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想要自然瘦身 葡萄是關鍵?

想要自然瘦身 葡萄是關鍵?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又旻/編譯)肥胖會引起許多疾病,影響身體機能,因此許多專家都在研究如何健康地瘦身。根據英國《每日郵報》(Daily Mail)報導指出,美國普渡大學的金基宏博士(Kee-Hong Kim,音譯)研究發現,在葡萄當中含有一種物質Piceatannol,這種物質可以有效地抑制年輕的脂肪細胞(preadiposyte)成為成熟的脂肪細胞。金博士認為,如果可以開發這種物質,或許可以防止肥胖的發生。金基宏博士表示,Piceatannol是葡萄中的一種物質,它可以阻斷胰島素控制細胞週期的能力,並且阻斷基因表現。藉由這兩項機轉,Piceatannol可以有效地抑制脂肪細胞生成。除此之外,,Piceatannol還被認為可以保護心臟、神經,預防相關疾病的產生,甚至對於癌症的預防可能也有幫助。但是金基宏博士也強調,目前所做的研究都是在細胞階段,至於是否真的能夠幫助瘦身,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才能夠證實。

化療後沒取出 人工血管斷裂掉入心臟

化療後沒取出 人工血管斷裂掉入心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黃先生兩年前罹患口腔癌,在醫院接受化療並裝置人工血管,化療結束一年後,人工血管仍然留置體內而沒有去醫院取出。最近一個月以來,黃先生斷斷續續感覺胸痛而且會喘,直到無法忍耐才到臺北慈濟醫院急診。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胡晉源表示,人工血管堵塞或斷裂的情況並不少見,提醒癌症患者在化療結束後,若確定不需再使用人工血管,應考慮將人工血管移除;若需繼續使用,則應定期回診以防人工血管堵塞或斷裂。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胡晉源說,患者正值青壯年,也非一般心血管疾病高危險群,當患者因為胸痛而來到醫院時,經X光、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原來是化療用的人工血管斷裂掉入心臟而引起胸痛,並造成右邊肋膜積水所以會喘。醫療團隊以血管腔內手術成功將掉入心臟深處的人工血管取出,因為是微創手術,病患術後幾乎看不到傷口,而且胸痛的情形馬上就消失了。胡晉源醫師指出,臨床上化療人工血管斷裂的機率為1%以下,可能的原因有裝置不當或是使用不當,但多數人工血管會掉在上腔靜脈裡,像黃先生的人工血管掉入心臟最深處的肺動脈分枝裡,算是比較少見也比較難處理,因為人工血管掉到心臟裡造成嚴重的胸痛,勢必得開刀將其取出來。醫療團隊以微創手術將人工血管成功取出,若微創手術無法順利取出又持續胸痛,那就得用傳統開刀的手術(開心手術)處理。胡晉源醫師提醒化療患者,裝置人工血管後,隨著時間過去,有可能會阻塞、斷裂,或是造成植入處靜脈的栓塞,以致整個手臂都腫脹起來。因此,在化療療程結束後,若確定不需再使用人工血管,應考慮將人工血管移除;若需繼續使用人工血管而不能移除者,則應定期回門診以稀釋的抗凝血劑沖洗人工血管,以預防人工血管的阻塞。

少女骨折險送命 竟是脂肪微粒作祟

少女骨折險送命 竟是脂肪微粒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16歲少女,於返家途中發生車禍,造成左小腿骨折,送往署立豐原醫院急診室,骨科李永恆主任診斷左側脛骨幹骨折,安排骨髓內釘手術,手術中患者突然高燒且合併呼吸窘迫及胸痛,進行科際整合會診,發現患者脛骨骨折同時脂肪微粒被釋放,經破裂的血管進入血液循環及肺臟造成肺栓塞,所幸術後及早發現,患者已順利康復出院。李永恆主任指出,脂肪微粒是存在骨頭中骨髓內的脂肪,骨折發生時血管遭到破壞,存在於骨髓內的脂肪因而進入血液循環,這名患者在進行骨髓內釘手術時發生脂肪微粒釋放併發脂肪栓塞症候群,幸好及時發現,轉至加護病房密切觀察患者生命徵象,給予高濃度的氧氣治療,定期抽血做血液氣體分析檢查,補充足量輸液及營養,以維持肺功能及增加肺部的抵抗力。脂肪栓塞症候群一般會在受傷後三天內發生,好發在骨折患者身上,尤其是大腿骨、小腿骨等骨頭較長的地方或多處骨折患者身上,發生機率是1%至5%,死亡率為10%至15%。脂肪栓塞症候群為全身性的疾病,全身器官都可能栓塞,如腦、心、肺、肝、腎等內臟,並造成傷害,其中又以肺臟及腦傷害為常見也最嚴重,年紀較長者相對危險性也較高。脂肪栓塞症候群典型症狀為,低血氧引起過度換氣或心跳過速,前胸、腋下、頸部及肩膀等處出現紫斑皮疹;中樞神經病變、不明原因發燒、胸部X光呈現瀰漫性間質侵潤;其他血液變化,如:血小板數目減少、血液、尿液或痰出現脂肪球。李永恆主任表示,脂肪栓塞目前並沒有已經被證實有效的治療及預防方法,但及早發現治療,癒後良好,當骨折發生時要提高警覺,儘早將骨折患部固定,減少移動患肢,可減少長骨骨內脂肪流出,一旦意識發生變化,呼吸變快,前胸、腋下出現瘀斑,需馬上抽動脈血,供應氧氣配合輔助式換氣治療,給予支持性療法,呼吸器的發明及醫療進步,雖大大降低死亡率,但仍有致死的可能,不可不慎。

過期藥品六步驟回收 勿再沖入馬桶

過期藥品六步驟回收 勿再沖入馬桶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國人的平均用藥量是美國的7.2倍,因台灣健保普及、藥物取得容易、自覺健康問題改善而停藥、重複看診拿藥等都造成家中易有過期或變質的藥物,針對這些變質、過期的廢棄藥品,大多數的人,不是丟垃圾桶就是沖入馬桶,根據「99年-100年度用藥總檢查暨家庭廢棄藥品環境藥品毒性評估」研究顯示,微量的家庭廢棄舊藥物出現於自然環境水體中,在大漢溪所測得抗生素最高濃度達75ppb,為歐盟的七千五百倍。新店溪驗出止痛藥和雌激素,連咖啡因都有。現代淨水及污水處理系統對於常用的藥品分解成效有限,如:抗生素、避孕藥、荷爾蒙補充藥品、降膽固醇藥、鎮靜劑及抗癲癇藥等。藥品會殘留在淨化後的水中,對環境水體生物造成影響;於是含藥化學物質便被送入居家飲水系統中,長期飲用含微量藥物的水會危害人體健康。廢棄藥品絕對不可以丟入馬桶或水槽!處理家中廢舊藥品的方法不再以回收的方式處理了!世界衛生組織建議,過期藥物處理可經焚化爐有效燃燒處理。台灣地區有21座公有焚化爐,燃燒溫度達到850-1050℃可處理一般的過期藥物,但含鹵化元素有機物及抗腫瘤藥物須由特殊焚化爐處處理溫度需高達至1200℃以上,不可隨垃圾丟棄。民眾只需要簡單6個步驟就可處理家中廢舊藥品。步驟一:將剩餘藥水倒入夾鍊袋中。步驟二:將藥水罐用水沖一下,並倒入夾鏈袋中。步驟三將剩餘藥丸從包裝(如鋁箔包、藥袋等)中取出全部藥丸放入夾鏈袋中。步驟三將剩餘藥丸從包裝(如鋁箔包、藥袋等)中取出全部藥丸放入夾鏈袋中。步驟五:將夾鏈袋封起來隨一般垃圾清除。步驟六:乾淨的藥袋即藥水罐回收處理。全民一起將「家中廢棄藥品6步驟」做法推廣出去、發揮影響力,教導親朋好友正確處理廢舊藥品,也為下一代有個健康的環境而改變,別再隨手將過期藥品偷倒入馬桶或水槽了!

勤洗手防腸病毒 別忘加強環境消毒

勤洗手防腸病毒 別忘加強環境消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腸病毒流行期為每年4至10月,根據疾病管制局監測資料顯示,目前腸病毒急診就診比例連續三週呈上升趨勢,桃園縣政府衛生局提醒民眾,不管大人小孩都要勤洗手,且除了加強個人衛生外,環境消毒也很重要,不管是公共區域的遊戲間、教托育機構、或是在家中,都應針對幼童常接觸的地方,如門把、桌椅、玩具等,定期以500PPM稀釋漂白水(一般市售漂白水與清水比例為1:100)擦拭消毒,以有效殺死腸病毒,並靜置10分鍾後再用清水擦拭降低異味。為保障學童健康,桃園縣衛生局已完成全縣790所教托育機構洗手設備及環境清潔消毒查核,並印製20,000份腸病毒居家照護要訣,發送國小、幼兒園及醫療院所參考。由於腸病毒的傳染途徑是飛沫及接觸傳染,校園中幼童間互動頻繁,容易傳染外,也可能經由無症狀的大人將病毒帶回家,而感染家中幼童,因此不論家長及幼童,皆應注意個人衛生,落實「濕、搓、沖、捧、擦」之正確洗手步驟,大人回到家裡,亦應先更換乾淨的衣服及洗手,再摟抱或親近幼童,以降低腸病毒感染的風險。衛生局提醒,凡是幼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就應該注意是否出現「高燒不退」、「嘔吐」、「肢體無力」、「睡夢中抽搐」的危險病徵,如果有這些病徵,應迅速送往大醫院就醫,以掌握治療黃金時間,獲得妥適治療。

口腔癌患者增 9成為紅唇族

口腔癌患者增 9成為紅唇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地區嚼檳榔的「紅唇族」人口近年來高達260 萬,而令人震驚的是國人口腔癌病例中近百分之九十有嚼檳榔。且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最新統計,口腔癌是男性最常見癌症中的第四名,更是青壯年(25~44歲)男性最常見罹患的癌症。近十年,每年罹患口腔癌的人數已增加2倍,每年約有5千4百名新診斷口腔癌個案,2千3百人因口腔癌死亡,為台灣男性所罹患的主要癌症中,發生和死亡情形增加最快者,而且發生的年齡越來越低。(圖片取自國民健康局)為維護國人健康,衛生署今(101)年擴大免費篩檢人數,從去年的60萬人,今年加碼到100萬人,篩檢點除牙科更納入耳鼻喉科,凡年滿30歲抽菸或嚼檳榔者,可每2年做1次免費口腔篩檢。基隆市仁愛區衛生所提供民眾「口腔癌防治 注意事項」如下:◎多刷牙無法降低檳榔、菸對口腔危害,應戒檳榔、戒菸◎政府提供滿30歲抽菸或嚼檳榔者,每2年1次免費口腔篩檢◎口腔內若出現白、紅斑、口腔黏膜下纖維化等癌前病變,應追蹤治療◎多吃各色新鮮蔬果,如番茄、木瓜、胡蘿蔔,避免醃製加工食物◎有下列疑似症狀應就醫檢查:口腔有不痛腫塊、潰瘍逾兩周、嘴巴無 法張大、吞嚥困難、聲音沙啞、假牙無法放入口腔等

坐不住易分心 當心過動症延續到長大

坐不住易分心 當心過動症延續到長大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在台灣有超過20萬名學齡兒童,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另外,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的症狀亦有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現,成功大學醫院精神科及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提醒家長,必須到醫院評估確認此病症並配合治療,才能減少日後行為偏差的風險。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常見的心智發展疾病,目前就醫的案例以兒童為主,但資料顯示有60%的兒童之症狀會延續至成人。在7歲以下,約有3%至5%的兒童會出現症狀,一般又俗稱為「過動兒」, 主要症狀為:容易分心、衝動、靜不下來、做事易拖延,常至最後一分鐘才動手、忘東忘西,容易忘記自己要做什麼事情(但對於有興趣的事有時又記得很清楚)、讀寫困難,包括寫字粗心(常多一畫或少一畫、拼字錯誤等)、閱讀時會跳行或無法理解文意等、缺乏組織能力,較無法把自己想說的話、想做的事具體地表達或規劃出來 、缺乏耐性等, 容易因此而影響到學習和同儕互動關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成因主要為腦部生理的問題,而家中孩子是否真的有這個問題也不能僅憑他坐不久、坐不住或沒耐心、脾氣差等論定,若家長對於家中小孩的行為有疑慮應至醫院做詳細評估方可確定並治療。

高齡化社會到來 南市推高齡友善城市

高齡化社會到來 南市推高齡友善城市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我國自82年起邁入高齡化社會以來,65歲以上老人所占比例持續攀升,100年底65歲以上長者252萬8,249人,老化指數為72.2%,近三年間就上升10.7個百分點。因應高齡化時代的到來,台南市政府積極推動高齡友善城市計畫,更在三月份於六甲區辦理行動醫院,全民健檢活動,共計347位市民參加,65歲以上長者約237人。(照片取自台南市衛生局網站)台南市六甲區衛生所用實際行動照顧長者,其中最年長的為高齡92歲的岩老先生,岩老先生表示:「住在台南市很幸福,衛生所就近辦理行動醫院照顧老人家的健康,揪甘心ㄟ!」。為了服務更多的市民及長者,六甲區衛生所將舉辦第二場行動醫院健檢活動,現場提供血液(肝功能、B及C型肝炎檢測、腎功能、膽固醇、血糖、血紅素等)、尿液常規檢查、X光檢查、視力檢查、血壓測量、體脂肪、骨質密度檢測、大腸癌篩檢、口腔癌檢查、女性子宮頸抹片檢查、乳房攝影檢查、戒菸諮詢、藥物諮詢等,活動將於4月28日上午7時在台南市六甲國中學生活動中心辦理歡迎市民及長者踴躍參加。六甲區衛生所黃于玲護理長表示:「社區裡的長者就像自己的阿公、阿嬤一樣,照顧社區長者的身、心健康是我們的責任。」為創造優質高齡友善城市,衛生所更辦理一系列相關活動,像是每週四下午2~4點於六甲區甲南里活動中心辦理長者健康促進班,並針對健康飲食、用藥安全、規律運動、體能測驗、老人防跌、及心理健康等內容由專業人員指導;另於外六甲區水林里推動嘸鬱卒老人示範社區,由衛生所護理人員及社區志工進行訪視及健康服務,六甲區衛生所亦主動提供長者心理健康評估調查,轉介心理諮商及專業醫療諮詢,期望能一起努力營造一個溫暖又適合長者安居樂活的台南市。

醫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講座

醫訊/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講座

「醫生,我家寶貝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還容易坐不住、坐不久、不順他的意就大發脾氣,請問他是否是個過動兒?」一般家長面對自己的孩子有上述症狀,就會急忙找醫師確認孩子是否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成大醫院精神科及兒童聯合發展評估中心為了讓民眾認識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舉辦相關講座,歡迎有興趣的民眾一同參與。時間:2012年4月21日(星期六)上午 10:00~12:00地點:成大醫學院(小東路上)第一講堂

醫療爭議頻傳 學會安全就醫五步驟

醫療爭議頻傳 學會安全就醫五步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日來,有越來越多的醫療爭議事件在報章媒體出現,投訴的焦點包括:醫療人員態度不佳、醫療人員未盡到告知與病情說明、所提供的治療或處置引起其他的不適症狀或醫療人員未依照病患或家屬的要求提供照護服務等,歸納其原因不難發現「溝通不良與資訊不對等」是造成醫療爭議的最大因素,為避免因情境壓力造成溝通不良,基隆市衛生局許明倫局長呼籲民眾學會「安全就醫五步驟」以避免醫療爭議的發生。步驟一、準備就醫資訊,以便在短暫的看診時段中,簡潔扼要地告知醫師就診原因(包括:有哪些不舒服的症狀?持續多久?就醫前做過甚麼處理?等),讓醫師很快速的掌握資訊。步驟二、主動說出疑惑,就醫過程中有疑問就要主動勇敢提出,不要揣測醫師的情緒而不敢提問,若是當下不便提問,也應該利用其他管道如醫療諮詢專線、病友團體或具有公信力的網路平台收集資訊。步驟三、接受檢查、治療或手術前,再仔細問一下。請教醫師檢查、治療與手術的目的?做與不做會有甚麼不同?檢查、治療與手術的本身有哪些風險,又如何避免?在接受檢查、治療與手術前後,個人有哪些需要配合與注意的事項?又何時可以得知檢查、治療與手術的結果?以降低焦慮與恐慌影響溝通。步驟四、正確用藥才安全,領到醫師開出的藥物處方時紀錄一下藥名、用法、劑量與總數,以便在拿到藥物時自行比對一次;向藥師詢問藥物的作用與副作用,服藥期間需注意的事項,當出現異常現象時該如何處理?當然按時服藥、遵從醫囑、定期回診,是讓醫師持續掌握病情控制的有效良方。步驟五、平日做好健康管理,與發生緊急醫療時的因應準備,越是意外的情境越容易產生焦慮緊張,也更容易影響正常的思緒與解決問題能力。因此,產生爭議與衝突的機會比一般計畫性就醫高出許多,所以平日就要與提供醫療的機構與相關人員(包括家人)針對緊急就醫預作準備。基隆市衛生局為促使醫療照護體系健全發展,確保民眾可獲取友善與專業的可近性醫療服務,也希望能建立和諧與良好的醫病關係,讓健康處於最佳狀態,因此若民眾發生醫療爭議,衛生局自當以行政中立的立場,提供爭議雙方一個溝通調處的平台。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