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懷孕遭公司刁難 專家教妳捍衛工作權

懷孕遭公司刁難 專家教妳捍衛工作權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廣達驚傳霸凌孕婦!根據報導,這名女員工去年6月時已懷胎7個月,不料卻因疑似子宮收縮破水,醫師診斷需安胎到生產,因此該名女員工安胎+產假共請假5個月,沒想到復職時,公司卻以她請假為由將該年度的考績評為「丙等」,更被主管要求寫績效改善表,但她不認為自己表現差,因此拒寫改善表,沒想到公司卻說:「如果你真的覺得不高興,你可以去勞工局申訴啊,我們也會把資料準備好。」女員工直言「根本是歧視孕婦!」 桃園市政府勞動局接獲該名女員工投訴後,展開調查、訪談,並在5月7日招開第3次性別工作平等會,審議後認定廣達電腦公司違反性別工作平等法第21條第2項,依法開罰2萬元。廣達表示,應該是主管與女員工溝通上有問題,才會讓對方覺得受到歧視,未來會加強主管的溝通協調技巧。 懷孕了卻遭公司不公平待遇?! 30歲的曉鈴(化名),畢業後就在這家公司工作,工作基本上都是「責任制」,幾乎天天加班才有辦法如期完成工作,最近得知自己已經懷孕,開開心心的分享喜悅,想不到過沒幾天,卻收到公司遞來的資遣單... 過去職場常會出現男女不平等的情況,政府釋出了性別工作平等法後,一般女性在職場上已較少出現歧視情況,但即使有這層保障,像瑄瑄這樣的例子仍然層出不窮,最常見的就是告知公司懷孕的消息後,就被用各種理由資遣;或是請完產假、育嬰假想繼續上班卻回不去。 婦女新知基金會倡議部主任周于萱指出,就婦女新知的觀察來看,懷孕歧視多半出現在規模較小的公司,較不重視人事管理制度,再加上公司規模較小、人力吃緊,每個人都肩負重責,若發生懷孕員工須請長假,人力調度較為困難;而大公司相對來說,有完整的人事管理制度,人力也較有彈性調度,即使一人請假,也可平均分配給多人分攤。 但是綜合來看,無論公司規模大小,都會有懷孕歧視問題,原因是雇主違反法律的成本不高,就算被申訴最後被認定違法,頂多也是被主管機關罰款;對員工來說,要提出申訴必須收集證據、證人,且過程緩不濟急,若遭到惡意解雇也不一定能夠復職,困難重重。 員工懷孕後,這些「假」公司一定要給 長達10個月的孕期,期間除了定期產檢外,還得面臨許多突發狀況,使孕婦不得不請假,根據性平法第21條,懷孕員工要休安胎假、產檢假、產假、育嬰假,及先生的陪產假,雇主均不得拒絕或視為缺勤而影響其全勤獎金、考績,或其他不利的處分。 公司要裁員,第一個找懷孕員工?這些懷孕歧視不能不知道 一直以來,懷孕歧視都是女性在職場上面臨的一項嚴重問題,因為公司常認為孕婦常請假,沒有付出勞動力卻要給薪水,認為是沒有生產力的員工。案例中不乏有雇主以業績不好、工作表現不佳、轉調其他部門等原因調降懷孕員工的薪水,或出了點小差錯,就都怪罪到懷孕這件事情上,甚至暗示她應該自行離職。 而職場文化也迫使這些懷孕員工因為怕失去工作、擔心請假造成同事工作量增加而不滿,最後選擇隱忍。周于萱主任強調,雇主才是負責補足人力調度的關鍵角色,人力不足並不是拒絕或刁難員工的理由。 懷孕、迎接新生命應該是一件喜悅的事情,不是罪,政府及企業應該要製造更多友善制度來支持父母。但周于萱主任也再次提醒,縱然懷孕媽媽有相關法律的保障,但當事人仍要主動、積極、勇敢地出來爭取,別讓自己的權益睡著了!懷孕媽媽們可檢視以下歧視情形是否曾經發生。 遇到懷孕歧視,可透過申訴捍衛自己的工作權 若雇主違反上述規定,可以先主動向公司的人事或主管提出疑慮,若協商後對於結果仍然不滿意,可以轉向地方政府的勞動主管機關(如:勞工局或勞動局)申訴。填寫申訴表單之後,地方政府的勞動主管機關會進行事實調查,並召開就業歧視評議委員會,認定是否違法。若委員會評定公司確實違反性別工作平等法,則會進行行政處分(如:裁罰)並要求改善。 若對於地方主管機關所作的處分有異議時,必須於10日內向中央主管機關性別工作平等會申請審議或自行提起訴願。如果對中央主管機關性別工作平等會所做的處分不滿意,還能依法提起訴願及進行行政訴訟。 不過周于萱主任也提醒,對單一勞工來說,申訴成本較高,單打獨鬥確實比較困難,建議可以及早加入適合的產業、企業、職業工會,以集體力量來改善性別不友善的職場。 1.台北市政府勞工局: 台北市性別工作平等諮詢專線:台北市民可直撥熱線1999 外縣市民02-2720-8889轉7023 2.勞動部:各地方政府窗口 3.婦女新知基金會:02-2502-8715 4.法律扶助基金會全國專線:412-8518(手機加02) 公司不當解雇,孕婦該怎麼辦? 萬一真的懷孕員工被不當解雇,該怎麼辦呢?以下3件事要先做: 第1步:想清楚,面對壓力 孕婦應先想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確定要為自己爭取權益,除了尋求援助外,還須調整心態面對壓力。 第2步:蒐集證據 「蒐集證據」是很重要的一環,因為任何申訴或法律途徑,都講求證據,書面資料、人證、口證等皆可,例如:將主管說過的「歧視孕婦的言詞」錄影或錄音存證或請同事作證、張貼「不歡迎女性員工懷孕」的人事公告、出缺勤單、薪資單等。 第3步:申請勞資爭議調解或直接進行訴訟 公司要資遣員工,除非是虧損、歇業、轉讓等狀況(根據勞動基準法第11條)。若想以能力不足資遣員工,必須提供許多證據說明,否則依照法令來說,公司不得隨意資遣員工。職務調動也必須遵循調動五原則(根據勞動基準法第10-1條)。若不幸遭遇雇主惡意開除或資遣,有兩種方式可行: 1.申請勞資爭議調解:這是政府提供的機制,目的是要讓勞資方能好好坐下來談。 2.進行訴訟:若協調破裂,也可以選擇打民事訴訟,請求恢復雇用關係,或是跟公司要求支付合理的資遣費。一般來說,人事規定建置不完整的公司,經常不願給予孕婦產假、安胎假等,也可能會有未給付加班費、勞健保高薪低報等問題,若計算所有損失超過一定金額,建議直接找律師代為處理。   Point!想保住工作,這兩點不要做 被公司資遣,大多人都著墨在資遣費是否合理,但其實孕婦面對「不當解雇」也有要求保住工作的權利,因此以下兩點絕對不能做: 1.簽文件要小心、不輕易辦理離職手續 周于萱主任表示,曾遇過個案要請產假時,公司雖然同意,但表示有些職代交接的文件要簽,當事人不疑有他,沒有細讀就全數簽署。放完產假準備復職時,才發現公司當時將「自願離職同意書」夾在交接文件裡,她沒仔細看清楚就簽了,最後不僅無法回公司上班,連失業補助都沒得領。 因此,提醒孕婦們,在簽署文件時必須格外小心,絕對不要因為一時的壓力簽署任何自己不清楚的文件。若遇到公司不當解雇,也應該積極爭議,不要輕易因為壓力而屈服辦理離職手續。 2.正常上下班,請假照程序 若遇到不當解雇的狀況,千萬別因為公司叫你不要來了,就真的不進公司,這樣會被視為「沒有給付勞務意願」,公司就能以「無故曠職」解雇員工,甚至連資遣費也拿不到。遇到不當解雇,最好趕快申請勞資爭議,並且維持正常上下班,保留後續請求薪資給付的空間。即使是請假,也仍然要依照程序,避免衍伸其他可能的爭議。   其他相關QA Q1.孕婦被解雇退勞保後,未來還能請領生育補助嗎? 依勞保條例規定,孕婦必須參加保險滿280日後分娩,或參加保險滿181日後早產時,才能請領生育給付。不過,所謂的滿280天或滿181天,是指生產前「曾經」參加過勞保的年資合計達280天或181天就可以,並不是指生產前最後一次的加保年資。因此孕婦只要是在保險有效期間懷孕,且符合規定的保險日數,雖然是在退保後才生產,還是可以請領生育給付。   Q2.懷孕期間找工作實則不易,有什麼樣的建議給孕媽媽們呢? 孕婦遭資遣,雖獲得資遣費,但挺著肚子找下一份工作著實不易,周于萱主任建議孕婦可以加入媽媽社群,與其他媽媽們分享工作經驗,交換性別友善的公司情報。不過懷孕期間身體狀況的確會受到影響,無法從事太密集的體力活動,找工作上很受限,因此孕媽媽也可考慮先找些兼職工作,時間上較彈性,若身體不適也能進行調配。   建立性別友善職場,你我一起搶救少子化 最後,周于萱主任也提及,現在的社會環境,仍有婦女願意懷孕生子,已經非常不容易。除了生孩子以外,目前絕大多數的照顧責任仍落在女性身上,讓許多女性當了媽媽之後,似乎就不得不犧牲自己的事業。 婦女新知基金會認為,如果女性願意發展自己的職涯,不管是政府、公司、另一半、親友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應該支持她們有這樣的選擇,因此照顧公共化、性別友善職場,都是很重要的政策方向。現在政府一直在擔心少子化問題,但如果連讓女性安心懷孕的環境都沒有,那政府要如何搶救少子化、解決低生育率的問題呢? (文章授權提供/嬰兒與母親)

老人長期貧血 當心前白血病悄上身

老人長期貧血 當心前白血病悄上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輕婦女攙扶著年約60歲的家人來看診,她說:「蔡醫師,我媽媽這幾年有貧血問題,覺得有點累、容易暈、容易喘,其他也沒有特別症狀,經過大醫院檢查,血液腫瘤科醫師說是骨髓分化不良造成的貧血。」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是個難纏的疾病,我詢問患者做過什麼治療?年輕婦女表示:「一開始打過紅血球生成素,也試過類固醇、免疫調節劑、去甲基化藥物、還有化療,沒有特別的進步,現在就是定期輸血,還有吃排鐵劑……也不知道下一步該怎麼辦?」長期不明原因貧血 恐骨隨分化不良症候群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骨隨分化不良症候群(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 MDS),是一種骨髓造血病變,有兩個主要的臨床問題,包括因血球偏低造成各種不同程度的血液功能不足,以及轉化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機會。根據統計,台灣每年約有500例新診斷骨髓分化不良症候群的患者,一般好發於70歲以上老人,但近年來50-60歲的年齡層也有增加趨勢。這個疾病以前並無有效藥物治療,而且因為容易轉變為俗稱血癌的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所以又被稱為「前白血病」,致死率高,平均存活期約為2年。大部分患者一開始並沒有特別明顯的不舒服,最常見的就是疲倦、頭暈。根據統計,其中九成剛開始會表現不同程度的貧血,約一半的患者則表現白血球低下,所以並沒有特別引人注意的症狀。直到因為長期不明原因的貧血,經過骨髓檢查並觀察血球型態,加上鐵質染色以查出是否有環狀含鐵顆粒之有核紅血球之存在,並配合染色體之分析,才能真正診斷出來,有時已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中醫調理半年 患者不用定期輸血中醫方面,本病屬於中醫「虛勞」、「血虛」、「內傷發熱」、「血枯」的範疇,近年來亦有提出新名為「髓瘀虛損」。在古代對於相關的血液疾病,就已經有不少論述及理論,從最早在《內經》提到的「腎藏精,主骨生髓」理論就為本病的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而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為毒邪,骨髓蘊毒,導致肝鬱、脾虛、腎虛為本,氣血陰陽虧虛為先,形成造血紊亂的症狀。治療方面,明朝.汪綺石的《理虛元鑑》是虛勞專書,其中提出「理虛有三本,肺、脾、腎是也」對於後世影響深遠。對於本病的治療,中醫主要是以毒、瘀、虛三個方面來調理,所以解毒、活血、扶正三大治則貫穿整個療程,加上每個人不同的體質偏失,針對性的調理例如:益氣養血、調補脾腎、填精益髓、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軟堅散結、養陰清熱、疏肝理氣等,可以達到不錯的效果。經過半年的中醫調理,有一次回診時她說:「蔡醫師,媽媽的檢查數字改善很多,血液科醫師也說現在不用輸血了,原來中醫的調理這麼神奇!」(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吃自製副食品 4月嬰肉毒桿菌中毒

吃自製副食品 4月嬰肉毒桿菌中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疾管署公布國內今年首例肉毒桿菌中毒病例,為北部4個月大男嬰,一開始便秘、食欲差,隨後出現呼吸急促及發燒症狀,送醫一度還被懷疑可能是新冠病毒作怪,嚴重到必須住院,並陸續出現心跳加速、肢體無力、深部肌腱反射下降及眼皮下垂等情形,而糞便中檢出B型肉毒桿菌。該名男嬰也是國內把肉毒桿菌中毒列為法定傳染病以來的最小個案。而過去3年來國內皆沒有發生個案。嬰兒腸道未發展完全 毒素恐拖30天發作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該名男嬰6月中旬起食用自家製的副食品,包括白稀飯、胡蘿蔔泥、高麗菜泥等,6月23日開始出現便秘、食欲差情形,25日更有呼吸急促及發燒症狀,家人緊急送醫住院治療,目前症狀好轉,但男嬰仍住院中,相關食物檢體也在檢驗。根據疾管署監測,國內2015至2019年肉毒桿菌中毒確定病例數分別為2、6、0、0、0例,均為散發性病例,發病年齡介於5個月至70多歲。而2007年以來,國內僅有一例死亡案例(67歲男性),另有2例1歲以下案例。林詠青醫師指出,1歲以下嬰兒因免疫系統尚未健全,且腸道菌叢亦未發展完全,若不慎食入含肉毒桿菌孢子的食品後,容易在腸道內增殖產生毒素而致病,且棘手的是,食入孢子型的中毒,症狀最遲可能拖到30天後才發生,此時要回頭尋找肇禍的食品來源,往往已經十分不容易,而國內嬰兒中毒最常見的禍首為蜂蜜。值得注意的是,嬰兒肉毒桿菌中毒從2周至1歲均有可能發生,6個月以內者佔九成以上。肉毒桿菌中毒症狀包括:便秘、昏睡、倦怠、食欲不振、眼瞼下垂、吞嚥困難、肌肉張力低下及全身性虛弱,有時會發展至呼吸無力衰竭而死亡。嬰兒滿6個月 抵抗力較佳再吃副食品疾管署呼籲,民眾烹調食品時,應將食物煮沸至少10分鐘並攪拌,脹起蓋子的罐製品不可食用,開罐後發覺有異味時不要勉強試吃,一有疑問,即勿食用。此外,由於肉毒桿菌孢子於自然界分布廣泛,1歲以下嬰兒應避免餵食蜂蜜;帶皮蔬果可能沾染泥土,應澈底清洗及去皮後,再進行食品製作,以降低發生肉毒桿菌中毒的風險。建議嬰兒滿6個月,對傳染病的抵抗力較好時再添加副食品。

口足畫家海闊天空畫展 激勵人心

口足畫家海闊天空畫展 激勵人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口足畫家童福財於20歲遭逢意外,在面臨頸椎損傷造成全身癱瘓、無法自理生活,終身需要倚賴他人照顧,其心路歷程,從否認、拒絕、悲傷、接受到轉化的過程裡,因為有家人不離不棄的鼓勵扶持、宗教的力量以及自身的毅力,從口銜畫筆那一刻如同破繭而出,開始畫出內心澎湃的世界、畫出美好的人事物,讓人生的顏色由黑白轉為彩色。海邊遇掃街拜票 頓悟境由心轉童福財即起至8月31日止在衛福部苗栗醫院門診大廳「藝文櫥窗」舉辦「彩繪人生-海闊天空」主題系列畫展,盼讓參觀者感受畫作中生命的熱力與希望。童福財在開展儀式分享,某年總統大選前,他與另兩名畫家謝坤山、陳世峰在海邊寫生,過程中車隊掃街拜票,沿途有支持者搖旗吶喊,熱情民眾讚聲不斷,拉抬整體氣勢,頓時感觸人的一生,有大富大貴、一生窮困潦倒,但在大自然萬物之下,每人一律平等,自覺人生只要樂觀面對,而過得快不快樂,往往在於自身心態,而不是外在環境和天生條件,人可能無法改變外在環境,要改變天生的條件也很困難,但改變心態卻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心胸開闊,所有的事物一切都會海闊天空。12幅濃情畫作 生命熱力注人心「彩繪人生-海闊天空」童福財畫作個展,展出的12幅畫作以濃濃彩筆情,將對生命的熱力緩緩地注入人心,讓欣賞畫作者能夠領略不一樣的生命力量。鼓勵大家在面對逆境中,樂觀面對,換個角度過生活,也能和童福財一樣,用海闊天空的心境,翱翔在天地之間。

高齡族不愛動問題多 掌握溝通3原則

高齡族不愛動問題多 掌握溝通3原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老年人不出門問題多多,有日本新創企業研發電動輪椅、肌力裝,冀望未來以科技輔助介入長照問題。預防醫學暨家醫專科醫師洪暐傑表示,老年人久不出門,容易有憂鬱、肌少症等問題,感染、死亡風險都會增加,對於科技輔助樂觀其成。不過,他也提醒,照護長輩應秉持「尊重」、「自主」和「關懷」,以多溝通、鼓勵取代強迫,才是最佳原則。長期不出門 肌少症、憂鬱現隱憂針對老年人不出門的原因,洪暐傑醫師指出,可能是行動不便(關節退化、骨刺,肌無力、中風等)、有頻尿等大小便問題,或者情緒上懶得出門,覺得出門無趣,也有人怕出門增加家人照護負擔,甚至是社交退縮,怕被外人冷落,以及擔心裝有鼻胃管、坐輪椅,外觀不好看不敢出門。洪暐傑醫師強調,如果老年人長期不出門,長期社交退縮,很容易演變為憂鬱症,且在家若吃得隨便,營養素不足,加上活動力不夠,出現肌少症,「肌肉量少10%,免疫力就會下降,肌肉量減少超過30%,直接與感染和死亡的風險增加有關。」此外,長輩長期待在家,可能習慣24小時都在睡覺,作息顛倒,容易情緒不穩定,易與家人起衝突,甚至與整家族都鬧翻。都是醫師在臨床上常見遇見的狀況。老年照護大不易 照護者也會職業傷害 洪暐傑醫師臨床上還觀察到,照護過程中,7成照護者常有下背痛的困擾,因為搬運照護需長期彎腰,嚴重會導致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造成手麻腳痲,甚至照護者有骨質疏鬆,導致脊椎壓迫性骨折。醫師也曾遇過照顧者,力氣不夠,搬運長輩過程中,支撐不住雙雙跌倒,兩人都骨折了。他提醒,照護者要特別小心,確保搬運姿勢和動作,避免照護和被照護者都受傷。面對高齡浪潮需求 日本研發高科技輔具同樣面臨老人化浪潮的日本,意識到老年長照的重要性,結和高科技來幫助長輩與照顧者,甚至設計多有巧思,讓人對輔具改觀。例如有企業研發電動輪椅,外觀具未來感,且多輪設計,操作性方便。甚至針對照護者,也有極具科幻概念的肌力裝,不靠電力以空氣動力提供支撐力,讓照護者在搬運時更省力,避免受傷風險。洪暐傑醫師對於科技輔助樂觀其成,表示很多家屬僅是用輪椅把患者推至公園,但在旁邊聊天,沒人理會長輩,不是很好的狀況。電動輪椅的優點,是長輩可以自行操作,當握有主控權,情緒有很大不同,如果不能自主,很容易有上述憂鬱等情形;至於肌力裝,若有助於減少照護者關節、肌肉壓力,是有助於預防肌肉、骨骼受傷,甚至避免兩兩跌倒。不過醫師提醒,使用這類輔具還是要諮詢專家,包含輪椅的安全性、操作性、輪椅高度,都是需要評估的。照護長輩 醫師籲尊重、自主和關懷許多人總是希望給長輩最好的,但洪暐傑醫師說,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長輩,長輩有自己的想法和習慣,應秉持「尊重」、「自主」和「關懷」原則,只要沒有太大健康危害,讓長輩感覺被尊重很重要,並給予生活上各種關懷。「預防醫學教科書中,針對90歲以上人瑞的建議,白話就是『醫師不見得活的比病人久了』。」醫師說,只要沒有太大危害,盡量不要強迫病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不過,長輩是否出門,仍是大哉問。洪暐傑醫師建議,民眾仍要多鼓勵、溝通,取代脅迫,對於家屬和長輩才是較好的方式。(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便祕、肢體僵硬 竟是巴金森氏症前兆

便祕、肢體僵硬 竟是巴金森氏症前兆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0多歲的林先生兩年前右肩常痠痛,以為是頸椎退化合併五十肩,然而治療後症狀未改善,直到骨科醫師發現林先生右手會抖,才轉至神經內科門診追蹤。林先生在神內門診時,放在膝蓋上的右手指,微微繞小圈地顫抖,經醫師仔細詢問後,陪診的林太太表示最近先生反應、動作越來越慢,睡眠不安穩,寫字也不太靈活。醫師評估疑似是巴金森氏病,給予藥物治療後,林先生的肩膀緊繃痠痛和右手抖動的部分已改善許多。致病原因部分可能源自腸道巴金森病是僅次於失智症第二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起因於大腦控制精細動作的基底核當中的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所造成。人們對於巴金森病的印象多半局限於典型的運動功能障礙,例如:肢體顫抖、肢體僵硬、動作緩慢、步態不穩。然而在這些症狀之前,可能已經有長期便秘、疲倦、憂鬱、焦慮、失眠等非運動功能障礙的問題。因此患者在確診前通常已經跑過其他科別(腸胃科、身心科、復健科、骨科),也有可能因為肢體的僵硬誤以為是五十肩或是頸椎退化而延遲確診。現代科學證實了「腸腦軸」的存在,證實腸道和腦部之間有雙向溝通的管道,腸道的菌落會影響腦部的運作。有一假說認為巴金森病的病因是由於人體接觸環境毒素後,先造成嗅覺和腸道神經的退化,再由支配腸胃道的神經往大腦蔓延,進而影響到腦部的運作,此假說應證之前所提的,巴金森患者在有動作障礙的症狀之前常有便秘的困擾。焦慮到處求診 恐造成藥物難以調整奇美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李佳維表示,若是經過症狀的自我觀察懷疑自己罹患巴金森時,請至腦神經內科就醫讓醫師來診斷。巴金森的診斷及治療需要長期固定跟著一名醫師配合,切莫因為焦慮而到處求診,恐造成醫師無法調整藥物,並呼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讓症狀減緩,使病人擁有較好的生活品質。

皮蛇纏身錯過黃金期 熟男視力受損

皮蛇纏身錯過黃金期 熟男視力受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85歲柯爺爺因腰痛心情煩悶,左腿出現大面積紅疹水泡,另名65歲張伯伯右臉頰莫名腫痛,刷牙漱口時水從右嘴角流下,還有50歲蔡女士頭痛一周後,左臉開始出現紅色水泡,三人赴醫檢查均確診為帶狀皰疹(皮蛇),經藥物治療後順利恢復,醫師提醒有症狀務必盡快就醫,避免後遺症。 刷牙無法控制肌肉 留下臉頰僵硬後遺症柯爺爺這一年來深受腰痛所苦,平時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加上疫情關係,更不喜出門走動,連帶食欲不振、鬱鬱寡歡,直到一周前右腿出現一串串紅疹水泡,因為不痛不癢(腰痛有在服用止痛藥),原以為是皮膚過敏,本想藉貼人工皮改善,家人見狀驚覺不對勁,趕緊帶爺爺赴醫檢查,幸好帶狀皰疹尚未造成疼痛,住院透過抗病毒特效藥治療5天後,順利返家。 張先生右臉頰感到刺痛紅腫,打消炎止痛針和吃特效藥都未好轉,直到耳朵異常疼痛無法入眠,某天早上起床刷牙發現無法控制嘴巴肌肉,右眼也閉不起來,「有如小中風的症狀」而到醫院求診,檢查發現帶狀皰疹侵犯第七、八對腦神經,但因張先生未及時治療,即便藥物治療後恢復良好,但仍留下視力受損、右側臉頰肌肉僵硬等後遺症。 蔡女士則因左側頭部疼痛近一周,起初赴醫檢查並無查出病症,認為休息一下應能好轉,直到左額頭出現紅疹水泡近5天,改至過敏免疫風濕科檢查,發現帶狀皰疹長在第五對腦神經(即三叉神經),已引起結膜發炎,左眼視力也變得模糊。 帶狀皰疹好發50歲以上、睡眠不足族群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肇基表示,上述患者皆因免疫力低下引起帶狀皰疹(俗稱皮蛇,許多人小時候得過水痘,即便痊癒後,引起水痘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並不會被消滅,而是潛伏在體內神經節,待人體免疫力變差,再從神經節內活化,並沿著該神經節所發出的神經擴散,引起皮膚及神經症狀。蔡肇基主任指出,帶狀皰疹好發於超過50歲、疲勞、睡眠不足和急性感染如重感冒後,及免疫功能較弱的慢性疾病族群,在發疹前幾天至數周前,身體某側會出現皮膚成串紅疹水泡、異常疼痛、刺癢、灼熱等症狀,在3天至2周內水泡進入潰瘍階段,此時,容易被細菌感染而造成結痂。 72小時內確診投藥 有助縮短病程其中若帶狀皰疹發生於臉部上1/3區域、耳朵或私密處和肛門附近,須特別留意,臉部上1/3區域可能造成結膜炎、角膜炎、鞏膜炎、葡萄膜炎、青光眼及視力受損等後遺症;帶狀皰疹長在耳朵附近,會導致顏面神經麻痺、眩暈、耳鳴,聽力受損等情況;長在私密處附近,會因膀胱、肛門無法放鬆,影響大小便控制。 蔡肇基主任提醒,若能於早期72小時內確診,並投予抗病毒特效藥,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增殖、減輕神經痛,有助縮短病程,此外,建議年滿50歲以上的民眾,若有免疫功能較弱的慢性病,可自費施打一劑帶狀皰疹疫苗,能有效降低患病機率。

乳癌四期多處轉移 她積極治療重回職場

乳癌四期多處轉移 她積極治療重回職場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42歲李小姐三年前沐浴時,摸到左側乳房有個小腫塊,因為沒有不適而不以為意,直到去年腫瘤擴散到皮膚表層,導致潰爛,發出惡臭才趕緊就醫,沒想到腫瘤已達15公分,且有肺臟、骨頭及淋巴腺等多處轉移,確診為乳癌第四期。一開始李小姐認定自己罹患絕症,已屬末期,拒絕接受治療,但在醫師鼓勵下,歷經半年化療與兩年標靶治療控制,腫瘤已消去許多,最後再進行乳房部分切除手術,如今狀況穩定,順利回歸職場和家庭。過去認為治療無助存活率 多採姑息療法台北慈濟醫院張耀仁副院長指出,根據國健署2018年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全體乳癌患者中,50歲以下診斷出乳癌比例約為34.4%,而乳癌第四期患者佔了其中的5.2%。第四期乳癌指的是超越乳房及腋下淋巴結的遠端轉移,常見轉移處有骨骼、肺臟、肝臟,甚至是腦部等。過去普遍認為,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對第四期癌症患者的長期存活無助益,因此多選擇姑息療法。張耀仁副院長表示,現今醫療進步,化療、標靶治療、荷爾蒙治療,甚至免疫藥物等,除了能大幅改善乳癌第四期患者的症狀及生活品質外,也能提高長期存活率,其中也包含手術治療。2020年張耀仁副院長與台大公衛研究所合作,從國健署癌症資料庫中蒐集2011~2014年共1947筆乳癌四期患者資料分析,將其分為兩組:一組732人曾接受乳房切除手術,另一組1215人只做過簡單切片,未做過任何手術治療,追蹤時間的中位數為38.2個月。同時將各種變數合併考量,包括年齡、是否做過化療、電療等,最後兩組比較發現,經手術治療的乳癌第四期患者,其5年存活率明顯高於另一組,以整體存活率而言,手術切除組5年存活率達5成。別因恐懼耽誤病程 20歲後應定期自我檢查張耀仁副院長指出,原則上,醫師會根據乳癌病理切片再加上影像檢查,判斷為四期,再依乳癌的基因型態判定次分型,而後擬定治療方向,如李小姐為HER2(第二型人類上皮生長因子受體)陽性,治療方向即為化療合併標靶治療,再視乳房腫瘤消除情況,評斷是否需進行手術切除。張耀仁副院長呼籲,罹乳癌應及早諮詢醫師建議,接受治療,千萬別因恐懼耽誤病程。女性過了20歲後,應維持定期自我檢查的習慣,留意家族病史,養成規律運動,遠離菸酒等致癌因子,過45歲每兩年做一次乳房X光攝影篩檢,若有家族病史,可提早至從40歲開始。

處女膜閉鎖 少女積1200毫升經血

處女膜閉鎖 少女積1200毫升經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少女腹痛、解尿困難要留意,可能是處女膜閉鎖,經血囤積,無法順利排出所致。一名14歲少女最近一個月經常肚子痛,甚至一周前突然出現解尿疼痛、尿不出來的情況,經超音波檢查發現,腹部有一個15公分骨盆腔囊腫,且遲遲沒有初經。醫師綜合以上症狀,確診為處女膜閉鎖,安排造口手術,讓經血順利排出,症狀改善也恢復排尿功能。積血壓迫膀胱尿道 造成排尿困難南投醫院婦產科黃子菲醫師表示,該名少女從初經以來的經血都累積在體內,瘀積的經血累積在子宮、雙側輸卵管及陰道,而超音波看到的骨盆腔囊腫就是被經血撐大的陰道,電腦斷層檢查可明顯看到子宮腔、陰道及輸卵管積血量及相對位置,並且壓迫膀胱及尿道造成解尿困難,如果再不處理就怕患者淤積的經血壓迫到輸尿管造成腎水腫,影響腎功能。醫師經由手術把閉鎖的處女膜做個造口,把體內蓄積的經血引流出來,原來她體內累積了1200毫升的經血,推論應該一年前就開始初經了。出現第二性徵月經遲不來 應陪孩子就醫黃子菲醫師指出,處女膜閉鎖發生率大約在千分之一至兩千分之一。臨床症狀可能有腹部慢性疼痛、背痛、周期性疼痛、無月經、尿滯留及解尿困難,內診時發現處女膜無開口並鼓脹透著藍紫色,因蓄積經血在陰道之中,治療方式為處女膜造口手術並將陳舊經血引流,後續因經血滯留可能造成子宮內膜異位,如果手術後有慢性骨盆腔疼痛或預防性使用藥物停經,來治療或預防子宮內膜異位。黃子菲醫師提醒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出現第二性徵,如乳房發育、腋毛及陰毛生長,但月經遲遲不來,就可以考慮至婦產科進行檢查。

215人健走賽 8周步數可繞地球2圈

215人健走賽 8周步數可繞地球2圈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雖然上半年不少活動被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但羅東博愛醫院推行多年的員工健康促進計畫未停歇, 5月起舉辦為期8周的健走比賽鼓勵員工動起來,215名員工參與,6月成績驗收發現,活動期間內員工總步數超過1億2千萬步,換算公里數可以繞地球兩圈!拚增肌減脂 夫妻檔健走感情升溫依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結果顯示,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逐年攀升,不僅增加疾病風險,更會影響生命品質。為促進員工擁有健康體適能,今年羅東博愛醫院透過健走方式,以獎金鼓勵員工在工作之餘一同「增肌減脂」。 此次活動吸引215名員工參與,參賽者無不卯足全力,利用時間衝刺。其中不乏部門同仁一同糾團報名,透過團隊力量督促,還有夫妻檔下班後暫時把孩子放在一邊,努力健走爭取榮譽,感情升溫。醫檢師瘦身8公斤 腰圍重現23吋今年的冠軍健走王是病理科的醫檢師曾美屘,她分享,每天下班與老公騎自行車2小時是行之有年的運動習慣,參賽期間她把騎車轉換成健走,下雨天也撐傘外出健走不間斷,平常走路上班等紅綠燈時腳步不要停持續踏步,8周下來共累計260萬7837步,以1萬步7公里計,相當於環島1圈半。 羅東博愛醫院營養科組長吳得束營養師分析,曾美屘參賽前體重57公斤,賽後49.4公斤,體脂變化率26.36%,腰圍重現令人欣羨的23吋腰,體態纖細,身體也更健康。 整體成績計算下來,其餘參賽者也不遑多讓。經統計,此次參與者總步數達 1億2千萬餘步,換算約88470公里,若以繞地球一圈40076公里計,約可環繞地球兩圈。醫生不落人後 體脂率33%降至29%此次活動除了比賽步數,體脂下降率和肌肉增加率也是關注焦點,家庭醫學科主任張賢政表示,增加適當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搭配適當肌力訓練,能夠將下降的體脂重量轉化成肌肉,進而大幅地增加自身的免疫力及抵抗力。腎臟科主任陳俊達表示,自己抱持著不想輸的心態早晚健走,沒想到活動後體脂率從33%下降為29%,是意外的收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