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這3種藥材入枕 夏日一夜好眠

這3種藥材入枕 夏日一夜好眠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天氣太熱晚上翻來翻去就是睡不好,中醫表示,多數人都誤以為要喝一大堆藥材才能入睡,其實只要到中藥行花幾個銅板,抓這三種藥材,就能動手做出專屬自己的入眠枕,藉由聞藥材香味的方式,讓自己放鬆心情、達到入眠、安神功效。不一定要吃藥 嗅聞或洗浴也能助眠豐原醫院中醫科醫師鄭名惠表示,夏天容易產生暑氣,造成人體出現濕、熱現象,再加上外來壓力,身體更常有悶悶、熱熱的情況,到夜晚就不容易入睡,夜晚沒睡好,隔天早上頭暈、頭痛、再加上小便不順暢、肚子脹脹的、大便不順等症狀就容易出現。很多人都誤以為中藥一定要吃下去才有效果,其實可以藉由「聞」、或「洗」兩種方式達到治療效果,像是自己製作中藥染布枕,將薄荷、菊花、酸棗仁三種藥材,各取2錢,放入600cc的陶鍋中煮至沸騰後熄火,再悶15分鐘,接著拿一塊乾淨的棉布,放入煮好的藥材裡悶1小時候陰乾,鋪在枕頭上,晚上睡覺時就能經由聞藥,協助入眠。薄荷解鬱、菊花清肝火、酸棗仁安神鄭名惠醫師指出,薄荷有涼涼的味道,可以解鬱、放鬆心情;菊花有清肝火、安神功效;酸棗仁也是安神入眠的藥方,將這三種藥材結合在一起,就有放鬆、入眠、安神之功效,是夏天入眠的好幫手。

不易察覺的頸動脈狹窄 恐二度中風

不易察覺的頸動脈狹窄 恐二度中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70多歲的爺爺腦中風後,檢查出他雙側頸動脈狹窄程度高達90%以上,醫師指出,頸動脈狹窄在60%以上,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導致二度中風,經置放頸動脈支架,配合藥物和復健一個多月後,爺爺已經可以自己行走,十分開心;關鍵是讓患者心臟打出的血液,順利通往腦部。接受頸動脈支架置放術 可減少中風機率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張耿豪表示,頸動脈狹窄是不易察覺的疾病,患者可能毫無症狀,約有20%的缺血性腦中風是因頸動脈狹窄造成,只要及早發現,及時接受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可大幅減少腦中風機率,降低造成長輩的失能跟家人的負擔,預防性的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更顯重要。這名爺爺有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放過冠狀動脈支架,幾年來一直規律的服藥,某天清晨一覺醒來,站起身後頻頻跌坐在地,家人聽見聲響前去關心,卻聽不懂爺爺在講什麼,將爺爺扶起坐好,發現他無法自己穿衣服,左手根本舉不起來。緊急送醫做腦部電腦斷層檢查,竟然是腦中風,再經神經內科仔細檢查,發現爺爺左右兩側的頸動脈都有十分嚴重的狹窄,心臟打出的血液根本無法通往腦部,才導致腦中風。兩成中風因頸動脈狹窄引起在藥物控制穩定後,為了預防再次的腦中風,便會診心臟血管內科,經血管攝影發現兩側頸動脈血流入口處都嚴重鈣化,而且狹窄程度高達90%以上,導致腦部血流受到相當程度的影響。後來進行「頸動脈支架置放術」,先在雙側頸動脈置入特製的「過濾網導絲」,於狹窄的部位放上「頸動脈支架」,之後再用氣球擴張術,形成新的順暢的血管通道,歷時約2小時完成。張耿豪醫師指出,研究顯示約有兩成的缺血性腦中風是由於頸動脈狹窄所引起。疾病初期,患者可能毫無症狀,也可能發生單側肢體無力、嘴歪眼斜、說話口齒不清,或單側視力障礙;嚴重的患者即使經由積極藥物治療,有症狀的比例仍高達20%,而狹窄不及時處理的話,更可能再導致下一次的中風。高風險族群 定期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張耿豪醫師提醒,由於頸動脈狹窄難以自我檢測,必須藉由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才能診斷,因此建議年滿50歲以上的民眾,若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或抽菸習慣者,可以尋求神經內科醫師評估,定期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此外,若突然出現視力不清楚、手腳麻痺無力或講話突然大舌頭等症狀,千萬要提高警覺及時就醫。

小腿麻到睡不著?多發性硬化症搞鬼

小腿麻到睡不著?多發性硬化症搞鬼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剛出社會的小楊到神經內科求診,表示自己兩年多來深受左側小腿痠麻所苦,一開始只有幾分鐘不舒服,如果不理它又會自行好轉。但經過這一、二年時間,左腳的麻木時間似乎愈來愈長,有時甚至持續一整天,連睡眠品質都被影響;前來看診時,左側小腿已經無力、導致走路不穩,而且感覺異常的狀況還擴及到右側小腿。高雄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張慧騏醫師指出,幫小楊安排各項相關檢查後,確認是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與其討論用藥及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後,選擇健保給付的第一線口服藥物做為治療藥物,安全性較高,對肝腎負擔少,且可顯著降低失能風險,經過半年的藥物控制,小楊的下肢感覺異常已經改善,能返回工作岡位,目前仍在規律回診、追蹤病情之中。好發族群多為年輕人 症狀多樣易忽略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國內約有1100名多發性硬化症病患,罹病高峰期為20-40歲間,雖然真正的發病原因不明,但有研究發現與遺傳及環境因素有關。張慧騏醫師表示,多發性硬化症屬於自體免疫疾病,臨床常聽到病患主訴的症狀多為:痠麻痛、無力、步履不穩等,但因病患多為年輕人,且症狀總是一陣一陣,時有時無,因此常忽略不治療。「比較麻煩的是,因為年輕人的神經細胞受傷後會自我修復,但免疫系統在神經細胞修復後又會再次發動攻擊,如此反反覆覆發作,當最後求診時,通常情況都已經有點複雜了。」多發性硬化症的症狀多元,除了感覺異常外,有近九成的患者也有視力退化現象,以及暈眩、下肢抽筋、口齒不清、性功能障礙,甚至會因為疾病的逐漸進展而有憂鬱、情緒低落等情形。「也因為症狀並不典型,很難聯想是多發性硬化症,通常病患都會在外面流竄一陣子,在醫師無法確診或使用藥物症狀治療無效後,才會求診神經內科。」口服新藥降低復發 穩定回診持續用藥 嚴重的是,多發性硬化症好發年輕人,一旦輕忽不積極處理,疾病的病程會日趨嚴重,變得更加難纏。張慧騏醫師說,一開始中樞神經系統發炎情況會隨時間改善,在不發作的情況下,患者容易輕忽不治療。但疾病拖了十年至十五年無法接受藥物控制,就會逐漸進入另一個分期RRMS階段,而產生急性嚴重神經症狀且不再恢復,最後導致中樞神經永久性受損,演變成失能惡化。若病患在發病前兩年復發次數超過四至五次,那麼十五年後較容易發生明顯殘障失能,甚至可能癱瘓臥床。因此選擇有效降低年復發率且安全性高的藥物,是對抗多發性硬化症的關鍵。「目前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第一線口服藥物,經證實具調節免疫反應、抗氧化發炎,及保護神經細胞等多重效果,亦通過健保給付,持續服用能降低復發率三到五成左右,也降低失能風險近四成,此外,口服藥劑又具方便性及安全性,適合希望治療期間仍保有生活品質的年輕人。」國外有研究顯示,多發性硬化症患者若能規律用藥,死亡率與生命壽命時間長度與一般人無異,此病能在醫生與病患良好配合下,被當慢性病控制。張醫師提醒,要預防多發性硬化症反覆發作最重要的是養成良好作息,並培養適當的運動習慣,也不要太過勞累,暴飲暴食,更重要的是,務必要戒菸酒,且注意情緒穩定,同時更要定期服藥、規律回診,如此才能與疾病和平共處。(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工作常出包 可能是非典憂鬱症作祟

工作常出包 可能是非典憂鬱症作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2歲的黃先生原本在貿易公司工作,受疫情波及影響被裁員,與太太共商下到工廠上班。但上工超過一星期,他連最簡單的紅線插紅洞,藍線插藍洞這樣機械性的動作都會弄錯,他覺得很不好意思,決定就醫檢查看是什麼毛病,經醫師診斷是「非典憂鬱症」作祟,經治療已有改善。中高齡易誤認為失智 延誤就醫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憂鬱症中心陳威任醫師表示,黃先生接近老年歲數,一般都會認為可能是失智症狀。不過認知檢查評估上,無論是「簡易智能量表」或「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都達不到有意義之認知缺損,評估過程中黃先生需在同事一再鼓勵才可完成所有測驗,當中也曾抱怨身體沉重,因此判斷黃先生是所謂「非典型鬱症」。陳威任醫師指出,憂鬱症症狀相當多元,憂鬱的心情常被「憂鬱情緒」或「受特定事件影響」混淆。「非典型鬱症」表現也時常會有正向情緒反應,遇到開心事情會心情雀躍,但往往會因此掉以輕心。而年紀增長也會影響到情緒變化,故認知協調的變因就更多,除需要思考「失智」或「輕型認知障礙症」外,「情緒障礙」、「營養失調」及「多重藥物使用的交互作用」都是需要列入考慮之因子。看精神科怕被貼標籤 就診率偏低黃先生的案例臨床上相當常見,但常有家屬歸因是自然老化現象或被特定事物紛擾所影響,進而忽視這些狀況。其次是患者擔心看精神科代表自己有精神問題,也擔心看病需要吃許多藥物,這些都是讓憂鬱症患者就診率偏低主因。根據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統計結果顯示,只有5分之1鬱症患者有就醫,5分之4沒有求助任何治療。陳威任醫師指出,人體本就容易因各種原因出一些狀況,故需要保養跟治療,腦部也不例外。黃先生僅以藥物處理後就有顯著改善效果,工作上效率更高也不再出錯,也因其逐漸改善,整體藥物劑量也開始減量,黃先生開始自信微笑。治療鬱症途徑相當多元,藥物治療外還有心理治療、營養治療等,建議與醫師討論治療計畫,避免延宕治療最佳時機。

兒童近視每五年降1歲 兩年齡是尖峰

兒童近視每五年降1歲 兩年齡是尖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C產品盛行,許多父母常看著家裡孩子近視度數一路飆升,卻不知如何是好,根據全國青少年視力調查報告顯示,近視率節節高升,最大問題在於近視發生的年齡層越來越下降。1983年平均12歲時才變成近視,至1995年時已降為9歲,2000年更降至8歲,平均每5年提早1歲。近視發生年齡有兩個尖峰時段,一個是7歲至8歲,另一個則是13歲至14歲,而越早近視將來變成高度近視的機會也越大。提早預防才能最大化的控制近視。點散瞳藥水 放鬆睫狀肌控制近視書田診所眼科主任醫師廖昶斌指出,近視主要是由於看遠的成像無法聚焦在視網膜之上所造成,大多有眼軸增長問題,也就是軸性近視,國內學齡兒童近視問題大都屬於這一種。一般而言,嬰兒剛出生時的眼軸長平均約17.3毫米,發育完成時的平均眼軸長約23至24毫米,一旦近視,眼軸長每增加0.3毫米即增加近視度數100度。造成近視的原因,廖昶斌細數,從基因、環境、人為因素、早產、發育不全到疾病等都有可能。近年來,眾多研究則指出周邊屈光在近視的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動物研究中發現即使中心視覺聚焦在視網膜,但周邊影像落在視網膜後方會誘發眼軸增長,表示在視覺發育過程中,周邊屈光占有一定重要的影響比例。要控制近視,目前大多透過兩面向下手,一是放鬆睫狀肌,二是周邊離焦。點散瞳藥水就是透過放鬆睫狀肌來達到控制近視的效果;周邊離焦則有角膜塑型片與採用周邊離焦的光學鏡片。睡覺戴角膜塑型片 暫時改變角膜弧度角膜塑型片與一般隱形眼鏡不同,是讓近視者在晚上睡覺時配戴,利用高透氧硬式隱形眼鏡來暫時改變角膜弧度,使角膜弧度中央變平讓影像重新聚焦在視網膜上,而角膜弧度周邊塑型後,也有周邊離焦的效果;一般晚上睡覺時配戴8至10小時,約有8、9成的人白天不用戴眼鏡即可獲得一整天清晰視力。近年來也有採用周邊離焦設計的光學鏡片,刻意將鏡片的周邊離焦落在視網膜前方,從而避免眼軸拉長的風險,達到控制近視惡化的目標,對於不想使用散瞳藥水或是配戴角膜塑型片者,也是一種新選擇。廖昶斌醫師強調,高度近視會增加未來眼睛病變的機會,開始有近視時,控制度數避免惡化,才能保護眼睛健康,不管採用何種方式控制近視,重點皆要與醫師討論後選擇,並定期追蹤。

每年逾500童罹癌 9大警訊速就醫

每年逾500童罹癌 9大警訊速就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台每年新發兒童癌症個案約500人,早期發現、治療,存活率高達8成以上。醫師表示,兒童癌症有9大警訊,不明原因發燒、冒腫塊、疼痛、停止生長、貧血或出血等都是重要警訊。14歲以下常見白血病 15至18歲骨癌多每年9月是「癌症兒童關懷月」,金絲帶是關懷癌童的共同符號,象徵癌童的生命如黃金般珍貴,也代表癌童對抗癌的勇氣與堅韌。兒癌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表示,全台18歲以下的新發兒童癌症個案約有500人,14歲以下的孩童以白血病、腦瘤、惡性淋巴瘤最常見,15至18歲則以惡性橫紋肌瘤、骨癌較多。國內因生育率下降,癌童人數也隨之下降,但發生率卻有微幅上升趨勢,可能和基因、環境污染等因素有關,所幸兒童癌症5年存活率有高達8成,比成人癌症高許多。林東燦指出,兒童處於生長發育階段,細胞再生能力好,對於化療的耐受性也比成人好,加上支持性療法進步,都有助療程進展,但即便如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仍是關鍵。神經母細胞瘤症狀多元 2/3發生在腹部兒童常見癌症有9大警訊,像是超過一星期不明原因發燒、突然冒出腫塊、突然停止長高或體重減輕、不明原因疼痛、莫名貧血或出血症狀,這都是比較容易發現的警訊。另外是淋巴結腫大,孩子頸部、腋下、鼠蹊部等淋巴結出現腫大,觸摸時固定硬塊不動、無壓痛;以及神經症狀,包括突然出現頭痛、嘔吐、複視、肢體無力、運動不能協調(寫字歪扭)、無法捧碗或用筷子,走路歪斜易跌倒等,都應儘速就醫。還有神經母細胞瘤症狀相當多元,有2/3發生在腹部,出現腹部腫大或腫脹情形,若癌細胞侵犯骨頭可能導致骨頭痛,轉移至骨髓會導致臉色蒼白,轉移至眼窩時,可能導致眼窩周圍瘀青。「貓眼」視網膜母細胞瘤 瞳孔出現白色反光另有被稱為「貓眼」的視網膜母細胞瘤,則可透過眼底鏡檢查及早發現,若腫瘤已大,瞳孔會出現白色反光且拍照後雙眼瞳孔反光不同,呼籲父母、師長提高警覺。

你的孩子不奇怪 心理師傳授教養心法

你的孩子不奇怪 心理師傳授教養心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奇怪的孩子」在我的眼中,就是有著不同特質的球員,在人群中,或許這樣的球員比例很少,但是他們一樣可以在人生這場比賽裡,找到適合自己的項目,然後大放異彩。重點是家長能不能理解他們。每個孩子,就算不是千里馬,也都是匹好馬,各位家長,你要當伯樂嗎? 兒童臨床心理師李介文在其新書《你的孩子不奇怪》(時報出版)指出,學了那麼多心理學的我,發現心理師的角色不是一個「治療者」,我不太可能說一句話就有醍醐灌頂的效果,而是當做父母的教養教練,在治療現場一步步的分析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家長為什麼要這樣做,然後再帶領著大家逐步改善。再多專家建議 比不上理解孩子「遇到什麼困難」 我猜有些家長可能會想:「我的孩子真的有病到需要『治療』的程度嗎?」所以有些醫師或心理師又開始用「課程」來包裝了!此時我想提醒,你感冒去看耳鼻喉科,醫師幫你的鼻子、喉嚨噴藥,就是一種治療啊!你有抗拒嗎?你有覺得很丟臉嗎?當別人問起來的時候,你會說你去耳鼻喉科「上課」嗎? 李介文曾經跟來評估孩子注意力的家長這樣說:「媽媽,如果今天你需要的只是一個答案,孩子到底有沒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如果我跟你說沒有,然後呢?你就可以很安心的帶回家,然後不管他目前所遇到的狀況嗎?」所以請家長一起配合,把焦點從診斷先移開,著眼在孩子遇到的困難上。越正常、越健康的看待孩子的困難,孩子也能越健康的看待自己,改變起來也越有動力。 心理治療不只是心理師與孩子的事,場地也不只是發生在治療室,所以在我的治療當中,家長參與格外的重要,是一個「協同治療師」的角色,才能在日常生活當中延續效果。此外,如果有機會,我也會和學校的老師聯絡,與老師交換如何幫助孩子的意見,把團隊合作的理念盡可能的延伸,畢竟,我們都是一心為了孩子好。 兒童心理治療的形式有非常多種,最常見的就是談話,但兒童不太可能乖乖的坐在心理師面前,把困難一五一十的說出來,所以心理學家發展出了許多方法,例如在遊戲的方式來進行治療(遊戲又分許多媒材,例如沙遊、桌遊、團體遊戲)、藝術治療、音樂治療,還有目前我正在從事的使用腦波訊號做為回饋,來做注意力與情緒的治療等。 大家之所以不想討論心理問題或精神疾病的原因,大部分跟社會觀感,甚至宗教或個人道德有關,例如看到孩子上課不專心或反抗行為,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孩子是不是不乖或學壞了;看到孩子拖拖拉拉或成績不佳,很容易讓人聯想是不是懶散、未來堪慮等,有時還會把想像連到大人或老師身上,是不是家長教育出了問題或老師不會教。 爸媽如同教練 要熟悉球員特性找出最適合的打法在我的觀念裡,疾病或診斷只是一個名詞,一個讓專業之間方便溝通的名詞,以及規劃後續治療的開始,就很像醫師判斷你的發燒是因為感冒或新冠病毒一樣。診斷的給予,並不是要給孩子貼上一個標籤,好像孩子就是個異類、一個有病的、跟正常人不一樣的人。身為教練,不就是要熟悉球員的特性、最適合球員的打法,以及因應對手的不同而改變打法嗎?而在輸球之後,不是關起門來把球員罵一頓,而是實際去看比賽錄影帶,看我們到底輸在哪裡、哪裡的訓練要再加強。

優化大腦的7個飲食訣竅

優化大腦的7個飲食訣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專注於飲食,可以保持頭腦敏銳並減少嚴重記憶力減退的風險。飲食和生活方式可以影響大腦的功能和認知思維能力,美國心臟協會指出,研究發現堅持地中海的飲食的人比沒有遵守者在認知能力更好,正確飲食還能降低阿茲海默症。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神經精神病學和流行病學教授Kristine Yaffe說,開展大腦之旅永遠不嫌晚。地中海飲食能降低阿茲海默症根據美國心臟協會網站,每天吃進肚子的食物,會對大腦思考、記憶力和處理訊息的能力有影響。有研究顯示,在3400名18至30歲的25年研究中發現,高血壓、高血糖和膽固醇略高的人,在40至50多歲時,往往有較低的認知、思考和推理能力,代表平日飲食影響大腦功能。對此,根據《NBC》報導發現,有堅持地中海飲食的人,在認知測驗上比沒有遵守地中海的飲食患者來得更好,代表遵循飲食建議的人能有效提升腦力。這份研究還進一步將飲食方式與阿茲海默症的風險降低聯繫在一起,即使沒有嚴格遵守地中海飲食的患者,也能有明顯助益。開展大腦之旅永遠不嫌晚Kristine Yaffe說,開展大腦之旅永遠都不嫌晚,想要保持大腦敏銳,美國心臟協會有以下飲食建議:1.攝取各種類別的營養食品2.限制鹽的攝取量、甜品、含糖飲料、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鈉和紅肉3.多吃水果、蔬菜和富含膳食纖維的全穀物4.食用低脂(1%)和無脂(脫脂)乳製品5.吃去皮的家禽類和魚類6.吃堅果和豆類7.控制酒量(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夏季好發腎結石 此術取石免鑽洞

夏季好發腎結石 此術取石免鑽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阿海長期為腎結石所苦,雖然做過體外震波,但因結石太硬又卡在腎臟深處,無法打碎。在醫師建議下,改做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終於順利取出結石,完全不留傷口,術後沒幾天就可正常上班,一舉解決多年困擾。根據研究,國內平均每10人有1人有結石問題,男性又比女性高出2至3倍。尤其6月至9月氣溫高,流汗多、尿量少,是結石好發季節,會造成腰部痠痛、尿道感染,甚至出現血尿或暗褐色尿液,但也有人無不適症狀。清除腎結石的3種方法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泌尿科陳嘉宏主治醫師指出,結石最常見的是輸尿管結石,約占75~85%,其次為腎結石,約占15%。腎結石是否除之而後快,取決於四項指標:疼痛感、反覆感染、持續變大、影響腎功能,一旦發生這幾種狀況,建議積極處理。目前清除腎結石最常使用的三種方法:*體外震波碎石術使用X光或超音波定位,找到結石所在,再以體外震波打碎。優點是非侵入性治療,門診就可施作,免住院;缺點是無法處理太大(超過2公分)、太硬的結石,沉在下腎盞的結石,也不易擊碎及排出。此外,肥胖者震波穿透距離較遠,碎石效果不理想;服用抗凝血劑者不適合做體外震波,可能引發出血;孕婦也不能做,可能傷害到胎兒。*經皮腎造廔取石術即「鑽洞取石」,從後腰部打洞放入導管,接著經導管使用超音波或雷射,擊碎結石,再以取石鉗夾出碎石。優點是可處理2公分以上較大的結石,清除也較為徹底;缺點是留有傷口,因腎臟血液豐富,術後需放置引流管引流血水,術後疼痛感較強烈恢復期較長,約需住院5至7天。倘若結石不只一顆,又分散不同位置,可能得多打幾個洞,增加患者不適。*軟式輸尿管鏡碎石術近十年發展出的方法。軟式輸尿管鏡是一種可彎曲的內視鏡,從膀胱經輸尿管到腎臟,搭配雷射及取石網,將腎結石打碎撈出。腎臟分上、中、下腎盞,軟式輸尿管鏡可彎折至270度,針對體外震波不易定位的結石也能擊碎,主要處理2公分上下的結石,如果同時有好幾顆結石甚至是兩側腎臟結石,都可一併處理。最大優點是沒有傷口、恢復快,住院3天就可出院;缺點是器械精密,需部分負擔。有輸尿管狹窄問題、無法全身麻醉、心肺功能不佳的人,並不適合施作。體外震波打不動結石 可選擇軟式輸尿管鏡陳嘉宏醫師表示,每天攝取足夠水分,是預防結石的不二法則,結石最怕細菌感染,最壞情況可能產生敗血症,如果已有結石,應定期回診追蹤,早期發現變化,及早做適當處置。針對體外震波打不動的結石,或是害怕在身體「鑽洞取石」,可考慮做軟式輸尿管鏡。

發燒頻尿竟染心內膜炎 瓣膜被細菌吃掉

發燒頻尿竟染心內膜炎 瓣膜被細菌吃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中年女子發燒、頻尿,原認為是泌尿道感染,至診所拿藥但症狀沒改善,燒未退也感到倦怠;衛福部南投醫院感染科醫師為她安排血液培養,確診為鏈球菌導致的感染性心內膜炎,細菌已破壞她的心臟瓣膜,嚴重恐引發心衰竭,危及生命!醫療團隊先以抗生素治療,再安排轉診至醫學中心接受心臟手術,該病患現已康復出院。心內膜炎常被誤以為感冒感染性心內膜炎發生率不高,初期症狀不易察覺,容易被誤以為是感冒等其他問題。南投醫院感染科主任廖嘉宏表示,心內膜炎發生的原因多是由口腔、腸道或泌尿道的細菌或黴菌經由血液入侵心臟,引起心臟內膜或瓣膜感染,細菌或黴菌會附著在心臟瓣膜上,形成一坨贅生物,並造成心臟瓣膜受損。廖嘉宏主任表示,若贅生物脫落,隨著血液流至身體各角落,會影響器官與組織,例如流到腦部恐造成梗塞性腦中風;若流至肺部,可能導致肺動脈栓塞。因此感染性心內膜炎可能會帶來嚴重的併發症,應提高警覺,不可大意。心臟病或免疫力不佳者 看牙應主動說明廖嘉宏主任提醒,平時應注重口腔清潔,有心臟疾病或自體免疫力不佳者,進行牙科診療或外科手術時,應主動與醫師進行溝通討論,如果身體有傷口時也應多加留意;倘若有不明原因發燒或不適症狀,應盡早就醫治療,降低感染性心內膜炎發生的機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