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子宮下垂掉到陰道口 人工網膜托子宮

子宮下垂掉到陰道口 人工網膜托子宮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56歲的林姓婦人育有4子,最大的兒子已30歲,兩年前開始每當腹部用力時,就感覺好像有東西要掉出來似的,經友人介紹至台北中山醫院求診後,才發現原來是罹患了「子宮下垂」,在施以「人工網膜懸吊術」手術治療後,終於讓她擺脫子宮下垂的不適感。骨盆腔鬆弛現象是婦女常見的問題,約占女性約40%,其中最明顯的例子是子宮下垂,常會抱怨有陰道鬆弛、東西從陰道掉出來、引起膀胱頻尿、尿失禁、性生活不適或是大小便困難等問題,台北中山醫院婦女泌尿科朱大維醫師表示,現今腹腔鏡手術、人工韌帶及骨盆腔整體重建手術進步,尤其是新式的「人工網膜懸吊術」傷口小,不需要切除子宮就能提供骨盆完整的支撐,讓患者能更快重拾往日生活品質,對於有類似困擾的婦女朋友是一大福音。因此對於像林姓婦人一樣沒有計畫再生育的患者,醫師建議採新式的「人工網膜懸吊術」,只要將四支撐臂的人工網膜從陰道壁下方置於膀胱底部,再加上陰道整形,即可讓患者在保留子宮的情況下解決子宮下垂所造成的下墜感與下腹沈重的困擾。朱大維醫師指出,子宮下垂通常發生在生育過或生育次數多及常常使用腹部力量,例如便秘、常搬或抱重的東西的婦女,由於骨盆內支持子宮的結締組織(如韌帶)變鬆變薄,以致於無法再有效的支持子宮在原來正常的位置,而往下掉落;而婦女在停經後,也會因為缺乏女性荷爾蒙的支持,使下垂情形更惡化。  朱大維醫師也提醒,子宮下垂不一定發生於年紀大的患者,亦有可能發生於年輕、有性行為的患者,包括先天異常、長時間用力、長期便秘、咳嗽、提肛肌無力和神經受傷等, 也建議三十歲以上婦女可利用每年子宮頸抹片檢查即早發現是否有子宮脫垂問題,若只是輕度下垂,可透過凱格爾運動、電刺激、生理迴饋等物理治療方式,增強骨盆底肌肉的支撐力量,以延緩病情惡化。

正確使用人工淚液 好處遠大於壞處

正確使用人工淚液 好處遠大於壞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多上班族工作通常都離不開電腦,再加上沒有適度休息、前一晚熬夜、工作壓力變大等,當用眼過度又沒有讓眼睛好好休息時,就容易會有眼睛乾澀的問題,上班族間有人說眼睛乾澀可以點人工淚液,但是也有人說點了人工淚液,就會產生依賴性造成淚水無法分泌、甚至點多了會造成青光眼等,專業眼科醫師陳祐瑲表示,其實只要適度且正確使用人工淚液,好處還是遠大於壞處。對於許多人擔心一但點了人工淚液,眼睛會產生依賴性,造成淚水無法分泌,或是人工淚液得一輩子點下去不能停,對於這些眾說紛紜的說法,陳祐瑲醫師解釋,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有些人因為睡眠改善、壓力減輕、或者因為改變工作生活環境,都可能讓乾眼症不藥而癒。而點了人工淚液就好比眼睛渴了需要多喝水,這個簡單的動作並不會反過來造成眼睛生理狀態的傷害,更不會造成淚水無法分泌,就好比你口渴時喝水並不會造成口水不能分泌,反而是有乾眼症的患者,若是放任不治療,還恐造成角膜破損、視力模糊等後遺症,陳祐瑲醫師補充說明,大部分人工淚液的主成份就是水加上一些增加黏稠度的賦型劑,只有少數人工淚液有加入強效類固醇成份,且只在特殊情形下由醫師謹慎開立,平常我們在藥局買得到的人工淚液應該都沒有類固醇成份,大家要多注意的反而是「防腐劑」,傳統防腐劑容易造成的角膜副作用,但大多瓶裝藥水的保存劑是天然可自行轉換吸收的成份,有些單支分裝的人工淚液則完全沒有保存劑,可放心使用而不必擔心副作用,另外若是配戴配戴隱形眼鏡,則一定要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或由眼科醫師診查後指示使用較好,基本上若是眼睛乾澀不舒服,最好可就醫,不宜不宜過度依賴人工淚液,以免使用過度。(資料來源:陳祐瑲醫師)

日夜溫差大 氣喘患者需注意

日夜溫差大 氣喘患者需注意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來,天氣忽冷忽熱,日夜溫差大,家中有氣喘患童要注意了﹗在門診中,每當告訴父母,孩子是氣喘兒時,很多家長表現得驚慌失措,好像是醫不好的病,其實找出致病因子,避免誘因,耐心和醫師密切配合,大多數都可以控制。(照片翻攝於維基百科)阮綜合醫院小兒過敏科于靜雯醫師表是,氣喘病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發炎、阻塞性疾病,遺傳、環境、感染、藥物等因素誘發出來;症狀因人而異,分清微、中度、重度,典型氣喘症狀為咳嗽、呼吸急速、呼吸困難、喘鳴聲、胸痛、不好睡眠、疲累,家屬應多注意。台灣的氣喘兒盛行率逐年上升,年齡也愈來愈小,大環境的空氣汙染如工廠、機、汽車排棄物等造成呼吸道上皮細胞傷害,也使過敏原進入呼吸道而提早致敏。過敏原因國家不太相同,歐美以花粉為多,台灣則以塵螨、灰塵最常見,其次是蟑螂、貓、狗、黴菌。過敏患者應避免:家中不要有地毯、布沙發、布抱枕,不要蓋毛毯、毛巾被,不要養貓、狗有毛寵物等,症狀可改善三至四成。氣喘兒多因過敏、呼吸道感染、日夜溫差大、二手煙,導致氣喘發作。如家中有氣喘兒,最好準備一些氣管擴張藥物,免得臨時發作需跑急診;藥物一般分舒緩及控制藥物,家長一般觀念認為給予吸入型藥物,小孩便是屬嚴重型氣喘,會一輩子依賴吸入型藥物,其時只有短效氣管擴張劑會有依賴問題。吸入型藥物快速進入呼吸道,作用快、藥量少:規則吸一整年才口服藥一顆劑量,相對可減輕症狀也減少吃藥。當小孩幾乎天天吃藥或者頻繁使用短效氣管擴張劑,除了感染,他的呼吸道可能處於長期發炎狀態;經常氣喘發作,呼吸道發炎厲害會有氣管纖維化現象,一至二成氣喘兒終身不會好跟此有關;規則吸藥來穩定呼吸道發炎,比長期吃藥好,配合醫師給藥,終至病情達到最好控制,改善生活品質。于靜雯醫師建議,氣喘兒適當運動仍是需要的,原則上如果運動完會有劇烈咳嗽、呼吸困難、喘鳴,就要禁止,最好不要在冷空氣下跑步,它容易導致氣管收縮;溫和運動如散步、騎腳踏車、溫水游泳較適合;最後也要提醒父母,兒童如氣喘發作時,如有備藥先配合醫師指示處理,如果仍呼吸困難、喘鳴聲、胸悶甚至發紺,應儘速就醫,不要延遲。

零殘留不等於零風險 食品安全知多少

零殘留不等於零風險 食品安全知多少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萊克多巴胺、瘦肉精、農藥殘留、重金屬,這些字眼近月不斷擾動著媒體與社會大眾的敏感神經,澎湖縣衛生局表示,以前媒體報導鮮少重視或討論「暴露量」的問題,而是直接將食品安全問題簡化為全有或全無的二分法。例如,不管是「超標」或「檢出」,一概被冠上「有毒」食品的封號,好像只要有某種化合物的存在,便跳過「劑量」的考量因素,而將毒性危害與健康效應直接畫上等號,就像在民國100年發生塑化劑的事件時,食入塑化劑會使雄性生殖器變小的論述一樣。其實暴露劑量與暴露時間對於是否會產生不良的健康效應,或是產生的可能性有多少?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 鄭鴻藝局長指出,食品中化學物質或毒素殘留要低到什麼程度才是百分之百的安全,不會造成任何健康風險?這個問題恐怕尚無定論;因為我們大概找不到「零風險」的食品。現今的檢測技術,要驗出極微量的殘留並不難,隨著檢測儀器靈敏度日益精進,「不得檢出」是否適合持續做為諸多食品安全的判定標準,或是否就代表是「零風險」? 鄭局長強調,至於該如何探討並溝通出各界普遍所能接受的健康風險,將是未來面對食品安全的重大課題。營養問題及糧食危機,也是世界各國面臨的食品重大議題之一,每天都有人處於糧食不足、營養不良的生存危機中,疾病及死亡亦隨之而來。當我們思索食品安全與食品品質的問題,基因改造、農藥、飼料添加物的使用是否合宜時,雖有其食品安全甚至環境汙染的疑慮,但是在提高糧食生產與降低成本方面,確實有其助益;但健康是無價的,但是基於現實考量,必須面對我們願意付出多少糧食生產及檢測費用成本,來換取較為安全健康,所謂「零風險」的食品。

手術多餘組織物 也能遺愛人間

手術多餘組織物 也能遺愛人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學技術不斷進步,讓人類得以享有器官移植手術後的美麗人生,衛生署在98年2月2日公布的「人體器官保存庫管理辦法」,讓醫療院所對於遺愛人間的珍貴器官捐贈,像是別人手術後多餘的組織物,如羊膜、膝關節、髖關節等組織,醫師能巧妙地利用它們造福另一位需要的病患,不過器官捐贈要注意?做到哪個程度?才能合理又合法呢?  衛生局鄭鴻藝局長說,手術後多餘的組織物(如羊膜、膝關節、髖關節等),醫師巧妙地利用它們造福另一位需要的病患,不過為了下一位病人的幸福,避免因使用人體細胞組織物而導入、傳播及擴散傳染病,「人體器官保存庫管理辦法」從捐贈者就開始把關,審查捐贈者的病史,看是否有潛在的感染風險,另外捐贈者需檢驗管理辦法要求的四個病原體:人類免疫缺乏病毒、B型肝炎病毒、C型肝炎病毒及梅毒螺旋菌。許多醫院考慮組織物安全性,還額外加做細菌培養。 鄭鴻藝局長說明,在採集及處理的背景環境也是重要的環節,監控環境中的生物,藉由偵測落塵及落菌量,可得知環境潔淨度,直到包裝好組織物後,標示及貯存也是一個重要階段。鄭鴻藝局長強調,「人體器官保存庫管理辦法」在醫學、品質上都需要嚴格把關,像是捐贈者合適性審查及人體器官放行的審查,並把關器官保存有關的醫學與技術標準作業程序,以及應審查與評估與移植有關的不良反應事件,品質方面則像是調查移植有關之不良反應事件,或訂定器官保存有關之醫學與技術標準作業程序等。 使用異體人體組織物移植並非唯一選擇,目前醫界已開發出許多人工醫療產品,建議醫師要與病人充分討論之後,才能選擇最合適的醫療方式。

導致口腔癌 9成與嚼檳榔有關

導致口腔癌 9成與嚼檳榔有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資料,口腔癌已蟬連多年為十大癌症的第六名,而造成口腔癌的危險因子,首推抽菸、喝酒、嚼檳榔三大項,嚼檳榔又為國人常見的生活習慣,也是罹患口腔癌的主要原因。(圖片取自國民健康局)檳榔俗稱菁仔,其成份中的「檳榔素」具有致癌性,其添加的「石灰」則為助癌劑。長期嚼檳榔塊會造成牙齒的磨損、磨耗,咀嚼功能變差,由於牙齒琺琅質的喪失會造成牙齒的畏冷、怕熱、怕酸等敏感反應;更嚴重的是,會造成牙髓的變性或死亡。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統計,嚼檳榔主要受同儕影響最大,主要來源為家庭及朋友,加上檳榔攤到處林立,檳榔隨處可取得,導致嚼檳年齡有下降趨勢,尤其是校園內普遍仍有嚼檳榔行為發生。檳榔已被國際癌症研究總署列為第一類致癌物,我國研究調查也發現,每十位口腔癌患者中,約有九位曾經嚼過檳榔,充份顯示嚼檳榔是造成口腔癌最主要的原因。澎湖縣衛生局指出:據相關文獻報告,口腔黏膜下纖維化和口腔癌有密切的關係,也是癌前期的一種!菸草伴同檳榔一起嚼食確定為人類致癌原因。抽菸且嚼食檳榔,易導致口腔癌及咽喉癌。為避免檳榔危害民眾健康,衛生局暨各鄉、市衛生所也於社區內、學校內辦理檳榔對健康危害的衛教宣導,來增加民眾與學生對檳榔危害的認知與警覺。現在國民健康局大力推行口腔黏膜篩檢,鼓勵30歲以上嚼檳、戒檳及吸菸民眾免費檢查,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來提升民眾的生活品質。

為健康把關 衛生局提醒定期癌症篩檢

為健康把關 衛生局提醒定期癌症篩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癌症號稱21世紀人類的頭號殺手!衛生署公佈99年國人10大死因,癌症連續29年蟬聯榜首,平均不到7分鐘就有一名癌症病人產生,平均每12分48秒就有一人死於癌症。根據衛生署南投醫院衛教文章表示,然而癌症發生的致病因素包括飲食習慣,抽菸、慢性發炎、感染、荷爾蒙、污染、基因突變、遺傳以及其他未知的因素。一旦癌症形成要降低癌症的死亡率,治療上需要更大的突破,因此民眾若能從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定期做癌症篩檢等,則能降低癌症發生率。癌症對國人生命的掠奪及對家庭造成的衝擊,已成為台灣社會的重大議題,不管您生活多忙碌,或認為自己身體有多健康,一定要記得做免費的癌症篩檢喔!新竹市衛生局呼籲民眾踴躍參與免費四大癌症篩檢,(一)子宮頸癌篩檢:30歲以上婦女,每年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二)乳癌篩檢:45~69歲婦女,每2年一次乳房攝影檢查。(三)大腸癌篩檢:50~69歲的民眾,每2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四)口腔癌篩檢:30歲以上且有嚼檳榔(含戒檳榔)或吸菸者,每2年一次口腔黏膜檢查。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人每天應該攝取400~800公克的蔬菜水果,除了預防癌症,還可減少許多慢性病例增加,例如:高血壓、動脈硬化合併心臟血管疾病、肥胖症、痛風、關節炎、便秘等;防癌飲食除了增加蔬菜水果纖維質外,也必須限制過多脂肪量的攝取,一般建議脂肪攝取應不超過平日總熱量的25%,提醒民眾應自我控制飲食習慣,為健康把關。

新北市衛生局籲多想兩分鐘 珍惜生命

新北市衛生局籲多想兩分鐘 珍惜生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人生難免有挫折,依據新北市政府衛生局99及100年自殺通報資料顯示,自殺的原因常是感情因素(46%),憂鬱傾向及精神疾病(17.6%)、及就業經濟問題(10.9%);老年人則以久病(40.2%)為主。新北市自殺死亡者採行的方式依序為燒炭、上吊、高處跳下。馬偕自殺防治中心方俊凱主任在新北市衛生局網站表示,曾於2006年曾至澳洲自殺研究與防治中心觀摩學習,澳洲幾乎沒有燒炭自殺的案例,主要原因是澳洲人習慣以鐵板方式烤肉,所以不曾將木炭與自殺聯想一起。方俊凱另舉美國的例子,槍是美國人最常用來自殺的工具之一,透過管制槍枝的途徑,降低自殺的危險程度。臺灣應同時考量民生、環保與安全的議題,降低取得木炭的途徑作為防治自殺的方式之一。新北市衛生局表示,自殺常是當下衝動的行為,提醒民眾珍惜生命、多想兩分鐘,正向「轉念」看世界,選擇不同的心境面對問題與挫折,需要找人談談時,可撥打行政院衛生署安心專線、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由專業人員協助您走出低潮期,另外,近期也將邀請廠商、專家與經發局針對提高木炭取得困難性問題,一起討論、協調,避免憾事發生。

口腔潰瘍知多少 應自我檢測口腔健康

口腔潰瘍知多少 應自我檢測口腔健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來由於台灣地區口腔癌,已躍升為國人十大癌症死亡原因第六位,也是男性癌症死因第四位、使得許多國人開始關心自身口腔健康的問題,而口腔潰瘍更是口腔癌症狀中最常見的一種。事實上、除了口腔癌以外,口腔潰瘍的也令許多人憂心,還有許多原因如最常見的口瘡、不小心的咬傷、化學性灼傷、食物燙傷、細菌、病毒及黴菌的感染,以及自體免疫功能缺陷等、都會造成口腔內長期或短期的潰瘍。阮綜合醫院口腔顎面外科梁錦榮主任表示,一般短期潰瘍以復發性口腔潰瘍為最常見,發生率約10-30%,因此許多人都曾有此經驗;病因不明,可能與免疫功能失衡、火氣大或睡眠不足有關,其症狀為疼痛、口腔黏膜上有大小不一的黃白色凹陷,周圍有一圈紅色的光暈、大約兩星期內就會自癒,因此只要多休息,避開刺激性的食物,並不一定須要擦藥治療。但如果是因感染或免疫功能問題所引發的口腔潰瘍,若不找出原因來對症下藥,可能就會演變成長期潰瘍。以下列舉幾種非口腔癌的長期口腔潰瘍疾病:1.外傷性潰瘍:常見的外傷性潰瘍為自我咬傷居多,有明確的病史,通常是因尖銳的牙齒邊緣、假牙破損或配置不良、粗糙食物、或不良口腔習性,如習慣性嚼嘴唇或是咬舌尖等;這些特殊原因引起的外傷性潰瘍就必須將致病原因去除才能改善。2.糜爛型的扁平苔蘚:特徵是口內有多處不規則的潰瘍,潰瘍周圍多半有白色的線條。病因不明,患者以中年女性居多、且多有易焦慮的人格特質。3.口腔念珠菌症:常見於免疫功能較差的系統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肝硬化、放療及化療以及HIV 感染者, 此類感染有可能是HIV 感染者的第一個臨床表徵。另外有配帶全口假牙的患者也可能因為假牙清潔不良而感染。4.其他免疫疾病所引起之口腔慢性潰瘍─如紅斑性狼瘡、貝歇氏病、多形性紅斑、天泡瘡、克隆氏病等因免疫功能缺陷而致,此類形之長期潰瘍必須配合全身性藥物治療才可痊癒。

醫訊/自閉症兒童的認識與溝通技巧

醫訊/自閉症兒童的認識與溝通技巧

根據花蓮總醫院精神科醫師陳俁榮在衛教文章上表示,有些家長在出生幾天內,就發現孩子不太對勁,自閉的孩子不會自然地注視雙親、也不會對爸媽微笑;抱在懷裡不但沒有「貼心」的感受,甚至根本沒有「親子交流」可言。文章上也提到,若自閉症孩子再長大一些,會出現愈來愈多的問題。最明顯的問題就是「社交溝通障礙」,他們不知道如何和人相處,遇到陌生人常會出現極度焦慮、甚至情緒失控、自傷行為等,嚴重的自閉孩子,可能會合併智能障礙、注意力缺陷、過動、癲癇、或精神病症狀等,不過陳俁榮醫師也強調這些患者並非「自己封閉自己」,因為,他們看似封閉的心靈,其實需要更多的關心、更多的愛、以及更多的「肯納」(願意接納)。因此透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特教系楊宗仁副教授,帶你認識自閉症兒童以及與自閉症兒童的溝通技巧。時間:4月14日(六)下午2時至4時地點:國泰醫院本館7樓視訊會議室(台北市仁愛路四段280號)洽詢:02-2708-2121轉1901-1905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