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隨身攜帶人工皮 受傷急用勝OK繃

隨身攜帶人工皮 受傷急用勝OK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筆者皮包經常帶著人工皮,有一回到日本泡湯,扺達機場等行李的地方,人潮擁擠,筆者小腿脛骨前方被行李車撞到,發生數個小範圍皮膚全層剝脫,異常疼痛,當下擔心無法走路及泡溫泉。現場檢視傷口之後,把皮膚復位,貼上人工皮,受傷的疼痛很快消失,還能夠正常旅遊。七天之後回到台灣,傷口全部癒合而且沒有疤痕,遺憾的是側邊有一個小的傷口,回到台灣才發現,雖然也給了治療,卻留下明顯的傷痕,可見當下立即使用人工皮能夠減少發炎反應,預防疤痕。只要傷口沒感染 人工皮可廣乏運用人工皮是近代敷料的重要創新,美國稱第二層皮膚。除了用於燙傷,尚有許多用途。根據開業藥劑師的統計,人工皮已取代ok繃成為最夯的敷料。一般人以為有傷口才需要人工皮,其實只要沒有感染,人工皮可以廣乏運用,例如:1.利用其防水性:穿新鞋長水泡,貼上人工皮,小於2公分直徑的水泡,身體能夠自行修復。2.利用其保濕性:老人冬季乾癢,人工皮能保濕,有治療效果。3.利用其黏著度:皮膚敏感的人,無法承受紙膠布,人工皮可以替代膠布,固定鼻胃管等;乾眼的人可以黏合上下眼皮,減少角膜磨擦並防止淚水蒸發。4.利用其障壁性:蚊蟲咬之後,可以貼人工皮,預防搔抓造成感染;打高爾夫球可以貼手,防止長繭。5.利用其遮瑕:人工皮也被製成痘痘貼,通常較薄。當臉上有瘀青、斑點或是痘痘等違章建築,需要掩飾時,非常好用。以上的非適應症以外使用,注意事項與食藥署的人工皮叮嚀相同,建議每天更換,或是變濕立刻更換,如果有感染徵兆,立即求醫。(文章授權提供/林靜芸醫師)

55歲男疑妻出軌 早發性失智惹禍

55歲男疑妻出軌 早發性失智惹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恩愛了快30年,近來爸爸不斷懷疑媽媽外遇,吵到快離婚了!」陳小姐的爸爸55歲,近幾個月來老是懷疑媽媽有「小王」,叫媽媽去死,媽媽不甘心被誣賴,氣到要離婚。精神科醫師指出,陳姓男子是早發性失智合併嫉妒妄想,必須透過藥物及家人支持重整家庭。 陳小姐的父母結縭30年,一直很恩愛,她出嫁後也很放心娘家,不料,這一年來爸爸變得煩躁不安、易怒,不喜歡社交活動,提早退休後窩在家裡;媽媽白天要工作,還有其他社交活動,爸爸對媽媽屢有抱怨沒有按時下班返家,媽媽不想理他,近幾個月爸爸變本加厲,竟然懷疑媽媽外面有「小王」,自己的結婚戒指丟了,也誣賴是媽媽送給「小王」,情緒動輒失控,一再以言語暴力要媽媽去死,指責媽媽萬死也不足以謝罪,媽媽無法再忍受,氣到要離婚。 失智合併妄想 懷疑身邊人偷東西最常見陳家兒女看到父母吵到要離婚,硬拖著爸爸就醫,醫師發現陳男的記憶力已達失智程度,並合併嫉妒妄想,兒女們瞠目結舌,他們認為爸爸才55歲怎麼可能失智? 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醫師陳羿行表示,失智症大部分發生在65歲之後,年齡越大比例越高,在65歲之前便已發病,稱之為早發性失智症,和先天體質或遺傳有關,並不常見。 陳羿行指出,失智症者因記憶力退化,對時間和地點產生障礙,對人的辨識也會出問題,引發不安全感,造成妄想等問題。失智合併妄想在臨床上最常見的是被偷竊的妄想,懷疑東西被身邊的人偷走,其實是失智者忘記東西放哪裡;其次是被害妄想,懷疑被下毒或被監視,沒有安全感。 嫉妒妄想 若嚴重到毆打伴侶需住院治療懷疑另一半不忠的情況稱之為嫉妒妄想,通常是長期酒癮造成性功能障礙,與配偶伴侶性事不和諧,對伴侶產生懷疑,那是一種酒精性精神病,而失智症也可能併發嫉妒妄想,陳男的情況就屬這種。陳男沒有暴力傾向,經由藥物治療,穩定其情緒,而臨床上還有些個案更嚴重,懷疑另一半外遇並習慣毆打對方,這種個案就必須住院治療。 陳羿行表示,一般而言,安享天年的老年人失智妄想,家人比較能接受,如果是早發性失智症患者,由於年紀較輕,行動通常自如,有的還是家計主要來源,家人通常都無法接受,整個家庭生活層面會受到嚴重衝擊。 陳羿行強調,這類個案除了透過精神穩定的藥物去改善妄想情況,修補伴侶關係,也需要重整支持系統,家人要叮囑用藥,多加關心陪伴,家人也應為患者辦理重大傷病卡,減免醫療費用及身心障礙鑑定以取得社會資源。 國健署建議,預防或延緩失智症要增加大腦保護因子,包括多動腦、多運動、均衡飲食、多社會互動、維持健康體重;要減少危險因子,包括要預防三高、避免頭部外傷、不抽菸、遠離憂鬱。 

登山急性心肌梗塞 他如何九死一生?

登山急性心肌梗塞 他如何九死一生?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能夠接受「心臟移植」畢竟只是少數,其實還有更多的患者,在等不到移植而在虛弱崩壞中哀號死去,不僅在「心臟」這器官有這種情形,其他諸如肝、肺、腎等器官的等待者也是如此,只是他們或許有一些替代療法,可以多撐一些時日。北市博仁綜合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蘇上豪在著作《謝謝你在我們心裡》(時報出版),分享接受心臟移植者的故事,希望民眾多注意身體的警訊,更留意自身的健康狀況。 「守法」辦理入山證 救了自己一命2003年6月底,45歲的姜運䄊和警界同事帶著眷屬到雪霸公園旅遊, 除了登山健行,並計劃當晚下榻山屋,享受山林裡的芬多精。原本可以直接利用警察的身分,在管制哨打聲招呼,不用辦理入山證進入雪霸公園,但是先到集合地點,個性又一絲不苟的姜運䄊覺得,雖然是警務人員更應該知法守法,於是還是繳了錢,辦了入山證。 雪霸國家公園是由新竹縣橫山分局所管轄,當姜運䄊領到登山證的時候,看到上面分局長戮章顯示的名字姓林,這才想起竟是自己在警察大學的同學,心中發出會心的一笑,好多年沒見,現在竟調派在這裡。姜運䄊渾然不知,他這個「守法」完成入山證的動作,卻救了他一命,否則他當晚大概已經命喪雪霸公園裡的山裡。 當天登山的行程沒有特別緊湊,姜運䄊一行人享受山間鬱鬱蔥蔥的景色,以及清新怡人的空氣,逛了有名的神木群,彷彿置人間仙境,享受難得的輕鬆。在山莊晚餐後,大夥續在餐廳品茶閒聊,姜運䄊突然覺得背部有些小疼痛,原來不以為意,但因持續不斷,以為自己身體累了,於是先回小木屋休息,但背部疼痛的程度,卻變得愈來愈劇烈,甚至往前胸蔓延,他此時已大汗淋漓,好像淋了一場大雨, 而且因為痛得無法忍受,竟倒在地上打滾。 在餐廳聊天的朋友們根本沒有發覺異樣,直到姜運䄊試著爬出房門,卻不支倒在樓梯間,才被人發現前來察看,驚覺事態嚴重,呼叫其他人來幫忙,看到姜運䄊的模樣,有人趕忙撥出手機想找救護車。 山屋遊客攜硝化甘油 意外成續命丹由於夜色已暗,姜運䄊處在雪霸國家公園的山屋等待救援,但一般的救護車根本不願意,也不想冒險入山救護病患,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甚至可能是會讓自己出事的工作。正當眾人急如熱鍋上的螞蟻,七嘴八舌討論著要如何將狀況緊急的姜運䄊送下山時,痛得幾乎講不出話的姜運䄊想到自己的同學,於是有人直接打電話連繫橫山林分局長,說他的同學姜運䄊在雪霸公園的山屋裡,需要緊急救援。 由於情況急迫,最後以警車為前導,領著救護車上山救人。姜運䄊依稀記得,開車上山時耗去的時間不知道多少,但救護車下山大概只花了90分鐘,就被送到山下最近的竹東榮民醫院。 蘇上豪說,大家大概猜到姜運䄊應該是突發性「急性心肌梗塞」,但他為什麼還能撐到下山呢?原來姜運䄊的好運氣不是只有橫山分局的林分局長,當晚雪霸公園的山屋遊客中,裡面有一位護理師,竟隨身帶著治療心絞痛的「硝化甘油」,即舌下含片,暫時穩住了他病情,才能有後續的動作。可惜被送到竹東榮民醫院的姜運䄊好像被老天爺開了個玩笑,該院急診醫師及設備,都無法處理像他那樣棘手的病例,於是他被轉至規模較大的竹北東元醫院。 由於姜運䄊一開始的症狀是劇烈背痛,為了怕有「主動脈剝離」 的可能性,所以他被安排了緊急電腦斷層,卻發現沒有什麼問題,此時抽血的報告回來也證實,他是「急性心肌梗塞」沒有錯。 所謂「主動脈剝離」,一種複雜而致死率很高的心血管疾病, 它是起因於主動脈血管壁的中層因各種原因(如高血壓或結締組織缺陷)受損後,加上血管壁內膜破裂,血流經由內膜的裂孔,進入血管壁中,將血管內膜和中層撕開,而血流可以在此撕裂開的空間中流動,形成所謂的「假腔」。由於「假腔」的形成,主動脈的管腔一分為二,而假腔往往會壓迫所謂的「真腔」,可能會造成身體各處的血液供應不足,形成肢體或腦部的缺血現像,又由於假腔的外圍不是完整的血管壁結構,因此較為脆弱,容易破裂造成大出血或心包填塞死亡。因此緊急及積極的治療是避免死亡的唯一方式。 醫院給10分鐘 暗示交代重要遺言依據統計,急性主動脈剝離若不處理,至少50%的病人在發生後48小時內會死亡,也就是以1小時約百分之一的速率增加,因此診斷及治療是與時間賽跑一般,約71%的人會在2個月內死亡,89%的人在3個月內死亡,而91%會在6個月內死亡。 折騰了一夜,只有氧氣、嗎啡小劑量的給予之外,東元醫院也限於人力、設備不足,只能在清晨將虛弱的姜運䄊轉往北部某間醫學中心處置。轉到醫學中心的姜運䄊依他自己的回憶告訴我,當時的意識還是非常清楚,一般的檢查做完之後,急診室的值班醫師覺得他的病況危急,立即安排了緊急的會診,然後告訴他的另一半,大抵是死亡率很高,給了她10分鐘,似乎暗示姜運䄊會九死一生,趕快得交代重要遺言,才好做下一步處置。 遭逢此劇變的姜運䄊一點都無法接受現況,但一切又像戲劇般的真實呈現,一時之間在急診室重症觀察區,也不知道該對太太說些什麼,只想起自己還存了多少私房錢, 藏在哪裡。有人讀到這或許會笑,但想必當時的姜運䄊內心一定百感交集,很多話不知如何啟齒,只想到如何給妻小那一點辛苦藏的私房錢。尷尬的談話說完沒有多久,姜運䄊隨即失去了意識,然後開始了一段有如煉獄的日子。 (本文摘自/謝謝你在我們心裡:器官受贈者的暖心奮鬥,與器官勸募的強力呼喚/時報出版)

醫籲施打流感疫苗 有助區別武肺差異

醫籲施打流感疫苗 有助區別武肺差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年11月至農曆春節和隔年2、3月是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流行期間,今年初全世界發生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感染大流行,迄今尚未有緩和跡象。即便兩者都是RNA病毒,基因序列卻截然不同,傳染途徑和症狀類似,但傳染力和治療方法也有所區隔,醫師說,流感是可預防疾病,COVID-19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和有效治療藥物,提醒大家施打流感疫苗,保護自己。流感疫苗下月5日起開打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感染科主任王唯堯表示,今年流感疫苗將從10月5日開始施打,符合學齡前幼兒、50歲以上民眾、孕婦、6個月內嬰兒父母、高風險慢性病患、重大疾病及罕見疾病者等公費流感接種者到醫療院、所進行疫苗施打,更希望非符合公費接種對象者能自費接種,提升自我健康保護力。王唯堯表示,病毒基因序列顯示,造成COVID-19的SARS-CoV2病毒是全新的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則是另一種RNA病毒,雖然都是RNA病毒,基因序列卻天差地遠。兩種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很類似,流感會出現發燒、咳嗽、喉嚨痛、肌肉痠痛,嚴重者會有肺炎情形;新冠肺炎則出現發燒、乾咳、頭暈、有時合併腹瀉或嗅覺異常,上述兩種症狀是流感的罕見表現。新冠病毒比流感病毒易存活尤其SARS-CoV2病毒比流感病毒更容易存活在環境裡,是可以在不鏽鋼表面中最長存活9天,一般的塑膠製品也能存活2至3天,相對一般流感病毒僅能存活1至2天就消失,因此SARS-CoV2病毒的傳染力是比流感病毒更強。王唯堯醫師建議,一旦新冠肺炎進入社區造成流行,施打流感疫苗者將不容易罹患流感,也能協助醫師在第一時間區別流感與新冠肺炎的差異,儘早診斷病情,避免擴大感染的情形發生。

洗腎男突心衰竭瀕死 低溫療法來救命

洗腎男突心衰竭瀕死 低溫療法來救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53歲的曾先生有慢性腎衰竭病史,7月洗腎後突然頭暈昏倒,檢查發現為擴張性心肌病變合併嚴重心衰竭,過程甚至一度休克、昏迷不醒,院方以低溫療法控制,讓他體溫下降、減少人體和腦細胞的代謝速度、保護腦部功能,如今他不但能正常飲食、清楚溝通、四肢活動也都正常,期盼未來能重返職場。缺氧腦部受損患者 存活率增加40%台北醫院心臟內科主任黃建元表示,心衰竭是常見的慢性病症,主因為心臟無法打出足夠的血液量供應全身需要,好發於65歲以上中老年人,5年內死亡率達50%。若為嚴重心衰竭患者,每年發生致命的心室纖維顫動,導致猝死的風險達30%,也就是俗稱的心臟麻痺,即使救回仍可能成為植物人。黃建元表示,研究證實低溫療法可為缺氧導致腦部受損的患者增加40%的存活率、25%的甦醒機會,藉由溫度控制及精密監測,讓患者恢復心跳後,也能恢復到意識完全清醒、甚至回到原本的生理狀態。通常昏迷指數小於等於8分、無遵循口頭醫囑小於6分(意識尚未完全恢復)、無禁忌症的患者,可於心跳停止經急救復甦後的黃金6小時內施行。嚴重創傷、懷孕及癌末患者 不適此療法然而低溫療法並非適合所有人,黃建元表示,若有中樞體溫低於32度、嚴重休克、難以控制的出血、無法終止的致命性心律不整、在心跳停止前即有失智或長期意識障礙、嚴重創傷、懷孕或疾病末期的病人,則無法適用低溫療法。低溫療法除了監測並調節體溫,需每隔半小時分別進行不同項目的檢查,包括生命徵象、皮膚溫度、寒顫、血液動力狀況、脈搏、中心靜脈壓力、水份吸收情形、機器水溫與流速等,以達到保護腦細胞,直到體溫恢復到36℃為止。

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比控制更有效

讓孩子從錯誤中學習 比控制更有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些家長教訓孩子喜歡沒完沒了,還時不時就要質問孩子:「我的話你聽見了沒有?」孩子畏懼家長的威嚴,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說「聽見了」,其實他可能什麼都沒聽進去,左耳進右耳出。家長嘮叨太多,會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該聽哪句好。經常性的嘮叨,導致孩子「失聰」,讓孩子產生教育心理學中的「零反應」,最終使教訓失去效果。有一次我看見朋友毫無節制地批評自己的孩子:「你真是沒出息,你真的完蛋了。我對你真失望……」之候,我告訴她我在雜誌上看到的一則故事。毫無節制懲罰 4歲女童失去手掌一個四歲的小女孩拿鐵片在父親的車上劃了許多刮痕,盛怒的父親用鐵絲將女兒的手綁起來,在車庫裡罰站。好幾個小時後,父親才想起女兒,此時女兒的手已被鐵絲勒得血液不通,被迫截去了手掌。半年後,父親將車重新烤漆,女兒無邪地伸出那雙被截斷的手說:「爸爸,你的車像新的一樣漂亮,可是,你何時能還給我一雙手?」父親受不了女兒無邪的追問,飲彈自盡。父母對孩子毫無節制的批評與懲罰,不但會給孩子留下極大的傷害,更會重傷親子間的情誼,有時成為不可挽救的遺憾。另外,喜歡翻舊賬也很要不得。孩子犯錯時,父母把陳年往事全盤托出,將孩子的種種「惡行」全數落一地,往往愈說愈激動。其實孩子在成長中犯一些錯是正常的,他們就是在犯錯的過程中逐漸成熟的。孩子犯錯,父母應當一碼歸一碼,犯了什麼錯就糾正什麼錯。父母給予子女生命,卻不能藉此肆無忌憚地對待子女,尤其是孩子長到了一定的年齡,有了自主意識之後,簡單粗暴的教養方式會限制孩子的發展。讓孩子自己從錯誤中領悟,或許比控制、支配、壟斷更有效。我曾經在書上看過一則故事:有位老禪師,一天夜裡在禪院裡散步,看見牆邊有張椅子,他立即明白有人違反寺規翻牆出去了。老禪師也不聲張,靜靜地走到牆邊,移開椅子,就地蹲下。不到半個時辰,牆外一陣響動,一個小和尚翻牆而入,踩著老禪師的背脊跳進了院子。當他雙腳著地時,才發覺剛才自己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師父。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只能站在原地,等待師父的責罰。出乎意料的是,師父並沒有厲聲責備他,只是平靜地說: 「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件衣服。」 師徒之間尚且如此,父母和子女之間更不必說了,不能因為是我帶你來到這個世界,就有權力肆無忌憚地對待你。父母要如何跟孩子保持適合的距離,是一門值得認真學習的藝術。【猶太父母這樣做】解決親子衝突的六個智慧1.猶太父母絕不懲罰或斥責孩子,也盡量避免使用言詞警告。2.即使被迫懲罰孩子,猶太父母也絕不諷刺挖苦,更不會自恃「孩子是我生、我養的」,就隨意用不留餘地的語言指責孩子。3.火氣上來時,猶太父母採取退避或保持沉默的對策。退避,可使孩子意識到事態嚴重,避開親子的正面衝突,還可避免在氣頭上說出過頭的話,傷害孩子。4.當孩子惹你生氣,你發現自己的憤怒在膨脹時,可分三個層次說出自己的情緒狀態:「我對你這樣的做法很不高興!」「我真的很生氣!」「我馬上就要發火了!」這些說法都比莫名其妙的爆發有效許多。5.父母千萬不要當著眾人面前發火,這會讓孩子沒有面子,從而產生叛逆心態。選擇適當的場合,會讓孩子覺得父母即使發火,也會顧及他的面子,因而減少對立情緒。 6.發生不愉快的事之後,父母、孩子都需要盡快恢復情緒。對小一點的孩子,有時一個吻、一個擁抱或一句「媽媽愛你」就很管用。對大一點的孩子,對話溝通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摘自/猶太媽媽給孩子的3把金鑰匙:生存力、意志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野人文化)

橫紋肌溶解會致命 如何預防與復健?

橫紋肌溶解會致命 如何預防與復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日疑似因暑期高溫環境下長時間操練,造成兩名宜蘭運動校隊學生發生橫紋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其中一名學生肌肉發炎指數-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數值暴增至3萬(正常值200),另名學生則是數值超過10萬,需緊急洗腎並留院觀察。筆者認為,這次的事件值得所有運動愛好者、體適能專家共同警惕,以期減少類似案件發生。橫紋肌溶解症為骨骼肌(橫紋肌)產生急速劇烈損傷,以致肌肉細胞壞死及細胞膜破壞,造成肌肉蛋白質及肌球蛋白(myoglobin)滲出,進而進入血中並出現於尿中。運動勿貿然提高強度 適時休息及補水造成橫紋肌溶解症的原因有很多,在運動場上常見的原因則可能為高溫環境下、長時間進行劇烈、超出身體負荷能力之訓練而造成。其他原因如自體免疫失調、病毒感染、酒精性肌肉病變等。醫適能MedEx特殊族群訓練機構創辦人蔡奇儒認為,身為專業體適能從業人員,需留意運動計畫設計是否得宜。例如,訓練是否安排足夠恢復與休息時間,根據個人體能與表現狀況客製化訓練目標、訓練強度、訓練量,切忌長時間未訓練而突然加入高強度、長時間的訓練。再者,需留意訓練環境是否在適當的溫度與濕度下進行。例如,當訓練需進行於戶外高溫下進行時,應強調休息及水分、電解質補充。運動前、中、後補充適量水分對於身體有許多益處,包括協助調節心跳、調節身體核心溫度、維持身體血液量與改善心輸出量等。一般來說,運動中的水分補充可依照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指引,以人體每0.45公斤體重,補充600毫升的液體(運動飲料尤佳)。水分補充與流失狀況,可透過體重減輕、尿液顏色變深來觀察。最後,需隨時觀察被訓練者的生理狀況,例如,是否產生不正常的肌肉疼痛、肌肉僵硬、肌肉疲勞等徵兆,適時降低、限制運動量,適當休息,並且適時轉介醫療人員進行評估檢查。如此一來,將可降低嚴重橫紋肌溶解症發生的機會。運動前後不飲酒 降低腎功能損傷機率除預防之外,發生橫紋肌溶解症復健也相當重要。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台北內湖適康復健科診所復健科主治醫師林杏青表示,當發生橫紋肌溶解症經過治療後,可參考下列4大階段進行復健。第一階段目標為維持既有的關節活動度,過程中因為維持關節活動而產生輕微痛是可以允許的。這個階段應有充足休息並且補充充足水分。對於輕度橫紋肌溶解的運動員可以就參考下列指引:1.休息72小時,並補充充足的水分。2.每晚連續睡8小時。3.如果伴有熱傷害,應該要處於氣溫控制良好的環境中。4.在72小時內重複肌酸酐與尿液分析。5.當CK值小於實驗室正常範圍上限的5倍,並且尿液分析已恢復正常時,可開始第二階段復健。在關節活動度完全恢復之前,即可視情況進入第二階段,以非常低的強度(無負重)的活動,進行每次5-15分鐘遠端肢體活動,若接下來24小時沒有進一步不適,則可進入第三階段復健。第三階段應逐步採用等張運動,例如循序漸進進行訓練。過程中不應出現明顯的肌肉無力、腫脹、疼痛或痠痛。若以臥推訓練動作為例,可以用身體前傾開始練習,以雙手接觸牆壁訓練,慢慢向下觸摸地板等方式漸進,增加關節的活動性和運動強度。最後的第四階段,可開始逐步加入正常運動計劃。林杏青醫師亦提到,臨床上預防橫紋肌溶解症的策略亦包含:若被診斷為罹患傳染性疾病,例如感冒、或是有嘔吐、腹瀉症狀,則不建議在此時進行激烈運動。另外,根據相關研究表示,健身和運動族群,亦需注意是否過量補充肌酸(creatine)、避免於運動前後大量飲酒,以降低腎功能損傷與肌肉損傷機率。作者 林杏青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前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兼任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定復健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綜合格鬥協會合作醫師台灣運動醫學會副秘書長台灣柔術總會合作醫師台灣臨床神經生理學會會員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美國運動醫學會認證私人教練(ACSM-CPT)EIM Taiwan 運動即良藥認證醫師蔡奇儒中華民國醫學體適能產業發展協會 理事長醫適能MedEx特殊族群訓練培訓機構 創辦人前美國運動委員會 大中華區官方培訓認證教官美國肌力體能訓練協會 認證肌力體能訓練專家 (NSCA-CSCS)國立台灣大學醫學檢驗學系學士(高考醫檢師合格)

腿中風慘變「熟成火腿」此術助免截肢

腿中風慘變「熟成火腿」此術助免截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5歲徐伯伯長年抽菸,造成四肢周邊動脈狀態不佳,今年3月因腿部出現傷口赴醫治療後,因仍有殘餘血管狹窄問題,醫師特別叮囑應再次回診,但徐伯伯自覺症狀緩解,便不以為意,直到半年後腿部發黑才嚇得趕緊就醫,確診為慢性周邊動脈栓塞,緊急透過緊急血管溶栓術打通血管,加上塗藥氣球使用,才免於截肢風險。未理會周邊動脈栓塞 腿部發黑冰冷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周邊血管科主任張育晟表示,患者為老菸槍,本身就是周邊動脈栓塞高風險族群,年初第一次因腿部有傷口就醫,當時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但因血管上游處仍有狹窄,需要再次治療,才能長期維持血流通暢,提醒務必回診追蹤,但患者自認有配合醫囑服藥,且通完血管後傷口順利癒合,便置之不理,直到日前因腿部發黑冰冷,才再度赴醫治療。 周邊動脈栓塞好發於老年人、體重過重、有心臟血管病史、腦血管疾病、三高、抽菸者,初期可能出現下肢間歇性跛行的現象,到了中晚期,即便短距離走路也會腳痛,必須休息才能緩解,平時也有痠麻和疼痛感,皮膚則會變紫或變黑,一旦出現下肢冰冷、患肢水腫、皮膚傷口久不癒合等情形,若無正確診斷治療,恐走上截肢一途。穿包覆性佳的鞋子 不適合用電熱毯張育晟指出,針對患者第二次腿部發黑的情形,藉由「經皮動脈整形術」(俗稱氣球擴張術)治療,在血栓溶解後,用塗藥氣球將藥物塗抹於患部,藥物會抑制血管內膜增生,防止血管再度狹窄,此術式手術傷口小、疼痛感低,治療後平躺休息數小時,就可以下床活動,通常住院1天即可出院。 張育晟建議,患有周邊動脈栓塞的患者,術後應穿包覆整隻腳的鞋子避免受傷,並選擇棉質襪有助保暖促進血液循環,此外,因阻塞的腳感覺較遲鈍,不適合使用電熱毯、暖爐或熱水袋,平時應勤擦乳液,加強腿部保濕,預防乾裂產生傷口。疾病初期容易被忽略,建議具三高、抽菸等危險因子的民眾應定期檢查,並配合醫囑服藥,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的機率。

國際失智症日 醫生給家屬的5個叮嚀

國際失智症日 醫生給家屬的5個叮嚀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9月21日為國際失智症日,失智症有著漫長的病程,確診後,無法避免的,大概在10年不等的過程,慢慢地告別這個世界。在這個過程中,最辛苦、最受折磨的就是照顧者。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老年精神醫學醫師黃冠倫表示,失智患者生活起居都需要人照顧,首先,要了解失智患者目前仍保有的能力,時時注意生活功能變化,才能在兼顧其尊嚴與安全的前提下,給予適當的協助,以下提供幾點給大家參考:食:注意營養均衡 勿催促用餐飲食上,要注意均衡飲食,滿足其營養需求。飲食環境上,提供安靜且不受影響的地方,並減少太多的刺激,一次只給一種餐具,一次碗中只給一項食物。當拒絕飲食時,不要急於批評或催促,可先嘗試轉移其注意力,休息一下再重新嘗試。若兩餐中間不斷要求進食,可以給予少量的零食,盡量不要影響到下一餐。衣:選擇易穿脫款式 鞋子要防滑衣著方面,選擇舒適、兩面皆可穿、易穿脫的款式,讓衣服選擇簡單化。可以依照著衣順序,擺好衣物,適時給予簡單的指示,協助穿衣服。此外,也要考量當時的天氣,協助調整衣物長短厚薄。鞋子要注意是否合腳,以及不易滑的鞋底,避免跌倒。洗澡:水溫不要過熱 留心如廁需求黃冠倫指出,維持失智長者的身體清潔衛生常是一大負擔。先要了解失智患者以往的洗澡習慣,並留意自理能力的變化,在協助的過程中,盡可能維護其尊嚴,減少尷尬。準備簡單的沐浴用品,簡化清潔步驟,適時提醒每個步驟,若無法自行完成則給予協助。因為皮膚的老化萎縮,應使用溫水沐浴,水溫不要過熱,也可加幾滴嬰兒油。如廁方面,可以提供上廁所的時間表,提醒上廁所時間。另需要注意其動作及臉上表情,是否有上廁所的需求,適時協助。住:保持動線整潔 照明採光充足居住環境中,盡可能的減少家中可能的危險。難以避免的危險區域,例如廚房,可以上鎖,或限制使用可能遭致危險的家電,放置在其無法觸及的地方。採光照明上,白天盡量讓光能照得進來,提供日夜變化的線索,減少作息的混亂。在陰暗的地方如走廊、廁所、浴室裝設燈具,並且保持整潔的動線。浴室及廁所應使用止滑地磚,保持乾爽,並且裝置扶手,避免跌倒發生。溝通:減少指責用語 維護尊嚴與失智患者的相處上,要用簡單、清楚、且患者熟悉的字句來溝通。盡量將物品或名字說出,減少使用抽象的代名詞。當失智長者有說不出來的字詞,可以予以協助,並且注意其身體語言,適當的回應。面對重複、不合適的要求,試著用轉移注意力或者拖延的方式來處理。要記得失智患者是成人,只是生病了,避免用對待小孩子的態度,減少質問、指責、禁止的用語,給予尊重與維持其尊嚴。

異位性皮膚炎 這些地雷食物不要踩

異位性皮膚炎 這些地雷食物不要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的孩子有異位性皮膚炎(幼年型濕疹)困擾嗎?這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成人也會受到影響,食藥署請台北榮總兒童過敏感染科約聘主治醫師、親子診所院長陳俊仁,為大家解惑過敏的困擾。2歲前好發於身體外側 2歲後好發關節內側陳俊仁醫師指出,約有5~20%的兒童曾出現異位性皮膚炎,其中90%在5歲前發病,約有70%異位性皮膚炎的病童父母,也有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症狀,可能是患者基因突變,造成皮膚的結構缺損所致。2歲以前的孩童,異位性皮膚炎好發於身體外側,除了穿尿布的區域以外,常見臉上及頭皮,出現泛紅、乾癢及脫屑等情況,嚴重者還會流出組織液。而2歲之後的孩童好發在關節內側,如脖子、手肘的前側、手腕、膝蓋後側,皮膚會因為苔蘚化變得很粗糙,因而出現色素沉積。與常見的口水疹和熱疹有什麼不同?口水疹只會出現在口水沾到的位置,也就是口腔周圍的皮膚。而熱疹(Heat rash)一般與熱和潮濕有關,有時則是乳液造成汗腺阻塞,導致背部、皮膚的皺褶處出現隆起的疹子,又稱為「痱子」或是「汗疹」,如果合併出現發炎現象,就會變紅或是出現膿包,需及時對症用藥。避開會過敏或富含組織胺的食物此外,在後天環境和食物誘發方面,病患要避開會造成惡化的因素,如食物、吸入性的過敏原(塵蹣、黴菌、花粉、動物皮屑)、流汗、刺激物(含皂鹼的洗劑、香水、羽毛、羊毛、化粧品)。食藥署提醒,在食物限制方面,要避開本身會過敏的食物(如花生、堅果、巧克力、帶殼海鮮、魚、牛奶、蛋),其次是避開富含「組織胺」或誘發「組織胺」釋放的食物,如肉類、香腸、火腿、魚類、乳製品(起司、優格)、醃漬或罐頭食物、酒精類食物、番茄醬或香料、茄子、南瓜、香蕉、鳳梨、柑橘類水果等食物,以免組織胺造成皮膚搔癢,若再繼續攝取會誘發過敏的食物,可能會讓症狀惡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