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腸癌末期多專科治療 擺脫人工肛門

腸癌末期多專科治療 擺脫人工肛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約五十的遠洋商船船員因工作因素,每次出航一、二年才能回到家。某次返航後,家人發現他與以往相比體重大幅下降,而除了暴瘦外,還出現腹部脹痛、進食容易嘔吐的症狀,在家人勸說下前往醫院就診,才發現罹患晚期直腸癌,腫瘤已轉移至肝臟。高雄市立大同醫院胃腸及一般外科醫師范文傑表示,這名患者當時因腫瘤造成嚴重的腸阻塞,醫療團隊經過討論,在第一時間先為患者裝設暫時性人工肛門,後續再透過各科別專科醫師共同討論及安排相關檢測。由於患者腫瘤較大難以手術,因此透過基因檢測,確認患者無RAS基因突變後,進一步規劃標靶治療,同時搭配化療與放射治療將腫瘤縮小,再應用微創手術完成原發部位及轉移至肝臟處的腫瘤切除,在一段時間的修復後,也順利移除人工肛門。晚期腸癌治療手術成關鍵 多科接力規劃最佳治療順序「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如果可以手術切除腫瘤,對預後及生活品質都能帶來更好的成效。」范文傑醫師說,臨床觀察發現,有兩成患者確診時已發展成第四期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且常見肝臟及肺臟的癌細胞轉移。所幸現今治療選擇多元,針對這些腫瘤難以手術且除的患者,透過術前標靶治療、化療及放療有效縮小腫瘤後,約有1/4的患者可以接受手術,大幅提升長期存活率。過去人們常鼓勵癌症患者,抗癌是一場耐力賽,范文傑醫師認為,大腸直腸癌症治療與其說是患者的個人耐力賽,其實更像一場集結多專科醫療團隊的團體接力賽。大腸直腸癌的主流治療模式已邁入MDT多專科治療團隊模式,針對晚期或情況較為特殊的患者,集結大腸直腸外科、血液腫瘤科、放射科等各科別醫師的專業見解,共同擬訂適合患者的治療方案,為患者規劃最佳治療順序,團隊成員也能從中獲益,完整認識疾病在各科別中的最新治療進展。預防腸癌採健康飲食 不要讓食物長時間在腸胃道停留MDT模式除了在治療上對患者有所助益外,同時也囊括營養師、心理師、社工等成員,全方面保障患者的營養規劃、心理健康,甚至是治療過程中的經濟需求,並透過個案管理師統整上述治療及其他層面的討論,協助擬定及對患者說明溝通治療計畫的進行。范文傑醫師指出,大腸直腸癌的罹患人數已經連續12年蟬聯第一,因此若有血便、排便習慣改變、貧血等症狀,或甚至已摸到腹部出現腫塊,就應盡速就醫接受大腸鏡檢測。若本身年齡為50歲以上,或有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也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測,及早確診、早期治療。除了定期檢查,范文傑醫師建議,規律運動、健康飲食、不要讓食物長時間在腸胃道停留、保持良好排便習慣,也是預防大腸直腸癌的好習慣。(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導管治療高血壓 有望終生免吃藥

導管治療高血壓 有望終生免吃藥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國人平均四人就有一人患有高血壓,僅半數患者血壓獲得良好控制。過去控制血壓主要是採取藥物治療,現可經由高血壓導管治療,有效降低血壓。61歲羅先生患有高血壓及第二型糖尿病,每餐必須吃19顆藥,但血壓仍控制的不甚理想,經醫師建議接受高血壓導管治療,現在每天僅需服用5顆藥,收縮壓也從180降到130毫米汞柱。抑制腎臟交感神經活性 達到降血壓效果新竹馬偕醫院心臟內科醫師林柏霖表示,高血壓口服藥物治療,往往需要合併多種藥物,才能將血壓下降約10至20毫米汞柱,但許多患者遵從性不高,血壓難以穩定控制。經高血壓導管治療可降低20至30毫米汞柱的收縮壓,並減少用藥,有些人甚至可以不再吃降血壓藥。導管治療是從腎臟著手控制血壓,林柏霖指出,由於腎臟在血壓調控扮演重要角色,若腎臟交感神經過度活化,導致腎素分泌增加,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高血壓導管則是從鼠蹊部以微創導管方式進到腎臟動脈,燒灼腎動脈旁的交感神經,降低交感神經活性,達到降血壓的效果。5種患者適用 可24小時穩定控制血壓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台大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指出,過去高血壓導管用於吃多種降血壓藥仍無法控制的難治型患者,以及併發器官受損、用藥服從性低、服藥有副作用及次發性高血壓治療血壓仍不可控制等五種患者。美國心臟學院年會今年發布最新大型臨床研究顯示,在330名受試者沒有服用降血壓藥物狀況下,高血壓導管治療可以使患者於診間血壓平均下降9.2毫米汞柱。台灣目前也已執行約250例的高血壓導管治療,部分患者甚至下降20至30毫米汞柱。王宗道表示,高血壓導管治療手術僅需1到1.5小時,傷口小復原快,最重要的是,有別於藥物會被代謝,高血壓導管能24小時穩定血壓,避免血壓波動。

小鮮肉健身狂喝高蛋白 慘變豆花男

小鮮肉健身狂喝高蛋白 慘變豆花男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5歲陳先生從小皮膚好,到大學時都不曾長痘痘,為了追求體態,他勤跑健身房重訓,最近從後背、臉頰開始冒出一顆顆會癢痛的紅色丘疹或膿皰讓他很困擾,經檢查後發現是為細菌性毛囊炎,原來他希望增加肌肉量,近兩個月大量補充高蛋白食品,結果身上的痘痘冒不停。熟男胸口冒紅疹 亂擦藥毛囊炎惡化40歲楊先生有嚴重過敏的濕疹問題,平日忙於工作自行買藥治療,以為症狀好的差不多,胸口卻開始冒出一大堆紅色丘疹,發現使用原本的藥膏好像越來越糟,於是前往就醫。醫師檢視其用藥發現,之前使用為了壓制皮膚嚴重過敏現象的類固醇,加上連日的高溫,皮膚容易流汗呈現濕熱狀態,讓皮膚的免疫功能較差,出現了黴菌性毛囊炎。書田診所皮膚科主任醫師蔡長祐表示,毛囊炎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病,不論年紀、性別、人種,只要有毛髮生長的部位都可能發生。毛囊炎多由細菌感染所致,其次是黴菌(真菌)感染,常見於前胸、後背、肩膀、頸部、四肢及大腿內側鼠蹊部。毛囊發炎的原因受個人體質、生活習慣、季節、外在環境而有不同的影響,例如悶熱潮濕的氣候與環境、容易流汗的體質、皮脂分泌過度旺盛(如懷孕、或服用大量高蛋白飲品)、或使用過多造成皮膚毛孔阻塞的保養品、穿著悶熱過緊的衣服等。有些特殊狀況也會使毛囊炎的發生率增加,例如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劑、治療癌症的表皮生長因子或使用類固醇治療皮膚發炎等,造成皮膚逐漸變薄,或皮膚保護力下降進而造成毛囊感染。避免長時間處於濕熱環境 穿棉質通風衣物高蛋白營養補充品易致痘嗎?蔡長祐指出,高蛋白補充營養品近年來深受健身族喜愛,誘發痘痘的機轉原因目前不明,推測可能與服用後增加胰島素及類胰島素生長因子分泌所造成。根據這幾年的臨床觀察,部分患者在使用高蛋白補充品約1至2個月後,臉上爆痘或身上出現毛囊炎的機率增加,只要能停用並接受治療,多會在1個月左右逐漸好轉。毛囊炎的治療以口服及外用抗生素製劑為主,細菌性毛囊炎可透過合適的抗生素來進行治療,黴菌性毛囊炎則需以抗黴菌的藥物或洗劑來進行治療。預防方面,避免讓皮膚長時間處於濕熱的環境,保持乾爽,穿著棉質通風的衣物,慎選化妝護膚品,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要不要拔智齒?口腔外科醫師怎麼看

要不要拔智齒?口腔外科醫師怎麼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智齒拔除與否常常是爭議問題。若智齒生長時骨頭裡長不出來、長不完全或橫向發展,變成所謂的阻生齒,就需要拔除,否則會造成其他牙齒的損害!生活家牙醫診所 口腔外科專科 項家寧醫師表示,智齒最早於十六至十七歲萌發,最晚二十歲上下完全長出,只要智齒露出一點點頭,他對周圍牙肉就會有影響,可能形成牙周囊袋,就可能會塞食物殘渣,如果無法完全清除,容易造成不舒服。這時候建議患者照X光片,看智齒是否能夠完全長出與正常齒列齊平,若長的位置不好,則建議拔除。因為不拔除的話,容易塞住食物殘渣,除了不舒服外,還可能造成前面一顆牙齒的蛀牙或牙周病問題。智齒不等於阻生齒一般民眾容易誤以為智齒就是阻生齒,項醫師澄清,其實阻生齒是一種牙齒狀態,只要是牙齒沒有長到正確的位置或萌發不全,就是阻生齒,不一定只有智齒才叫阻生齒。而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吃精緻食物,牙弓比過去人在小一點,這樣智齒就無法長到一個正確的位置,所以經常成為阻生齒。除智齒外,阻生齒另一個可能牙齒就是「上顎」犬齒,不管智齒或犬齒,醫師都會評估可能使用拔除或矯正的方式,將牙齒拉回正確的位置。阻生齒拔除醫師這樣做智齒的阻生齒型態很多種,項醫師說明,以骨頭齒列為一條界線,智齒的生長可能排列較為整齊但萌發不全,或排列不齊並且往前、後傾生長,前者是萌發不完整,後面兩者被稱為水平智齒,以上型態醫師都建議拔除。但若牙齒生長不夠突出,可能需要拔除的程序是翻開牙肉之後,將骨頭做適當修磨,將需拔除的牙齒切開再一塊塊拿出。整個過程平均三十分鐘,跟一般拔牙手術沒什麼差異,出血量低。但口腔內有一條神經靠近智齒,若是拔除智齒時處理不當,可能會造成短暫性神經麻木,患者嘴角皮膚感覺鈍鈍的,但是一至三個月即可慢慢恢復,依照每個人體質不同,也可能會有一個小區域產生持續性的麻木感。項醫師說明,基本上在拔牙手術後,醫師都會給予止血棉及傷口縫合,不會有大出血的狀況,但凝血功能差或術後疼痛導致血壓過高等等的患者,都需要立刻告知醫師。患者在手術中感覺害怕也可以隨時表達,但手術中其實醫師都會給予麻醉藥,將患者疼痛的感降到最低,所以患者不必過度緊張。而拔除牙齒的日常照護,項醫師叮嚀,一周內吃溫涼一點的食物,避免刺激性的飲食,要遵守醫囑服藥,且有問題要即刻回診等。項醫師分享曾遇到一個患者沒有處理智齒,時間一長,前一顆牙齒也跟著蛀掉,等於患者一次要拔兩顆牙齒,而且還要抽神經。因此項醫師呼籲,若是有智齒,還是要請醫師全面性評估拔除與否,否則牙齒健康難以持續維持。

在家睡覺就能洗腎 OL免奔波醫院

在家睡覺就能洗腎 OL免奔波醫院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28歲的上班族陳小姐,4年前因為腎病變開始洗腎,她本身怕痛、怕打針、平日又要上班,為解決她的困擾,醫師建議她選擇全自動腹膜透析,晚上睡覺前將腹部導管接上機器,睡醒後就洗完腎,讓她可以維持正常生活。另一名80歲王奶奶10年前因腎臟癌切除左腎,但因高血壓併發尿毒症而需要洗腎,由於奶奶獨居,雖然生活可以自理,但要常跑醫院很麻煩,因此也選擇全自動腹膜透析,每個月只要回診一次,目前狀況很穩定。台灣洗腎盛行率、發生率全球居冠台灣洗腎盛行率和發生率都是全球第一,隨著洗腎方式日新月異,現行發展出全自動腹膜透析,讓病患在家睡覺時就能完成洗腎,不須奔波醫院,也能維持正常生活,省去許多麻煩。大千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任李明彰表示,一般洗腎方式分為血液透析及腹膜透析,醫師會依患者需求和方便性給予治療建議,讓患者做選擇。新型的全自動腹膜透析在家睡覺就能洗腎,使用方便不需頻繁更換腹膜透析液,同時減少奔波醫院的時間,生活品質更加完善。使用全自動腹膜透析 食物水分攝取限制較少腹膜透析是利用自己的腹膜來交換毒素,所以會洗出比較多中大分子的毒素和電解質,如磷、鉀,同時腎功能可以維持比較久,因此在食物和水分的攝取限制較少。由於腹膜透析是每天穩定慢慢治療,對於血壓和水分的變動較小,長期下來對心肺功能的影響也較小。李明彰主任表示,全自動腹膜透析可健保給付,因此除非患者曾接受過腹腔重大手術,腹膜透析幾乎適用每位腎友,也更加方便。

紙片人拉水便10多年 闌尾腫瘤作祟

紙片人拉水便10多年 闌尾腫瘤作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0歲詹姓婦人長期腹瀉,體重僅37公斤,日前因頭暈、嗜睡送急診,電腦斷層掃描確診膽結石併發胰臟炎,術前檢查又發現其闌尾直徑腫到正常人的4倍大,且管腔內布滿黏液,意外查出長期腹瀉的元凶是「闌尾腫瘤」,以機器手臂進行腹腔鏡微創手術,一舉切除兩病灶,詹婦終於重拾正常生活。闌尾直徑腫到4倍大 嚴重恐引發敗血症詹婦因連日頭暈、嗜睡,被家人送台中慈濟醫院急診,一般外科醫師高國堯經電腦斷層掃描,確認詹婦罹患膽結石併發胰臟炎,準備等胰臟炎緩解後安排膽囊切除,但術前檢查時,發現詹婦闌尾直徑腫至一般正常人的4倍大,懷疑罹患罕見的「闌尾腫瘤」,隨即會診大腸直腸外科。大腸直腸外科醫師方佳偉表示,「闌尾腫瘤」是神經內分泌腫瘤,早期幾乎沒症狀,要長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導致消化不良或食欲不振,引發類似腹脹、腹痛等急性闌尾炎症狀,若腫瘤越來越大、阻塞闌尾,可能因闌尾發炎造成感染,出現敗血症而引發死亡。右下腹疼痛 易被當便秘、吃壞肚子處理詹婦身高150公分,體重僅37公斤,宛如紙片人,她每天跑廁所10餘次,糞便幾乎都呈水狀,長期腹瀉,致營養吸收不良,到大醫院檢查都查不出原因,10多年來皆靠胃腸藥度日。方佳偉醫師指出,闌尾癌在大腸直腸癌症中,只有1~5%發生率,因初期症狀不明顯,就算患者右下腹疼痛,也容易被當成便秘、吃壞肚子等處理。詹婦腫瘤已出現病變,且闌尾擠壓到盲腸,因腫瘤已逾2公分,為避免闌尾腫瘤癌化,甚至癌細胞轉移,手術時一併切除右半邊部分結腸,預後良好,5年存活率逾90%。

工程師騎車騎到睡著 呼吸中止症惹禍

工程師騎車騎到睡著 呼吸中止症惹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38歲工程師平常白天上班就嗜睡,甚至幾度騎車騎到睡著,差點發生交通意外,原以為自己只是睡不飽,還刻意在休假日多補眠8小時,沒想到睡再多,症狀也沒改善,就醫接受睡眠檢查才發現原來是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一晚平均每小時就會呼吸中止32次。有人每小時中止130次 瀕臨中風邊緣新光醫院胸腔內科暨睡眠中心主任林嘉謨表示,打鼾在中年男性及更年期後女性很普遍,根據美國威斯康辛流行病學研究,上述族群佔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的2成以上;門診還有一名50多歲女性嚴重打鼾,同床的老公幾乎夜夜睡不好,自己卻習以為常,不知道可能是疾病,直到被老公拖去檢查,赫然發現每小時竟呼吸中止高達130次,血氧掉到60%以下,已經瀕臨中風邊緣,才知道嚴重性。入睡後睡眠呼吸障礙缺氧指數(AHI),也就是停止呼吸的頻率,若每小時5次,就已是輕微呼吸睡眠中止症,15次為中度,30次以上為重度。若長期缺氧,容易造成血壓控制不良、心律不整、腦中風、心機梗塞、心衰竭等風險。平時如何分辨自己有沒有睡眠危險警訊?林嘉謨指出,包含入睡後頻尿,即一晚兩次(含)以上,且尿量多,他解釋,因為氧氣不足用力呼吸,心臟會刺激心房利尿荷爾蒙,造成小便量很多,男性常會誤以為是攝護腺問題而錯過就醫。此外,包含打呼聲音特別大聲且不規律、睡醒後仍然覺得疲憊沒睡飽、血壓高、嘴巴張開,特別是小孩張嘴呼吸等都是呼吸睡眠中止症的徵兆,民眾可以先接受睡眠檢查了解原因。側臥能改善症狀 減肥是最好方法改善睡眠呼吸中止症,林嘉謨建議,減肥還是最好的方法,此外,也能透過改變睡姿透過側臥來改善。過敏性鼻炎嚴重者則應設法改善過敏症狀,如果執行後沒有改善,就可以考慮最新的負壓吸舌機(iNAP),以馬達抽吸,可將舌頭與軟顎吸住,避免舌頭後倒造成呼吸中止,或是傳統正壓呼吸器(CPAP)以及改善結構的手術治療。

「數到3不哭了」NG話術爸媽別再說

「數到3不哭了」NG話術爸媽別再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不知道你有沒有類似的經驗,有時在公司受了氣,回家想跟另一半抱怨一下,卻得到這樣的反應「我不懂你為什麼要反應這麼大耶!」「這件事明明就是你錯啊!」兒童臨床心理師李介文指出,臨床上我也常聽到這樣的話:「好了啦,別哭了!」、「你跟爸媽說到底怎麼了啊!快說啊!」面對這種情境,最好是孩子說得出來啦! 我相信在遇到孩子哭泣時,家長除了不知所措,有時也可能是焦慮、甚至生氣的,請你跟我一起故作鎮定,試著了解孩子可能哭泣的原因,如何讓孩子願意告訴你,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就在於事發之後,我們第一時間的反應為何。 寧可不作為 也不要搞砸如果你想承接孩子的情緒,要先確定自己可以接好,而且不會搞砸。我常建議某些家長,如果教養當下,你正處在自己的情緒中,諸如工作壓力、帳單壓力、夫妻吵架等,請您先找個適當的理由與藉口先退場,先不要處理,或者請另一半先接手或請孩子等你一下。 不處理會怎麼樣嗎?跟你說,我在學心理治療的第一課,就是在教我們「不要亂講話」,有時候,寧可不作為,也不要搞砸。 再說了,有些大人在言談之間,也會充滿著負面的想法與評價,別以為孩子都聽不懂,他們知道的可多了呢!爸媽在談到誰家的哥哥姐姐如何如何時,有什麼反應、當我說到班上同學如何如何時,有什麼反應,他們都在默默的觀察,尤其是高敏感的孩子。大人的負面觀感 孩子都聽得懂我曾遇過一個學生,重考大學三次,還考不上國立大學,在晤談中,家長也表示在孩子考試失利時,沒有跟孩子說什麼重話,也沒給壓力。後來孩子跟我說,在高中的時候,爸爸在聊天時常講「國立大學啊,考上台清交的是一等人、中字輩的是二等人,剩下的學校,別以為是國立,根本就不入流。」 「原來我在我爸心中,是個不入流的學生。」我永遠記得他說那句話時,沮喪的表情。所以,各位家長,請認真的練習正向的來處理自己遇到的挫折,正向的溝通自己的負向情緒,孩子們都在學呢! 提供安全環境 讓孩子把情緒發洩完在孩子哭泣的時候,不管如何,先讓他好好的哭完,我們在旁邊陪伴即可。「數到三,不要哭了」這個話術請不要再使用了,即使是大人,就算數到三百也不見得可以停止哭泣,更別說孩子還要一邊哽咽一邊認錯了。提供孩子一個安全的哭泣環境,讓他把情緒發洩完是重要的,畢竟孩子目前正在哭泣,家長的理解(即使無法理解,至少讓他哭完),也是增加孩子安全感與信任感的一個好方法。 至於太晚了、會吵到鄰居……這個,就再去跟鄰居道歉吧!是你孩子重要還是鄰居重要?順便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技巧,有家長告訴我,如果孩子哭或生氣,他會帶著孩子一起到車上,讓他先大哭大叫完,既可以陪伴,車上的隔音也還不錯,不會吵到其他人。

釋迦包保鮮膜變難吃 正確保存這樣做

釋迦包保鮮膜變難吃 正確保存這樣做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現在是釋迦夏期果生產的時節,釋迦果肉香甜、柔軟且含有豐富的鈣、鐵、磷、鋅等礦物質,品質佳營養豐富,消費者選購時可以挑選外觀圓整,鱗目大且為綠色或黃綠,鱗溝已開展的果實,不可放冰箱、不用塑膠袋保鮮膜包覆,在室溫下等待後熟變軟後方可食用。密封缺氧無法軟熟 且易產生異味台東區農業改良場提醒,果實買回去後需放置於室溫下後熟,因釋迦果實不耐低溫冷藏,所以在果實未軟熟之前不可以放在冰箱,以免果實發生寒害,造成生理障害無法軟熟。釋迦後熟溫度需在15℃以上,放在20℃下約4天可軟熟,30℃約2天即軟熟,高於40℃果實會有硬殼不利後熟。另外,因釋迦果實呼吸率高,未軟熟前也不可以用塑膠袋或保鮮膜密封包裝,以免因果實在袋內呼吸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果實無氧窒息,而無法軟熟;保鮮膜包裹的果實更容易因缺氧,致使果實行無氧呼吸,也會使果實無法正常的軟熟,甚至產生異味。釋迦軟熟的判斷標準,可以從果梗處按壓,可輕易用雙手對半剝開時為最佳品嘗時刻,撥開的釋迦可用湯匙挖取品嘗。果肉呈綿綿乳白色時最好吃,當果肉呈水水透明狀時,表示軟熟度太高,口感與風味會降低。軟熟果如未能立即食用,可置於冰箱中冷藏或冷凍,果肉更清涼香甜,風味更佳。營養豐富 但腎臟病、糖尿病患不宜吃釋迦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較多、熱量較高,為避免攝取太多糖分,營養師林孟瑜建議,可與其他水果輪替、一周至多吃3次較為合適。釋迦的鉀、磷含量高,蛋白質也較一般水果多,因此,慢性腎臟病患者較不適合食用,需要控制血糖及體重控制者則要注意攝取量。

小黃瓜口感苦澀 是因為噴了農藥?

小黃瓜口感苦澀 是因為噴了農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小黃瓜是最常生食的蔬菜種類之一,其營養成分及對身體健康的幫助已被廣泛的認可,甚至許多人生吃冰涼的小黃瓜來消暑解渴。但有時候吃完後嘴巴會有苦澀感,於是農藥殘留又成了被懷疑的原因。專家說,其實這個苦澀口感跟農藥沒有關係,而是小黃瓜中許多特殊成分所具有的,例如葫蘆科果實中普遍含有的葫蘆素(Cucurbitacin)是一種三萜類化學構造的成分,有特殊苦味,常見於葫蘆科瓜果或是未成熟的瓜果中。其次,許多果皮中所含的單寧類成分也具有澀感,最常見的是杮子的澀味,由於小黃瓜常是在較幼果時採收且是連皮食用,所以果皮中可能會含有較多單寧成分,讓人在食用後會有澀澀的感覺。最後是一個黃瓜或冬瓜中含有的特殊成分丙醇二酸(Tartronic acid),這也是容易讓小黃瓜食用後,在口裡留下苦澀口感的原因之一。而上述這些苦澀成分,皆為小黃瓜本身所產生的,與農藥殘留並無關係。另外,現在很多地方都設有小型的市民農場供市民租用小小一塊地,讓久居城市的人可以在閒暇時享受田園樂趣。可是許多人在自己的小菜園裡種出來的農作物,外觀與市場上販售的有很大差異,例如果實大小、形狀、顏色等。這些休閒農民們在栽培時往往不會使用農藥,於是把差異的原因歸咎於沒有使用農藥的關係,開始懷疑在市面販售的都是噴了農藥,果實才會比較碩大、顏色比較均勻、形狀比較漂亮等等。其實專業農民在栽培農作物時,有專業的栽培管理方法與技術,施用農藥只是防治病蟲害其中一個手段而已,另外還需要許多的技術配合,例如:適合的季節栽培品種選擇、適當的灌溉與排水、施肥時機的掌握,甚至農業設施的建置等等,才會有我們在市場上看到那種高品質農產品的收穫。同樣的,市場上大小接近、顏色鮮綠、形狀筆直的小黃瓜,也都是在適時適地以及專業的農業技術下所獲得的結果,而不是有某種農藥噴了會讓小黃瓜長得筆直。至於小黃瓜長得彎曲或畸型,可能的原因有溫度、光照、水分、土壤、肥料,甚至病蟲害也都有可能。(本文摘自/正確洗菜,擺脫農藥陰影:家庭必備!學會洗泡刷,減少蔬果農藥殘留,確保全家人健康/商周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