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嬤骨折難癒 中醫調理助重拾骨質強健

嬤骨折難癒 中醫調理助重拾骨質強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位老太太坐著輪椅,由家人推來看診,他的孫子說:「蔡醫師,我奶奶腳背的骨頭骨折,急診室說骨折沒有移位,所以用石膏固定就可以, 4星期後回醫院檢查,醫師說骨頭長得不太好,又經過4星期,檢查還是長得不好。」他停了一下,把骨科照的X光片拿給我看,確實是長得不好。他接著說:「骨科醫師試過用超音波骨骼癒合加速系統來刺激生長,但是效果也不理想,醫師說如果一直沒有長,就要考慮開刀,但是我奶奶已經70幾歲了,有心臟病和糖尿病,我們不太敢開刀……」 骨折癒合第一步是對位上了年紀的人,容易有骨質疏鬆的問題,而且骨折後的癒合速度也會較差,加上老年人常見的慢性病,血液循環差加上活動不足、腸胃功能變差,是很容易出現骨折癒合不良的問題。時間拖久了,病人的活動力更差,容易出現嚴重的併發症,像是肺炎、嗆傷、褥瘡、泌尿道感染、下肢靜脈栓塞等,臥床無法活動又會造成肌肉快速萎縮,進一步使患者無力活動,活動少又會加速身體機能衰退,病人就越虛弱,越虛弱就癒合的更慢,惡性循環。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骨折的癒合,第一步就是對位,不管是手術或復位,都是為了對位,把骨折斷端重新對位接回,患部固定好之後,接下來就是靠身體的循環送營養到骨折處開始長新骨,也就是骨折癒合的過程。對位做好了,患處又沒有感染,就一定是營養運送的問題了,也就是循環的問題了。關於骨折癒合的問題,在中醫古籍《普濟方.折傷門》中有提到「若因傷折,血動經絡,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積不散,則為腫、為痛」。另外在清朝古籍《洞天奧旨.跌打損傷瘡》也有提到「跌打損傷瘡,皆瘀血在而不散也,血不活則瘀不能去,瘀不去則折不能續」,清楚描述了骨折癒合的要件。營養送到對的地方才能長新骨中醫對於骨折癒合不良,能用的武器有很多,像是外敷藥物、藥物薰洗、針灸,另外還有最重要的就是中藥調理。在中醫古籍《諸病源候論》中則詳細說明了骨折癒合不良的疾病過程,因為「血氣隔絕,不能周榮」,致使氣血瘀滯,痺阻不通,筋脈失于溫煦,經絡運行受阻,營衛不和,精血津液失調,肢體無以濡養使病情趨於複雜,骨質的生成當然會受到影響。利用中醫特有的辯證論治,依照不同體質及證型給不同調理,像是活血祛瘀行氣止痛,滋補肝腎壯骨填精,清熱化痰和中通絡,清肝利膽瀉火通絡,益氣養血滋腎壯骨等方法使新生的骨小樑數目增加,而破壞的骨小樑數目減少,骨質越來越強壯、骨量越來越增加,骨折的癒合問題就會慢慢改善了。(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吃粽腹脹難消化 5帖茶飲消脂解膩

吃粽腹脹難消化 5帖茶飲消脂解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端午節家家戶戶粽香四溢,然而粽子大多以糯米製成,糯米本身黏滯不易消化,加上內餡多以高鹽、高油、高熱量的食材為主。不僅愛美一族擔心體重上升,對腸胃消化功能較差的人而言,吃太多糯米粽也可能會造成身體負擔和腹脹便秘等胃腸不適。 若多吃了粽子,造成腹脹難消化或擔心熱量過多,可以在餐後搭配養生茶,以幫助消化減脂去油解膩,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醫部李佳穎醫師提供以下5種方便簡易的養生茶飲: 1.健胃茶/白朮 2錢、麥芽3錢、山楂 3錢、決明子3錢。功用:健脾胃、消脹氣、潤腸通便。2.益氣消暑茶/紅棗3錢、枸杞3錢、 菊花3錢、荷葉2錢、黃耆1.5錢、麥冬2錢。功用:清暑益氣、明目解渴。3.順暢茶/車前子2錢、決明子3錢、桑葉2錢、烏梅3錢、陳皮2錢、山楂3錢。功用:暢通消化道,促進代謝。4.利水茶/玉米鬚 3錢、荷葉 3錢、玉竹 2錢、枸杞 3錢。功用:利水消水腫,改善水腫型肥胖。5.玫瑰花除濕降脂茶/玫瑰花1.5錢、洛神花2錢、荷葉 3錢、薏仁3錢、山楂2錢。功用:化痰除濕、減油降脂。多吃蔬果均衡 或搭配清爽蘿蔔湯李佳穎醫師表示,也可以多吃蔬菜水果,增加纖維質攝取幫助消化。或搭配清爽的白蘿蔔湯、苦瓜湯、竹筍湯等,或在湯裡面加入山藥、茯苓、芡實、薏仁等幫助理氣健脾助消化。

孕婦乳房冒腫塊害怕就醫 醫籲不要拖

孕婦乳房冒腫塊害怕就醫 醫籲不要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9歲張小姐懷孕期間右乳冒腫塊,擔心治療影響胎兒,直到產後才就醫確認為5公分腫瘤,所幸僅是良性管狀腺瘤。醫師表示,乳房超音波是非侵入性檢查,呼籲發現異狀及早就醫。罹罕見管狀腺瘤 屬良性腫瘤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劉國威表示,管狀腺瘤是罕見的良性乳房腫瘤,約占良性乳房腫瘤的0.13至1.7%,良性乳房腫瘤中最多的是纖維性腺瘤,約占80至90%。多數女性一旦發現胸部出現腫塊,第一時間往往會聯想到腫瘤。劉國威醫師說,女性乳房在懷孕期間,由於荷爾蒙影響加上之後哺育的需求,乳房內組織會有所變化,有時乳腺阻塞也會出現硬塊,可透過局部按摩熱敷、切開引流、局部手術等來排除腫塊,並配合抗生素治療。劉國威醫師呼籲,女性務必定期乳房自我檢查,早期發現異樣的腫塊,可在月經過後一星期檢查,停經女性及孕婦則每月固定一天檢查。邊緣平滑且小於2公分 可先觀察追蹤檢查時先以坐姿,雙手自然下垂,觀察乳房的外觀有無變化,輕壓乳頭有無分泌物流出,懷孕或哺乳期間可能會有乳汁分泌,其餘時間應該沒有分泌物,接著左手下垂,以右手觸摸乳房,由外側往內按壓滑動檢查左乳房外側有無任何異樣腫起;再將左手高舉置於頭後,檢查乳房內側,之後以同樣的方式檢查右側乳房。坐姿檢查完畢後,身體平躺、左手放置頭下,以右手檢查左邊乳房內側,將左手平放身體旁邊,檢查左邊乳房外側,同樣的方式檢查右邊乳房。如果發現腫塊就醫,腫瘤邊緣平滑且小於2公分,可暫時觀察密切追蹤;超過2公分或邊緣不平整的腫瘤,由於惡性可能較高,會建議儘早手術切除並病理切片檢驗,以利早期治療。醫:乳房超音波非侵入檢查 不影響胎兒或餵奶劉國威醫師強調,許多女性在懷孕或哺乳期間摸到乳房有腫塊,經常猶豫是否要就醫,擔心影響胎兒或是餵奶,乳房超音波是屬於非侵入檢查,對於乳房腫瘤的鑑別很有幫助,唯有儘早就醫診斷,才能確保媽媽的健康。

晚期腎癌新希望 新藥納入健保給付

晚期腎癌新希望 新藥納入健保給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王先生一年半前因為胃口欠佳、腰背疼痛、血尿的情況就醫,檢查後竟確診為晚期腎細胞癌,手術後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平均每三個月就更換一次藥物,換藥五次病情仍未受控持續惡化,癌細胞甚至轉移到肺部,連呼吸都喘,讓絕望的他一度考慮安寧療護。所幸,新一代晚期腎癌口服多重標靶藥通過健保給付,讓王先生找到一線生機,如今治療近一個月,癌細胞轉移的不適已獲得緩解,甚至可以出院回家,成功翻轉生命!收治王先生的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蘇柏榮表示,衛福部去年核准了新一代口服多重標靶藥用於晚期腎細胞癌治療,在國際治療趨勢上,該藥為晚期腎癌第二線治療藥物的首選,但因治療費用可觀,讓許多疾病惡化的腎癌患者看得到卻用不到,幸而健保署在去年底火速將其納入健保給付,大幅減低患者的經濟負擔。減輕患者經濟負擔 一年省240萬元治療費蘇柏榮醫師指出:「新一代腎癌口服多重標靶藥可用於晚期腎癌第二線以後的治療,讓腎癌患者在第一線治療惡化復發後,可以持續對抗腫瘤,大幅提升整體存活機會,對於醫療團隊來說也是多了一項武器,因此,當疾病復發時,患者不需要灰心,主動與醫師討論後續的治療選擇,還是可以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案。」新一代腎癌口服多重標靶藥物通過健保給付後,讓許多一度因自費卻步、甚至放棄治療的患者受惠,每年可以省下至少240萬元的治療費用,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新藥過健保給付後晚期腎癌的病友選擇變多,甚至讓本來只能接受安寧療護的病人,其病況也能得到緩解。根據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民國106年腎癌的發生人數為1437人,相較於民國104年的1332人,新確診人數2年內成長近一成。蘇柏榮醫師表示:「腎癌患者常見的初始症狀為血尿、腹部腫塊與腰背痠痛。但當病患有症狀時,疾病多為中晚期並可能已經轉移,而在晚期腎癌的治療上,標靶藥物是較常使用的治療方式。」新一代口服多重標靶藥 近9成患者病況獲控制蘇柏榮醫師補充說明:「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晚期腎癌可選用的標靶藥物種類變多,治療成效也更為顯著,治療品質也提升不少。以新一代口服多重標靶藥物透過多靶點抑制,進而提高治療成效,並且減緩藥物的不良反應、降低抗藥性問題,與目前的標靶藥物相比,疾病在沒有惡化狀況下的存活時間,可以延長近一倍,讓患者的生活與正常人沒有太大差異,此外,接受治療的患者中,近9成患者疾病能明顯控制。」2018年全球有逾40萬的腎癌初確診患者。國際腎癌聯盟(IKCC)今年將6月18日定為世界腎癌日,相較於發生人數較多的其他癌症,大眾對於腎癌的知識仍相對陌生,但腎癌發生人數逐年提升,晚期腎癌死亡率與復發率也不亞於其他癌症。提醒民眾,除了應在平常提升對腎癌的意識之外,也應對腎癌治療有一定的了解,留意可能的身體異常症狀,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古人防疫超前部署 端午驅毒有智慧

古人防疫超前部署 端午驅毒有智慧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端午節將至,多數人想到的是悼念屈原的節日。其實,過「端午」的習俗源自古人觀察到農曆5月氣候開始變熱,蛇蟲繁殖且疫病多發,由此衍生出許多驅毒避邪的方法,像是以蘭草沐浴,採艾草並懸掛於門戶、手臂上繫五彩絲線、飲藥酒等,可以說是古人預防疾病的方法,而這些方法流傳至今成為習俗。奇美醫院中醫部總醫師黃千毓表示,隨著醫藥公衛知識進步,毒蟲蚊蟻蛇蠍對民眾的威脅已大幅降低,但傳統習俗背後要傳達的其實是防疫的概念,古代版的超前部署。以蘭草沐浴 對異位性皮膚病有療效像是以蘭草沐浴,蘭草指的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是中藥的一種,能利水化濕,辟穢濁,能用來清潔洗浴,對體內濕氣太重引起濕疹的異位性皮膚病也有治療的效果。此外,也可以在水加入艾草和菖蒲一起使用。至於端午節常用的菖蒲和艾草,則含有揮發性芳香油,能產生特殊的芳香氣味來驅除蚊蠅蟲蟻,淨化環境,進而衍生出攘毒辟邪的含義。而端午佩戴的香囊裡面,有沉香、艾草、藿香、白芷、薄荷等芳香的藥材或者硃砂、雄黃,戴在身上可以防蟲袪病,芳香醒神。農曆5月正好是艾草成熟,藥性最好的季節,香氣更加濃厚持久。雄黃解五毒 因成分含砷現代少用此外,雄黃也是一味中藥,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含有汞,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古時常用來治皮膚病,因為成分中含有砷,具有毒性,現代較少使用。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加入微量雄黃而成,但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雄黃具有很強的毒性,若沒有經驗與技巧的人製作容易因加熱而產生砒霜,因此飲用有中毒的風險。作為替代方法而言,可以將雄黃酒噴灑在牆壁門窗,驅除毒蟲蛇蠍,但仍需小心誤食的風險性。竹葉清熱利濕 孕婦避免食用山楂還有端午節常吃的竹葉粽,是從竹筒、皎白筍葉演變而來,竹葉有清熱利濕,和胃寧神的功效,但糯米較不容易消化,所以過食粽子可能會造成消化不良,此時可配上一碗白蘿蔔湯,或是以烏梅3g,山楂3g,生甘草10g,水一杯,煮成半杯溫服,幫助消化,要特別注意,孕婦避免食用山楂,有腸胃疾患者最好不要空腹服用山楂或山楂水。感冒發熱、咳嗽痰多者,女生生理期間,不適合食用烏梅,因酸能收澀可能會影響月經排出量。 黃千毓醫師強調,端午節習俗中,各種中草藥的運用,顯示古人防疫的智慧,更在提醒需因應氣候的變化而注意環境改變與自身關係,才能有效達到預防疾病效果。

更年期亂補充荷爾蒙 罹癌風險恐增高

更年期亂補充荷爾蒙 罹癌風險恐增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荷爾蒙指數下降,該怎麼補充荷爾蒙,才能改善更年期潮熱、睡不好、心悸的症狀?許多人想藉由補充荷爾蒙藥物來減緩症狀,中醫師彭溫雅提醒,如果民眾一定要使用西藥或想補充荷爾蒙的藥物,一定要先瞭解自身體質是否適合荷爾蒙,避免產生副作用。平日可以多食用天然的食材,有助於減緩更年期的不適,建議多外出散步,心情會更開朗。補充荷爾蒙藥物 先就醫了解自身體質彭溫雅指出,無論中藥、西藥,對症下藥都能改善疾病,不過民眾若要使用西藥或想補充荷爾蒙的藥物,一定要先瞭解自身體質是否適合荷爾蒙,因為藥物可能產生副作用,若體質不適合,將提高引發癌症的風險。因此,有更年期困擾的民眾,可以尋求醫師協助開立藥品,不建議自行到藥局買藥。更年期的婦女面臨生理變化,難免情緒波動,《金匱要略》:「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中醫食療上,彭溫雅表示,如果只是偶爾睡眠品質差,可以先試試中醫濃度低的茶飲,例如偏失眠,可以先服用甘麥大棗湯,將甘草、浮小麥、紅棗以等量製作,假如各取10克藥材,以五百c.c.的水煮開,當成茶飲每天服用。喝豆漿補充荷爾蒙 黑木耳蓮藕降血脂如果已確診為更年期,請尋求專業醫師調整藥方。醫師說,不論男女,可以多喝豆漿,大豆異黃酮是補充荷爾蒙的重要來源;若為怕冷、體虛體質,可以多食羊肉滋補;若體重增加,可以多食如山楂、黑木耳、蓮藕,菊花枸杞等降血脂、軟化血管的食材。彭溫雅指出,45~55歲男女正處於荷爾蒙下降的狀態,女生透過月經,男性更年期症狀則多元化,不易察覺。如果發現男生本身非常開朗,近來卻多愁善感、憂鬱、愛哭,這些心理的情緒反應,與更年期症狀類似,請立即就醫。彭溫雅呼籲,運動散步可以讓心情舒緩,更年期間多外出散步,心情會更開朗。(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夏至養心 這3種食材清熱又解毒

夏至養心 這3種食材清熱又解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節氣進入夏至,中醫師指出,夏天養生重「養心」,適合多吃番茄、空心菜、蓮子三種食材;預防醫學專家則說,炎炎夏日切勿讓心火、肝火助長熱勢力,透過正確呼吸法,可調節情緒、避免情緒暴衝,預防致命的心肌梗塞。陽氣極盛 冬病夏治最佳時機中醫師彭溫雅指出,夏至過後,開始進入中醫所謂的「三伏天」,指的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日子,此時陽氣極盛,最適合調理身體,導入陽氣,也是體質虛寒民眾「冬病夏治」最佳時機。夏天養生,重養心。夏天容易心煩氣躁、腸胃功能運作遲緩,因此,適合多吃易消化的新鮮清淡飲食,也要避免吃生冷食物。彭溫雅表示,一般夏天都會推薦涼性食材,但對於體質虛寒者,可以透過吃薑這類熱性食材,藉由飲食保養身體陽氣,達到「冬病夏治」之效,或是多吃補脾胃的山藥等,她特別推薦番茄、空心菜、蓮子三種常見食材。番茄生津、蓮子降火、空心菜潤腸中醫認為,番茄「色赤入心」,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清熱解毒、養血平肝等作用;夏天天氣熱,吃番茄有助於刺激食欲。直接生食,有較多維生素C,可養顏美容;烹煮時加入少許油,可釋出較多茄紅素,有助於抑制對身體不利的自由基。空心菜是中醫「五菜」之一,有充養臟腑的作用。中醫認為空心菜可清熱解毒、潤腸通便,如同天然保護罩,可防止夏天的細菌病毒入侵體內。蓮子與心、脾等臟腑有關,具有降心火、養心神的功效。夏天除了吃蓮子,也可多吃由芡實、茯苓、山藥、蓮子所組成的「四神湯」,有助體內排濕。夏天易有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等「熱傷害」疾病,哪些人容易身受其害?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說,是肌肉少、出汗少的人。如果上半年有認真提升肌肉量,把循環拉起來,基本上就不太會中暑;如果還沒練成,預防中暑一定要在口渴之前喝水。藥食同源 早上三片薑賽過喝參湯此外,冬天祛寒排濕,不如盛夏借力使力效果來得好。散寒去濕的熱薑茶、消炎抑癌的老薑、開胃促消化的嫩薑,夏至吃,薑薑好。所謂藥食同源,「早上三片薑,賽過喝參湯」、「家有小薑,小病不慌」、「飯不香,吃生薑」等流傳已久的順口溜,正好反映夏至時節的人體需求。洛桑加參表示,夏至雖不是最熱,但從現在開始,暑熱將一路熱到立秋。散熱這檔事,全靠「心」來驅動。一旦熱浪來襲,心就必需更快更多地打出血液,以供應皮下血管擴張散熱。因此,心肌梗塞也時有所聞,要多留意。炎炎夏日,洛桑加參強調「炎」字已有兩個「火」,切勿再讓心火、肝火助長熱勢力。預防心肌梗塞、腦梗塞,建議三高患者,除了平日控制血糖、血脂、血壓,也可透過3步驟呼吸法,調節情緒、避免情緒暴衝。步驟1:暴怒時,先別急著罵人,不說話,視線移到手機。步驟2:叫出手機時鐘裡的碼表,深吸一口氣,再點啟動。步驟3:看著碼表,憋氣約15到20秒,把氣吐出來。以上步驟重複幾次,直至心能「靜」下來為止。

肉類先泡鳳梨汁 長者就能輕鬆吃粽

肉類先泡鳳梨汁 長者就能輕鬆吃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端午節將至,國健署提醒,傳統粽子對長者並非友善食物,可慎選食材、泡新鮮鳳梨汁軟化肉類、將硬食材切成小塊、包粽時餡料不要壓緊,粽子就鬆軟好入口。地瓜芋頭代替糯米 可改善粽子黏度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羅素英指出,粽子中的糯米、豬肉、花生等成分,對年紀大、牙口咀嚼功能退化、腸胃消化不好的長者來說,可能難以下口。國健署研發適合牙口咀嚼差但其他功能正常的「容易咬軟質食」和「牙齦碎軟質食」兩種粽子,除了利用國產鳳梨醃製軟化肉類,將糯米和花生等較硬食材,洗淨泡水和切成小塊,聰明選擇食材和運用技巧,對調整粽子質地很有幫助。羅素英表示,可善用地瓜、芋頭或綠豆仁等當令全榖雜糧類代替糯米,有助改善粽子黏度,增加食材多樣性,獲取更多膳食纖維和營養素。另將肉塊改為肉燥或魚肉、蝦仁等海鮮,香菇改用蘑菇、鴻喜菇等其他菇類,素食者加入豆干、豆腐或豆包等,都能改善質地且增加營養。鳳梨汁可軟化肉類 但不能用鳳梨罐頭此外,在包粽子和放餡料時不要緊壓,多留些空間讓食材吸水,粽子就能更鬆軟好入口。另一個訣竅是,用鳳梨軟化肉類。鳳梨富含膳食纖維、維他命B1、B2、C、鎂、鈣及鳳梨酵素等,能幫助消化、軟化肉質,其中甜蜜蜜鳳梨(台農16號)果肉纖維最細,幾乎沒有粗纖維,非常適合牙口不好的長者食用。可將肉類浸泡在新鮮的鳳梨汁中30分鐘,有助軟化,但不能使用鳳梨罐頭,因鳳梨罐頭的鳳梨還沒熟成。國健署長王英偉提醒,咀嚼困難或腸胃不適者,吃粽子仍應細嚼慢嚥和適量食用,並搭配蔬菜水果,才能補足一日所需的營養,達到吃得下、吃得夠、吃得對、吃得巧原則。

喝蛋白粉能增肌減脂?破解高蛋白迷思

喝蛋白粉能增肌減脂?破解高蛋白迷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聽說多吃蛋白質就會長肌肉?還是我們要多吃點肉?」「要吃那個蛋白粉啦,我有個朋友在賣,說很有用!」你也聽過這樣的說法嗎?也以為只要吃了蛋白質或蛋白粉,肌肉就會跑出來嗎?請繼續看下去。增長肌肉的要件是運動大家都想「增肌減脂」,在減重的路途中,若能多長些肌肉,才能拉高基礎代謝率,多燃燒點熱量,達到減脂目的。那蛋白質吃多一點,就自動會長出肌肉嗎?並不是這樣的。蛋白質很重要,原因在於胺基酸與肌肉、韌帶、關節、骨頭、指甲、頭髮、抗體、酵素等的合成都有關係。當我們吃進多一點蛋白質,身體會擁有比較多的胺基酸原物料,但身體可以拿去做頭髮、做抗體、修復組織,並不會直線跑去做出多一點的肌肉。想要長肌肉,還是需要額外的肌力訓練。在鍛鍊肌肉及肌肉修復的過程中,才能增加肌肉質量。沒有肌力訓練,肌肉不會有獲取胺基酸原物料的需求,無法形成更大的肌肉。並不是只要多吃蛋白質,身體就自動會長肌肉出來。記住,增長肌肉的要件是運動。不做肌力訓練 不會變成廣告裡的猛男美女過去蛋白粉是健身者的愛,但這股風潮逐漸吹向普羅大眾,許多直銷公司也賣起了高蛋白補充品。因此有人想知道,如果像上一題所說,食用雞肉、牛肉這些蛋白質不能直接讓人長肌肉,如果吃的是蛋白質營養補充品呢?廣告上都寫身體很容易吸收蛋白粉這些補給品,圖片也都是練的猛猛的俊男美女,會不會對增長肌肉有點用處?你可能已經猜到了我們要說的結論了:如果你有在做肌力訓練,喝乳清蛋白會幫忙長肌肉。如果你沒在做肌力訓練,喝乳清蛋白也不會長肌肉。因此,重點還是有沒有持續地訓練。如果你想要避免未來罹患肌少症,務必從飲食調整,並加上肌力訓練運動,不是一直靠多吃蛋白質或喝蛋白質補充品,就會直接長出肌肉。再次強調,增長肌肉的要件是運動。減少碳水化合物 卻可能吃進更多脂肪和鹽很多人會採取高蛋白、低碳水的方式來控制體重。當攝取的碳水化合物減少後,可以迫使身體燃燒脂肪來補足熱量。而且飲食中蛋白質的比例提高時,可以增加飽足感,(想想看你上次晚餐吃牛排時是不是一路飽到隔天,完全不想吃消夜?)而降低了食用者的飲食量,整體攝取的熱量下降。所以確實高蛋白低碳水的方式是可以降低體重的。不過,不要為了講求超級低碳,而放棄了蔬菜、水果、全穀類,那會很難獲取到足夠的礦物質、纖維及抗氧化劑,讓鈣離子、鉀離子、鎂離子不足。而且當大家刻意減少碳水化合物且吃很多蛋白質時,意味著同時吃進太多飽和脂肪,甚至更多的鹽分(尤其是各種像香腸、火腿、培根這類的加工肉品)!反而提高血中膽固醇濃度,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想要高蛋白時,同樣要注意食物選擇!如果有實行上的困難,可以先請教營養師或醫師,了解正確的高蛋白減重方式。目前短期(六個月)內嘗試高蛋白飲食應該是還算安全,但長期來說會不會帶來身體其他的危害,還無法確立。但通常超過六個月以上時,高蛋白飲食帶來的減重效益就大幅降低。蛋白粉含的添加物可能引起發炎過去只有持續健身,想練肌肉的人才會注意蛋白質攝取量,但最近大家常常會聽到要多吃蛋白質的說法,也延伸出了「平常人一定都吃太少蛋白質,要靠補充品才夠」的說法。不過根據美國針對介於19到30歲之間的年輕人的營養研究,發現其實每人每天平均攝取了100g的蛋白質,這樣並不算少。目前沒看到台灣人的數據,但就算我們通常飲食習慣沒有那麼美國派「American style」,也不需要到每個人都得買蛋白粉補充品來吃的程度。蛋白粉是很簡單輕鬆的補充品,剛運動完就能補上一杯,而且身體也很好吸收。另外,現在也出現了不少高蛋白的隨手點心,讓大家嘴饞時來個高蛋白解饞。但這些補充品的問題就是會有食品添加物與賦形劑,例如高蛋白棒裡會用讓食物變得穩定、增稠的食品添加物「鹿角菜膠」,有些研究認為此品會引起體內發炎反應、影響礦物質吸收、腸道損傷。在情況允許下,天然食物較無食品添加物,還是比較好的蛋白質來源。而且身體需要各種不同的胺基酸,盡量從各類食物中攝取才有機會得到不同的胺基酸,同時也能吸收到其他的營養素。因此不要把這些蛋白粉補給品當成主要、甚至唯一的蛋白質來源。最好盡量從不同來源,像是魚類、奶類、豆類、白肉等補充蛋白質。另外,身體並不會貯存蛋白質,如果短期內攝取太多蛋白質,仍會加重腎臟的負擔,增加體內氨氣ammonia的累積。假如你在飲食調整、控制之後,體重真的已經下降了,記得也要同時調整蛋白質的攝取量。(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越孤獨越容易胖?5招擺脫情緒性飲食

越孤獨越容易胖?5招擺脫情緒性飲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有研究指出,越孤獨越容易胖,因為如果一個人吃飯,容易透過吃來尋求慰藉、填補內心的空虛,長期下來,就容易會有越吃越多、變肥胖的情況。而孤獨與食量、情緒跟飲食有什麼關聯?根據研究,不論是孤獨、壓力、緊張等較負面的情緒,或跟朋友聚餐、吃生日大餐等很開心的時候,情緒反應投射在飲食行為上,就稱為「情緒性飲食」。 一個人吃飯 容易透過吃來尋求慰藉據美國的臨床試驗的研究者Lisa Jaremka教授表示,吃飯也是人類的社交本能,能夠維持情感進而與社會產生連結,因此一個人吃飯,會將心中的空虛感轉化成一種慰藉,造成進食更多。如果懶得跟別人一起用餐,該怎麼辦呢?5招幫助你改善「情緒性飲食」。 1.問問自己是否餓了在吃飯前,先問問自己「我餓了嗎?」誠實回答自己飢餓程度有多少?是否只是為了嘴饞而進食?多花30秒的時間,為自己的身材與健康著想,並且拿些好進食分量。 2.細嚼慢嚥品嘗食物要養成慢慢吃的習慣,有時工作忙碌,只花10分鐘就解決一餐,通常吃東西吃太快的人,比較容易肥胖。因為狼吞虎嚥,容易造成腸胃消化不良,導致傳遞給大腦的訊息是「我還沒飽」,特別是一個人吃飯,沒有人可以比較,更感覺不到自己吃飯的速度。因此記得,每口咀嚼約20下,細細品味食物的原味,延長用餐時間,讓大腦接收「我飽了」的訊息。 3.定時定量好習慣養成規律作息,除了早睡早起,飲食上也要定時定量,不要有一餐沒一餐,這樣很容易「養胖」。 4.搭配規律運動想維持好身材,控制飲食和規律運動是減重的不二法門,如果不小心吃太多,記得要靠運動補回來,消耗多餘的熱量,減輕身體負擔。同時,可以靠運動抒發情緒、排解壓力,還能增強體力、維持身材。 5.做自己情緒的主人不要覺得孤獨就是邊緣化,記得「我一個人、我驕傲」!多試著找尋生活重心、有興趣的事物,讓自己更快樂。同時多注意自己的情緒,別讓自己陷入負面情緒太久,否則很容易靠吃來發洩。 即使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或是不擅長交際但也別常常把自己悶在家裡獨處;現在防疫解禁,可以多和三五好友一起吃飯、一起運動,或倒戶外走走、遊玩,讓生活多一點變化,才不會讓孤獨感加重、進食量暴增。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