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斷食後再進食 小心「再進食症候群」

斷食後再進食 小心「再進食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蔡孟澔/綜合報導)喜歡在吃吃到飽之前,先餓肚子的民眾注意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近日收到一名7 5歲無糖尿病史的蕭老太太,過去一週少量進食,病發前天,自覺食慾變佳而大量進食,飯後發生意識不清、手腳抽搐,類似癲癇的症狀。家人緊急送醫,診斷發現,是長期斷食,再次飲食所引發的「再進食症候群」。蕭老太太過去無腎臟相關疾病,急診電腦斷層並未發現新的腦中風或血管梗塞。腎臟內科醫師劉文勝向病患和家屬詢問後發現,蕭老太太在病發前一天,自覺食慾突然變好,所以那天吃得很多。血液和生化檢查發現,蕭老太太血糖高達228mg/dl(正常範圍為空腹94-118mg/dl,進食後兩小時<200mg/dl),經過診斷,才發現是「再進食症候群」。劉文勝說明,長期斷食突然再次進食後,高血糖引發胰島素大量分泌。導致原本因體內飢餓而暫時休眠的所有細胞,同一時間因胰島素作用而大量活化,將血中的鉀、磷、鎂吸收到細胞中,進而引發電解質失衡,就會造成意識不清、肌肉無力、心律不整,嚴重甚至會致命。劉文勝表示,現在營養及生活條件進步,這類住院患者較為少見。但老年人免疫力較差,常有合併病症,造成食慾不良,因此進食減少的病患常常有合併低血鈉現象,若鹽分補充太快,在年紀大、瘦小、低血鉀的女性患者身上,更容易因為血液鹽分上升太快而引發腦部細胞受損,臨床照顧上更應該小心。此外,劉文勝提醒,年長者進食要定時定量,切忌勿暴飲暴食,生活作息要規律正常,年輕族群若過度節食,再大量進食也是「再進食症候群」的高風險群。劉文勝補充,若有營養和進食困難的相關問題,請尋求醫療專業人員協助,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風險和疾病。

遠離口腔癌!檳榔OUT健康IN

遠離口腔癌!檳榔OUT健康IN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檳榔,危害了許多人的健康,更讓許多人的幸福、家庭的美滿因此而破碎。根據統計顯示,台灣每年有2,300人死於口腔癌,9成患者都有嚼檳榔習慣,基隆衛生局提醒,喝酒、抽菸又嚼檳榔的民眾,罹患口腔癌的風險是一般人的123倍,因此呼籲民眾最好盡快戒檳榔、遠離口腔癌。 基隆市信義區衛生所主任張賢助表示,台灣每年有5,800人發生口腔癌,有2,300人死於口腔癌,口腔癌不論是發生或死亡的平均年齡都要比其他常見的癌症要早10到20歲,也是中壯年男性最常發生的癌症。 2004年國際癌症研究中心(IARC)已證實,檳榔子本身是人類第一類致癌物,即使不加紅灰、白灰、荖花、荖葉,光嚼檳榔就會致癌,張賢助主任也強調嚼檳榔、抽菸及喝酒更是口腔癌常見的三大危險因子,因為嚼檳榔,罹患口腔癌的機率是沒有該習慣者的28倍,若嚼檳榔又吸菸,罹患口腔癌的機率則提高為89倍,如果酗酒、嚼檳榔、吸菸三種危險因子都具備的人,罹患口腔癌機率比完全沒有這些習慣的人,高出123倍。 此外基隆衛生局也提醒有嚼檳榔的民眾,了自身的健康著想,應善用政府的資源接受口腔黏膜檢查,為了減少檳榔對於健康造成的危害,呼籲紅唇族們,趕快戒掉檳榔,沒有嚼過的人,更別輕易嚐試!

不可掉以輕心!應定期與規律癌症篩檢

不可掉以輕心!應定期與規律癌症篩檢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為鼓勵醫院推動癌症篩檢,宜蘭縣衛生局特於今(101)年8月3日舉辦「癌症防治績優醫院頒獎暨經驗交流研討會」,表揚宜蘭縣多家醫院在建立院內癌症篩檢政策與管理方面優良,廣泛運用門診主動提示系統,包括前端掛號列出應執行篩檢項目,看診系統自動跳出醫師應執行檢查畫面,看診結束系統列出提示單,主動告知病人應定期接受癌症檢查等等,讓民眾接受篩檢機會滴水不漏,以此之綿密佈網,監守把關之敬業精神,使更多民眾因而受惠。宜蘭縣衛生局表示,根據本縣推動四大癌症篩檢統計資料顯示,99~100年針對無症狀健康民眾進行篩檢共計完成182,792人,其中發現癌前期病變有4,089人(大腸瘜肉1,533人、子宮頸癌前病變1,260人、口腔癌前病變1,296人),篩檢異常率為2.23%,經診斷確診為癌症個案有237人(大腸癌80人、子宮頸癌37人、乳癌83人、口腔癌37人),佔篩檢個案數之1.30‰ ,共計拯救4,326人生命。以衛生署四大癌症各分項統計分析得知,每24位50歲以上民眾,就有1位發現有大腸息肉或大腸癌,每70位30歲以上接受篩檢的女性,就有1位發現有子宮頸癌前病變或子宮頸癌,每128位30歲以上吸菸或嚼檳榔民眾,就有1位發現有口腔的癌前病變或口腔癌,每167位45歲以上女性,就有1位發現有乳癌。因此衛生局呼籲,癌症雖是多因子演變形成的疾病,但可透過定期與規律篩檢,早期偵測。政府目前提供四項癌症篩檢均為免費,民眾應定期接受篩檢,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炎炎夏日 中暑該怎麼解毒?

炎炎夏日 中暑該怎麼解毒?

中暑俗稱「發痧」,是指在日光下曝晒、高溫和熱輻射的長時間作用下,人體體溫調節障礙,水、電解質代謝紊亂及神經系統功能損害等症狀的總稱。包括日射病、熱痙攣、熱衰竭、熱射病,四者可以單獨出現,亦可合併出現。顱腦疾病的患者,老弱及產婦耐熱能力差者,尤其容易中暑。高溫工作 小心中暑中暑的原因有很多,在高溫的車間工作,如果再加上通風差,就極易發生中暑;田間及露天工作時,受陽光直接曝晒,再加上大地受陽光的曝晒,使大氣溫度再度升高,使人的腦膜充血,大腦皮層缺血而引起中暑;在公共場所、家族中,人群擁擠集中,熱氣集中,散熱困難。中暑是一種威脅生命的疾病,若不給予迅速有力的治療,會引起抽搐和死亡、永久性腦損害或腎臟衰竭。核心體溫達41℃是預後嚴重的症狀;體溫若再略為升高一點,常可致死。老年、衰弱和酒精中毒者,可加重預後處理。西醫怎麼治療中暑呢?首先要做的是:迅速離開易引起中暑的高溫環境,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休息;解開衣釦和褲帶,把上身稍微墊高,然後先用溫水敷頭部及擦全身,然後用冰水或井水敷患者的頭部,或用酒精遍擦全身。同時,幫患者降溫,按摩四肢及皮膚,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加散熱能力。如果患者神志清醒,給予大量的冷茶或糖水、鹽水、蘇打水、西瓜汁等。中醫怎麼治療呢?重按合谷、內關、人中穴,以患者醒著時按摩;然後按委中穴,按足三里穴1分鐘,待其清醒後,取坐姿,再按風池穴15至20次。熱盛傷陰:發燒、口乾、舌質紅或絳、脈細數,宜清熱生津。鮮竹葉3至5錢、生石膏1兩(先煎)、麥冬2至3錢、石斛3至4錢、甘草2錢半,以水煎,每日分2次服。氣分實熱:高燒、無汗、口乾而渴、脈洪大,宜清解氣熱。生石膏1至2兩(先煎)、知母3至5錢、甘草1錢半至3錢、香薷2錢,以水煎服。文章摘自:人類智庫/常見病速效自療作者:健康中國名家論壇編委會/編著、張九峰/審訂http://www.uho.com.tw/book.asp?id=1427

少時荒唐今醒悟 「莫那魯道」林慶台受家扶表揚

少時荒唐今醒悟 「莫那魯道」林慶台受家扶表揚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由家扶基金會主辦的「101年金扶獎─傑出自立青年表揚」活動,昨(12)日於台北表揚五位年幼失怙、來自單親家庭的傑出自立青年,期許獲獎人能成為家扶受助兒童最佳的楷模。五位獲獎人中,有人是科技新貴、大學教授,也有人是企業公司負責人,其中飾演國片《賽德克‧巴萊》中莫那魯道一角的素人演員林慶台,年輕時也是家扶扶助的孩童之一。林慶台小時候因家庭因素,曾經度過一段荒唐的歲月,抽菸、打架、喝酒樣樣來,後來生了一場大病讓他重新思考人生方向,才走上傳教之路回饋部落。家扶基金會指出,這五位家扶傑出自立青年簡明正、林條金、王吉俊、林慶台、陳啟雄,目前已是科技公司主管、企業公司負責人、知名演藝人員、大學教授,都是各行各業最傑出的菁英。這五位傑出自立青年的艱辛成長歷程,以及奮發向上的精神感動評審委員,家扶特地在表揚會上安排「時光隧道」,讓五位傑出自立青年分享他們感人的成長故事,同時激勵同處逆境的年輕學子突破困境、永不放棄。因國片《賽德克‧巴萊》而聲名大噪的素人演員林慶台,在很小時候父親就過世了,母親獨自扶養四名年幼的孩子,家裡經濟十分拮据,林慶台成為宜蘭家扶中心第一代的認養童。小時候因原住民與漢人的差異,讓他學習受到許多歧視與挫折,曾對自己存在價值產生懷疑的他,重新在棒球領域找回自己。但在國中時期,因為遭受到霸凌,讓他開始不適應學校生活,學會抽菸喝酒與打架;畢業後為了分擔家計,林慶台很早就進入了職場,但工作遭受到文化差異的衝擊,林慶台又再度自甘墮落的封閉自己,而一場大病才讓林慶台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選擇進入神學院讀書,從此踏上了傳道之路,並回到部落服務。家扶基金會常務董事彭明聰表示,家扶從昔日接受國外援助到自立,62年來已陪伴17萬餘名的國內貧困兒童成長自立,有相當多受家扶扶助的青年都會回到家扶中心娘家,和目前正在接受幫助的學子們分享自己成長奮鬥的歷程,並且鼓勵他們克服逆境、勇往直前,甚至成為家扶的認養人、助學人。家扶基金會執行長王明仁指出,這些家扶的自立青年在成長過程中,曾面臨家境窮苦、環境險惡的境遇,挨餓受凍是家常便飯,甚至都打著赤腳上學,而最擔心的莫過於家貧而放棄升學。面對這樣的困境他們不灰心失志,將這些歷程視為上天給予砥礪志節的機會,並秉持「受人點滴恩惠,當思泉湧以報」,在他們行有餘力時開始回饋社會,擔任家扶的認養人、扶幼委員,義務支援家扶中心各項扶幼工作。家扶基金會期盼能透過五位傑出自立青年的故事,激勵同處困境的年輕學子奮發向上,並讓生長於幸福家庭的孩子,也懂得惜福感恩及助人的道理。圖:素人演員林慶台,小時候接受家扶基金會的扶助,今獲表揚,希望能透過自身經歷勉勵家扶學子。(照片/家扶基金會提供)

青少年動起來 別當四眼田「薯」!

青少年動起來 別當四眼田「薯」!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暑假期間兒童及青少年可能因減少了學校的體育課,增加了面對螢幕時間,增加靜態生活,造成體能衰退、影響視力,增加肥胖機率,影響健康。國民健康局特別呼籲家長應特別留心兒童及青少年每天面對螢幕的時間,鼓勵他們要趁著暑假多活動,加強健康體能!國民健康局於98年進行國民健康訪問調查,100年進行「高中、高職、五專學生健康行為調查」,有關看電視、玩電腦或打電動的情形,以及運動時間的調查結果:98年6-11歲兒童平日看電視及打電腦的時間平均約為2小時,假日約為平日的2倍,平均約為4小時。100年有49.9%的高中生每週有3天以上看電視、玩電腦或打電動超過2小時,其中男生的比率又較女生為高。100年有71.7%的高中生運動未達每天30分鐘、每週3天的頻率,其中女生的比率又較男生為高。世界衛生組織建議5-17歲兒童及青少年每天應有至少60分鐘,中等費力到費力程度的身體活動,美國兒科醫學會則建議2歲以下兒童不要看電視,2歲以上的兒童每天觀看螢幕的時間不應超過1-2小時。國外研究也指出,每週身體活動時間越多的兒童,每天面對螢幕的時間就越不容易超過2小時。兒童及青少年正值成長階段,為了維持身體的正常發育,父母應該鼓勵子女在暑假期間多參與各種活動、運動、家務勞動等,保持每天足夠的身體活動量,並減少看電視、玩電腦、手機及打電動的時間,才能健康過暑假,以充沛的活力迎接新學期的到來。國民健康局也指出,適當的身體活動,除能增加心肺健康及肌肉力量、增強免疫力外,亦可增加活力、自信、促進認知功能,有助於放鬆及戒菸,並能協助減少憂鬱等好處。對於不常運動的小朋友們,以漸進的方式增加活動的時間、頻率及強度,以達到每日活動的建議量。即使沒有達到每日活動建議量,只要增加身體活動也比不活動帶來許多健康的好處。

夏日溺水意外多 戲水基本常識不可少

夏日溺水意外多 戲水基本常識不可少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夏日戲水活動多,溺水意外也頻傳,大林慈濟醫院急診科醫師黃俊卿提醒,溺水者第一時間的救援相當重要,若搶救上岸應迅速予人工呼吸,此外大家常在電視戲劇中看到,有人擠壓溺水者腹部讓水吐出,這種方式純屬娛樂效果,可能傷及內臟或肋骨,沒有必要,民眾不要模仿。黃俊卿醫師解釋,通常溺水者可能因為缺氧而對腦部造成傷害,後續為多重器官衰竭甚至死亡,因此搶救上岸後應迅速予人工呼吸,採吹氣給氧動作,若在給氧中發生嘔吐情況,可以將傷者身體轉向側邊為其清除異物,最重要的是,再進行人工呼吸前,應檢查溺水者口腔沒有殘留物體阻礙呼吸道後,再繼續進行人工呼吸,以免異物進入溺水者呼吸道而造成更嚴重的窒息。造成溺水主因,黃俊卿醫師表示,像是危險水域、水中肌肉痙攣等都是溺水主因,若不慎在水中發生抽筋的狀況,黃俊卿建議,應該盡量保持鎮定,先深吸一口氣使背部浮出水面,如果是小腿和腳趾抽筋,用手抓住腳尖向後拉,另一手壓住膝蓋幫助伸直,手指抽筋的話則將手掌用力握拳再用力張開,反覆數次後便能舒緩症狀,另外,採水母漂姿勢將雙手下垂或雙手抱膝,人體比重與水相近,吸氣後放鬆身體便可以漂浮在水面上,一段時間後再適時換氣就可爭取時間,等待救援。夏天溺水意外多,下水前應該做好相關準備以防憾事發生,即使意外發生也要冷靜應對。黃俊卿提醒,下水前要記得做好暖身運動,讓肌肉做好延伸運動能避免過冷的水溫刺激血管收縮,使得血流緩慢而不能滿足肌肉運動的需要產生痙攣,而下水前應該注意是否有身體不適狀況,也要避免飲酒後游泳;情緒不穩定時更是要避免下水,另外選擇有救生員或救生設備的水域,才是戲水安全之道。

健走簡單又實惠 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

健走簡單又實惠 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在臺北市平均約每1小時51分鐘就有1位市民因癌症死亡,有鑑於近年來癌症的高盛行率威脅本市市民的健康,且證實癌症死亡率約有30%是由較高的BMI(身體質量指數)、蔬果的攝取不足,缺乏身體活動、抽菸及喝酒造成。在所有的運動方式中,「健走」是最簡單又經濟實惠的休閒運動方式。走路可以燃燒脂肪、強化心肺功能;也能愉悅心情、提升睡眠品質,每天健走30分鐘以上則更可幫助減重及降低血壓、心血管疾病罹患機率,是國人目前最普遍的運動方式,除可達到健康、減重,又可促進良好人際互動。根據衛生署癌症登記相關資料顯示,自民國71年起,癌症即躍居國人十大死因首位30年,占臺北市民十大死因首位亦達39年。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癌症的初段預防至少可以減少30%的癌症個案,歐美國家經驗,推行子宮頸癌、乳癌、口腔癌及大腸癌篩檢,已大幅降低癌症死亡率。衛生局健康管理處林莉茹處長呼籲,為了您的健康及家人的幸福,請養成運動習慣及參與各項癌症篩檢,參加健走活動市民可獲市民健康卡1點,每參加1種癌症篩檢可集4點,首次乳癌或大腸癌篩檢者可集6點,相關訊息請撥打1999臺北市民當家熱線轉1845洽詢。

醫訊/抗癌健走 健康篩檢逗陣來

醫訊/抗癌健走 健康篩檢逗陣來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適當運動可以提高身體代謝,增強免疫力,且健走被公認是最容易執行的健身運動項目,也是全世界最多醫師與健身專家建議的運動處方之一。根據統計,在美國就有超過8千萬以上的民眾是以健走做為最主要的運動模式,在日本最活絡的社區運動組織也是健走社團。在臺灣,也有越來越多的民眾選擇以健走做為主要的健身運動項目。因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將在臺北市文山區政治大學舉辦環山步道抗癌健走活動,鼓勵癌症病友及一般民眾透過健走活動,體會健康的重要,同時現場提供癌症篩檢服務及體適能檢測,包括糞便潛血檢查、口腔黏膜檢查、乳房X光攝影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或人類乳突病毒(HPV)採檢服務,只要參加篩檢活動,都有機會獲得精美好禮。健走活動時間:101年8月26日(日)健走活動地點:臺北市文山區政治大學健走活動洽詢:(02)2826-1857,台灣癌友運動發展協會陳劉裕先生篩檢活動洽詢:(02)2234-3501,臺北市文山區健康服務中心

靜脈曲張別輕忽 當心變腿部潰瘍

靜脈曲張別輕忽 當心變腿部潰瘍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住在嘉義的56歲的羅先生近七個月以來為右腳踝上的潰瘍所苦,四處尋醫皆無法改善,且日益惡化,至嘉義基督教醫院,經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陳建彰醫師診治後,發現竟是靜脈曲張惹的禍,在接受微創雷射手術治療後,傷口逐漸縮小,於術後50天完全癒合。心臟血管外科陳建彰主任說,羅先生的腳是所謂的「鬱血性皮膚炎合併潰瘍」或稱「靜脈性潰瘍」,這種潰瘍是由於長期腿部靜脈壓過高所引起,患者的小腿下半部與足部會出現皮膚色素沉著與皮膚增厚的現象,醫學上稱此現象為「脂化硬皮症」。由於皮膚會乾癢,患者經常不自覺地抓癢而導致微小傷口產生,有時雖無抓癢也會因皮膚表面逐漸糜爛而形成自發性的傷口,這些傷口由於血液回流不順暢的關係,會逐漸擴大而變成慢性潰瘍。根據國外的統計,靜脈曲張發生的比例相當高,年齡大於四十歲者,超過三分之一腿部有不等程度的靜脈曲張。許多人對靜脈曲張不太在意,認為那僅僅是美觀的問題,殊不知靜脈曲張的出現其實就是代表腿部的靜脈壓力已經有過高的現象,其症狀如小腿腫脹、站力時易酸麻疲憊、局部刺痛、灼熱感、夜間睡眠腿部抽筋等。陳建彰主任表示,由於靜脈曲張屬於整合性治療,治療前仍需檢查是否有靜脈主幹逆流的問題。最嚴重如靜脈性潰瘍,則須找出靜脈高壓的來源,對根本問題加以手術或雷射治療,並配合正確的傷口照護方式,方能痊癒。許多人因同一腳上混合著各種輕重不一的靜脈曲張病灶,因此必須以整合性治療方式處理。目前靜脈曲張微創手術,可以採局部麻醉,門診手術的方式進行,手術結束後休息約30-60分鐘即可回家,無須住院,以節省現代人寶貴的時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