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車禍顏面損傷 顏面外科手術助重建

車禍顏面損傷 顏面外科手術助重建

曾有一名戴著半罩式安全帽的機車騎士,因衝撞路邊檳榔攤招牌,使顴骨及鼻骨碎裂,左眼球掉出,最後,醫療團對使用仿導尿管原理的水球從鼻孔置入,因其與鼻竇的大小相當,所以用來作為左眼的支撐,完成臉部的重建。中華民國口腔顎面外科學會於3月10、11日假中山醫學大學正心樓舉辦年度會員大會及國際性學術研討會。此次會議邀請了口腔顎面外科學會公關主委林冠州主任、中山醫學大學助理教授蔡樂霖醫師、中國醫藥大學陳遠謙主任及台中榮總陳萬宜主任等,針對口腔顎顏面區域的疾病治療趨勢,發表多篇臨床案例與學術研究成果,並包括多達85餘篇內容豐富的貼示論文,吸引將近500位全國各地的牙醫師參與盛會。台中榮總陳萬宜主任也表示,他所經手的顏面外傷大部分是由車禍所引起,而造成嚴重外傷的主因,幾乎都是因為未繫安全帶或是配戴不適當的安全帽所致。蔡樂霖醫師表示,「口腔顎面外科」包含項目廣泛卻不被社會大眾熟知,其實口腔顎面外科是牙科的專業分科之一,專門診治口腔、顎骨與顏面區域疾病。蔡萬霖醫師補充,口腔顎面外科的醫療服務範圍很廣泛,從常見的拔牙、人工植牙、阻生齒(智齒)拔除,到較複雜的口腔癌手術治療及重建、正顎整形、顏面美學重建、顏面骨折外傷、頭頸部感染、頭頸部良性腫瘤等口腔顎顏面手術皆包含在內。可以說脖子以上與口腔、顎骨相關的部位,口腔顎面外科醫師都可以處理。本次學會邀請多位國內外口腔顎面外科專家,期待透過一年一次的學術交流,彼此分享寶貴的醫療經驗,同時讓國人更加了解口腔顎面外科醫師的醫療服務內容。

末期心衰竭患者 心室輔助器救一命

末期心衰竭患者 心室輔助器救一命

51歲的鄭先生罹患擴大性心肌病變患者,今年心臟衰竭愈來愈嚴重,2/15日住院,病情持續惡化,呈休克狀態合併肝臟及腎臟衰竭,醫療團隊評估應該接受「心臟移植」手術,不過病人已無法等待,因此在2/20先以葉克膜救急,並在2/23植入「心室輔助器」以延長患者的生命。童綜合醫院表示,末期心衰竭會引發多重器官衰竭,導致病患死亡,唯有心臟移植才能延長這類病患的壽命,不過目前有一種「心室輔助器」能有效改善病患存活率,延長等候心臟移植時間,而童綜合醫院也成功完成了中部地區首例以「心室輔助器」挽救末期心衰竭患者,患者術後恢復良好,預計近日出院,院方特別在他出院前準備蛋糕祝福他。童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吳清文說,臨床上末期心衰竭患者會引起多重器官衰竭,唯有心臟移植才能延長患者的生命,但等待心臟移植期間病情往往可能持續惡化,因此在緊急情況下,多以葉克膜體外循環暫時維持生命,但葉克膜有嚴重的副作用,如血球破壞、血栓、肢體缺氧,甚至死亡等,因此不是一種理想的心臟輔助設備。吳清文主任接著說,目前的心室輔助器是使用特殊的懸浮式幫浦,故比較不會破壞血球或形成血栓,而且病患可以下床活動,大大減少葉克膜的併發症,適合短中期使用,且剛得到健保局的認可,未來在心臟衰竭的治療上,將會是一項重大突破,且依據國際心肺移植學會指出,心臟衰竭患者接受「心室輔助器」後,其中11%的人得以成功接受心或肺移植。另外2005年美國心臟學會指出,植入「心室輔助器」可有效降低心臟衰竭患者死亡的風險高達50%。現場鄭先生與家人也感謝醫療團隊醫師及護理人員的照護,讓他的生命可以延續。

車禍撞傷走路跛腳 微創方式復原快

車禍撞傷走路跛腳 微創方式復原快

七十五歲的張老先生,過去有冠狀動脈疾病曾開過繞道手術,平常走路走久了腳會痠痛,先前因為車禍撞傷腳,但是腳傷經過了一個月卻沒有癒合,因此至成大醫院斗六分院就診,檢查結果發現,病患下肢的動脈有阻塞的情況。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利用心導管的器材和技術,在局部麻醉的情況下,以微創方式成功打通下肢血管,配合整形外科醫師的細心照顧,張老先生腳上的傷口,在一週內就痊癒了。成大斗六分院心臟血管內科李柏增醫師指出,全身的血管都可能有狹窄甚至是阻塞的問題,腦部的血管阻塞叫做中風;心臟的血管阻塞叫做心肌梗塞;腸子的血管阻塞會引發腸子缺血壞死;而下肢的血管阻塞稱為周邊動脈疾病,會造成走路跛行、傷口久不癒合,甚至造成壞疽。高血壓病人、糖尿病病患,以及過去曾有心臟病甚至是中風的病人,都是下肢血管狹窄阻塞的高危險群,這些病人常併發嚴重的後遺症,輕者跛行,重者甚至要開刀截肢。李柏增醫師表示,周邊動脈疾病傳統治療方式,除了照顧傷口之外,是利用外科開刀方式作血管繞道,但是術後恢復時間長,麻醉的風險也高,所以讓許多病患心生恐懼。在最近幾年間,血管整形技術日新月異,病人不須全身麻醉,利用微創方式,例如動脈內氣球擴張術,甚至是支架置放術,以改善患處血流,幫助傷口癒合的方式,已漸成主流。尤其從今(101)年起,下肢的血管,包括腸骨動脈,表淺股動脈的支架置放,都已經納入健保給付,對這群病人而言,真可謂一大福音。最後心臟血管團隊補充說明,若過去有心臟冠狀動脈疾病、抽菸、糖尿病與高血脂等的病患,都是周邊動脈疾病的高危險群,若有跛行、下肢傷口久不癒合甚至是壞疽的病患,應盡速就醫,以把握打通下肢血管的時機,多管齊下治療,才能得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避免截肢的命運。

心理照顧佳 低潮也能再出發

心理照顧佳 低潮也能再出發

行政院主計處日前公布之數據顯示,100年12月之失業率為4.18%,創40個月以來新低,然而100年之平均待業人數仍有49萬1,000人,顯示即使景氣回溫,仍有一些民眾尚處在工作迷惘的狀態。然而,從林書豪自沉潛到爆發的例子可以看出,家人、朋友的支持,以及當事人的自我心理調適,影響到個人如何由潮落再出發。依據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服務的民眾資料分析發現,13.2%有自殺行為的民眾是因為工作經濟因素造成,另有近一成因人際衝突而採取自殺行為的民眾是源於職場人際關係不和睦,顯示職場議題與自殺風險具有重要的關聯性。此外,據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委託104人力銀行針對待業族的抽樣調查顯示,待業時間長達3個月以上的民眾幾乎都有心理健康及人際關係變差的狀況。其中,有37.9%的待業民眾變得「不敢和朋友、家人接觸」,而產生「恐慌、焦慮感增加」及「沒有自信、不如人」等負面反應,分別各占24.3%和21.8%。由此顯示,對於遭逢職場難關而陷入低潮的民眾來說,親友能否適切地對他的心理感受作出回應,將影響其是否相信自己有能力度過困境。臺北市政府勞工局就業服務處黃筱懿個管員分享就業輔導的經驗時表示,服務過的求職民眾在未知中等待下一次機會中,民眾難免會感到挫折、擔心被家人責備而不敢回家,或是害怕沒面子而拒絕與朋友聯繫,嚴重的甚至還可能出現輕生念頭。在黃筱懿個管員服務的案例中,某位化名阿凱的長期失業民眾,既不好意思與家人聯絡,也沒什麼往來的朋友,曾經因為灰心而每隔三、五天便表示要「告別」,所幸就業服務個管員藉由擬訂就業計畫、鼓勵發掘優勢,以及陪伴心理調適等過程,協助阿凱重拾了信心,最後在接獲工作消息的契機下,阿凱才得以用準備好的就業心態與修正過的面試技巧獲得錄取的機會。臺北市政府自殺防治中心提醒遭逢工作迷惘的民眾與其親友一些心理照顧小叮嚀,期盼能夠協助處於潮落民眾蓄勢待發,面對下一次的潮起。1.接納當下,保持信心:接受現狀並不表示承認失敗或放棄努力,而是避免自怨自艾而累積負面心理能量,坦然正視目前的處境,將更有助於重整就業心態。親友適時以理解與陪伴提供參考意見,將更有助於低潮者保持信心與接納暫時的不順遂。2.關心面對,避免比較:真誠的關懷可以使人倍感窩心,但比較的心態容易使人覺得抬不起頭而迴避與他人接觸,甚至引發社交退縮行為,反而使心理壓力更沉重,若能放下比較心態,較能以穩定的心情面對工作或是待業過程的不確定感。3.利用時間,調整步伐:趁工作低潮期調整生活步伐、審視生涯規劃,以作為再次起步的預備。

吃太好、便秘又少動 痔瘡患者增多

吃太好、便秘又少動 痔瘡患者增多

痔瘡是一種相當惱人的疾病,俗語說「十男九痔」,更顯示出它的普遍性。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由於人們吃的食物大多過於精緻,缺乏纖維質,而導致時常便秘,再加上缺乏適度的運動,久坐、久站或經常失眠,使得痔瘡的患者越來越多。連女性患者也越見增加,在門診常見懷孕的婦女,挺著大肚子又有疼痛及脫出的痔瘡,真是十分辛苦。大里仁愛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孫志誠表示,痔瘡的形成原因乃是肛門附近結締組織鬆弛,以及肛門靜脈叢曲張所引起,除了體質因素以外,便秘、久坐、久站、失眠、飲酒及常常食用辛辣和油炸食物,都容易使痔瘡變得更為嚴重。依它們在肛門齒狀線之內外位置,可分為內痔及外痔兩類。一般而言,內痔的神經分佈是屬於內臟神經管轄,比較不會劇烈疼痛,而較常出現肛門出血的症狀;而外痔神經則是屬於體神經管轄,比較會有疼痛及搔癢的感覺。另外,如果痔瘡的血管被血栓所堵塞,會導致痔瘡急速變大變硬,產生疼痛,則稱為血栓性痔瘡。第一級-只有疼痛或出血的症狀,解便時痔瘡不會脫出肛門。第二級-解便時痔瘡會露出肛門外,但隨後會自行縮回。第三級-痔瘡脫出後不能自行縮回,而須以手推回肛門內。第四級-痔瘡卡在肛門外,無法用手推回。孫志誠指出,對於痔瘡的治療方法很多,硬化劑注射及冷凍治療,因為併發症較多且效果不好,現在已經少有醫療院所使用。對於輕微的第1級痔瘡,通常可給予軟便劑服用及局部藥物塗抹。至於散在性內痔,則可使用橡皮筋結紮枯痔法,使之壞死脫落。而對於出血嚴重或頻繁之第1級或會脫出之第2、3、4級痔瘡,最好是選擇手術切除,可使痔瘡再發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目前痔瘡手術是利用半身麻醉進行,手術時間約20~30分鐘,住院只要1~2日,術後約1~2個月即可完全痊癒,相當方便安全。近幾年來更發展出痔瘡手術的新療法「痔瘡環狀切除術」,它是利用可拋棄式儀器於肛門齒狀線內將痔瘡做整圈切除,術後比傳統痔瘡切除手術,較不容易產生嚴重疼痛或肛門出血的併發症,對於脫出及出血性內痔而言,是相當理想的療法。不過因目前健保尚未給付環狀切除器的費用,因此這部分的費用必須自費負擔。

慈父搖晃哄睡 竟導致女嬰死亡

慈父搖晃哄睡 竟導致女嬰死亡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新北市一名父親,因為三胞胎中七個月大的女嬰,睡午覺時吵鬧不休,父親怕吵到其他兩個小男嬰睡覺,抱著女嬰邊搖邊哄,沒想到小女嬰突然口吐白沫,送醫急救後還是宣告不治,檢警解剖後,懷疑有可能是因為爸爸哄睡時搖晃太大力,產生「嬰兒搖晃症候群」導致的。馬偕醫院小兒科資深主治醫師何啟生在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的衛教文章中指出,嬰兒搖晃症候群是嬰兒或是幼小孩童,頭部被劇烈的來回搖晃所造成的不良後果,尤其是腦部的傷害。嬰兒搖晃症候群常造成小孩的腦損傷、失明、癱瘓、抽搐痙攣乃至死亡,是在嬰幼兒因外力傷害而造成死亡,或是引起長期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何啟生醫師叮嚀家長,不管有任何理由,絕對不能搖晃任何一位2歲以下的小孩,不管是抱小孩、和寶寶玩耍時一定要保護他的頭頸部,給與適當的支持,也一定要告知照顧您小寶寶的保母或親朋好友,讓他們了解搖晃嬰兒的危險性。大部分的嬰兒在出生後數個月內會有哭鬧的情形,大人要學習如何處理。萬一你真的不小心搖晃了孩子,切記要立刻送醫,在就診時不要因為困窘或罪惡感不敢告知醫師,及早的診治往往有助於避免無法挽回的結果,更能減少後遺症的發生。

市售海帶含鋁量超高 恐影響生殖系統

市售海帶含鋁量超高 恐影響生殖系統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日前行政院消保處針對大台北地區的超商、量販店、超市及糕餅店等,抽樣92件食品,包括海帶、糕餅、粉絲(冬粉)、饅頭、米果等5大類食品,委請專家,進行含鋁量的檢測,以每公斤100ppm為標準,共有22件食品超標,其中更以一款海帶捲含鋁量最高,達1441ppm,超過世界標準14倍之多,消保處消保官王德明則表示,食用含鋁量過高的食品,可能對生殖系統和發育中的神經系統造成影響。消保處表示,所有抽撿食品中,以海帶類產品(海帶根、海帶結、海帶卷等)含鋁量最高,9件海帶類產品均不合格,含鋁量最高為1441.61PPM,最低為258.62PPM,疑似是不肖業者將海帶泡過明礬等含鋁添加物,使食品膨脹、延長保存期間且具有彈性口感等功效來增加銷售量,但無形中卻使消費者吃進了過多的鋁,消保處也提醒民眾,乾的海帶,含鋁量通常較低,可做為選擇之參考。而不合格名單中,也不乏有知名業者,像是北市順成蛋糕的英式鬆餅、中和大潤發自製的馬芬蛋糕都含有分別608ppm、530ppm超高的鋁含量,消保處派員了解,業者坦承確有加入鋁食品添加物(如明礬、含鋁膨鬆劑),對食品售價、賣相及口感都有加分效益,但無形中卻損害消費者健康。消保處指出,聯合國農糧組織(FAO)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值為人體體重1公斤每週1ppm,而目前台灣主管機關衛生署尚無食品含鋁量限制相關標準,消保處將呼籲衛生署將膳食攝取鋁的暴露風險納入今年的研究計畫,訂出標準與罰則,並積極輔導業者生產或銷售不含鋁或含鋁量較低之產品,未來將會在三個月後進行追蹤檢驗。

提供健康豬肉品 切結書證明無瘦肉精

提供健康豬肉品 切結書證明無瘦肉精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期台灣肉品面臨安全危機,繼進口牛肉被驗出含萊克多巴胺後,現在連台灣豬肉也被驗出含有毒性更高的瘦肉精「沙丁胺醇」。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在豬農自主管理的部份,希望能夠提供安全健康的豬肉給消費者,農委會除了加強稽查外,特別新增切結書證明,未來由養豬場切結證明上市豬隻「沒有」使用乙型受體素(沙丁胺醇),並由肉品市場公告養豬場是否提供切結證明,實施時間由3/14即刻生效。而衛生署為加強市售豬肉之管理,自101年3月份起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北、中、南區管中心及東部辦公室抽取市售豬肉進行檢驗,抽樣地點包括傳統市場、超市、大賣場、百貨公司之肉品專賣店,抽驗產品包括國產市售生鮮豬肉及豬肉加工品(香腸、培根及火腿等),至3月11日止,經檢驗完成之件數有87件,均未檢出。為維護民眾健康,保障食品消費安全,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將針對市售豬肉品持續加強稽查,預計每月至少抽取30件生鮮豬肉及其加工品進行檢驗,為確保消費者知的權益,並會即時公布檢驗不合格資訊。另外,家禽攤商的部份,台北市政府市場處表示,台灣畜禽產品零售長期以來是以溫體肉形式銷售,消費者判斷肉品的標準,侷限於新鮮度(畜產品以屠宰至上市的時間、禽產品則以現場宰殺為主),常忽略畜禽類本身有無罹患疾病或有無受到污染,因此,市場處將提供台北市傳統零售市場販售經獸醫師檢查通過,貼有「防檢局屠宰衛生合格」標誌的禽肉攤商名冊,供市民選購更安心的肉品。

外觀難辨 誤食毒植物中毒險要命

外觀難辨 誤食毒植物中毒險要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許多有毒植物與一般可食性植物的外觀相似,容易造成誤判,使民眾誤食,日前行政院衛生署就連續接獲兩起民眾食品中毒的案例,一位是食用與芋頭外型相似的「姑婆芋」所調理而成的蔬菜湯後引發中毒,另一位是將有毒植物「大苦薯」誤以為山藥,烹煮成山藥排骨湯後引發食品中毒,而食品藥物管理局則再次呼籲民眾,勿食用來路不明的植物。(圖為姑婆芋,取自維基百科,作者為Forest & Kim Starr )根據衛生署指出,姑婆芋(Alocasia odora),又稱海芋、山芋、觀音蓮、天荷等,因外型與芋頭類似,因此中毒事件在台灣則時有所聞,姑婆芋全株有毒,故根、莖、葉皆不可入菜,姑婆芋所含的植物毒素成份「草酸鈣」會使誤食民眾出現喉嚨痛、口腔麻木等症狀,部分患者則伴隨著流涎、口齒不清、吞嚥困難及腹痛等。 另一位民眾將有毒植物「大苦薯」誤以為山藥,誤食後容易引發噁心、嘔吐、手腳麻、頭暈等症狀,嚴重者甚至引起抽搐、呼吸困難。而衛生署也表示,國內更曾發生多起將木薯(樹薯)當成山藥食用而發生中毒的案例,木薯中毒有噁心、嘔吐及頭暈等症狀,嚴重則影響呼吸及神經系統,造成長期的後遺症。衛生署表示,不同種類有毒植物所引起的中毒症狀不盡相同,輕則腸胃不適,重則傷害中樞神經系統,甚至危害寶貴生命,而部分有毒植物,連經驗豐富的專家都不易從外觀上加以區別,因此食品藥物管理局呼籲民眾,千萬不要食用來路不明的植物,以免造成身體健康上無法挽回的傷害,而當食用不明植物後,生理不適的症狀時,應儘速就醫並保留食餘檢體,以利正確診斷與治療。

食用加工紅肉 早死風險提高

食用加工紅肉 早死風險提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編譯)近來,民眾在「吃」的方面很不安心,人心惶惶!而紅肉吃多了,有害健康,相信大家都略有所聞,根據美國最近的一項調查規模多達12萬多人的長期研究結果顯示,每天攝取1份加工紅肉,早死風險提高20%,美國哈佛大學專家,在最新的飲食研究報告指出,紅肉攝取過量不僅會增加死亡風險,食用加工紅肉,還會提升致癌機率,建議熱狗和培根這類食品最好少吃。研究是由哈佛醫學院進行,長達28年,針對超過10萬人的飲食、生活習慣,結果發現,每天食用85克紅肉,死於心臟病的機率會增加18%,死於癌症機率則會增加10%,食用加工肉類更差,假若每天進食兩片煙肉或一隻熱狗,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會增加21%,死於癌症的風險會增加16%。參與研究的學者更指出,減少進食紅肉至每日42克,即相等於一周只進食一塊牛排,能減低早死風險約1%,他認為,現近一般民眾每日進食大約70克紅肉來說,實在太多應該大大減少,甚至將紅肉剔除在日常餐單中,只能偶爾進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