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衛署強調培林管制 將以科學證據為基礎

衛署強調培林管制 將以科學證據為基礎

昨天長庚毒物科專家林杰樑醫師接受平面媒體專訪,提出了許多培林(萊克多巴胺)的問題,包括新加坡禁用培林、沒有加計中間代謝物、沒有經過人體的試驗等。衛生署表示,新加坡並未禁用萊克多巴胺,且新加坡准許進口美國牛肉,目前美國牛肉共外銷至全球一百多個國家。衛生署表示,因為培林為飼料添加物,所以毒理試驗資料皆來自動物試驗。培林自1999年起即應用在畜產上,使用於飼料添加,10餘年來並沒有任何消費者食用肉品而造成人體中毒之報告。目前全世界明文將培林列為禁藥之國家包括歐盟(27國)、中國大陸以及我國。新加坡並未禁用培林,且新加坡准許進口美國牛肉。此外,國際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之食品添加物專家委員會(簡稱FAO/WHO JECFA)在訂定ADI (每人每日安全攝取量)時,除了動物毒理資料外,也參考了人體試驗之結果。而且FAO/WHO JECFA對於動物用藥殘留標準之評估,也是採用「指標性殘留物」的概念。換句話說,進行暴露評估時已經考慮了藥物本身,以及進入動物體內的所有代謝產物之總和。衛生署對於培林的檢驗方法同時也包括藥品本身及其代謝物,因此並沒有低估健康風險的問題發生。

每餐7分飽! 不瘦也很難

每餐7分飽! 不瘦也很難

過完新年與元宵節後,許多人身材還沒回復,馬上就得與愛人迎接一年一度的西洋情人節,而燭光晚餐擺在眼前,難叫人不食指大動。萬芳醫院肥胖防治中心林硯農醫師提醒民眾,想穿回原本SIZE的衣服、牛仔褲,最好現在起每天喝2000c.c.的水,把飯量減半並達成每餐7分飽的分量,若超過30天才開始減肥計畫,身材恐怕回不去了。日前一名20多歲女性,發現自己在過完節暴肥到65公斤後,開始連續3天只喝水不進食的激烈瘦身方法,卻由於肌餓太多天無法承受又開始吃,結果瘦身不成反倒更胖。林硯農提醒民眾想要瘦身,除了把握變胖後30天的減肥黃金時間之外,絕對不能光靠激烈的節食,一定要攝取需要的熱量、每天喝足1500至2000c.c.水,以及最好養成每週運動3次的習慣,如此一來每週瘦下0.5至1公斤不是難事。為讓減肥計畫徹底執行,林硯農醫師建議民眾可先記住三大原則「減重123」,意指運動每天1小時(如慢跑、游泳、快走)、每天飲食少吃2%(吃半碗飯)、持續減肥3個月,接著擬好目標體重,並養成天天早晚量體重的習慣。至於吃的東西,林硯農醫師表示以水煮少油的青菜、吃適量的雞胸肉,抑或是攝取黃豆製食物也能補充蛋白質(如豆漿)與幫助腸胃蠕動。而民眾可根據衛生署的資料,選擇自己喜愛的運動方式幫助減肥,如走路(4公里/小時)1小時約能消耗170大卡熱量、跑步(16公里/小時)1小時能消耗726大卡熱量、游泳(0.4公里/小時)1小時能耗掉242大卡熱量、騎腳踏車(8.8公里/小時)1小時能耗165大卡熱量。

番茄能助減肥、燃燒脂肪?

番茄能助減肥、燃燒脂肪?

從生活中你可能聽過番茄有許多抗癌功能,像是男性若是常吃煮熟的蕃茄或蕃茄製品可有效減少攝護腺癌發生率,而臨床醫學也發現多吃番茄對預防女性乳癌有明顯的成效,因此就有人說常吃番茄的人比不常吃番茄的人活得更長,不過日本京都大學農學研究科教授河田照雄和他的研究團隊,發現番茄中含有能夠降低血液裡中性脂肪的物質,可以燃燒脂肪,不過是否可以達到減肥效果,則還有待進一步調查。(圖片為各式各樣的番茄,取自於維基百科,作者User:Popolon)河田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在番茄的萃取物中發現了一種能燃燒脂肪的物質,於是河田教授利用胖老鼠進行實驗,將其中8隻老鼠連續餵食高脂肪食物,另外8隻老鼠除了餵食高脂肪食物外,額外再餵食能燃燒脂肪的番茄萃取物,連續四周後,調查這16隻老鼠的血液成份,結果發現,吃了番茄萃取物的老鼠,比沒有吃的老鼠,肝臟裡的中性脂肪量減少約30%,目前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今天出刊的「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在台中仁愛醫院衛教文章中指出,地中海飲食常使用一些蕃茄、洋蔥等食物,在許多研究中發現,這些國家的人民,罹患心血管和癌症等疾病的機率,比其他歐美國家來的低,另外像是熟食或者加工過的蕃茄製品,所含的蕃茄紅素會比生吃來的豐富,蕃茄是義大利菜最常用的原料,義大利人同時也是全歐洲男性攝護腺腫大與攝護腺癌最低國家,文中建議民眾,每天一定要喝一碗蔬菜湯,做法是把紅蘿蔔、白蘿蔔葉、紅蕃茄、香菇等蔬菜熬煮一小時,對於蕃茄紅素的攝取也極有幫助。

愛愛不戴套易染性病!還恐導致不孕

愛愛不戴套易染性病!還恐導致不孕

現代年輕族群的性觀念較為開放,但你知道嗎,感染淋病、披衣菌等性傳染病,可能會導致不孕的後果!而年輕族群感染愛滋近年來有逐漸增加的趨勢,根據疾管局統計,100年15~24歲新通報的感染者較99年增加了15%,感染者有9成以上是透過性行為傳染。疾管局提醒,性愛派對中使用娛樂性用藥,恐增加感染性病及愛滋的風險。根據疾管局100年12月針對15~59歲男性進行調查顯示,初次性行為有使用保險套比率有增加的趨勢,顯見使用保險套的觀念,已逐漸成為新男人應具備的特質。情人節到來,在充滿羅曼蒂克的氣氛中,疾病管制局呼籲民眾,記得保護自己與情人的健康,避免「不安全」的性行為,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免於感染愛滋的恐懼。疾管局也呼籲,不要與「性交往史」複雜的對象進行性行為,並拒絕使用毒品;即使在最快樂的時候,但對方又不願做好愛滋病及性病防範時,就應該拒絕與其有任何的性接觸。若有任何不適症狀,可多加利用疾管局「友善性病門診推薦醫師」及「愛滋匿名篩檢醫院」接受諮詢。

替代醫學與社會關懷 醫學生年會雙主軸

替代醫學與社會關懷 醫學生年會雙主軸

2012年第15屆台灣醫學生年會在日前圓滿落幕,會中不但有行政院衛生署副署長林奏延、新北市衛生局副局長諶立中等貴賓代表致詞,還有替代醫學的權威崔玖教授,分享台灣替代醫學的成就與實際的成果。而這次年會的主題是「替代醫學與社會參與」,凸顯未來醫學將會提昇醫學生對公共衛生及醫學人文關懷的重視。本次年會安排的其中一項主題是「社會參與:國際衛生與在地實踐」,藉由國際衛生議題,讓醫學生思考台灣社會現狀,進而實踐社會參與,並且希望能整合學校、學生團體、非政府組織的力量,一同關心社會重要議題及參與公共事務,為社會注入一股強力的暖流與後援。為促使台灣醫學系、中醫系學生提早了解自己本身的志趣,台灣醫學生聯合會醫學教育部共同舉辦「職業生涯分享會」,會中邀請教育部醫教會賴其萬教授,醫師作家王溢嘉,成大醫學系公衛所王榮德教授等五位師長座談分享,提昇台灣醫學生對於未來的想像與生涯規畫之視野。已舉辦15屆的台灣醫學生年會,不但提供全國醫學生常設性的交流平台,並透過大會主題相關之互動式講座與經驗分享,促進醫學生關心公眾議題,並提昇對公眾事務參與之動能與熱情。

什麼是庫賈氏病?!怎麼致病?

什麼是庫賈氏病?!怎麼致病?

依據台灣神經學學會庫賈氏病通報工作小組今年第一次病例審查結果,疾病管制局更新庫賈氏病病例資料,本次審查計新增1例散發型庫賈氏病極可能病例。我國自民國85年至101年2月11日止,共計通報450例疑似庫賈氏病病例,經審查為庫賈氏病可能、極可能及確定病例共計277例,其中散發型庫賈氏病272例(包含可能病例33例、極可能病例237例及確定病例2例),遺傳型庫賈氏病確定病例4例,新型庫賈氏病極可能病例1例(英國境外移入個案)。臺灣近10年來,庫賈氏病平均年發生率約為百萬分之0.5至1,與國際各國的年發生率相似。庫賈氏病可分四型:散發型(sporadic, s-CJD),占所有病例數的80%~90%,一般推測是人體自行產生異常普利昂蛋白而致病變;醫源型庫賈氏病,與注射已感染的腦下垂體激素、及移植已感染的硬腦膜等醫療行為有關;另有遺傳型庫賈氏病及與「牛海綿狀腦病」有關的新型庫賈氏病(variant CJD, v-CJD)。疾管局指出,庫賈氏病為一潛伏性疾病,病患年齡由14歲至80歲以上都有可能,絕大多數病人發病年齡大於35歲(占99.0%以上)。發病後伴隨意識不清現象,之後發展成進行性失智症狀,並產生多種運動失調等情形。病患晚期出現肌肉抽動,及併發多種神經症狀。目前尚無藥物可治療、也無疫苗可預防,多以支持療法為主。疾管局表示,庫賈氏病已列入我國第四類法定傳染病,病例通報、監測、審查機制、感控與通報指引等均已建置完備。經病例審查列入可能、極可能或確定病例者,疾管局均已函文要求臺灣血液基金會、醫事處及診治醫院等落實捐血、器官移植管制與院內感染控制措施,減少疾病散播的風險。

雷射手術影響視力?名醫停做引發爭議

雷射手術影響視力?名醫停做引發爭議

不少人都有做雷射手術來矯正近視,算是滿普遍的手術,不過眼科名醫、台北醫學大學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表示,不少做過手術的患者,在10多年後發現視力下降,基於醫德,因此宣布停做這項手術。蔡教授的做法也引起廣泛討論,有醫師認為他的意見不代表所有眼科醫師的意見。準分子雷射層狀角膜成型術(LASIK)引進國內已20年,蔡瑞芳是台灣最早引進雷射近視矯正手術的醫師。他說,不少當年接受雷射手術的患者,在10多年後發現視力下降,研判可能與動刀後角膜瓣發炎有關,基於良心以及為了病患著想,決定停止做這項手術。近視雷射矯正手術是衛生署核准的合法手術,恐不會因為蔡瑞芳醫師的說法而貿然停止。衛生署醫事處指出,衛生署不會只憑某醫師個人意見與經驗,就停止該項手術,除非國內外研究都證實該手術對人體有害。

透明細胞肉癌惡性度高 易有淋巴轉移

透明細胞肉癌惡性度高 易有淋巴轉移

苗栗縣的黃先生右腳後跟有個腫塊,幾十年來一直沒有什麼變化,最近一年腫塊竟然長大了,還會感覺疼痛,他開始緊張,急赴地區醫院做切片檢查,病理結果卻表示沒有異常。他轉赴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尋求第二意見,醫師懷疑是惡性腫瘤,便建議他完整切除以獲得確切診斷。術後病理發現,該腫瘤細胞表現雖類似黑色素細胞癌,卻臨床上又不是百分之百吻合。進一步動用細胞基因學檢查,分析細胞染色體,找到腫瘤細胞在第12和22段染色體有互換情形,根據這個特點,才確定是透明細胞肉癌。皮膚科主任許致榮指出,透明細胞肉癌是罕見的軟組織惡性腫瘤,好發於年輕人遠端肢體的深部組織,並以皮下腫塊的面貌出現,不像黑色素細胞癌好發成年人,且皮表會有不規則色素斑提醒人們注意。透明細胞肉癌初期通常沒有症狀且生長緩慢,後期則開始快速增生,侵襲周邊組織,更壞的情況是會有淋巴轉移或遠處器官轉移,肺部骨頭都可能遭殃。由於透明細胞肉癌與黑色素細胞癌一樣,容易有淋巴轉移的可能,不過前者細胞惡性度更高。換言之,局部切除只是治療的第一步,接下來的前哨淋巴結篩檢,方能判斷是否蔓延開來。因此,病患第二次手術接受了深及骨頭的廣泛性切除手術及前哨淋巴結篩檢手術。許致榮醫師說,如果腫瘤大於五公分,表面又出現潰瘍壞死,有轉移或局部復發的情況下,預後都會比較差。

標靶藥加醫病配合 腎細胞癌患有希望

標靶藥加醫病配合 腎細胞癌患有希望

近幾年來,體檢風氣盛行,不少人在無症狀下經超音波或電腦斷層(CT)檢查後察覺腎臟腫瘤,因而發現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腎細胞癌早期不易發現,當出現腰痛、血尿等症狀時有的已進入中晚期。所幸,治療這類疾病的標靶藥物問世,其中特癌適(Torisel),健保也在今年元旦開始給付作為第一線用藥,除提升病患的整體存活率外,更大幅減輕病患家庭的經濟負擔。台灣泌尿科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江博暉教授說明,針對晚期腎細胞癌患者,目前是使用標靶藥物做為第一線選擇,藥物主要可分成兩類:其一是直接抑制腫瘤細胞增生的紓癌特(Sutent)及蕾莎瓦(Nexavar),其中紓癌特是目前健保針對亮細胞腎癌患者補助的第一線用藥,蕾莎瓦則是二線藥物;另一類則是利用抑制mTOR的作用,避免細胞增生的特癌適(Torisel)以及癌伏妥(Afinitor)兩種藥物,其中特癌適從今年元旦開始,已列入第一線健保給付。江博暉醫師表示,曾有一名40幾歲的女性,因腰痛求診高雄長庚泌尿科,經切片後確認為腎細胞癌。患者積極配合醫師使用第一線標靶藥物紓癌特,並與醫師保持密切的聯繫,若產生副作用等不適症狀時,也立即與醫護人員反應進行處理,經電腦斷層追蹤經發現腫瘤大小雖然沒有縮減,但已呈現空洞狀,表示治療有效,對生命重新燃起希望。由此案例可知,醫師們也需建立新的觀念:在病患服用標靶藥物後,腫瘤是否縮小並非判定治療有效與否的唯一方式,若腫瘤內部已產生壞死也代表著有效。此外,病患無法承受藥物的副作用,也常是導致無法繼續使用藥品的關鍵之一,所以用藥前須做好衛教說明,並定期監控病人的生理狀況。在抗癌的過程中,要讓標靶藥物發揮最大的功效,必須醫師與病患雙方保持密不可分的關係,病人積極配合醫師定時定量的服用藥物、定期回診追蹤,醫師也須隨時提高警覺注意病患可能發生的任何狀況,並適時給予病患鼓勵加油,「病人的配合加上醫師的用心,絕對是標靶藥物成功的不二法門。」

腎細胞癌患的希望!標靶藥加醫病配合

腎細胞癌患的希望!標靶藥加醫病配合

近幾年來,體檢風氣盛行,不少人在無症狀下經超音波或電腦斷層(CT)檢查後察覺腎臟腫瘤,因而發現腎細胞癌(Renal Cell Carcinoma,RCC),由於腎臟位處後下背深處,僅被膜才有神經分布,如果沒有超音波或電腦斷層檢查,腎細胞癌早期不易發現,當出現腰痛、血尿等症狀時有的已進入中晚期,所幸,治療這類疾病的標靶藥物問世,其中針對治療高危險腎細胞癌晚期的藥物特癌適(Torisel),健保也在今年元旦開始給付作為第一線用藥,未來除提升病患的整體存活率與生活品質外,更可大幅減輕病患家庭的經濟負擔。台灣泌尿科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江博暉教授說明,早期腎細胞癌是可以治癒的,目前仍以開刀為主要治療方式,若腫瘤小於4公分可進行部分切除,也可利用冷凍治療將腫瘤去除,存活率達90%以上,而針對晚期腎細胞癌患者,由於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的效果不佳,過去僅能使用免疫療法,但效果有限,僅不到兩成的病患有效,目前則是使用標靶藥物做為第一線選擇,藥物主要可分成兩類:其一是抑制腫瘤的血管新生,阻斷腫瘤生長所需的氧氣和養分,直接抑制腫瘤細胞的增生,包含紓癌特(Sutent)及蕾莎瓦(Nexavar),其中紓癌特是目前健保針對亮細胞腎癌患者補助的第一線用藥,蕾莎瓦則是在使用免疫治療失敗後可提出申請的二線藥物;另一類標靶則是利用抑制mTOR的作用,避免細胞增生,包含特癌適(Torisel)以及癌伏妥(Afinitor)兩種藥物,其中特癌適針對高危險腎細胞癌晚期患者,不限定細胞類型,從今年元旦開始,已列入第一線健保給付。一名40幾歲的女性,因腰痛至北部某醫院求診,醫師診斷後認為是腎臟破裂,給予栓塞治療,出院後發現病灶似乎沒有解決,求診高雄長庚泌尿科,經切片後確認為腎細胞癌,且已轉移到淋巴。江博暉醫師表示,由於患者年僅40多歲,小孩仍就讀國小,當初求診時內心充滿恐懼,陪同在側的先生也擔心不已,而後積極配合醫師使用第一線標靶藥物紓癌特,並與醫師保持密切的聯繫,若產生副作用等不適症狀時,也立即與醫護人員反應進行處理,經電腦斷層追蹤經發現腫瘤大小雖然沒有縮減,但已呈現空洞狀,表示標靶藥物治療有效,病患與家屬也從憂鬱走出,對生命重新燃起希望。※標靶藥治療腎細胞癌由此案例可知,醫師們也需建立新的觀念:在病患服用標靶藥物後,腫瘤是否縮小並非判定治療有效與否的唯一方式,若腫瘤內部已產生壞死也代表著有效,應繼續給予同樣藥物並持續觀察追蹤,此外,病患無法承受藥物的副作用,也常是導致無法繼續使用藥品的關鍵之一,所以用藥前須做好衛教說明,並定期監控病人的生理狀況,血液、生化項目、心肺功能、荷爾蒙量等,並細心詢問病患是否有任何的不適需要協助,都能給予病人更多的希望與動力,江醫師舉例,有些病患在使用標靶藥物後產生疲倦,醫師往往會告知病人這是因為藥物副作用而產生,然而江醫師經過長期的臨床看診經驗發現,有疲倦感的病人有時是因為甲狀腺低下,此時若能適時補充甲狀腺藥物即可改善,讓病人可以充滿活力的面對病魔。目前標靶藥物產生的副作用,皆能以支持性的方式治療來改善,例如阻斷新的血管增生的紓癌特及蕾莎瓦兩種藥物可能產生手足症候群、疲倦、白血球及血紅素下降等狀況,此時若能提供手腳藥膏、漱口水並適時進行輸血並補充白血球生長因子,都能緩和病患不適的狀況,讓體力恢復繼續抗癌。在抗癌的過程中,醫師與病患雙方都有責任,醫師須作到用心、熱心與關心,而病患須遵照醫囑、密切配合,並用心照顧,這樣病人與醫療團隊才更有抗癌的信心,繼續堅持治療下去。也因為醫師與醫療團隊秉持良好的醫病關係,病人用藥遵從度高,且使用藥量維持在國外的藥物劑量標準上,使得病人獲得更好的醫療效果與品質。要讓標靶藥物發揮最大的功效,必須醫師與病患雙方保持密不可分的關係,病人積極配合醫師定時定量的服用藥物、定期回診追蹤,醫師也須隨時提高警覺注意病患可能發生的任何狀況,並適時給予病患鼓勵加油,「病人的配合加上醫師的用心,絕對是標靶藥物成功的不二法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