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尋找玫瑰女孩 酒糟這樣保養重拾好膚質

尋找玫瑰女孩 酒糟這樣保養重拾好膚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玫瑰斑(Rosacea),俗稱酒糟,為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病變,主要為血管擴張所引起,患者多以女性為主,常見的致病因子包含日曬(紫外線)、天氣炎熱、基因、情緒壓力、蠕形螨蟲、免疫系統以及表皮障壁功能的缺損等。為響應2021年國際酒糟月並加強全國民眾對於酒糟的認識,臺灣皮膚科醫學會推出「尋找玫瑰女孩」系列衛教活動,期望透過衛教活動找尋全台正飽受酒糟所困擾的患者們,鼓勵他們勇於面對疾病、積極並主動前往皮膚專科診所諮詢與治療。若疑似為酒糟的患者,也可透過皮膚檢測確認皮膚狀況,再對症下藥治療。雖然目前酒糟無法根治,但可以透過正確治療與日常保養,與酒糟共存、重拾好膚質。「玫瑰斑」就是俗稱的酒糟 國內發生率1%至5%、好發於女性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朱家瑜醫師指出,酒糟正確的名稱為玫瑰斑,因患者臉頰會紅紅的,貌似有喝酒,而被命名為酒糟。門診中不少確診酒糟的患者常對醫師反應,「我平時又沒有喝酒,為什麼我會得酒糟?」酒糟的英文Rosacea,意指臉頰像玫瑰紅一般的體質,與酒一詞並無直接相關,不喝酒的人也有可能會罹患酒糟,雖酒糟一詞已經約定俗成為醫界與患者溝通時的慣用詞,但也期盼能將酒糟正名為玫瑰斑,避免患者對於名詞上的誤解。酒糟分為四種型態1.紅斑血管擴張型:在兩頰、鼻翼、額頭或下巴,容易潮紅以及微血管擴張。2.丘疹膿皰型:長得很像青春痘,不過不會有黑頭粉刺或白頭粉刺。一般多集中在臉的中軸線像是臉頰、人中、鼻子、鼻根下面、跟法令紋中間;有時額頭也會發生(呈現干字型)。3.鼻瘤型:出現凹凸不平的皮脂增生,以及軟組織的增生,讓鼻頭呈現紅、腫,好像一顆球或腫瘤。4.眼睛型:輕微時為眼結膜發炎,眼睛灼熱感、乾燥、異物感、沙礫刺痛感、發紅、刺癢、畏光,嚴重時則可能表面破損或角膜炎。朱家瑜理事長補充,國內酒糟發生率約介於1%至5%之間,女性與男性比例約3:1,女性較多,其中原因包含先天的基因(體質),或是後天外在因素的刺激,像是日曬、過度清潔、保養品與化妝品使用有關。其他刺激因子,像是吃太刺激性的食物(辛辣、飲酒)、熱飲,或是泡湯、三溫暖都有可能讓皮膚狀況惡化,而有些人運動完臉頰會紅,這類型的人也可能是酒糟的高危險族群,應特別留意皮膚狀況。蠕形螨蟲使酒糟惡化?新型檢測方法大公開黃輝鵬院長表示,診斷酒糟是依據臨床表現,臉中央持續不退的紅斑,並且會周期性惡化或鼻瘤型肥厚變化,兩項任一均可診斷為酒糟。沒有紅斑或鼻瘤者,如果主要表現包括丘疹/膿皰,面部潮紅,毛細血管擴張和眼睛症狀,有兩項以上也可以確診為酒糟。然而,針對酒糟的致病因子,近年來在蠕形螨蟲有許多的討論,究竟蠕形螨蟲與酒糟的關聯性為何?黃輝鵬院長解釋,蠕形螨蟲除了會咬蝕人類的毛囊表皮,也會引起免疫反應,讓患者的皮膚受損,變得脆弱,進而使酒糟更加惡化。黃輝鵬院長於2020年發表一項新型蠕形螨蟲檢測方法,「大拇指指甲擠壓法」。此檢測方法可以快速、準確的檢驗臉上是否有過多的蠕形螨蟲增生,已多次發表於國際會議中,盼可以幫助更多酒糟患者找到致病因子,進一步接受正確的治療。「尋找玫瑰女孩」活動開跑 醫:呼籲玫瑰女孩趕緊求診為響應2021國際酒糟月,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將於4月起推出「尋找玫瑰女孩」系列活動(www.rosegirl.com.tw),將於台北、台中、高雄邀請該區皮膚專科醫師舉行玫瑰斑巡迴衛教講座,提供民眾正確的衛教訊息,包含酒糟的症狀、治療與保養,期盼讓國人更了解酒糟,別再因為臉紅,或是丘疹膿皰而缺乏自信,也呼籲「玫瑰女孩」們盡早至皮膚專科診斷與治療。朱家瑜理事長及黃輝鵬院長共同呼籲,要與酒糟和平共處,除了尋求專業的皮膚科醫師協助以外,應避免過度日曬以及刺激性的食物(如辛辣、飲酒或過熱食物);抱持心情平穩、生活作息也要正常,避免熬夜、皮膚保養盡量溫和、減少不必要的保養步驟,像是抗氧化、美白、去角質等保養品,也避免使用濕性化粧品(如BB霜、CC霜、卸妝油等),最重要的是要定期回診,遵從醫師指示追蹤與治療,就有機會戰勝酒糟,告別「玫瑰女孩」!

唐寶寶公益展 不打悲情牌化身網美景點

唐寶寶公益展 不打悲情牌化身網美景點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今年是「世界唐氏症日」10周年,唐氏症基金會在西門紅樓舉辦「嘿!小唐我在這」大眾展,邀請民眾來認識唐寶寶,關注唐氏症者權益的副總統賴清德日前也前往觀展,除親切地與唐寶寶玩自拍,曾擔任醫師的賴清德也呼籲,唐氏症者雖然有獨特的特徵,但每個人也都有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質,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邀請大家在5月9日前來支持唐寶寶。勿因唐寶寶身材短小 對他們另眼相待聯合國在2011年將3月21日訂為世界唐氏症日,透過公、私部門齊力舉辦相關活動,期盼提升大眾對於唐氏症者的理解,進而使他們擁有與我們相同的權利。服務全台約3萬多名唐寶寶的唐氏症基金會,在世界唐氏症日10周年之際舉辦「嘿!小唐我在這」大眾展,期盼與社會對話,帶領觀展者從自身的經驗去認同理解唐氏症,也能自發性的產生與唐氏症者的連結,尤其在新冠肺炎持續壟罩下,國人不僅讓世界看見台灣的防疫有成,透過全民齊心防疫的舉動,更凸顯社會大眾對於公眾事務的關心,「公益」其實就是那麼簡單而熟悉。 賴清德在「小小導覽員」唐寶寶的引領下,逐一認識各展區,也在打卡區與唐寶寶一起自拍,最後唐寶寶更送上賴清德的雷雕畫像,並在歡愉的氣氛下,齊聚合影為此次參訪留下深刻的回憶。賴清德分享,與唐寶寶相處能感受到他們熱情體貼的一面,像是逛展時總會興奮地一直補充自己的想法,還特別與老師討論設計出小禮物,呼籲大眾不要因為他們身材短小、輪廓扁平的特徵對他們產生誤解,下次遇到他們給一個微笑,對於他們都是莫大的鼓勵。賴清德表示,過往參加過的公益展,總會強調「愛」或「礙」,基金會本次運用社會創新的思維,以情境式的方式,把唐寶寶、心智障礙者成長過程搖身一變成為網美景點,透過拍照讓觀展者以有趣的方式體驗他們的成長歷程其實與自己沒有太大的不同,也邀請近百名身心障礙者共同創作10米長黑板,讓民眾透過圖像、文字的方式一起對話,進而產生互動與認同,是非常大的突破。透過觀展看見不一樣的生命經驗唐氏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正俠表示,基金會提供早期療育、小型作業所、庇護工場等學習工作場域,致力陪伴唐寶寶、心智障礙者成長,每年世界唐氏症日則會透過多元的形式,包括踩街、登高、路跑等活動,讓他們能被社會看見,今年期盼藉由展覽,打破大眾對於公益總是憐憫、同情的態度,透過逛展發現原來自己也有需要他人協助的時候,這樣的生命經驗,與唐寶寶是一樣的,邀請大眾即日起至5月9日止,一同到西門紅樓認識唐寶寶。

經正前位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不傷肌腱復原快

經正前位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不傷肌腱復原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3歲的翁小姐平常有跳國標舞的習慣,近日因車禍導致左側股骨頸完全位移性骨折,醫師考量翁小姐骨折較嚴重,但年紀較輕且有運動習慣,故建議接受經正前位微創人工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當天立刻開始簡易復健,隔天便可下床使用助行器,兩周後即正常行走,並開始練習國標舞基本動作,目前已回復到原本的日常生活。 術後隔天可下床 兩周後脫離拐杖台南市立醫院骨科醫師張浩銘表示,造成髖關節疼痛的原因相當多,最常見的包括髖關節退化、自體免疫性關節炎、缺血性股骨頭壞死、骨折、先天性髖臼發育不全等,患者會有疼痛、關節活動受限等症狀,一般可藉由理學檢查及X光進行診斷,若病灶較細微,亦可進一步做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治療會先採取較保守的方式,包括減重、改正姿勢、復健物理治療及使用消炎藥物,若效果不彰才會建議評估是否需要接受髖關節全/半置換手術。過去傳統髖關節手術分為經前外側與經後側兩種術式,兩者皆以側躺姿勢由大腿外側切入,此兩種方式雖可改善髖關節疼痛問題,然而經前外側需切開肌腱,術後較容易有肌肉疼痛,抬腿無力,跛行等情形;經後側的術式又有較高比例造成術後髖關節脫臼,活動上會有所限制,故兩者皆有其缺點。 張浩銘表示,經正前位微創髖關節手術最大的優點除了能解決髖關節疼痛外,也保留了大部分大腿肌肉與軟組織的完整性,手術以躺姿進行,由大腿正前側切入,通過肌肉之間的間隙,以不破壞肌肉組織的方式進入髖關節,且在術中可以立即評估雙腳長度與角度,如此一來,術後當天或隔天即可下床,抬腿復健與使用助行器,兩周後可脫離拐杖,三個月後即可開始練習較高強度運動,協助病患快速回復正常生活。 術後有較高比例可回復運動 治療髖關節另一種選擇整體來說,經正前位微創髖關節置換手術,優點包含術中不需切斷肌肉組織、術中立即評估雙腳長度與角度、病患術後疼痛感較少、恢復期較短,可快速開始復健,且手術後有較高比例回到運動場上,除了髖關節置換之外,其他包括髖關節軟骨成型手術,股骨頸骨折復位,也可以使用此種術式,提供治療髖關節另一種選擇。

疫情下北榮再伸援 越女來台捐肝救子成功

疫情下北榮再伸援 越女來台捐肝救子成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北榮總肝臟移植團隊再度發揮人道救援精神,今年1月,協助越南10個月大因膽道閉鎖急需換肝的陳小弟(BunBun)來台,由母親捐肝救子成功。陳小弟的父母對於在疫情嚴竣下,北榮仍願意伸出援手,及我國政府各單位特許入境,讓陳小弟重獲新生,表達由衷感激,為台灣肝臟移植史及醫療新南向成功再添一頁佳績。由北榮移植外科主任劉君恕所領導的肝臟移植團隊,與越南河內兒童國家醫院多年來密切合作,多次前往協助活體肝臟移植,聲名遠播。去年7月20日新冠疫情嚴竣國境封鎖期間,人道伸援協助越南女主播攜女來台捐肝救女成功,展現台灣無私的大愛及堅強的醫療實力,獲外交部拍攝為WHA宣導影片。甫爆發英國變種病毒病例 衛福部特許來台越南兒童醫院10個月大的陳小弟,出生後確診罹患膽道閉鎖,2個月大時接受葛西氏手術失敗急需換肝。陳小弟的父母等待北榮肝臟移植團隊赴越期望落空,並獲知越南主播之女來台肝臟移植後恢復良好,主治醫師亦建議來台治療,陳母即寫信向劉君恕主任求助,並積極籌措龐大的醫療費用。劉君恕主任同意施行手術,並給予術前諮詢及來台前各項醫療檢查準備。在我國衛福部、台灣駐越南辦事處等單位積極協助下,於去年12月30日獲准來台。惟當時台灣出現一例新冠肺炎英國變種病毒,禁止外籍人士入境,衛福部考量病況危急,仍特許於今年1月8日來台就醫,並可視病情需要進行緊急手術,不受14+7日居家隔離的限制。1月16日,陳小弟抵台後第9日,因病況不佳緊急進行肝臟移植手術,雖母子二檢PCR皆為陰性,但醫療團隊考量入境僅9天,仍採取最高規格防護,在獨立空調房間施行手術,且所有人員均穿著全套防護衣,由母親捐出左側葉肝臟19%,摘取手術時間約5.5小時,為反覆確認肝臟門靜脈狀況,植入手術時間長達12.5小時,手術十分順利成功。母隔離3周後終見愛子 一家再度團圓1月27日,陳小弟的母親出院,至1月29日(21天)隔離期滿,終於可以進入加護病房看到分離長達3周的愛子,陳小弟的父親也在隔離21日後首次見到妻兒,場面温馨感人。2月10日小年夜,劉君恕主任特別到病房發紅包給予陳小弟一家人新年祝福,2月14日術後4周,陳小弟順利出院,預計於近期返回越南。陳小弟的父母親表示,雖然心疼愛子小小年紀即需承受這麼大的手術,但對於劉君恕主任領導專業團隊非常有信心,在無法見到孩子期間,劉主任貼心的每天更新照片告知狀況,大大減少他們的緊張和焦慮,看著越來越強大的孩子,他們已忘記所有苦難和痛苦,感謝北榮肝臟移植團隊的努力,讓兒子獲重生。

遠離菸害、採地中海飲食可防類風濕性關節炎

遠離菸害、採地中海飲食可防類風濕性關節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6歲許小姐在公司健康檢查中發現「類風濕性因子」呈現異常,雖無關節疼痛的問題,但因母親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許小姐擔心罹病主動就醫。台南市立醫院風濕免疫科鄭傑夫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因免疫系統異常而引起的慢性病,會造成四肢多處關節發炎與變形。從免疫系統產生「類風濕性因子」或「抗CCP抗體」,到發生關節腫脹疼痛等發炎相關症狀,通常需要數年時間。早期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並予以適當治療,可避免關節受到破壞而變形。父母、手足有類風濕性關節炎 罹患風險為常人3倍類風濕性關節炎與遺傳有關。本身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人,其子女或兄弟姊妹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是一般人的3倍。若最近親屬的「類風濕性因子」與「抗CCP抗體」皆呈現陽性,則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會更高,但即使如此,也只有30%的人會發生關節炎。不過若血中抗CCP抗體濃度越高,將來發生關節炎的可能性就越高。類風濕性關節炎也和生活飲食習慣有關。鄭傑夫表示,由於許小姐還未出現關節發炎的症狀,所以建議先由生活習慣與飲食調整來預防。例如,抽菸者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是從未抽菸者的1.64倍,抽菸量越大發生的風險越高,而戒菸能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另外,牙周病患者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是沒有牙周病者的1.91倍,因此保持口腔清潔也是重要的預防方式之一。避開加工肉類、精緻醣類、甜食等地雷食物而體重過重與常食紅肉、加工肉類、精緻醣類、甜食,也易增加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研究發現「地中海式飲食」可降低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地中海式飲食的原則,包括每餐以蔬菜、水果、全穀、豆類、橄欖油、堅果為主,可添加香草或辛香料取代人工調味料。每周至少二、三餐有魚,最好是油脂豐富的魚,例如秋刀魚、鯖魚、鮭魚,可適量攝取禽肉、蛋與乳製品。每天平均攝取0.21克以上omega-3,相當於每周至少食用100公克油脂豐富的魚,可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風險35%。牙周病也會增加罹病機率 保持口腔清潔鄭傑夫提醒,預防勝於治療,平時避免吸菸或吸入二手菸、保持口腔清潔,多吃蔬菜、水果、全穀類,以及油脂豐富的魚,少吃紅肉、加工肉類、精緻醣類與甜食。保持運動習慣並維持正常體重。但若出現關節疼痛、晨間關節僵硬,甚至出現握拳困難的情形時,須及早至風濕免疫科就診。

詹雅雯驚傳罹帕金森氏症 這10症狀中3要警覺

詹雅雯驚傳罹帕金森氏症 這10症狀中3要警覺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金曲歌后詹雅雯才克服喉部長腫瘤、無法自行分泌口水的罕見疾病,近兩個月又因食欲不振,體重驟降8公斤,就醫檢查確診罹患帕金森氏症,左腦已中度痿縮。帕金森氏症是一種慢性神經退化疾病,主要是因為腦內稱作黑質的部位出現退化,導致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使肌肉活動受到不同程度限制,影響身體活動能力。步伐遲緩、動作變慢可能是早期症狀過去聽到帕金森氏症可能直覺聯想「手抖個不停」,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葉篤學表示,靜止時的手抖才是帕金森氏症的典型症狀,真正在做事時手反而不會抖,民眾對帕金森氏症有誤解,甚至可能因此忽略早期症狀。先期帕金森氏症可能出現便祕、嗅覺異常,早期則可能出現步伐遲緩、動作變慢等症狀,日常生活多留意小細節,有助早期發現。台灣動作障礙學會列出帕金森氏症10大症狀,包括手在休息放鬆時出現顫抖、走路時手不會擺動、站立時身體向前彎曲、走路時一隻腳拖在後面、步伐小常跌倒、懶洋洋做事沒動力、頸部後方或肩膀常疼痛、刻意避開和聊不來的人相處、音調變小或沙啞、寫字變慢字體變小等,若10項中了3項就要注意。推動台灣動作障礙疾病醫療權威、台灣帕金森之父陸清松表示,帕金森氏症好發在50歲以上,這年紀的患者通常事業有成,可以想像他們能掌管公司卻無法控制手抖,對自尊造成很大的傷害,久而久之影響到患者社交意願、減少接觸人群機會。把握治療蜜月期可控制20年陸清松表示,帕金森氏症第1期是單側症狀、第1.5期是單側加中心症狀,如脖子僵硬等、第2期是雙側症狀、第2.5期是雙側加上初期的平衡問題、第3期是平衡問題、第4期是需要輪椅輔助,到第5期則是臥床,從一期跳到另外一期,大概是3年時間。帕金森氏症有治療蜜月期,患者無須悲觀,帕金森氏症本身是良性,可以好好控制20年。台灣動作障礙學會理事長巫錫霖表示,治療帕金森氏症最大的挑戰,在於讓藥物濃度維持在有效區間內,早期因多巴胺細胞數量堪稱足夠,藥效區間較大;但隨病程進展,多巴胺細胞逐漸凋亡,藥效區間隨之變窄,若藥物濃度太高,患者就會出現異動症,無法控制身體顫動,若藥物濃度太低,則會出現斷電現象,想動卻動不了,患者意識清醒卻無法控制動作,常讓他們深感挫折。現有新的藥物可以克服藥物濃度忽高忽低問題,幫助找回身體主控權。

近半民眾睡眠品質不佳 好眠10招助你入夢

近半民眾睡眠品質不佳 好眠10招助你入夢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最新調查發現,近半民眾睡眠品質不佳,且平均睡眠時間不到7小時。若進一步以「好眠十招」檢測民眾睡眠習慣,竟然只有3.3%能完全做到。排名前三名的壞習慣依序是:睡前使用手機、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及沒有規律的就寢與起床時間。別在床上工作 床是用來進行睡眠及性生活台灣睡眠醫學學會認為,這次的調查,正好呼應今年3/19世界睡眠日主題:「規律睡眠,迎向健康」(Regular Sleep, Healthy Future)。國人應對睡眠更為重視,只有努力養成規律的生理時鐘與好的睡眠習慣,才能為健康儲存更多本錢。好眠十招:1.規律的就寢與起床時間2.白天有小睡習慣也不超過45分鐘3.遠離酒精物質濫用,保持健康生活型態4.設定飲用咖啡因的「截止時間」5.調整睡前點心食用習慣6.檢視自己運動習慣7.舒適寢具擁你入夢8.睡眠時寢室維持舒適溫度、保持良好通風9.維持臥室安靜,盡量遮蔽光線10.勿在床上工作,床只用來進行睡眠及性生活世界睡眠學會為了推動大眾對睡眠健康的重視,特別將每年最接近春分前的周五,定為世界睡眠日活動的開始。世界睡眠日活動已推動14年,今年的活動日期定為3月19日,主題為「規律睡眠,迎向健康」。睡前滑手機、就寢起床時間不規律有礙睡眠品質為了解國人的好眠習慣,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在台灣席夢思公司贊助支持下,自今年3月10日起進行為期一周的網路調查,共有2209人完成問卷填寫,超過八成(82.9%)為20至50歲的青壯年族群,其中接近半數受訪者的睡眠品質不佳(46.0%),且平均睡眠時間不到7小時(6.67小時),顯著低於專家建議的7至9小時睡眠。而以「好眠十招」來檢視受訪民眾的睡眠習慣,能完全做到者竟然只有3.3%!在這些有礙睡眠品質的習慣中,前三名依序是:睡前使用手機、缺乏規律的運動習慣及沒有規律的就寢與起床時間。這些數據除了呼應2021年世界睡眠日的主題「規律睡眠,迎向健康」的重要性外,84.4%受訪者習慣在睡前使用手機等3C用品,也成為另一個重要議題。對此,負責此次調查的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大眾教育委員會主席,北醫大醫學院睡眠研究中心主任李信謙醫師表示,研究證實睡前使用手機會活化大腦的特定區域,從睡前持續到清醒,不僅讓入睡困難,造成淺眠,甚至影響第二天的大腦功能,影響記憶與認知功能。而調查中也發現,睡前有使用手機習慣的人,睡眠品質不佳的比率明顯高出沒有這個習慣的人許多(48.0%:35.7%)。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理事長,台中慈濟醫院邱國樑醫師指出,睡眠疾病包含常見的失眠及睡眠呼吸中止,其實與生活型態息息相關。因此學會除舉辦睡眠醫學學術活動外,也長年與合作夥伴推動社會大眾對健康睡眠的了解與重視。世界睡眠學會也特別鼓勵社會大眾依循促進睡眠品質的「好眠十招」,來使好眠成真。正如世界睡眠日活動副主席美國華盛頓大學睡眠專家得羅素醫師(Dr. Lourdes DelRosso)表示,「睡眠專科醫師不僅診療睡眠疾病,更有責任促進睡眠健康。」

自費核酸檢驗定價不透明 消基會籲政府降價

自費核酸檢驗定價不透明 消基會籲政府降價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內醫療機構收取自費核酸檢驗常規費用介於4500到8000元,相較於鄰近的港澳等國,價格高出將近5到14倍,消基會董事長黃怡騰批評,台灣國民所得低於這些國家,自費檢驗費用卻比別人貴,猶如趁火打劫,呼籲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與各縣市政府衛生局檢討自費核酸檢測措施適用範圍及費用,定價公開透明化,才能取得民眾認同。價格較港澳高出5倍及14倍部分民眾因經商、求學或遠在國外的親屬有急難等因素,疫情期間仍須出入國境,目前開放符合10類條件民眾可申請自費核酸篩檢措施。據消基會統計,國內71家醫療機構收取費用介於4500到8000元不等,相較香港地區採檢費為港幣240至1470元(約新台幣865至5292元)、澳門採檢費澳門幣90元(約新台幣320元),價格分別高出5倍及14倍。黃怡騰表示,指揮中心曾解釋RT-PCR核酸檢驗試劑、醫檢人員、醫院都需要成本,但跟鄰近國家相比,台灣所得水準沒有比人家高,自費篩檢價格卻比人家貴,疫情期間機票漲了二至三倍,台灣檢驗價格又在東亞地區名列前茅,等於對有出境需求的民眾等同雙重剝削。消基會秘書長徐鈺指出,該會就71家醫療機構進行統計,結果顯示,常規檢驗(一般件)收費區間為4500到8000元不等,若快速取件收費更高達9600到1萬元,這71家提供篩檢服務的醫院中,有42家收費超過5800元,佔比超過6成。「至少降到3000元才算合理」律師、醫師黃清濱表示,消基會立場完全配合中央防疫政策,但站在消費者保護立場,先前疫情嚴重,因而限制自費採檢對象,以價制量,但隨著國境準備逐步開放,將來需要自費篩檢人數勢必大幅提高,屆時若收費仍高額,且定價不透明,將嚴重影響消費者權益。消基會呼籲,指揮中心與各縣市政府衛生局應儘早檢討檢驗費用的合理性,並將核定資訊予以公開,黃怡騰認為,至少要降到3000元左右才算合理。

「對AZ疫苗有信心」醫院院長紛挽袖打第一針

「對AZ疫苗有信心」醫院院長紛挽袖打第一針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首批AZ疫苗今起在全台57家醫院開打,為了讓民眾安心,行政院長蘇貞昌及衛福部長陳時中於上午7時40分前往台大醫院帶頭施打第一針,蘇貞昌注射後表示沒有任何不適,希望大家看到他的狀況能安心,讓台灣的防疫永遠第一。和信:希望盡快終結新冠肺炎疫情除了蘇貞昌及陳時中,各大醫院的院長也幾乎都帶頭接種,希望提高醫護人員的接種意願,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打完稱沒有不適症狀,未來該院將增加注射點,以提高接種效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台大醫師張上淳隨後也完成接種。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黃達夫也率領十名醫師接種,他表示,對AZ疫苗安全性有信心,他率先施打希望讓全院醫護人員對AZ疫苗放心,進而帶動全國人民踴躍接種疫苗,希望盡快終結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臺北榮總院長許惠恒也表示,除了配合防疫政策,建立個人防護機制外,接種疫苗,達到群體免疫,是目前回復正常生活最有效的方式,希望他的接種,能鼓勵醫護人員及一般民眾安心接種。同樣列為第一批施打據點的亞東醫院,跨部門成立「COVID-19應變小組」,擬定疫苗施打作業規範,結合醫囑系統與LINE BOT推播功能,精準且透明地管理接種流程,讓員工及民眾可以安心接受疫苗注射。院長林芳郁視防疫同作戰,為維持亞東重症醫療能量,率領COVID-19疫苗醫療專家小組接受疫苗施打,藉此號召同仁共襄盛舉,新北市長侯友宜也到場關心醫護人員施打狀況。亞東醫院開放COVID-19疫苗接種服務,為使接種流程更為順暢,特別導入資訊化管理,將疫苗接種流程、施打前後追蹤名單等建置進系統,並開設「COVID-19疫苗接種服務門診」,符合施打條件者,皆可經由網路預約掛號。亞東:接種後連續3日關懷有無不適為掌握接種者的健康狀況,亞東醫院利用系統的自動化,於施打前一日進行簡訊或LINE推播通知,除提醒注意事項外,也會詢問是否有發燒、懷孕、過敏等情形,回覆資訊將直接導入醫囑系統,提供醫師評估。林芳郁表示,在接種疫苗後連續三日,系統會以簡訊或LINE BOT關心接種者是否有不適情形,只要透過手機回覆,資料就能自動匯入資訊系統,完成追蹤。疫苗施打8週後,系統也會自動發送通知,提醒回診施打第二劑疫苗。為營造安心的接種環境,亞東醫院特別在5樓規劃獨立場域,提供接種者充足的休息,並確認施打後30分鐘無明顯異狀。現場也設有急救設備,同樓層亦有重症醫學部備援。對於日後出現不適症狀者,亞東醫院也提供24小時全天候的關懷諮詢專線,讓接種者感到全面的安全與溫暖。林芳郁指出,COVID-19疫情瞬息萬變,全球已邁入疫苗接種階段。亞東醫院運用資訊化建立起更加迅捷的接種機制,提升接種的便利性與效率;下階段的疫苗接種,可能將擴大至一般民眾,也希望透過流程E化,讓民眾更願意站出來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

為什麼婚前輕聲細語 婚後大呼小叫?

為什麼婚前輕聲細語 婚後大呼小叫?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各位讀者認為自我意識強烈的是男性還是女性呢?想必多數人都會認為是男人。基本上女性會給人溫柔順從的印象,相較之下,男性顯得較具有攻擊性。然而實際上真是這樣嗎?女人同樣也有主觀意識。「女人會壓抑自我意識」是錯誤的說法。「女人缺乏自我意識」是莫大的謊言無論男女都有主觀意識,差別在於公開表達「場合」不同而已。根據心理學家大衛.馬西森(David Mathison)的調查,女人傾向在「私人場合」抒發己見,男人偏好在「公眾場合」高談闊論。例如參加公司大型會議時,女人不太會發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傾向擔任傾聽者的角色。女人在公眾場合往往會表現得安靜溫順。反觀男人到了公眾場合,就會莫名的生龍活虎起來,甚至帶頭發表自己的意見。然而場景轉換到「私人場合」時,男女的立場就會顛倒過來,女人在私人場合反而較為活躍。為什麼交往前後會差很大?女人在跟親密好友聊天時,就會大肆表達自我意識,也會對家人跟另一半暢所欲言。她們在私人場合,就會將「安靜聽話」四個字拋到九霄雲外。不少男人在學校或是職場中,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態度原本溫柔和順的女人,交往後才發現:「咦?沒想到她那麼有主見!」各位男性讀者只要明白,女人在公眾場合和私底下的性格會截然不同,面對女人的性格切換一事,就不必大驚小怪了。女人婚後往往會更加強勢,懼內的丈夫也不在少數。或許是因為女人在私人領域中,比男人更勇於提出自我意見的緣故。無論是「女人缺乏主觀意識」還是「男人主觀意識強烈」,都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兩者只是在於公開表達的場合不同罷了。【這句話很加分!‧職場】對男性 「(開會時)你有什麼想法呢?」在會議上主動詢問他的看法,有很多男人看似安靜,一旦話匣子打開就會滔滔不絕。對女性「(開會後)妳有什麼想法呢?」在非正式的氣氛下,會比較容易打聽出她的真心話喔。(本文摘自/為什麼他老是聽不懂?為什麼她總是在生氣? 能聊也能撩,讓你主導關係的男女心理學/采實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