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國人搶生龍寶寶 醫師憂恐爆4萬憂鬱產婦

國人搶生龍寶寶 醫師憂恐爆4萬憂鬱產婦

今年正逢建國百年,搭配上明年的龍年,根據婦產科醫學會估計,明年可望突破許久未見的20萬大關,依照國人傳統習俗,很多夫妻都想討吉利生個龍子龍女,不過在迎接新生命的同時,不少媽媽常爆產後憂鬱症,根據媒體報導,資深婦產科醫師也表示,以國內近2成的產後憂鬱推估,龍年至少產生4萬名憂鬱產婦。(圖為童綜合醫院所舉辦之童寶寶奧林匹克運動會現場活動照片)根據新竹東元綜合醫院精神科主任楊錚宜表示,由於婦女生產之後體內賀爾蒙濃度急劇改變,初為人母角色的轉換以及生活重心的調整,都會影響婦女產後的身心狀況,而生產之後的數個月到一年之間,也成為女性憂鬱症容易發生的一段高危險期。馬偕醫院婦產科醫師黃建霈在記者會表示,根據國內臨床統計發現,有高達8成產婦在產後會出現情緒低潮,大部分若心情調適得當,則幾天就能走出陰霾,但約有近2成婦女,憂鬱狀況持續超過2個禮拜以上未改善或加重,出現產後憂鬱症的狀況,醫師提醒,產後憂鬱症的問題真的是非常嚴重,尤其是本身原來就容易有憂鬱情緒,或曾有經前症候群的患者,可能在生產後,因為照顧小孩十分麻煩而引發出產後憂鬱症。醫師提醒所有產婦,尤其是第一次當媽媽的新手媽咪,當出現產後情緒低落情緒時,可適時向家人、醫師求助、找出壓力源、泡個熱水澡,身呼吸也有助於紓壓,放鬆心情,迎接新生命,千萬不要讓自己長期處於憂鬱情緒當中。

北韓證實金正日逝世 死因疑是過勞猝死

北韓證實金正日逝世 死因疑是過勞猝死

北韓官方電視台今天宣布,北韓國家最高領導人金正日逝世,享年69歲。根據報導指出,金正日是17日上午8點30分搭乘火車的途中,疑似過勞而亡,金正日在2008年被傳中風後,近年健康狀況持續惡化,所以積極佈局接辦人的計畫,BBC(英國廣播公司)駐南韓記者指出,金正日死訊將會造成北韓全國的大震撼。(圖片為金正日,翻攝自維基百科。)北韓官方電視台主播今天身穿黑衣,一邊哭泣一邊報導,領導人金正日已於17日上午8時30分,死於身心過勞。根據台灣復健醫學會復健醫師藍青所寫的衛教文章表示,近年來,「過勞死」這個名詞頗為流行,意指工作繁忙的中年人不幸猝死。事實上,醫學上並沒有「過勞死」這個名詞,猝死多半是心臟病發作引起,因此,大多數的「過勞死」可歸諸於心因性猝死。該文章也指出,「過勞」是否會猝死,牽涉的因素十分複雜。除了工作壓力外,人格特質、生活方式(如吸菸、缺乏運動)、工作性質(如晝夜顛倒、超時工作),及危險因子(如吸菸、高血壓、高脂血),都會影響心臟病發作。

龍年生子潮 10%新手爸爸小心變憂鬱

龍年生子潮 10%新手爸爸小心變憂鬱

明年是龍年,國人搶生龍子龍女,根據婦產科醫學會估計,明年國內生育數可望突破20萬大關,在迎接新生兒的同時,喜悅之情外卻仍然有約2成產婦容易出現產後憂鬱症,嚴重甚至出現情緒激動不穩定、行為改變、妄想或幻覺甚至自殺等嚴重現象,不過根據美國知名健康網站webMD一篇研究表示,有10%的新手爸爸在嬰兒出生前、後變得憂鬱。研究人員分析 了43篇研究共28,004位父親,觀察父親從媽媽懷孕初期至嬰兒1歲之間的憂鬱症,其中有10.4%的爸爸有憂鬱的情形,且在嬰兒出生後3至6個月達到高峰,研究中也發現,媽媽與爸爸的憂鬱症嚴重程度也有相互關係,意即爸爸與媽媽的產前、產後憂鬱症會互相影響。而國內馬偕婦產科醫師黃建霈也指出,幾年前曾接生過一名自然產第二胎的產婦,其丈夫疑似在妻子生產前就有憂鬱症問題,擔心孩子出生後經濟壓力變大,竟在太太產後隔天上吊自殺身亡,因此除了女性產後憂鬱症外,男性也有近一成的比例會出現產後憂鬱症情況,台大竹東分院精神科主任蘇柏文表示,因擔心經濟壓力、生活環境改變等,而有憂鬱情緒,嚴重則演變成憂鬱症,因此婦產科醫師呼籲新手爸爸與媽媽在迎接新生命喜悅同時,要更注意背後所隱藏的憂鬱症問題,若情緒莫名低落超過兩周,應及早求助精神科。

大陸、東南亞腸病毒疫情持續發燒 孩童出國要小心

大陸、東南亞腸病毒疫情持續發燒 孩童出國要小心

雖然最近天氣越來越冷,但是腸病毒的以情似乎沒有緩和下來,日前疾管局就已經發出警告,強調腸病毒71型疫情尚未明顯趨緩,民眾要該要提高警覺。除了台灣之外,疾管局昨(18)提醒民眾,越南、中國大陸、香港等近期腸病毒活躍程度上升,如果要前往當地的民眾,一定要注意相關的衛生情形。(圖片翻攝自疾管局的宣傳單張。)疾病管制局表示,雖然已經入冬季,但是越南、中國大陸、香港等地的腸病毒疫情仍持續延燒,尤其越南出現易引發重症的腸病毒71型大流行,已有137例死亡,而且大多數為兒童。因此疾管局提醒民眾與當地華僑,應養成個人良好衛生習慣,正確勤洗手,對幼童更應加強保護。越南今年出現腸病毒71型大流行,已有137人死亡,其中多數為兒童。此外,中國大陸今年到11月為止,已有470人因為腸病毒死亡,且每月病例數皆高於歷年同期的數字,而且最近還有上升的趨勢。疾管局強調,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家庭、教托育機構及人口密集之場所最容易傳播,應避免攜帶嬰幼兒至人潮擁擠之公共場所;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疾管局也表示,大部分感染腸病毒的患者會在發病後7到10天內自行痊癒,但是會有少數出現嚴重併發症;一般來說,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若家中兒童發生手足口症,請注意觀察是否出現重症前兆病徵,如「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短短數小時之黃金治療時間。※下面影片是疾管局宣傳勤洗手,分享自Youtube:

新型避孕藥恐致肺栓塞 民眾注意

新型避孕藥恐致肺栓塞 民眾注意

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指出,因國外近期有文獻報告新一代避孕藥drospirenone成分藥品可能增加深部靜脈栓塞(deep vein thrombosis)或肺栓塞風險,為確保病人用藥安全,彙整國內、外相關安全性資料及研究報告,於12月7日召開藥品安全評估諮議小組會議,重新評估該成分藥品的風險與臨床效益。經評估後,食品藥物管理局表示,依目前各國文獻及相關研究報告,還沒有一致性的結論,且無確實證據支持drospirenone成分藥品較其他荷爾蒙避孕藥具較高導致栓塞的風險。目前該成分藥品用於避孕的臨床效益仍大於風險,深部靜脈栓塞或肺栓塞屬罕見的不良反應,且其仿單已載明血栓及肺栓塞等相關風險。除非有更明確的新證據支持使用該成分藥品有較高導致栓塞疾病的風險,目前暫時維持現況。衛生署核准含有drospirenone成分的製劑許可證共有3張,包括「悅姿錠(Yaz)」,適應症為「避孕及治療有避孕需求、且選擇使用口服避孕藥的婦女的中度痤瘡」;「悅己膜衣錠(Yasmin)」,適應症為「口服避孕藥」;「安吉麗(Angeliq)」,適應症為「治療停經一年以上婦女的更年期症候群」。上述藥物都屬於醫師處方藥品,民眾不可在無醫師處方箋的情形下自行購買。食品藥物管理局自93年起已多次發布公告及新聞稿,提醒醫療人員及婦女需注意血栓形成風險,該成分藥品的仿單也均已載明可能增加血栓形成風險等警語。食品藥物管理局再次提醒醫師,處方該類藥品前應謹慎評估,病人如有可能發生栓塞的危險因子應更加小心使用。醫療人員於病人服藥期間應注意可能發生栓塞、血栓及其他血管疾病的不良反應;病人服藥期間如有任何身體不適或疑問,應儘速回診原處方醫師,不可擅自停藥。此外,該類藥品應經醫師診斷後,依病患個別情形處方給藥,切勿自行購買使用。

選戰倒數 邱議瑩開刀切卵巢腫瘤

選戰倒數 邱議瑩開刀切卵巢腫瘤

選戰倒數20多天,參選高雄市立委的民進黨「漂亮寶貝」邱議瑩日前驚傳因卵巢水樣腫瘤開刀住院,取出約13公分的腫瘤,昨天(18日)上午邱議瑩的丈夫、高雄市副市長李永得偕同為邱議瑩主刀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醫師蔡英美等人在高醫召開記者會,說明邱議瑩病情。(圖片翻攝自邱議瑩FB粉絲團)蔡英美醫師表示,醫療團隊昨天(18日)上午為邱議瑩進行手術,將腫瘤完整摘除,手術過程順利,邱議瑩術後身體狀況穩定,今天上午心跳及血壓正常,意識清楚,排尿也正常,預計7至10天內出院,李永得表示,邱議瑩是這個月7號,發現右側卵巢腫脹,到醫院檢查,作電腦斷層,照出13公分的水樣腫瘤,壓迫到右側輸尿管和右腎,另外右腎也有水腫現象,所以即使在選戰關鍵的最後一個月,還是決定動刀切除,畢竟健康最重要,李永得也表示,自己將請假全力投入輔選工作。台灣癌症防治網上,台北榮總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趙大中在文章中表示,卵巢的「水瘤」可粗分為二種,一種是良性的卵巢瘤,另一種則是惡性的卵巢癌,但若講「水瘤」一般是指良性卵巢瘤。良性的卵巢瘤若有症狀,會因為太大及懷疑惡性卵巢癌的可能性時,必須手術切除;而惡性的卵巢癌除了手術之外,必要時依疾病的分期給予化學治療。

用音樂為癌患加油 眾歌手唱出希望

用音樂為癌患加油 眾歌手唱出希望

為了給予癌症病友、家屬及長期辛勞的醫療團隊加油打氣,癌症希望基金會及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特別於15日舉辦「聽希望在唱歌」關懷活動,從午後癌症病房探訪到晚間的音樂會,由知名主持人林青蓉、歌手萬芳、周蕙及曾心梅,攜手接力,希望用滿滿的加油聲、美妙的歌聲與動人的旋律為病友、家屬及醫療團隊們打氣。35歲的雯,因身體不適就診而確診為急性淋巴性白血病,面對癌症,除了惶恐還有恐懼,才剛接受第一次化療的她,看到自己的偶像萬芳來到病房探訪,她好開心的說,「我一定要去現場聽你唱歌。」本身是癌症病友家屬,同時也是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的林青蓉說,「在抗癌的過程中,持續的支持與陪伴非常重要,所以癌症希望基金會每到歲末,除了準備關懷禮至病房送給罹癌病友外,晚上還會舉辦關懷音樂會,就是希望透過音樂,讓罹癌病友、家屬及醫療團隊抒發情緒、排解壓力,讓他們能夠更有支持與力量的走過抗癌路!」為了讓所有在抗癌路上的夥伴,更有勇氣與癌奮戰,1999年就開始加入聽希望在唱歌團隊的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今年已經是第13年與癌症希望基金會舉辦「聽希望在唱歌」關懷活動,高雄醫學院附設中和紀念醫院侯明鋒副院長表示,「抗癌的路不好走,病友、家屬及長期與癌奮戰的醫療團隊,都需要持續不斷的加油打氣,所以,我們一開始就響應了這個活動,也希望能持續下去,無論是在現場聽歌、或是一起跟著旋律哼著,又或是隨著節拍擺動,我們都希望在院內的罹癌病友、家屬們,暫時拋開煩惱,用音樂抒發情緒,獲得更多支持的力量。」若您錯過此場精彩的音樂會,千萬不要覺得可惜,23日(五)下午4點半,曹雅雯、秀蘭瑪雅及孫淑媚等實力派歌手,將於台南奇美柳營醫院一樓大廳繼續為癌友接力獻唱,不僅要帶大家重溫多首耳熟能詳的歌曲,更要用他們溫柔的歌聲,撫慰你我的心,歡迎台南地區的罹癌病友、家屬到場聆聽,一起暫時拋開煩惱,隨著音樂忘情擺動。

可樂罐註明跑步一小時可消耗 沒人要買!

可樂罐註明跑步一小時可消耗 沒人要買!

雖然現在每瓶飲料幾乎都有標示其營養成分,不過單純只寫卡路里量卻無法阻止民眾想買來喝的慾望,最新一期「美國公共衛生雜誌」報導,醫學研究發現,在垃圾食物或飲料上標明需要多少運動量才能消耗熱量,會比傳統標示卡路里的方式更有效來勸阻青少年吃喝這些東西,青少年見到汽水瓶上標明其熱量需要跑步一小時才消耗得掉,有半數人會不喝。(圖片翻攝自維基百科,作者cyclonebill)這項研究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彭博公共衛生學院(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Health)的醫療政策管理副教授布萊許(Sara Bleich)主持的最新醫學研究發現,一般民眾其實不太容易準確地估計食物當中到底含有多少卡路里,如果提供民眾簡單易懂的資訊,將可有效降低吃下肚的卡路里,例如:在可樂罐上註明需要跑步一小時才能消耗掉其熱量,有一半以上的人不會買。研究人員以巴爾的摩西區學校附近的商店做為研究地點,觀察非洲裔青少年消費者對於有著不同營養標籤食品的購買意願,將一些食品註明卡路里,一些則註明需要跑幾分鐘才能消耗掉這份食物所含卡路里量,結果顯示,提供熱量相關資訊只能降低這類飲料的銷售逾三分之一(約四○%),但提供「等值體力活動」最有效,大約阻止了半數青少年購買。而根據電視媒體報導指出,國內營養師表示,喝完一瓶700CC的珍奶,就要跑步70分鐘,一瓶焦糖瑪琪朵也要跑60分鐘,就連一小瓶養樂多,都要跑步20分鐘才能消耗掉裡頭的熱量。

智慧型手機夯 女大生手指腫痛患手機指

智慧型手機夯 女大生手指腫痛患手機指

蘋果iphone4S賣到缺貨,現在預約等貨估計要到1、2月份才能拿到手機,這幾年來智慧型手機夯,只要一隻手指,就能打電話、上網、玩遊戲等,不過也因為這樣,許多科技病症也紛紛找上門,根據平面媒體報導,台中榮總復建科統計,這半年來「手機指」患者激增三到四成,患者幾乎是手機不離身,時時刻刻都要行動上網,頻頻以手指「刷刷刷」進行手機翻頁,甚至是玩手機遊戲,一秒要點擊螢幕超過十次,把手指都玩廢了。台中榮總復健科物理治療師吳定中表示,一名女大生幾乎天天手機不離身,不講電話時就玩手機遊戲、上網,導致右手拇指、食指腫痛,痛到無法入眠,甚至連拿筷子都有問題,據了解這名女大生是一位iphone蘋果迷,到哪都要打卡,最喜歡玩Angry Birds跟切水果遊戲等APP遊戲,連續一個月後,手指竟然痛到連筷子都拿不起來,就醫後發現是手掌手指肌腱及腱鞘發炎。另外像是時間使用手機傳簡訊、App網路簡訊功能、Facebook等,由於肩膀與背部不動,只有手指頭快速移動,也容易會造成科技傷害「簡訊頸」(text neck),根據網路媒體指出,醫師提醒使用者,維持同一姿勢太久易造成肩頸痠痛,若有這些症狀應適時休息,嚴重者應就醫。

聽過維生素P嗎?新營養素還是唬人?

聽過維生素P嗎?新營養素還是唬人?

相信大家都聽過維生素C、維生素E等等,但你聽過維生素P嗎?這實在是個很「新奇」的詞。網路上就有文章說,維生素P是人體不可少的14種維生素之一,又稱為綜合維生素C,屬於水溶性維生素,且維生素P可以防止維生素C因氧化作用而被破壞,並且強化毛細管的組織,防止因挫傷而損壞人體組織,並且增強人體對細菌感染的抵抗力、預防及治療牙齦出血、增強維生素C的效力,治療內耳的疾病所造成的水腫及昏眩的現象…。(圖:檸檬當中含有豐富的類黃酮)優活記者看到維生素P之後,還以為自己聽錯了,以為是某維他xx飲料,沒想到真的是維生素P,於是優活記者詢問了一位醫師朋友,他竟然表示沒有聽過維生素P,這讓記者感到十分訝異,到底有沒有維生素P呢?是以訛傳訛,還是真有這種維生素呢?優活記者決定要抽絲剝繭,好好釐清真相。記者先到網路上搜尋一下「維生素P」之後,竟然又發現到好多個新名詞,像是生物類黃酮、檸檬黃素等。為什麼維生素P一下是綜合維生素C,一下又變成生物類黃酮、檸檬黃素?到底維生素P是什麼東西?優活記者決定蒐集關於維生素P、生物類黃酮、檸檬黃素與維生素C的相關資料,然後找一位營養學專家,詢問是否有維生素P,以及維生素P的作用有哪些。記者搜尋了關於維生素P的論文之後,發現的確有維生素P,而且是諾貝爾獎得主蓋歐基博士(Albert Szent-Gzofgy)在1930年代發現的一種營養素,他發現維生素P能增強維生素C的作用,並且還有維生素C所沒有的功能,而且這篇論文(Vitamin P:Flavonols as Vitamins)還登上科學界最權威的自然期刊(Nature)。在之後還有很多討論維生素P的論文,也甚至還有教授稱維生素P是維生素C2。但是特別的是,有關於維生素P的研究,大部分都在1950之前,在1950年之後提到維生素P的論文就少之又少,如果一個這麼好的營養素,為什麼在之後就沒有持續研究呢?這個現象讓記者感到好奇,因為這樣的情況在科學界只有兩種,一個是維生素P是一個大烏龍,沒有上述的效果,第二種就是其實維生素P已經改名字了。於是記者找到在2004年出版的生物化學教科書《Textbook of Biochemistry and Human Biology》,書中提到維生素P當初是在檸檬汁中被發現的,一開始科學家以為它是一種維生素C,但是後來又發現跟維生素C不一樣,但是可能具有維生素的功能,所以就把它稱為維生素P,但是後來又發現到它跟維生素的特性不一樣,所以取消了維生素P的名稱。記者認為這樣的答案還不夠,讀者一定也不會滿意這樣的答案;而且最重要的是:維生素P還存在嗎?於是記者透過代謝型態公司的營養師,他們推薦台北醫學大學營養系的黃士懿教授,黃士懿教授不但是營養學教授、前營養系系主任,並且擔任醫學大學教務長、台灣營養學會理事、研究發展委員會召集人、監事,還是中華民國肥胖研究學會前任理事長,在營養學界是非常權威的專家。黃士懿教授聽完記者的問題後表示,其實維生素P已經是一個很古老的名詞,大概是70到80年之前才有的說法,後來就比較少人在使用維生素P這個名詞。黃士懿教授解釋,為什麼維生素P這個名詞會越來越少人用,是因為維生素的定義問題;我們所說的維生素,也就是維他命,其實都是英文中的「Vitamin」,只不過維他命是音譯,維生素是從意義上翻譯,目前台灣還是比較常用維他命這個詞彙,而大陸則常用維生素。黃教授表示,過去對於維生素的定義有兩個標準,一是必須要從飲食中才能獲得,人體沒有辦法自行製造;二是如果缺乏這種營養素,就會造成一些缺乏症,像是缺乏維生素C會有壞血症,缺乏維生素A會產生夜盲症等。經過這兩項標準篩選之後,目前被認定是維生素的營養素只有13種,分別是脂溶性維生素A、D、E、K,水溶性維生素C、B1、B2、B3、B5、B6、B7、B9、B12,其中並沒有維生素P。為什麼沒有維生素P呢?黃士懿教授解釋,因為後來的實驗發現,如果缺乏維生素P,並不會產生缺乏症,所以在維生素的定義之下,就沒有辦法被認定是維生素,所以目前並不會將它歸類在維生素系統當中。那維生素P到哪去了?黃士懿教授表示,其實維生素P是屬於「生物類黃酮(Bioflavonoid)」的一種,常聽到的花青素也是屬於生物類黃酮,而這些生物類黃酮、類胡蘿蔔素等有顏色的化合物,又被統稱為植物色素。黃士懿教授表示,生物類黃酮通常來自於水果、蔬菜、茶、葡萄酒、種子或是植物根,雖然現在不認為它們是維生素,但是在人體內還是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特別是現代人對於預防醫學逐漸重視,對這些生物類黃酮投入大量的研究,結果發現類黃酮可以幫助人體防癌、抗老化、抗氧化,是預防醫學中很重要的一環;因此黃士懿教授強調,在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均衡地攝取多種顏色的蔬菜水果,這樣才能攝取到不同的生物類黃酮、類胡蘿蔔素、維生素等,幫助身體更健康。透過網路的資料、教科書與黃士懿教授的解說,我們可以發現到,維他命P其實不是維他命,更不是謠言中14種維生素之一,而是一種生物類黃酮,它可以幫助吸收維生素、抗老化。所以下次碰到有人跟你說維生素P的時候,可以告訴他其實維生素P是「生物類黃酮」的一種,是一種植物色素,不要再與其他維生素混為一談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