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口腔癌即早治療 存活率80%以上

口腔癌即早治療 存活率80%以上

台灣許多男性有嚼檳榔、抽菸、喝酒的習慣,而這些和口腔癌的發生息息相關,這些致癌因子會讓口腔形成白斑或紅斑甚至惡化成為口腔癌,因此臺灣地區的口腔癌以頰黏膜癌和舌癌佔大多數。根據衛生署的統計,口腔癌的發生率和死亡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從二○○七年癌症登記的報告顯示,口腔癌佔男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四位,每年新增加的口腔癌病患更達五千人以上。口腔不像肝、胃等器官隱藏在身體裏面,它較容易直接被發現,達到早期診斷。因此更需要進行口腔癌的篩檢預防工作。只要在早期接受正規適當的治療,五年的存活率有百分之七、八十以上,若是延到第三、四期才治療,則治癒的機會將降至百分之五十甚至低於三十以下。阮綜合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梁錦榮主任說,目前所使用的分期系統是依據原發腫瘤的大小、是否有轉移到頸部淋巴結,以及是否有遠端轉移這三大要素來決定。例:零期,腫瘤細胞侷限在口腔黏膜上皮部位;第一期,腫瘤最大的直徑小於或等於 2 公分,且沒有頸部淋巴轉移的現象;第二期,腫瘤最大直徑在2~4公分之間,且沒有頸部淋巴轉移的現象;第三期,依據腫瘤大小及頸部淋巴轉移狀況這二大因素來判斷:其一是原發腫瘤的直徑在 4公分以下,但有頸部淋巴轉移的現象;另一種是原發腫瘤的直徑大於 4 公分,有一個同側或沒有頸部淋巴轉移的現象;第四期,腫瘤的直徑大小不一,但已侵犯到肌肉、骨頭或是其他器官。口腔癌若是晚期發現,就不容易治療,即使可以治療也很難做得徹底,如果施行外科手術,還要切除許多口腔及顏面組織,勢必會影響咀嚼和說話功能。通常患者會因手術或其他治療而影響進食狀況,嚴重影響咀嚼的功能,若手術後有做過放射線治療也會引起食慾不振。梁錦榮主任也建議,在食物的選擇上應少量多餐,即每天約六到八餐次,同時不論正餐或點心,應儘量採用質地較軟易吞嚥的食物,並以能儘量攝取各類食物為佳。若口腔有傷口則要注意食物的溫度不宜太燙,以免引起疼痛,而以溫的、冷的食物為宜。此外也應避免刺激性的調味品。

乳頭凹陷無乳汁 手術改善外觀、知覺

乳頭凹陷無乳汁 手術改善外觀、知覺

三十二歲的賴小姐生下寶寶後,但是她卻有個難言之隱,因為想要哺餵母乳,這時她才發現過原本不以為意的凹陷乳頭,如今卻可能造成她無法分泌乳汁,該怎麼辦呢?乳頭凹陷是婦女常見的問題,可以分為先天性及後天性兩種。阮綜合醫院乳房外科湯雅涵醫師解釋,乳頭的凹陷可發生在單側或雙側,但一般為雙側性。如第一級,乳頭可輕易拉出,拉出後可保持豎立狀,第二級,乳頭可拉出但不是很容易拉出,且拉出後很快又縮回去。對不論是一或二級的婦女而言,大多不是什麼困擾的事,因為在擠壓或興奮時,凹陷的乳頭會凸出來,也較沒有衛生問題,通常透過按摩及真空吸引即可改善。對於面臨第三級,因為乳頭深陷無法拉出來而困擾的婦女來說,情況就完全不同。因乳頭陷得太深,不只影響美觀,而且清潔衛生也容易發生問題,有的經年累月下來甚至造成病變。湯雅涵醫師說,很多人關心的是經過手術後乳頭是否還敏感呢?由於乳頭及乳暈的感覺神經在皮膚表層相當豐富,所以雖然在手術過程中,部分微細的神經纖維及結締組織需要切斷以拉出乳頭,但理論上不會影響乳頭的知覺敏感度。至於術後是否會比較容易授乳呢?通常在拉出乳頭的同時,一些不正常及太短的乳線管會起被切斷,所以泌乳是會受到影響的。因此若雙側都有嚴重乳頭凹陷,無論在術前或術後,嬰兒都需要餵食牛奶,這是特別需要注意的!乳頭凹陷是有辦法糾正和治療的,但更關鍵的是預防。少女時期是乳房發育的重要時期,也是糾正乳頭凹陷的重要時期,若有凹陷傾向或是母姐等有類似困擾,即可經常牽拉乳頭,使雙乳突出、周圍皮膚支撐力增大,產生定型作用。若自行牽拉效果不明顯時,應及時去醫院諮詢,以學會運用乳頭凹陷矯正器來治療。

提防大腸癌 40歲後每年應定期篩檢

提防大腸癌 40歲後每年應定期篩檢

在台灣,大腸癌的發生率已經位居所有癌症排名第二位。大部分大腸癌和息肉在初期不會產生任何明顯徵狀,如流血或腹疼。但臨床上發現,早期的大腸癌病人,包括還未產生徵狀時便及早接受治療者,治癒的比率達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同時因為多數的大腸癌是由大腸息肉所轉變,如果將這類具有癌變潛力的息肉摘除的話,就能預防因息肉病變而產生的繼發性大腸癌。阮綜合醫院大腸直腸外科趙東波主任表示,相對於徵狀發生後才接受治療的大腸癌病人,治癒比率大約只有一半,更顯示早期篩檢的重要性。因此,大腸癌篩檢就是希望從一般大眾中,找出比較可能發生大腸癌的人。如果是已經有徵狀的人,則不論年齡,都必須接受進一步的診斷檢查。 大腸鏡就像乙狀結腸纖維鏡般,但是長度更長,可以安全且有效的檢視所有的大腸,包括直腸和結腸。如果發現息肉或是腫瘤,還能立刻執行息肉切除術或是摘取一小塊組織,送病理檢驗室作進一步化驗。在大腸鏡檢查前要清腸,以避免阻礙病灶的尋找、觀察和處理。檢查時會不舒服,一般會給予注射藥物,幫助放鬆心情和入睡。趙東波主任也說,將液體狀的顯影劑(鋇劑)和空氣,經由肛門灌入大腸中,再利用 X 光攝影間接觀察大腸內壁是否有異常的地方。但對比較小的腫瘤和息肉,偵測效果是大腸鏡比較好,而且鋇劑攝影後仍需大腸鏡檢查以確定診斷。如果本身沒有任何的大腸癌危險因子,仍建議從四十歲開始,每年接受糞便潛血檢驗和直腸指診。

除罕見臍尿管瘤 單孔腹腔鏡獨步全球

除罕見臍尿管瘤 單孔腹腔鏡獨步全球

日前,新北市一名66歲的許郭女士長期飽受排尿灼痛、尿不乾淨之苦,最近自己摸到腹部有明顯硬塊,以為是卵巢或子宮方面的疾病,曾到許多醫院求診都查不出原因,到臺北慈濟醫院泌尿科才診斷出是罕見的臍尿管腫瘤,直徑15公分大的腫瘤已壓迫到膀胱。泌尿科蔡曜州醫師以「單孔腹腔鏡技術」為她切除腫瘤及一半的膀胱,縮小傷口、降低疼痛度且術後恢復快。許郭女士大約半年前開始有尿道發炎、排尿灼痛、尿不乾淨的症狀,誤以為是婦科疾病,求診過許多醫院的婦產科,吃藥之後會暫時緩解,但過不久又復發,狀況時好時壞。去年底她在腹部摸到硬塊,才驚覺事態嚴重,到臺北慈濟醫院婦產科求診,經住院斷層掃描等詳細檢查,確定非婦科疾病,轉診泌尿科後發現是罕見的臍尿管腫瘤,直徑已有15公分大,壓迫到膀胱,造成病患排尿不舒服的症狀。負責主治的泌尿科蔡曜州醫師指出,在胚胎時期肚臍和膀胱之間有很小的通道連接,人在出生後身體會逐漸關閉此通道,所謂的「臍尿管腫瘤」就是腫瘤從此通道生長出來,發生率低於1%,男性發生的機率高於女性,好發年齡為中年,其中惡性腫瘤約佔7成,其餘則是臍尿管囊腫或臍尿管膿瘍。有4成的病患會出現下腹部硬塊,其他包括排尿疼痛、血尿、頻尿及排尿困難等症狀。治療方式為膀胱完全切除,或是完整臍帶與部分膀胱切除。蔡醫師表示,許郭女士罹患的是直徑超過15公分的腫瘤,已經往下侵犯到膀胱,治療上仍是以手術根除治療的效果最佳,但是傳統手術治療需從病人的肚臍到恥骨切開20~30公分的傷口,疼痛感較強、恢復慢。因此蔡醫師以單孔內視鏡技術為她切除完整臍尿管和部分的膀胱,並將切除的部分重建縫補起來。許郭女士術後恢復良好,隔天就可下床活動。除了切除腫瘤,也解除排尿灼痛、尿不乾淨的困擾。此為全球首例用單孔腹腔鏡技術切除臍尿管腫瘤,傷口只有5~6公分,不但縮小傷口、疼痛感降低,而且病患術後恢復快,可望造福更多的病患。

疫苗提前施打 滿五歲入小一前即可

疫苗提前施打 滿五歲入小一前即可

為讓幼兒及早獲得保護力,兒童「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第二劑及「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提前於入小學前於各地衛生所與合約醫療院所完成病管制局表示,基於社會型態之轉變與家長對於疫苗接種審慎之需求,為提升接種品質與效能,並讓幼童及早獲得保護力,依據衛生署傳染病防治諮詢委員會預防接種組決議,將原先於國小一年級全面接種之「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減量破傷風白喉非細胞性百日咳及不活化小兒麻痺混合疫苗(Tdap-IPV)」提前於滿5歲至入小學前於衛生所或醫療院所完成。 接種作業自今年4月起開始,先行針對即將於今年9月進入國小就讀之兒童實施,請家長於兒童進入國小一年級就讀前,攜帶其兒童健康手冊之「預防接種時程及紀錄表」、健保卡,就近前往衛生所或合約院所接種MMR疫苗第二劑與Tdap-IPV疫苗(兩針可同時接種),而今年日本腦炎疫苗(JE)則仍維持於國小一年級時全面接種。 疾管局提醒家長,除上述原小一應接種疫苗外,若兒童尚未完成學齡前應接種之各項疫苗,請依衛生所或合約院所安排之時程,儘速完成補接種及前述提前施打之疫苗接種,並於國小入學時將「預防接種時程及紀錄表」影本繳交學校查核。    

隱形眼鏡不正確使用 暗藏危機

隱形眼鏡不正確使用 暗藏危機

隱形眼鏡解決了大部份民眾欲矯正視力但又不想戴眼鏡的困擾,可是若是沒有遵守配戴規則,或未徹底清潔,它有可能傷害你的靈魂之窗,你夠了解它嗎?提醒愛美族注意,在意外表的同時也要保護自己的眼睛健康。以下詳列幾點隱形眼鏡使用不慎可能導致的危機,各位隱形眼鏡愛好者該多多注意囉。(圖片翻攝自維基百科,圖片來源:Bpw。)超時配戴長久戴隱形眼鏡,因隱形眼鏡與眼球表面之間的淚液無法正常流動,導致眼睛的表皮細胞受損,開始出現淺表層點撞破皮的現象,會有眼睛刺痛、紅腫與癢的症狀。若是隱形眼鏡戴過夜,甚至會導致角膜上皮細胞因缺氧而水腫,易脫落造成破皮,又因角膜沒有血管,白血球等抗發炎的細胞不易進入角膜,若因此感染則易演變成角膜潰瘡,即使痊癒也會留下白色混濁的瘢痕,嚴重者將導致失明。未確實清洗配戴軟式長戴型隱形眼鏡的族群,除未搓揉清洗隱形眼鏡易引起感染外,鏡片保存盒使用太久疏於清潔,生理食鹽水逾一星期未用畢隨意放置,或戴隱形眼鏡玩水,都容易孳生細菌、黴菌或阿米巴寄生蟲,最後造成眼睛感染、眼睛紅腫,如同角膜留下疤痕,就像透明玻璃被刮花,視力模糊。破損風險隱形眼鏡可能因為拔除時不易導致導致破損,若未察覺或是碎片過小沒有完全取出時,易導致角膜受傷,嚴重時可能導致失明。未通過衛生署核准目前經衛生署核准之隱形眼鏡只適用於矯正視力,有硬式透氣隱形眼鏡及軟式親水性隱形眼鏡二種。有顏色或具圖案面積越大的隱形眼鏡,雖流行好看,但衛生署對於放大眼睛及美容效果的隱形眼鏡大部分都未核可,透氧率低,鏡面弧度和大小都有一定限制,也極有可能損害角膜。配戴隱形眼鏡一定要遵循指示,並確實清洗與定期更換,若有任何不適也應儘快就醫。

預防神經管缺損兒 孕婦可多攝取葉酸

預防神經管缺損兒 孕婦可多攝取葉酸

每個媽媽都希望寶寶健康的誕生,因此產前檢查是不可少的,而近年來,初期唐氏症篩檢蔚為主流,許多延伸研究發現,透過相同正中切面,可以檢查早期腦部發育的幾個解剖構造,有機會更早期發現無腦兒或是開放性神經管缺損胎兒,婦產科醫師提醒說,婦女孕前一個月到受孕後3個月內補充葉酸,可以有效預防胎兒神經管缺損。一名36歲孕婦,因猶豫是否接受中期羊膜穿刺,而決定先做第一孕期頸部透明帶及唐氏症篩檢,檢查中發現腦部異常,於持續追蹤中證實為不易早期發現的神經管缺損,並於16週進行引產。北市聯醫和平婦幼院區婦產科主治楊于萱醫師解釋,神經管是指包在大腦和脊髓外面的構造。「神經管缺損」指的是腦或脊髓膜向外膨出甚至有外露現象,輕微型可能沒有明顯症狀,嚴重時會影響神經系統發育,甚至造成肢體癱瘓或死亡。大多數研究發現,胎兒有神經管缺損的孕婦,其血液中的葉酸濃度不見得比較低,因此除了葉酸濃度以外,還有其他因素會導致神經管缺損。葉酸在體內扮演輔酶,參與細胞內DNA的合成,因此,缺乏葉酸會影響細胞的正常分裂,如分裂最快的器官(造血系統和神經系統),在孕婦則會造成胎兒神經管缺損。楊于萱指出,葉酸含量較高的食物,包括:菠菜、青豆、花椰菜、胡蘿蔔、蕃茄、牛肉、肝臟、鮭魚、雞肉、、牡蠣等。楊于萱醫師提醒在攝取葉酸時應注意到,葉酸很容易被光線及加熱破壞掉。此外,食物中添加的葉酸比天然葉酸容易吸收,一般人事實上很難從食物中攝取到足夠葉酸。事實上,孕婦在整個懷孕過程及哺乳期間,葉酸的需要量都增加,所以即使在懷孕3個月以後,最好還是持續補充含適當葉酸的綜合維他命,不過也要注意,過量攝取葉酸會影響鋅的吸收。楊于萱醫師表示,神經管缺損發生在受孕後的15-28天,但大部份的孕婦前往產檢時,已經錯過這個補充葉酸的時機。因此她建議,孕前1個月就要開始補充葉酸,一直到受孕後3個月為止。一般婦女每日要攝取0.4毫克。如果婦女曾經生過神經管缺損的寶寶,或是正在服用抗癲癇藥物,劑量則要提高到每天4毫克。

季節交替鼻過敏又發作 中醫幫助改善

季節交替鼻過敏又發作 中醫幫助改善

最近適逢冬天轉春天的季節變換,天氣忽冷忽熱、再加上花粉季節,許多鼻過敏患者,特別是小朋友,輕者開始打噴嚏流鼻水,嚴重的開始鼻癢、眼睛癢,甚至耳朵發癢。為什麼換季會造成過敏性鼻炎發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郭威均說,因為冬天屬於冰冷乾燥氣候,夏天吹西南風加上梅雨季正值兩個季節交替,乾燥冰涼的環境與濕熱水氣會合,造成不斷降雨。環境變得潮濕、溫度上升,構成過敏原,塵螨、黴菌生長的絕佳環境,造成過敏性鼻炎患者的惡夢。郭威均醫師指出,過敏性體質的人,主要是肺、脾、腎三臟腑功能失調,在中醫辨證上屬於「虛寒」四大類型,如肺脾氣虛型:此類病患最多,主要症狀為起床後不斷打噴嚏、鼻塞、鼻流清涕,眼、鼻搔癢,衛表不固型,因抵抗力差易感冒,兼有流汗、怕冷、風吹等症狀。陰虛肺熱型:鼻涕黃濃、口苦、手腳心發熱、胸悶煩躁、失眠多夢、。腎陰虛型:主要症狀外,並有腰痠、身體瘦弱、口乾等症狀。腎陽虛型:腰痠、怕冷等現象。郭威均醫師表示,以針灸治療鼻炎,適合不愛吃藥的民眾,可加強對鼻過敏的治療,如局部取穴:治療鼻塞狀況。同時,郭威均也提出對於鼻過敏的保護措施,晨起前,先在被窩裡穿好衣服保暖再起床。雙手摩擦發熱後,按於鼻翼兩側,往返摩擦按摩至局部有熱感為止,每日2~3次。注意氣候變化,當天氣突然轉冷時,應及時做好防寒保暖,風寒侵襲時記得戴口罩。適量的運動,保持工作與居住環境清潔乾燥、通風舒適,較不容易有過敏原滋生。對動物皮毛、棉絮等過敏者,應少用地毯、羽毛用具,並以人造纖維代替棉織物。避免刺激性氣體、灰塵、花粉、棉毛物、油煙異味,吸煙者應戒煙。飲食應避免生冷飲料,涼性水果蔬菜,如:西瓜、椰子汁、柚、水梨、白菜等。飲食忌吃辛辣、燥熱、燒烤或油炸等刺激類食物。郭威均醫師囑咐有鼻過敏的民眾,鼻過敏在中醫療法治療過程中,症狀減輕較為緩慢,需要一點耐性配合治療,並加強個人生活習慣,才能大大減少症狀發生。另外,鼻過敏與感冒症狀不同,請民眾需要特別注意,特別是有小朋友的家長,請勿將感冒及過敏性鼻炎混為一談。

健檢不必等 衛生局推長者社區健檢

健檢不必等 衛生局推長者社區健檢

以往70歲以上的長者到醫院進行老人健康檢查,在醫院裏至少要待上半天,不但有時會造成兒女工作上不便,住家離醫院遠一點的,有時更是得花1小時車程時間才能抵達醫院,造成部分長者的篩檢意願不高,不過從4/1 起,阿公、阿嬤不必再排隊等候了,台中市衛生局推「老人健康篩檢」,未來只要拿著健保卡、身份證,就可以到住家鄰近的社區、學校、村里長辦公室等做檢查,合作醫療院所的醫師將不定期到社區服務。(圖為台中衛生局提供)台中衛生局為了免去長者舟車勞頓的辛苦,自4/1開始,將在轄區內舉辦200場次的「社區定點篩檢」,共有19家合作醫療院所,將會免費為70歲以上老人進行身體健康檢查胸部X光檢查、肝膽功能、心電圖等,展現為民貼心服務的一面。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美娜表示,透過醫療團隊到社區定點老人篩檢服務,除了可以讓不願意到醫院去做檢查的長者,也能就近在社區進行檢查,提高民眾參與篩檢意願,以顧及長者身體健康,200場社區篩檢活動資訊也將公佈於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全球資訊網供民眾查詢。

點亮遲緩兒童未來 早期治療刻不容緩

點亮遲緩兒童未來 早期治療刻不容緩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每10個幼兒,就有1個可能是發展遲緩兒。按此發展遲緩發生率計算,台灣應有將近12萬名兒童有發展遲緩問題,但實際接受療育的卻只有2萬名。儘管部份發展遲緩的原因尚未查明,但積極給予遲緩孩子及時療育卻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小慈是一位唐氏症寶寶,她在未滿三歲時,經由醫師的引介,來到心路基金會早療兒童中心。剛進中心時,小慈無法表達單一詞彙,也聽不懂一般的人稱、動作指令或物品名稱,只會靜靜地坐在一旁看著同學及老師。來中心一年以後,雖然小慈的理解力逐漸進步,但老師卻觀察到她對旁人說的話仍反應遲緩。因此,老師建議媽媽帶小慈去三總耳鼻喉科進行鑑定,這才發現,她的雙耳皆有聽損問題。在醫師、老師的協助下,小慈開始配戴助聽器,並透過專業指導,及適當的動作、表情、實物等溝通系統的輔助,逐漸加快了學習腳步。如今,小慈已蛻變為一個愛笑、愛哼歌、愛跳舞的女孩,並成為了愛兒中心人人口中的『蔡依林』。而0-6歲是發展遲緩幼兒接受治療與教育的黃金期,在這段期間內的療育,可有效減輕兒童發展遲緩的現象,並激發出孩子未被開發的能力,相比於較晚的療育,可能達到10倍以上效果。心路透過語言治療、職能治療、物理治療、感覺統合、特殊教育、社工專業人員等,以專業整合的方式,依兒童的個別需求提供適合的療育服務,使療育得以在生活化的情境下進行。若沒有接受早期療育,小慈的遲緩程度、聽損情況將不會被即時發現,或許,也就無法展現她的歌舞才華,無法這麼快便綻放出生命的多彩與芬芳。若是沒有早期接受療育,腦兒麻痺的恩恩在與人溝通的路上,恐怕還有一段長路要走,也因此將影響他的學習、思考能力,及肢體的靈活程度。心路基金會也期盼,您的每一分錢,都將提供早療兒童及其家庭一個穩定、堅強的靠山,用最專業的力量守護這些兒童,用最貼近的服務,支持這些為了孩子心力交瘁的父母,一起為早療兒童及家庭努力,而您的愛心將為我們的社會帶來更多的笑容,也為300位以上的孩子帶來幸福的明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