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李登輝病逝 醫:吸入性肺炎致死率高

李登輝病逝 醫:吸入性肺炎致死率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前總統李登輝因多重器官衰竭7月30日晚間病逝台北榮總,享壽98歲,據悉今年2月李前總統因喝牛奶嗆到,出現呼吸困難,就醫後確診吸入性肺炎及心臟衰竭,住院不到半個月就突發心因性休克,雖緊急CPR,並使用呼吸器,仍因高齡,加上本身有多重慢性疾病,抵抗力弱,住院過程中反覆感染,因發敗血性休克及多重器官衰竭,不幸離世。醫師表示,吸入性肺炎是老年人最大殺手,每年奪走5千人命,不可輕忽。估台灣每年奪走超過5千人命 台北市立聯合陽明醫院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指出,李前總統因為吸入性肺炎,從2月一直住到7月無法出院,讓許多人不禁開始好奇,吸入性肺炎為何會這麼的嚴重?他舉一案例,一名高齡80歲的陳老先生,因有失智症狀,開始出現吞嚥困難,導致吃飯喝水時常出現嗆咳情形。醫師建議要放置鼻胃管,但是子女認為鼻胃管太痛苦,這樣是折磨老人家而拒絕。直到老先生越來越喘,送急診時才發現是吸入性肺炎,然而家屬仍拒絕插管使用呼吸器,陳老先生也因此而過世。 上述案例是醫院中隨處可見的故事,許老人家都因為吸入性肺炎而住院,甚至過世。依據一份來自日本研究報告指出,吸入性肺炎佔住院肺炎死亡一半以上,而且年齡越高風險也越高。蘇一峰醫師表示,台灣雖然沒有做過吸入性肺炎的大規模研究,但是能從日本的研究去推算,在台灣吸入性肺炎每年奪走超過5000條人命。老人、臥床、失智及中風者都是高危族群 蘇一峰醫師指出,老人、長期臥床、心肺功能慢性病、失智或中風、吞嚥功能退化者都是吸入性肺炎高危險族群。預防性放置鼻胃管可以減少吸入性肺炎的產生,此外,餵食時一定要讓老人坐高至少45-60度以上,可以預防胃食道逆流所造成的吸入肺炎。餵食後1-2小時不要讓老人馬上躺下,避免胃食道逆流的產生,進而引起吸入性肺炎。此外減少流質食物的餵食,進食改由半流質或固體食物餵食也可以減少嗆入的產生。 另外,最好也要保持好的口腔清潔,定期清潔老人的口腔避免細菌滋生,也可以減少口腔細菌進入呼吸道,增加吸入性肺炎的發生。

蒟蒻男重振雄風 「老婆現在都叫不要」

蒟蒻男重振雄風 「老婆現在都叫不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3歲的林先生這兩年性生活越來越不行,因為他的「小弟弟」總是像蒟蒻般硬不起來,為了重振雄風只好四處蒐集偏方,還上網買壯陽藥,結果吃了沒有用,甚至出現一堆副作用,壓力越來越大下,終於鼓起勇氣求診泌尿科,經過醫師詳細的問診,確定是血管性勃起障礙,所幸在經過低能量震波治療後,已經從蒟蒻變回小黃瓜。低能量震波治療 刺激海綿體微血管新生及血流速收治該個案的萬芳醫院泌尿科醫師賴宗豪表示,林先生求診時稱近兩年開始,每次跟老婆親熱時總是無法順利硬起,有時候是進去後一半就軟掉,因此為林先生進行理學檢查及抽血檢驗,並依「勃起功能國際指標」評估,發現林先生是因為血管因素引起的器質性勃起功能障礙。賴宗豪醫師解釋,勃起功能障礙俗稱陽萎,定義上為無法達到或維持足夠的勃起硬度,以進入陰道或完成令人滿意的性行為,這不但影響到本人,還會影響到伴侶。而造成勃起功能障礙的原因,分為心因性(壓力、焦慮)及器質性(血管因素,如老化、高血壓、糖尿病等)。由於林先生的勃起障礙是由血管因素引起,因此為他進行「低能量震波治療」,透過低能量震波,刺激陰莖海綿體內的微血管新生及血管流速,提升陰莖充血功能,即可改善勃起狀況。賴宗豪醫師指出,病人通常三個月的治療後,即可恢復正常硬度,尤其林先生回診時,更對他曖昧一笑表示「我老婆現在都叫不要」。20歲以上男性2成勃起障礙 僅2成尋求診治賴宗豪醫師表示,臨床研究顯示,20歲以上的男性,有將近2成受到勃起功能障礙所苦,但這當中僅有不到20%的病患尋求診治,他提醒民眾千萬不要因為覺得尷尬或害羞而不願就醫,若有任何問題,應尋求專業的泌尿科醫師幫助,找出合適的治療方式,重拾快樂的性福人生!

電玩成癮症 反映孩子內心缺乏愛

電玩成癮症 反映孩子內心缺乏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帥被媽媽帶到精神科就醫,大帥低頭不語,媽媽卻一直罵他:「整天都在打電玩,講不聽才讓成績一落千丈,再這樣下去真正就要撿角了。」大帥是古意人,個性內向,但現實生活中太過害羞且缺乏溝通技巧,所以朋友不多也無女友,以致後來迷上電玩遊戲,整天沉溺在電玩虛擬世界享受人生。 個性內向或有憂鬱症者較容易成癮安南醫院精神科醫師王文隆表示,「成癮」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可能造成身心健康及社交生活方面的不良後果,若無法控制,比如迷戀電玩遊戲無法自拔就叫做電玩成癮,迷戀上網無法自制就叫網路成癮,如是攝取某種物質就稱為物質成癮,如毒癮、酒癮、菸癮等。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將電玩成癮加入第十一版國際疾病分類之精神疾病當中,主要症狀為「無節制沉溺於網路遊戲」,「即使有負面效果仍持續遊玩」,而諸多研究亦發現人際關係困難或個性內向或有憂鬱及焦慮症狀者比較容易「成癮」。 王安南醫院精神科醫師表示,成癮可以尋求醫療協助,結合多種療法為每位患者量身打造最適合治療方式。由於成癮的成因大多有心理與社會上錯縱複雜原因,所以不像身體疾病可靠吃藥就能緩解改善。如懷疑自身或親朋好友可能有憂鬱症、恐慌症或強迫症,應盡速至精神科求助,從中找出根本原因及治療方向。 電玩成癮也是疾病 不治療病情恐加劇精神科常見療法有認知及行為療法,認知療法是指在患者認知上引導其逐漸察覺過度依賴及沉迷於電玩會造成的負面影響,行為療法則是希望讓患者改善認知扭曲問題、改變思考模式。「成癮」如沒有即時就醫,可能衍生其他成癮現象如網路成癮、自閉行為等,並影響身體、心理、家庭、社會層面。 王文隆醫師表示,子女有這樣的問題,家長可陪同至精神科求助,而不是一味責罵與禁止,若造成子女選擇化明為暗將更難解決。他也呼籲正在放暑假的學生及家長,應把電玩成癮看成是一種疾病,如同身體疾病一樣,若不及早治療,病情可能日益嚴重。大帥經過幾次心理治療後,發現其打電玩背後主因竟是因為缺乏愛及為了填補空虛,在醫師引導方向後,其更懂愛惜自己身體與學會正向思考,面對困難時亦能更加冷靜來處理,也讓人際關係明顯改善,真正邁出電玩成癮的深淵世界。

助聽器180天試用 伴重拾聆聽樂趣

助聽器180天試用 伴重拾聆聽樂趣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當初就是聽不好,才不想戴助聽器啊!」75歲的呂伯伯表示,十年前聽力受損,買了助聽器,使用後沒改善且適應困難,最後索性不戴,近年聽力逐漸惡化,影響到出遊、聽講座等原本喜愛的社交活動,讓他沮喪不已,不想因聽力退化放棄生活樂趣,決定鼓起勇氣重新佩戴助聽器。缺少聽力刺激 失智風險恐增5倍世界衛生組織公布65歲以上人口有近三分之一聽損,以此估算台灣聽損者約100萬人,但未佩戴助聽器者比例高達80%。聽力不僅與平衡、跌倒、心血管高度相關,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研究也顯示,減少聽力刺激,恐增加5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民眾不能再忽視聽力問題。明基集團旗下虹韻助聽器啟動「180天滿意宣言」,為陪伴聽損者走過適應期,把試聽期拉長至180天,並客製化規劃助聽器聽技巧訓練,利用助聽器聽技巧的訓練,讓大腦重新連結聲音、適應助聽器,讓他們漸漸回到社交圈,改善溝通、不再害怕與人互動。全台39間門市、3間聽力所加入計畫,一路伴你聆聽。虹韻在台已有20年服務經驗,實際訪談使用者後歸納發現,價格、擔心他人眼光及無法適應是未佩戴助聽器的主因,其中無法適應佔大多數。虹韻總經理王安表示:「在服務過程中,觀察到太多人助聽器戴不住、聽不好,沒有經歷過完整的佩戴流程,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常常會受到許多挫折及壓力。」由於了解聽損者的需求與難處,虹韻正式發表助聽器「180天滿意宣言」。「180天滿意宣言」可享受坊間助聽器公司沒有的聽力服務,完整佩戴流程讓聽力照護服務更加完整,經統計,虹韻上半年已有近1600名購買助聽器的顧客進行助聽器聽技巧訓練,讓聽損者藉由透過聽力檢測、選擇合適的助聽器、音質調整和客製化專屬的助聽器聽技巧訓練教材,在180天內適應助聽器,若認為效果不佳或是對產品有疑慮,在第一個月或第六個月,可以申請全額退費。助聽器+客製化訓練 大腦與聲音再連結為什麼助聽器的試用期這麼長?原因在於重建聽覺神經與大腦的連結!根據美國國家衛生中心統計,有聽力問題的患者平均會延宕7年至10年才尋求治療,這過程中逐漸遺忘許多聲音,當戴上助聽器重新聽到聲音時,往往造成初次佩戴的不適應及不舒適等問題;王安指出,像是大自然裡的蟬鳴鳥叫,對一般人來說耳熟能詳,但曾有多名長者戴上助聽器後,對這些聲音感到陌生又奇特。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童寶娟表示:「長期聽力受損後,沒有接收語音刺激會造成神經退化及辨識力下降,除了聽覺輔具適時介入之外,需搭配聽能復健及技巧練習,幫助聲音與大腦重新建立連結。」許多文獻指出,大腦的神經可塑性至少要三個月適應期,國外許多學者認同戴助聽器後,應搭配相關的聽能復健,可讓助聽器發揮較高的效益。北護曾與彰化基督教醫院合作3、4年,針對佩戴助聽器個案進行聽能復健課程,許多個案因聽力受損,導致無法完整的聽懂一段簡短句子,經過多次聽能復健的課程練習後,才終於能夠清楚理解一整句話,重新踏出與人溝通的第一步。戴得住聽得好 協助聽損者找回自信王安表示,呂伯伯過去戴助聽器習慣不佳,有時戴、有時不戴,聲音與大腦重新的連結斷斷續續,所以認為效果不佳。配合助聽器聽技巧訓練後,呂伯伯進步很多,現在即使對於沒有學過的聲音,也可以明確表達語調,走路時或在課堂中主動回應說話內容。虹韻180天滿意宣言,希望在陪伴聽損者的路上,戴得住、聽得好,協助每個使用者找回自信,重拾世界美妙聲音。

老玩童開心玩 失語長輩玩桌遊健腦

老玩童開心玩 失語長輩玩桌遊健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爸,一起來玩撲克牌吧!」大女兒鼓起勇氣,向眼前幾乎是陌生人的爸爸提出邀約。猶記上一次玩撲克牌的光景是5年前過年的事。曾經是大學講師的王爸爸因為左腦動脈梗塞導致失語症,語言理解及表達能力皆受影響,過去能和專業人士高談闊論,現在卻僅能理解簡單對話,很少有主動的口語回應,甚至連123都數不出來,誰想得到每天固定慢跑3公里、很重視飲食且有良好生活作息的王爸爸,仍然這樣遇上中風。撲克牌排七、麻將對對碰也能當訓練工具桃園長庚醫院復健科語言治療師方薇嘉表示,成人語言障礙患者通常能察覺自己的表達、理解能力不如從前,因而迴避溝通互動的機會,然而愈少開口練習,就愈難有所進步。不過,若能將語言目標融入生活中,輔以規則簡單、輕鬆有趣的活動作為練習口語的開端,不僅能提升患者的溝通動機,也能讓患者在自然情境中將所學策略更有效、更主動地實際運用。活動1:撲克牌排七活動目標理解:理解簡單句型、數字順序、輪替互動、遊戲規則。表達:利用撲克牌的顏色、花色、數字訓練主動說出序列語言或句型的能力。活動方式:如同一般排七的遊戲規則。遊戲過程中,參與者以詞彙如「方塊七」或固定句型「我要出方塊七」做為示範並讓患者練習主動表達;輪替時,以固定句型「換你了。」搭配眼神接觸提醒身邊的同伴,練習主動開啟互動。活動2:麻將對對碰活動目標理解:理解簡單句型、同物配對、數字順序、輪替互動、遊戲規則、短期記憶。表達:利用麻將的花色訓練主動說出序列言語(n萬、n條、n餅等)或完整句型的能力。活動方式:先將不同的花色分類,在單一花色中挑選出九張牌,每張牌兩個,和失語症患者共同檢視,如「這是什麼?」,同時練習命名,如「一萬」,介紹完後協助患者洗牌,將麻將排列整齊後一起記憶位置。遊戲人數不限定,依序翻牌並命名,翻到相同者須說出「我找到一樣的」,且能獲得再次翻牌的機會。最後由失語症患者幫大家計算配對成功的牌數,比較數量多寡進行排名。7個要訣 簡單遊戲互動發揮大功效以上提供兩種遊戲方式做為參考,生活中還有許多容易取得的物件可以當語言練習的素材。在遊戲的過程中,謹記以下要訣,就能將簡單的遊戲互動發揮出最大的功效:1.若患者無法理解遊戲規則,可將指導語拆解成更簡單易懂的句型,同時輔以動作示範。2.若患者出現詞彙提取困難的狀況,引導者可將目標句型調整成問句,「你要出黑桃幾呢?」或「你要出黑桃五還是愛心七呢?」做為間接提示。3.聽覺、視覺、觸覺的輔助,皆能協助誘發患者的主動表達。4.尊重患者的感受,雖然是簡單的遊戲,切勿將患者視為幼童,言行舉止都要符合成人的社交禮儀。5.放慢語速,允許等待時間。患者在理解和表達皆需要較多的反應時間,若參與者也放慢節奏,一同耐心等待,患者較不會產生比較心態甚至感覺自卑。6.所有引導內容都盡量模擬最接近自然情境的對話,讓患者不要覺得刻意,較能放鬆心情,增加溝通動機。7.時時留意患者情緒,若在互動過程中感覺到沮喪或無趣,或許需要暫時休息或考慮調整遊戲方式。語言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失去語言能力就好像被世界隔離,音訊全無,這時候家人或照顧者無疑是患者最大的後盾。相信只要能提供正確的引導、合適的目標,並給予耐心、尊重及正向支持,絕對會為彼此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英研究:肥胖易染武肺 死亡率翻倍

英研究:肥胖易染武肺 死亡率翻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2020年,一場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席捲全世界,對人類生活和全球經濟造成很大的衝擊,截至7月份的統計,全球感染人數已經超過1100萬人,死亡人數也超過50萬人,威脅還在持續進行當中,但你知道肥胖會大幅提高冠狀病毒肺炎死亡率嗎?伴隨心臟病或糖尿病 染疫風險更高在英國對近1萬7000名COVID-19住院患者的研究中,肥胖者的身體質量指數(BMI)大於30,其死亡風險比非肥胖者高33%。另一項研究也發現,肥胖者死於COVID-19的風險增加一倍。研究人員表示,如果還有跟肥胖有關的其他健康狀況,例如心臟病和第2型糖尿病,則患病風險甚至會更高。鑑於全球肥胖比率很高,世界肥胖聯合會說,感染冠狀病毒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身體質量指數超過25」。美國、義大利和中國的早期研究也顯示,這是一個重要的危險因素。為什麼肥胖有高風險?1.體重越重,身體的脂肪就越多,那麼身體就越不健康,肺活量也就越低,意味著要使氧氣進入血液和身體周邊需要更大的努力。這也會影響心臟和血液流動,循環系統承受著更大的壓力。在冠狀病毒等感染期間,會有嚴重的影響。最終肥胖的身體由於缺少進入主要器官的氧氣而變得更容易衰竭。這就是為什麼重症加護病房中超重和肥胖的人,更需要呼吸幫助和腎功能支持的原因之一。2.科學家發現細胞中存在一種稱為ACE2的酶,是病毒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在脂肪組織中該分子的含量較高,這可能是他們感染肺炎高風險的原因之一。3.肥胖者的身體免疫反應並不那麼好,抵抗病毒的能力較差,是由於被稱為巨噬細胞的免疫細胞驅動的炎症侵入了我們的脂肪組織。 它們干擾我們的細胞對感染的反應。導致「細胞因子風暴」(cytokine storm)一種威脅生命的自體免疫系統反應過度,從而引起炎症和嚴重傷害。健康不二法門:均衡飲食、定期運動肥胖通常也伴隨其他健康問題,例如心臟或肺功能不佳,腎功能不良或第2型糖尿病,所以要如何保持健康,最好的方法是均衡飲食,緩慢進食,避免導致飲食過量的情況並且定期運動。(文章授權提供/何信緯醫師)

代謝症候群 10大死因半數與它有關

代謝症候群 10大死因半數與它有關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去年國人10大死因,有一半疾病與代謝症候群有關,其中腰圍是評估代謝症候群重要指標之一,根據國健署2018年成人預防保健資料顯示,全台40至64歲中年人口逾5成腰圍過粗、三高中有一項異常,45歲後女性的代謝症候群增長率更是男性的2倍,國健署署長王英偉呼籲民眾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除了注意飲食,每周至少運動150分鐘以上。3成中年人有代謝症候群 罹糖尿病風險增6倍國健署慢性病防治組科長李惠蘭表示,腰圍過粗者(男≧90公分,女≧80公分)是代謝症候群的高危險群,全台40至64歲人口逾3成有代謝症候群,腰圍過粗易導致三酸甘油脂濃度及血糖升高,並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有代謝症候群者罹患糖尿病是一般人的6倍、高血壓4倍、高血脂3倍、心臟病及腦中風2倍。李惠蘭指出,國內代謝症候群的患者隨著年齡呈現倍數成長,男性19至44歲約21.8%有代謝症候群,45歲至64歲則增加至39.7%;女性19至44歲約9%有代謝症候群,到了45歲至64歲則增加至32.7%,男女代謝症候群盛行率都以倍數成長,女性的盛行率隨著年紀增加超過3.6倍,增長率是男性的2倍。步入中年代謝懸崖 腰圍容易暴增台中榮總院長許惠恒表示,男女步入中年後,代謝力會隨著荷爾蒙逐漸降低,會使內臟脂肪堆積並增加胰島素阻抗性,到了一定年齡容易出現「代謝懸崖」,腰圍容易突然暴增。此外,侵襲全球的武漢肺炎疫情也與肥胖有關,根據英格蘭公共衛生署統計,重症患者中,肥胖者比例高達38.5%,肥胖也是染疫死亡的高危險群。預防代謝症候群,許惠恒院長建議,飲食以低油、低糖、低鹽及高纖為原則;運動每周達到150分鐘,每周5次、每次30分鐘,或每日累計30分鐘的中等身體活動規律運動,健走、慢跑都是不錯的運動。

21歲警遭撞腦死 母含淚器捐「愛你」

21歲警遭撞腦死 母含淚器捐「愛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任務結束!新北市樹林分局警員楊庭豪2日凌晨執勤途中遭無照少年撞擊導致腦死,家屬忍痛器官捐贈,今天執行器捐手術。下午2點警察弟兄列隊在加護病房門口敬禮致意,高喊:「庭豪兄弟,謝謝你的大愛!」一路陪伴的楊父、楊母更是泣不成聲,楊母淚崩說:「你很勇敢,媽媽愛你,你是最棒、最優秀的!」幫助庭豪完成助人心願 遺愛人間21歲的楊庭豪因腦部受創嚴重,經治療狀況仍不樂觀,昏迷指數僅有3,腦幹功能喪失,亞東醫院醫療小組兩次判定腦死,家屬悲痛之餘決定器官捐贈,幫助楊庭豪完成助人的心願,遺愛人間。今天下午2點醫療團隊將楊庭豪從5樓加護病房推至3樓手術室,一路上楊父、楊母以及親友們陪伴,楊庭豪身旁播放佛經音樂,楊母幾乎哭癱,楊父也哀痛地不發一語,楊母哭喊:「Jerry,你很勇敢喔!你的任務結束了」,場面令人鼻酸。捐心臟角膜等8部位 10家庭受惠亞東醫院醫學研究副院長鄭國祥代表院方向家屬致謝,鄭國祥表示,庭豪的犧牲奉獻救了很多人,捐贈的心臟、肺臟、胰臟、肝臟、腎臟、眼角膜及血管等8部位,預估有10個家庭受惠,遺愛人間,庭豪把這份愛發光發熱,非常偉大,院方會努力把手術做好。家屬表示,雖然庭豪受傷了,但身體還是很強壯,如果捐贈器官可以幫助更多人的話,相信這是也從事警職的庭豪最重要的心願。立委葉毓蘭在表示,將推動立院提案修法,希望無照致死傷可比照酒駕修法,提高刑責,另對未成年無照追究家長及車輛所有人責任,「楊庭豪不能白白犧牲」,並保證會修「楊庭豪條款」,不要讓更多的庭豪媽媽在暗夜中哭泣。

你便秘了嗎?常用浣腸劑恐成癮

你便秘了嗎?常用浣腸劑恐成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大不出來怎麼辦?」有些人因為壓力大、飲食不正常導致兩天沒排便,或是糞便呈顆粒狀,這就是便秘嗎?其實不然,食藥署邀請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醫師孫文俊,替惱人排便問題解「秘」。大腸息肉或直腸癌 可能引發排便不順孫文俊醫師表示,看診時會先問患者:「你多久沒排便,還是大便較硬、較乾或是排便時會痛?」因爲臨床上對便秘的定義,主要是以時間為指標,超過3天以上沒排便就是有便秘現象,至於糞便的形狀及軟硬度屬於臨床症狀,例如:便形像一顆顆的小雞便,可能與水分攝取不足有關,通常不會稱為便秘。此外,有些人雖然每天排便,但卻一直有便意或覺得排不乾淨,歸類在「排便不順」,醫學上稱為「裡急後重」。孫文俊醫師強調:「有這種現象反而要提高警覺,因為大腸息肉或直腸腫瘤也可能引發排便不順,若伴隨糞便形狀突然改變、出現便血等現象且持續兩周,最好趕快就醫檢查。」除了受到先天性臟器結構的影響,孫文俊醫師指出,便秘的5大主因包括:1.飲食:水分及膳食纖維攝取不足;2.缺乏運動:運動能刺激腸道反射;3.藥物:有些藥物會間接影響排便,特別是精神科藥物;4.習慣性憋便:越常憋便、排便反射性會越差,易造成排便功能異常;5.腫瘤:直腸或左側低位大腸若有腫瘤阻塞,糞便量會越來越少。食藥署提醒,便秘是良性病症,只要先從飲食和運動著手,多喝水、多吃蔬果,再配合每天運動,超過八成的輕症便秘者,都能獲得改善。浣腸劑使用不當 直腸恐受傷或穿孔有些民眾追求速成,或容易有便秘困擾的年長者,往往會先用瀉藥或浣腸劑來解決便秘問題,卻忽略便利之下可能隱藏的風險。孫文俊醫師表示,長期使用浣腸劑恐成癮,其插管頭形尖銳,若使用不當可能會造成直腸受傷或穿孔;有些瀉藥是刺激大腸收縮蠕動促進排便,所以服用越久,藥效就會越差。食藥署建議,當民眾有不適症狀,應就醫尋求醫師診治,以利提供專業的建議。孫文俊醫師指出,想要排便順暢,平時可以養成固定的排便時間,或在上廁所時,腳踏10~15公分的小板凳或以溫水沖洗肛門等方式,即可「便」行無阻。

出門前擦止汗劑沒效?使用時機有學問

出門前擦止汗劑沒效?使用時機有學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有多汗、體臭的困擾嗎?止汗劑和制臭劑又該怎麼用?為了解決難纏的體臭煩惱,食藥署邀請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科邱足滿醫師,為多汗者排憂解惑。邱足滿醫師表示,人體的汗腺有大汗腺和小汗腺,小汗腺分布於全身,而手掌、臉部及腳底特別多,這種腺體的導管獨立開口於皮膚表面,成分99%是水,呈弱酸性,主要透過排汗幫助調節體溫,然而皮膚表面細菌作用後會形成汗臭味;而大汗腺(又稱頂漿腺)主要分布在腋窩、肛門及陰部等部位,其導管開口於毛囊,汗液中含有蛋白質和脂肪酸,呈弱鹼性,經皮膚表面細菌作用後,會產生獨特氣味(費洛蒙)來吸引異性,但若味道令人不悅就會產生體臭。塗抹後不會馬上見效 需等待6至8小時小汗腺出汗是身體對熱的反應,情緒也會影響出汗;大汗腺是受到性腺和神經控制,在青春期之後才開始分泌,情緒激動時也會刺激大汗腺分泌,對於多汗的人來說,社交穿著會很困窘,如果是大汗腺分泌旺盛,加上細菌作用產生的體臭,就真的糗大了!面對多汗困擾,許多人會使用止汗劑,最常見的是鋁鹽,透過在汗孔頂部形成凝膠來止汗,塗抹後不能馬上見效,需等待6至8小時。目前衛福部核准於特定用途化粧品的止汗制臭劑共5種,其中4種可止汗,均為鋁鹽。須在皮膚完全乾爽時塗抹 睡前時機最佳塗抹鋁鹽時要注意,人在睡覺時汗腺分泌會減少而保持乾燥,睡前是最佳的使用時機,而塗抹部位的皮膚,必須在完全乾爽的情況下,如果皮膚略帶水氣,可能會產生弱鹽酸而刺激皮膚,產生搔癢或乾燥粗糙的狀況。經過一個晚上作用,鋁鹽會在汗孔頂部形成凝膠狀物質,白天就不會出汗了,到了早上可用濕毛巾擦在使用部位,藉此減少止汗劑殘留與刺激性皮膚炎,日間出門流汗後就不用再補擦。若每晚重複使用,一周後效果顯著的話,即可減少使用頻率,通常一周使用一次即可發揮止汗效果,但停用後就會逐漸回到原本的狀況。對於過敏體質、曾發生皮膚過敏、腋下有毛囊炎或傷口者不宜使用,以免發生刺激性皮膚炎。若大量出汗或嚴重體臭 應就醫治療邱足滿醫師說明,止汗劑產品有水劑、乳劑、膏劑、噴霧或滾珠等劑型,越水性的劑型效果越好,越膏狀的劑型的使用舒適度越佳,濃度越高者效果越好,但對皮膚刺激的風險也越高。至於噴霧劑型使用時要避免吸入。而制臭劑則是改變皮膚的化學性質,保持腋下不產生異味。許多除臭劑可以降低皮膚的酸鹼值,將皮膚環境變成對細菌較不利的弱酸性,阻止某些微生物繁殖;或含有抗菌成分抑制皮膚表面的菌叢,使其無法發酵而產生異味,藉此減少汗臭、體臭。某些制臭劑含有香料或稱體香劑,透過制臭劑的主要有效成分,並添加其他香味修飾體味,適合在出門前或運動後盥洗完、皮膚乾燥時使用。最後提醒消費者,止汗制臭劑只能抑制出汗或減少體臭,如果有大量出汗或嚴重體臭,應就醫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