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半數男性想要小孩 8成父親未請育嬰假

半數男性想要小孩 8成父親未請育嬰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父親節將至,兒福聯盟公布台灣父親育兒現況調查發現,未生育男性近半數想要小孩,生育小孩者,有8成沒有申請過育嬰留職停薪或家庭照護假,連有薪陪產假都有3成的爸爸未申請,顯示育兒政策看得到吃不到。來自瑞典的馬丁爸爸也認為,瑞典的有薪育嬰假高達480天,讓父母可以完整地陪孩子成長。兒盟:男性比女性想當爸爸兒盟今年6月17至29日透過網路問卷進行調查,總計869人回應,有效問卷725份。在有效樣本中,36.8%男性未婚,59.7%男性已婚,3.4%為離婚或分居。而受訪男性中有44.4%沒有孩子,55.6%為爸爸。此次調查發現,未生育男性近半數都覺得人生需要有孩子,比女性多一成;另外,有六成未生育男性計畫要有孩子,近七成覺得有孩子可以更圓滿。至於不想生育的男性,原因則是擔心社會環境無法讓孩子幸福生活、經濟不允許、沒有合適對象等。擔心升遷、經濟壓力 不敢申請留停兒盟表示,調查也發現,父親普遍認為父母雙方都應該投入照顧孩子,且做得一樣好,也認為請育嬰假可改善妻子的心理狀況等;但統計也發現,2019年申請育嬰留職停薪的爸爸僅19%,未申請育嬰假的原因,主要是擔心經濟壓力、影響升遷、考績、公司未提供、擔心無法恢復原職等。來自瑞典、已為人父的馬丁認為,在瑞典,育嬰假為480天的有薪休假,在孩子8歲前都可以申請;來到台灣,他發現陪產假只有5天,還橫跨假日,讓他覺得十分不習慣。不過,台灣有很多適合親子遊玩的場所,可以帶小朋友到處玩耍。雇主未落實法規 造成父親育兒困境育兒並非母親的專利,育兒應該要共同參與,且政府應進行監督,兒盟指出,部分公司沒有提供該有的福利,造成父親育兒困境;企業也要落實法規規範,打造安心育兒的職場。

台大研究雞皮疙瘩現象 發現生髮密碼

台大研究雞皮疙瘩現象 發現生髮密碼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掉髮是很許人的困擾,如何生髮一直是熱門話題。台大醫學工程系特聘教授林頌然領導的團隊,從「雞皮疙瘩現象」獲得啟發,發現刺激豎毛肌收縮,可提升毛囊幹細胞活性,進而加速毛髮再生,今天登上國際頂尖期刊《Cell》「細胞」。研究團隊發現,寒冷時交感神經會高度活化,除可刺激豎毛肌收縮產生「雞皮疙瘩」外,毛囊幹細胞活性也會同時提升,具有加速毛髮再生以增進保溫的功能,這也解釋為何寒帶動物如北極熊,總是擁有著豐厚的皮毛。交感神經可提升毛囊幹細胞活性 加速毛髮再生林頌然教授表示,毛囊是身體中少數有「周期性再生」現象,可感受環境變化,進行季節性再生,究竟毛囊幹細胞如何感知,讓科學界好奇。貓在遇到敵人時,毛髮會豎起來讓身型變得更大。人類演化過程中,毛髮逐漸消失,豎毛對人類已經沒有驚嚇敵人的功能了,但卻仍保留了機制,也就是「雞皮疙瘩現象」。林頌然教授解釋,冷風刺激交感神經使豎毛肌收縮及毛髮直立,可留住體表更厚的一層空氣,形成更好的冷空氣絕緣體。研究其中機制,發現交感神經也與毛髮生長息息相關,可提升毛囊幹細胞的活性,加速毛髮再生。研究團隊進一步探索,發現在胚胎皮膚內,毛囊最早發育,並在毛囊內形成幹細胞,隨後幹細胞產生的衍生細胞,會分泌一種音速刺蝟因子,打造適合的微環境,以誘導「豎毛肌」在毛囊周邊發育。豎毛肌發育完成後,交感神經會伸出神經纖維來支配毛囊幹細胞,形成「交感神經-豎毛肌-毛囊幹細胞」的三源結構。實驗證實,一旦毛囊失去豎毛肌,交感神經也會自毛囊附近退離。交感神經可能與雄性禿病理機轉有關林頌然教授指出,雄性禿患者的禿髮處,也可看到豎毛肌消失,因此交感神經可能也與雄性禿的病理機轉相關。他們同時發現,交感神經在接近毛囊幹細胞處,會形成類似神經突觸的結構,使交感神經有效率地透過釋出腎上腺素,精準刺激毛囊幹細胞的活性。而毛囊幹細胞是透過ADRB2受體接受訊號,進而啟動毛囊再生。此研究有助於藥物研發,實驗證實透過小分子藥物活化ADRB2受體,可活化小鼠毛囊,因此調控其下游分子途徑,將有潛力做為開發生髮藥物新標的。

既是秋也是夏 立秋養生3要點

既是秋也是夏 立秋養生3要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持續高溫、午後局部豪雨,有時還有颱風,不翻月曆8月7日還真不知道秋天來了。這樣的立秋「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南方人感受不到秋意,只有北方的梧桐率先貢獻幾片葉子,算是展現迎秋的誠意。人家都說秋燥秋燥,但現在明明就很濕,哪來燥? 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表示,二十四節氣主要是跟太陽走的,天體走到哪,季節就怎麼劃分。不過古醫家倒是很有智慧,於夏季跟秋季之間,塞進了一個「長夏」,再跟木火土金水五行對應起來,就成了木-春、火-夏、土-長夏、金-秋、水-冬,剛剛好。長夏對應土、對應脾,表現出來就是濕,非常準確。 順帶一提,在藏地,由於冬天很長,因此藏曆有兩個冬天,夏天也有兩個,所以一共是春、盛夏、季夏、秋、初冬和隆冬六個季節,兩個月換季一次。擅長觀天象的藏醫也講究節令養生,會指導藏地居民生活起居該如何應天時安排。 長夏之始 身心雙重養護立秋,太陽說它是秋,老中醫說它是夏,非常有意思的一個節氣。有人把「立秋─秋分」 這段期間稱為「長夏」,而也有地方長夏是指「夏至─處暑」這之間的時間。地球不但很熱鬧, 而且還很大,同樣在北半球,冷熱濕燥有地區性差異,那也很正常。住在哪地,就翻哪個地方的曆法、就聽當地的達人怎麼說,因地制宜,候物最準。 台灣的立秋幾乎沒有秋意,反跟長夏的「濕」能對應得上。立秋,也是長夏之始,這幾天若下起雨,一點都不奇怪。不管是午後雨還是颱風雨,都是外面的濕。而人冷氣吹得兇、冰涼飲料不忌口、過食西瓜與生魚片、熬夜又貪嗜甜鹹肥膩、思慮太過重重心事傷脾。再加上頭髮不吹乾、流汗卻讓衣服自己乾,那身體可會像是泡在水裡一樣,困重不爽,這是裡面的濕。另有些人會起小丘疹、濕疹、汗皰疹,這些都屬於濕氣在人體上的顯化。立秋也好,長夏也罷,這時節的三個保養法: ◎長夏排濕 陽光下健走排濕,洛桑加參醫師最推薦在陽光下健走,這是最快最舒服的排濕法,晚上還能睡得更深、更沉。太忙沒時間運動,泡溫泉、泡澡或足浴,也能帶動全身循環。健身房的蒸氣室、烤箱也有類似的效果。只不過,被動式發汗與自己運動的主動式發汗,在排濕效果上,還是自己有出力的,效果好一些。 若是在睡前泡澡泡腳,應注意溫度不要太高,怎樣叫太高?讓你越泡越有精神的,就叫太高,恐干擾睡眠。大約45、46℃這種高溫,會刺激交感神經,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白天的話你就可以泡這種。睡前的浸浴,希望能活化副交感神經,因此以舒服放鬆為度,41、42、43℃這樣,不宜太燙。 ◎解水腫 帶動全身循環有一回洛桑加參醫師提倡多喝水時,遇到一位小姐說她水腫,不能喝水,這是錯的喔!體內有濕,不是因為水喝太多,排除因疾病導致的水腫,一般性質的水腫大多是因為循環不佳所造成的,反而要喝水,你若缺水,血液就沒有循環的本錢。 為了促進循環、幫助排毒,人不能不喝水,但若已經水腫,就老老實實放棄冰水,改喝溫熱開水吧!最重要是要去提升活動量、增加運動次數、避免久站久坐久臥維持同一種姿勢。循環慢慢帶起來,心臟、肌肉漸漸練強壯,水腫的困擾,自然而然能解決。 ◎謹慎開展新的一季菩薩畏因,凡夫畏果。儘管秋意不濃,但仍算是一個季節的開始,別因為還在熱,就過於忘形忘情。一流的人,都很重視凡事要有好的開始。尤其金秋肅殺之氣是一年最盛的時候,謹慎一些總是好的。 洛桑醫師說,畢竟經過了春生、夏長,到了秋收這第三季,一年的獲利也差不多大致抵定了,紛爭總來得出其不意又特別頻繁,一方面要避免自己被「秋後算帳」,一方面身處「多事之秋」,能少紛爭就盡量慈悲,一方面自己要慎始、要小心,一方面學著原諒、展現肚量。有智慧的人懂得趨吉避凶,絕不會想在秋天和人起口角、起爭執。

羅霈穎床頭藥物意妥明 過量恐痙攣

羅霈穎床頭藥物意妥明 過量恐痙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藝人羅霈穎日前猝死在工作室,目前遺體已結束相驗,真正死因待釐清,但檢警在她的床頭櫃上發現醫師開立的「意妥明」,將另行送驗。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該藥物本身並無致死風險,通常是睡眠障礙較嚴重者才會服用,很少直接用於失眠患者。主要治療思覺失調症 睡眠障礙嚴重才服用據了解,羅霈穎近年因失眠困擾就醫,醫師開立意妥明助其入睡。楊聰財醫師指出,意妥明為第一代精神安定藥,可用來治療出現幻覺或思覺失調症的患者,若因失眠而服用此藥,通常是睡眠障礙較嚴重,且服用一般安眠藥物仍睡不著的病患。衛福部藥品查詢平台顯示,意妥明可治療焦慮恐慌、緊張失眠及急慢性思覺失調等症狀,但服用過量會出現嗜睡、心律不整的副作用,嚴重可能產生痙攣或昏迷。配酒精服用 造成呼吸抑制恐致死耕心療癒診所院長林耕新在臉書發文指出驚人關鍵,稱「南迴搞軌案是意妥明,羅霈穎猝死也是意妥明。」原來曾震驚全台的南迴搞軌案,死者陳氏紅琛的二次鑑定報告中指出,她的死因是服用過量的意妥明和酒精,導致交換作用中毒死亡。林耕新表示,意妥明基本上是安全的,比較擔心的是混合用藥、過量使用或配酒精服用,造成呼吸抑制,恰巧旁邊又沒人可以呼救,就容易發生意外。

議長全家中毒 禍首硃砂害死一票皇帝

議長全家中毒 禍首硃砂害死一票皇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這幾天前議長全家中毒的新聞沸沸揚揚,大家心裡不禁都會問「硃砂到底是什麼?」 這就要從古代的長生不老藥說起了,在「后羿射日」後,從西王母處得到長生不老藥。但是卻不小心被嫦娥拿去偷吃了,她便飛奔到月宮,成為長生不老的仙子。這雖然是神話故事,卻開啟了後代無限的想像…秦始皇當了皇帝,不但想把帝位世世代代傳下去,自己也想要長生不老、永遠不死,於是不但到處求神仙、還派人四處探尋長生不老藥,這就開啟了後代帝王的長生不老夢及煉丹術。古代帝王追求長生不老 反而中毒亡最早熱衷於煉丹術的是西漢的淮南王劉安,在宮中召致了方士千餘人修鍊金丹和表演特異功能,後來又編寫了《淮南子》曾提到用汞、丹砂、雄黃等藥物煉丹。到了東漢末年,道教盛行之後,咒符驅邪消災、誦經納福,並開始大量提煉仙丹。東漢人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是目前現存最早的一部關於煉丹的著作,到了晉朝著名煉丹家葛洪《抱朴子內篇》,加以發揚光大。據說,第一個吃仙丹的人是三國時期何晏大將軍(曹操的義子)。他服用「五石散」,說是可以強身健體,由於「五石散」中主要成份為砷化合物,服後混身發熱,甚至要泡在冷水中才能解脫,於是在社會上「服石」的流行,其實就是中毒反應。唐代是煉丹術的全盛時期,也是因為吃仙丹皇帝死亡最多的一個王朝,唐太宗、憲宗、穆宗、敬宗、武宗、宣宗等皇帝,都因為服了丹藥中毒而死。追求長生不老之藥,反而因為丹丸中含有大量的汞、鉛等有毒物質,反而中毒而死,真是諷刺。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古代帝王命術士煉丹的「丹」,指的是「丹砂」,一種礦石,也就是通常說的「朱砂」、「硃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必須經過十分繁雜的炮製過程「水飛」才能減少毒性。而炮製不良的硃砂,含有甲基汞、氧化汞,都是極致命的劇毒。硃砂在古代多用在鎮靜方面,就是因為古代皇帝的壓力太大了,又要開疆闢土、又要殺政敵,更要熬夜讀奏折,還有更重要的是傳宗接代、滿足後宮嬪妃的需求,壓力太大了…這個具有鎮靜效果的丹,不管它有沒有長生不老的效果,反正吃了就有升天的快感,就像是現代人吸毒一樣,無法自拔之下當然就是慢性中毒而死了。台灣禁用15年 醫:疑有人居心叵測摻用還好,在政府的把關之下,衛生署自民國94年5月1日起公布「禁止中藥用硃砂之製造、調劑、輸入、輸出、販賣或陳列」(署授藥字第0940002424號),並全面禁止中藥房(局)調劑或販售硃砂。所以,在台灣已經完全不會接觸到含有硃砂的中藥材了,想買都買不到了。除非有居心叵測的人,刻意摻入或使用,要不然,我們小老百姓怎麼可能會拿的到呢?建議您,有醫療需求一定要尋求正常管道就醫,在正常情形之下,是不可能含有硃砂的。(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適度運動護大腦 還能預防阿茲海默症

適度運動護大腦 還能預防阿茲海默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適度運動可以保護大腦,還能預防阿茲海默症。德克薩斯大學西南研究中心的神經科學家的研究團隊發現,相較伸展運動,有氧運動更能有效減緩海馬體的收縮,增加大腦前扣帶迴皮質和海馬體的血流量,這對於改善高風險的阿茲海默症有著重大意義。德克薩斯大學西南研究中心的神經科學家Thomos表示,即使記憶力已經開始衰退,你都可以在生活裡加入有氧運動。年齡增長海馬體萎縮 運動能增加海馬體隨著年齡的增長,影響記憶功能的海馬體會逐漸萎縮,老年人很可能出現老年痴呆症、健忘等記憶不足的現象,因此如何減緩海馬體的萎縮更顯重要。雖然海馬體萎縮似乎不可避免,可以透過適度的運動增加海馬體的結構大小,從而改善大腦認知能力。值得注意的是,SCIENCE NEWS報導,一項新的研究發現,有氧運動可以促進血液流量,以及記憶相關的前扣帶迴皮質和海馬體。Thomos與研究團隊,針對30名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者進行研究,分別記錄兩組的記憶與腦血流的變化,一組做12個月的有氧運動(15人平均年齡66.4歲),另一組做12個月的伸展訓練組。有氧運動增進血流量 記憶提高4成 該實驗結果顯示,一年後有氧運動組比伸展運動組的記憶竟提高47%,且從大腦的成像發現,有氧運動組的前扣帶迴皮質和海馬體的血流明顯增加,也就是說運動可以幫助血流更容易進入皮質。另據HealthLine,UT西南奧唐奈腦研究所神經學家Rong Zhang也有相似的結論,研究發現有氧運動和伸展運動皆能阻止認知功能的下降,令人驚訝的是,他推測有氧運動可能有其獨特性,所以能夠使血管功能增加或某些刺激神經元的生長因子,從而減少類澱粉蛋白對海馬體神經元的有害影響。該研究對於改善高風險的阿茲海默症有著重大意義,只要遵循運動,都可以降低風險。Thomos表示,即使記憶力已經開始衰退,你都可以在生活裡進行有氧運動。(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翁被樹幹砸中胸部 意外驗出惡性腫瘤

翁被樹幹砸中胸部 意外驗出惡性腫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苗栗一名70歲蔡姓老翁在自家農忙時,不慎被芒果樹幹打到胸部,期間雖曾多次就醫,胸部悶痛始終未見改善,經轉院詳細檢查後,除了一根肋骨骨折外,還發現右上肺葉有1公分的小結節;老翁日前住院接受內視鏡微創手術,組織切片經病理檢驗確診是惡性腫瘤,所幸發現早,及早切除,不需要化療或放射線治療。內視鏡手術傷口小、疼痛減輕 降低併發肺炎風險衛福部苗栗醫院胸腔外科主任連允昌指出,該名老翁因胸部被樹枝挫傷就醫,而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詳細檢查後,又意外發現右肺葉上的小結節,且研判屬惡性腫瘤的機率很高,但因考量此結節貼近血管,無法事先取樣,加上患者年紀較大,經向家屬說明與討論後,決定採行內視鏡手術,並於術中送冷凍切片進行病理檢驗,迅速確診為惡性腫瘤。連允昌主任表示,內視鏡手術的傷口小,約4-5公分,疼痛也較小,通常術後一周內就能出院;若傳統胸腔手術傷口則約30公分左右,住院也需二至三周才能出院。另外,胸腔外科手術在術後最擔心病人因怕疼痛,不敢深呼吸、咳痰等動作,導致肺炎發生,而內視鏡手術有傷口小、疼痛減輕特點,可以有效降低併發肺炎的風險。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 可檢測0.2毫米以上小腫瘤此外,鑑於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首,且肺癌早期症狀不明顯,確診時多已是無法手術的三、四期,由於肺內大部分都是空氣,針對沒有症狀的腫瘤,可善用低劑量電腦斷層進行掃描,就能清楚發現。連允昌主任提醒,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可檢測0.2毫米以上的小腫瘤,民眾如有長期抽菸病史、肺癌家族史或暴露在石綿瓦環境(礦工、玻璃工、石綿瓦工人等)及45歲以上,建議應每年定期進行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少女說話像含滷蛋 口腔底部囊腫作祟

少女說話像含滷蛋 口腔底部囊腫作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國中女學生因舌頭下方腫脹,舌頭無法伸出,下巴也腫起,說話就像含了一顆滷蛋,講話讓人聽不清楚,而到耳鼻喉科求診,醫師檢查發現她舌頭下方藏了一顆約6公分大的囊腫。經安排手術從口腔取出囊腫,之後舌頭恢復正常,也沒留下任何疤痕,經化驗確認是「上皮樣囊腫」,於術後半年再次追蹤檢查未見復發。口腔底部囊腫有兩種 蛤蟆腫、皮樣或上皮樣囊腫嘉義長庚耳鼻喉科主任徐正明指出,常見口腔底部囊腫有兩種,一種是蛤蟆腫,另一種是皮樣或上皮樣囊腫。蛤蟆腫主要是由舌下腺所引起,少數由頷下腺所引起,發生率約每萬人中有2人,患者舌頭下方口底處會出現柔軟及微藍色半透明腫塊,就像青蛙鳴囊的鼓起。另外還有一些是屬於皮樣或上皮樣囊腫,穿刺抽吸物為豆沙狀,故俗稱「粉瘤」,顯微鏡下可見脫落上皮細胞、毛囊和皮脂腺等,好發於口底、頦下、耳下等部位,多見於兒童及青年,發生率更低每萬人不到1人。囊腫體積變大使得舌部抬高 影響言語及吞嚥功能以上兩種口腔底部囊腫患者,都會因為口腔底部的囊腫體積變大使得舌部抬高,進而影響言語及吞嚥功能,目前手術治療方式可以從口腔或是頸部進入,但囊腫越大越難處理,本次患者採用從口腔進入的微創手術方式,避免頸部傷口造成疤痕,除病人說話及吞嚥功能皆不受影響外,同時也兼顧到患者的臉部美觀。民眾若有類似的情況,應盡速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數位醫療商機大 政策與跨領域成關鍵

數位醫療商機大 政策與跨領域成關鍵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醫療實力舉世聞名,更在2020嚴峻疫情中超前部署,讓醫療水平享譽國際。近年醫療產業致力發展關鍵新科技,走向精準醫療、精準大健康新方向,彰化基督教醫院協同總院長郭守仁表示,需要更多ICT資通訊科技與醫療作跨領域結合,才能以更聰明、有效率的方式解決醫療相關問題。SNQ國家品質標章評審委員錢宗良也指出,愈受重視的新興醫療科技產品可以透過參與認證提高競爭力和使用者信賴感。疫情加速醫療數位新型態產業實現 政策導向和跨域整合是關鍵2020疫情肆虐全球,除了對全球經濟帶來重大衝擊外,也讓全球醫療體系在檢疫、治療與照護上都面臨嚴峻的挑戰,在抗疫過程中,看見數位科技成為打破空間距離的重要角色。遠端化、虛擬化、零接觸或少接觸的新醫療數位服務型態,隨著疫情蔓延加速實現,也增加民眾對於需要跨域整合的數位醫療服務普及化的期待。在新產業的萌芽發展階段,政府的「政策」和「鼓勵」極為關鍵,例如預計今年要將「數位醫療」納入生技條例,將會吸引更多關鍵新科技加入生醫產業,有助於激發產業能量、促進產業升級,對科技業和生醫業都是一大利多。而可以協助落實政府美意的做法包括具輔導和審核功能的「SNQ國家品質標章」機制,可以讓好的醫療服務和技術看見彼此、加速跨域整合,引領產業不斷前進。關鍵新科技加入 提升醫療效能、激化創新醫療在推動醫護品質與產業升級的SNQ國家品質標章機制擔任評審、同時也是生策會共同執行長錢宗良指出,生技醫療科技產品的研發耗時而且辛苦,也不見得能在短時間獲得報酬,但因為有益於社會大眾健康福祉,許多業者就仍然堅持著做對的事,SNQ要鼓勵的便是這樣的精神和努力後的成果。在SNQ品質標章的平台中,20年來已發掘許多台灣頂尖醫療團隊和技術強項,而要跨入生醫產業的新科技可透過這個平台申請認證、與醫療接軌,再經過臨床上的驗證,打造有效、有競爭力的數位醫療或醫療週邊科技產品。獲認證科技產品與醫院強強聯手的實例,在SNQ平台逐年增多,例如近日英華達的「全家寶」生理量測系統導入嘉基、竹山秀傳醫院、旗津醫院和為恭醫院等,以遠距居家醫療、智慧照護等方式降低疫情對醫療照護造成的影響,同時還能提升醫療效能和偏鄉民眾健康福祉,創造醫院、企業、民眾三贏的局面。透過SNQ優選機制 接軌醫療和國際SNQ是國家品質標章,其進階獎項–國家生技醫療品質獎,有台灣生醫界奧斯卡之稱,20多年來已為台灣3千項以上的產品及服務進行選拔及推薦;每年台灣各大醫學中心和9成的區域醫院團隊都會主動申請認證,SNQ儼然成為醫療護理團隊檢視自我實力、與國際頂尖醫院做比較及追求卓越成長的場域,同時也成為生醫產品接軌醫療、生醫產業前進國際的助力。

智齒引發牙周病? 恐有口腔健康危機

智齒引發牙周病? 恐有口腔健康危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7歲黃先生有時覺得右後方牙齒隱隱作痛且有點搖晃,此狀況已維持幾個月,因此不以為意,但會加強附近牙齒的清潔,牙痛的感覺有稍微消失,某天,牙齒最後方的牙齦腫了起來,且最後一顆牙齒搖動的程度更大,吃東西也感到不適,因此黃先生求助於牙科醫師。經醫師檢查發現,有一顆第三大臼齒(智齒)的埋伏齒,呈顯橫躺的樣子,並且抵住了前方的第二大臼齒,容易導致牙齒與牙齒之間無法刷乾淨,而使智齒前方的第二大臼齒蛀牙且有嚴重的牙周病侵蝕。智齒容易對牙齒健康造成威脅在臨床上黃先生這樣的案例其實並不少見,生活家牙醫診所 口腔外科專科 項家寧醫師表示通常埋伏的智齒被骨頭和牙齦包覆的程度不一,有些人並不會查覺到智齒長出來,並對於牙齒健康造成威脅。這種埋伏齒會造成許多問題,其中,是牙齦紅腫是重要問題,因為再長出來的牙齒只有一點點頭冒出,周邊牙齦會較鬆動,形成一個類似口袋的樣子,這個口袋容易堆積食物和細菌,但是病患通常無法自己清潔,導致發炎。發炎不立即處理 恐造成牙周病發炎如不立即處理,牙結石會開始堆積在埋伏齒周圍,而最容易堆積的就是兩顆牙齒之間,導致智齒及第二大臼齒都會產生牙周病,牙周病會使牙齒周圍的骨頭被吸收掉,是牙齒搖晃的原因之一。另外,埋伏齒因清潔較不容易,也容易使前一顆牙齒的蛀牙,且蛀牙的位置會非常下方靠近神經,很有可能需要抽神經。所以很多病患就診時以為是單純的蛀牙或智齒發炎,其實是合併上述原因造成,若不及時處理,智齒及前方的第二大臼齒會因為疾病擴展嚴重而必須拔除。而黃先生最後接受了智齒拔牙及第二大臼齒的牙周病治療及根管治療,很幸運的保有了第二大臼齒,且之前的疼痛不再發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