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植髮合併生髮治療 告別頂上無毛危機

植髮合併生髮治療 告別頂上無毛危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32歲的藝人阿虎曾長達五年以上的時間深受禿髮困擾,起初他並無意識自己禿頭,只覺得剪頭髮時,設計師總是沒辦法剪出滿意的造型。直到有次跟朋友們相約去吃熱炒,其中有位朋友指著他的頭頂大喊「哇噻,你禿頭!」,同時間其他同桌友人相繼圍觀,整桌飯局都在討論他「頂上無毛」這件事,鬧得阿虎既尷尬又無語,這才驚覺自己得了「沒毛」病!為了讓自己頭髮能長快一點,阿虎曾聽信很多偏方,像是用避孕藥磨成粉洗頭,或是其他能抹、能擦的生髮偏方也都試過,卻一點效果也沒有。最後經由演藝圈友人介紹求診楊名權醫師,使用美式微創植髮外加複合式生髮療程,這才找回原本的自信秀髮。遺傳體質+頭皮照顧不當 加速禿頭患者年輕化植髮診所醫師楊名權表示,根據統計,台灣25-65歲之間有禿頭困擾者約有360萬人,除了雄性禿遺傳體質外,近年來空汙問題、生活壓力及不良飲食習慣等因素,都造成禿頭有年輕化的趨勢!另外國人習慣騎機車代步,加上社群網紅熱潮,許多人的頭髮長期濕悶在安全帽內,或使用大量髮膠髮蠟做造型,卻沒有做好頭部清潔,都容易導致頭皮毛囊發炎,最後掉髮及禿髮;也有許多有落髮困擾的患者,常誤信坊間生髮偏方,利用生薑、避孕藥等刺激物生髮,更容易造成頭皮傷害,讓掉髮或禿髮更嚴重!美式微創植髮生髮合併治療 輕鬆找回過往自信楊名權醫師說明,阿虎使用美式FUE ( Follicular Unit Extraction )微創植髮合併複合式生髮療程,共計植入2,100株頭髮。相較於傳統FUT植髮,需要切割整片頭皮取髮再植入,新型的美式FUE微創植髮,取髮過程使用先進植髮刀械取出毛囊,再由醫師協助植入頭頂禿髮處,只會造成微型傷口,患者術後復原的狀況也更快速。楊名權醫師進一步說明,市面上微創植髮有分美式及韓式兩種,兩者間最主要的差異在於種髮時的技術。美式FUE在取髮後,直接用鑷子植入頭髮;韓式則是將髮珠先放在植髮筆裡面,再將筆放到頭皮上打洞、植入,因此韓式多了一道把髮株放到植髮筆的步驟,操作不慎較容易造成毛囊及頭髮的斷裂,影響植髮的成功率。植髮術後牢記「3不4要」  養護頭髮更健康楊名權醫師補充,如果是大面積植髮的患者,術後建議搭配複合式生髮療程輔助,並且在術後一週要把握「3不4要原則」保護新生頭髮健康。「3不」就是不要熬夜、不要摩擦、不要油炸食物;「4要」則是要保濕、要營養、要照光、要休息。若能確實掌握以上原則,就能讓植髮術後照護更快速,幫助找回自信健康秀髮。

不怕被當女生 小四男童留長髮2年助癌友

不怕被當女生 小四男童留長髮2年助癌友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癌症連續38年蟬聯國人十大死因首位,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2017年癌症發生人數已高達11萬1684人,相較2016年發生人數新增5852人,平均每4分42秒就有一人罹癌。台灣癌症基金會不只提供癌友在治療和照護上的關懷與服務,更長期提供癌友「醫療級假髮」免費借用,幫助癌友在治療過程中更自信地面對外界,降低因掉髮而造成的身心負擔。常被誤認女生走錯廁所 紮馬尾練田徑不以為苦就讀西松國小四年級的敏睿,同時也是學校田徑隊的選手,他卻不像一般選手留著清爽的短髮,反而蓄了一頭長髮,原來敏睿看到姊姊捐髮幫助癌友,覺得很有義意所以也想一起來捐髮。由於田徑隊每天早上都要進行訓練,因此練習時敏睿必須先戴上髮箍、紮起馬尾才能練習跑步,敏睿覺得這些事不麻煩,反而用開朗的心情去看待因蓄髮而發生的每件事,像是最容易被人誤以為女生,上廁時,別人以為他走錯廁所。敏睿捐出留了快兩年的頭髮,他說:「希望捐髮可以幫助癌友走出生命中的黑暗,未來想要用自己小小的力量,邀請大家一起加入捐髮行列。」醫療級假髮動輒萬元 響應捐髮助癌友減輕負擔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一頂醫療級假髮市價動輒上萬元,對治療中的癌友是一筆不小支出,為減輕癌友的經濟負擔,基金會長期提供癌友醫療級假髮免費借用服務,希望陪伴癌友找回治療的動力與信心,完成療程邁向康復之路。一頂醫療級假髮約需5至8束頭髮,每年製作需求頂數約1000至1200頂,每頂製作經費需要3500元,期邀請大家響應「一起來.揪捐髮暨募集假髮製作經費」計劃,號召民眾一起來揪捐髮。愛心捐髮條件:30公分以上、不燙不染。同時希望透過計劃的啟動,募集足夠的假髮製作經費,將大眾的愛心捐髮,製成醫療級假髮,永續提供癌友免費借用服務。

邊看電視邊練起立坐下 宅阿嬤揮別肌少風險

邊看電視邊練起立坐下 宅阿嬤揮別肌少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許奶奶是年近80歲的時髦奶奶,也是個資深的歌仔戲追星族,平常會和戲友相約從台北市看到新竹縣。因為新冠病毒疫情,許多藝文活動停辦,所以許奶奶除了外出購物外,幾乎足不出戶,成為道地的「宅阿嬤」。前陣子和女兒阿姿聚餐時,她不斷向女兒抱怨走路時腳會感到無力,行走速度也不若以往俐落,而且走樓梯更是吃力,覺得自己老了,女兒聽了十分擔心,深怕獨居的媽媽如果跌倒,後果將不敢想像,該怎麼辦呢?高齡者體適能檢測 評估跌倒、肌少問題女兒聽聞外面的教育機構可以幫忙評估,馬上帶著媽媽去參加健康樂齡活力中心。做完高齡者的體適能檢測,發現媽媽在肌力的檢測結果特別低,像是檢測下肢肌力的30秒椅子坐立次數,只有9下(體育署標準應該要做到12下),而影響平衡的單腳站立和椅子坐起繞物也是如此,分別為2.2秒和12.3秒都在有待加強的範圍(正常為4.9秒和9.0秒)。檢測結果也證實,媽媽跌倒的風險高於常人。長庚科技大學體育室主任陳文詮表示,隨著年齡增加,身體各方面的機能都會發生改變。神經傳導速度降低,其姿勢調節所需的肌力為成年人的92.3%,但其動作反應時間卻較成年人慢了27%。且因為肌肉內水分及鉀的減少,使高齡者肌力下降20~40%,在動作反應的時間拉長並出現平衡控制不良現象,所以當老人家走路不小心被碰到時,無法像年輕時身體迅速作出反應動作,因而導致跌倒的發生,若加上骨質疏鬆就容易造成骨折等問題。3招日常居家運動 做好做滿而高齡者也會有肌少症發生的風險,因此可以測量正常速度行走5公尺,若速度小於0.8~1.0公尺/秒,就有可能是肌少症。所幸經過綜合檢測,許奶奶的檢測結果高於標準值,並沒有肌少症。但是除了正常上課外,要如何利用回家的時段補滿老師的運動建議呢?老師教許奶奶簡單3招:第一招:看電視每天3餐飯後坐在有扶手的椅子上,邊看電視邊做坐下起立的動作,一齣90分鐘的連續劇,約有3段2~3分鐘的廣告時間,這時依自己的能力做運動並記下次數,每段應該至少10下。剛開始實施時若腳沒力,可稍微用手扶扶手做運動。第二招:坐公車不管去哪裡都搭乘公車或捷運。每天出去和回家時提前一站下車(若是去偏鄉看戲,晚上太晚回家就省略第一招),走路時以略高於平時的速度進行,配合呼吸收吐腹部肌肉,腦門往天上頂的姿勢前進,每天可增加至少20分鐘的運動時間,同時也能練到腹背的核心肌群。第三招:奉茶每天早上和下午奉茶,用600C.C.的寶特瓶裝水至少半滿,坐在餐桌旁,雙手握住寶特瓶中段,瓶口朝外,將前臂平放於桌面(若能力許可亦可雙手水平騰空),同時將雙手慢慢將寶特瓶舉到手臂可以達到的最高位置後,接著放下回到起始位置完成一下動作,每次至少做10下。要依著訓練時間而增加次數並增加水量,若覺得水瓶太輕也可以改裝密度更高的綠豆或鐵珠。陳文詮指出,雖然只是簡單的3招,但在女兒的全心記錄督導及鼓勵下,許奶奶的運動達標4周後,原本出門會抱怨的腳痠消失了;6周後的期中測驗,所有數值都明顯改善,言談之間又回到閃亮的眼神,爬樓梯也不是問題了。雖然因為疫情的關係無法看戲,但是許奶奶繼續上課,也參加同學的邀約聚會,跳脫了「宅阿嬤」行列,經過近12周的訓練,歌仔戲終於開演,許奶奶又開始與戲友一起到處追劇,許久未見的戲友們也紛紛稱讚更許奶奶的精神、氣色都變好!

清明祭祖 供品這樣保存不臭酸

清明祭祖 供品這樣保存不臭酸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清明連假即將到來,不少民眾已經安排祭祖掃墓及春遊踏青的行程。食藥署提醒,4月氣溫逐漸回升,在祭祖供品與外出飲食時,有些食安小撇步不可不知。祭祀食品慎保存,避免日曬或高溫在室外祭拜時,應注意供品的衛生安全,如魚、雞、豬肉或素三牲等供品容易孳生蒼蠅、蚊蟲等病媒及受到灰塵污染,因此自行烹煮的供品,應以鍋蓋或保鮮膜覆蓋。食藥署建議可改用有包裝的食品如罐頭,或有外皮保護的水果做為供品。此外,供品應避免長時間日曬或放置於高溫環境,以避免微生物孳長導致腐敗變質,若長時間在戶外,建議可攜帶冰桶冷藏保存。而熟食供品於室溫下祭拜完後,應依食品的特性儘速保存於冰箱或陰暗處,且食用前應該要充分復熱,並儘快食用完畢。若食品有顏色改變或酸臭味,則應避免食用。路邊野菇不要採,避免食品中毒近年來食藥署常接獲民眾於野外採摘不明植物或菇類,食用後導致天然毒食品中毒的案例。提醒民眾至野外登山或踏青時,勿隨意採摘野生物並食用,因為許多有毒菇類和植物,即使經驗豐富的專家仍不易從外觀上加以區別,千萬別為了享受山產的美味,而忽略其風險,造成食品中毒,以及身體健康上無法挽回的傷害。洗淨雙手,良好衛生習慣要保持親朋好友聚會,食藥署提醒除了要「樂活防疫」,也要遵守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原則,也就是飯前、如廁後及處理食品前後,都要徹底洗淨雙手;注意食材要新鮮;生熟食的器具要分開,避免交叉污染;餐點要徹底加熱;注意保存溫度等,才能讓連假過得安心又安全。

婦嘴歪眼斜2年好不了 竟是腮腺癌

婦嘴歪眼斜2年好不了 竟是腮腺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時常有名人顏面神經麻痺,嘴歪眼斜,通常用藥沒多久就會復原,但彰化一名56歲張姓婦人右臉半癱被當成顏面神經麻痺治療,卻兩年未復原,轉到衛福部彰化醫院求助耳鼻喉科主任許嘉方,這才發現其實是腮腺癌,腫瘤已侵犯顏面神經,才會造成顏面失調。許嘉方表示,如果顏面神經麻痺治療無效,就要警覺可能是腮腺癌。 被當顏面神經麻痺治療張女兩年前突然顏面失調,右半臉不能動,右眼閉不起來,也造成嘴臉歪斜一邊,起初以為是中風,就近在住家附近醫院就醫,被當成顏面神經麻痺治療,卻一直無法復原,直到兩個月前因耳朵痛到彰化醫院被確診為腮腺癌,她才驚覺原來顏面神經失調的情況是腮腺腫瘤所致。 許嘉方指出,腮腺位於耳朵下方,是一種唾液腺,會分泌大量的唾液到口腔幫助食物攪拌與消化,小孩子易被病毒感染發炎腫大,俗稱豬頭皮,而顏面神經從腮腺經過,分別控制額頭、眼部、臉頰、嘴角和下巴的肌肉收縮,所以,腮腺腫瘤如果大到壓迫或侵犯顏面神經,便會造成顏面失調,張女這起個案即是如此。 顏面神經麻痺造成嘴歪眼斜的症狀,通常經藥物治療後,大部分會在三個月內痊癒,但如果是腮腺腫瘤造成,就必須要解決腫瘤問題。 右腮腺切除 所幸還有左腮腺不影響唾液分泌許嘉方表示,張女因右耳疼痛前來就診,但發現其右耳並無發炎或異常情況,反而觸診到其右耳下方有硬塊,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腫瘤約3.5公分,以細針穿刺病理檢查確診為惡性腫瘤,再經正子掃瞄發現癌細胞未轉移,決定進行手術切除,手術中發現顏面神經被長期壓迫侵犯已無法恢復,為了將癌細胞清除乾淨,最後將腫瘤連同右腮腺及顏面神經一併切除。雖然右腮腺切除,但還有左腮腺,也有下頜腺及舌下腺等分泌大量唾液的腺體,並不會影響唾液分泌。張女目前還在進行手術後的輔助性放射線治療及化療。 許嘉方說,這起個案如果早一點發現,或許手術中可以把顏面神經加以保留再切除腫瘤,留住顏面神經功能,但因為太晚發現,顏面神經已經被腫瘤嚴重侵犯而無法保留。 許嘉方強調,腮腺腫瘤約8成為良性,2成是惡性腫瘤,一般會建議患者手術切除,民眾發現耳朵下方有腫塊,若還出現顏面神經失調情形,就要懷疑是腮腺腫瘤所致,一定要馬上找耳鼻喉科醫師詳細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蔡阿嘎近視雷射滿周年 微創新科技SMILE正夯

蔡阿嘎近視雷射滿周年 微創新科技SMILE正夯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原廠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底,SMILE全飛秒近視雷射眼數已突破400萬例,新科技的超微創精準技術,如眾所皆知的「達文西手臂」,已是實際可行的醫療設備,而在眼科近視雷射手術中,「SMILE全飛秒近視雷射」是新一代微創、安全矯正視力的代表作,並已成為全球的熱門趨勢,大學眼科引進第6台SMILE設備,擴大服務近視族群。一年前在大學眼科做了近視雷射的百萬YouTuber蔡阿嘎,一年後分享他告別不方便近視人生的心得,近視族可跟他一起「近視雷射」射起來! 微創傷口恢復快,精準度及安全性高,大學眼科加碼引進6台SMILE全飛秒近視雷射「微創」、「安全」的特性使其手術案例逐年成長,分析其中原因,除了患者對SMILE全飛秒進視雷射的信任評價高,許多網紅及藝人的體驗分享也提升了消費者的關注,再者,因疫情減少了出國的花費,而最值得的支出就是用在近視雷射上!5G時代來臨,3C網路產品已成為為國人日常,尤其後疫情時代來臨,居家時間增加,使時間更是激增,長時間近距離用眼下,眼睛乾澀疲勞狀況也因此上升,此外,在防疫需求下,口罩儼然成為實際使用和流行搭配重要的必需品,但戴眼鏡搭配上口罩時常起霧,加上美觀難以兼顧,因此尋求近視雷射的視力矯正方式,一舉擺脫近視及散光等視力困擾,其中,SMILE全飛秒近視雷射更是詢問度高的術式之一。 「乾哥哥乾妹妹」 隱眼族、用眼族首選大學眼科總院長林丕容表示,近年來,隨著近視雷射安全性不斷提高及國人追求戶外休閒的風氣興盛,讓國人對於近視雷射的意願大大增加, 依門診觀察,2020年SMILE的詢問度增加5成之多,他提到「三無一不要」成為患者選擇近視雷射的重要因素,「三無:舒心無痛、安全無瓣、舒適無憂」,而「一不要」則是不要「乾澀不適的術後恢復期」;SMILE全飛秒雷射為較新術式,只需約0.2公分如筆尖般的微小截口,大幅度保留角膜表面完整性,減少對神經叢的損傷,因此縮短恢復期,也降低了術後暫時性的乾眼不適,針對術前就有眼睛乾澀困擾的患者,或是因長期戴隱形眼鏡產生不適感的族群,也因為術後舒適度較佳,減緩乾澀不適,接受度相對較高,許多民眾會詢問術後還可以戴瞳孔放大片嗎?林丕容總院長提醒,只要經醫師評估,仍可配戴讓電眼加分。 微創、無痛、無瓣、終身無憂 旅遊、游泳、拳擊皆可如常大學眼科一向積極引進創新醫療科技,加強服務近視族群,導入SMILE全飛秒近視雷射並提供專業且優質的醫療服務,手術醫師皆獲德國儀器設備原廠認證許可,護理人員也經完善的教育訓練後才可服務民眾,林丕容總院長說明,SMILE全飛秒雷射全名為SMall Incision Lenticule Extraction「微創透鏡取出術」,依患者的個人條件不同,單眼在20秒左右使用全飛秒雷射在角膜表面下方掃瞄並取出超薄角膜,稱之「角膜透鏡」;此外,SMILE手術方式無須製作角膜瓣,角膜結構較完整、穩定性佳,減少因戶外活動或活動碰撞時造成角膜位移的發生率,同時也吸引較多運動愛好族群及喜歡水上運動者前來諮詢,就連拳擊愛好者都受惠於SMILE全飛秒雷射,享受零負擔的揮拳快感。 蔡阿嘎讚大學眼科醫療團隊助他恢復清晰 工作家庭都輕鬆蔡阿嘎分享他接受近視雷射的經驗,他說,工作忙碌長期需要盯著電腦,戴隱形眼鏡戴太久不舒服、戴眼鏡顧小孩又常會被拍掉眼鏡,實在危險又不方便,後來選擇大學眼科做近視雷射,在專業醫療團隊的照護下,恢復期很順利,差不多隔天視力已經恢復得不錯了,讓他感受到現代近視雷射醫療科技的進步。雷射後的他可以加班剪片,也可以輕鬆陪伴家中2個寶貝,工作完倒頭就睡,不用擔心忘記脫掉隱形眼鏡。 

祝你「健康快樂」不是隨口說說

祝你「健康快樂」不是隨口說說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逢年過節在電子郵件與社群網站上問候親友,每次在結尾時,都很想用個別出心裁的祝賀語,不要總是老掉牙的「健康快樂」這四個字,但常常還是沿用了。因為除了不會出錯,它還有醫學的背後意涵。「健康」與「快樂」,這兩件事有關聯嗎?是互補?還是因果關係?想當然耳,有健康的身體,自然會心情愉悅,至少不會不快樂。而且不少慢性疾病如癌症、中風或巴金森氏症,常合併憂鬱症狀,就是個反證。但是,心情快樂就會身體健康,甚至降低死亡風險嗎?快樂是主觀的感受,它的廣義「幸福感」則比較具體。學者認為幸福感有三個層面:一、快樂(hedonic well-being):即高興、欣喜。是一種當下或短時間內,情緒上的欣悅,而且會隨著時間波動。二、滿足感(life evaluation):對自我與生活品質的滿足感。三、幸福感(eudemonic well-being):對人生價值與意義的滿意。有幸福感的人,可能較長壽十多年來,許多有關「快樂」與「健康」的論文陸續發表,大多是大型流行病學的觀察性研究。多數認為兩者有密切相關,尤其對老年族群更為顯著。而且快樂的人較為健康,甚至死亡率較低;但也有可能是因健康的人較快樂,加上研究方法與對快樂的定義不一,因此很難完全確立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不過,以「英國長期老年追蹤研究」這篇論文而言,很可能是幸福感愈高,則愈健康。九千零五十位、平均年齡六十五歲的英國居民,接受十五道題目的問卷測驗,評估他們的「幸福感」,例如自主權、自我成長、接受自己和覺得人生有意義等。分數從零至四十五分,分數愈高,代表幸福指數愈高。追蹤八年半後,有一千五百四十二人去世。研究發現,幸福感分數處於最低四分之一者,死亡率為二十九.三%;分數處於最高四分之一者,死亡率只有九.三%。由於幸福感還受到年齡、性別、教育、財富、抽菸、喝酒及慢性病等因素的影響,經由統計分析發現,把這些因素加以控制後,分數處於最高四分之一者的死亡率,還是比最低四分之一者降低了三十%。這個研究顯示「幸福感」這種心理狀態,對健康與存活具有保護作用。由此可見,「快樂」與「健康」不僅互補,而且有幸福感的人可能較長壽。所以要促進健康,除了從「良好的生活型態」如運動、飲食和睡眠著手,還可以從「快樂」和「幸福感」著手。快樂是可以學習的有些人天生快樂、非常樂觀,不管多麼不如意或壓力多大,都能輕易化解。有些人卻多愁煩憂,對事情常持負面看法。幸好,快樂是可以學習的:一、常和快樂或正面思考的人相處:快樂是會感染的。跟快樂的人在一起,會放鬆、愉快;與愛抱怨的人相處久了,也會跟著抱怨、不快樂。二、養成正面思考的習慣:凡事往好的方面想,對人往好的方面看,遇困難則轉念,自然會覺得幸福。三、心存感恩:珍惜目前所擁有的親情、友情、工作、興趣等等,不要與人比較。四、多接觸愉快的事物:如看喜劇片,讀幽默小品,並時常在心中回味。我相信每個人都能找到快樂的撇步,養成習慣,會更快樂健康,健康快樂。(本文摘自/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寶瓶文化)

誰說選兒科 一定是因為喜歡小孩?

誰說選兒科 一定是因為喜歡小孩?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誰說選兒科,一定喜歡小孩?」因為我就不是。當初只是因為不會說閩南語,想選一個一定不會說閩南語的病人族群,誰知道他們甚至連國語都說不好呢!獨排眾議,自行推坑兒科「小孩很吵欸,一直哭,誰知道他在想什麼?」「幫小孩打針很花時間,不像成人直接打就好了,妳沒有那個耐心啦!」「現在小孩跟寶一樣,一堆家屬看著妳做治療,壓力很大,不要去兒科。」「生育率一直下降,以後都沒有小孩了,去做長照啦,那才是未來趨勢。」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身邊親友一直阻止我不要誤入這個坑。但閩南語真的是我的罩門,再加上天真地以為兒科的過去病史一定很短、很簡單,我就是要走兒科,沒有人攔得住我。其實回溯跟兒科的緣分,要從大學四年級說起,那時剛好有機會跟老師一起到兒科收案,老師的研究是針對第一型糖尿病小孩的家屬進行壓力問卷調查。但礙於量性研究,我們只能從問卷瞭解壓力指數的分數高低,但背後造成這些起伏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在我幼小的護理心智中留下了問號。也或許是這個問號,在潛意識中帶著我來到了兒科,為了幫自己解答,果然真相不是只有一個,也不是像分數那麼單純容易理解。孩子的堅強,令人不捨第一次看到小禎,因為她發生酮酸中毒被送來急診。小禎父母回想起這半年並沒有特別改變,只覺得她食慾很好,卻似乎怎麼吃都不會胖。一開始並不覺得有異,想說可能是因為青春期正在發育,需要許多熱量的緣故,但這樣的現象持續了半年,體重始終不增反降。再加上這次因為突然肚子劇痛,就先送來急診求治,怎麼知道卻發現是第一型糖尿病造成酮酸中毒的現象。進到病房後,她的病情已經穩定許多,十二歲的她已經大到可以理解自己生病,要學習如何照顧自己,但也還小到無法像成人一樣,可以接受慢性病就要跟著自己一輩子的事,畢竟人生會有好幾個十二年,而這才只是第一個而已。對於這種年紀的孩子,處於想哭不能哭、想問不能問的年紀,照顧起來會覺得他們被期待要像個小大人,又要適時地當個孩子,有時候覺得他們的堅強看起來是那樣地令人不捨。我一邊教著她跟媽媽學習居家照護技巧,他們聚精會神地看著我操作施打胰島素的步驟,一邊做著筆記,同時眼睛緊跟著我的手勢移動,課後的發問也相當踴躍,讓我教得十分有成就感。在回護理站的路上,我本還沉浸在剛剛成功的教學課程當中,媽媽一聲「護理師」把我喚回了現實。停下腳步,看著媽媽似乎欲言又止地想說些什麼,本以為她是因為剛剛什麼步驟漏掉想確認,怎麼知道才一開口的她,眼淚也跟著奪眶而出,讓我一下子毫無頭緒,回想剛剛有不小心說錯什麼話嗎?安慰父母,學習當稱職大人「都是我的錯,對不對?明明已經不對勁半年了,卻沒有發現她生病了,是不是如果早一點帶她來,就不會得這種病……。她才幾歲而已,小孩怎麼會得糖尿病?這樣的小孩很多嗎?我覺得我對不起她……。」她拼拼湊湊地說著懺悔的話,我知道現在說的安慰,並無法減緩她的自責。但我知道,誰可以讓她瞭解這件事不是她的錯,小孩生病很常見的現象就是父母急著承擔責任,總是把錯攬在自己身上,讓自己心裡帶著虧欠,用彌補的心態來照顧孩子,然而這樣的關係並不健康。我只告訴她:「媽媽,我覺得妳已經做得很好了,至少現在我們都知道小禎到底是怎麼了,其實這裡很多小孩都有第一型糖尿病,在學習如何照顧自己後,他們也跟一般人一樣可以上學,擁有正常的人生,改天介紹幾位高手給妳認識!」在認識了其他小病友和他們的父母之後,小禎的媽媽似乎獲得了滿滿的能量,也做好準備去接受這個新身分。心慈手巧,用愛照料小病人兒科與成人科別,其實有著許多的不同與相似。先來說說相同之處,就是成人各科別的疾病,小孩也都有可能發生,但一般醫院並不會特別細分小兒神經科、小兒骨科、小兒泌尿科等,僅會有一個「兒科」統包。這樣是不是就可以想像,兒科病房住著各式各樣的小病人,他們的器官、血管和體型都特別的「迷你」,兒科護理師必須對於這些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病人提供有別於成人的照顧,同時又須具備豐富的醫學知識。因為你必須要能掌握他們身上所有的器官功能,才能理解治療及藥物的作用反應。如果要說所有的不同,可不是一個章節就可以描述得完,但我誠心建議選走兒科的護理師,至少不要排斥數學計算,由於兒科照顧的病人,幾乎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個別性的體態落差範圍真的很大,尺寸可以說從XXS到XXL都有,而藥物劑量常常都跟體重有關,所以換算上要非常快速且精準,例如:A病人體重十公斤,要吃XXX藥物○.二五顆;B病人五十公斤,就算也是吃同樣一款XXX藥,就要吃一顆。大多時候是由「體重」決定劑量,跟年齡沒有關係。除了數學要好之外,再來是手要巧。因為打針對小孩而言,無疑是心中永遠的痛,常常人還沒走到病房,就已經聽到裡面傳來悽慘的哀號:「我不要打針!」唉,我也不願意啊!「孩子啊,這就是人生,很多事情不是你不要就可以不要,你只是比別人早點領悟這個真理而已。」內心默默地感嘆。因為小朋友的血管還沒有像大人一樣粗,沒辦法用摸的,但因為皮膚較薄,所以可以使用蛇燈(一種紅外線燈)照射去定位血管的位置,在漆黑的房間中,只看到被燈探照後紅紅的手臂內血管的位置,你必須在小孩失去耐心與理智前,快速地進行消毒,趕快下針。但在沒有貼好導管的敷料以前,只要任何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導致放置失敗,例如小孩手縮了一下、隊友心太軟鬆脫固定等。打靜脈針跟一般打疫苗不一樣,不是戳中就好,最痛的其實是要把軟針放進血管的過程,一定不能掉以輕心,直到所有都固定好、貼好時,警報才能真正的解除。如果不幸血管戳破了,接下來少不了一陣哭喊,再加上會出現大片瘀青在小小手臂上,任誰看了都非常不捨,我都會很心疼地跟小病人說:「小寶貝,阿姨分你一條血管好嗎?不要哭哭了!」單純美好,願你平安長大雖然本文標題如此,但老實說,我認為大部分選兒科的人都還蠻喜歡跟小朋友互動。或許是跟他們童言童語的時候,會暫時忘記自己已經是個大人,或者是他們的直言不諱常常搞得我們啼笑皆非、哭笑不得。他們的世界很簡單,只有「大人跟小孩」、「好人跟壞人」、「醫生跟護士」這樣單純的二分法,沒有那麼多的灰色地帶和複雜煩惱。但唯有透過與他們對談,才能知道真正的想法,這一點卻和照顧成人的重點相似。記得曾有一位因誤吞電池送來住院的小小病人,當大家問他:「為什麼要把電池塞到鼻孔裡?」他用著童言童語說:「因為我是機器人,需要電池才會有體力啊!」孩子的天真,有時候沒辦法用正常邏輯思考。但也因為如此,大人更要負起保護他們的責任,在他們認識自己與世界之前,讓他們快樂平安地長大,再學習用自己的方式來保護自己。對於爸媽而言,孩子永遠是孩子,因為從父母的眼睛看出去的他,永遠都是那個善良天真的模樣。(本文摘自/護理的100種可能:白色巨塔內的角落生物/博思智庫)

肛門流膿飄異味 大叔包護墊竟是腸炎作祟

肛門流膿飄異味 大叔包護墊竟是腸炎作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0多歲的柯先生飽受肛門不明疼痛、流膿困擾,每每發作,都讓他坐立難安,深怕一坐就像失速列車,分泌物持續滲漏並散發惡臭,一發不可收拾,嚴重時他甚至必須購買女用護墊使用,成天在外工作、通勤彷彿「被罰站」般,只能站不敢坐下,對工作、社交、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台北榮民總醫院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林春吉醫師指出,上述患者為克隆氏症患者,已經出現嚴重併發症,才導致肛門附近瘻管生成,讓直腸分泌物及排泄物亂竄、滲漏。這種發炎性腸道疾病侵犯的範圍從口腔到肛門等整個消化道,發炎的深度擴及腸道的整層腸壁,若長期發炎未控制,甚至可能導致周遭器官的侵犯形成瘻管。超棘手腸炎!全消化道是地雷區,恐提高罹癌風險林春吉醫師表示,克隆氏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二十至四十歲年齡族群,常見症狀為腹脹、腹痛與腹瀉,容易與急性腸胃炎和腸躁症混淆,但是克隆氏症的症狀較持久且反覆發作,還可能伴隨血便、貧血、營養不良、體重減輕等狀況,而腸胃炎的症狀常是急性、短時間發作,兩者成因與治療方式大有不同。林春吉醫師進一步解釋,克隆氏症病程複雜,整個消化道都可能出現跳躍性病灶,若未及時控制會延伸多種併發症,除了瘻管外,還可能導致腸道狹窄、穿孔、膿瘍等,甚至出現腸道外症狀如關節炎、皮膚炎、虹彩炎、膽道炎、骨質疏鬆等。隨著罹病時間愈久,腸道發炎愈嚴重,各種腸道或腸道外症狀也會越惡化,甚至提高未來罹癌風險。柯先生求診時,肛門附近有多處瘻管,這些瘻管像是小隧道般與直腸連通,因此直腸分泌物和糞水藉瘻管滲漏,再加上組織的發炎,進而導致肛門膿瘍,患者才會感覺肛門周圍紅腫熱痛,要是導致嚴重感染,恐進一步導致發燒、畏寒甚至敗血症等症狀。林春吉醫師也說,面對這類併發瘻管膿瘍的克隆氏患者,治療十分棘手,針對膿瘍,需進行適當的清創、引流並用藥治療,以逐步緩解疼痛、感染症狀,並要避免後續反覆發作,否則可能再度形成更複雜的瘻管,不可不慎。除了治療肛門膿瘍與瘻管的同時,也要控制克隆氏症,藉雙管齊下以穩定病況。因此,當時評估柯先生的狀況,針對他肛門膿瘍及克隆氏症擬定個人化治療策略,並協助申請生物製劑,經過治療後,肛門瘻管及腸道發炎情形皆獲得緩解,生活品質明顯改善,讓他得以重返職場、重拾人際關係。治療短、中、長期達標,與病同行不煩惱克隆氏症現有治療藥物包括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以及近年來問市的生物製劑,可幫助緩解腸道發炎,降低未來因併發症而手術的機會。醫界目前將克隆氏症治療目標初步區分為短、中、長期,短期緩解症狀,幫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為主;中期希望發炎指數回復正常,及內視鏡檢查確認腸道黏膜癒合;長期則期望避免疾病復發,甚至達到病理緩解,也就是在病理切片下,黏膜沒有持續發炎狀態。林春吉醫師表示,克隆氏症疾複雜且棘手,對患者身心、工作、社交都帶來巨大衝擊,被歸屬為重大傷病之一,對患者而言,疾病控制像是場長期抗戰,但絕對不是孤軍奮戰,只要把握「遵照醫囑、定期回診、規律治療」,讓病況持續獲得穩定控制,以減少併發症發生風險、降低住院機會。(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嬤私密處長肉瘤 隱忍3年長成5公分大

嬤私密處長肉瘤 隱忍3年長成5公分大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東一名80多歲的阿嬤三年前會陰部長肉瘤,且越來越大,因位於私密部位,害羞而遲未就醫,經孫女陪同至台東基督教醫院婦產科看診,醫師古妃君以簡單外科手術切除約5公分大的肉瘤,經化驗為良性上皮纖維息肉,解除阿嬤長期困擾。而這也是古妃君醫師在東基看診半年來,遇到的第四個良性上皮纖維息肉案例。 古妃君表示,阿嬤患有糖尿病,直到兩年前因肺炎住院時,發現會陰部皮膚腫瘤慢慢變大,但長的地方太過私密,一直不好意思看醫生,直到親手帶大的孫女因巴氏腺囊腫到東基婦產科看診,手術癒後,鼓勵阿嬤也就醫。外陰搔癢、刺痛伴隨皮膚白化 可能是癌上身 阿嬤上了內診台,就見一顆約5公分大的皮膚腫瘤,垂墜在中央鼠蹊部位置,外觀著實嚇人,安排進開刀房,經局部麻醉、簡單外科手術切除,阿嬤術後一周回診,恢復狀況佳。但阿嬤手術當天聽到身旁有男性聲音,擔心地詢問古妃君是誰開刀,知道是由醫師開刀,男聲為護理師後,才放下心。 古妃君表示,這種上皮纖維息肉在外陰部其實是相當罕見,通常是形成單一的皮膚結節,發生原因仍舊不明,但已確認與HPV人類乳突病毒或性行為無關。臨床經驗上,已有其他三名女性有同樣的病理發現,最年輕28歲。 不少女性和阿嬤一樣,遇有外陰部問題,往往難以啟齒,羞於就醫,而延誤病情。例如外陰癌的症狀,多數一開始有搔癢和刺痛感,常伴有皮膚白化的改變,雖然發生率低,銀髮族女性仍不得輕忽其可能性。 常見搔癢與起疹 可能是長時間未換衛生棉或內褲太緊女性外陰部除了腫瘤問題,最常見的是搔癢與起疹子,尤以濕疹類最常見,多數是接觸過敏原,例如過度使用清潔劑、長時間未更換衛生棉或護墊。長期搔癢有可能是內褲過緊摩擦,容易使皮膚增生變厚,產生染色素斑。若嚴重搔癢則易影響睡眠與情緒,甚至影響配偶間的關係。 陰唇部位若發現紅腫小丘疹或膿胞,且按壓時會疼痛,則可懷疑是否為毛囊發炎。若紅腫部位接近兩側下方陰道開口的部位,可能是巴氏腺囊腫。陰道內也可能發炎,常併有外陰部搔癢,若伴有豆腐渣狀分泌物,為念珠菌感染的典型症狀,好發在生理期之後。一旦反覆出現症狀,應檢視平時喝水量是否足夠、是否愛吃甜食、作息不正常,若是家族史,應留意有無糖尿病的可能。 會陰部若出現成群小水泡且有刺痛灼熱感,多因單純皰疹所引起。由於病毒深藏於神經中,無法根治,常會在勞累、壓力大時反覆發作。另外,常見病毒性感染造成的生殖器疣(俗稱菜花),主要以性接觸傳染為主。而外觀為粉紅或肉色乳突狀突起,大多沒有症狀,治療可選擇外用藥膏或是電燒手術治療。 外陰部保養 天然植物油就很好用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防更勝於治療。平常就要注意外陰部保養,首先,衣著方面,應盡量寬鬆,材質以透氣棉質最佳。清潔方式最好是單純的清水清洗,不需要特別的清潔劑,且忌用太熱的水。清洗之後,輕輕拍乾,可使用單純的天然植物油(例如橄欖油、椰子油或凡士林)輕塗外陰皮膚,就有很好的保養效果。飲食方面,健康飲食、足夠的水分、減少糖分和加工品食物、維持良好作息和運動習慣,提升自我免疫力,更是最根本之道。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