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聽損獲新「聲」 把握語言黃金期

聽損獲新「聲」 把握語言黃金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採訪報導)兒童聽損指的是發展成長中兒童出現聽覺辨識困難,經由醫院適當的聽力檢查後確認有聽力損失且有聽力障礙的小朋友。經檢查後家長得知,寶寶可能罹患先天性聽力障礙,在面對這樣一個殘酷的事實時,大部分家長都會徬徨難過、震驚,最後才會積極尋找資源以及協助。事實上在遇到這類的情況時,最好的態度就是及早把握0~6歲的語言學習黃金期,早期發現才可早期療育。 檢查第一步,必須向耳鼻喉科醫師確認排除一些常見或可能經治療恢復的疾病。在確認為不可治療的情況後,積極的介入是必要的,尤其先天性聽損的早期療育最為重要。因為聽覺能力的正常與否,對於之後社會性和情緒的發展以及認知和語言能力的發展能否正常是有很重要的關聯。雅文基金會聽力師馬英娟表示,如果是不可治療、不可回復的聽障狀態,要聽到聲音就必須靠輔具的幫忙;輔具有很多種,包括了助聽器、耳蝸植入(一般稱之為人工電子耳)及FM系統,一般兒童在完成聽力診斷後便會依照孩子的聽損程度及需要,向耳鼻喉科醫師及聽力師請教,配戴適當的輔具。一般聽損兒童最常使用到的聽覺輔具就是耳掛型助聽器,但若孩子的助聽器未能提供患者合適的聽力學習機會,那麼下一個可考慮的輔具,則為須開刀植入的人工電子耳。有了輔具才聽得到聲音,有了聽力,再配合雅文基金會的「聽覺口語法」訓練,聽損兒便有機會發展正常的語言能力、社會的認知能力。雅文基金會聽覺口語師張淑華說明,所謂的聽覺口語法,是孩子在聽力輔具提供「聽覺」潛能後,將聽能、語言、說話、認知、溝通依自然發展順序,在日常生活情境中透過對話互動,幫助聽損兒學習「聽與說」。聽覺口語法課程採一對一的個別診斷教學,強調且重視父母的參與,因為父母是孩子生活的照顧者,可在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情境配合課堂學習的字彙及技巧,做複習、強調及延伸。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關懷聽損兒多年,對於聽損兒照護貢獻卓越。而重視飲食養身,並針對婦女所研發如何對女性食得健康的紫金堂也捐助雅文基金會,一同加入關懷聽損兒行列;紫金堂駐站護理師陸廣貞表示,目前也希望可以針對更多族群,研發出對孕婦更健康有益的料理。

聽損獲新「聲」 把握語言黃金期

聽損獲新「聲」 把握語言黃金期

兒童聽損指的是發展成長中兒童出現聽覺辨識困難,經由醫院適當的聽力檢查後確認有聽力損失且有聽力障礙的小朋友。經檢查後家長得知,寶寶可能罹患先天性聽力障礙,在面對這樣一個殘酷的事實時,大部分家長都會徬徨難過、震驚,最後才會積極尋找資源以及協助。事實上在遇到這類的情況時,最好的態度就是及早把握0~6歲的語言學習黃金期,早期發現才可早期療育。 檢查第一步,必須向耳鼻喉科醫師確認排除一些常見或可能經治療恢復的疾病。在確認為不可治療的情況後,積極的介入是必要的,尤其先天性聽損的早期療育最為重要。因為聽覺能力的正常與否,對於之後社會性和情緒的發展以及認知和語言能力的發展能否正常是有很重要的關聯。雅文基金會聽力師馬英娟表示,如果是不可治療、不可回復的聽障狀態,要聽到聲音就必須靠輔具的幫忙;輔具有很多種,包括了助聽器、耳蝸植入(一般稱之為人工電子耳)及FM系統,一般兒童在完成聽力診斷後便會依照孩子的聽損程度及需要,向耳鼻喉科醫師及聽力師請教,配戴適當的輔具。一般聽損兒童最常使用到的聽覺輔具就是耳掛型助聽器,但若孩子的助聽器未能提供患者合適的聽力學習機會,那麼下一個可考慮的輔具,則為須開刀植入的人工電子耳。馬英娟進一步解釋,聽損兒童在使用FM系統時,多是搭配助聽器或人工電子耳一同使用,FM運作時就好像一個迷你收音機系統,說話者使用一個遠距的麥克風和發射器,小孩則戴著接收器,當說話者的麥克風被裝置在靠近嘴巴的地方,儘管相距稍遠,小孩彷彿是在說話者身邊聽他說話一樣;FM系統的應用其實相當廣泛,只是最常使用它的通常是學校,顧及老師教學忙碌還要照顧全班同學, FM系統便可讓孩子的學習不受限於老師的距離及不被環境中的噪音影響。有了輔具才聽得到聲音,有了聽力,再配合雅文基金會的「聽覺口語法」訓練,聽損兒便有機會發展正常的語言能力、社會的認知能力。雅文基金會聽覺口語師張淑華說明,所謂的聽覺口語法,是孩子在聽力輔具提供「聽覺」潛能後,將聽能、語言、說話、認知、溝通依自然發展順序,在日常生活情境中透過對話互動,幫助聽損兒學習「聽與說」。聽覺口語法課程採一對一的個別診斷教學,強調且重視父母的參與,因為父母是孩子生活的照顧者,可在日常生活中各種不同情境配合課堂學習的字彙及技巧,做複習、強調及延伸。雅文兒童聽語文教基金會關懷聽損兒多年,對於聽損兒照護貢獻卓越。而重視飲食養身,並針對婦女所研發如何對女性食得健康的紫金堂也捐助雅文基金會,一同加入關懷聽損兒行列;紫金堂駐站護理師陸廣貞表示,目前也希望可以針對更多族群,研發出對孕婦更健康有益的料理。

男子排尿疼痛不堪 膀胱結石比雞蛋大

男子排尿疼痛不堪 膀胱結石比雞蛋大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採訪報導)一位64歲男子,因排尿疼痛不舒服至署立豐原醫院求診,腎臟科余正文醫師檢查發現患者有少見的雙側腎臟水腫,懷疑是尿路出口阻塞,會診泌尿科林修名醫師,經超音波及X光檢查發現膀胱有三顆結石,手術取出,其中一顆重約有6、7公分大,比雞蛋還大顆,另兩顆結石也有2、3公分,短暫解除了排尿問題,但後續還須解決攝護腺的問題。腎臟科余正文醫師表示,一般腎臟水腫多為單側,患者入院時為急性腎衰竭,腎臟呈現少見的兩側水腫,檢查發現為攝護腺肥大導致尿路出口阻塞,長期下來造成腎功能變差,至於腎臟功能恢復的程度仍需持續觀察阻塞的情形,若排尿功能沒有徹底解決,腎功能會持續變壞,最終恐會造成需要洗腎的危機。泌尿科林修名醫師表示,膀胱結石和一般腎臟、輸尿管的結石成因不同,通常是有排尿功能障礙,長期餘尿多,解不乾淨所造成,最常見的還是男性攝護腺肥大所致,但患者膀胱出現大如雞蛋般的結石實為少見,手術在下腹開一個小傷口,將結石取出,除了處理結石本身的問題,最重要的還是要解決排尿的問題才是治本的方法,一般有膀胱結石的病人都必須合併解決攝護腺的問題。攝護腺是控制排尿和射精的功能,只要是男性或多或少都會有攝護腺的問題,尤其是年紀愈長者發生機率越高,如果有發現排尿排不乾淨,排尿無力,尿完又想再尿,晚上睡覺會一直起來尿尿,都是攝護腺肥大的徵兆。發生初期以藥物控制定期追蹤,大多患者皆可穩定,但若無積極治療,長期餘尿解不乾淨,膀胱積水過量會引起腎臟發炎,不及時導尿、開刀手術治療,嚴重會造成腎功能損傷。林修名醫師叮嚀,攝護腺肥大是一種在男性老年人常見的泌尿道疾病,手術是常見的治療方式,通常若有小便次數多且滴滴答答、夜晚頻尿等現象,應該盡快至泌尿科求診,除可接受醫師完整的檢查外,簡單的藥物治療或導尿往往可以解決這類問題,切勿聽信坊間的藥物偏方,不僅會延誤治療時機,更會造成肝腎功能的負擔。

陪伴孤獨星球的孩子 關心自閉症兒童

陪伴孤獨星球的孩子 關心自閉症兒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採訪報導)自閉症兒童有些人會稱他們為「來自遙遠星球的孩子」,因他們無法與人正常溝通,正常人也不太能理解他們的溝通方式,就算周圍有很多人相陪,他們也生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裡,孤獨地承受著一切,能幫助他們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與他們多交流溝通,讓他們慢慢地從自我封閉中走出來。新樓醫院職能治療師陳玥岑表示,自閉症通常可在兩歲半之前發現。目前醫學上對於自閉症成因仍無定論,但可確定的是自閉症並非來自教養不當或心理疾病,而是先天的腦部功能損傷所造成。自閉症無法經由服藥、補充營養等方式使患者完全痊癒,需藉由療育來提升患者功能表現。通常自閉症兒童的行為特徵包括:社會互動障礙,包括無法使用表情、手勢溝通,缺乏與人分享及將心比心的能力。溝通障礙,可能有口語發展遲緩,會重複或不適當使用字句,模仿能力不足。刻板行為,侷限且重複性的興趣及儀式化行為,過度專注在物體的細節。陳玥岑職能治療師表示,新樓醫院的自閉症的兒童職能治療主要是結合動作訓練、感覺統合治療、行為矯正技術、人際關係訓練、生活自理能力訓練,運動治療訓練,及提供家長諮詢,協助解決兒童日常生活及學校所遇到的困難,提升適應能力。自閉症兒童的早期療育可以幫助孩子提升各方面的適應能力,讓孩子及早接受適當的評估與治療,協助孩子發展潛能;並給予家長足夠的教養支持,增進對孩子的了解。

日本癌症名醫談健康 親訴養生之道

日本癌症名醫談健康 親訴養生之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現代人追求健康美麗,常常花大錢上健身房及購買昂貴的營養品或保養品,甚至到微整形診所「進廠整修」一番。有些雖然成效不錯,但難道沒有更健康且省錢的方法嗎?在日本的南雲吉則醫生以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可以讓現在年近60的他,保養如年輕人般。南雲醫師年近60歲,但因養生有方,外表與身體狀況媲美年輕人。經醫學檢測,大腦年齡38歲、骨骼28歲,多年維持62公斤;他表示,以前因為代謝異常,因此不僅過胖,體力也明顯下滑,更有家族心臟病史的隱憂,加上他身為癌症醫師,得時常面對被病魔折磨的病人,感到十分不忍。種種原因促使他花更多心思研究、並親身實踐養生之道,希望讓更多人能夠重視自己的健康。因此南雲醫師提出他實行多年、簡易有效的飲食方式,首先應避免吃太飽、攝取完整食材的營養,例如蔬菜應連同根莖葉一起烹調後再食用、選擇糙米、全麥麵包:穀類表面含有豐富營養成分,精製過後的食物,營養價值已大為流失;少吃肉,多吃蔬菜,改善便秘、體臭以及減低癌症發生率。而關於生活作息,南雲醫師也提供幾點建議:平常一定要早睡早起,尤其要把握晚上10點到凌晨2點的睡眠黃金期,此時段是回春荷爾蒙分泌最旺盛的階段,因此晚睡容易加速老化,能走路就盡量不搭交通工具,應走路可以鍛鍊小腿肚,促進末梢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一天最好走路半小時到一小時,不抽菸、少喝酒。除此之外,南雲醫師也分享牛蒡茶,因牛蒡營養價值高,可作為日常保養的飲品,但南雲醫師也強調,配合良好生活習慣及適當的運動才是不二法門!

行政院上周公布 兩項藥物為管制藥品

行政院上周公布 兩項藥物為管制藥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行政院於上周,(101年4月6日)公告,新增兩種藥物為管制藥品,分別是瑞吩坦尼(Remifentanil)及3,4-亞甲基雙氧甲基卡西酮(俗稱Methylone、bk-MDMA)為第二級及第三級管制藥品,並自4月6日開始生效。瑞吩坦尼(Remifentanil)的作用及結構式類似第二級管制藥品吩坦尼(Fentanyl),有醫療用途,作為止痛和鎮靜的麻醉劑,具有成癮性及濫用性,如使用不當可能因呼吸抑制而致死。雖然目前台灣尚未引進,但若未來該藥品在國內上市,機構欲購買、使用及處方該藥品,須領有管制藥品登記證外;醫師使用須領有管制藥品使用執照,並開立管制藥品專用處方箋。3,4-亞甲基雙氧甲基卡西酮(Methylone)的結構式及藥理特性類似第二級毒品-MDMA(搖頭丸),吸食後會出現類似施用搖頭丸之作用,如欣快感、高血壓、心跳加速、體溫過熱、牙關緊閉等,並可能產生厭食、焦慮、與現實脫離感、精神病、自殺意念,其施用方式為口服、注射。因台灣自98年起陸續發現Methylone之濫用情形,且驗出件數逐漸增加,顯示濫用情形已日趨嚴重,Methylone業於100年9月8日經行政院公告列為第三級毒品加強管制。Methylone無醫療用途,惟機構業者如欲使用該藥物進行醫藥教育研究試驗,須領有管制藥品登記證,且使用管制藥品之醫藥教育研究試驗計畫,須向行政院衛生署申請核准後,始得使用。

睡覺嚇一「跳」 當心夜間腿部痙攣

睡覺嚇一「跳」 當心夜間腿部痙攣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經歷過一個問題,那就是當我們剛入睡或睡的正熟時,突然因小腿傳來劇痛而驚醒。腿部痙攣是腿部局部肌肉強直收縮的現象,會造成肌肉僵硬以及劇烈疼痛。最常發生在小腿肚的肌肉,常發生在夜間睡眠,症狀持續數秒至數分鐘,醫學上稱之為「腓腸肌痙攣」。根據統計,發現腓腸肌痙攣中年以上較易發生,夜間腿部痙攣的盛行率隨著年紀的增加而增加。靜態腿部痙攣於年過65歲之健康族群盛行率37%,8成發生於夜間,80歲以上更達8成的人有此經驗;懷孕婦女也是腿部抽筋的好發族群,可能與體內鎂離子濃度偏低有關,多於懷孕25週之後,八成發生於夜間,整體上對胎兒發育無影響,卻會導致睡眠品質變差。郭綜合醫院家醫科陳佳伶醫師解釋,造成腿部抽筋的原因包括以下,足部構造問題,如:扁平足、膝反曲等,肌肉的過度使用、久坐、坐姿不良,長時間站立,穿不合腳或不舒服的鞋子,代謝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代謝性肌肉病變;週邊動脈或腿部靜脈曲張等。老人夜間腿部痙攣,可能會增加夜間跌倒之危險。此外抽筋的背後往往隱藏著一些被忽略的病因。故應仔細評估有無週邊循環疾病影響、膝關節退化、脊椎退化性關節炎併脊髓腔狹窄、或刺激附近的神經根,造成所控制的腿部肌肉纖維易突發強烈收縮所致;如孕婦易抽筋建議平時穿彈性襪,避免長時間步行與站立;盡量工作或行走30分鐘後休息10分鐘之原則來進行。陳佳伶醫師建議,突然發生的小腿抽筋,要和緩牽拉抗抽筋的肌肉,可將痙攣的小腿肌肉拉直,及在睡覺前泡點熱水或按摩易抽筋的部位,幫助血液循環及肌肉放鬆,或是針對易抽筋的部位做伸展運動。冬天時天氣寒冷,小腿抽筋發生的機率更高,因此在寒冷天氣中更要注意腳部的保暖;冷氣、電風扇也不宜對著腳部吹。此外足板過度下垂有可能會誘發小腿的抽筋,所以睡覺時應避免讓足板過度下垂,飲食多補充鈣質、維生素D的食品,如小魚乾、海帶、豆類製品等。

氣溫回暖 重症腸病毒再現個案

氣溫回暖 重症腸病毒再現個案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衛生署疾管局本日(10日)公布新增3例腸病毒71型重症個案,其實腸病毒71型自去年秋冬開始活躍尚未停緩,目前輕症及重症個案仍持續出現,本(2012)年截至4月9日止,已累計24例重症個案,疫情高於往年同期。該局提醒民眾,天氣逐漸變暖,已進入腸病毒流行期,教托育機構及嬰幼兒家長應注意防範,適當區隔病人與孩童,降低傳播機會,且教托育機構應加強宣導學童確實做好正確洗手動作及衛教觀念,並定期進行環境清潔及重點消毒,同時配合落實執行疫情通報及停課機制。(圖片翻攝自疾管局影音專區。)疾管局表示,這3例個案分別為北部5歲7個月女童、中部1歲5個月男童,及南部4個月女童。3名幼兒於3月底4月初出現發燒、四肢及臀部出現紅疹、口腔水泡潰瘍等腸病毒感染症狀,並出現活動力降低、肌抽躍、心跳過速、步態不穩及嘔吐等疑似重症病徵,經及時赴大醫院就醫後,其中2人已康復出院,另1人目前於普通病房穩定復原中,疾管局也提醒,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家庭、教托育機構及人口密集場所最容易傳播,家長應避免攜帶嬰幼兒至人潮擁擠之公共場所,並避免嬰幼兒與腸病毒病人接觸。疾管局表示,學齡前嬰幼兒為重症的高危險群,且重症病程發展快速,只有短短數小時之黃金治療時間,若家中嬰幼兒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應設法與其他幼兒隔離,減少接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機會,並注意觀察是否出現「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重症前兆病徵,一旦出現上述任一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掌握治療的黃金時間。

男童隨母返鄉 20公分蛔蟲跟回台

男童隨母返鄉 20公分蛔蟲跟回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採訪報導)一名五歲大的男童,被一臉驚恐的姑姑帶來求診,急問為何他的糞便裡會出現一條大蟲。經中國醫藥大學兒童感染科主任黃高彬追問之下,才發現病童母親是越南人,這兩年都曾攜子返鄉省親,可能是衛生環境相對落後的關係,不知不覺感染了寄生蟲。在外配人口越來越多之際,這起病例被視為警訊。男童的姑姑說,這條米黃色的蟲長達二十公分以上,像免洗筷一樣粗,剛解出來時還會蠕動。經與家人聯繫,及時將蟲體送到醫院,證實是久違的蛔蟲。黃高彬發現,母子兩人去年和今年曾回越南,兩次都住了一個多月,今年過年返台後,男童即斷斷續續喊肚子痛,且體重增加得很慢,既沒長高也沒長胖的現象,家長本已覺得不對勁,等到蛔蟲一現身,才驚覺事態非同小可。 黃高彬醫師說,蛔蟲俗稱面蟲,在民國五十年以前,是很常見的學童寄生蟲病。當時國小的感染率高達八成左右。蛔蟲的平均壽命可長達兩年,每條雌蟲每天可排出廿萬個蟲卵。過去的洗手間多為出糞式,民眾習慣用糞便澆養自家菜圃,孩童亦多在菜園旁玩耍,因此經由進食將蟲卵吃下肚的機會很大。類似的環境在越南仍相當普遍,推測病童是在這種情況下感染發病。近年來,國內開放外籍新娘之後,外配大部分來自越南、印尼、菲律賓、中國大陸,其中以越南最多,佔了四分之一。通婚乃至回娘家的習俗,每年每天都在上演,隨之而來衍生的問題也逐一浮現,可能導致學童寄生蟲盛行率大增,因此黃高彬醫師建議,政府不妨設立一套檢查機制,針對外配與子女省親返台展開追蹤,防止擴散,重出江湖的寄生蟲才不至於釀成災害。

社會進步壓力大 精神患者增

社會進步壓力大 精神患者增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林媽媽原是個精明幹練的自營商,不過每過一段時間卻都會傳出與家人及鄰居因為小事動輒大聲吵鬧甚至告上法院、過度保護子女及其房子,導致子女不願與其往來、林媽媽還會針對社區某些特定人士不斷提告及辱罵、甚至以自殺引起關注及威脅社區特定人士,致使檢警單位、社區管委會不勝其擾。社會越進步,帶來壓力就越大,受情緒困擾的現代人亦增多,基隆中正衛生所針對診斷的通報個案做個案管理,發現列管人數逐年上升。這種「智慧型」精神病個案,會以似乎聰明應對又缺乏邏輯性的方式進行社會互動,使其周遭的社會大眾跟著「緊張」。基隆衛生局表示,用專業及理性來說精神病,指的是思考、情緒、知覺、認知、行為等精神狀態表現異常,致其適應生活之功能發生障礙的統稱。精神病患者,在應付生活困擾的能力較低,情感上比較容易受到傷害,因此目前的治療強調早期介入,或請精神專科醫師到宅居家治療等服務,在持續接受抗精神病藥物的治療穩定期時就可在社區裡維持穩定生活。其實情緒異常狀況是指出現,對親人或陌生人出現攻擊、威脅行為,情緒異常高亢易怒,自我控制能力變差、只要受到刺激或不順其意即反應劇烈,出口謾罵,甚至有肢體攻擊或自殘等行為,若在社區中如有下列所述情緒異常人士,請立即通報基隆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安排精神科專科醫師至社區緊急訪視評估,視精神科專科醫師評估結果給予適當的醫療及疾病照顧。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