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一般健檢「做一半」 健康埋隱憂

一般健檢「做一半」 健康埋隱憂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一名科技公司主管陳先生,長年來都只做一般健檢,在他心臟病發搶救回來後,他的體會到健康檢查最怕「做一半」,雖然基本檢查都做了,卻漏了最重要的,不僅未檢查腦血管,連心臟問題也沒有注意,雖然做了靜態心電圖,但不夠深入、詳盡,阮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及預防醫學中心郭振吏主任表示,「一般人做健檢,重要器官都沒檢查到,」更可怕是健檢結果正常,以為沒風險。  高階健檢,不僅可以縮短檢查的時間、大幅提高影像品質,更可以準確提供各部位健康評估,早期偵測腫瘤、中風、心臟病等疾病,並發出警訊。相對於一般健檢,越來越多疾病必須經由高階檢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這些高階健檢包括64切電腦斷層(CT)、磁振造影(MRI)及正子掃描(PET)。磁振造影是一種利用醫學影像透視人體器官病變的檢查。主要是將人體置於強大的磁場中,經過無線電波脈衝,讓人體發出無線電波,再透過電腦影像的處理,把人體內器官、組織結構及病灶做一立體斷層切片影像。可做全身血管攝影以及腫瘤篩檢,能早期發現病灶。正子斷層掃描則是偵測放射性物質釋放出來的正子,注射進入人體,通常會附著於葡萄糖,組成人體的影像,由於許多癌細胞吸收的葡萄糖是正常細胞的3至8倍,因此腫瘤在早期就會被偵測出來。電腦斷層攝影則是用細小的X光射線 360 度環繞受檢者一圈做檢查,再由電腦分析資料,組合成一層層橫切面影像,疊起來可組合成三度空間的立體影像。  阮綜合醫院引進最先進的64切導航式電腦斷層掃描儀,已普遍運用在高階健檢中。和一般X光線,放射性同位素及電腦斷層攝影不同的是,它藉由超微細的電腦斷層切片,利用數位化的影像處理並輔以3D立體重建的技術,來產生立體的解剖構造影像供醫師分析判讀,適用於心臟血管、大腸直腸疾病及肺臟腫瘤的篩檢,並可解除一般民眾對於侵入性的檢查,如心導管、大腸鏡等的畏懼。 阮綜合醫院針對各種高風險疾病的族群、設計出各式的健檢方案,近年來已累積豐富的臨床經驗,不僅幫助許多民眾早期發現病灶,並且協助安排後續的醫療處置,可以成為民眾健康檢查的優先選擇。

廢藥品回收有一套 6步驟教你回收

廢藥品回收有一套 6步驟教你回收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沒吃完的藥堆在家中不知道怎麼丟嗎?彰化縣政府為避免民眾將未用完或閒置、變質之過期不用的藥品隨地丟棄造成環境污染,民眾可將過期藥品(不含玻璃、金屬容器及液體藥品)整理後再送至鄰近的「用藥諮詢與藥品回收站」回收,可統一銷燬。民眾只需依照彰化縣衛生局所制定的6個步驟,就能正確的將廢藥品回收。彰縣衛生局呼籲民眾將回收廢棄藥品及廢容器妥善處理,首先應將容器中剩餘廢棄藥品與包裝外殼分離,再將廢棄藥品倒入垃圾袋中集中收集(請勿棄置於馬桶或水槽中)。再將藥品空瓶(罐)交由清潔隊之資源回收車回收。除了清潔隊資源回收車外,民眾也可將藥品廢容器交給廢容器相關回收業者或投入販賣業者回收點(例如:超級市場、量販店、連鎖藥粧店、連鎖便利商店等)之回收點。處理家中廢舊藥品新方法,靠簡單6個步驟,即可輕易處理家中不要得廢舊藥品。一、將剩餘的藥水倒入夾鏈袋中。二、將藥水罐用水沖一下。注意呦!沖過藥水罐的水也要倒入夾鏈袋中。三、將剩餘的藥丸從包裝(如鋁箔包裝、藥袋等)中取出並將全部藥丸集中在夾鏈袋裡。四、可以用泡過的茶葉、咖啡渣或用過的?手紙等,把它們和藥丸藥水混合在一起。五、將夾鏈袋密封起來,就可隨一般垃圾清除。六、剩餘乾淨的藥袋和藥水罐再依照環保分類回收。

早期篩檢、健康習慣 才是防癌之道

早期篩檢、健康習慣 才是防癌之道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隨著醫學科技進步現代人壽命越活越長,根據衛生署公布國人十大死因,台灣男性平均壽命為七十五歲,女性為八十二歲,但是第一大死因仍是蟬連二十多年榜首的癌症(惡性腫瘤),99年國人因癌症死亡人數已經突破四萬人(41,046人),占所有死亡人數的28.4%,為鼓勵民眾定期接受癌症篩檢,三日上午,花蓮慈濟醫院癌症醫學中心舉辦「要愛不要癌,戒菸戒檳做伙來」四大癌篩檢。根據衛生署公布,前10大癌症順序為,肺癌、肝癌、結腸直腸癌、女性乳房癌、口腔癌、胃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胰臟癌、子宮頸癌等。為了有效對抗癌症,花蓮慈院分為兩個方向進行,第一個就是「定期篩檢早期治療」,像是前十大主要癌症之中的結腸直腸癌(3rd)、乳癌(4th)、口腔癌(5th)、及子宮頸癌(10th)等四大癌症,其實都是可以透過篩檢早期發現提升治療效果的疾病,花蓮慈院社區醫學部許文林副院長表示,透過偏遠鄉鎮接送、社區整合式篩檢、乳房攝影車與院內癌症篩檢快速窗口等方式巡迴花蓮縣十三鄉鎮,去年一整年完成篩檢人次11,783人,其中更發現了36位確診個案。第二個則是積極的「健康促進有效預防」,透過戒除菸、酒、檳榔等致癌危險因子,並且加強體適能來有效預防疾病發生。花蓮縣衛生局鍾美珠表示,現代醫學非常進步,癌症不再是絕症,早期發現就能早期治療,花蓮縣婦女會理事長林月梅也特別感恩花蓮慈院一直以來守護花東民眾的健康,希望大家為了自己的健康,儘快到各大醫療院所與衛生所進行檢查。

惱人的青春痘問題 油性肌膚是主因

惱人的青春痘問題 油性肌膚是主因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臉上的青春痘,雖然不會要人命,卻會讓人煩惱得要命!青春痘不僅影響了絕大多數青少年,堪稱青春期的一大苦惱。但有更多女性即使好不容易渡過難堪的青春期,仍然無法擺脫青春痘帶來的夢魘,在月經週期前後,或是熬夜、壓力大時就又長出許久不見的青春痘。阮綜合醫院皮膚科劉昭宏醫師表示,青春痘又稱為痤瘡,因為好發於青春期而得名,但也有少數病人到了四十多歲仍無法與青春痘絕緣,除了臉部外,頸部、前胸、上臂及上背部都是好發的部位。會長青春痘,最主要的理由就是體質。皮脂腺分泌油脂過多,清潔的次數不足以去除多餘的油垢,或是使用了不必要的保養品、化妝品,掩蓋了毛孔出口,都會使得原已形成的粉刺顆粒發炎腫脹。所以,油性皮膚是導致青春痘最主要的理由。其他因素則如心情不愉快、工作壓力大、失眠等,都會刺激油脂分泌增加,更容易長出青春痘。抑或是生病,小如感冒,大到住院開刀,都可能使青春痘更形嚴重。也有許多女性在月經來之前和月經期間都會長得更嚴重。而導致青春痘爆發的因素,都是因為在這段時間裡,皮脂腺活動旺盛青春痘也多。有些藥物,如治療免疫性疾病的類固醇、抗甲狀腺的藥及減輕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荷爾蒙,都可能使人長更多的青春痘。劉昭宏醫師說,一般而言,常用的治療方法有以下幾種,正確的洗臉方式:每天用中性肥皂洗臉至少兩次,局部塗抹藥水或藥膏,某些藥物更具有光過敏性,僅限於夜間的使用;傳統口服藥,最常使用的是四環素、紅黴素及磺氨類的抗生素製劑,它們能抑制毛囊皮脂腺內的細菌繁殖,進而減少痤瘡的生成;局部注射藥物或切開排膿:可用於較大的囊腫型痤瘡,若配合注射少量的副腎皮質類固醇,可達到快速消炎、消腫的效果;口服維他命 A 酸:對於較嚴重程度的青春痘會有很好效果,一般治療期間為四到六個月,病人應完全配合皮膚科醫師的指示服藥,且孕婦是絕對禁止的。這些藥物的治療方式,健保均有給付,但口服維他命 A 酸則需事前通過審核。另外,針對失眠、便秘或月經前的緊張狀態,若給予適當治療,也能在青春痘的控制上,發揮很好的輔助效果!

嘴歪眼斜口水不止 當心顏面神經麻痺

嘴歪眼斜口水不止 當心顏面神經麻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不曉得大家有沒有過一覺醒來嘴巴歪斜、眼睛閉不起來、說話口齒不清、吃東西直流口水的經驗呢?多數這樣患者會擔心是不是中風了?。其實,這是顏面神經麻痺,又有人會稱之為臉中風(台語)。阮綜合醫院神經內科陳巧霓醫師表示,它跟真正的中風不同,中風為血管性疾病,可能是阻塞或出血;顏面神經麻痺則多數人發生原因不明,少部份為病毒或細菌感染造成。中風患者單純以顏面神經麻痺表現並不常見,患者多半會伴隨肢體無力或麻痹以及其他神經學症狀。此狀況發生在男性女性的比例相當,更不是老人的專利,各年齡層都可能遇到,不過糖尿病患者的比例可能高一些些;有少數患者甚至會在多年後再次發生,可以是與第一次發病的同側臉,亦可能是另一側。顏面神經麻痹發生的時間常在一兩天之內,少數患者在發病前會有耳後痛的症狀,另外有些人會覺得患側臉部感覺變的比較鈍。此外,有些人還會感到嘴巴乾、味覺異常、眼睛乾澀刺痛、聲音聽來異常的大聲或聽來不真實等,這與顏面神經受損的部位有關。陳巧霓醫師說,治療的部份則多為症狀治療,例如無法閉眼的人可戴上眼鏡或眼罩,眼睛乾澀會痛者則可使用人工淚液或塗上眼藥膏幫忙隔絕刺激物直接接觸角膜,中醫的針灸也可能有些幫助。藥物的部份,一般可再發病的前一兩週使用較大量的類固醇降低顏面神經發炎,縮短一些復原時間;在發病的三天內使用效果似乎較佳。糖尿病本來就控制不佳的患者,或者有胃腸潰瘍的患者,由於大量的類固醇可能會讓這些情況惡化,要不要使用可視情況與醫師討論。

家長照顧過動兒 親職教養最為重要

家長照顧過動兒 親職教養最為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專注力不足、容易分心、動來動去無法安靜下來、行為衝動不經考慮等,這些是注意力缺陷過動兒童(以下簡稱為過動兒)最主要的行為特徵,這使得過動兒在學校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互動產生多方面的適應困難,且往往惡性循環地讓以上的行為特徵更加嚴重;這些情形對父母所產生的衝擊與挑戰則呈現在他們對過動兒的教養態度。其中,父母假如使用不適當的管教方式,不僅讓小孩的行為問題得不到改善,長久下來,則轉變成複雜的青少年問題行為,例如,被霸凌、犯罪、輟學問題,甚至可能影響成人期的社會與家庭功能。關於過動兒在青少年期的犯罪行為研究顯示,長期多元的合併治療策略(藥物治療加上親職訓練團體、家族治療、以及個別的社會互動技巧訓練)能有效降低青少年期犯罪行為的發生。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陳三能主任表示,親職訓練團體主要以增加父母對孩子特徵行為的理解力與同理能力,及提供處理孩子問題行為的教養技巧。這對常在教養小孩的自我期待和處理小孩在學校的行為問題中感到壓力與無助的父母們,除了帶孩子接受門診的藥物治療外,又多了一項加強親職教養能力、調節壓力情緒與心理支持的選擇。親職教養能力方面,親職訓練團體主要以改變家長不恰當的教養行為,如不停的責罵、嚴格處罰、過度注意小孩等負面行為,而以正向的教養態度面對小孩,專注於小孩的正面行為,規劃每日與小孩的互動時間與方式,塑造小孩聽話行為的技巧等。當父母能夠在家中配合團體的教導原則,與執行團體所規定的回家作業,並且能夠對小孩進行前後一致的獎勵及懲罰的方法,則可以儘早改善小孩的問題行為,而且改善效果更可延伸至學校及其他生活環境。 

氣溫變化大 保護氣喘兒避過敏原

氣溫變化大 保護氣喘兒避過敏原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近來高溫炎熱,冷氣房進進出出,許多家中有過敏氣喘患童便感到鼻子不適,噴嚏連連﹗阮綜合醫院小兒過敏科醫師于靜雯表示,在門診中,每當告訴父母,小寶貝是氣喘兒時,很多家長多半有些驚慌失措,以為是醫不好的病,其實找出致病因子,避免誘因,耐心和醫師密切配合,大多數都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氣喘病是一種慢性呼吸道發炎、阻塞性疾病。遺傳、環境、感染、藥物等因素誘發出來。症狀因人而異,分清微、中度、重度。大多數兒童屬輕度氣喘,表現多為咳嗽厲害、慢性咳嗽、夜間咳嗽.偶爾才聽到喘鳴聲,經常家屬抱怨小孩幾乎天天吃藥,別忽略他可能是氣喘兒。典型氣喘症狀為咳嗽、呼吸急速、呼吸困難、喘鳴聲、胸痛、不好睡眠、疲累,家屬應多注意。台灣的氣喘兒盛行率逐年上升,年齡也愈來愈小,全世界國家亦是如此。大環境空氣汙染如工廠、機、汽車排棄物:NO2、SO2、游離基等造成呼吸道上皮細胞傷害,也使過敏原進入呼吸道而提早致敏。過敏原因國家不太相同,歐美以花粉為多,台灣則以塵、灰塵最常見,其次是蟑螂、貓、狗、黴菌。過敏原的避免:如家中不要有地毯、布沙發、布抱枕,不要蓋毛毯、毛巾被,不要養貓、狗有毛寵物等,症狀可改善三至四成。氣喘兒多因過敏、呼吸道感染、日夜溫差大、二手煙,導致氣喘發作。如家中有氣喘兒,最好準備一些氣管擴張藥物,免得臨時發作需跑急診。藥物一般分舒緩及控制藥物。舒緩藥物如短效氣管擴張劑,控制藥物如抗發炎(吸入型類固醇、白三烯抑制劑、茶鹼等)藥物,劑型有口服、吸入、針劑等型式,因病狀給予。家長一般觀念認為給予吸入型藥物,小孩便是屬嚴重型氣喘,會一輩子依賴吸入型藥物,其時只有短效氣管擴張劑會有依賴問題。吸入型藥物快速進入呼吸道,作用快、藥量少:規則吸一整年才口服藥一顆劑量,相對可減輕症狀也減少吃藥。當小孩幾乎天天吃藥或者頻繁使用短效氣管擴張劑,除了感染,他的呼吸道可能處於長期發炎狀態。  若經常氣喘發作,呼吸道發炎厲害會有氣管纖維化現象,1~2成氣喘兒終身不會好跟此有關。規則吸藥來穩定呼吸道發炎,比長期吃藥好。配合醫師給藥,終至病情達到最好控制,改善生活品質。于靜雯建議氣喘兒可以適當地運動,若運動完會有劇烈咳嗽、呼吸困難、喘鳴,就要停止,且最好別在冷空氣下跑步,容易導致氣管收縮。溫和運動如散步、騎腳踏車、溫水游泳較適合。最後也要提醒父母,兒童如氣喘發作時,如有備藥先配合醫師指示處理,如果仍呼吸困難、喘鳴聲、胸悶甚至發紺,應儘速就醫。

低頭族愛玩手機 小心成「媽媽手」

低頭族愛玩手機 小心成「媽媽手」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媽媽手」不只是媽媽才會得,拇指過度施力、常使用手機的「低頭族」都有可能造成媽媽手。阮綜合醫院骨科鄭名村醫師表示,大拇指長期過度施力會引起接近底部的腫痛,造成大拇指或手腕活動不便,病理上是因肌腱滑膜使用不當或過度,發炎造成持續疼痛和腫脹,甚至無法使力。常見於中年婦女或生產過後的婦女。大多和日常生活中不正確用力,或是反覆用力過度有關,如洗衣服、扭毛巾等。媽媽們因懷孕未期賀爾蒙的改變,滑囊及關節本來就容易產生輕微發炎症反應,在這種時候只要稍微施力不當,如抱小嬰兒時手腕過度彎曲、大拇指過度外展等,便容易出現 「媽媽手」。但是「媽媽手」並不是媽媽的專利。如果爸爸照顧嬰兒,也容易得到這個病症。其他行業中,如果是工作中需要長時間重覆使用拇指施力,也可能會得到媽媽手,最常見像是長時間打字的職業、長期握筆的文字工作者、單手端著沉重餐盤的服務生、必須將書本上架的圖書館員工、常使用手機的「拇指族」,都屬於高危險群。另外,現代人使用電腦滑鼠的時間日益增加,而長期做伸展手腕及大拇指的動作,很有可能也會得到「媽媽手」。其實「媽媽手」的治療並不困難,只要適當的休息、避免長時間或重覆過度使用拇指的動作、平時多多熱敷、局部輕輕按摩,並配合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大都可以奏效。如果必須應付工作或日常生活所需,可以穿戴護具,也可達到舒解大拇指肌腱的作用。但若是症狀嚴重,已造成日常生活極大不便的人,則建議局部注射少量類固醇一至三次,能迅速降低發炎,效果立竿見影,也可以根治。另注射類固醇的缺點是有可能使局部的皮膚萎縮,或是傷到指神經,也有造成細菌感染的可能性,但是這些情形通常是可以避免的。少數無法改善的病例,可以考慮接受手術。手術技術並不會困難,只須要局部麻醉,手術時間約二十分鐘左右,傷口很小,疼痛很輕微,不須要住院,在門診安排就可以。手術後約一星期保護手腕即可,之後便可以大大改善,很快可以恢復工作。提醒辛苦的媽媽們,平日要多多注意自己的身體,一旦手腕處出現不適症狀時,千萬不可要勉強繼續抱小孩,應及早就醫診治。但是治本之道還是平日適量運動,以增加四肢肌肉的耐力。

高血壓控制不當 易破壞腎、心血管

高血壓控制不當 易破壞腎、心血管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一名中年男子因為經常頭痛難耐而到醫院看診,檢查後發現,血壓竟飆高到200mmHg,他一臉訝異地直說:「我怎麼可能有高血壓!」像他這樣罹患高血壓,卻不自知的民眾其實不在少數。阮綜合醫院腎臟內科劉怡俊主任表示,高血壓是現代上班族最容易罹患的疾病,更是無形的健康殺手。由於工商進步,人們的步調較以往相對更快。沒有人想忙碌了一生後,換來的是高血壓這一類的慢性病纏身。為何說「高血壓」是無形健康殺手?劉怡俊表示,因為高血壓剛開始初期的症狀有時並不明顯,常見包括頭暈、頭痛,之後逐漸出現心悸、呼吸困難、耳鳴、流鼻血、胸部不適、後頸發硬…等。但卻是引發心臟病和中風最主要的危險因素之一,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中有一半都有高血壓的病史。高血壓的出現,跟飲食習慣和生活型態有密切關係,例如鹽分攝取過多、肥胖、抽煙、飲酒過量、飲用過多的茶和咖啡、情緒緊張、壓力過大。另外,家族有病史的人也比較容易罹患高血壓。其實只要能控制血壓,就能大幅降低中風機率,但台灣的控制率並不算好。控制不良,與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以及沒有遵從醫囑按時服藥等都有密切關係。高血壓一旦未受到良好控制,容易產生嚴重併發症。最常見也是最易致命的就是腦中風,包括腦溢血和腦梗塞。腦溢血是指由於血壓高導致腦部微血管破裂,引起腦出血的疾病。腦梗塞則是由於高血壓使腦部動脈內形成血栓,腦細胞遭到破壞,造成部分腦部組織壞死。  其次是心力衰竭,因為長時間血壓升高的人,心臟要增加工作,逐漸變得肥大,直到再也不勝負荷,便會引致心力衰竭,造成嚴重的呼吸困難,即稱為心臟性哮喘,另外還會引致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疾病。  甚至連腎臟也無法逃離病變厄運,因為腎臟動脈若遭受到高血壓的強大壓力,腎內的小動脈會漸漸產生變化,形成腎硬化,最後導致組織被破壞而變萎縮,出現尿蛋白、血尿、腎衰竭等症狀,甚至轉變成尿毒症。  每個人只要活得夠久,就有九成機率,會得到高血壓。但只要能確實控制飲食和改善生活習慣,就能預防和改善血壓高的情況。飲食上可把握「少鹽少油」的原則,含有味精、蘇打粉、防腐劑、醬油、雞粉等食品不可多食,以免對治療高血壓用的利尿劑造成干擾。最重要是每天測量並記錄血壓,就能遠離心血管疾病的威脅。

胃酸過多傷胃 飲食需定時定量

胃酸過多傷胃 飲食需定時定量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擔任會計的史小姐來到醫院時,神情顯得相當疲累。她說,最近工作繁重,加上青春期的孩子在學校表現欠佳,累得她猶如蠟燭兩頭燒,常常會一天只吃一、二餐果腹充飢,沒想到現在連身體健康都出現問題。剛開始時她常覺得噁心,腹漲、食不下嚥,史小姐說,原本不以為意,沒想到後來連臉都經常發麻,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阮綜合醫院超音波室主任張維興從史小姐症狀的描述研判,可能和胃酸有極大關係。胃酸,其實是一種濃度與鹽酸差不多的強酸,藉著強酸特性消化分解食物,人體也只有胃壁組織能夠承受得了。史小姐更提到自己不時感到噁心、甚至臉部發麻,臨床上看來,可能是輕微的胃食道逆流,也就是說胃酸分泌有過多的現象。和她的不正常用餐習慣,有極大相關。因為胃酸時時都在分泌,為了不要讓胃壁「負擔」太重,所以人要定時定量,適當進食,讓胃酸能發揮功能。但如果進食不規律,老是空著肚子,胃酸很容易分泌得比原本需要的多;長期以往,短時間也許感覺不出會對身體健康造成什麼影響,但是拖久了,就可能傷到胃壁。長期胃酸過多,出現胃痛、胃消化性潰瘍、胃出血、阻塞到潰瘍的可能性也會因此增加。張維興表示,要避免胃酸過多,並不困難,只要從生活小細節上多注意。平常盡量避免空腹,但也不宜吃太飽,凡事以八分最佳;如果到了用餐時間,沒有饑餓感,建議可以喝點牛奶、或者吃些蘇打餅乾,填填胃。但另一方面,卻不能忽視罪魁禍首,導致食慾不振壓力和心情不佳。要徹底解決食慾不振,還是要學會放輕鬆,適度調節心情,紓解情緒,才能讓飲食習慣恢復正常。在用藥上,當胃酸過多引起胃部不適時,也是制酸劑的使用時機。一般建議,用餐後食物還停留在胃部,會中和大部分胃酸,可以在餐後一小時再服用較恰當。制酸劑是屬於症狀治療,恐怕不適合長期服用。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