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半數憂鬱症患者難逃二次發作 這個減壓法有解

半數憂鬱症患者難逃二次發作 這個減壓法有解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正念」(mindfulness)是防止憂鬱、焦慮復發的有效療法,廣泛地運用在心理、職場、教育等各種不同領域。衛福部草屯療養院過去三年期間,在門診開設過五梯次的「正念認知治療團體」,成員參加完正念團體後憂鬱、焦慮症狀獲得顯著改善,生活品質也顯著提升。有鑑於此,草屯療養院持續開辦,新的梯次將在4月7日開始,每梯次為期8周。「正念」可紓解生活壓力 也能運用在憂鬱、物質濫用、飲食障礙等疾病「正念認知治療團體」帶領人許嘉宏心理師表示,正念是一種「有意識的將注意力帶到當下,且不帶批判地觀照當下」的態度,運用在工作與生活壓力的紓解與減壓,也為許多企業人士所喜愛,近年來成為一種廣受歡迎的減壓方式。以正念為基礎的助人方法,可以運用在憂鬱與焦慮性疾患、物質濫用、飲食障礙等多種身心疾病。正念認知治療以團體治療的方式進行,透過連續八周課程,配合回家練習,成員可以培育出面對壓力的「抗壓力」,面對憂鬱情緒、負面思考的「覺察力」,以及知道怎麼做對自己最好的「自我照顧力」,達成預防憂鬱症復發的能力。許嘉宏表示,從臨床研究中發現,第一次憂鬱症發作康復後,有一半的人會經歷第二次發作,兩次以上憂鬱症發作的患者,70~80%可能再度復發。憂鬱症的復發會帶給患者相當大的情緒困擾與生活損失,「正念認知治療」有助患者提升對負面情緒與想法的覺察和處理能力,改善憂鬱情緒與負面想法之間的惡性循環。研究也發現,憂鬱症成員經過一年的追蹤,降低50%的復發率,其效果與抗憂鬱劑治療相當,甚至可以持續更久不復發。8成學員憂鬱等級明顯下降 未因治療團體結束而惡化草屯療養院一般精神科主任林俊媛醫師表示,從草屯療養院過去三年所開辦的五梯次的正念認知治療團體分析,81%成員憂鬱等級明顯下降;另外一群成員,在團體後三個月的追蹤發現,原本屬於輕度到中度憂鬱的成員,參加完團體後憂鬱程度全數下降到正常範圍,與一般人無異。團體結束後三個月的追蹤也發現,80%成員憂鬱程度仍維持在正常範圍,沒有因為團體結束後而惡化,反映出「正念認知治療」有預防憂鬱症復發的效果。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表示,正念簡單易學,對於個人身心極有助益,值得推廣,草屯療養院基於憂鬱症防治及健康促進,會持續開辦相關團體。

你所忽略的疫情潛在危機 女性族群面臨身心崩盤邊緣

你所忽略的疫情潛在危機 女性族群面臨身心崩盤邊緣

圖說:根據調查顯示,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後,女性壓力值倍增。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疫情爆發後,假日成了Sherry的夢魘。三代同住的Sherry是標準職業婦女,儘管平時工作繁忙,但假日至少能稍微放空休息。疫情發生後,公婆六日避免外出幾乎都在家;對老公來說,與父母的近距離相處非常自然,但對Sherry來說,原來假日休息的時間與空間感被剝奪了。不僅如此,婆婆假日待在家後,開始「軟性要求」Sherry下廚;加上週間有幾天是WFH(Work From Home),婆婆認為應該更有時間煮飯給孩子吃。但面對有時需要視訊開會,卻還要進廚房準備餐點,讓她身心俱疲。Lin則是先生沒有執行WFH,太太在家工作。疫情的另一影響就是孩子停課,先生認為太太應該「比較閒」,可以多陪伴孩子加強教養。但因為必須更花時間陪伴線上課程學習,溝通認知上的落差,也讓兩人多了摩擦。再一個例子是Jenny,她原來是空姐,疫情關係被公司停職,家裡的經濟負擔頓時變大,先生本來有正職也在疫情前離職,幸好有副業支撐生活。但雙薪家庭變成無固定薪水,大家的心理壓力都很大。本來很少下廚的她,由於要減少外食,也重新適應要每天煮飯的型態轉變。面對自己對家裡少了一份經濟收入的貢獻,也讓她覺得很沒存在感、極度焦慮。多元角色讓無償工作時間暴增從2019年底全球新冠肺炎爆發後,民眾的生活型態已漸漸發生改變;表面上看來,似乎工作調配更自由,家人相處時間也變多。但根據聯合國婦女署數據指出,疫情前女性的無償勞動時間是男性的三倍,而疫情發生後數據又倍增。在全球160億小時的無償工作中,女性就承擔了3/4。這個數據,事實上也突顯女性多元角色中的家庭責任。 圖說:身為家中主要事務「規劃者」,女性需更細膩檢視自我身心狀態。康健人壽在今年初發表的一份全球調查研究也顯示:疫情過後台灣女性的職場、健康分數整體下滑,對於職涯發展也更為憂慮,而週末工作的狀況,更比去年9~10月明顯增加。後疫情時代的來臨,讓女性工作與生活取得平衡碰到困難,壓力也倍增。女性兼具妻子、母親、媳婦角色,通常也是家中事務主要「規劃者」,若身處傳統家庭,承受的身心壓力勢必因疫情而增加。因此,怎樣從關懷家人的初衷出發,意識到現階段自我問題,將是接下來的重要課題。身心過勞別忽略 從生活好好善待自己嘉義大學生化系陳政男教授指出,女性族群這段時間最要注意的就是生理與心理面的過勞,從生理狀態來看,關鍵就是睡眠問題,如果已經有失眠狀況,就要從飲食調整與放鬆方法來調整。飲食方面建議可多吃山苦瓜、蘆筍、香蕉來幫助腦中血清素含量,能使心情狀態變好、幫助入眠。另一方面適時補充穀胱甘肽或是薑黃產品,可以改善因為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身體發炎,對初期失眠也有效益。尤其是薑黃素產品,近年更躍升為健康保健指標。以專利卵磷脂包覆薑黃素分子不被胃酸破壞,能大幅保留薑黃素活性,讓保健效果發揮效益。 圖說:適時補充穀胱甘肽或是薑黃產品,能改善因為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身體發炎。除了生理狀態的保養,身心科醫師也強調,處於壓力狀態,或對於生活失去熱情的「過勞腦」狀態,更要多攝取像綠花椰菜、紅番茄、蘋果、富含omega-3如鮭魚、鮪魚等食物,其他像是雞胸肉、豬里肌肉也能幫助消除疲勞,薑黃、芝麻成分更能幫助抗壓。而透過複式呼吸法、伸展,替代高強度的運動訓練,也都能有放鬆效果。最重要的就是要適時「說不」,對工作與生活有限度調整,避免對自己要求過高而超出負荷。溫柔的力量向來都是女力絕佳展現,透過有智慧的互動溝通,與家人一起協調分擔家務,多出來的時間互動交流,也是重整關係的好時機。另一方面,在這個時機點檢視自我身心狀態,或許也是讓健康升級的契機。更多內容請見:交擎生技https://www.facebook.com/ciaoxy/

捲入創傷事件後「難察覺的傷」如何幫助自己及他人?

捲入創傷事件後「難察覺的傷」如何幫助自己及他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報導)在美國,約有五到六成的民眾在人生某個時間點會遭逢創傷事件,例如重大車禍、暴力攻擊、天然災害、家人意外等,需要接受心理諮商療癒創傷。反觀台灣,許多民眾在發生重大變故時,卻很少使用心理諮商相關資源。很多人會問「有做跟沒有做心理諮商,差別在哪裡?」諮商心理師林萃芬出版《鍛鍊心理肌力》(時報出版)書中提到,事實上,創傷事件發生後,會歷經不同的階段,常見的心路歷程有五個階段:哭喊期、否認期、侵擾期、接納期到完成期。 而且不同的創傷事件對心理造成的衝擊差異也很大。大多數創傷事件產生的影響不會立即顯現,而會封存多年,漸漸侵蝕我們的心理健康,或是潛入到我們的潛意識,或是扭曲我們的人格特質,等到症狀出現,通常都已經對心靈造成嚴重破壞。綜合十年的諮商經驗,歸納出最常見的創傷事件有下面幾種類型,反應也會有些不同。 一、天災創傷讓人深陷長期的恐懼中身處地震帶的台灣,真的有非常多潛藏的創傷。災區附近的許多民眾通常會出現暈眩、失眠、惡夢等狀況,害怕地震再度發生,甚至會有過度警戒的反應,譬如,不敢單獨一人待在室內,或是心悸、發抖、呼吸不順、肌肉緊繃等焦慮症狀。在地震中失去親人及財產的民眾,面對如此巨大的變故,初期情緒會有過度激動或是情感麻木的狀況;其中最需要關注的是「沒有眼淚的悲傷者」,他們的心理受創嚴重,由於同時歷經災難的驚嚇及痛失親人的悲傷,在雙重打擊之下,往往會因為沒有辦法接受殘酷的現實而無法表達情緒。對於青少年及兒童,親友應盡可能給孩子安全感,除了語言安撫之外,亦可透過肢體擁抱來降低孩子的孤單與不安。 諮商過程中發現,很多兒童經歷創傷後,會變得特別黏人、恐懼死亡,有高度的分離焦慮,不能跟家人短暫分開,看到大人難過哭泣時會阻止或逃避。也有些兒童因不知如何抒解大量情緒,會轉化成身體症狀,或是傷害自己的身體,像是會透過拔頭髮來釋放焦慮,若不及時做心理諮商,嚴重時會演變成拔毛症。 因此,可以運用不同的形式,如語言或繪畫,來引導孩子抒發害怕、哀傷的情緒;並且協助孩子用比較有效的方法來訴說災難事件,像是用「如何」取代「為何」。天災後,如果出現下面狀況,就需要專業的協助,包括:長時間心情混亂,感覺壓力強大、自我責備、覺得快要支撐不下去;一個月後仍有麻木、遲滯、不斷回想災難景象、反覆做惡夢、身體不舒服、找不到適合的人傾訴、工作和人際無法專注,抽菸或喝酒明顯增加。我發現不少家暴者其實都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他們沒有適時做心理療癒,這股強大的情緒往往會轉變成暴力傾向,若再透過酒精的催化,更會對家人造成無可挽回的傷害。 二、職場危機會產生急性壓力症候群近幾年來,很多公司都發生職場危機事件,最常出現的狀況是,員工為了爭取權益而參與「罷工遊行」。很多人不知道,參與抗爭的過程很容易產生急性壓力症候群,除此以外,更會導致公司所有的員工身心負荷過重,長期下來也會讓工作氣氛低迷,不利於身心健康。常見的急性壓力症候群反應是,有的人會引發強烈的害怕、無助感,或是恐怖感受;有的人會反應在生理上,像是感覺麻木、頭昏眼花、失眠或噁心,甚或失去現實感、自我感。 若沒有適時抒解壓力,有些人會產生痛苦、情緒崩潰、整個人的感覺與知覺系統受損,進而干擾身體機能,出現失眠、沒胃口、身體麻痺、絕望感等狀況。為了避免付出身心健康的代價,從心理健康的角度,還是鼓勵公司跟員工可以坐下來好好溝通,不用情緒勒索彼此,達到雙贏的境界。 三、氣爆人禍需要長期釋放痛苦情緒瞬間發生的人為災難,像是氣爆事件發生之後,傷者與家屬原本平順的生活,一夕之間有了劇烈的變化,心理往往會錯綜複雜,初期的情緒反應有的會困惑震驚,不理解何以災難會發生在自己身上,接下來可能會轉為憤怒、自責,也有些人會陷入悲傷、哭泣、徬徨、害怕恐懼的情緒中。由於氣爆還會導致燒燙傷,當事人要同時承受身體的痛楚與外貌的改變,因此,長期的情緒反應可能會變得煩躁易怒,復健的過程充滿挫折感,身心都無法放鬆,有時候會對周遭的人吹毛求疵,感覺自己快要失控了。所以,特別需要家人朋友長期的陪伴支持,協助傷者抒解情緒,一步一步接受現實狀況,恢復自我信心,可以自在地面對人群。 四、身體被侵犯的創傷會對人產生恐懼反應隨著社交生活的多元化,很多人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狀況下,身體受到侵犯。但無論是被性騷擾或是被性侵害,受害者之後都會產生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經常沒有理由地感到害怕、驚慌、不安,對某些特定對象或情境,產生長期且高度的恐懼反應。被侵犯後,更會對自己失去信心,害怕自己不被別人相信,對他人也常懷有高度敵意。特別是侵犯自己的人,擁有良好的公眾形象,例如口碑很好的老師、熱心公益的前輩,周遭的人都不相信自己所敘述的遭遇時,受創的傷口會更深、更痛。 有些受害者會擔心自己會無法再與異性有親密關係,常覺得自己是個不清白的人,有時會有憂鬱傾向,形成負向的自我概念。對生理的影響,會有緊張、胃腸不適等狀況;在行為上的改變,變得常常抱怨、夜尿、無法入睡,常被惡夢嚇醒。 受創後需要哪些幫助呢?受到創傷後需要有人傾聽並且了解、包容、支持,感覺自己被相信、被信任很重要,可以讓受創者覺得自己被接納。提供受創者足夠的安全感,尤其侵害自己的人是認識的親人、師長、同學、朋友,更需要讓受創者「免於恐懼」。並且提供醫療法律的諮詢,像是避孕,以及如何收集證物,足夠的資訊可以幫助受創者面對醫療、警方調查介入,以及其他重要的事,進而讓受創者掌握局勢,找回力量面對未來。 親人被剝奪生命會持續出現「潛伏性的痛苦」最嚴重的創傷經驗莫過於目睹親人被他人剝奪生命,但是悲傷的反應個別差異很大,有些家人悲傷延續的時間會比較長,有些家人會持續出現「潛伏性的痛苦」,常會焦慮、流淚;有些家人會充滿罪惡感,懊惱自己未盡保護之責,失去與親人共創未來的希望。當家庭面臨重大危機事件,由於家人都陷入悲傷中,有時候會無法從伴侶身上得到支持的力量,哀痛的家庭氣氛會形成壓力,也會改變家人原本的互動方式。 因此,擁有越多越完整的社會支持系統,包括親人、鄰居、好友的協助陪伴,就越能調適危機。特別是親人的死亡方式不在預期中,對家人最具傷害性。需要的話,亦可透過心理諮商和宗教信仰來安定情緒。創傷事件發生後,越壓抑自我情緒,跟自己越疏離的人,通常需要走更長的療癒歷程,而且不知道會在人生的哪個階段,以什麼樣的症狀爆發出來。所以,只要覺得自己跟以前不一樣,不妨跟心理專業人員討論一下,以確保心靈健康。

口罩設計比賽 留美小學生畫出台灣防疫No.1

口罩設計比賽 留美小學生畫出台灣防疫No.1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球受到新冠肺炎的影響,生活型態有了不同以往的改變。新冠病毒是以飛沫傳染為主的新興傳染病,口罩的佩戴顯得格外重要,為增加兒童對於防疫的認知與重視,馬偕兒童醫院舉辦「我手畫我口」口罩設計比賽,希望孩子們在參與活動的過程,更能體會防疫的重要。此次投稿踴躍,一共收到70件設計作品,甚至遠從美國郵寄而來。馬偕兒醫團隊經過評選討論後選出幼兒園組、小學組及中學組共12幅優選作品,公開頒獎表揚並舉辦為期兩個月的展覽。創意豐富 薇閣國小學童作品獲選印製實體口罩馬偕兒童醫院李宏昌院長於頒獎典禮致詞表示,看到孩子們努力畫出最棒的口罩圖樣,十分感動,就像八里國小洪婕恩同學在作品理念提及「戴口罩很不舒服,但是可以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也可以很漂亮,要開開心心戴上口罩。」馬偕兒童醫院兒童醫務部主任何啟生也謝謝孩子們熱情參與這次的徵稿活動,認同口罩是阻隔細菌與病毒的最佳裝備,不僅保護自己也保護別人,完全展現台灣的防疫精神及驕傲。擔任評審主委的馬偕兒童醫院醫務專員邱南昌則表示,評選過程看到許多豐富創意的作品,實在很難取捨,評審團最後以符合投稿規則的五色以內、美感設計及創作理念等三個重點進行評選。再從優選的12幅作品中,考量不織布面印刷需求,選定薇閣國小陳哲文同學的作品進行印製,成品色彩活潑討喜,受到許多人的詢問及喜愛。即起在馬偕兒童醫院9樓展出2個月優選作品之一的美國塔博中學黃子安同學,家人接獲得獎通知後既驚喜又略帶遺憾,因為3月下旬須返回美國,無法親赴領獎。馬偕兒醫團隊精心安排提前頒獎,在返美當天由邱南昌代表頒發獎狀,給予黃同學嘉許鼓勵。投稿作品即日起於馬偕兒童醫院福音樓9樓走廊展出,邱南昌還透露一個插曲,兒醫團隊於評選完成後隔周,收到一封來自美國的投稿信箋,郵戳時間符合投稿規定而加入展覽行列。此作者是在美國讀小學的張景圓同學,他特別強調「台灣防疫COVID-19 全世界第一!」作品中亦呈現台灣與全世界共同抵禦新冠肺炎病毒的超人決心,顯見台灣防疫成績揚名海外。

IG沒人按讚好焦慮?別掉入外在評價的陷阱

IG沒人按讚好焦慮?別掉入外在評價的陷阱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再做最後修飾,這張照片就可以上傳到Instagram了。完美的自行車登山,快門咔嚓,娜塔莉神采奕奕,晨曦中眺望著層層山巒,絕對能得來一大堆讚。不料,幾乎沒人關注她的郊遊照;反倒是一個朋友的保護蜜蜂運動引來大量的支持與贊同。娜塔莉在男友面前難掩失落情緒,可是他想不透她的問題:「妳還想要什麼?在山上度過了美好的一天,照片上看到的,妳都親身體驗到了,別人有沒有在Instagram上按讚,有差嗎?」娜塔莉和男友的評價觀點顯然不同。他以自我感覺來衡量事物,對他來說,內在評價才重要;相反地,娜塔莉把一切都放在他人的評價上,認為外在評價才是關鍵。因此她對郊遊的結論也是負面的—費盡千辛萬苦、連踢帶蹬地爬到山頂都是徒勞;早知道沒有讚,她不如省下這趟自行車之旅。內在評分卡vs.外在評分卡杜伯里在《生活的藝術》書中又將此不同的評價觀點,稱為「內在評分卡VS.外在評分卡」(Inner Scorecard versus Outer Scorecard):我如何評價自己(Inner Scorecard)或外界對我的評價(Outer Scorecard)?何者比較重要?視評分卡的導向,我們會提出不同問題,這些問題也決定了對自己是否滿意。以內在評分卡為導向者,首先必須對自己所做的事感到滿意;以外在評分卡為導向者,則仰賴他人的肯定來決定滿意度。究竟內在還是外在的評價標準比較容易達到,自然有賴於周遭環境及自我要求。最先影響我們的當然是內在評價,一般會根據它來從事自己認為值得的事。至於他人的想法,我們能發揮的影響力有限。即使平時受到他人的肯定與喜愛,但可能有千百種原因,導致偶爾受到忽略的情形發生;無論再多努力也無濟於事,於是陷入外在評價的陷阱。好比娜塔莉,拯救蜜蜂運動讓她登峰造極的體能成績霎時間黯然失色,本來一趟精彩豐富的自行車之旅,對她而言最終變得毫無價值。棘手難題在於自我價值感低的人,對外來正面評價的心理依賴甚為強烈,因此緊追他人的回應不放。筆者於慕尼黑大學的門生蘿拉.安德斯(Laura Anders)的碩士論文,乃是研究Instagram社交媒體平台,她發現自我價值感低的用戶尤其看重追蹤者的回應。只要追蹤者定期按讚、給予肯定,便天下太平;一旦少了讚,娜塔莉這類人就認為天塌下來。原本已搖擺不定的自信心,此時更持續下滑,因而更死命爭取他人的認可。公開乞求他人的肯定與承認卻偏偏得不到,想必你出於個人經驗也能證明這點—人們大多不吝於給別人一個由衷的讚美或稱頌,可是對讚美予取予求、分明已上癮的朋友,這讚美就給得心不甘情不願了。因此,外在評價的陷阱經常造成原本渴望獲得認可的反效果。另一個危機是,這些人會逐漸喪失對自我評價的感覺。向來只問別人如何評價的人,總有一天就再也說不出自己喜歡與否。我覺得這個派對氣氛很嗨嗎? 我有沒有享受這趟清幽自在的自行車遊?假如不能在山頂上拍照,我還會奮力爬上山嗎?須待他人評分後,才得以判定一個美麗難忘的時刻與否,如此沒有自我感覺的人生不是很機械式、很悲哀嗎?杜伯里認為強烈傾向外在評價是人類演化的遺產,因為從前他人的評價確實不容小覷,人們盡一切努力促使同伴與之合作,避免遭群體排擠。他還主張,這個重要性在今日雖已降低,不過我們對名譽與聲望變化的情緒反應,仍舊設定在石器時代的模式。鑒於心理健康因素,此種個人喜怒哀樂強烈受制於他人評價的石器時代模式,如今普遍不被建議,因為隨著網路自我呈現的機會大增,我們暴露在他人負面評價的風險亦無所不在。社群網路充滿了不幸的陷阱,筆者及烏里希聯合撰寫的《數位憂鬱症》(Digitale Depression)一書中有相關專門探討。網路社群的不幸陷阱根據幸福研究的結果顯示,社群網站確實會使人不快樂—不照自己的標準而活,只一心想與人互別苗頭;不去瞭解幸福是無法計算的,老是在計算好友、讚和追蹤者的數目;不珍惜生活中小而美的片刻,卻不停公開分享聳動的照片與經歷,處心積慮成為別人關注的焦點;不願重溫禁得起考驗的事物,卻不計代價去體驗五彩繽紛的新奇;不重視個人的獨特性與知足感,反而去追求完美強迫症,臉書等社交媒體也因此變成個人幸福及全球表面上「最幸福」人生評比的制式刻板模型,這是一場只會失敗的戰鬥。縱使有人客觀上過著順遂優渥的人生,在數位的表象世界中與他人相較之下,卻仍顯得悲慘貧困,因為網路上見到的,絕非具有代表性的人生觀察,而是精挑細選與美化後的觀點。誠如學者葛瑞絲.周(Grace Chou)及尼可拉斯.艾吉(Nicholas Edge)所做的結論,造訪一趟臉書,自我價值感立刻下降的情形不令人意外。同時,倘若對臉書好友的實際認識愈差,相對也無法推測隱藏幕後的實際情況,自我價值感下降的效應就愈強烈。我們當下的印象於是固定化—其他人似乎運氣比我好、擁有比我幸福的人生。那怎麼辦? 如何捍衛自己的幸福,避開外在評價的陷阱?我們大可不必完全忽視他人,卻也無須瘋狂追獵他們的認可。只要一點批判性的檢視便大有幫助—我認為誰的意見最舉足輕重? 我真的在意網路社交的大眾評價嗎? 或不如問問自己的知心好友? 到底重點是什麼? 此事徵求外在評價有意義嗎? 對事物做客觀評價或複雜的決定,他人的看法確實彌足珍貴,例如踏出職業生涯的重要一步之前,先徵詢友人意見;或是當一個自認為正面的發展卻未能獲得他人認可時,不妨自問原因何在。另一方面,也有許多事物只是單純的個人品味與好惡問題,以及一些只能留給自己享受才是最美的事物。不論我的晨跑快照得到多少讚或笑臉加愛你,都無法貼近那一瞬間屬於自己的幸福感、那股春天腳步近了的氣息、能量在漫長的嚴冬之後重新回流的感覺,以及我靜靜觀察小松鼠的喜悅。既然剛才體驗到的,旁人無法讚賞評價,有些事情何不乾脆保留給自己,學習跟自己一同怡然自樂吧。(本文摘自/為什麼吃半塊蛋糕更容易胖?修復讓關係、工作與生活脫序的25種心理偏誤/商周出版)

為什麼類似公仔要買好幾個?男性收藏行為揭密

為什麼類似公仔要買好幾個?男性收藏行為揭密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些女性可能不太了解,男性收藏物品的基準是什麼?為什麼類似的公仔要買好幾個呢?男性是「收藏家」男女雙方對物品的堅持和價值觀不同,男性傾向蒐集比較稀有的物品,或是有特殊感情的東西,而不是日常生活用品。例如公仔、美術品、鐵道模型,而專門蒐集來鑑賞的人又稱為「收藏家」。這種行為的背後隱含著宣洩作用,擁有好東西會令人產生優越感,蒐集行為也會帶來成就感,這些快感就有宣洩作用。另外,男性對物品的堅持和蒐集嗜好,主要承襲自過去狩獵時代的習慣,過去男性對打獵的器具也有自己的堅持。使用好的器具會讓自己更強大、更安全,這種習慣稱得上是男性的本能。相對地,女性喜歡蒐集自己在生活中常用的東西,好比包包或飾品,這屬於想要裝飾自己的心情。收藏家的三種心態收藏行為通常出自三種心態,第一種是「完美主義」,假如一套完整的收藏包含二十四項物品,完美主義的人會想全部收齊。第二種是「同屬優越感」,當一群有共同嗜好的人聚在一起,手持稀有物品的人就會產生這種優越感。第三種是「強迫觀念」,一旦決定蒐集就要全部弄到手,就算當事人不想再花錢購買,卻只要不買就會非常不安,無法克制購買的衝動。其中同屬優越感會讓一個缺乏優越感的人,砸下大錢購買收藏品,這是商人常用來刺激男性購物欲望的行銷手法。(本文摘自/圖解男性心理學:男人其實跟女人想的不一樣,心理學家教你從行為、習慣與性格讀懂男性的真實想法!/漫遊者文化)

清明時節水火溫柔相會 藏醫教你時刻擁有好心情

清明時節水火溫柔相會 藏醫教你時刻擁有好心情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肯定會放假的節氣是清明(4/4),而且一放還好多天,剛好讓大家有時間到郊山走走,感受一下什麼叫做「吹面不寒楊柳風」。老關在屋子裡,恐怕就不知道外面的天,都變成怎樣了。知名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提出,清明時節,空氣中的清朗,與心裡面的清明,無別無二。擁抱自然,清淡明智,能下一場雨更好,雜念通通被洗掉。連假有幾件重要的事情要做。一一來說。憶念死亡,回想初衷清明掃墓,不光是去掃那個墓而已,在這個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家族成員相聚的特別日子裡,不妨關心一下彼此是否神智清明、神態清明,過得還可以,好讓天上的長輩放心。另一方面,藉由拜拜、掃墓的機會,來練習「憶念死亡」。死亡在漢地經常被當成是禁忌話題,在藏地卻是很重要的修心主題。不知死,生命的意義就很難被凸顯出來。不如利用這次清明,來做一次修心的練習,去思考這個問題:「你希望死後如何被人懷念?」不知從何思考起?別擔心,這個問題也是有很多範例的。像是有人的墓誌銘是這麼寫的,「睡在這裡的是一位熱愛自然和真理的人」,也有人被評價「他總是以他自己的一顆人類的善心,對待所有的人」。而數學家魯道夫.范.科伊倫(Ludolph van Ceulen)窮極一生都在算圓周率,他的墓碑上刻有他好不容易才算出來的數字「π=3.14159 26535 89793 23846 2643383279 50288」算到小數點後三十五位數,我超佩服他的! 看完了別人的,想想自己的。蓋棺論定後,你希望你在史書上,被記上一筆時,用的形容詞是什麼?「驍勇善戰」、「暗室不欺」、「大公無私」、「樂善好施」,應該沒有人希望被寫上「渾渾噩噩」、「卑鄙無恥」、「一事無成」吧!好好思考這個問題,有助於釐清初衷, 重新修正自己,將時間、精力,投資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面。春遊踏青,舒筋護眼放連假不是給大家宅在家瘋狂追劇、上網用的,這些不是平常就做很多了嗎?春天是最適合舒展的季節。眼睛、筋骨,都不能憋著。視覺要舒展。最好是一大片的綠,遠山近草交互欣賞,維持眼部健康。大家都知道打桌球的小孩,不容易得近視眼,正因為他們經常在做改變焦距的練習,看著一顆小球跳來跳去,兩眼各六條眼外肌,以及控制水晶體厚薄的睫狀肌都有充分運動到,自然能預防近視。天氣好時去郊外賞景,這看看、那瞧瞧,也是一樣的意思。如果真沒空,伏案工作每半小時、一小時, 請抬頭望向六公尺以外的景物,幾秒鐘就可以,調節眼部肌肉,避免眼過勞。筋骨要舒展,春暖花開,到山上去做各種伸展操是最好的了。俗話說「筋長一寸,延壽十年」,做各種伸展的時候,宜觀想春天的花草樹木生氣勃發、生機盎然的模樣。此外,情志更要舒展,沒有什麼比春日鬱悶還傷身的了。請好好享受假期,找些能舒展放鬆的事情來做。等待彩虹,拒絕二元對立彩虹出現在雨後的晴空中,象徵陰的雨之水與屬陽的日之火溫柔相會。這樣的和諧,在清明時節特別有機會出現。陰陽不相對、相容為一個完整的整體,具體表現出來,就是美麗的彩虹。我們身邊也有如水似火,水火不容的人事物。所幸人心是有選擇的。選擇水火不容、煩人的對立與衝突是一種選擇。或者另一個選擇,是像陰陽相合的彩虹一樣。我寧可選擇後者,讓自己時時刻刻擁有彩虹般的好心情。(本文摘自/靜心・淨心:52周的修煉,一年後與完美的自己相遇/時報出版)

湧入民歌時光隧道 未遠離過青春的起點

湧入民歌時光隧道 未遠離過青春的起點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又一輪民歌演唱會登場,我輩眾人爭相朝聖,集體湧入時光隧道,中年以後,如此這般重溫舊夢成為一種隆重儀式。必須感謝有志者,每隔幾年登高一呼,帶引歌者、觀眾進入那個氣味相投的魔幻時空,特定的夜晚,由著熟悉的旋律串連生命的現在進行式與過去式,凝聚陌生的彼此共感唱和,人們微妙地時而融為一體,時而在樂音中飄向各自的往日情懷,同一首歌觸動無數不同心弦,走過幾十年漫長路途,在場每個髮鬢染白的中年男女都有自己的故事可訴說,然而回到民歌世界裡,自然流露的歌聲與熱情仍似當年那股不帶世故的清新,彷彿從未遠離過青春的起點。關於身為一個五年級生,我始終相信是上輩子燒好香累積來的福報,一種歲月,兩個時代,禁錮與解放、封建與創新,如冷暖洋流在我們最珍貴的青春少年時交會激盪,洶湧黑潮孕生豐沛能量,在各個領域萌發創生,「唱我們的歌」是彼時大環境波瀾壯闊的必然,也是微小個體細緻的自覺,我們至今仍在記憶裡輕輕地唱著,懷舊心態固然有之,但真正牢牢鑲嵌在生命裡的,其實是與時代變遷緊密扣連的印記。自由思潮遍地開花 深遠地影響了一代人可能我天生屬於後知後覺者,青春期身處時代浪潮中並沒有強烈感知,只是被動地隨波逐流,湊熱鬧跟著加入吉他社,那年頭,抱把吉他自彈自唱是一種潮中之潮,手撥琴弦,嘴上哼唱,小毛頭好像也能變身金韻獎歌手,懵懂中,民歌還有一層嚮往未來大學生活更重要的象徵意義。因此我實在記不得,到底是怎麼從「梅花梅花滿天下,越冷它越開花…」唱到「夕陽照著我的小茉莉小茉莉,海風吹著她的髮她的髮…」也許,一切銜接得太過順理成章,巧妙得讓人幾乎忘了轉變這回事,總之「梅花」就是不再流行了,「國恩家慶」也不知不覺淡出生活,被「少年中國」、「龍的傳人」取而代之,後來「秋蟬」聲鳴,「微風往事」拂過心頭,民歌再生一番新氣象,隨心所欲自在無拘,及至成年之後回望,才真正意識到自由思潮遍地開花是何等深遠地影響了一代人!經過數十載流變,民歌注入不少新血,現今舞台上跨世代歌手薈萃,煞是熱鬧,這就是民歌,高度延展無限想像,想當年,一樣歌頌遠行,我們既鍾情詩意的「再別康橋」,又戀上浪跡天涯的「橄欖樹」,恣意揮灑怎麼唱都動人,我想,如果民歌還有別名,那一定是「自由」。(本文摘自/秋葉落下之前:活在燦盛熟齡時/方舟文化)

罹慢性阻塞性肺病恐少活10年 就診率僅2%

罹慢性阻塞性肺病恐少活10年 就診率僅2%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老先生由家人推著輪椅來看診,還沒進診間就聽到他咳嗽伴隨著濃痰、大力呼吸的喘鳴聲。他兒子表示,胸腔科醫師說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現在肺功能很差,一動就喘,他拿出平常使用的藥物給我看,接著又說,「爸爸這幾年的情形越來越差,不但咳嗽和喘,也很容易感染肺炎,動不動就要住院,前幾天才剛出院而已,醫師說這個情形不會好了……」吸菸者罹患風險增6.3倍 二手菸同樣危害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種常見、高致死率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當我們的肺長期曝露在有害的空氣粒子中,像是抽菸、汽車廢氣、空氣污染等,這些有害的氣體會導致呼吸道的慢性發炎,長期發炎反應會破壞呼吸道,引起慢性咳嗽,讓肺部失去彈性、破壞換氣功能,最後演變成呼吸困難、喘咳的症狀。更可怕的是,它不僅會使肺臟功能惡化,其他身體功能也會受影響,例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從2012年開始就高掛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七名,40歲以上成人中,平均每6人就有1人罹病,但就診率僅有2%。根據統計,「菸害」是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最大的危險因子(無論是吸菸或二手菸),吸菸者罹患的風險較非吸菸者高出6.3倍,90%的患者都是吸菸或暴露在二手菸所造成,平均會減少6~10年壽命。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慢性阻塞性肺病最明顯症狀是慢性咳嗽、多痰、呼吸困難,大多數人都因為不知道嚴重性而不在意,導致病情惡化,通常都是惡化到合併感染時,出現咳出膿痰、喘不過氣到影響日常活動,甚至起身活動都喘才就醫,這個階段能做的治療有限,最常見的就是支氣管擴張劑及類固醇,來改善咳喘症狀。老先生用中醫調理 終可說話不喘大氣中醫方面,慢性阻塞性肺病是屬於中醫的「肺脹」的範疇,在中醫的聖經《黃帝內經》的《靈樞‧脹論》中有提到「肺脹者,虛滿而喘咳」,在《靈樞‧經脈》中更是清楚描述臨床表現「肺脹滿膨膨而咳喘」,指出了肺脹的主症是咳喘,先咳後喘,由咳而喘,咳喘併發,並進行性加重。到了清朝的醫書《證治彙補.咳嗽》中提到「肺脹者,動著喘滿,氣急息重,或左或右,不得眠者是也。」將症狀描述得更生動,進一步提出肺脹「又有氣散而脹者宜補肺,氣逆而脹者宜降氣,當參虛實而施治。」提示肺脹應當分虛實辨證論治。治療方面,中醫認為肺脹多屬本虛標實證。標實為痰濁、水飲、瘀血和氣滯,痰有寒化與熱化之分;本虛為肺、脾、腎氣虛,晚期則氣虛及陽,或陰陽兩虛。治療則是依照體質分型及病程不同加以不同調理,另外會加上專門改善肺功能的藥物,療效會更加理想。臨床上常見的體質分型例如下:1.肺虛寒飲型:咳嗽,喘滿不得臥,呼吸急,咳痰白稀、泡沫狀,筋骨酸,怕冷,疲倦。治療:溫肺化飲,降逆平喘。2.痰阻氣逆型:胸悶,呼吸急,呼吸不順,咽喉梗塞,咳嗽,痰黏難出,咳時咽喉有乾囉音。治療:豁痰行氣,宣肺寬胸。3.肺腎氣虛型:咳嗽,咳聲低怯,呼吸淺短難續,胸滿短氣,乏力,腰痠,耳鳴。治療:補肺納腎,降氣平喘。4.脾虛痰濕型:咳嗽反覆,痰多色白,胸痞悶,食慾差,疲倦乏力,形寒肢冷,大便鬆散。治療:健脾燥濕,化痰止咳。5.陽虛水泛型:咳嗽,喘促不得平臥,怕冷,面唇青紫,浮腫,尿少,心悸胸悶。治療:溫陽平喘,化飲利水。治療一段時間後,老先生回診時雖然仍有些微咳嗽,但是終於可以說話不喘,也不須依賴輪椅輕度活動了,他高興的說,「原來中醫治療效果還真的不錯呢!」(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罕病兒365天復健不喊苦 只盼實現奔跑夢想

罕病兒365天復健不喊苦 只盼實現奔跑夢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生活的辛苦,一點一滴成就了人生路上發光的自己。」每個孩子都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最佳女主角、最佳男主角。家扶基金會在兒童節前夕,表揚全國23名不畏逆境、勤奮向學的自強兒童,他們在困境中淬煉勇氣、堅持夢想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嘉許。23名自強兒童 視辛苦為生活養分依據家扶的服務數據分析,以家庭照顧類型來說,有64.78%是單親家庭、11.19%為隔代教養;受扶助的原因,7.82%為雙親家庭但父母其中一方或雙親因殘疾導致無工作能力。面對生活的困境,23名受表揚孩子視為生活的養分,他們努力成長茁壯未來,朝著夢想努力的道路上前進。來自南高雄的宥程3歲時經篩檢評估為發展遲緩,母親積極帶他參加早療課程,終於跟上同齡兒童步調,原以為可以快樂健康長大,但9歲那一夜「媽媽,我的腳好痛」,一夕之間突然發病臥床,後來確診為血管畸形的罕病,為了能重新站起來,父母決定讓他進行手術。術後宥程無法行走及自行排尿,他努力復健、365天都不曾缺席,即使身體疼痛還是樂觀的安慰父母,自己也不斷練習、咬牙撐過每一個復健關卡,現在已經可以靠自己力量慢慢走一小段路;康復之路雖然還有漫漫長路,但宥程並不擔心,期待能夠靠自己的力量回歸正常生活、盡情奔跑。芭樂養大男孩 期許將電音三太子文化傳揚國際來自彰化的宥廷,從小靠阿公阿嬤種芭樂將他拉拔長大,有別於同年齡孩子的假日生活,宥廷假日和寒暑假都跟著阿公阿嬤穿梭在芭樂園中,小心翼翼摘下他們辛苦種植的芭樂,有時候摘了一整個早上的芭樂只能賣到幾百塊。宥廷從幼兒園開始,跟著伯父學習電音三太子,當時幼小的他,扛不動十幾公斤的神偶,甚至曾在練習的過程中,因為神偶太重而跌倒,讓他有近兩年的時間不敢再跳電音三太子;但看到哥哥姐姐越跳越好,宥廷鼓起勇氣再次穿起神偶練習,後來成功了,讓他信心大增,更在2018年與哥哥姐姐一同考取街頭藝人證照,讓表演更為專業,宥廷也期許自己可以將傳統民俗文化發揚國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