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妳會用棉條?用錯恐致毒性休克症候群

妳會用棉條?用錯恐致毒性休克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夏天水上活動多,愈來愈多女性選擇衛生棉條,食藥署提醒,游泳或泡湯後須立即取出或更換新棉條,若未正確使用衛生棉條也可能產生風險,例如未清潔雙手、棉條放置過久容易造成感染,使用吸收量太大的棉條或因個人體質、衛生習慣等原因而引起「毒性休克症候群」。食藥署表示,「毒性休克症候群」是細菌毒素引起,初期症狀有發燒、紅疹、倦怠感等,極少數可能有危及生命的重症發生。若有以上症狀應停止使用衛生棉條,並立即至婦產科接受診查。勿使用超過8小時 有人一周未取臭味沖天衛生棉條使用方法為置入陰道中吸收經血,食藥署提醒,使用前應洗手並選擇適合經血流量的棉條尺寸,使用方法為一次只用一個棉條,一個棉條建議使用時間4至8小時,勿超過8小時。棉條放置妥後,體外會留有一條棉線以便取出棉條,若放置在正確位置就不會有明顯的異物感。中山醫院婦產科醫師郭安妮表示,經血量少應選擇量少型棉條,如果使用量多型棉條會導致陰道太乾、黏膜層受傷產生傷口,細菌於是從傷口進入。衛生棉條須常更換,曾有患者忘記取出棉條長達一周,直到分泌物變多又濃稠、散發強烈異味、外陰部紅腫,就醫才發現是棉條惹禍,致細菌性和念珠菌感染引起陰道發炎,經抗生素和外用藥膏治療一周才痊癒,若更嚴重可能骨盆腔發炎,出現發燒、腹痛症狀。衛生棉如細菌培養皿 經期尾聲也要勤更換除了衛生棉條,經期尾聲經血量少,許多人整天只用一片衛生棉或護墊,郭安妮醫師提醒,不管經血量多或量少,應該每2至3小時就更換一片衛生棉或護墊,因為即便沒流血還是有分泌物,加上夏天流汗多,若位勤於更換,衛生棉或護墊宛如細菌培養皿,容易造成陰部發炎。尿道位置鄰近陰道,陰道炎容易合併尿道膀胱炎,如果分泌物不多,建議穿內褲保持通風即可。夏天常流汗應保持私密處通風乾燥,多穿裙子、睡眠充足、多喝水,發炎期間更要多喝水。

皮膚腫塊2周大2倍 角化棘皮瘤作祟

皮膚腫塊2周大2倍 角化棘皮瘤作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7旬老翁頸部突起腫塊且快速長大,2周內長到2倍大,無壓痛感,切除化驗發現是惡性角化棘皮瘤;此病好發於中老年男性,常出現在皮膚曝曬陽光處,民眾身上若有莫名腫塊應速就醫。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黃季怡表示,73歲老翁1個月前注意到頸部皮膚突起一個腫塊,且快速變大,2周內就長到2倍大,周邊紅癢。檢查發現腫塊表皮有角質層增生,無壓痛感,經切除後病理化驗證實為惡性角化棘皮瘤。好發於中老年男性 與紫外線照射有關黃季怡醫師表示,角化棘皮瘤又稱皮脂軟疣或假癌性軟疣,是一種快速生長的腫瘤,發生在毛囊角化上皮的增生性病變,部分角化棘皮瘤可能有惡性變化(機率小於1%),但良性機會較高,也有機會自行脫落。角化棘皮瘤好發於中老年男性,危險因子與紫外線照射有關,發生率約千分之1,年輕人較少發生。病灶常出現在皮膚曝曬陽光的部位,如臉部、脖子、手臂,可能是長期紫外線照射、人類乳突病毒感染,或是毛囊的細胞變異分化而來。角化棘皮瘤外觀是單一圓形的突起腫塊,中央明顯凹陷,有些類似火山口狀;在凹陷位置充滿角質鱗屑,外緣則是平滑且充血泛紅的皮膚。病灶通常伴隨搔癢不適,同時生長非常快速,可能短時間內變大。由於角化棘皮瘤在外觀與鱗狀上皮細胞癌、基底細胞癌、日光角化症、脂漏性角化症相似,須以病理切片鑑別診斷。8%的人會反覆發生 小於1%會變惡性黃季怡醫師指出,絕大多數的角化棘皮瘤都是良性,有8%的人會反覆發生。有小於1%會轉成惡性,但切除就治癒,就算復發,也不會遠端轉移。治療方面,大部分良性的角化棘皮瘤會自行結痂脫落,屆時可能留疤。未自行脫落或脫落不完成可先以冷凍或電燒灼治療。反覆在同一位置發生的人,建議手術切除並做病理切片,有時可能需要輔助性局部放射線治療。平時養成防曬的習慣,避免皮膚接觸過多紫外線有助預防角化棘皮瘤發生。

午後養生超簡單 吞吞口水來杯清茶

午後養生超簡單 吞吞口水來杯清茶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未時,即下午13~15 點。心法藥方:摸摸腹部,吞吞口水,喝喝清茶。這是一個小腸當人體老闆的時辰。在這個時辰裡,人體真氣注於手太陽小腸經。這條經脈在我們吸氣的時候由手走頭。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經脈,它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一路向上,絡心臟,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流則循頸,上頰,至目,入耳,絡顴。小腸是身體裡的「共產黨員」,它徹底奉行毛澤東「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理念。王冰在注《黃帝內經》時說它「承奉胃司,受盛糟粕,受已復化,傳入大腸」,小腸總是受納來自胃的水穀,把食物中能消化的精華毫不客氣地接納,把剩下的糟粕甩給大腸。簡單來說就是將食物中的精華部分,包括飲料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進行吸收,再通過脾之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輸心肺,輸布全身,供給營養。《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祕典論》稱小腸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張景嶽也說:「小腸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穀而分清濁,水液由此而滲入前,糟粕由此而歸於後,脾氣化而上升,小腸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小腸接受、盛載食物的時候,對水穀進行「化物」、運化。最後運化成了什麼東西呢?後天之「精」,它可做人體內的「藥」。小腸是位好同志,它吸收來的水穀精華,「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把精微交給脾去運化於人體各個部位,把「精」交給腎這位「先天之本」。那麼,又是「誰」讓小腸如此「聽話」來完成這份「共產黨」工作呢?心!在上一篇文章裡,我們談到心為「君主」,它主神志,「心與小腸相表裡」,心的陽氣下降於小腸,幫助小腸分清泌濁。如果心火過旺,便會移熱於小腸,反過來,如果小腸過熱,也會導致心火亢盛,許多人「習慣性」口舌生瘡,買了很多西瓜霜噴也沒用,問題就出在這裡。要根治它,就必須從「摸小腸、降心火」做起。尤其在未時,要多摸摸腹部,做到「腹宜常摸」,並常念「呵」字以降心火。此外,小便短赤、尿道灼熱甚至尿血,也是因為心火太大,移熱小腸所致,因為「心與小腸相表裡」。所以心臟有毛病,小腸就得多幹活。現在大家明白為什麼中國有個詞語叫「心腹大患」了吧?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聽說某某孩子的吸收能力差,吸收能力差,就是指小腸的「運化」能力不強。如果是成年人,吸收能力不好,就容易在體內堆積垃圾,體內垃圾堆積多了,身體就容易百病叢生,好比官員公款吃喝多了就容易貪污腐敗。現在很多年輕人臉上長老人斑,問題就出在小腸吸收不好上。所以古傳中醫在治療臉上長斑時就從小腸治療起。醫家及道家高人會特別訓練徒弟們時不時進行「服氣辟穀」(這是聽起來很難,其實人人都可以很快學會的「功夫」,以後有機會我再另文專述),目的就是為了減輕小腸的負擔,同時有利於排出體內「積蓄」多年的垃圾宿便。現代人吃得太好、太精,對小腸反而是一個傷害。小腸除了負責吸收食物精華,還要負責把食物殘渣向大腸輸送,在吸收五穀精微的同時,也吸收大量水液,並將剩餘的水分經腎臟氣化作用滲入膀胱、形成尿液,經尿道排出體外,所以中醫理論說「小腸主液」。道家和醫家在打坐結束的時候,都要把口裡的唾液咽下並用意念送入下丹田, 這叫「玉液還丹」,可以治療很多現代病,所以我給這個時辰開的藥方才有「吞吞口水」。若無口水怎麼辦?有個簡單的方法可以馬上產生口水,想想吃青梅就好了,如果想了青梅還沒口水,可以上下叩擊牙齒36下,再用舌頭在口內從上到下轉上9圈就有了,把口水分三次吞下去就好!這個簡單方法可以治療牙齒病、口腔病、便祕、脾胃病等等。大家在未時多多做吧!此外,這個時辰也適合喝上兩杯功夫茶,尤其是那些中午飯吃太多吃太好的人,這個時候最想睡,兩杯清茶有利於提神、解渴、生津、促消化。順便提一下,「液」對臟腑、筋脈非常重要,它是一種具有滋養作用的精微物質,臟腑和筋脈通過「液」來得到滋養、滋潤。坐辦公室的白領經常有人抱怨腰酸背痛,就是「液」的濡養不足,導致筋脈不能發揮它們柔韌舒張的特性。喜歡喝上一兩杯咖啡的小資更容易有這個問題,就是因為咖啡使人脫水,使體內「液」不足。在歐洲,好的咖啡廳在給你端上一杯咖啡的時候,會給你一小杯白水,這是國內小資們需要學習的,喝咖啡可以,但要補足水!現代人所謂「三高」症其實也可以歸根到「液」不足上來。三高症的主因是虛火旺,虛火旺了,臟腑裡的液就收不住,臟腑的液都往外排,就容易導致血糖、血脂、血壓「三高」。所以大家別小看了未時的這個藥方:摸摸腹部,吞吞口水,喝喝清茶!(本文摘自/問道中醫:名醫李時珍第十六代嫡傳胡塗醫貫通古今中西的80堂醫道課/三采文化)

被孩子撞見爸媽愛愛 如何化解尷尬?

被孩子撞見爸媽愛愛 如何化解尷尬?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被孩子看到爸媽正在愛愛,表示爸媽真的太不注意了。在進行親密關係前,請爸媽一定要鎖上房門。我在接受性教育諮詢時,聽到很多起事件都是這樣發生的:孩子半夜睡醒後想找爸媽,因為臥室的門關著,於是透過相連的陽台,直接走進爸媽的臥室。家長一時疏忽沒關上陽台上的門,於是,孩子就直接從陽台進到臥房。家長一定要多注意,避免這種事情發生。除了不要讓孩子看到爸媽的性生活外,也務必注意不可以讓孩子看到保險套或情趣用品。萬一真的被孩子發現,家長也不能裝作沒事想要蒙混過關。因為那個場面可能會讓孩子誤會爸爸正在折磨媽媽,所以若沒有向孩子清楚說明的話,會讓孩子留下不愉快的回憶,如果是對男女性關係有點認知的孩子,還可能誤以為性行為是件不好的事。此時,與孩子展開對話是非常重要的事,但不要只是抓著孩子單方面做解釋,而是使用提問方式,問孩子:「妳看到什麼了嗎?」「妳是怎樣看到的呢?」「妳覺得看起來像什麼呢?」等等。孩子就會根據自己的理解來回答,如:「爸爸媽媽在打架。」或「兩個人在摔跤。」像這樣先提出問題,是為了讓家長掌握孩子知道了多少?是怎麼認知這件事的。掌握孩子的情況後,再根據孩子能夠理解的話說明即可:「媽媽和爸爸是夫妻,我們很愛對方所以才會玩這個遊戲,夫妻會用這種遊戲來表達我很愛你。」也可以使用前面提過的積木來說明。同時,也請家長跟孩子說抱歉:「這件事是很私密,不能讓別人看見的事。讓妳看見是我們的錯,真的很對不起。」家長在跟孩子對話時,千萬不能表現出性行為是件讓人羞恥的事。那樣的話,孩子可能會產生負面想法,認為「爸爸媽媽是不是做錯了什麼?」家長必須要以正常的態度面對,那麼自然能順利解決這個問題。(本文摘自/這世界很亂,你得和女兒談談性/采實文化)

夏日蟲蟲危機 幼兒別用薄荷藥膏止癢

夏日蟲蟲危機 幼兒別用薄荷藥膏止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夏日氣溫節節高升再加上下雨,容易孳生許多蚊蟲,有時晚上才剛睡著,耳邊就響起「嗡嗡嗡」的聲音,睡醒時更是左、右邊都被蚊子咬了一個包,到底該如何正確使用藥品,緩解叮咬後的紅、腫、癢呢?食品藥物管理署邀請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藥劑科翟晉德總藥師為大家解惑。市售蚊蟲藥膏分4類成分翟晉德總藥師表示,市售蚊蟲叮咬藥膏,大致可分為以下4類:1.抗組織胺:許多蚊蟲藥膏都含有這類成分(Diphenhydramine、Chlorpheniramine)如護那液、強力施美藥膏等都有,主要用途為緩解紅腫及止癢,是最常見的止癢藥物。2.局部麻醉劑:此成分常和抗組織胺一起製作成複方藥膏,本身並無消炎等相關效果,但藉由局部麻醉效果可麻痺搔癢感,使紅腫癢的部位較不易因抓癢產生傷口。3.類固醇:主要以消炎作用達到止癢目的,有些家長會擔心類固醇的副作用,但其實只要避免大面積塗抹並短期使用(盡量勿超過7天),治療效益很好,皮膚變薄及色素沉澱等副作用也較不會發生,須注意的是若已產生傷口,則不可使用類固醇藥膏,以免因免疫反應抑制,傷口更易遭感染。4.抗生素:當傷口出現破皮抓傷的狀況時,可使用抗生素藥膏(Bacitracin、Polymycin B、Neomycin),以免因細菌感染導致蜂窩性組織炎等感染症狀。恐引起癲癇、意識障礙等神經不良反應食藥署提醒,當嬰兒及2歲以下幼童如需使用含薄荷(Menthol)、樟腦(Camphor)等成分的外用止癢藥品,因可能引起嬰幼兒癲癇、意識障礙及呼吸抑制等神經不良反應,故使用前務必詢問醫師或藥師。而葡萄糖-6-酸鹽去氫酶缺乏症(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俗稱蠶豆症)患者應避免樟腦製劑,文獻上也曾有蠶豆症患者使用薄荷醇與類似物質後出現溶血性貧血的報告,使用時也需要特別注意。通常外用藥膏只是局部作用,較無全身性的副作用。但若不當使用,仍可能發生嚴重不良反應,遇到相關藥物問題時,請找專業醫師或藥師諮詢。

臺大健康創意競賽 學生跨界創意多

臺大健康創意競賽 學生跨界創意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為了鼓勵大專青年學子勇於積極創新,由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起,協同三顧股份有限公司創新教學鏈結產業,舉辦第五屆『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大健康創業創意競賽』,今年由台大醫院北護分院腎造科主治醫師陳世宜與衛生福利部醫事司科長李中月、佳斯昂有限公司吳東夏,三人聯手發想出「腎友動靜脈廔管智慧監測貼片」獲得金獎,以及三萬元獎金,未來若能商品化,將是減少洗腎併發症、減少健保支出的一大利器。偵測洗腎廔管阻塞獲金獎 商品化可減少健保支出陳世宜指出,2019年慢性腎臟病患血液透析人數高達8萬4千多人,患者需要在手臂上做「動靜脈廔管」以利血流通過,但在透析中心,每個月都會發現有5%到18%的腎友發生廔管阻塞的併發症,當場就無法洗腎,需要先請心血管外科醫師用氣球擴張術或取栓切除術,將廔管修復暢通,才能繼續洗腎,若未能即時處理,恐會有生命危險。為了及早偵測廔管阻塞的問題,陳世宜與李中月、吳東夏以科技和數據偵測並推估血管阻塞狀況後,再傳送到病人和醫師的手機提出示警,就能夠及早處理、預防洗腎受阻的危險、減少下次阻塞的機會。大健康參賽者爆增153% 跨界公衛與疫情有關『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大健康創業創意競賽』,是由臺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張睿詒教授發想,期望為臺灣健康產業注入新動能,今年第五屆競賽,初賽就有來自全國29所大專院校、65個系所組成53支參賽隊伍,共計157位同學參加競賽,光參賽人數就比去年的62人,爆增153%,規模之大為歷年未見,除了同校、同系所組隊,亦不乏有跨校、跨系所的同學合組參賽,可見活動受到許多學校、同學的關注,將參與本競賽列入其創業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張睿詒表示,今年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所以參賽隊伍有不少企劃發想與疫情改變民眾行為模式有關,例如,「健身習慣暨體能分析」,以AI影像自動分析,取代健身教練,就能打造完美身材;「無限動起來~雲端來相健」,利用居家聯網運動器材開發及線上運動指導,把家裡打造成健康房運動;而「健康單車悠活遊」則是結合AI和物聯網,即使一個人也能揪團騎單車,還能確認路況和路途中的空氣品質,以及路線裡的醫療、維修、人文資訊,騎車健身又能了解人文觀光資訊。在COVID-19疫情引發全球對健康及醫療的高度關注後,未來市場投資籌碼將更集中瞄準健康醫療相關產業之新藍海。張睿詒教授的前瞻思維,創立的『大健康創業創意競賽』羅馬戰場,將成為臺灣健康創新產業之新指標,期待在競賽中勝出的卓越團隊,成為臺灣未來新興獨角獸公司!

熟男不敵公主病 一摸就痛誤認卡到陰

熟男不敵公主病 一摸就痛誤認卡到陰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52歲王先生平時不菸不酒,也沒有慢性病,偶爾快走當運動,但最近身體飽受多處莫名疼痛所擾,從小診所看到大醫院,症狀仍毫無改善,不僅影響睡眠,也使白天精神不佳,一度擔心自己是否卡到陰或更年期,直到醫師確診為「纖維肌痛症」,經藥物治療後,症狀才大幅改善。 纖維肌痛症俗稱公主病 全身部位無一倖免亞洲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吳致螢表示,患者沒有不良習慣,平日生活沒有耗費體力的粗重工作,但身體疼痛卻如影隨形,各部位幾乎無一倖免,即便到多家診所、醫院就診,做過不少抽血及放射檢驗,結果總是莫衷一是,吃止痛藥休息一陣子,似乎有些改善,但過沒多久,全身疼痛再度來襲。 王先生的困擾不僅於此,他經常晚上失眠、白天無精打采、意志消沉,導致工作渾渾噩噩,連以往熱中的爬山、打球也提不起勁,令他懷疑自己自律神經失調、碰上更年期,甚至以為是卡到陰、被下降頭等,就診時根據詢問病史、臨床表現及壓痛點檢查後,確診為「纖維肌痛症」,經藥物治療後緩解許多。 患者遊走各科難診斷 常被當詐病或心理病吳致螢醫師指出,「纖維肌痛症」俗稱公主病,只要摸到哪,就會痛到哪,甚至輕觸身體也會造成莫名疼痛,由於外人無法體會患者的痛苦,因此常會以為是無病呻吟,就醫也會被當成詐病或心理病,無法被正確看待、診斷及治療。 「纖維肌痛症」盛行率約2~4%,以女性患者居多,確切致病原因仍不明,一般認為可能與中樞神經系統失調、神經傳導物質有關,包括疼痛刺激太嚴重或持續太久,造成中樞對疼痛感受的敏感化,腦部容易將不是疼痛的刺激,誤認解讀為疼痛訊號,以致於體內疼痛抑制系統功能下降。 如警報器故障 抗鬱藥物及體能訓練可改善疼痛感猶如警報系統,對身體具示警作用,讓人可適時就醫,及早治療,但此病有如警報器故障,一直發出假警報,使患者身體或心理提心吊膽,不僅嚴重干擾正常工作及作息,甚至造成焦慮、憂慮及失眠,因此患者往往遊走於神經科、身心科、骨科、風濕科和復健科,仍找不到原因也無從改善症狀。 吳致螢醫師強調,目前仍無法以醫學檢驗儀器協助確診,包括檢查肌肉、骨骼或關節病痛的方法,甚至於針對疼痛部位的肌肉切片檢查,在顯微鏡下也觀察不到任何的肌肉發炎病變,不過研究顯示,早年受傷或感染、遺傳因素及環境因素都可能是致病影響因子。 吳致螢醫師提醒,目前無法以單一因素歸咎病因,不過確實可藉由抗憂鬱藥物、抗癲癇藥物,以及物理治療、體能訓練及認知行為治療等方式,達到改善症狀效果,讓生活再度步上正軌,早日脫離「公主病」的夢魘。

被職場霸凌只能忍?4招自救破解噩夢

被職場霸凌只能忍?4招自救破解噩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8歲女性,主管不時以業務為由約喝咖啡,幾次後發現主管會動手動腳讓她很不舒服,但礙於主管不知該如何,只能找理由躲避。32歲女性,除原職務外有時承辦主管指派工作,與主管互動良好,同事眼紅忌妒,常在主管面前中傷她。37歲男性,工作表現良好,但主管總是不公平對待,有工作或加班一定找他,跟主管反應未獲任何改善,每次考評也備受打壓。55歲男性,近半年心悸、眩暈、盜汗經常發作,妻子陪同就診。原訂接任高階幹部,遭人蓄意操作,改由其他人接任。有苦不敢說 最後導致精神創傷書田診所精神科醫師孔繁錦表示,以上都是職場霸凌常見的問題!霸凌是指加害者憑藉暴力、權力、優勢,於特定場域所進行持續性的侵犯、欺壓、剝奪、貶低、排擠等行為,使受害者遭到傷害、威脅、羞辱、挫折、孤立,產生身心症狀。孔繁錦醫師指出,許多人與同事、上司相處的時間比家人還長,當職場關係不健康甚至產生霸凌,影響的身心創傷不可輕忽,常見職場霸凌的類型有四類,如語言暴力、性騷擾、肢體暴力、精神暴力。根據門診觀察約有一成的人有被職場霸凌的經驗,為了生活為了經濟,主管掌握加薪升遷,在職場員工通常是弱勢,有苦不敢說,只有忍耐,最後導致精神創傷。在社會各個角落都有可能隱藏霸凌事件,只是發生的程度強弱不一,起因與性別、種族、語言、宗教、家族、派系、社團、階級、地位、收入、身高體重、外貌、成績、新人等因素有關,從各類的霸凌事件可歸類出。常見五種霸凌場域為校園霸凌、職場霸凌、社團霸凌、家族霸凌及網路霸凌,並以身體、言語、關係、業務、性、剝奪性之方式進行霸凌,其中性霸凌可分為性侵害、性騷擾,倘霸凌致對方自殺身亡,無異於霸凌殺人。霸凌事件發生的角色眾多可分為加害者、受害者、默許者、助虐者、旁觀者、安慰者、保衛者。其中,加害者同時或曾經為受害者,稱為轉害者。正面回應 忍讓會讓加害者更囂張遇到霸凌該怎麼辦?孔繁錦醫師表示,遇到霸凌要正面回應,忍讓可能會換來更多霸凌,讓加害者更加囂張,讓自己處於任人宰割的狀態。遇到霸凌的自救行動如下:行動1:積極蒐證。善用手機錄音、錄影、對話截圖、通聯記錄、監視器、行車紀錄器。請朋友幫忙。行動2:讓該知道的人知道。向親友傾訴、向上司申訴、體制外陳情、聘律師提告,讓霸凌者與共犯結構得到制裁。行動3:找加害者面質。事先演練,找親友陪伴,勇敢果決口條順暢,避免暴衝。行動4:出現身心症狀,尋求精神科專科醫師諮詢。新鮮人遭不當對待 相信自己的感受現正值畢業季,許多社會新鮮人即將踏入職場,孔繁錦醫師提醒,倘在面試或進入職場期間被不當的對待,要相信自己的感受,霸凌隱藏在各個角落,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面對職場霸凌不可強忍,除了透過公司或政府申訴管道外,出現身心症狀或陰影無法擺脫時,務必尋求精神(身心)科醫師協助,避免讓自己陷入惡性情境太久造成身心受創,甚至引發自傷或傷人的念頭。

富貴手糾纏10年 竟是「香港手」

富貴手糾纏10年 竟是「香港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人都知道,被黴菌感染的腳俗稱「香港腳」,但你知道也有「香港手」嗎?一名40幾歲男建築工人,左手掌皮膚角質增厚,還有廣泛脫屑,長達十幾年,以為自己是富貴手,但擦乳液、工作時戴手套都沒改善,就醫後醫師在顯微鏡下看見他手掌皮屑中有許多黴菌菌絲,才知道是「手癬」。患者通常有足癬 診斷為兩腳一手症候群該名工人因富貴手長期沒改善,也沒有痛癢症狀,某天因胯下紅癢的股癬就診,醫師發現他只有單手掌面的角質增厚及脫屑,再察看他雙腳底及腳側,也有類似左手掌變化的角質增厚及脫屑,同時腳趾縫有脫屑,於是刮了左手掌皮屑做顯微鏡檢查,發現有許多黴菌菌絲,診斷為足癬併手癬的「兩腳一手症候群」。 郭綜合醫院皮膚科醫師劉貴中表示,「手癬」就是手部皮膚被黴菌中的皮癬菌感染,如同俗稱香港腳的「足癬」是腳的皮膚被皮癬菌感染。手癬相對少見,臨床上的表現,常為受感染的手掌角質增厚,併有廣泛的脫屑,掌紋皺摺處可能更嚴重,且多無症狀,僅部分患者偶爾有手部緊繃或微癢的感覺。 手癬患者通常也會有足癬,特別的是,這些患者通常兩腳都有足癬,但卻只有一隻手患有手癬,或偶爾遇到雖兩手都有手癬,但一隻手的症狀明顯比另一隻手嚴重許多,這種在醫學上稱為「兩腳一手症候群」。 別用手摳腳 手癬通常由足癬傳染劉貴中醫師指出,兩腳一手症候群患者的手癬,通常是由足癬傳染,且手癬的發生往往比足癬晚了好幾年。發生手癬的那隻手,通常是習慣去摳腳的手,但不一定是患者的慣用手,同時也和該隻手容不容易流手汗無關。有些統計發現,手常需要做勞力工作的人比較容易得到兩腳一手症候群。 長久以來存在一個疑問:為什麼兩腳一手症候群患者在經過多年後,仍然只有一隻手有感染或明顯的感染,而另一隻手沒有感染或只有輕微感染呢?這到目前為止仍沒有答案,但其中一種推論是,因為手相對於腳,是處在開放乾燥的環境,且每天通常也會有數次洗手,導致皮癬菌不容易在手上感染,除非某隻手常去摳抓患有足癬的腳,才比較有機會讓皮癬菌感染到該隻手。 其他部位若感染 一起治療避免交互感染劉貴中醫師提醒,當發現長期只有一隻手掌呈現角質增厚且有廣泛脫屑,若雙腳底、趾縫也有脫屑,就要注意可能是兩腳一手症候群。而若患有手癬或足癬時,也要注意是否還有灰趾甲或股癬等其他部位的皮癬菌感染,必須一起治療,避免交互反覆感染。治療手癬時,除了外用的抗黴菌藥物,通常還會加上去角質藥物,以加強治療效果。

驚!媽媽出門買飯 兒玩打火機險燒屋

驚!媽媽出門買飯 兒玩打火機險燒屋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小易媽媽趁小易熟睡時外出買午餐,小易起床不哭不鬧,但玩起打火機,火苗引燃房內堆積的泡麵包裝,好險被隔壁房的鄰居發現阻止火災發生。」「寧寧爸爸因為工作關係,請小學二年級的哥哥照顧5歲的寧寧,寧寧與哥哥為了玩耍,爬到床櫃上往下跳,寧寧不慎受傷手指骨折。」「阿翔的媽媽為了接就讀小學的姊姊放學,開電視給阿翔看,結果阿翔在沒人看顧下觸碰到熱水開飲機,造成大腿燙傷。」暑假護童不放假 別太有自信孩子能照顧自己暑假倒數,兒童保護不放假!孩子暫時少了課業壓力,積極向外展開各式活動,安全議題需要格外重視,且暑期孩子在家時間變長,更容易增加獨留的頻率,埋下危險因子。南台中家扶中心主任王金敦表示,「獨留」案件持續在兒童保護工作佔有一席之地,很多時候家長太有自信孩子能夠照顧好自己、能明白聽從家長的指示,大人就放心外出獨留孩子一人,但往往只需要短短幾分鐘,孩子的好奇心就可能讓他陷入受傷甚至死亡的意外中。因此別讓兒童處在危險環境中,疏忽照顧、獨留孩童就是兒虐。家長勿心存僥倖 幼童獨留幾分鐘也會陷危險依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第51條,6歲以下或有需要特別看護的兒童,不可讓其獨處或由不適當的人代為照顧。時常在社會版看到獨留造成的兒童安全議題,但家長往往輕忽嚴重性。王金敦主任指出,在法條中雖明文規定6歲以下不可獨留,但即使是超過6歲的孩子,為了確保孩子的安全,避免發生墜樓、火警等危險,最好還是別讓孩子在家獨處。南台中家扶請大家重視兒童獨留問題,發現疑似跡象時,如疏忽照顧、獨留孩童、不當管教,請撥打113保護專線,一起守護兒童的安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