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滑水道嗆到罹肺炎 胸痛發燒就須注意

滑水道嗆到罹肺炎 胸痛發燒就須注意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開心放暑假,很多小朋友最愛玩水,臺中市廖姓九歲女童泳罷返家,隔日隨即出現高燒不退、咳嗽不止等症狀,送醫檢查才發現罹患急性肺炎。臺中慈濟醫院小兒胸腔暨急診科吳漢屏醫師問診得知,女童在泳池溜滑水道時不慎嗆水,推斷因此而引發吸入性肺炎釀禍。他表示,這類肺炎如未及早確診、好好控制,可能導致呼吸窘迫,甚至引發敗血症,提醒家長盛夏消暑同時也要提高警覺。廖小妹妹,一放暑假就到親友家玩耍,一群孩子開開心心到游泳池玩水、溜滑水道,誰知道返家後發燒、咳嗽,整個人像洩了氣的皮球,媽媽以為是中暑,刮痧、睡冰枕處置後,半夜額溫仍近四十度,隔日在附近診所看診服藥,溫度仍降不下來,女童連肺肋骨下緣也感到疼痛,媽媽驚覺不對,送臺中慈濟醫院急診室,照肺部x光才發現罹患嚴重的肺炎。 臺中慈濟醫院小兒胸腔暨急診科吳漢屏醫師表示,廖小妹妹右上肺呈現一大片肺炎區塊,了解罹病過程,得知女童溜滑水道時曾經嗆水,加上數小時後隨即出現發燒、咳嗽、胸痛等症狀,懷疑是因嗆水導致吸入性肺炎,由於這類肺炎的臨床症狀變化非常快速,所以建議住院治療。治療過程中,女童的痰越來越多,肺炎區塊非常大,經胸腔物理治療(拍痰)及使用抗生素10日後,症狀終於緩解。吳漢屏醫師指出,人在高速刺激下,自然而然會張嘴「啊」,滑水道水花四濺一不小心就可能導致嗆水,暑假玩水的孩子特別多,小朋友如果嗆到之後,快速呈現發燒、咳嗽,精神活力變差,尤其合併胸痛、呼吸急促,家長就要提高警覺,考慮是不是已經進展成比較嚴重的肺部感染。多數人常以為肺炎是在咳嗽幾天後才會轉變出來的疾病,但吳漢屏醫師表示,其實並不盡然,像廖小妹妹造成吸入性肺炎的成因,就是從嘴巴嗆水進到氣管內,經支氣管進入肺泡,來自游泳池的水沉浸在肺部裡面,造成肺部感染,如果沒有妥善控制,可能導致嚴重的呼吸急症,或引發肺部細菌跑到血液裡面,變成菌血症、敗血症,因而危及生命。

醫訊/父親節該送什麼?健康是首選!

醫訊/父親節該送什麼?健康是首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父親節該送什麼禮物給父親最能突顯子女的心意?健康絕對是首選!行政院衛生署公布100年國人10大死因,癌症已連續30年蟬聯第一名!衛生局提醒辛勞的爸爸們不要忘了定期接受免費癌症篩檢,另外平日要攝取均衡飲食、每週至少150分鐘規律運動,遠離血壓、血糖、血膽固醇三高,享受健康人生。而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舉辦「父親節 免費四癌三高篩檢」活動,提供口腔黏膜檢查、糞便潛血檢查、子宮頸抹片檢查及乳房X光攝影檢查(採預約制)等四大癌症篩檢及血壓、血糖、血膽固醇三合一篩檢,當日無需禁食,檢查時請攜帶健保IC卡,歡迎市民朋友踴躍參加。活動時間:8月8日(三)上午8:00~11:00活動地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和平婦幼和平院區及政大、大同及北投門診部活動洽詢:臺北市民當家熱線1999轉分機1844

超越血緣的父子資助情 助貧童築夢

超越血緣的父子資助情 助貧童築夢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參與台灣世界展望會資助兒童計畫已12年的黃以民,不僅在經濟上協助所資助的8位兒童,更時常關心他們的生活及學業;與太太過著頂客族生活的他透過資助兒童計畫,將這份超越血緣關係的父愛分享給國內外兒童;更在今日社會裡,帶來了另一種父愛的關懷與感動。透過每年的兒童成長報告及兒童來信,黃以民逐漸了解資助兒童計畫帶給孩子的幫助,因此由原本資助1名兒童,逐漸增加至目前共資助國內外8名兒童;而原先獨自參與的他,在2003年結婚後,太太也一同加入資助兒童計畫,每當兩人看到成長報告中兒童給資助人的話及孩子的夢想,總是開心地彼此討論,「我太太還會很高興地提供小朋友建議。」身為頂客族夫婦,黃以民和太太兩人將所資助的兒童都當作親生兒女般看待,「夫妻能一起投入資助兒童計畫,真的是很棒的一件事!」12年來,黃以民總是關心著資助童的生活點滴,也看見孩子們透過資助兒童計畫,家庭生活獲得改善、生命開始成長及轉變,自己也從中獲得寶貴的心靈經驗,如今看見所資助的兒童皆能朝著夢想前進,黃以民在高興之餘,也如父親般叮嚀他們「不要太累了,要能適時放鬆,開心地過生活!」如父子親情般的資助之愛,不僅讓黃以民所資助的8位兒童擁有追逐夢想的力量,更豐富了他們夫婦的生命體驗。目前在全台灣15萬名愛心資助人中,有33%為男性(約5萬名),在父親節前夕,台灣世界展望會特別感謝包括黃以民先生等5萬名男性資助人所付出的關懷,以超越血緣關係的父愛帶給世界貧童更多生存盼望,能擁有飲食、水、醫療照護、教育等基本生活要件,進而有機會改善家庭經濟與生活。直至今日,全球各地仍有4萬名國外兒童正等待被資助,讓他們能重新擁有夢想與盼望。在父親節前夕,台灣世界展望會邀請各界愛心人士一同響應資助兒童計畫,幫助兒童支持鼓勵他們,讓孩子能順利上學、改善基礎生活條件,進而有機會實現夢想,改變自己及家庭的未來。

醫訊/擁抱安全七夕 免費愛滋篩檢

醫訊/擁抱安全七夕 免費愛滋篩檢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七夕情人節即將來臨,根據疾管局統計資料顯示,新通報本國籍之愛滋病毒感染者達4,981人,其中以20~29歲年輕族群佔最多數(48.24%),其次是30~39歲(29.43%),感染者中六成皆因不安全性行為所導致,顯見不安全性行為是感染愛滋病最主要的原因。因此新竹馬偕醫院設置免費愛滋匿名篩檢攤位與愛滋防治宣導,並提供保險套,提醒民眾歡樂不忘保護自己、守護自己的健康,同時也呼籲民眾拒絕毒品,避免與陌生人發生性行為;若發生性行為,一定要全程戴保險套,勿一時「性」起,未做好安全措施,讓自己身陷感染愛滋病的風險中。 活動時間:8月15日(三)早上10:00~下午2:00活動地點:新竹馬偕醫院一樓大廳

謝和弦暴走 醫師:別揣測是精神疾病

謝和弦暴走 醫師:別揣測是精神疾病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採訪報導)藝人謝和弦本(8)月3日開始在社群網站PO文,首先爆料藝人陳奕曾經「睡」過他女朋友,接連幾日在網路上大暴走,瘋狂的言論持續發酵,引起討論。有媒體質疑謝和弦的行徑是在炒作新聞,又或者是因為金曲獎後因未得獎而心情低落,甚至傳言謝和弦罹患憂鬱症、躁鬱症,就連謝爸爸接受電子媒體訪問都說會考慮帶兒子去精神科就診。對此,專業精神科醫師表示,要看到人才能評估是否罹患精神疾病,如果本人平常的個性就是這樣,那可以排除精神疾病的可能,呼籲大家不要亂猜測,因為這樣對當事人相當不公平。謝和弦本月初開始陸續在社群網站PO文,從3日爆料陳奕曾和他的女朋友交好外,又直言陳奕「尺寸太小」,甚至連總統馬英九、音樂人劉家昌躺著也中槍。謝和弦發文強調「我知道我自己在幹嘛」,但隨後又自爆創作時會吸大麻,建議台灣應該要讓大麻合法化,被警方盯上,甚至還到謝和弦埔里老家搜索。有網友擔心,謝和弦是不是罹患精神疾病,謝父接受訪問也說謝和弦疑似罹患重度憂鬱症,考慮帶他去看精神科。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宗憲指出,由於沒有看到謝和弦本人,無法斷定他是否罹患精神疾病。劉宗憲醫師表示,一般人如果從正常的狀態,突然出現行為異常,容易發怒、具攻擊性則有可能是精神疾病;但如果他原本的個性就比較衝動,或跟特定對象有所過節而產生言語上的衝突或攻擊,就不一定是精神疾病。總之,必須要看到本人,做深度的訪談及評估心理狀況,才能診斷。此外,謝和弦自爆創作時會吸食大麻,會不會是受到藥物影響造成行為異常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治醫師邱少華指出,大麻屬於二級毒品,具有中樞神經興奮的效果,使用者會有欣快感。醫師表示,當使用毒品的當下或停用的戒斷時期,都有可能產生衝動、易怒或攻擊行為。據了解,大麻在國外某些國家是可以在低劑量的條件下,合法作為休閒或控制疼痛用,但在台灣持有或是使用都是非法行為。圖:謝和弦在社群網站上大暴走,藝人陳奕、總統馬英九、音樂人劉家昌都中槍。(照片/翻攝「謝和弦R.chord」粉絲專頁)

新版CPR不用人工呼吸 家政媽媽不害羞

新版CPR不用人工呼吸 家政媽媽不害羞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臺中市政府衛生局為了推廣全民學CPR,7日下午大甲區衛生所在大甲區農會舉辦「緊急救護訓練」課程,邀請百位家政班媽媽一起來學CPR,讓這群婆婆媽媽即使在市場突然遇到民眾心臟病發,也能先給予CPR急救、搶救黃金救援時機。  這群家政班媽媽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學習最新版簡易型CPR急救「叫、叫、壓」,認真得拍打著安妮確認患者反應、接著撥打電話叫119救護、等待同時不斷按壓患者胸部100下,藉由胸部按壓維持患者體內血液循環。舊版CPR採「叫、叫、A、B、C」,也就是確認患者意識、叫救護車後、接著人工呼吸、才按壓胸部。人工呼吸這個步驟對於有些民眾來說,容易感到害羞、不好意思,而錯失搶救時機,新版CPR「叫、叫、C、A、B」適用於救護人員及熟悉CPR技術者,若民眾不熟悉技巧、或不願意做人工呼吸,可以施行簡易型CPR「叫、叫、壓」持續每分鐘100下以上壓胸不中斷,直到醫護人員接手也能挽救患者生命。人的大腦在缺氧4-6分鐘後,腦細胞就會開始受損,如果超過10分鐘就有無法復原損傷,CPR則是運用胸部按壓與人工呼吸,藉由外力代替心臟將血液持續供給到心、腦、肺等人體重要器官,以防止傷勢或病情惡化。    臺中市衛生局局長黃美娜表示:目前臺中榮總、中國附醫、中山附醫及光田等醫院,已經在7、8月開立6場CPR指導 員課程,分別針對校護、廠護、公衛護士進行種子師資培訓,希望能全面性推廣到校園、職場、及社區醫療等場所,有興趣學習的單位可撥打04-25265394#3763,衛生局將安排相關救護人員到場宣導教學。

超級愛健康/「腹愁者」聯盟 惱人小腹走開!

超級愛健康/「腹愁者」聯盟 惱人小腹走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統計,小腹過大的人,約有50%的機率會有代謝症候群,在台灣,平均每13分鐘就有一個人因代謝症候群衍生的慢性病而死亡!小腹不只是不好看,還不健康,尤其是女生最可憐了,因為要保護子宮的關係,腹部位置更是容易堆積脂肪,平時就要小心控制!減重專家邱正宏醫師表示,腹部過大罹患率代謝症候群相當高,可能會有心血管疾病、中風等等併發症。而便秘也會讓人看起來有小腹,因為便秘等於只進不出,長時間為排便,會讓腸子膨脹,小腹就會變大;若長時間未排便,腸內的的毒素會被血液吸收,可能造成肝臟腎臟的負擔。聽說女生會有小腹,是要保護子宮,所以如果小腹太大要擔心是婦科的問題嗎?對此,婦產科醫師陳保仁也說,必須從整體來看,若其他部位正常,小腹卻異常的大,就要擔心,在子宮卵巢可能長了其他東西;孕婦在孕期,若腹部異常變大,也必須要注意是否肚子裡有不正常的肌瘤或腫瘤。那怎麼樣才算是有小腹?邱正宏醫師回應,小腹突出就算是有小腹,掐指拭驗可以快速分辨腹部類型用食指和大拇指掐住肚子,只要厚度超過四公分代表腹部脂肪過多,若小腹突出但掐住的不到四公分可能是內臟脂肪過多或者有宿便問題;若掐住肚子放開,沒有彈回時間超過一秒鐘,就算是鬆弛型腹部。而小腹大是因為某些壞習慣造成的,例如,駝背、吃完馬上癱坐,這都會造成背肌力差,慢慢小腹會越來越大。更多影音報導,請上http://ihealth.uho.com.tw/view.asp?id=213

登山須注意身體狀況!長者尤其要小心

登山須注意身體狀況!長者尤其要小心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茂軒/綜合報導)臺北市政府消防局於本(8)月5日分別在信義區及內湖區兩處山區救援兩名登山民眾,據了解,兩名登山客為75歲長者及58歲婦人,因身體不適、跌倒受傷。消防局提醒,許多年長者喜歡以登山、步道健行來保養身體,但年長者體力不如年輕人,登山或是走步道時,容易因體力透支或其他原因導致跌倒而受傷,因此登山健行最好選擇結伴同行,萬一發生意外時,才能向外界求援。 消防局表示,8月5日上午分別在內湖區及信義區各發生一起因為頭昏而跌倒受傷的案例。5日上午9時許,內湖區白鷺鷥山步道有一位高齡75歲的長者,因身體不適而跌倒受傷;同日早上10時13分,信義區慈惠堂登步道也有一位年約58歲的婦人因身體不適而踩空跌倒受傷。消防局指出,近年來中高齡民眾上山走步道健身者眾,但由於步道距離市區都有一段路,民眾在山路上發生意外,消防人員趕到也需要一段時間,為減少可能的意外所帶來的傷害,民眾若想要登山或走步道,最好還是結伴而行,萬一發生事故時才能互相照料。 消防局提醒民眾,從事登山活動,除以結伴同行為佳外,在登山前務必考量身體狀況,切勿貿然前往。如遇身體不適,請儘速聯繫119,並提供周邊有利消防人員研判位置之標的物,以有助於搜救人員尋找救援。

傷心過度真的會心碎?心碎症候群不容忽視

傷心過度真的會心碎?心碎症候群不容忽視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傷心過度真的會心碎嗎?「心碎」已變成一種病了,日前一名65歳、喪偶不久的女性經過光田醫院心臟團隊檢查發現是罹患少見的「章魚壺心肌病變」,因近六成患有此疾病患者都曾遭逢劇變,其中以喪失至親或愛人者佔多數,因此這項病症又被稱做「心碎症候群」。光田心臟內科林攀醫師表示,事發當時這名女性患者,因為疑似有心肌梗塞的症狀被送到急診室,院方啟動緊急心導管小組,初步透過症狀與心電圖診斷應為急性冠心症,但隨後冠狀動脈攝影的結果竟意外的發現,病人的血管根本沒有冠心症應有的狹窄和血栓堆積,後經左心室造影的結果出爐發現,原來這位女性病人罹患的是少見的「章魚壺心肌病變」(因為病人心臟收縮時的形狀像極了漁夫捕章魚用的「章魚壼」,亦很像小朋友玩的氣球,因此又叫做「心尖氣球症候群」)。醫學上,專家們對這個疾病的瞭解不多,而最被大家所接受的致病原因,乃是病人心臟的交感神經受體在左心室基部與心尖部位的比例不一樣,當患者極度傷心、遭逢壓力、驚嚇或疼痛時,就會造成心尖未收縮,但心室基部強力收縮如氣球的情形,如此一來減少了正常的心輸出量,患者就會出現類似急性心肌梗塞的症狀。經過林攀醫師經過進一步的了解推測,病患可能因失去至親的傷痛所致,慶幸的是,大部分的病人瘉後都相當不錯,快則數週,慢者大概半年內心臟的功能在妥善的治療下都可回復八成以上。學者的統計研究顯示,女性在停經或卵巢切除之後,因為少了女性賀爾蒙的保護,心臟較易有這種症候產生。 林攀醫師表示,在他最近這兩年內參與的冠心症心導管手術中,共發現有五名疑似個案,約佔1~2個百分比,其中四個為女性病患,可喜的是,他們都成功出院,而且瘉後都很好,文獻上有記載少數復發的案例,但目前院內診治的病人尚無再次復發的情形。林攀醫師也提醒,心碎症候群的臨床表現、甚至心電圖的變化幾乎和急性心肌梗塞一樣,亦有少數症狀嚴重死亡的案例,因此一定要在心導管診斷確定無冠狀動脈充盈缺損,且心室造影或超音波輔助檢查確立之後,才可以確定病症,給予適切的治療。民眾如果出現胸口悶痛有壓迫感、心絞痛等症狀時,應儘速就近送至有心導管手術團隊的醫院,才能把握治療的關鍵期!

男童染腸病毒 病發快速一週內不治

男童染腸病毒 病發快速一週內不治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疾病管制局確認今年第二例腸病毒71型重症死亡個案,該個案為居住於北部3歲男童,8/3因高燒不退並出現口腔潰瘍及手足出疹至診所就醫,醫師診斷為腸病毒感染,並住院治療,因病程迅速惡化,立即轉送醫學中心,雖經醫護人員盡力救治,仍不幸於8/5凌晨往生。今年截至8/6止,累計共有124例重症個案,其中121例為腸病毒71型感染所致,並造成2例死亡。疫調發現,其同住家人及接觸之親屬當中,尚有4名幼童亦同時感染腸病毒,目前衛生單位正密切注意其健康狀況,並已進行衛教及防疫措施。依據監測資料顯示,腸病毒疫情雖已脫離高峰,仍在流行期,最容易引發重症的腸病毒71型仍然十分活躍,為主要流行型別,使得重症風險持續存在。該局呼籲民眾及嬰幼兒照顧者,暑期幼學童聚會活動多,無論在家中或公共場所,都要落實良好個人衛生習慣,以降低病毒感染的機會。腸病毒的傳染力極強,在人與人密切接觸、互動頻繁的處所,最容易傳播,該局特別提醒家中有5歲以下幼兒之家長及教托育機構,務必隨時注意個人及幼童衛生習慣,時時正確洗手,以降低感染腸病毒的機會,若幼童經醫師診斷感染腸病毒時,要注意病人是否出現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的前兆病徵,例如「持續發燒、嗜睡、意識不清、活力不佳、手腳無力」、「肌抽躍(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持續嘔吐」與「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一旦出現上述病徵,請務必立即送至大醫院接受適當治療,以免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