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當病患變顧客 最該照顧你的是你自己

當病患變顧客 最該照顧你的是你自己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陳先生66歲的時候,太太過世,兩個出嫁的女兒很孝順,輪流接他去住。女兒煮他喜歡吃的食物,陪他聊天,替他安排活動。陳先生卻整天悶悶不樂,女兒以為他得了憂鬱症,加倍關心。陳先生沒有食欲,沒有活力,一天比一天衰弱。故鄉的陽光空氣及味道 幫阿伯尋回健康女兒帶他去醫院看病,陳先生在候診室遇見同鄉,聊到故鄉的媽祖廟,廟前的扁食、肉丸、鳳梨冰。陳先生突然醒悟自己欠的是鄉下的陽光、空氣以及味道。他搬回故居,自己獨立照顧自己。臉曬黑,人變瘦,卻尋回健康。張媽媽與林媽媽同一天,由同一位醫師動手術換人工髋關節。張媽媽沒有家屬,麻醉醒來就必須自己想辦法上所、吃三餐,很快就用助行器走動。林媽媽由兒子全程陪同,兒子很貼心,礦泉水替媽媽扭開瓶蓋,吃飯用餵的,大小便在床上用便盆。林媽媽不肯動,兒子不敢勉強媽媽。術後三個月,張媽媽已經正常走動了,林媽媽還拿拐扙在做復健!依賴醫師不忌口 低血糖暈厥險變植物人賴先生糖尿病,靠藥物控制。他常跟朋友誇口,他的糖尿病有好醫師,不必忌口,什麼都可以吃。賴先生最愛的是蜂蜜、甜點、水蜜桃等糖尿病禁忌食物。沒隔幾年賴先生的藥越用越多,甚至口服藥罩不住,需要打胰島素。賴先生有回出國,時差沒算好,發生低血糖暈厥,差點變植物人,他才警覺,努力學習照顧自己。賴先生發現食物分為含糖量高與低,升糖指數快與慢。而且糖尿病不一定欠缺胰島素,肌肉對胰島素阻抗也會造成血糖升高。運動除了消耗血糖還能新生肌肉,降低胰島素阻抗。優質的睡眠可以避免肥胖。體重減輕3%,糖尿病就會改善……學會照顧自己之後,賴先生不需要注射胰島素,只靠口服藥物就能控制血糖。他的身材變好,精神改善,體力恢復,他很後悔沒有早點照顧自己。「我隨時在你身旁」 真做得到的人很少原始人類面對疾病及疼痛,只能自己尋求生活對策來緩解不適,並降低疾病與死亡的威脅才能延續生命。進入現代社會,生活及醫療進步,很多人忘了好好照顧自己。雖然大家總說,如果你需要任何幫忙,別客氣,我會隨時在你身旁,但是真的做得到的人很少。只有自己不會離開自己,自己照顧自己是最有效率的照護。如今連動物園都訓練動物自己照顧自己。每個人都想追求快樂及幸福,但是做為一個人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吃飯、上所、穿衣服、洗澡、移動等)不需要依賴他人是基本要求。所以生活哲學要學會照顧自己,不要被命運左右。往昔的醫療典範有南丁格爾、有史懷哲;醫療人員懷著犧牲,陪伴的精神投入救護工作。今日的社會,病患被當成顧客,習慣以經濟效益和消費角度評價醫療保健。醫護也改以賓客用語與病患溝通,加上醫療糾紛頻傳,賠償動輒天價,醫療體系採取防衛醫療,無法承擔所有的照護。照顧自己唯己有責,身上那裡癢,自己最清楚。心裡什麼苦,也只有自己了解。學會好好照顧自己,才有能力、餘力去幫助別人。也唯有自己快樂,周邊的人才會快樂。(文章授權提供/林靜芸醫師)

體毛太多好惱人 使用除毛膏4要點

體毛太多好惱人 使用除毛膏4要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體毛太多怎麼辦?衛福部食藥署在《藥物食品安全周報》中,邀請皮膚科診所院長趙昭明分享,夏天許多人關心的除毛問題,趙昭明醫師表示,毛髮多寡會影響自信心,男性最在乎落腮鬍,女生則關心腋下、上臂毛、下腿毛及私密處比基尼線的體毛,擔心「雜草叢生」不好看,希望除之而後快。至於除毛時應該注意的事項有哪些?以下提供民眾參考。1.除毛前後都要注意清潔,可用酒精稍微擦拭,若用拔或刮的方式除毛,動作務必要輕,減少毛囊拉扯,除毛後再抹乳液加強保濕。2.如果皮膚有濕疹、發炎、感染及傷口等問題,建議不要使用除毛膏。3.除毛後要用冷水清潔,除毛後有時會有暫時的紅腫及輕微刺痛,大約半天就會消退,可使用冰敷或外用消炎藥膏塗抹,直至紅腫消退。4.臉部比較不建議使用,而私密處肌膚比身體其他部位的肌膚脆弱敏感,所以選購時一定要特別注意成分的安全性。頻繁使用或敏感皮膚會造成紅腫過敏,甚至發生皮疹,敏感體質者最好每次間隔1個月使用。先抹在手臂內側肌膚 做過敏測試趙昭明醫師提醒,除毛後皮膚會產生色素疤痕沉澱,是使用除毛膏最常見的後遺症,要好幾個月色素才會淡化。除毛時有可能造成過敏、感染、傷口紅腫、毛囊角化粗糙、毛囊發炎、毛髮內嵌、發炎性色素沉澱,更嚴重時還會傷害皮膚造成灼傷及水泡形成。這是因除毛膏成份中,常含有角質溶解酵素成份,容易刺激皮膚造成接觸性皮膚炎,建議使用前應先抹在手臂內側肌膚測試,看看自己是否會對該產品產生過敏。

卡2顆紅豆大結石 翁每天頻尿30次

卡2顆紅豆大結石 翁每天頻尿30次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尿路結石一定會有劇烈無比的腰痛、發燒或血尿嗎?答案是不一定。澎湖一名69歲退休公務人員的李阿伯,前陣子整整一個月每天排尿次數高達20~30次,常常上完廁所又有尿意,卻尿不出來。有一次外出旅遊,上車沒多久又想上廁所,只能用寶特瓶救急,嚇得他不敢出遠門。李阿伯以為自己只是單純頻尿,想說能忍就忍,殊不知來台與親友吃飯時,只要一坐下屁股就會出現刺痛感,同時尿意頻頻,讓他如坐針氈。結石滾動摩擦膀胱 造成有尿意錯覺烏日林新醫院泌尿科蕭惟中醫師表示,李阿伯來到門診,立即安排尿液檢查,顯示有明顯的潛血反應;接著做超音波檢查,發現尿道接近攝護腺的地方,卡了兩顆紅豆大共計1公分的結石。原來李阿伯20年前也曾受尿路結石所擾,當時曾出現腰痛及血尿的典型症狀,立刻就醫治療;萬萬沒想到這次的莫名頻尿,竟也是尿路結石所引起。治療方式採膀胱鏡碎石夾出,立刻減緩頻尿症狀,初期會排出一些血尿,屬於正常情形,一周恢復正常。常見的頻尿原因包含膀胱過動症、攝護腺肥大、尿路結石、泌尿道感染及膀胱惡性腫瘤。如果尿路結石發生在下段輸尿管或膀胱位置,會引起尿急、頻尿、尿滯留等症狀;如果結石在尿道堵塞,則會有解尿疼痛,並非所有患者都會出現腰痛、血尿等典型症狀。當結石在膀胱裡面滾來滾去,摩擦膀胱時會刺激膀胱黏膜,造成有尿意的錯覺,但去上廁所又會因石頭卡住尿道,導致尿沒幾滴。結石塞住整個尿道 會形成尿滯留蕭惟中醫師指出,年紀大的男性也會受到攝護腺肥大的影響,造成尿道狹窄,只要大一點的結石就會卡在膀胱出口,出現尿不乾淨的問題;若是久未處理甚至還會塞住整個尿道,造成尿液累積在膀胱無法排出,形成尿滯留。夏季是尿路結石好發的季節,民眾如果自覺排尿次數變多,千萬不要以為頻尿只是小病,若是還有合併血尿、排尿疼痛,有可能是尿路結石在作祟,建議盡快至泌尿科就醫檢查,才能獲得妥善的處置。

性交距離失守 防疫期間淋病增4成

性交距離失守 防疫期間淋病增4成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防疫期間,民眾守住檯面上的社交距離,私底下「性病」卻激增!疾病管制署公布最新統計數字,今年1到5月底止,淋病確定病例數2338人,創下5年來同期新高,更一口氣比去年同期增近4成,年齡多集中20到29歲,尤其女性增幅破7成,高於男性增幅的3成,推論不安全性行為及多重伴侶是禍首。女性增幅7成 高於男性3成疾管署統計,2016年至今年1到5月的同期淋病確定病例數,分別為1726人、1943人、1719人、1703人及2338人。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今年1到5月的淋病確定病例數的確激增,是5年來新高,不但比去年同期增加37.3%,其中女性由去年的114人增至202人,增幅77.2%;男性則由1589人增至2136人,幅增也有34.4%,只是女性過往人數較少,才顯得增幅驚人。年齡集中於20至39歲族群疾管署坦言,近期淋病激增的原因難查,畢竟無法針對每一個人進行清查,但經驗顯示,不安全性行為依舊是主要禍首,尤其,今年以來的好發族群明顯集中於20到39歲的性行為活躍年齡層,確診通報1767人(占75.6%)。林詠青醫師表示,淋病症狀包括有小便刺痛、灼熱感及流膿等,潛伏期約2到7天,相較於梅毒的10到90天、愛滋的5年到10年,是最為容易發病的性病,阻斷傳染之道,唯有全程使用保險套,並多利用性病友善門診進行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掌握抗癌先機 癌友應積極治療骨轉移

掌握抗癌先機 癌友應積極治療骨轉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民眾工作了四、五十年,都在期待退休後能開啟第二人生,享受樂齡生活,但好發於60歲以上男性的攝護腺癌以及隨罹癌而來的骨轉移,卻是隱形的健康殺手,若未能及時有效控制,可能導致退休計劃被迫中止。一名65歲剛退休的男士,有頻尿、小便困難、腰酸背痛等症狀,原以為只是老化加上攝護腺肥大的原因,對病症並不在意,但因症狀加劇而到嘉義長庚紀念醫院就診,其主治醫師泌尿外科主任黃雲慶醫師,以肛門指檢時發現有硬塊,抽血檢查也不樂觀。經進一步的切片檢查、全身骨骼掃描、核磁共振檢查後,竟確診為攝護腺癌第四期,癌細胞已轉移至骨骼。骨骼疼痛恐為癌症骨轉移警訊 不治恐癱瘓 攝護腺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且與攝護腺肥大表現類似,很容易被輕忽。根據嘉義長庚紀念醫院泌尿外科的統計,在嘉義長庚確診攝護腺癌的病友中,約有4成的比例已屬第四期且發生骨轉移。 骨轉移是攝護腺癌常見的轉移部位,易侵犯身體近端的中軸骨如骨盆、脊椎骨,發生後若未及早治療,骨骼會因癌細胞侵犯而變得脆弱,容易發生骨骼疼痛、病理性骨折、脊神經壓迫等骨骼併發症,病況嚴重者,甚至可能面臨癱瘓、臥病在床等情況,不但醫療成本增加,原訂的療程也可能因為行動不便而提升就醫難度。攝護腺癌預後佳 每月定期治療骨轉移更可維持生活品質攝護腺癌相較於其他癌症,預後效果更佳,5年整體存活率高達70%,許多第四期患者的存活期甚至能超過15年。黃雲慶主任說明,在已可有效的治療攝護腺癌的今日,維持癌友良好的生活品質也是重要的治療目標。提醒癌友若持續性發生骨骼疼痛,務必要告知主治醫師,並按照醫囑進行進一步檢查,避免發生骨轉移而不自知,以免發生骨骼併發症影響日常及社交生活。癌友若確診骨轉移也無須害怕,目前骨轉移有相當好的藥物支持,可透過單株抗體或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用藥相當方便,每月僅須回診一次,可避免或延後骨骼併發症的發生。黃雲慶主任提醒,骨轉移治療期間可能發生顎骨併發症,建議治療前先至牙科進行口腔檢查與治療,治療期間也保持口腔清潔衛生習慣;平時也可透過補充高鈣食物,如:牛奶、菠菜等,維持體內可生成骨骼的原料。針對骨轉移治療的副作用,患者可透過日常照護、改變飲食習慣來克服。鼓勵患者積極遵照醫囑、定期複診,若自行終止療程、骨轉移惡化,恐影響存活期,得不償失。

更年期盜汗又易怒 中醫調理來舒緩

更年期盜汗又易怒 中醫調理來舒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在銀行上班的患者,剛坐下來就拿出衛生紙來擦汗,「蔡醫師,我最近常感到焦慮,身體很熱、睡不著、冒汗、頭暈、呼吸喘不過氣、心慌慌的感覺……」停了一下又說:「我去心臟科檢查沒問題,胸腔科也說沒問題,後來就去身心科拿安眠藥來吃,身心科醫師建議我去婦產科看是不是更年期的問題!」「婦產科醫師說這些都是更年期的相關症狀,要開荷爾蒙藥物給我吃,但是我有子宮肌瘤,也有乳癌的家族史,所以不敢吃那些藥物,婦產科醫師說這樣就只能找中醫調理了。」45~55歲卵巢衰竭 更年期徵狀因人而異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更年期是每個女性都會經歷的人生階段,這個階段的荷爾蒙起伏是必經的現象,大約在45至55歲這段期間,卵巢功能開始衰竭,這個停經前後的過度期,就稱為更年期。更年期的症狀有兩大類型,在生理方面,包括熱潮紅、盜汗、暈眩、胸悶、心悸、陰道乾澀、性交疼痛、頻尿、尿失禁、腰痠背痛、關節痛及骨質流失等症狀。在心理方面,包括焦慮不安、煩躁、情緒不穩定、失眠、憂鬱、易怒、心情低落、記憶力衰退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這些症狀不一定都出現,每種症狀出現的時間、輕重程度及發作頻率也不一定相同。乳癌、冠心病等患者 不適合荷爾蒙治療治療上,大多是以荷爾蒙補充療法為主,可以明顯改善更年期症狀,但不是每個婦女都適合接受荷爾蒙治療,以下的情況不適合使用荷爾蒙治療,例如:乳癌及子宮內膜癌患者、急性肝炎或較嚴重的慢性肝病、冠心病患者、有靜脈栓塞和中風病史者、原因不明的陰道出血。另外像是良性乳房疾病、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症、膽結石等疾病應謹慎用藥並追蹤。中醫方面,對更年期的觀察有詳細的描述,在中醫古籍《內經.素問》提到「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髮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意思是說,女性在42至49歲時身體狀況會往下掉,臉部會暗沉無光、頭髮變白,月經紊亂,時多時少或偶爾不來,慢慢地月經完全停止,不再有生育能力。中醫調理恢復機能 如樂團聽從指揮運作治療上,中醫依照特有體質調理,調陰陽、調氣血、瀉有餘而補不足,五行相生相剋,五臟也是要互相平衡,早就不是局限於單一臟器的症狀治療,讓全身的各種機能,一點一點恢復原本該有的動作,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腸胃的消化吸收蠕動、呼吸換氣、心臟節律,就像是交響樂團聽從指揮一樣,互相配合、共同運作,氣血順了、陰陽平衡了,內分泌正常了,自律神經系統穩定了、呼吸順了、睡眠好了,不需要使用荷爾蒙藥物,也可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標,其實只是身體平衡了,就這樣而已!(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癌症蟬聯榜首38年 奪5萬人命創新高

癌症蟬聯榜首38年 奪5萬人命創新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衛福部公布108年國人死因統計,癌症連續38年位居死因之首,奪走5萬人性命,平均每10分鐘27秒就有人因癌症死亡。癌症排名以肺癌、肝癌、大腸癌居前三名。青壯年死因以癌症和自殺居前兩名,其中15至24歲自殺死亡人數增加。受人口高齡化影響,根據統計,108年死亡率上升1.4%,標準化死亡率下降1.6%。108年死亡人數共17萬5424人,較107年增加2565人。108年65歲以上死亡人數12萬7461人,比107年增加2693人,佔總死亡人數72.7%,提高0.5個百分點,45至64歲佔21.6%,合計45歲以上死亡人數佔94.3%。癌症集中55歲以上族群 佔8成5依死亡率排序,108年10大死因為癌症、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糖尿病、事故傷害、慢性下呼吸道疾病、高血壓性疾病、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慢性肝病及肝硬化;排名順位與107年相同。10大死因死亡人數合計13萬5933人,佔總死亡人數77.5%。與107年相較,108年死亡人數以肺炎、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高血壓性疾病分別上升6.9%、4.9%、3.1%較為明顯,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則分別下降6.2%、5.6%較為顯著。衛福部統計處科長陳雅俐表示,108年癌症死亡人數為5萬232人,佔所有死亡人數28.6%,死亡率每10萬人口212.9人,較上年上升1.8%,標準化死亡率為每10萬人口121.3人,則降1.4%。就年齡觀察,癌症多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108年佔8成5。10大癌症死亡率依序為氣管和支氣管及肺癌、肝和肝內膽管癌、結腸和直腸及肛門癌、女性乳癌、口腔癌、前列腺(攝護腺)癌、胰臟癌、胃癌、食道癌、卵巢癌,前6大主要癌症的順位與107年相同。自殺死亡人數 15至24歲有257人衛福部統計處長李秋嬿說,癌症已連續多年蟬聯死因之首,108年就有5萬人因癌症死亡,平均每10分鐘27秒就有人喪生,比107年的癌症時鐘快轉12秒。希望民眾善用政府提供的篩檢工具,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年齡別觀察,1至24歲死亡人口以事故傷害居死因首位;25至44歲以癌症與自殺居前兩名;45歲以上則以慢性疾病之癌症與心臟疾病居死因前兩名。而108年自殺死亡人數,以年齡別統計,15至24歲有257人死亡,比107年增加47人。

兒少死因他殺列第5 婚姻衝突躍主因

兒少死因他殺列第5 婚姻衝突躍主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衛福部公布10大死因,1至14歲兒童死因,以事故傷害居首,其次是癌症、先天畸形染色體異常、流感,他殺則排名第5。根據統計,108年有24名0至17歲兒少因他殺死亡,其中有12人是遭家長殺害,比107年增加7人。去年12童遭家長「殺子自殺」衛福部保護司副司長郭彩榕表示,108年有24名0至17歲兒少因他殺死亡,其中9人遭兒虐致死、12人遭家長「殺子自殺」、3人遭他人(如保母、托育機構)不當對待。相較107年,有12名兒少遭他殺,總數增加12人;107年有6人遭兒虐致死、5人遭殺子自殺、1人遭不當對待。郭彩榕指出,確實觀察到兒少因殺子自殺樣態死亡有增加,可能原因包含經濟因素、家長有精神困擾或疾病、另有一種樣態是婚姻衝突。婚姻衝突導致的殺子自殺較容易早期發現,社家署補助部分民間團體從事家事商談服務,協助夫妻改善溝通;保護司近期也與戶政單位溝通,希望戶政系統未來受理離婚、監護權轉換等業務時,能對家有幼兒的家庭多一些關懷。加強教育家長尊重孩子生命權郭彩榕表示,會持續加強教育,家長應尊重兒少的生命權,孩子不是父母的陪葬品;也會教導孩子要對家庭警訊有所察覺並自保。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劉淑瓊表示,殺子自殺與兒虐的被害者年齡組成不一樣,兒虐致死以年幼者居多,但殺子自殺的被害者年齡分布,從年幼到青少年都有。對比2008年和2017年的研究發現,2008年殺子後自殺個案,部分與母親罹患產後憂鬱症、精神疾病有關,也有些是家庭困境,不捨孩子獨活;但在2017年發現,夫妻的情感因素也躍升原因之一,將孩子視為籌碼,以此要脅配偶不要離婚或要增加其負罪感。孩子釋出求救訊息 校方應警覺劉淑瓊呼籲,家長若遭遇婚姻問題,應向專業人員求助,如心理師、精神科醫師等,相關專業人員也應進一步追問個案的家庭狀況、有沒有年幼的孩子等。學校端也應介入關懷,通常殺子自殺的家庭狀況像一個悶燒鍋,孩子求助的方式比較不明顯,但一定都有跡可尋,學校端可以多觀察、介入,若孩子釋出求救訊息,如在臉書等社群有貼文等,應有所警覺。殺子自殺不是單純的兒童保護案件,需一併從自殺防治著手。

陳時中親上火線 自費醫材上限急轉彎

陳時中親上火線 自費醫材上限急轉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自費醫材定天花板價,基層醫界反彈!健保署日前公告8月1日將實施健保差額特材訂定收費上限,降低相同醫材在不同醫院的價格落差,減少民眾在自費醫材的費用。不料,此舉卻遭醫界反彈,擔憂高階醫材將退出台灣市場,民眾自費也無高品質醫材可用。衛幅部長陳時中11日親上火線回應,表示希望針對特定醫材與醫界、業者討論,再階段性調整。自費醫材新制 設自付差額天花板健保署日前公告,將針對健保有給付的八大類352項醫材,訂出自費負擔上限,包含人工水晶體、冠狀動脈塗藥支架等,預計8月上路。健保署指出,由於醫病之間的資訊不對等,民眾往往無從判斷新的醫材優劣,因此依「臨床實證」等級來訂定合理的健保差額給付比例,健保最高給付40%,民眾最低自付60%,減輕民眾負擔,又可讓民眾使用到新式醫材。不過,醫材價格設下天花板的做法,卻引發醫界各方反彈。前立委林靜儀醫師在臉書指出,齊頭平等的結果,恐使價格較高的新式醫材退出台灣,國內廠商研發新式醫材動力也受阻,最終只好引進低價醫材,民眾恐面臨「想要花錢也用不到」的後果。另外,包含私立醫療院所協會、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等團體都提出疑慮或反對,期待健保署能敞開大門與基層醫療勞動者對話。基層醫界反彈 憂患者有錢也用不到針對訂定支付差額的上限,會影響醫療品質,進而讓民眾選擇權受限的疑慮,陳時中部長親上火線回應,表示不能價格訂上限就視為不對,必須就「上限的合理性」與「醫材功能分類的公平性」來討論。他舉例,如果10萬元才能買到的東西,結果上限訂2萬元,造成很多人買不到,可能不合理;而把效能高和低的醫材都分在同一類,可能將效能高的排擠掉。陳時中部長表示,此舉引發很多討論和紛爭,不過健保署已經將8月要實施的價格和品項訂出類,希望針對特定醫材與醫界、業者討論,再階段性調整。陳時中舉例,例如人工水晶體,分多焦點、兩焦點等,定上限5萬6千多元,可能有很多廠牌,價格較高的廠商可以提出證據說明,交付專家小組討論。「希望以民眾不要花冤枉錢的角度來做,如果讓民眾沒法使用好的醫材,得不償失。」陳時中部長說,此政策的專家與各方討論將近1年半,有許多醫療團體可能沒有參與討論,所以各方有疑慮,已經請健保署邀請有疑慮的團體進一步討論,不是馬上要實施。(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出生腦缺氧 2歲童學會吞第一口食物

出生腦缺氧 2歲童學會吞第一口食物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吳太太因妊娠高血壓,懷胎七個月緊急剖腹產下「承承」,過程中承承因腦部缺氧,造成吞嚥障礙,但全家人都樂觀面對,帶著他安排語言治療、學習鼻胃管照護,並在10個月大開始學習吞嚥。現在承承已經2歲,日前看到孩子努力吞下第一口食物的模樣,讓媽媽相當感動。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長王亭貴教授指出,吞嚥和進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但有些孩子因神經性因素、結構性因素或功能性因素形成吞嚥功能障礙,食物從嘴巴移動到胃部的過程中,某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導致進食與吞嚥動作發生困難,以致於食物吞不下去、無法吸收足夠營養,進而影響發育。經過無數次練習 母:感動難以言喻王亭貴理事長表示,6月是國際吞嚥困難意識月,期待藉由承承的故事,以及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舉辦的徵文活動,讓社會大眾更加「認識吞嚥障礙、關心吞嚥障礙」。吳太太分享照顧承承心路歷程,雖然因懷孕生產過程不順,導致孩子起步比一般人辛苦,但全家人並不洩氣,擦乾眼淚陪伴承承踏上漫漫復健路。一開始學習鼻胃管照護並配合到宅語言治療師的指導,從簡單的口腔按摩,練習舌頭動作,到誘發吞嚥反射,經過無數次的練習,直到看著承承小口、慢慢地吞下第一口食物,內心感動難以言喻,她表示「雖然承承比較慢,但承承很努力!」口咽喉構造發育異常 也會吞嚥障礙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台灣咀嚼吞嚥障礙醫學學會理事周立偉醫師表示,「神經性因素」包括腦部損傷、遺傳代謝問題、特殊症候群、罕見疾病等,會造成口腔感覺、反射與動作功能異常,以承承為例,因出生時腦部缺氧,影響神經肌肉控制,造成吞嚥相關肌肉無力、呼吸吞嚥動作不協調,也無法順利啟動吞嚥反射,才導致吞嚥障礙。「結構性因素」主要是口、咽、喉構造發育異常引起,如喉頭軟化症、唇顎裂、食道狹窄、胃食道逆流等;「功能性因素」是指有些嬰幼兒神經發展及結構正常,但因口腔動作功能發展尚未成熟,伴隨呼吸功能異常,使得吸吮、吞嚥時容易造成嗆奶。積極與語言治療師配合 一定可改善語言治療師陳子雲也強調,嬰幼兒吞嚥障礙治療以協助寶寶建立由口進食攝取足夠營養為目標,藉以減少照護者餵食的費力程度,與降低嗆入呼吸道的危險。例如承承因腦部損傷造成口腔感覺、反射與動作功能的異常,需先透過鼻胃管進食,漸漸地調整為從口進食,再進一步指導家長如何教導孩子認知、理解指令和物品指認的概念,只要家長積極與語言治療師配合,孩子一定能愈吃愈好!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