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婦嘴歪眼斜2年好不了 竟是腮腺癌

婦嘴歪眼斜2年好不了 竟是腮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時常有名人顏面神經麻痺,嘴歪眼斜,通常用藥沒多久就會復原,但彰化一名56歲張姓婦人右臉半癱被當成顏面神經麻痺治療,卻兩年未復原,轉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求助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這才發現其實是腮腺癌,腫瘤已侵犯顏面神經,才會造成顏面失調。許嘉方表示,如果顏面神經麻痺治療無效,就要警覺可能是腮腺癌。 被當顏面神經麻痺治療張女兩年前突然顏面失調,右半臉不能動,右眼閉不起來,也造成嘴臉歪斜一邊,起初以為是中風,就近在住家附近醫院就醫,被當成顏面神經麻痺治療,卻一直無法復原,直到兩個月前因耳朵痛到彰化醫院被確診為腮腺癌,她才驚覺原來顏面神經失調的情況是腮腺腫瘤所致。 許嘉方指出,腮腺位於耳朵下方,是一種唾液腺,會分泌大量的唾液到口腔幫助食物攪拌與消化,小孩子易被病毒感染發炎腫大,俗稱豬頭皮,而顏面神經從腮腺經過,分別控制額頭、眼部、臉頰、嘴角和下巴的肌肉收縮,所以,腮腺腫瘤如果大到壓迫或侵犯顏面神經,便會造成顏面失調,張女這起個案即是如此。 顏面神經麻痺造成嘴歪眼斜的症狀,通常經藥物治療後,大部分會在三個月內痊癒,但如果是腮腺腫瘤造成,就必須要解決腫瘤問題。 右腮腺切除 所幸還有左腮腺不影響唾液分泌許嘉方表示,張女因右耳疼痛前來就診,但發現其右耳並無發炎或異常情況,反而觸診到其右耳下方有硬塊,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腫瘤約3.5公分,以細針穿刺病理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再經正子掃瞄發現癌細胞未轉移,決定進行手術切除,手術中發現顏面神經被長期壓迫侵犯已無法恢復,為了將癌細胞清除乾淨,最後將腫瘤連同右腮腺及顏面神經一併切除。雖然右腮腺切除,但還有左腮腺,也有下頜腺及舌下腺等分泌大量唾液的腺體,並不會影響唾液分泌。張女目前還在進行手術後的輔助性放射線治療及化療。 許嘉方說,這起個案如果早一點發現,或許手術中可以把顏面神經加以保留再切除腫瘤,留住顏面神經功能,但因為太晚發現,顏面神經已經被腫瘤嚴重侵犯而無法保留。 許嘉方強調,腮腺腫瘤約8成為良性,2成是惡性腫瘤,一般會建議患者手術切除,民眾發現耳朵下方有腫塊,若還出現顏面神經失調情形,就要懷疑是腮腺腫瘤所致,一定要馬上找耳鼻喉科醫師詳細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蔡阿嘎近視雷射滿周年 微創新科技SMILE正夯

蔡阿嘎近視雷射滿周年 微創新科技SMILE正夯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原廠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SMILE全飛秒近視雷射眼數已突破400萬例,新科技的超微創精準技術,如眾所皆知的「達文西手臂」,已是實際可行的醫療設備,而在眼科近視雷射手術中,「SMILE全飛秒近視雷射」是新一代微創、安全矯正視力的代表作,並已成為全球的熱門趨勢,大學眼科引進第6台SMILE設備,擴大服務近視族群。一年前在大學眼科做了近視雷射的百萬YouTuber蔡阿嘎,一年後分享他告別不方便近視人生的心得,近視族可跟他一起「近視雷射」射起來! 微創傷口恢復快,精準度及安全性高,大學眼科加碼引進6台SMILE全飛秒近視雷射「微創」、「安全」的特性使其手術案例逐年成長,分析其中原因,除了患者對SMILE全飛秒進視雷射的信任評價高,許多網紅及藝人的體驗分享也提升了消費者的關注,再者,因疫情減少了出國的花費,而最值得的支出就是用在近視雷射上!5G時代來臨,3C網路產品已成為為國人日常,尤其後疫情時代來臨,居家時間增加,使時間更是激增,長時間近距離用眼下,眼睛乾澀疲勞狀況也因此上升,此外,在防疫需求下,口罩儼然成為實際使用和流行搭配重要的必需品,但戴眼鏡搭配上口罩時常起霧,加上美觀難以兼顧,因此尋求近視雷射的視力矯正方式,一舉擺脫近視及散光等視力困擾,其中,SMILE全飛秒近視雷射更是詢問度高的術式之一。 「乾哥哥乾妹妹」 隱眼族、用眼族首選大學眼科總院長林丕容表示,近年來,隨著近視雷射安全性不斷提高及國人追求戶外休閒的風氣興盛,讓國人對於近視雷射的意願大大增加, 依門診觀察,2020年SMILE的詢問度增加5成之多,他提到「三無一不要」成為患者選擇近視雷射的重要因素,「三無:舒心無痛、安全無瓣、舒適無憂」,而「一不要」則是不要「乾澀不適的術後恢復期」;SMILE全飛秒雷射為較新術式,只需約0.2公分如筆尖般的微小截口,大幅度保留角膜表面完整性,減少對神經叢的損傷,因此縮短恢復期,也降低了術後暫時性的乾眼不適,針對術前就有眼睛乾澀困擾的患者,或是因長期戴隱形眼鏡產生不適感的族群,也因為術後舒適度較佳,減緩乾澀不適,接受度相對較高,許多民眾會詢問術後還可以戴瞳孔放大片嗎?林丕容總院長提醒,只要經醫師評估,仍可配戴讓電眼加分。 微創、無痛、無瓣、終身無憂 旅遊、游泳、拳擊皆可如常大學眼科一向積極引進創新醫療科技,加強服務近視族群,導入SMILE全飛秒近視雷射並提供專業且優質的醫療服務,手術醫師皆獲德國儀器設備原廠認證許可,護理人員也經完善的教育訓練後才可服務民眾,林丕容總院長說明,SMILE全飛秒雷射全名為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微創透鏡取出術」,依患者的個人條件不同,單眼在20秒左右使用全飛秒雷射在角膜表面下方掃瞄並取出超薄角膜,稱之「角膜透鏡」;此外,SMILE手術方式無須製作角膜瓣,角膜結構較完整、穩定性佳,減少因戶外活動或活動碰撞時造成角膜位移的發生率,同時也吸引較多運動愛好族群及喜歡水上運動者前來諮詢,就連拳擊愛好者都受惠於SMILE全飛秒雷射,享受零負擔的揮拳快感。 蔡阿嘎讚大學眼科醫療團隊助他恢復清晰 工作家庭都輕鬆蔡阿嘎分享他接受近視雷射的經驗,他說,工作忙碌長期需要盯著電腦,戴隱形眼鏡戴太久不舒服、戴眼鏡顧小孩又常會被拍掉眼鏡,實在危險又不方便,後來選擇大學眼科做近視雷射,在專業醫療團隊的照護下,恢復期很順利,差不多隔天視力已經恢復得不錯了,讓他感受到現代近視雷射醫療科技的進步。雷射後的他可以加班剪片,也可以輕鬆陪伴家中2個寶貝,工作完倒頭就睡,不用擔心忘記脫掉隱形眼鏡。 

祝你「健康快樂」不是隨口說說

祝你「健康快樂」不是隨口說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逢年過節在電子郵件與社群網站上問候親友,每次在結尾時,都很想用個別出心裁的祝賀語,不要總是老掉牙的「健康快樂」這四個字,但常常還是沿用了。因為除了不會出錯,它還有醫學的背後意涵。「健康」與「快樂」,這兩件事有關聯嗎?是互補?還是因果關係?想當然耳,有健康的身體,自然會心情愉悅,至少不會不快樂。而且不少慢性疾病如癌症、中風或巴金森氏症,常合併憂鬱症狀,就是個反證。但是,心情快樂就會身體健康,甚至降低死亡風險嗎?快樂是主觀的感受,它的廣義「幸福感」則比較具體。學者認為幸福感有三個層面:一、快樂(hedonic well-being):即高興、欣喜。是一種當下或短時間內,情緒上的欣悅,而且會隨著時間波動。二、滿足感(life evaluation):對自我與生活品質的滿足感。三、幸福感(eudemonic well-being):對人生價值與意義的滿意。有幸福感的人,可能較長壽十多年來,許多有關「快樂」與「健康」的論文陸續發表,大多是大型流行病學的觀察性研究。多數認為兩者有密切相關,尤其對老年族群更為顯著。而且快樂的人較為健康,甚至死亡率較低;但也有可能是因健康的人較快樂,加上研究方法與對快樂的定義不一,因此很難完全確立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不過,以「英國長期老年追蹤研究」這篇論文而言,很可能是幸福感愈高,則愈健康。九千零五十位、平均年齡六十五歲的英國居民,接受十五道題目的問卷測驗,評估他們的「幸福感」,例如自主權、自我成長、接受自己和覺得人生有意義等。分數從零至四十五分,分數愈高,代表幸福指數愈高。追蹤八年半後,有一千五百四十二人去世。研究發現,幸福感分數處於最低四分之一者,死亡率為二十九.三%;分數處於最高四分之一者,死亡率只有九.三%。由於幸福感還受到年齡、性別、教育、財富、抽菸、喝酒及慢性病等因素的影響,經由統計分析發現,把這些因素加以控制後,分數處於最高四分之一者的死亡率,還是比最低四分之一者降低了三十%。這個研究顯示「幸福感」這種心理狀態,對健康與存活具有保護作用。由此可見,「快樂」與「健康」不僅互補,而且有幸福感的人可能較長壽。所以要促進健康,除了從「良好的生活型態」如運動、飲食和睡眠著手,還可以從「快樂」和「幸福感」著手。快樂是可以學習的有些人天生快樂、非常樂觀,不管多麼不如意或壓力多大,都能輕易化解。有些人卻多愁煩憂,對事情常持負面看法。幸好,快樂是可以學習的:一、常和快樂或正面思考的人相處:快樂是會感染的。跟快樂的人在一起,會放鬆、愉快;與愛抱怨的人相處久了,也會跟著抱怨、不快樂。二、養成正面思考的習慣:凡事往好的方面想,對人往好的方面看,遇困難則轉念,自然會覺得幸福。三、心存感恩:珍惜目前所擁有的親情、友情、工作、興趣等等,不要與人比較。四、多接觸愉快的事物:如看喜劇片,讀幽默小品,並時常在心中回味。我相信每個人都能找到快樂的撇步,養成習慣,會更快樂健康,健康快樂。(本文摘自/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寶瓶文化)

誰說選兒科 一定是因為喜歡小孩?

誰說選兒科 一定是因為喜歡小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誰說選兒科,一定喜歡小孩?」因為我就不是。當初只是因為不會說閩南語,想選一個一定不會說閩南語的病人族群,誰知道他們甚至連國語都說不好呢!獨排眾議,自行推坑兒科「小孩很吵欸,一直哭,誰知道他在想什麼?」「幫小孩打針很花時間,不像成人直接打就好了,妳沒有那個耐心啦!」「現在小孩跟寶一樣,一堆家屬看著妳做治療,壓力很大,不要去兒科。」「生育率一直下降,以後都沒有小孩了,去做長照啦,那才是未來趨勢。」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身邊親友一直阻止我不要誤入這個坑。但閩南語真的是我的罩門,再加上天真地以為兒科的過去病史一定很短、很簡單,我就是要走兒科,沒有人攔得住我。其實回溯跟兒科的緣分,要從大學四年級說起,那時剛好有機會跟老師一起到兒科收案,老師的研究是針對第一型糖尿病小孩的家屬進行壓力問卷調查。但礙於量性研究,我們只能從問卷瞭解壓力指數的分數高低,但背後造成這些起伏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在我幼小的護理心智中留下了問號。也或許是這個問號,在潛意識中帶著我來到了兒科,為了幫自己解答,果然真相不是只有一個,也不是像分數那麼單純容易理解。孩子的堅強,令人不捨第一次看到小禎,因為她發生酮酸中毒被送來急診。小禎父母回想起這半年並沒有特別改變,只覺得她食慾很好,卻似乎怎麼吃都不會胖。一開始並不覺得有異,想說可能是因為青春期正在發育,需要許多熱量的緣故,但這樣的現象持續了半年,體重始終不增反降。再加上這次因為突然肚子劇痛,就先送來急診求治,怎麼知道卻發現是第一型糖尿病造成酮酸中毒的現象。進到病房後,她的病情已經穩定許多,十二歲的她已經大到可以理解自己生病,要學習如何照顧自己,但也還小到無法像成人一樣,可以接受慢性病就要跟著自己一輩子的事,畢竟人生會有好幾個十二年,而這才只是第一個而已。對於這種年紀的孩子,處於想哭不能哭、想問不能問的年紀,照顧起來會覺得他們被期待要像個小大人,又要適時地當個孩子,有時候覺得他們的堅強看起來是那樣地令人不捨。我一邊教著她跟媽媽學習居家照護技巧,他們聚精會神地看著我操作施打胰島素的步驟,一邊做著筆記,同時眼睛緊跟著我的手勢移動,課後的發問也相當踴躍,讓我教得十分有成就感。在回護理站的路上,我本還沉浸在剛剛成功的教學課程當中,媽媽一聲「護理師」把我喚回了現實。停下腳步,看著媽媽似乎欲言又止地想說些什麼,本以為她是因為剛剛什麼步驟漏掉想確認,怎麼知道才一開口的她,眼淚也跟著奪眶而出,讓我一下子毫無頭緒,回想剛剛有不小心說錯什麼話嗎?安慰父母,學習當稱職大人「都是我的錯,對不對?明明已經不對勁半年了,卻沒有發現她生病了,是不是如果早一點帶她來,就不會得這種病……。她才幾歲而已,小孩怎麼會得糖尿病?這樣的小孩很多嗎?我覺得我對不起她……。」她拼拼湊湊地說著懺悔的話,我知道現在說的安慰,並無法減緩她的自責。但我知道,誰可以讓她瞭解這件事不是她的錯,小孩生病很常見的現象就是父母急著承擔責任,總是把錯攬在自己身上,讓自己心裡帶著虧欠,用彌補的心態來照顧孩子,然而這樣的關係並不健康。我只告訴她:「媽媽,我覺得妳已經做得很好了,至少現在我們都知道小禎到底是怎麼了,其實這裡很多小孩都有第一型糖尿病,在學習如何照顧自己後,他們也跟一般人一樣可以上學,擁有正常的人生,改天介紹幾位高手給妳認識!」在認識了其他小病友和他們的父母之後,小禎的媽媽似乎獲得了滿滿的能量,也做好準備去接受這個新身分。心慈手巧,用愛照料小病人兒科與成人科別,其實有著許多的不同與相似。先來說說相同之處,就是成人各科別的疾病,小孩也都有可能發生,但一般醫院並不會特別細分小兒神經科、小兒骨科、小兒泌尿科等,僅會有一個「兒科」統包。這樣是不是就可以想像,兒科病房住著各式各樣的小病人,他們的器官、血管和體型都特別的「迷你」,兒科護理師必須對於這些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病人提供有別於成人的照顧,同時又須具備豐富的醫學知識。因為你必須要能掌握他們身上所有的器官功能,才能理解治療及藥物的作用反應。如果要說所有的不同,可不是一個章節就可以描述得完,但我誠心建議選走兒科的護理師,至少不要排斥數學計算,由於兒科照顧的病人,幾乎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個別性的體態落差範圍真的很大,尺寸可以說從XXS到XXL都有,而藥物劑量常常都跟體重有關,所以換算上要非常快速且精準,例如:A病人體重十公斤,要吃XXX藥物○.二五顆;B病人五十公斤,就算也是吃同樣一款XXX藥,就要吃一顆。大多時候是由「體重」決定劑量,跟年齡沒有關係。除了數學要好之外,再來是手要巧。因為打針對小孩而言,無疑是心中永遠的痛,常常人還沒走到病房,就已經聽到裡面傳來悽慘的哀號:「我不要打針!」唉,我也不願意啊!「孩子啊,這就是人生,很多事情不是你不要就可以不要,你只是比別人早點領悟這個真理而已。」內心默默地感嘆。因為小朋友的血管還沒有像大人一樣粗,沒辦法用摸的,但因為皮膚較薄,所以可以使用蛇燈(一種紅外線燈)照射去定位血管的位置,在漆黑的房間中,只看到被燈探照後紅紅的手臂內血管的位置,你必須在小孩失去耐心與理智前,快速地進行消毒,趕快下針。但在沒有貼好導管的敷料以前,只要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導致放置失敗,例如小孩手縮了一下、隊友心太軟鬆脫固定等。打靜脈針跟一般打疫苗不一樣,不是戳中就好,最痛的其實是要把軟針放進血管的過程,一定不能掉以輕心,直到所有都固定好、貼好時,警報才能真正的解除。如果不幸血管戳破了,接下來少不了一陣哭喊,再加上會出現大片瘀青在小小手臂上,任誰看了都非常不捨,我都會很心疼地跟小病人說:「小寶貝,阿姨分你一條血管好嗎?不要哭哭了!」單純美好,願你平安長大雖然本文標題如此,但老實說,我認為大部分選兒科的人都還蠻喜歡跟小朋友互動。或許是跟他們童言童語的時候,會暫時忘記自己已經是個大人,或者是他們的直言不諱常常搞得我們啼笑皆非、哭笑不得。他們的世界很簡單,只有「大人跟小孩」、「好人跟壞人」、「醫生跟護士」這樣單純的二分法,沒有那麼多的灰色地帶和複雜煩惱。但唯有透過與他們對談,才能知道真正的想法,這一點卻和照顧成人的重點相似。記得曾有一位因誤吞電池送來住院的小小病人,當大家問他:「為什麼要把電池塞到鼻孔裡?」他用著童言童語說:「因為我是機器人,需要電池才會有體力啊!」孩子的天真,有時候沒辦法用正常邏輯思考。但也因為如此,大人更要負起保護他們的責任,在他們認識自己與世界之前,讓他們快樂平安地長大,再學習用自己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對於爸媽而言,孩子永遠是孩子,因為從父母的眼睛看出去的他,永遠都是那個善良天真的模樣。(本文摘自/護理的100種可能:白色巨塔內的角落生物/博思智庫)

肛門流膿飄異味 大叔包護墊竟是腸炎作祟

肛門流膿飄異味 大叔包護墊竟是腸炎作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0多歲的柯先生飽受肛門不明疼痛、流膿困擾,每每發作,都讓他坐立難安,深怕一坐就像失速列車,分泌物持續滲漏並散發惡臭,一發不可收拾,嚴重時他甚至必須購買女用護墊使用,成天在外工作、通勤彷彿「被罰站」般,只能站不敢坐下,對工作、社交、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林春吉醫師指出,上述患者為克隆氏症患者,已經出現嚴重併發症,才導致肛門附近瘻管生成,讓直腸分泌物及排泄物亂竄、滲漏。這種發炎性腸道疾病侵犯的範圍從口腔到肛門等整個消化道,發炎的深度擴及腸道的整層腸壁,若長期發炎未控制,甚至可能導致周遭器官的侵犯形成瘻管。超棘手腸炎!全消化道是地雷區,恐提高罹癌風險林春吉醫師表示,克隆氏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二十至四十歲年齡族群,常見症狀為腹脹、腹痛與腹瀉,容易與急性腸胃炎和腸躁症混淆,但是克隆氏症的症狀較持久且反覆發作,還可能伴隨血便、貧血、營養不良、體重減輕等狀況,而腸胃炎的症狀常是急性、短時間發作,兩者成因與治療方式大有不同。林春吉醫師進一步解釋,克隆氏症病程複雜,整個消化道都可能出現跳躍性病灶,若未及時控制會延伸多種併發症,除了瘻管外,還可能導致腸道狹窄、穿孔、膿瘍等,甚至出現腸道外症狀如關節炎、皮膚炎、虹彩炎、膽道炎、骨質疏鬆等。隨著罹病時間愈久,腸道發炎愈嚴重,各種腸道或腸道外症狀也會越惡化,甚至提高未來罹癌風險。柯先生求診時,肛門附近有多處瘻管,這些瘻管像是小隧道般與直腸連通,因此直腸分泌物和糞水藉瘻管滲漏,再加上組織的發炎,進而導致肛門膿瘍,患者才會感覺肛門周圍紅腫熱痛,要是導致嚴重感染,恐進一步導致發燒、畏寒甚至敗血症等症狀。林春吉醫師也說,面對這類併發瘻管膿瘍的克隆氏患者,治療十分棘手,針對膿瘍,需進行適當的清創、引流並用藥治療,以逐步緩解疼痛、感染症狀,並要避免後續反覆發作,否則可能再度形成更複雜的瘻管,不可不慎。除了治療肛門膿瘍與瘻管的同時,也要控制克隆氏症,藉雙管齊下以穩定病況。因此,當時評估柯先生的狀況,針對他肛門膿瘍及克隆氏症擬定個人化治療策略,並協助申請生物製劑,經過治療後,肛門瘻管及腸道發炎情形皆獲得緩解,生活品質明顯改善,讓他得以重返職場、重拾人際關係。治療短、中、長期達標,與病同行不煩惱克隆氏症現有治療藥物包括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以及近年來問市的生物製劑,可幫助緩解腸道發炎,降低未來因併發症而手術的機會。醫界目前將克隆氏症治療目標初步區分為短、中、長期,短期緩解症狀,幫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為主;中期希望發炎指數回復正常,及內視鏡檢查確認腸道黏膜癒合;長期則期望避免疾病復發,甚至達到病理緩解,也就是在病理切片下,黏膜沒有持續發炎狀態。林春吉醫師表示,克隆氏症疾複雜且棘手,對患者身心、工作、社交都帶來巨大衝擊,被歸屬為重大傷病之一,對患者而言,疾病控制像是場長期抗戰,但絕對不是孤軍奮戰,只要把握「遵照醫囑、定期回診、規律治療」,讓病況持續獲得穩定控制,以減少併發症發生風險、降低住院機會。(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嬤私密處長肉瘤 隱忍3年長成5公分大

嬤私密處長肉瘤 隱忍3年長成5公分大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東一名80多歲的阿嬤三年前會陰部長肉瘤,且越來越大,因位於私密部位,害羞而遲未就醫,經孫女陪同至台東基督教醫院婦產科看診,醫師古妃君以簡單外科手術切除約5公分大的肉瘤,經化驗為良性上皮纖維息肉,解除阿嬤長期困擾。而這也是古妃君醫師在東基看診半年來,遇到的第四個良性上皮纖維息肉案例。 古妃君表示,阿嬤患有糖尿病,直到兩年前因肺炎住院時,發現會陰部皮膚腫瘤慢慢變大,但長的地方太過私密,一直不好意思看醫生,直到親手帶大的孫女因巴氏腺囊腫到東基婦產科看診,手術癒後,鼓勵阿嬤也就醫。外陰搔癢、刺痛伴隨皮膚白化 可能是癌上身 阿嬤上了內診台,就見一顆約5公分大的皮膚腫瘤,垂墜在中央鼠蹊部位置,外觀著實嚇人,安排進開刀房,經局部麻醉、簡單外科手術切除,阿嬤術後一周回診,恢復狀況佳。但阿嬤手術當天聽到身旁有男性聲音,擔心地詢問古妃君是誰開刀,知道是由醫師開刀,男聲為護理師後,才放下心。 古妃君表示,這種上皮纖維息肉在外陰部其實是相當罕見,通常是形成單一的皮膚結節,發生原因仍舊不明,但已確認與HPV人類乳突病毒或性行為無關。臨床經驗上,已有其他三名女性有同樣的病理發現,最年輕28歲。 不少女性和阿嬤一樣,遇有外陰部問題,往往難以啟齒,羞於就醫,而延誤病情。例如外陰癌的症狀,多數一開始有搔癢和刺痛感,常伴有皮膚白化的改變,雖然發生率低,銀髮族女性仍不得輕忽其可能性。 常見搔癢與起疹 可能是長時間未換衛生棉或內褲太緊女性外陰部除了腫瘤問題,最常見的是搔癢與起疹子,尤以濕疹類最常見,多數是接觸過敏原,例如過度使用清潔劑、長時間未更換衛生棉或護墊。長期搔癢有可能是內褲過緊摩擦,容易使皮膚增生變厚,產生染色素斑。若嚴重搔癢則易影響睡眠與情緒,甚至影響配偶間的關係。 陰唇部位若發現紅腫小丘疹或膿胞,且按壓時會疼痛,則可懷疑是否為毛囊發炎。若紅腫部位接近兩側下方陰道開口的部位,可能是巴氏腺囊腫。陰道內也可能發炎,常併有外陰部搔癢,若伴有豆腐渣狀分泌物,為念珠菌感染的典型症狀,好發在生理期之後。一旦反覆出現症狀,應檢視平時喝水量是否足夠、是否愛吃甜食、作息不正常,若是家族史,應留意有無糖尿病的可能。 會陰部若出現成群小水泡且有刺痛灼熱感,多因單純皰疹所引起。由於病毒深藏於神經中,無法根治,常會在勞累、壓力大時反覆發作。另外,常見病毒性感染造成的生殖器疣(俗稱菜花),主要以性接觸傳染為主。而外觀為粉紅或肉色乳突狀突起,大多沒有症狀,治療可選擇外用藥膏或是電燒手術治療。 外陰部保養 天然植物油就很好用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防更勝於治療。平常就要注意外陰部保養,首先,衣著方面,應盡量寬鬆,材質以透氣棉質最佳。清潔方式最好是單純的清水清洗,不需要特別的清潔劑,且忌用太熱的水。清洗之後,輕輕拍乾,可使用單純的天然植物油(例如橄欖油、椰子油或凡士林)輕塗外陰皮膚,就有很好的保養效果。飲食方面,健康飲食、足夠的水分、減少糖分和加工品食物、維持良好作息和運動習慣,提升自我免疫力,更是最根本之道。

心血管疾病猝死頻傳 醫:溫差大比低溫更致命

心血管疾病猝死頻傳 醫:溫差大比低溫更致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近日常有名人因心血管疾病猝死新聞,令人不勝唏噓,近期日夜溫差大,對於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是一大負擔,門診因心血管疾病就醫的患者增加約1成,醫師提醒,溫差大比低溫更致命,早出晚歸的民眾務必做好保暖,以免憾事發生。心血管疾病不是年長者專利 年輕人發病前無症狀更難挽救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檢查室主任潘泓智表示,雖然冬天氣溫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風險高,但相較於持續性低溫,人體較有足夠時間適應溫度,反而是忽冷忽熱的天氣所引發的心血管危機,更容易被忽視,引發猝死的風險也會明顯增加。潘泓智指出,在日夜溫差大的時節,門診常見患者抱怨胸悶、胸痛、喘不過氣、冒冷汗等症狀。此時極有可能是因氣溫驟降,血管劇烈收縮,若是血管原本就有硬化或狹窄,就有可能導致心肌缺氧,產生胸口不適的諸多症狀。若運氣不好,甚至可能造成血管內斑塊裂解,血小板瞬間凝聚,引起心臟冠狀動脈阻塞,這就是有高度風險的心肌梗塞。民眾常誤會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專利,其實年輕人病發前,有可能完全沒有明顯症狀,往往更會導致無法挽回的憾事。天氣乍暖還寒採洋蔥式穿著 泡湯祛寒溫度勿下降太快潘泓智提醒,一定要隨時做好保暖,由於室內和室外溫差可能相差10度以上,建議採洋蔥式穿著,因許多民眾喜歡於天冷時泡湯,也應注意泡澡、泡湯的溫度,若溫度下降太快,容易使血管適應不及,進而引發心肌梗塞;另外,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因子包括三高、抽菸、肥胖、慢性腎衰竭等,平時也應養成運動與健康飲食習慣,並務必戒菸,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生。

輕熟女全身抽蓄像中邪 卵巢畸胎瘤惹的禍

輕熟女全身抽蓄像中邪 卵巢畸胎瘤惹的禍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記憶變差、雙腳麻痛竟是得癌症!29歲邱小姐因全身抽蓄送急診,抽蓄停止後,目光呆滯,表情漠然,家屬表示一個月前人還好好的,工作也正常,下班與同事一起出去玩,但逐漸像中邪似的,先是記憶力變差,忘東忘西,無法工作,接著在家喃喃自語,不太理人,帶她去收驚也沒變好。另一名60歲李先生,從年輕時每天抽1、2包菸,最近幾個星期兩隻腳越來越麻痛,走路也越來越不穩。經過診斷後,邱小姐是因為卵巢畸胎瘤引起抗NMDA受體腦炎,切除卵巢畸胎瘤後逐漸康復。李先生則因小細胞肺癌導致感覺神經病變,目前正在治療中。腫瘤伴生神經徵候群 常在腫瘤初期就引起神經系統異常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醫師周友芳表示,邱小姐和李先生的腫瘤部位都不在神經系統,卻能引起神經系統的異常,例如癲癇、記憶力變差、精神症狀、小腦或周邊神經病變,這是所謂的腫瘤伴生神經徵候群。它出現的神經症狀和腫瘤發生的部位、轉移處、併發症及治療所造成的副作用無關,常常在腫瘤還沒有被發現,或是連腫瘤都無法靠檢查發現時,就會引起神經系統異常。周友芳指出,這是因為腫瘤表現(分泌)出神經蛋白,誤導我們的免疫系統去攻擊自身的神經系統,範圍包括腦或脊髓、周邊神經、視覺系統、神經肌肉交界處及肌肉(見下圖),使得臨床表現會與許多疾病類似,也因為它可能是腫瘤的起始徵兆,所以必須小心鑑別診斷。有些癌症在神經症狀出現5年後才確診腫瘤伴生神經徵候群發生的機會和症狀,依腫瘤的種類而不同,最常見的是藍伯-依頓肌無力症候群,佔小細胞肺癌的3%,重症肌無力,佔胸腺瘤的15%。而9%的小細胞肺癌有一種或一種以上的腫瘤伴生神經徵候群,例如藍伯-依頓肌無力症候群、感覺神經病變、邊緣系統腦炎。那麼腫瘤伴生神經徵候群的症狀和相關癌症有哪些呢?可參見下表。腫瘤伴生神經徵候群相關癌症表邊緣性腦炎相關癌症:小細胞肺癌(最常見)、睪丸癌、乳癌、胸腺瘤、畸胎瘤、何杰金氏淋巴瘤。小腦病變相關癌症:小細胞肺癌、婦科癌症、何杰金氏淋巴瘤、乳癌亞急性周邊神經病變小細胞肺癌、乳癌、卵巢癌、肉瘤、何杰金氏淋巴瘤。自主神經病變相關癌症:小細胞肺癌、胸腺瘤周邊神經病變相關癌症:肺癌、乳癌藍伯-依頓肌無力症候群相關癌症:小細胞肺癌、前列腺癌、子宮頸癌、淋巴瘤重症肌無力相關癌症:胸腺瘤僵人症相關癌症:乳癌、小細胞肺癌、何杰金氏淋巴瘤因此,認識腫瘤伴生神經徵候群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可能是腫瘤的初始症狀,有的癌症甚至在神經症狀出現4、5年後才被診斷。若能藉此早期診斷癌症,早期治療,可以增加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品質。

8旬嬤洗腎合併C肝 短短8周治癒如獲重生

8旬嬤洗腎合併C肝 短短8周治癒如獲重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一名洗腎逾20年、罹患C肝的8旬阿嬤,長期以來有重聽、眼睛濁黃等症狀,儘管知道自己是C肝患者,卻遲遲不願接受治療。直到去年9月,「桃竹苗基層醫療根除C肝卓越計畫」啟動,在醫護人員鼓勵下,阿嬤才終於願意接受治療,在4周療程後,大幅改善以往容易感到不舒服、精神不佳等狀況,8周即治癒C肝,一掃過去憂鬱陰霾,阿嬤驚喜表示,「原來現在治療C肝這麼簡單!」桃竹苗基層診所串聯 跨科別平行轉診助遠離肝苦2017年C肝全口服抗病毒藥物納入健保給付,截至今已治癒近12萬人,距衛福部設定2025年消除C肝目標(C肝全口服新藥治療人數達到25萬人)已完成近一半。消除C肝最後半哩路,下一階段是傾力在社區找出未篩檢或篩出未治療的患者。為此,桃園市診所協會於去年9月率先全台,啟動「桃竹苗基層醫療根除C肝卓越計畫」,結合桃園市、新竹市、新竹縣及苗栗縣,主動出擊、串聯基層診所及洗腎室,整合各診所C肝患者資料庫,及健保署北區業務組提供潛在收案名單,召回尚未治療C肝的患者,也同步透過跨科別平行轉診,將患者就近轉介至居家附近肝膽腸胃科基層診所接受治療;同時安排腸胃科醫師進駐桃竹苗地區14間洗腎室,讓腎友們篩出即可治療,減少其往返就醫次數及時間。該計畫主持人、敦仁診所院長蕭敦仁表示,據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資料統計,北區C肝收案人數成長率,與前一年同期相比達71%,居全國第一,共有448名患者接受C肝治療,其中有近8成患者是透過本次計畫展開療程。此外,比較2019與2020年C肝收案數,北區基層診所2020年收案958人,成長率27.2%,是全國基層診所(7.6%)的3.5倍。顯示儘管找出C肝患者已越趨困難,桃竹苗地區藉由「桃竹苗基層醫療根除C肝卓越計畫」,仍持續有更多C肝患者加入基層診所治療行列,成績卓越。肝膽腸胃科醫師進入洗腎室治療 患者免舟車勞頓本次計畫共有167名非肝膽腸胃科患者完成C肝治療,佔計畫治療人數近5成。以往不願接受治療的非肝膽腸胃科C肝患者中,在診所積極的召回與鼓勵下,更有超過5成患者願意參與計畫,顯示本次計畫的高便利性,大幅提升患者治療意願。德禾血液透析診所院長蔡坤宏分享,一名洗腎逾6年、罹患C肝的6旬阿伯,因長期洗腎,對治療C肝心態消極,在本次計畫推動下,阿伯才知道現在治療C肝,不但健保給付藥費,肝膽腸胃科醫師還會直接進入洗腎室治療,讓他敞開心房接受全口服新藥治療。治癒C肝後,阿伯的精神明顯改善,不再容易莫名感到疲勞。以往洗腎患者不知道自己提不起精神可能是因為罹患C肝,加上每周耗費3天往返洗腎室接受透析治療,導致多數人不願再花額外時間去治療其他疾病,透過本次計畫,由肝膽腸胃科醫師主動進駐洗腎室,免去患者或照護者不願增加看診次數的擔憂與抗拒,對於患者、照護者以及洗腎室,都具有高度便利性。45至79歲民眾免費篩檢一次 20萬元藥費健保埋單桃園市診所協會理事長、姜博文診所院長姜博文表示,國健署已於去年9月28日起,放寬C肝篩檢條件,凡年滿45至79歲民眾,以及40至79歲具原住民身分民眾,提供終生一次的免費B、C型肝炎篩檢。民眾若驗出C肝無須過度緊張,透過C肝全口服新藥,不僅最快8周可治癒C肝,副作用低,治療期間生活品質不受影響,療效也接近百分百。針對民眾最在乎的治療費用,原約20萬元的療程也由健保署埋單,呼籲桃竹苗地區40歲以上民眾及高風險族群如腎臟病、三高或糖尿病患者把握機會,務必及早「全篩、全檢、全治」,降低未來罹患肝硬化、肝癌或其他肝外病變的風險。

正妹壓力大、嗜吃辣爆發酒糟!滿臉紅斑成了玫瑰女孩

正妹壓力大、嗜吃辣爆發酒糟!滿臉紅斑成了玫瑰女孩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Penny是一名服飾店老闆娘,4年前因開店壓力大,一天睡不到3小時,加上愛吃辣,臉上一夕間爆出許多紅色小顆斑點,且又乾又癢。由於膚況不適合上妝,面對客人們的關心與好奇,讓她更難過。起初她以為是接觸到衣物塵蟎或灰塵導致過敏,聽信偏方買食鹽水濕敷臉頰,不料反而讓皮膚更乾更癢。拖延3個月後,她終於踏進皮膚科診所也確診酒糟,在專業治療下,並配合正常作息、少吃辛辣食物,現在她終於又可以上妝。她也呼籲有此困擾的女孩要聽從醫師指示,酒糟雖然不能治癒,但可以和它和平共存!蠕形蟎蟲是常人4到10倍 治療後逾8成可改善俗稱酒糟的玫瑰斑,是一種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病變,主要為血管擴張所引起,患者男女比例約1:3,常見的致病因子包含日曬、天氣炎熱、基因、情緒壓力、蠕形蟎蟲、免疫系統及表皮障壁功能的缺損等。開業皮膚科醫師黃輝鵬表示,酒糟是很常見的皮膚發炎病症,但大部分患者並不知道自己罹患此症,直到臉部明顯紅斑、不時發癢,發炎情況影響生活品質時才就醫,卻常被誤判為過敏、異位性皮膚炎。酒糟的特徵是血管擴張,會有臉部持續不退的紅班和反覆的熱潮紅,部分起免疫發炎反應長出丘疹和膿疱。酒糟分為四種類型:紅斑血管擴張型、丘疹膿疱型、鼻瘤型及眼睛型酒糟。寄生在人類臉部的蠕形蟎蟲,除了會咬蝕毛囊表皮,也會引起免疫反應,讓皮膚受損變得脆弱,進而使酒糟更加惡化。黃輝鵬醫師指出,研究顯示,酒糟患者臉上的蠕形蟎蟲,平均數量比一般人多出4到10倍。根據他的臨床觀察,經適當用藥後,8成以上患者的丘疹膿疱幾乎完全消失,紅斑、潮紅症狀也大幅減輕。由於酒糟致病因子複雜,建議肌膚保養要盡量溫和,減少皮膚刺激,避免辛辣食物及含酒精飲料。此外,過度日曬、熬夜、緊張、生活壓力大,過熱或過冷的環境等,也容易讓酒糟變得更嚴重,遵守以上注意事項,就能減少酒糟發作及惡化的機會。「尋找玫瑰女孩」衛教講座活動起跑為響應2021國際酒糟月,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將於4月起推出「尋找玫瑰女孩」系列活動(www.rosegirl.com.tw),於台北、台中、高雄舉行玫瑰斑巡迴衛教講座,提供民眾正確衛教訊息,包含酒糟的症狀、治療與保養,期盼讓國人更了解酒糟,別再因為臉紅,或是丘疹膿皰而缺乏自信,也呼籲「玫瑰女孩」們盡早至皮膚專科診斷與治療。 尋找玫瑰女孩北中南民眾衛教講座,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77qwFFxVGeVChKYBA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