口罩的人,可抽空到通風良好的戶外空曠處,取下口罩透透氣,但在密閉空間如電梯、廁所等,即使只有一個人,仍要戴好口罩勤洗手、避免觸摸口鼻,因為你不知道前面使用過的人是誰。關於防疫期間該如何保護臉部肌膚?劉康玲醫師建議如下:1. 粉狀、餅狀底妝透氣度較高:以淡妝為主,畢竟戴了口罩,只露出約1/3臉部,加強眼部妝容即可。底妝以粉狀的透氣度較高,氣墊類、BB霜、CC霜等遮瑕效果雖好,但相對不建議。2. 保濕清爽為宜:不論任何時候,各類型膚質的人都要做好保濕,戴口罩時盡量選擇清爽型保濕產品,不要太濃稠厚重。3. 口罩兼具防曬作用:許多人關心夏天到了,戴口罩可以不用擦防曬品嗎?劉康玲醫師表示,口罩也是一種物理性防曬,如同穿長袖或撐傘,除非材質特別薄或透明,否則醫療用口罩就有一定的防曬作用,因為戴口罩已悶住臉,再擦防曬品可能更不透氣,容易起疹長痘痘的人,可以只擦露出部分,但如果全臉都擦,沒有不適,維持個人習慣也無妨。洗手洗到肌膚受傷 用溫水洗手及擦護手霜除了面子問題,民眾落實勤洗手、用酒精消毒,手部肌膚不適的求診者也增加。建議民眾洗手時,應以溫水取代冷、熱水,且清洗後要立即擦乾、塗上護手霜,避免水分流失;由於手部保養與戴口罩要保持臉部清爽不同,所以手部要選擇較滋潤的護手產品,像是凡士林或含礦物油成分,通常膏狀或霜狀會比乳液理想,「防疫優先,但千萬不能因肌膚不適,就不戴口罩或不洗手。」若懷疑自己有特定的接觸過敏原,劉康玲醫師說,只要民眾經醫師診察符合檢驗標準,那麼就可到皮膚科做健保給付的「貼膚測試」,幫助民眾找出對什麼東西過敏。

大甲媽11日起駕 籲香客全程戴口罩

大甲媽11日起駕 籲香客全程戴口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訂於11日晚間11時起駕,20日回鑾,因應疫情,廟方取消大型活動,隨隊人員控制800人以內,全程戴口罩,並呼籲信徒「網路」收看遶境,減少鑽轎底、扶轎。國內武漢肺炎疫情趨緩,7日起大規模解封,因疫情延後舉辦的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廟方在昨天晚間擲筊詢問媽祖起駕日期,今天上午宣布將在11日晚間11時起駕,20日回鑾安座。信徒盡量以網路隨媽祖遶境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天指出,大型活動不要超過1000人。鎮瀾宮副董事長鄭銘坤表示,大甲媽遶境進香活動所有隊伍人員將控制在800人,人員名單造冊,千人的起駕宴取消,祝壽大典也改為香客自由參拜,信徒則盡量以「網路」收看跟隨媽祖遶境。大甲媽祖遶境全程長達340公里,橫跨台中、彰化、雲林、嘉義,鄭銘坤呼籲,信徒若跟隨,應與神轎保持安全距離,也可提早出發,把人潮距離拉開,沿路都要戴口罩,有感冒的人不要參加;起駕當天,廟方也會管控入廟的香客人數。擬減少鑽轎底、扶轎人數往年大甲媽神轎所經之處,大批信徒等待鑽轎底、扶轎,今年因應疫情,鄭銘坤指出,希望盡量減少鑽轎底、扶轎的人數,對於遶境的隨行人員,每天落實量體溫。媒體詢問,大甲媽起駕是否有跟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協調。鄭銘坤表示,會請疫情指揮中心的人協助當顧問,請教如何防疫,也會找人去溝通;疫情中心宣布不要超過1000人,「我們沒有超過」。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接受換肝手術,上周五才出院,鄭銘坤說,顏清標會找時間參加遶境進香活動。

把關食物安全 從清理自家冰箱做起

把關食物安全 從清理自家冰箱做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廚房裡的廚具、砧板跟冰箱,如果沒有好好清理,會滋生多少細菌?這些每天會接觸到食品的地方,都跟我們的食品安全息息相關。每年6月7日是「世界食品安全日」,今年世界衛生組織將主軸訂為「食品安全 人人有責」,食品安全除了是政府、生產者、經營者的責任,更是每個人的責任,民眾若能由接觸食品最密切的冰箱整理開始,就能做好自我的食品安全與維護。食品藥物管理署提供下列冰箱整理5撇步。1.定期清潔冰箱許多人在清理冰箱時,才發現食品放到過期,也不記得是什麼時候買的,建議至少每季徹底將冰箱做一次整理與清潔,才能讓冰箱空間使用維持最佳狀態。2.注意冰箱保存溫度收納時不要擋住出風口,以免影響冰箱的使用效能,應讓冷風保持良好的循環,並注意冷藏櫃及冷凍庫的溫度要達到0~7˚C及-18˚C以下的標準。3.生熟食分開生食與煮好的熟食一定要分開擺放,擺入冰箱前要先用分裝袋妥善地包好,擺放時也要掌握清潔度較高的熟食放在上架,清潔度較低的生食置於下架,這樣可避免生食流出的血水污染下層的熟食。4.寫上購買日期冰箱保存的食品,並非永遠不會變質,應該以「先進先出」為原則,也就是先買的先吃完,並在有效期限內使用完畢。若為散裝、生鮮的食品,可以在包裝袋上確實標示購買日期。5.先分裝再冷凍海鮮、肉類等生鮮類食品,可先分裝成每次要使用的份量,避免食材反覆解凍冷凍,維持冷鏈不斷。平常妥善管理冰箱,食品自然就能保鮮,吃下肚的也就會是新鮮、安全的食材,為了響應世界食品安全日「食品安全 人人有責」,建議家長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動手來做冰箱的清潔、食材烹調,或是親子共進晚餐,讓家成為溫暖的場域,也是食品安全教育的最佳場所。

新生兒篩檢 去年驗出3千蠶豆症寶寶

新生兒篩檢 去年驗出3千蠶豆症寶寶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寶寶出生滿48小時,人生頭一次的篩檢絕對不能漏!國健署公布最新統計數字發現,2019年新生兒篩檢異常個案數有3888人,其中以「蠶豆症」個案占9成最多,大約每100個寶寶就有3個,提醒在尚未知道篩檢結果前,不要讓寶寶、衣服或用品接觸樟腦丸或其氣味,也不要任意服用藥物,以避免溶血性貧血的風險。採取微量腳跟血 可做21項篩檢國健署目前提供21項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的檢驗費用減免,只要新生兒出生48小時採取微量腳跟血,就可以完成21項新生兒篩檢。國健署婦幼健康組簡任技正陳麗娟表示,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的症狀在嬰兒階段普遍不明顯,必須藉由「新生兒篩檢」早期發現,才能即早治療,不傷害寶寶的健康。最新統計,全台新生兒篩檢率已達99%以上,去年異常個案數3888人,其中3522人是G6PD個案(俗稱蠶豆症)個案最多。而蠶豆症是台灣地區常見的遺傳性疾病。未適當治療 恐造成永久神經損害陳麗娟技正強調,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多數的發生率約在萬分之1以下,但若未經適當治療,有可能造成永久的神經與身體損害後遺症;最重要的是,新生兒篩檢不會影響爸媽為寶寶投保的權益,因為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早於2012年即函請各保險公會,針對衛福部公告的新生兒篩檢項目的疾病,只要投保年齡為0歲新生兒,應排除等待期間規範,所以家長千萬不要為了保險,延後新生兒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篩檢,而錯過治療黃金期,也請保險經紀人切勿提供錯誤訊息給家長。

骨折手術後不良於行 原來不能只補鈣

骨折手術後不良於行 原來不能只補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婦人因騎機車自摔,造成左小腿脛骨及腓骨同時斷裂,雖順利完成骨折復位手術,但一直無法行走,她曾私下懷疑是手術失敗所致,但經醫師詳細問診及活血檢驗後,認為是患者沒有補充「對的」營養素,導致術後骨質癒合不良,經補充優質的蛋白質、鈣片、維他命D及C後兩個月,原本一片黑的骨質,已經變成正在癒合中的白色骨質,患者如今可以正常行走。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功能醫學醫師徐毓婷指出,骨折發生經手術接合到骨骼生長強度好,可以應付正常的生活,快的話是手術後8周,慢的話是6個月。當患者手術後骨頭一直無法癒合,可能是「延遲癒合」或是「不癒合」的併發症。血液流速差、自由基太多 鈣無法運到骨折處這名婦人接受左小腿脛骨及腓骨骨折復位手術,手術很順利,將碎骨整齊的拼湊在鋼板上。但自手術後一直無法行走。她雖積極接受復健,也努力喝牛奶,嘗試鄰居們提供的長骨偏方,花了大錢也不見成效。回診追蹤X光時,鋼板和骨頭排列沒有問題,但碎骨之間就是無法長出新的骨頭。徐毓婷醫師表示,患者由骨科轉介至功能營養醫學門診,經問診及活血檢驗後,發現患者雖大量補充「鈣質」,每天喝牛奶、大骨湯、吃鈣片等,但因為她的「血液流速不佳」及「體內自由基太多」,導致吃下去營養都無法運到骨折處,所以怎麼補充骨頭還是不長。補充優質營養素 骨質由黑轉白色「吃下去的營養到不了該去的地方,還是白費。」經補充優質的必需胺基酸、鈣片、維他命D及C營養品的第一個月,患者走路的步伐有慢慢變大,第二個月再次回診,從X光片中已看到從原本一片黑的骨質,已經變成正在癒合中的白色骨質,現在婦人已可正常走路,不再需要柺杖。好的長骨配方有三個要素:腸胃吸收順利、血液健康配送和正確的營養素。「不是缺什麼就吃什麼,重點是看身體怎麼去吸收它。」關於鈣質的補充,觀念也要正確。對牛奶過敏或乳糖不耐的患者,補鈣不是一味的喝牛奶,這反而會一直拉肚子而流失更多營養素;對於身體慢性發炎或血液流速不佳的患者,可以用魚油、維他命C來幫助提升血液活性,及清除自由基;補鈣不只是吃鈣片,還要增加必需胺基酸和足量的維生素D,這樣身體細胞才能真正完整吸收鈣質。骨折手術仍無法行走 先別怪罪醫師徐毓婷醫師表示,很多患者覺得手術後靠醫師的經驗和技術就沒問題了,忽略手術後的保養及營養補充,尤其是老年人,有抽菸習慣者,或有糖尿病、腎臟病者,這些族群本來傷口或骨質癒合就慢,更需要好好注意自己的養分攝取,才不會讓手術功虧一簣。

骨頭也會累?足部不明疼痛千萬別輕忽

骨頭也會累?足部不明疼痛千萬別輕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些人的腳莫名地隱隱作痛,感覺足部骨頭不太對勁,但卻看不出原因,當然就很容易被誤診。我遇過一名中年病人,因為腳部疼痛到處就醫,許多醫生可能都因為他並未有任何受傷情況,所以都沒有幫他照X光,也因此沒能找到他足部疼痛的真正原因。直到最後流浪到我的診間,透過X光片,發現他在第二蹠骨的地方有很細微的裂縫,與一般外傷所造成的骨折不同,斷定是第二蹠骨的疲勞性骨折,才真正找到病因,解決了他的困擾。車禍的車子vs慢慢開到壞掉的車子 損壞狀況不同究竟,疲勞性骨折和一般骨折有何不同呢?專精足踝外科醫師朱家宏於《自己的腳痛自己救》一書中提到一個簡單的例子,一樣是牆壁毀損,使用大榔頭敲打和因為時間因素而自然崩解,所造成毀損的痕跡絕對不同;車禍壞掉的車子和慢慢開到無法再開的車子,其損壞的狀況也不一樣。 同樣的道理,透過X光片會發現一般受傷性的骨折與疲勞性骨折發生的位置不太一樣。兩者所受應力不同,「一般骨折」是因為外力的扭轉與撞擊,而「疲勞性骨折」則是因為長久的壓力,使骨頭沒有足夠的時間恢復。比如說,疲勞性骨折會發生在某些特定的位置,蹠骨和小腿是兩個最常見的部位,而且仔細觀察也會發現與一般骨折不同的奇怪紋路,這時再配合精密的骨骼掃描,就可以推斷其真正成因。 發生「足部疲勞性骨折」的2大原因第一、職業:相對於其他骨科重症,足部疲勞性骨折並不算是大毛病,只要能夠得到充分的休息及固定,就可不藥而癒。*軍人。因為職務所需,是屬於疲勞性骨折的好發族群,不但無法得到足夠休息時間,還必須頻繁使用患部,所以它又有個別名─行軍腳或新兵腳。*運動員。像世界知名三鐵冠軍Jan Frodeno,或曾經破日本馬拉松紀錄的好手設樂悠太,也都曾發生疲勞性骨折。由於疲勞性骨折需要一段時間休息及保護固定,對運動員寶貴的運動生涯有很大影響,因此專業運動員都有專業教練與整套訓練計畫來防止過度訓練造成的傷害,但因為運動場上成績日新月異競爭激烈,這種疲勞性骨折還是時有所聞。 第二、骨頭品質:談到衡量骨頭品質,多數人都會直接連想到「骨質密度(BMD,bone mineral density)」。世界衛生組織是以骨質密度的高低來定義骨質疏鬆症,而國內也多以骨質密度來判讀骨頭品質的好壞。事實上,骨頭品質的好壞,不僅只是考慮「骨質密度」而已,還有骨頭的脆度、彈性與形狀,也都應該同步考量。聽起來很抽象吧!正因為它很抽象,也很難測量,所以迄今還沒有一個公允的指標可以標定出這些內容。這也就是為何有些人雖然骨質密度很好,但是由於骨頭較脆、彈性不好,一旦碰撞,還是很容易出現骨折現象。 此外,個人先天的體質也對骨頭品質有影響,例如蛋白質、鈣質、維他命D等營養吸收的能力;女性動情激素的分泌;服用ibuprofen 錠(治療關節炎用的止痛藥)或某些消炎藥;平常有無適度運動鍛鍊的習慣等,也都會影響到個人的骨頭品質。一旦骨頭品質不佳,偶然的跌倒、輕微的外力衝擊,當下雖然並未造成骨折,但仍會對骨頭產生細微的傷害,再加諸後續並未適度休息,在日積月累的壓力下,也會比較容易出現疲勞性骨折。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 給腳一些時間自我癒合朱家宏醫師指出,事實上疲勞性骨折就是一種過度使用、休息不夠造成的骨折。要治療疲勞性骨折,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採取保守療法,將患部打上石膏或使用輔具固定強迫休息,就會慢慢痊癒。像前述中年病患,當被斷定出第二蹠骨疲勞性骨折後,只要穿上石膏鞋固定,休息2、3個月,便會慢慢自行痊癒。大體而言,疲勞性骨折並不常見,但是當足部出現不明疼痛時,千萬不要忽視它,因為「痛覺」是來自身體的重要訊息。 除了積極尋求醫師確認症狀外,也要耐心接受醫師正確的治療,因為X光片裡的骨頭看起來好像無生命、像機械構造,但別忘了,骨頭其實是活的,所以骨頭可以被修飾,也因為它是活的,新的組織進來,舊的組織出去,骨頭每隔幾年便會被完全代換過一次,就像蛇在蛻皮一樣。在骨頭新陳代謝的過程中,若外來施於骨頭的力量大於它可以自行修復的承受力,那就會發生骨折。 患者常常在手術矯正骨頭或復位內固定後短期內就抱怨:「為什麼腳還會痛?為什麼還會腫?」朱家宏醫師說,我常苦口婆心地告訴患者:「我是在開刀,不是在做傢俱!」醫師雖然可以提供正確的治療,但更多時候,病患個人必須更具耐心地對待自己的身體,花時間慢慢等待它自我痊癒。

解尿困難射精疼痛 恐攝護腺癌上身!

解尿困難射精疼痛 恐攝護腺癌上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攝護腺是全世界第二大男性癌症,在台灣的發生率也逐漸上升,然而攝護腺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約有一半的患者在確定診斷時已是第三期或第四期。攝護腺癌患者可能出現血尿、解尿困難、射精疼痛、精液帶血等症狀,若癌細胞侵犯或轉移到其他位置,可能造成疼痛。三軍總醫院泌尿科楊明昕醫師表示,攝護腺癌的治療方式有很多種,醫師會根據癌症分期及患者的身體狀況來擬定治療計畫。局部治療方面,主要是針對位於攝護腺的腫瘤,包括手術治療、放射治療等。手術治療即大家常聽到的攝護腺全切除手術,目前大多會採用微創手術,利用腹腔鏡或達文西機械手臂來進行。放射治療就是俗稱的電療,會針對攝護腺使用放射線局部照射。全身治療方面,包括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等。由於男性荷爾蒙可能刺激攝護腺癌生長,所以荷爾蒙在治療攝護腺癌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荷爾蒙治療又稱作「去勢治療」,藉由降低男性荷爾蒙的濃度,來減緩攝護腺癌惡化,以控制病情。簡單來講,治療選擇主要根據癌症分期,局部腫瘤靠手術跟放射線治療,若腫瘤已轉移便需使用荷爾蒙治療、化學治療。本來有效的藥物漸漸失效!什麼是去勢抗性攝護腺癌? 楊明昕醫師指出,攝護腺癌有個特色,患者剛接受荷爾蒙治療時,通常能控制腫瘤,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後,攝護腺癌可能逐漸變化,部分的癌細胞會產生抗藥性,被稱為「去勢抗性」,而發展成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為何會產生「去勢抗性」呢?可能與雄性素的產生有關,人體的雄性素主要由睪丸、腎上腺皮質層分泌,剛開始使用荷爾蒙治療時,體內雄性素濃度顯著降低,然而有些攝護腺腫瘤可能可以自行產生雄性素,所以不須要仰賴睪丸或腎上腺分泌的雄性素便能生長。攝護腺癌進展過程中,經常會看到腫瘤體積在使用荷爾蒙後治療漸漸萎縮,但是隨著時間,又逐漸長大、轉移。針對具有「去勢抗性」的攝護腺癌,就需要調整治療策略,運用不同機轉來抑制癌細胞,包括化學治療、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等。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能阻斷雄性素與細胞的雄性素受體結合,抑制雄性素進入細胞核,並使雄性素受體無法與DNA結合。根據長期大型研究發現,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能降低癌細胞的生長,進而讓腫瘤萎縮,讓患者多一個選擇。無論是先進行化學治療再使用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或先使用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再進行化學治療,都能幫助患者控制病情。一般而言,化學治療的副作用會比較多、比較嚴重。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對患者有什麼幫助?楊明昕醫師解釋,無論攝護腺癌是否轉移,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都能發揮效果,可降低近八成患者的PSA指數(Prostatic specific antigen,攝護腺特異性抗原)達約50%以上,且延長存活期至近3年,延後需要化療或者其他後續治療的時間,未轉移者可延緩甚至超過3年,轉移者亦有超過2年的時間,有助於改善患者生活品質。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可以採用口服,一天吃一次,不受食物影響,對患者來說較為便利,服藥順從度較高。因為不一定需要合併類固醇使用,能減少不必要的副作用。攝護腺癌好發於年紀較大的患者,由於雄性素受體阻斷劑對肝臟、腎臟功能影響較小,治療期間不用額外監測肝臟、腎臟功能。楊明昕醫師回憶,有些攝護腺癌患者使用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已在門診追蹤3至4年,沒有明顯副作用,且PSA指數下降,對患者的生活品質有幫助。目前,新一代雄性素受體阻斷劑屬於有條件給付,若符合條件醫師會協助提出申請。攝護腺癌日常保養重點楊明昕醫師表示,攝護腺癌到了後期,大部分患者都會接受荷爾蒙治療,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疲倦無力、發熱、出汗、性慾降低、骨質流失等副作用。患者身體容易囤積脂肪,使得體重上升。除了骨質流失,攝護腺癌亦容易轉移到骨頭,使患者較容易骨折,根據統計,5年內有近20%的攝護腺癌轉移的病患,可能會有骨折的問題發生。另外,荷爾蒙治療的藥物,對心臟或多或少有一些影響。面對荷爾蒙治療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楊明昕醫師提醒攝護腺癌患者一些日常保養重點。平日作息要正常,睡眠充足不熬夜,最好保持規律運動,以維持體能,改善疲倦無力。即使像走路這樣簡單的運動,都有幫助。因為患者容易有骨質疏鬆、癌症骨轉移的問題,運動時務必留意運動強度,減少骨折的機率。患者要均衡飲食,盡量維持理想體重,體重持續上升會影響治療成效,且增加骨折發生率。根據研究,抽菸除了會增加罹患攝護腺癌的機率,還會導致攝護腺癌惡化,此外抽菸亦會影響PSA指數,患者一定要戒菸。患者必須定期回診,追蹤症狀變化及抽血檢測PSA指數,病情出現變化時,通常會先看到PSA的改變。無論是否有接受治療,建議攝護腺癌患者每三個月要固定回診,才能適時安排相關檢查並調整治療策略。(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壓迫性骨折灌骨水泥 跟臥床bye

壓迫性骨折灌骨水泥 跟臥床bye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退休十多年的陳奶奶,平日喜歡種菜,一天想提水澆菜時,不小心閃到腰,啪的一聲跌坐在地,經家人攙扶勉強站了起來,但依然疼痛難耐。緊急送急診,照X光發現腰椎第一節扁掉,醫師診斷為壓迫性骨折,陳奶奶開始使用背架、止痛藥,也躺床休息數天,但仍舊疼痛且愈來愈不能行走。回到骨科門診追蹤,才發現受傷的腰椎變得更扁,壓迫得更厲害,於是接受新型的椎體成形術治療,術後疼痛改善也可開始活動。 保守治療採臥床自然癒合 肌肉易萎縮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骨科部蘇盈豪醫師表示,壓迫性骨折常見於有骨質疏鬆的高齡患者,病人常因跌倒或搬重物,脊椎骨就裂開並且垮掉。因為脊椎是支撐身體的主結構,受傷之後日常活動就會受限。患者常有坐著痛,走路也痛的狀況。嚴重者甚至稍微翻身就感到劇痛,變得只能一直臥床。 對於壓迫性骨折的治療,最早期採保守治療,即臥床到自然癒合,搭配使用背架和止痛藥。然而破裂垮掉的脊椎,因持續受力,脊椎的變形塌陷可能會惡化,進而造成駝背加劇。更有甚者,塌陷的骨頭壓迫神經,造成下肢癱患或大小便失禁。另外,臥床太久,有肌少症者其肌肉萎縮會惡化,日後就算骨頭長好了,也可能因為肌肉萎縮造成慢性四肢或背部痠痛。術後疼痛明顯改善 避免脊椎持續塌陷約在1980年,醫師開始使用椎體成形術(俗稱灌骨漿、灌骨水泥)治療壓迫性骨折,即醫師利用中空穿刺針,將骨水泥填充至脊椎塌陷處提供支撐。因為骨水泥的支撐,術後會感到疼痛明顯改善,且避免脊椎持續塌陷。近年,愈來愈多的醫學實證指出,椎體成形術治療壓迫性骨折優於保守治療。 早期的椎體成形術雖有不錯的臨床效果,因骨水泥質地較稀,容易有流動造成骨水泥滲漏的問題。若滲漏到神經孔可能造成神經壓迫;滲漏到肺部血管可能造成肺栓塞或呼吸衰竭;滲漏到椎間盤則有可能造成鄰近的脊椎骨折。此外,在脊椎塌陷及後凸嚴重的患者,骨水泥只能填充骨折缺陷,但無法矯正變形。 新型椎體成形術 降低骨水泥滲漏風險新一代的椎體成形術採用高黏稠式骨水泥,比較不會滲漏,可降低骨水泥滲漏到神經孔、血管或是椎間盤的風險。此外,新一代的椎體成形術結合新型術式或微創工具,更大大提升了安全性。例如,在矯正脊椎變形方面,利用氣球撐起塌陷(Balloon kyphoplasty),或是脊椎千金頂(SpineJack)等,透過椎體內裝置撐起塌陷的脊椎,可改善駝背及避免脊椎變形等相關後遺症。而且,新一代的液壓型注射裝置,用約2mm微小口徑的穿刺針就可完成骨水泥填充,可減小傷口和組織破壞的不適感。 蘇盈豪醫師表示,由於脊椎骨折的病史、症狀、變化及臨床問題每個人不盡相同。再者,不同的骨質密度,或有不同的內科疾病,如免疫力不全,或惡性腫瘤病史等,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或採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因此,建議民眾若有脊椎壓迫性骨折時,可諮詢相關專業的醫師,方能得到最好的醫療照護。

教授多次中風後失智 針灸助找回知覺

教授多次中風後失智 針灸助找回知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風後因腦部損傷,造成失智、失語症或肢體障礙等,透過針灸治療皆能恢復往日神采!一名年約40歲的男性病患,職業是律師,因為右側出血性腦中風,經手術裝設顱內導管後進行復健,剛開始僅能發聲卻無法說話,伴隨肢體障礙,且無法行走須坐輪椅,透由介紹前往中西醫整合醫師楊龍駿診治,以針灸治療約7~8次,漸漸可以開口,持續兩個療程後,說話更加清楚流暢,也能拿著拐杖走路,生活及工作重回正軌。腦中風後遺症影響日常 擴及呼吸中樞死亡率增另一名家住中部的大學教授,則是多次腦部梗塞型中風,導致中度失智症,起初生活完全無法自理,對外界也無任何反應,家人特地帶著他每週北上三次,經由楊龍駿醫師以針灸治療約10次,慢慢找回正常知覺,針灸20次後,恢復程度幾近百分之百,還能開車到處遊玩,讓家屬欣喜若狂。上述兩件案例,皆因腦中風後遺症,影響日常生活。楊龍駿醫師表示,大腦可劃分成許多區域,每個區域掌管身體各部位的運作,若中風發生在語言區,即可能造成失語症,在記憶區就會形成失智症,較常見是發生於運動區導致肢體障礙。一旦影響腦幹,甚至會出現吞嚥困難,嚴重時,若擴及呼吸中樞,死亡率將跟著升高。頭皮針、耳針療法 刺激活化腦部挽救壞死細胞楊龍駿醫師說明,出血型腦中風大多與高血壓有關,血管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導致腦血管壁破裂,以西醫方式治療,必須進行開顱手術止血;而梗塞性腦中風則是因腦血管腔壁變狹窄出現栓塞,造成腦部缺氧性壞死,或者來自身體其他部位的血塊堵塞腦部血管,須在中風後3小時內,以抗凝血劑治療。至於腦中風所衍生的治療問題,關鍵在於掌握3~6個月的黃金治療期。楊龍駿醫師指出,傳統中醫主要以中藥及針灸搭配,以調養身體的機能。對於腦中風造成肢體或器官的障礙,頭皮針、耳針能夠達到快速且明顯的療效,透過針灸刺激的作用原理,有助加速腦部受損的細胞活化,同時可強化受損部位的周邊細胞以取代壞死細胞的功能,加速肢體與器官的修復。預防中風再復發 內服中藥調養搭配針灸療法楊龍駿醫師進一步指出,頭皮針及耳針治療的次數,需視每位患者細胞受損的嚴重程度而定。舉例來說,若中風部位發生在語言區,此區域的腦細胞功能性產生問題時,以頭皮針直接刺激語言區的腦細胞,平均治療約7~8次,就能看見良好成果。至於有些患者腦細胞損傷面積大,治療時間自然拉長,剛開始嚴重時,建議一星期密集治療三次,加速腦部刺激活化。把握中風後黃金治療期,施以頭皮針與耳針的治療,同時搭配復健,可以使患者的身體機能獲得最佳的復原,早日回復獨立自主的生活品質。楊龍駿醫師提醒,高血壓、糖尿病、洗腎等患者均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須特別留意,避免菸酒,維持生活作息正常,且適當運動,注意飲食均衡,少油、少鹽、少油脂,才能有效將中風杜絕於門外。

唱卡拉OK習慣 透露你自尊心有多強

唱卡拉OK習慣 透露你自尊心有多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各位跟朋友一起去唱卡拉OK,都是第幾個開唱的?唱的又是什麼歌曲?唱卡拉OK的順序和選擇的歌曲,會表露出一個人的性格。第一個搶下麥克風,演唱時下流行歌曲的人,通常自尊需求極強,喜歡引人注意。流行金曲會隨著時代改變,有可能是偶像團體的歌曲或流行音樂。不管在哪一個時代,永遠選擇當紅歌曲演唱的人,主要是希望自己也能跟歌手或偶像一樣,受萬人景仰,想要獲得認同的欲望也比一般人強烈。這種人在唱歌時也許會加入歌手的動作或舞蹈,徹底模仿對方。他們對服裝或髮型的流行趨勢也很敏感,平常的言行相當引人注目。由於自我表現欲極強(註1),常會表現出很在意旁人目光的舉動。其實這種人很單純,在唱卡拉OK的時候,只要被別人稱讚就會很開心,就算是場面話也一樣。從自我表現欲到喝采需求所謂的自我表現欲,是一種想要獲得評價的需求,這本身不是一件壞事。只是,太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會導致極端的自我意識膨脹(註2),進而產生喝采需求,適得其反。擁有喝采需求的人,看到別人對自己的話題感興趣,或是工作或學業獲得讚賞,就會感受到強烈的喜悅。他們的言行會刻意吸引旁人注意,來滿足喝采需求。有時候還會用說謊的方式獲得關注。如果太常說謊矯飾自我,這就代表喝采需求已到了很危險的程度。請各位回顧自己的言行舉止,萬一發現自己太常說謊,不妨列出說謊的好處和壞處,冷靜判斷一下說謊對自己的傷害有多大。註1.自我表現欲:向旁人或社會表現自己,希望自己的存在、能力、外貌、家世、經歷等條件獲得認同的一種強烈欲望。註2.自我意識膨脹:太過在意自己的事情,很擔心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遲遲不敢採取行動,又稱自我意識過剩。(本文摘自/圖解自我心理學/漫遊者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