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申請身心障礙費時 縮時鑑定只需一天

申請身心障礙費時 縮時鑑定只需一天

(優活健康網記者杜宇喬/綜合報導)身心障礙者鑑定通常費時又麻煩,不僅要讓申請者東奔西跑,更需等待相當久才能領照,針對此一情形,臺中市政府衛生局長黃美娜特別到行政院衛生署豐原醫院了解醫院實施併同辦理鑑定流程,關心民眾在申請的程序上是否順利,希望民眾能採預約方式,在指定醫院、時間與診次,由醫院的鑑定醫師、人員、與主管機關組成團隊,在1天替民眾完成相關鑑定作業,省去其他鑑定時間。11日「新制身心障礙者鑑定」正式上路,通常民眾可以採一般流程方式先到公所申請,接著到醫院由醫師及鑑定人員進行鑑定評估時間約1星期,社會局再依鑑定需求核發身障證明;或是利用併同辦理以預約方式,配合指定的醫院、時間與診次,由醫院的鑑定醫師、人員、與主管機關組成團隊,在1天內完成相關醫療鑑定作業。目前臺中有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臺中榮民總醫院等22家鑑定醫院,其中有7家醫院提供「併同辦理」鑑定服務,約1天內醫院可以完成3例個案,不只能加速民眾申請身障證明時間,也能避免民眾排隊掛號的等待時間。黃美娜表示,新制身心障礙者鑑定上路,希望民眾流程上能夠更便利,減少醫師與身障者的認定落差、影響身障者申請福利制度,民眾有任何疑問也可撥打衛生局電話諮詢。

養成閱讀好習慣 有助學童人格發展

養成閱讀好習慣 有助學童人格發展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花蓮慈濟醫院於七月十一日上午十點半,在靜思書軒舉辦了一場溫馨的「閱讀尋寶圖」分享茶會,由花蓮慈院小兒部醫師朱紹盈分享,她與團隊繪製「閱讀尋寶圖」,希望讓花蓮的孩子們按圖索驥,透過閱讀,打開視野,度過一個充滿書香的暑假。朱紹盈醫師表示,書本是想像力的任意門,透過閱讀能建立孩子的多元價值觀,滋養心靈,對孩子的情緒掌控以及人格發展有極大的成效。朱紹盈說,「閱讀,是讓孩子認識全世界最簡單的方法!」為了讓東部的孩子培養閱讀好習慣,從去年八月底開始,朱紹盈醫師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長期在東部推動兒童閱讀,包括慈濟大學醫學系、傳播學系、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的師生、東華大學學生、O’rip工作室的朋友,也共同發想、著手進行「閱讀尋寶圖」計畫。今年將升小學五年級的林珈萱,平時也會利用假日在家長的陪伴下前往圖書館,一起度過親子閱讀時光。朱紹盈醫師表示,希望透過親子閱讀來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閱讀尋寶圖」除了介紹十五個各具特色的閱讀空間外,還有閱讀空間鄰近的旅遊景點,背面則有各閱讀空間的相關活動、交通等資訊,讓大朋友與小朋友能一圖在手,輕鬆出遊,透過閱讀來認識全世界,度過一個充實又充滿書香的暑假時光!

醫訊/健康飲食 遠離高血脂症

醫訊/健康飲食 遠離高血脂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高血脂是一種文明病,飲食生活習慣不當,高血脂症會提早報到,危害健康。血中的脂質含量過高,俗稱「血油太高」。現代人的飲食中經常吃入過量的膽固醇,又缺少纖維質的攝取,易造成肥胖產生高血脂。高血脂可能引發相關危險除了心血管疾病外,也與腦血管疾病(俗稱腦中風),當然和糖尿病及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有相關,所以高血脂症的控制不容輕忽。而亞東醫院也特別邀請了家庭醫學科主任陳志道,帶大家認識高血脂症,以及如何預防高血脂症的產生。講座時間:101年7月21日 (六) 上午09:30~10:30講座地點:亞東紀念醫院一樓思源廳講座洽詢:(02)7728-2324

吃太鹹易胖? 醫師:當心出現水腫!

吃太鹹易胖? 醫師:當心出現水腫!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採訪報導)網路上有一篇「吃太鹹小心身體變胖」的文章寫到,過量攝取鈉會妨礙鉀的吸收,造成血液循環變慢,細胞代謝產生障礙,體內廢物不能很好地排出,同時造成脂肪囤積,水分滯留在體內,使腰圍和身體變得臃腫肥胖,台中林新醫院腎臟內科主任陳鎮銘指出,吃太鹹很容易會產生水腫的狀況。陳鎮銘主任表示,吃太鹹會產生水腫問題,且在心臟功能衰弱者及腎臟病患者身上最容易發生,心臟功能衰弱者,吃了過鹹的東西後,容易喝太多水,因為心臟功能較差,無法正常將水分排出體外,過多水份滯留在身體中,就會產生水腫現象,而腎臟病患者,則因為腎臟無法正常代謝水份及鹽份,體內也非常容易堆積水份及鹽份,產生水腫情況。陳鎮銘主任說,對一般人而言,則較少出現水腫問題,不過吃了過鹹的食物,會增加腎臟負擔,不多加控制容易會產生身體病變。通常一般人一天攝取鹽量大約5~6克(2400毫克鈉離子),腎臟病患者或心臟功能衰弱者,則要減少到4~5克較好。陳鎮銘主任表示,飲食方面盡量選擇低鈉食物(如蔬菜、水果類等),烹調時可用低鈉鹽來改善,不過有腎臟病的患者要小心低鈉鹽的攝取,因為低鈉鹽是以鉀代替鈉,腎臟病患者因代謝功能出現問題,不容易將鉀排出,會產生高血鉀的問題,外食族則要避免過多的醬料食用,調味醬料盡量越少越好,另外常有人以麵包當早餐,要特別注意奶油量的多寡,因為奶油中通常都會添加鹽份,像是菠蘿麵包、奶酥麵包都是麵包中含鈉量較高的,吃麵包時可以選擇五穀類麵包較健康。

良藥苦口!中藥湯中加糖容易影響藥性

良藥苦口!中藥湯中加糖容易影響藥性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採訪報導)中藥湯劑效果很好,但是比較苦,很多人嫌中藥湯太苦無法入口,於是喜歡在中藥湯裡加一些糖來掩蓋苦味,特別是許多小朋友不願意喝中藥湯時,父母常常以這種加糖的方式來勸喝,開業診所賴清旭醫師表示,在中醫學上,每一種中藥都有其獨特的藥性,假如在中藥湯中加入糖份,確實容易影響中藥湯的藥性,若是加入的糖,份量太大,也可能會引發副作用或對身體造成傷害。賴清旭醫師表示,每一種中藥材都有其味性,藥味分別有苦、辛、酸、甘、鹹五味,藥性分別有寒、熱、溫、涼四性,而糖類屬於熱性,較容易上火,擁有較高的熱量,一般也具有一定的藥性及療效,因此中醫上也把糖類做為一味中藥,又如白糖性屬涼,紅糖性屬溫,若將白糖加入溫熱性藥湯中,或將紅糖加入寒涼性藥湯中,都會對藥性產生改變。賴清旭醫師更解釋,中醫學上說,「五味入五臟」,藥味分別有苦、辛、酸、甘、鹹五味,五臟指的是心、肺、肝、脾、腎,意思是心臟需要苦味之物滋養,肺需要辛味之物滋養,肝需要酸味之物滋養,脾需要甘味之物滋養,腎需要鹹味之物滋養,有些中藥湯利用中藥性味中的苦味來治療,若是加入糖來降低苦味,反而是降低療效,改變原來的藥性。賴清旭醫師表示,如果中藥湯真的很難入口,可以到中藥行購買或請中藥師給一些山楂片、梅片,或加入市售果糖都是可以改善中藥苦味而不影響藥性及療效方法。

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 伴家屬分擔壓力

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 伴家屬分擔壓力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媽媽很依賴我,兄姊又不住在一起,沒有人分擔照顧的壓力。」家中有罹患失智症的親人,常讓主要照顧者承受極大的身心壓力,大林慈濟醫院成立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定期舉辦活動,為失智症病友及家屬提供多元服務,也讓家屬能交流照護經驗,相互扶持,在照顧路上不孤單。雲嘉地區老年人口比例在全臺名列前茅,但失智症問題過去卻較未受到重視。大林慈濟醫院除開設失智症特診外,並成立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由醫師、護理人員、心理師、營養師、復健師、社工、志工等醫療團隊成員,為失智症病友及家屬提供多元的服務,包括配合活動時間,就近開設失智症特診,病友能就近看診,並有志工協助拿藥,陪伴病友,讓家屬能輕鬆參加活動,學習更多照護資訊,也能有機會喘一口氣。昨日的活動中,除了邀請心理師許秋田與家屬分享「疼惜自己與所愛的人」之外,在暑假期間來醫院當志工的台南慈濟中學同學們,則在一旁陪著阿公、阿嬤玩遊戲,例如丟沙包、撿彈珠、擲尪仔標、挑橡皮筋等,原本靦腆的老人家在志工和同學們的熱情帶動下,也放開心與同學們玩成一片,彷彿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而失智症照顧者在照顧患者時,也需面對各種不同的挑戰,許秋田表示,失智症照顧者有十大壓力警訊,包括否認、憤怒、逃避社會活動、焦慮不安、憂鬱、疲憊不堪,睡眠不好、急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健康問題等,這些問題與照顧者的態度有關。他提醒照顧者,要看清事實、疼惜自己,因為照顧失智親人是一項長期抗戰,喘息可以紓解壓力,增加照顧能量,自己有適當的休息時間,才能給親人優質的照顧。活動中一位家屬分享照顧失智母親的經驗,因為母親十分依賴她,外籍看護申請不易,其他家人又不願分擔照顧壓力,讓她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甚至中斷生活中的其它活動,專心照顧母親,長期下來卻感不堪負荷。醫療團隊及其他家屬在聽完她的狀況後,建議她可以適時將壓力分攤給其他兄姊,也可以申請居家照護,或是安排母親至日間照護中心,讓自己有時間可以放鬆一下。神經內科主任曹汶龍醫師表示,這個活動將會持續舉辦,不但失智家屬能得到支持力量,醫療團隊也可以從中了解到更多照顧者在生活上遇到的問題,有助於後續的診斷和治療。

照顧失智累人 大林慈濟設支持團體

照顧失智累人 大林慈濟設支持團體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大林慈濟醫院指出,家中有罹患失智症的親人,常讓主要照顧者承受極大的身心壓力,因此成立「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將定期舉辦活動,為失智症病友及家屬提供多元服務,也讓家屬能交流照護經驗、相互扶持,在照顧路上不孤單。在昨(14)日的活動中,除了邀請心理師許秋田與家屬分享「疼惜自己與所愛的人」之外,在暑假期間來醫院當志工的台南慈濟中學同學們,則在一旁陪著阿公、阿嬤玩遊戲,例如丟沙包、撿彈珠、擲尪仔標、挑橡皮筋等,原本靦腆的老人家在志工和同學們的熱情帶動下,也放開心與同學們玩成一片,彷彿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 大林慈濟指出,雲嘉地區老年人口比例在全臺名列前茅,但失智症問題過去卻較未受到重視。大林慈濟醫院除開設失智症特診外,也成立了失智症家屬支持團體,由醫師、護理人員、心理師、營養師、復健師、社工、志工等醫療團隊成員,為失智症病友及家屬提供多元的服務。包括配合活動時間,就近開設失智症特診,病友能就近看診,並有志工協助拿藥,陪伴病友,讓家屬能輕鬆參加活動,學習更多照護資訊,也能有機會喘一口氣。  許秋田心理師與家屬分享失智症患者與家屬在面對疾病時的心理狀態,讓家屬對於自己和病患的狀況都能有更深的了解,例如男性失智症患者常會懷疑太太外遇,這是因為疾病使患者失去優勢地位,突然由強者變成弱者,認為自己是太太的包袱,擔心會失去太太,因此疑心太太外遇。而失智症照顧者在照顧患者時,也需面對各種不同的挑戰。許秋田表示,失智症照顧者有十大壓力警訊,包括否認、憤怒、逃避社會活動、焦慮不安、憂鬱、疲憊不堪,睡眠不好、急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健康問題等,這些問題與照顧者的態度有關。他提醒照顧者,要看清事實、疼惜自己,因為照顧失智親人是一項長期抗戰,喘息可以紓解壓力,增加照顧能量,自己有適當的休息時間,才能給親人優質的照顧。 活動中一位家屬分享照顧失智母親的經驗,因為母親十分依賴她,外籍看護申請不易,其他家人又不願分擔照顧壓力,讓她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甚至中斷生活中的其它活動,專心照顧母親,長期下來卻感不堪負荷。醫療團隊及其他家屬在聽完她的狀況後,建議她可以適時將壓力分攤給其他兄姊,也可以申請居家照護,或是安排母親至日間照護中心,讓自己有時間可以放鬆一下。 病患家屬施冰華帶著母親來參加活動,她表示,在這裡可以遇到有類似問題的人,彼此分享、鼓勵,讓自己感覺「我不孤單」,還得獲得很多醫療上、生活照顧上的新知,希望活動能一直辦下去。對此,神經內科主任曹汶龍表示,這個活動將會持續舉辦,不但失智家屬能得到支持力量,醫療團隊也可以從中了解到更多照顧者在生活上遇到的問題,有助於後續的診斷和治療。 圖:活動中,在暑假期間來醫院當志工的台南慈濟中學同學們,陪著阿公、阿嬤玩遊戲。(照片/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開心度假腸胃卻鬧脾氣?醫師有法寶

開心度假腸胃卻鬧脾氣?醫師有法寶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在緊張忙碌的生活中,若能安排一趟旅行,原本應可達到減壓效果,但若在旅程中未顧好「腸胃大事」,不論是便秘或腹瀉,很可能減壓不成,還惹一身病痛回家。阮綜合醫院消化系內科陳錫榮醫師說,正常的排便習慣從一週三次到一天三次之間,旅行期間因為生活作息改變,很多原本排便順暢的人,也容易在此時不斷趕行程,以致突然「便秘」,糞便在大腸內停留時間過長,水分被過度吸收,以致糞便又乾又硬,面臨卡在結腸又無法順利排出的尷尬窘困。(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實際上從上飛機開始,就有可能打亂生理時鐘,尤其是長途飛行,因為時差的緣故,造成身體弄不清何時該活動、何時該睡覺,加上長時間擠在狹小的座位空間,缺乏足夠運動量,下飛機時很容易覺得肚子腫脹鬱悶。陳錫榮醫師表示,因此只要搭乘長途飛機,就要有心理準備,一上飛機開始適應時差,先將手錶調整成目的地時間,依照手錶時間活動、休息和飲食,不論是在飛行途中或在旅程中,最好每天提早起床半小時,在上午五點到七點之間,盡量嘗試坐在馬桶上醞釀,以督促身體在最短時間內調整過來。在出門之前其實也可以做些準備,如帶平常熟悉的食物或零嘴,以適度安撫腸胃,若擔心旅程中便秘引發不適,可帶些有滑潤腸道功能的「法寶」,如蜂蜜、芝麻糊,還可利用晚間洗完澡後,以精油按摩肚臍臍四周,或是以按摩油揉搓尾椎骨部位,甚至是肛門口,以促進直腸蠕動、加速排便。但有些人旅行時反而容易有腹瀉症狀,多是因為腸胃蠕動太快、大腸來不及吸收足夠水分,以致排出水狀便或是排便次數過多,此外,感染細菌、病毒、寄生蟲或是食物中毒、感冒等也都有可能,通常幾天之內就可自然痊癒,只是會讓人感到掃興不少。陳錫榮醫師指出,在旅程中若遭遇腹瀉,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通常就可恢復體力,但若非常不舒服,可服用止瀉劑,包括抑制腸胃蠕動劑、吸附劑和益生菌等。益生菌就是如表飛鳴等活菌製成的食品,經臨床證實,可改善人體腸道內菌落,但因作用時間長,較適合做腹瀉後保養,至於蠕動抑制劑的使用,對已經出現便血、有腸阻塞病史以及兒童都不適合,尤其是合併持續高燒、腹痛如絞者,則應儘速就醫,不要自行服用止瀉劑。●旅行時如何避免腹瀉一、避免生食:不吃生菜以及攤販所販賣事先削皮的水果。二、不要暴飲暴食:因胃酸易被中和,喪失殺菌效果,而引發胃脹氣三、制酸劑別吃太多:制酸劑也就是俗稱的胃藥,吃太多會讓胃部 PH 值太高,胃酸無法發揮殺菌作用。四、流質不要吃太多:尤其是冰水喝多會降低腸胃自衛能力。

牙齒刷乾淨了嗎? 讓牙菌斑顯示液告訴你

牙齒刷乾淨了嗎? 讓牙菌斑顯示液告訴你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為什麼早晚都刷牙的人,還是有蛀牙的問題,醫師還說是因為牙齒沒刷乾淨,到底怎樣才能知道清潔有沒有徹底?網路文章指出,用牙菌斑顯示片抹在牙齒上,就能用來檢查牙齒刷得乾不乾淨。牙醫診所盧家正院長表示,牙菌斑顯示液可透過顏色標示提醒患者潔牙死角。網路文提到,將牙菌斑顯示片嚼碎,並用舌頭均勻地舔至牙齒的內外側面,有牙菌斑的部位就會被染成紅色。盧家正醫師說,在台灣診所用的是液體的藥劑,可將牙菌斑部位用紅色顯示出來,不僅清楚易見,也有口腔清潔不夠徹底的警示意味。另外刷牙前使用顯示液,可以呈現牙菌斑附著處;刷牙後使用,則能顯示因刷牙方式不正確而殘留的牙菌斑。盧家正醫師表示,口腔清潔不當會導致牙菌斑堆積在牙齒表面,最後會變成牙周病,除了用牙菌斑顯示液來檢查刷牙的清潔效果,平時多注意刷牙方式也能預防牙病。他建議,有牙周病或牙齒不健康的人,吃完東西就應刷牙,立即清除殘留在牙齒的牙菌斑,此外,刷牙容易被忽略的牙縫,也是容易發生蛀牙及牙周病的部位,可以用牙線或牙間刷,徹底清潔牙縫死角。盧家正醫師說,正確的刷牙方式能有效去除牙菌斑,也能避免因刷牙造成的傷害。

葉黃素改善黃斑部病變 吃些甚麼可攝取?

葉黃素改善黃斑部病變 吃些甚麼可攝取?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採訪報導)常常聽到許多老人家在吃「葉黃素」的健康食品,網路、電視購物上販賣葉黃素膠囊、液態葉黃素等都強調對眼睛有益,甚至有的還說能改善老花、近視、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等,不過究竟葉黃素是什麼?對眼睛有什麼幫助?對此台中林新醫院眼科主任陸振邦表示,葉黃素確實對眼睛很有幫助,不過只對黃斑部病變有改善作用,對於是否可改善近視、老花、白內障則缺乏研究數據證實,目前還無法確定。根據統計,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造成已開發國家老年人視力不良的排名第一的原因,陸振邦主任表示,人體眼睛視網膜中有一塊區域叫做黃斑部,而葉黃素是構成眼睛視網膜黃斑部區域的主要色素,這種元素人體無法自行製造,必須透過吃的方式才能得到,像是甘藍菜、菠菜、芥菜、深綠色花椰菜、中醫護眼藥材枸杞等都含有許多葉黃素。陸振邦主任說,太陽光中的藍色光進入眼睛會產生大量自由基,破壞黃斑部,導致黃斑部病變,嚴重可能導致失明,而黃斑部中含有許多葉黃素,葉黃素具有能阻絕藍光的效果,避免藍光對黃斑部造成的損害,防止黃斑部病變。在健康食品購物網站上,有業者甚至強調他們的葉黃素內容物來自金盞花萃取物,但究竟金盞花有何魅力?眼科主任陸振邦說,金盞花中除了含有葉黃素外還含有玉米黃素,玉米黃素的功能與葉黃素相同,對預防、改善黃斑部病變都很有幫助,且兩者同屬類胡蘿蔔素的一種,具有高度抗氧化的效果,能防止眼部老化;不過醫師也提醒,讓眼睛有適當的休息方式才是保護眼睛的不二法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