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坐月子不敢下床?肺栓塞2年奪10命

坐月子不敢下床?肺栓塞2年奪10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產後越早下床越好。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提出警訊,根據台灣生產事故救濟年報分析,國內2016年以來已經有14名孕產婦因為肺部靜脈栓塞喪命,還有3人致重殘,不少人都是長時間臥床後才一起身想上廁所就休克倒地。醫學會提醒,自然產建議6到8小時內、剖腹產則建議24小時內就要盡早下床。肺栓塞發生率千分之1 死亡率卻達30%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黃閔照指出,去年和前年分別各有5名死亡案例發生,遠比前幾年來得高,而肺部靜脈栓塞也成為僅次羊水栓塞、產後大出血的第三大死亡原因,發生率千分之1、死亡率卻高達30%。上月生第二胎的李小姐,就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生產前為了給寶寶好的營養,體重飆升到112.5公斤,剖腹產後因為疼痛,第一天並沒有下床,心想等到傷口沒有那麼痛再下床,沒想到第二天老公扶她上廁所時,一陣強烈頭暈襲來,整個人癱軟在地一度停止心跳,還好醫師及時處理才撿回一命。高齡、肥胖及人工生殖者 皆為高風險群黃閔照理事長表示,李小姐的例子十分典型,發生肺部靜脈栓塞的孕產婦,多是產後第一次下床時,一起身末端血栓就往肺部、腦部跑,結果在床邊或廁所倒地,甚至有一半連急救都來不及。台大醫院婦產部醫師林芯伃說,懷孕期間血流較慢,加上傷口癒合過程,凝血功能會被活化,產生血栓風險為非懷孕期間的8到10倍,很多人都是快快樂樂生產,沒想到卻發生嚴重意外,因此,所有媽媽都要認知到這樣的風險,只要是有病史、肥胖(孕前BMI大於25、孕後大於30)、35歲以上高齡產婦、人工生殖、多胞胎、抽菸以及安胎等長期臥床者,皆是高風險族群。自然產6~8小時 剖腹產24小時內下床黃閔照理事長強調,台灣婦產科醫學會正推動ROPE(Reduce Obstetric Pulmonary Embolism)救命繩計畫,發送「安產御守」小卡,提醒孕產婦打破坐月子不動的觀念,自然產建議6到8小時內、剖腹產建議24小時內就要盡早下床,即使因為剖腹傷口疼痛不便下床者,也要盡量勤翻身;高風險者也要穿著彈性襪,避免長時間不活動,才能減少血栓形成,造成不可回復性傷害。

看武俠小說練功 手麻竟肘隧道症候群

看武俠小說練功 手麻竟肘隧道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暑假到了,可能有不少同學會拿平板「練功」,小心練出肘隧道症候群。升高二的林同學迷上武俠小說,雙手肘撐在桌上,拿著平板電子書閱讀,一看就好幾個小時,小說看完了,功力沒大進,反而手肘到前臂又麻又痛,無名指及小指無力,經過超音波檢查,醫師診斷為「肘隧道症候群」,以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已經恢復正常。尺神經長時間受壓迫惹的禍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復健科醫師何宇淳表示,大家或許都有這樣的經驗,不小心撞到手肘內側,一瞬間整隻手又麻又痛又無力,因為這裡有一條神經通過,名為尺神經。尺神經控制著我們的無名指及小指,若因撞擊或長時間受壓迫,造成尺神經發炎,進而導致手肘麻痛、無名指和小指痠軟無力等症狀,則稱為「肘隧道症候群」或「尺神經壓迫症候群」或「尺神經麻痺」。運動傷害,意外撞擊,跌倒,骨折、姿勢不良,例如打電腦、閱讀、趴著午休等,都是常見尺神經壓迫的原因。 何宇淳醫師指出,除了理學檢查外,使用超音波影像檢查,可以觀察到神經本體及附近組織的受傷狀況,還可以動態檢查,在手肘動作下,觀察神經滑動的情形。再利用神經傳導檢查,可以判斷神經受損的嚴重程度。超音波導引注射緩解疼痛依據神經檢查的嚴重程度來決定治療的選項。症狀輕微的人,只需要物理治療,改變姿勢避免再壓迫到神經,很快就可以痊癒。若是處於急性發炎的狀況,可能就需要口服消炎藥或局部注射類固醇的治療。當物理治療或藥物都無法有效改善時,而且神經受損嚴重的話,應考慮手術減壓治療。超音波導引注射治療是一種快速又精準的治療,透過超音波找出受傷的區域,判斷嚴重程度,定位應治療區域,在即時影像下導引針頭,進行神經解套和注射劑的導入治療。常用的注射劑有低濃的葡萄糖水或自體血小板血漿生長因子(PRP)。可有效調控發炎反應、緩解疼痛,進而促進神經自我修復。如此精準的治療,可以有效減少手術治療的機會。長時間閱讀用書架 別用手肘撐何宇淳醫師建議,閱讀時同一個姿勢不要維持太久,如果長時間閱讀,不要用手肘去撐,建議用書架。一旦發生上肢麻痛且無力,最重要的是找出受傷的原因和部位,才能選擇最適合最精準的治療方式。神經的受傷不能等待,時間拖得越久,越可能留下長期麻痛與肌肉萎縮的後遺症。

小暑才要開始熱 這樣補水預防熱傷害

小暑才要開始熱 這樣補水預防熱傷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俗諺說「小暑過,一日熱三分」,7月6日剛過節氣「小暑」,國健署提醒喜好戶外運動的民眾,在高溫悶熱的天氣下運動,一定要做到自我保護,以免發生熱傷害,補水也要採取少量多次方式為佳。上午10點至下午4點減少戶外曝曬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近年受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影響,夏季常飆破36度高溫,這段時間如果想要從事戶外運動,自我保護措施不能少,因為炎熱從事戶外活動最怕發生熱衰竭、熱痙攣或中暑,活動前一定要注意身體狀況,循序漸進地讓身體做好「熱適應」,以感覺最舒適的強度活動,避免逞強超出個人體能負荷。穿著方面,也有訣竅,包括得選擇透氣排汗衣物,穿著適合身體活動及環境的輕便裝束,建議可選擇淺色、透氣易排汗的輕薄長袖衣物,減少與陽光直接接觸,並適當使用防曬油及遮陽帽。王英偉署長強調,更重要的是要避開太陽直曬時間,夏天日照最強烈的時間是上午10點到下午4點,最好選擇較涼快的清晨或傍晚,或是移到室內通風良好的空間活動,以減少大量曝曬機會。避免喝酒精及大量含糖飲料補水則要少量多次,國健署建議,運動時應少量多次補充水份,每小時補充2至4杯水(1杯240cc);避免喝含酒精及大量糖分的飲料;若有心臟病、慢性肝病或需要限制水分攝取的病人,則需諮詢醫師的建議。國健署強調,長時間運動或在酷熱環境下運動,大量流汗導致脫水,可能出現噁心、頭痛、無力及皮膚濕冷會導致熱衰竭;另外,熱中暑則多因從事費力運動,身體產熱能力超出自身的散熱能力,出現口渴、發熱、心跳加速、體溫升高,甚至昏迷等症狀,此時要迅速離開高溫悶熱的環境、設法降低體溫(如鬆脫衣物、搧風等)、意識清醒者可提供加少許鹽的冷開水或稀釋的電解質飲料,並快速就醫。

尖端醫攜手萬芳醫院 衝刺抗癌細胞治療

尖端醫攜手萬芳醫院 衝刺抗癌細胞治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癌症蟬聯國人十大死因,除傳統手術、化療及放療外,現以「細胞治療」成為值得期待的新選擇。尖端醫(4186)繼與花蓮慈濟醫院合作「自體免疫細胞治療」各類腫瘤經標準治療無效後,再添合作對象。 尖端醫與臺北市立萬芳醫院簽署合作備忘錄,依「特管辦法」開放之項目及適應症合作,首先將針對癌症治療進行送案申請,這也是尖端醫在通過衛福部細胞製備場所查核後,癌症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申請的第五件合作案。  癌症長居國人十大死因榜首多年,根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數據顯示,癌症死亡人數來到了50,232人,較2018年多出了1448人。在衛福部開放的六項自體細胞治療,也以癌末適應症核准案件數最多。 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賴基銘表示,自體免疫細胞治療被視為晚期癌症病人的希望,在手術、放療、化療以外的第4大癌症治療模式,透過提升自體免疫力對抗疾病,還可降低在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不適。 將待衛福部核准後,由萬芳醫院提供專業評估、臨床照護及追蹤評估,加上優質細胞製備場所,才能有效延長病患生存期與治療期間的生活品質。 尖端醫北部的合作對象有新光醫院、北醫附醫及萬芳醫院,東部與花蓮慈濟醫院攜手合作,這四大醫療院所均有專業的醫療服務,以及先進的醫療設備和豐沛的醫療資源,在細胞治療領域中表現亮眼。 尖端醫近幾年投入自體免疫細胞治療及應用,並與各大醫研等單位合作,透過產業結盟與彼此互補,對公司營運產生正面影響;依公開資訊觀測站,尖端醫(4186)5月營收,較去年同期月營收成長60.64%,累計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46.51%。 唯一擁有細胞儲存、免疫細胞治療、體外診斷試劑的尖端醫董事長蘇文龍表示,近期加入防疫國家隊行列,投入新冠病毒快篩試劑優化及量產;在臍帶血銀行只做第一,攜手花蓮慈濟醫院獲特管辦法核准細胞治療、通過適應症最多項的臍帶血銀行、領先全台與花蓮慈濟醫院分享細胞治療首例。 尖端醫(4186)送出的細胞治療申請案中,其中與花蓮慈濟醫院合作的免疫細胞(CIK)治療第四期實體癌症已於2019年通過並收案執行,另向衛福部提出的申請計畫,包括自體免疫細胞治療第一至第三期實體癌經標準治療無效,還有自體骨髓間質幹細胞移植,針對退化性關節炎、慢性缺血性腦中風及脊髓損傷等適應症,將待衛福部審查核可後,為需要的病患帶來更多新希望。

老菸槍耳痛誤認中耳炎 竟口咽癌作怪

老菸槍耳痛誤認中耳炎 竟口咽癌作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82歲張姓阿公年輕時嚼檳榔、抽菸長達60年,年初開始常感覺耳內抽痛,診所診斷為中耳炎,治療後不見好轉,前往醫院求診,竟被確診為口咽癌第3期,目前每周5天接受化療及放療來控制病情。抽菸又嚼檳榔 罹口癌機率飆89倍彰化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指出,口咽癌可能伴隨耳部移轉性疼痛,恐被誤認為中耳炎,民眾要多加留意。因口咽癌長在口腔後側的位置,加上早期症狀不明顯,通常患者難以察覺,等到出現吞嚥困難、出血或耳部轉移性疼痛等症狀,又或像張姓老翁這樣發生誤診情況,往往錯過黃金治療期。研究指出,嚼檳榔者導致口腔癌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8倍;抽菸者則是18倍,若同時有抽菸、嚼檳榔習慣者,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更飆升到一般人的89倍。許嘉方醫師表示,幫張姓阿公檢查時,發現耳中有紅腫及些微分泌物,的確是中耳炎的徵狀,但鑒於他曾在診所治療卻沒有改善,於是先針對中耳炎治療。回診時中耳炎已獲得改善,但耳朵痛的情形卻沒好轉,改用內視鏡檢查才發現在他左側口咽壁靠近扁桃腺下方有腫塊,透過正子造影掃描顯示有約3公分的腫塊,經切片證實為第3期口咽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 「香檳酒」致癌元凶許嘉方醫師強調,近年口咽癌、口腔癌等頭頸癌患者有年輕化趨勢,而「香檳酒」,也就是香菸、檳榔和酒,被視為罹患頭頸癌相當重要的因素,尤其是檳榔,有九成的頭頸癌患者都曾接觸過,所以最好戒除;另外,國健署針對30歲以上嚼檳榔或吸菸民眾,提供每兩年一次的口腔黏膜檢查補助,建議民眾多加利用,才能及時發現治療。

屁股能夾斷筷子?秘訣在強壯臀大肌

屁股能夾斷筷子?秘訣在強壯臀大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日前網紅呱吉因為認為罷免韓國瑜一案不樂觀,選後信守承諾表演「用屁股夾斷筷子」實踐諾言,知名夜店Luxy的舞者也實際拍片上傳示範如何用屁股夾斷筷子。影片中的用「屁股」夾斷筷子,最主要還是使用臀大肌的力量。根據2019年《國際運動物理治療期刊》的說法,臀大肌是人體最大塊也最強壯的肌肉。臀大肌的功能是使髖關節做出伸直並且讓大腿骨向外轉動,因此這塊肌肉就能夠在用力收縮的同時,把中心點已經被固定住的筷子折斷。久坐不運動 臀大肌無力主因久坐不動的生活被認為是現代人常見臀大肌無力的原因。臀大肌和腿後肌一起協同作用,讓身體可以站直。好的臀大肌功能也讓薦髂關節受力平衡、和腹肌一起協同作用控制骨盆轉動的幅度。2009年《骨科運動物理治療期刊》則認為臀大肌的力量不足較易發生下肢運動傷害。2012年《運動健康期刊》和2016年《關節與軟骨期刊》分別提出臀肌與髖、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相關。因此對退化性關節炎的病人而言,訓練臀肌可說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在實務訓練上,臀肌的英文簡稱glutes,通常指的是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之統稱。其中,臀大肌是影響臀部力量與外觀最重要的肌肉,因為它的肌肉整體體積最大,位於臀肌最外層。因此一般來說訓練課表會針對臀大肌的主要動作做加強:髖關節伸展、髖關節外展、髖關節外旋。以下介紹幾個訓練臀肌的常見訓練動作與要領。臀推(hip thrust)訓練臀肌最著名的動作為臀推,是美國知名訓練專家Bret Contreras 博士所發明。這個動作顧名思義就是臀部向上方推動,通常會採取上半身靠在訓練椅上,髖關節上方放置負荷,常見為啞鈴與槓鈴。動作要領:一般來說動作向上時吐氣,動作向下時吸氣,訓練過程中維持腹部肌群出力,但不過度伸展腰椎(挺腰),並且留意上半身不過度駝背及頸部不過度伸展(後仰)。初學者可先使用臀橋方式在地面,以不負重方式訓練動作。動作起始位置 臀推上推位置深蹲(squat)深蹲被稱為動作之王,屬於全身性訓練動作,向上動作階段有髖關節伸展,因此可對於臀肌有非常好的訓練效果。通常會使用槓鈴、啞鈴作為阻力來源。動作要領:一般來說動作向上時吐氣,動作向下時吸氣,訓練過程中維持腹部肌群出力,但不過度伸展腰椎(挺腰),並且留意上半身不過度駝背及頸部不過度伸展(後仰)。初學者可先使用不負重方式訓練動作。動作起始位置 深蹲下降位置硬舉(deadlift)硬舉亦屬於全身性訓練動作,向上動作階段有髖關節伸展,因此可對於臀肌有非常好的訓練效果。通常會使用槓鈴、啞鈴作為阻力來源。動作要領:一般來說動作向上時吐氣,動作向下時吸氣,訓練過程中維持腹部肌群出力,但不過度伸展腰椎(挺腰),並且留意上半身不過度駝背及頸部不過度伸展(後仰)。初學者可先使用不負重方式訓練動作。動作起始位置 硬舉下降位置其他臀肌訓練動作非常多,包含壺鈴擺盪(kettlebell swing)、推雪橇(sled push)、或是使用彈力帶進行髖關節外展、髖關節外旋、髖關節伸展動作,都是民眾可以選擇的訓練方式。每個人骨骼結構不同 訓練前先經評估然而要特別留意的是,即使每人用臀部夾筷子的能力可經過後天訓練來促進肌肉生長、提升肌肉力量,是否適合夾斷筷子可能也跟每個人天生骨骼結構有關。建議訓練前先經醫療與體適能專業人員評估,由專業教練帶領動作學習,降低受傷風險,增進訓練效益。◎作者  林杏青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復健部主治醫師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定復健科專科醫師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綜合格鬥協會合作醫師台灣運動醫學會副秘書長台灣柔術總會合作醫師台灣臨床神經生理學會會員國立台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美國運動醫學會認證私人教練(ACSM-CPT)EIM Taiwan 運動即良藥認證醫師◎蔡奇儒  教練醫適能MedEx特殊族群訓練培訓機構創辦人前美國運動委員會(ACE)官方培訓講師美國運動醫學會認證私人教練(ACSM-CPT)美國肌力與體能訓練協會認證肌力體能訓練專家 (NSCA-CSCS)

唐寶寶學會用三倍券 想買遮陽帽送爸爸

唐寶寶學會用三倍券 想買遮陽帽送爸爸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振興三倍券即起開放預購。這項對身心障礙者陌生的事物,唐氏症基金會在各服務機構教導學員如何正確使用,有體貼的唐寶寶更分享要用三倍券買頂帽子給爸爸遮陽當父親節禮物。在三倍券開放預購之際,唐氏症基金會也推出捐款專案,捐款滿500元就可獲得唐寶寶手作商品,愛不囉嗦門市也推出「振興自由配」方案最高折扣180元,邀請大家一同幫助唐寶寶。 實體券可捐社福團體獻愛心今年受到武漢新冠肺炎的衝擊,使得許多社福機構捐款減少。雖然唐寶寶依然堅守崗位辛勤工作,但卻面臨銷售業績比去年同期少3成,甚至還發生禮盒被退訂2000盒的挫折。即起開放預購的三倍券,政府為鼓勵民眾發揮愛心協助社福團體,除了能把實體券捐給社福團體外,也開放民眾以線上捐款的方式發揮愛心。 為鼓勵民眾用三倍券支持唐寶寶,唐氏症基金會推出三倍券捐款方案,捐款滿500元,可獲得唐寶寶練習皂2顆,陪伴唐寶寶一同成長學習;捐款1000元可獲得花鳥手工皂禮盒,和唐寶寶一起關注自身健康;捐款達3000元則可獲得價值1180元的唐寶寶手作肥皂、餅乾等精選商品。 後疫情時代,唐氏症基金會也歡迎民眾到愛不囉嗦庇護工場走走,推出200元、500元、1000元的門市「振興自由配」專案,商品組合最高折扣180元,邀請民眾用三倍券幫助唐寶寶。唐寶寶學辨識面額和加減算數針對三倍券開始預購,唐氏症基金會則在辦理的小作所、庇護工場教學員如何正確使用三倍券。對於服務對象來說,每次的購物都需經過反覆練習,由於學員認識的數字不多,教導使用三倍券得以顏色來告知學員們面額,像是三倍券綠色的是200元、咖啡色的是500元;接下來學習簡單加減算數,以及購買商品時如何表達與店員進行互動,經過重重關卡才能完成對一般人來說相對簡單的使用三倍券。 在教導的過程中,服務對象對三倍券均感到新鮮、期待,熱烈討論著拿到三倍券後要購買什麼商品。其中有名唐寶寶平時很怕熱,爸爸每天早上都會頂著大太陽帶他「上班」,想到即將到來的父親節,他想用三倍券購買一頂帽子給爸爸遮陽,做為父親節禮物。

萬人腸癌篩檢陽性未回診 醫:形同自殺

萬人腸癌篩檢陽性未回診 醫:形同自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武漢肺炎疫情衝擊,大腸癌篩檢、確診人數直直落,至今仍有1萬名篩檢陽性個案未回診。台大醫師邱瀚模呼籲別再拖,陽性個案每20人就有1人是大腸癌,不回診真是自殺行為。根據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癌已連續12年高居10大癌症發生人數之首,2017年有多達1萬6408人確診大腸癌。疫情期間 大腸癌篩檢率下降2成衛福部國健署癌症防治組長林莉茹表示,大腸癌危險因子很多,包括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肥胖、菸酒、老化等,男性不論發生率或死亡率都是女性的1.5倍,由於多達88%大腸癌發生在50歲以上中高齡族群,因此國健署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不僅早期癌5年存活率超過90%,還能降低35%死亡率。不過,武漢肺炎疫情爆發逾半年,民眾外出、就醫意願降低,癌症篩檢及回診人數也直直落,恐錯失早期發現及治療的最佳時機,尤其大腸癌篩檢衝擊最為明顯。林莉茹組長指出,相較去年,全台上半年大腸癌篩檢率掉了20%,3.1萬名篩檢陽性個案當中,只有2.1萬人回診進行大腸鏡檢查,還有1萬人至今尚未回診。父母都罹大腸癌 兒女罹患風險增6倍大腸癌權威、台大醫院內科部臨床教授邱瀚模表示,受到武漢肺炎疫情衝擊,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回診率明顯降低,尤其3、4月間,每逢有疫情傳出,回診個案就猛掉,令人擔憂。邱瀚模醫師強調,在一般人口當中,每1000人中約有2至3人罹患大腸癌,但篩檢陽性者每20人就有1人;即便是父母都罹患大腸癌,兒女罹患大腸癌風險也僅比常人增加5至6倍,但篩檢陽性個案則是常人的20至30倍,「篩檢陽性不做大腸鏡,真的是自殺行為。」零期5年存活率95% 第4期僅剩13%邱瀚模醫師表示,以全台未回診的1萬名陽性個案為例,其中一半的人有腫瘤性息肉,20%有超過1公分腺瘤性息肉,5%大腸癌,以此估算,全台有500名大腸癌患者仍在路上趴趴走,其中250人是可以根治的,但繼續拖下去,隨時可能惡化成更嚴重、更難根治的大腸癌。0期大腸癌只要內視鏡切掉就能根治,5年存活率高達95%,一旦變成2、3期不僅治療費用貴、存活率降低,也更難根治,到了第4期存活率僅剩13%,「一念之差,差之千里。」

以為中風 竟乳癌腦轉移長8公分腫瘤

以為中風 竟乳癌腦轉移長8公分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3歲黃太太四年前罹患乳癌接受右側乳房全切除手術,治療後控制良好。日前突然不太能說話、無法拿對東西且持續兩周,急診醫師評估為失語症、右側肢體無力,會診神經外科,經完整檢查發現黃太太感覺與運動異常,安排核磁共振,發現多處轉移性腫瘤嚴重壓迫神經,其中更有一顆約8公分大的腫瘤在左側大腦額葉處,壓迫腦神經。開顱手術治療後,黃太太恢復良好,回一般外科繼續以輔助性療法治療。乳癌、肝癌、肺癌及大腸癌 最常轉移腦部「轉移性腦瘤」是其他部位的癌細胞轉移至腦部,長出的腫瘤。台北慈濟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黃國烽表示,癌症患者發生腦轉移的機率約15-30%,雖然每種癌症都有轉移至腦部的可能,但最常見為乳癌、肝癌、肺癌、大腸癌四種癌症。「腦部有血腦障壁,可保護大腦,隔絕外來病毒或細菌。但癌細胞經血液到達腦部,將可能破壞血腦障壁,寄於腦組織間。」轉移到腦部的腫瘤大多屬於癌症晚期,即使在治療中,也可能因藥物無法通過血腦障壁,導致癌細胞於腦中快速生長;但是否影響身體功能則視腦中腫瘤的大小、位置、有無壓迫神經而定。腦瘤必須透過影像醫學檢查診斷,若為特殊形態、多發性、出現在血液循環豐富之處的腫瘤,多有惡性可能。術前神經外科醫師會透過問診、抽血、全身性影像檢查,了解是否有相關病史;若腫瘤不大,也沒有立即性生命危險,可透過立體定位放射治療處理,若大於7公分或有生命危險建議立即手術。以黃太太為例,腦瘤已壓迫語言中樞與運動神經,出現功能性症狀,醫療團隊考量血腦障壁阻隔,抗乳癌藥物將無法有效治療轉移性腦瘤,且此時積極治療將有機會恢復身體功能,並取得腫瘤檢體,當做診斷治療參考,因此建議緊急開顱。積極治療腦轉移 有機會延壽5至10年許多患者認為開顱風險高而放棄治療,黃國烽醫師表示:「非多發性的腦轉移腫瘤若積極治療將有機會延長約5至10年壽命,因人而異。且取出腫瘤後不僅能進一步切片、染色化驗,找尋癌細胞來源,更能減少因腫瘤壓迫造成的立即性危險。」然而並非所有腦轉移的患者皆能接受治療,必須透過醫師及早、完整性的評估,才能保障手術安全。

吃水果能增加幸福感?美女醫這樣說

吃水果能增加幸福感?美女醫這樣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最新國民營養調查顯示,19歲以上國人每日攝取水果達2份者不到16%。而董氏基金會針對全國1517名學童調查發現,當水果攝取量愈少,愈容易發脾氣心情不好、沒精神想睡覺、肚子不適和容易長痘痘。進一步調查沒吃原因,主要都是生活忙碌、家中沒有放水果的習慣、覺得處理水果很麻煩、沒時間處理水果和外食沒有提供水果。膳食纖維保護大腦不發炎 促進腸腦健康循環董事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組長潘紀綸指出,調查發現,只有約三成民眾自覺活力表現佳,包含不常感覺身體倦怠、懶洋洋、提不起勁(29%)、不容易感到不耐煩(29%)、覺得自己有活力(30%)、睡眠品質良好(32%)、常感到快樂(32%)、對生活感到滿足(37%),進一步分析活力表現佳者,發現其中每日水果吃足2份者明顯多於吃不到1份者。為何吃水果和情緒有關?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家醫科許書華醫師引述2016年《美國公共衛生雜誌》的研究,隨機抽樣共1萬2385名澳洲成人,顯示水果攝取越多,對生活的滿意度、幸福感越高、對事物也較易持正面看法。許書華醫師表示,水果中富含的膳食纖維會改變腸道菌落、增加腸道菌多樣性,透過大腦和腸道的相互影響(腦腸軸),保護大腦免於發炎,促進腸腦健康循環;反之,若是攝取高油糖食物,會降低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提升發炎反應,經由腦腸軸傳遞至大腦接收後啟動免疫系統與神經抗壓機制,造成焦慮、憂鬱、易感到壓力、學習與注意力下降。維生素C可減緩疲勞 建議以水果做為攝取來源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莫雅淳營養師也建議,為提升家人身心活力、降低負面情緒,家庭採購者別忘了準備水果,而且要注意挑選水果三關鍵,包括「高營養密度&植化素、水果酵素」、「高水溶性膳食纖維」和「高維生素C」,選擇營養密度越高的水果,其所含營養價值越豐富,其中又以膳食纖維、維生素C、葉酸、鉀、鎂等營養素,與情緒及活力表現有關。此外,水果中的植化素可協助身體抗氧化、調節免疫力;水果酵素有助於食物消化吸收。膳食纖維為益菌生,有助打造健康腸道環境,尤其水溶性膳食纖維更有助穩定血糖及情緒,保持抗壓性,而水果是水溶性膳食纖維的良好來源。維生素C則可以減緩疲勞、提升活力,主要存在於蔬菜水果,但維生素C不耐熱且易受氧化破壞,建議以水果做為維生素C的攝取來源。水果切片或做成沙拉 方便攜帶食用莫雅淳營養師建議,家庭採購者準備同時能滿足健康及美味的水果,如芭樂、番茄、奇異果、木瓜、芒果、鳳梨等,可將切片、處理好的水果裝盒,讓家人帶到工作場所、學校做補充或是做成綜合沙拉、水果優格、水果塔等,方便食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