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代謝症候群上身 他靠這招減掉一個小學生體重

代謝症候群上身 他靠這招減掉一個小學生體重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35歲的孔先生長年忙於工作應酬、飲食不正常,且愛喝含糖飲料,消夜曾一周訂兩次8塊炸雞桶,體重直逼110公斤,體脂率35%,健檢發現不僅有肥胖問題,腰圍、三酸甘油酯、飯前血糖都是紅字,符合代謝症候群,在營養師建議下,他調整生活型態改變飲食習慣,搭配營養品補充,經過2年半努力,不靠藥物,憑著毅力及健康飲食,減重37公斤,相當減掉一個小學生的體重,減脂率破65%,原本滿江紅的健檢報告書,變成了一份對家人的健康承諾,擺脫代謝症候群,逆轉油甜人生!三高及腰部過胖健康亮警訊 民眾卻常忽略近年來,常聽到的三高及腰部過胖,卻是民眾經常忽略的健康警訊。國泰健檢公布匯聚三年期間27.2萬筆客戶健檢資料,統計顯示,約12%符合代謝症候群問題,其中男性異常率大於女性,值得注意的是,進入更年期的女性,雌激素分泌減退,心血管發病及死亡率速度直追男性,此外,50歲以下男性每4人就有1人空腹血糖及三酸甘油酯過高,顯示男性「又油又甜」健康警訊。國泰健檢院長葉勳龍表示,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和第2型糖尿病相關,提醒民眾定期健檢,不能掉以輕心。根據衛福部公布2019年死因統計,心臟疾病位居第二,代謝症候群是慢性病的前身,與心血管疾病的併發症有密切關聯,血壓高、腰圍過粗、空腹血糖高、三酸甘油酯高、高密度膽固醇偏低五項指標,符合三項者就是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無法靠自覺症狀發現,家族有心臟病史及高血壓、糖尿病、高血壓、肥胖及抽菸習慣者為高危險群。代謝5大危險因子 胰島素阻抗是隱藏殺手代謝症候群不是病,是一群容易導致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的總稱,不良的生活型態占50%、遺傳因素20%,葉勳龍院長指出,體內須由胰島素調控血糖,當細胞對胰島素敏感度變差,導致大量葡萄糖與胰島素留在血液,造成血糖濃度失衡,產生胰島素阻抗,身體代謝就會出問題;空腹血糖值100-126即為糖尿病前期,若未從飲食、運動改善,恐引發糖尿病。此外,有代謝症候群的人日後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脂血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是一般健康民眾的 6、4、3、2 倍。除了定期檢視代謝5大危險因子,民眾可透過運動心電圖、心臟超音波、頸部動脈超音波、周邊動脈硬化評估等健檢項目,進行心血管風險評估。每天攝取一碗半蔬菜量 可選擇快走健身國泰健康管理資深營養師王盈堤建議,掌握「健康飲食」、「維持運動」、「定期健檢」,是遠離代謝症候群三大原則。健康飲食每日要達到一碗半的蔬菜量,還要避免加工、油炸食品,運用「三低一高」,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的標準檢視日常飲食,也可多以植物性蛋白,如豆腐等取代肉類。運動方面則建議多做有氧運動,以增加肌力、肌耐力、增進心肺適能等運動為主,上班族可選擇快走做為運動,每次時間達30~60分鐘,同時改掉熬夜、吸菸、喝酒等習慣,可大幅改善及避免代謝症候群上身。代謝症候群5大指標腰圍異常值:男性≧90cm(35吋)、女性≧80cm(31吋)血壓異常值:收縮壓≧130mmHg、舒張壓≧85mmHg空腹血糖異常值:≧100mg/dL三酸甘油酯異常值:≧150mg/d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異常值:男性<40mg/dL、女性<50mg/dL註:以上五項判定因子,符合三項(含)以上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

兒童5大癌症 男女孩最容易罹白血病

兒童5大癌症 男女孩最容易罹白血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是18歲以下兒童及少年第4大死因,依據最新2018年癌症登記報告,0-17歲兒童新發癌症人數為542人,2009年為664人,標準化發生率2018年與2009年同為每10萬人口14.4人,以10年趨勢來看,標準化發生率整體大致持平。2018年兒童5大癌症發生人數依序為白血病、淋巴瘤、生殖細胞瘤、中樞神經瘤、其他上皮癌(甲狀腺癌為主),與2017年相比較,除淋巴瘤和生殖細胞瘤順序互換外,其餘序位與2017年相同。淋巴瘤好發男童 其他上皮癌好發於女童2018年男童新發癌症人數為308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為每10萬人就有15.7人罹癌,女童新發癌症人數為234人,年齡標準化癌症發生率每10萬人就有12.9人罹癌。男童癌症標準化發生率為女童的1.2倍。白血病同時為男女童最主要的癌症,占2018年新發癌症個案數的3成(男31%,女28%);淋巴瘤則較好發於男童,為男童發生率第二高之癌症,標準化發生率每10萬人口2.6人,為女童的3.1倍;其他上皮癌較好發於女童,標準化發生率為男童的1.9倍。不同年齡層好發癌症型態有所不同,僅白血病及淋巴瘤在不同年齡層都維持在前5大癌症。兒童化療耐受程度較成人佳 及早治療5年存活率8成相較於成人癌症,兒童癌症的治癒率高,各癌症之5年存活率皆達50%以上,整體5年存活率約8成,尤其是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者。而且兒童對於化療耐受程度也較成人佳,因其尚於生長發育階段,細胞再生能力好,能夠承受較密集且高劑量的化療。加上各種支持療法的醫療進步,如止吐劑、血球生成劑(防止血球過低期間太長造成感染)及防止黏膜破損等護理上的照顧,連同預防細菌感染的抗生素,都有助於療程進展。「燒紅大腫痛 神視輕白」 9字訣及早揪兒癌國民健康署代理署長賈淑麗與兒童癌症基金會董事長林東燦呼籲,若發現孩童發生以下幾項徵狀,請盡速帶其就醫診治。燒:超過一星期不明原因發燒。紅:瘀青、紅色出血點、黏膜出血症狀(如流鼻血、牙齦出血),或眼窩周圍瘀青(熊貓眼)。大:頸部、腋下、鼠膝部等淋巴結不明原因腫大,尤其超過2公分,觸摸固定不動,無壓痛,建議進一步檢查。腫:不論身體或四肢若有腫塊即需就醫,肝脾腫大或腹部腫瘤,洗澡時注意觸摸較易察覺。神經母細胞瘤有2/3發生在腹部,常有腹部腫大或腫脹情形。痛:不明原因疼痛,如頭痛、肢體痛(尤其下肢)、胸痛、腹痛等。神: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如頭痛、嘔吐、複視、肢體無力、運動不能協調(寫字歪扭)、無法捧碗或用筷子,走路歪斜易跌倒等。視:由眼底鏡檢查可及早發現視網膜母細胞瘤,若腫瘤已大,瞳孔會出現白色反光且拍照後雙眼瞳孔反光不同。輕:不明原因體重減輕、食欲不振,該生長的年齡卻停止長高。白:臉色蒼白等貧血現象

清明連假出遊會暈車?注意5種人不適合吃暈車藥

清明連假出遊會暈車?注意5種人不適合吃暈車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清明連假即將來臨,防疫之餘想開心出遊,又怕暈車不舒服?許多人會提早服用暈車藥來預防不適症狀。但是暈車藥並非人人適用,該如何避開用藥地雷呢?食藥署邀請社區藥局郭建宏藥師為大家說明使用暈車藥的注意事項,掌握用藥安全,旅途更安心。暈車藥可減少接收過多訊息 避免大腦感到混亂當你感受到暈眩、想吐等不適的暈車、暈船或暈機等症狀,統稱為「動暈症」,這是人體與外界接觸的三個感覺管道:視覺、前庭覺、本位覺,三者感受的訊息不一致,使大腦感到混亂而造成的症狀,並不是一種疾病。暈車藥能協助身體阻斷過多的訊息,減輕或避免動暈症的相關症狀。市面上最常見的暈車藥,以第一代抗組織胺藥品及阻斷神經傳導物質乙醯膽鹼的抗膽鹼藥品為主。一般暈車藥分為口服和貼片等劑型,口服劑型於搭乘前30分鐘至1小時服用,貼片至少在搭車前4小時貼於身體無毛髮處,例如耳後,才能發揮效果。臨床上常遇到民眾忘記提早服用暈車藥,導致藥效不佳。食藥署提醒,使用前應詳閱說明書,因每種藥品效果與持續時間不一,若不注意可能會因過量而造成危害。藉由改善空氣流通、坐在相對平穩位置減少暈車常見的暈車藥副作用包含口乾、尿液滯留、嗜睡等,許多藥品不適合與暈車藥一起服用,例如感冒藥、抗過敏藥中常含有抗組織胺成分,若同時使用恐會加重副作用;而失智症藥品的作用機制有些與暈車藥相同或衝突,若同時服用,可能產生不良影響。另外,部分暈車藥可能會引起嗜睡或注意力不集中等副作用,如需駕駛或操作危險器械者亦不建議使用。以下五大族群,不適合使用暈車藥:*良性前列腺(攝護腺)肥大患者:因暈車藥會抑制尿液分泌,會使良性前列腺肥大症狀加劇。*青光眼患者:可能造成眼壓升高,導致青光眼加重。*6歲以下孩童:因肝腎功能發育未完全,不易代謝藥物。*高齡者:常服用多種慢性病藥,不同藥可能會產生交互作用,且因肝腎機能較差,更容易產生副作用。*懷孕未滿3個月的孕婦。食藥署提醒,不適合服用暈車藥者,可由改善空氣流通、坐在交通工具內相對平穩的位置,以減少動暈症的症狀。此外,購買暈車藥時應先諮詢藥師或醫師,確認是否適合服用,且勿將藥品分享親朋好友,以免不適合的族群在使用後產生不良影響。

潤餅5吃法 配料這樣搭配熱量不爆表

潤餅5吃法 配料這樣搭配熱量不爆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清明節吃潤餅是國人特有文化,市售潤餅通常含較高的油脂及糖粉,一份約400大卡,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把握「少油、少鹽、少糖、高纖」原則,內餡應選擇非油炸肉,並要求店家不要撒糖粉,也可以在家自己動手做健康又美味的潤餅。國健署建議民眾聰明DIY健康潤餅,掌握高纖、川燙、不油炸、少糖、多蔬果5要訣。1.餅皮選高纖,健康不油炸潤餅皮可選購富含纖維的全麥或紫山藥口味,且不要再經油炸、油煎;兩張潤餅皮等於四分之一碗飯,需與正餐主食做代換。2.川燙伴油麵,主食需替換油麵本身已含油脂,建議以川燙方式減少油量,再將蔬菜拌進油麵。另外,一捲潤餅如用兩張潤餅皮及半碗油麵,則主食量等於半碗飯量,需與正餐主食做代換。3.蛋肉不油炸,川燙白肉佳潤餅內餡少用飽和脂肪含量高的五花肉、炸蛋酥,因含有大量油脂,過量攝取造成膽固醇及熱量過高,可改用川燙雞肉絲、瘦豬肉絲、豆干絲及蒸蛋皮等,減少身體負擔。4.一份堅果好,少糖多健康攝取過多的糖會造成肥胖、代謝異常與齲齒。建議潤餅不加細糖粉,可用葡萄乾或蔓越莓乾的甜味取代糖粉,天然營養。另外,堅果富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維生素E、纖維質、鎂等營養素,具有保護心臟的功能,我國每日飲食指南建議每天攝取1份堅果(等於1湯匙花生粉),故建議花生粉亦應適量攝取勿過量。5.多蔬多果好,清爽無負擔蔬菜與水果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促進腸胃蠕動、腸道益菌生長、降低血膽固醇。多選用當季新鮮、顏色豐富及富含纖維的蔬菜,如高麗菜、胡蘿蔔絲、韭菜、香菇絲、苜蓿芽、豆芽菜等,蔬菜以汆燙或水煮方式。另外,搭配季節性的新鮮水果取代糖粉甜味,不僅口味清爽,享受美食之餘,也能掌握健康。

超級食物是什麼?它們真的營養好棒棒嗎?

超級食物是什麼?它們真的營養好棒棒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十多年前,也就是 2004 年的時候,《超級食物:14種改變一生的食物》一書出版,或許作者是醫生與健康暢銷書作者的關係,因此引起一般消費者的注意;書裡面提到豆類、藍莓、青花椰菜、燕麥、柳橙、南瓜、鮭魚、黃豆、菠菜、茶、番茄、火雞肉、核桃及優格,14 種我們日常生活中吃得到的食物,強調這些食物常吃對身體健康有幫助。 只不過,當你去路上隨便抓個營養專家來問,究竟什麼是「Superfood」呢? 可能以為自己沒聽好,還反問你「什麼?Seafood?」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形呢? 有一種可能是,這詞並不是正式的專業名詞,因為從營養的角度,營養師比較會用整體需求來看一個人的營養需求,然後組合多種可用的食物,設計出符合營養需求或是幫助身體健康的飲食。 Superfood的定義 雖說在科學或是法規上,找不到這個詞的定義,不過還是有字典有解釋,例如在梅里-韋伯字典(Merriam-Webster)上就這麼定義著: a food (such as salmon, broccoli, or blueberries) that is rich in compounds (such as antioxidants, fiber, or fatty acids) considered beneficial to a person’s health 大致的意思就是富含抗氧化劑、纖維或是某種脂肪酸等營養素,且對人的健康有幫助的食物,例如鮭魚、花椰菜或是藍莓。 按這定義的話,其實很多食物都可以列入這個範疇;除了 2004 年那本書列的 14 種,在那之前還有 10 種主要被認定為 Superfood 的食物,包含了螺旋藻、馬卡、枸杞、可可、奇芽子、椰子、巴西莓、卡姆果、青花菜、大麻籽(hemp seed,跟毒品的大麻是不同植物)。 Superfood in Japan 2014 年 1 月,日本協会(Japan Superfoods Association,簡稱 JSA)成立,並重再次定義,有以下兩點: *營養平衡佳,營養素含量比一般食物多,或是一部分的營養、健康成分的含量特別多。 *可出現在一般食品和補充品裡,也能以食材的角色應用在料理和健康食品上。 然後有兩個基準: *在美國就已經是廣為人知的 Suprfood。 *有長久的食用歷史,也知道對人體可能會有什麼樣的好處;安全、值得信賴。 在這樣的定義與準則下,JSA也發展出屬於日本的superfoods分類: *發酵食品:納豆、味噌、醬油、麴、甘酒、酒等 *米類:糙米、糙米粉、糙米糠油、糠、糠漬等 *茶類:抹茶、綠茶、番茶、玄米茶、樁茶等 *藻類:昆布、海苔、羊棲菜、寒天等 *山菜、菇類 *傳統自然食品:梅干、枝豆、大豆、小豆、蕎麥麵等 *地方傳統品牌 隨處都有的超級食物 看到這,你有沒有覺得好像處處都有Superfoods呢? 確實是如此,其實嚴格說起來,「Superfood」應該比較像是為了行銷而使用的詞;而這樣的食物,只會越來越多,例如最近幾年又再度流行的紅茶菇(又稱康普茶)出現的印加果油,或星藤果油,因為含有豐富的 Omega-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關係,也適合歸在這類食物的範疇。 當我們在面對這類食物的時候,應該要去思考自己身體的健康狀況,以及日常飲食可能比較缺乏哪一類的型的營養素,從這樣的角度去挑選適合自身狀態的食物,那麼,這樣的食物就有意義。 關於Superfood的研究 在 Pubmed 這個搜尋生命科學與醫學相關文獻的搜尋引擎裏,以「superfood」為關鍵字搜尋的話,可以發現現在有 101 篇的結果,而最超早出現的年份是 2000 年,主要在講大豆與其他豆類植物。 2018 年在《Food & function》上有一篇文獻,回顧探討超級食物對代謝症候群危險因子的效用,研究先從網路找尋哪些食物跟 superfood 牽連在一起,然後再用這些食物去找相關的研究。不過這篇的結論是沒辦法確定,原因在於涵蓋的食物種類很多,而各自的研究數量也有限,因此無法得到足夠的證據。 不過也別因為研究說證據不夠,就覺得 Superfood 沒用;就像前面說的,重點在於你需要什麼,挑選能補足身體需要的營養,那就可以了。 (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

孩子健康成長終極密碼 「鐵」是最大關鍵

孩子健康成長終極密碼 「鐵」是最大關鍵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鐵質是所有生物體都需要的營養素,舉凡能量的製造、氧氣送、細胞繁殖、免疫力調控等,鐵質如此重要,但鐵質缺乏也是全世界兒童最常見的礦物質缺乏。根據世衛組織WHO在2001年的統計發現,開發中國家0到4歲的兒童約有30%有鐵質的不足,5到14歲孩童則有高達48%鐵質不足。另外,1990到2010的大型統計顯示,如果飲食中沒有鐵質強化,學齡前兒童有40%缺乏鐵質。夜咳咳到幾乎把整個胃吐出來 嚴重偏食蔬菜吃太少4歲半的女童小真每晚入睡後夜咳連連,咳得厲害時有時會大吐特吐。她經常因為胃口不佳,晚餐幾乎沒吃什麼,咳得似乎都要把整個胃吐翻出來。孩子難受、睡不好,白天幼兒園則經常請假,感冒藥吃了好幾個月也不見效,她的父母煩惱不已。振興醫院兒童醫學部醫師羅玉芳表示,在兒童過敏科門診裡,這樣夜咳的小朋友並不少見,兒童夜咳常見原因,包括鼻涕倒流或兒童過敏性氣管發炎等。經過問診及檢查,小真的身高、體重,都落在生長曲線的50百分位。雖然不顯得瘦弱,但非常偏食,蔬菜只願意吃高麗菜、花椰菜。 因為高度懷疑營養不均衡,幫小真抽血檢查時,特別安排了鐵質的測量。果然小真血液中的鐵質和庫存的鐵質,都嚴重不足,除了原本遺傳的地中海型貧血外,又再加上缺鐵性貧血。因此,治療處方除了標準的兒童氣喘用藥外,還包含鐵質的補充,飲食攝取依據「我的健康餐盤」建議,朝向多樣多色及均衡。二、三周後,小真夜咳情形越來越輕微,頻率也越來越少。經過半年後追蹤,小真鐵質足夠,血色素回升,過敏夜咳頻率減少許多,看到她笑嘻嘻的臉龐,皮膚光澤有彈性,顯示她處於健康的狀態,讓醫護人員十分開心,小真的父母也鬆一口氣,不再為小孩食不下嚥而自責不已,露出久違的笑容。長期過敏除了睡不好、影響發育 慢性發炎更會造成「發炎性缺鐵」鐵質缺乏的定義有眾多的版本,依不同年紀、不同的慢性疾病而有所不同。WHO對兒童鐵質缺乏的定義有二:(1)鐵蛋白小於12 ug/L(小於5歲)或小於15 ug/L (大於5歲);(2)運鐵蛋白飽和度小於16%。鐵質在免疫方面的影響,包含了降低白血球的殺菌力、減弱淋巴球產生細胞激素的能力,和減少身體產生免疫球蛋白G的量,同時也使得免疫力失衡,孩子在臨床上的表現就是,容易受感染,過敏體質不易改善。如果孩子是因為偏食,導致鐵質攝取不足,是單純性的「營養性缺鐵」;但是如果是慢性過敏氣喘的孩子,因為長期處於慢性發炎,身體內鐵質的調控,會轉向抑制鐵質的吸收及應用,形成「發炎性的缺鐵」狀況,對於這些發炎性缺鐵的孩子來說,需要積極控制過敏,才能解鎖身體對鐵質的應用,鐵質的運用足夠了,才可以幫助身體的免疫力正常;也有孩子是同時存在兩者。總之,長期的過敏,除了讓孩子睡不好外,也影響到發育成長,慢性發炎更會造成「發炎性的缺鐵」,在疾病及營養多方面,大大地影響著兒童未來的健康。孩子過敏氣喘的原因多樣,如果合併營養因素的不足,治療時應合併考量,才能有更好的治療效果。均衡飲食、避免營養素不足,從小讓孩子有健康的體質,才是給孩子最好的兒童節禮物。

全台鬧水荒!上山取泉水生飲 染阿米巴性痢疾

全台鬧水荒!上山取泉水生飲 染阿米巴性痢疾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全台鬧水荒,尤其中南部面臨缺水危機,有不少民眾習慣開車到山區汲取山泉水返家飲用,但有民眾喝下山泉水後,隔天出現腹痛、腹瀉、發燒等症狀,赴醫檢查才發現為阿米巴性痢疾併肝膿瘍所致,經由抗生素治療約兩個月痊癒,醫師提醒,山泉水務必煮沸後才能飲用,以免發生嚴重併發症。山泉水微生物多,可能遭動物排泄物污染,煮沸後再飲用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陳政國表示,山泉水因富含礦物質,喝起來甘甜,許多民眾至山區享受芬多精之餘,口渴時也不禁掬一把山泉水解渴,近來全台鬧水荒,上山取水民眾恐有增多趨勢,過去曾治療一名患者長途登山,回程時口渴且疲憊,便直接生飲山泉水,到家後立刻腹瀉、高燒不退,竟是感染阿米巴原蟲,經由抗生素治療才痊癒,讓他悔不當初。陳政國指出,由於山泉水微生物偏多,且可能遭受動物排泄物污染,常見為志賀氏菌、大腸桿菌、鉤端螺旋體菌、阿米巴原蟲等菌種,會使患者出現腹瀉、嘔吐、發燒、體重減輕、貧血等症狀,嚴重時更可能造成血便、肝膿瘍、腎衰竭、敗血症等,不可不慎。剝橘子前用山泉水洗手,演變為肝腎衰竭,緊急洗腎保命腸道寄生蟲感染途徑主要為「經口食入」,如生吃、生飲、飯前便後不洗手等行為,都可能接觸到蟲卵而經口食入,過去也經遇過患者在山區剝橘子前,用山泉水洗手,卻不慎吃下鉤狀螺旋體菌,返家後出現發燒、手腳無力、眼結膜充血、食欲不振、噁心嘔吐、血尿等症狀,最後演變為肝腎衰竭,經緊急洗腎、輸血治療才搶回一命。陳政國提醒,山泉水務必煮沸後再飲用,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如糖尿病患者、癌症患者、年長者、小孩等,更是不能輕忽,雖然免疫力正常的成人,感染腸道寄生蟲大多症狀輕微,或無出現症狀,但寄生蟲仍具有傳染力,若出現疑似寄生蟲感染症狀,應立即赴醫檢查及治療。

惱人的眼睛及嘴巴乾燥不是火氣大 重大傷病上身

惱人的眼睛及嘴巴乾燥不是火氣大 重大傷病上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0多歲的鄭女士,多年來一直有眼睛乾澀、異物感、嘴巴乾燥等困擾,需要很常喝水、半夜也必須起床喝水,雖然在眼科診所治療,眼睛症狀獲得改善,但嘴巴乾燥問題一直沒有緩解,而且越來越嚴重。直到她至風濕免疫科求診,經檢查確診為俗稱乾燥症的「修格蘭氏症候群」,並得以使用健保藥物治療,大幅改善口乾症狀,白天不再需要一直喝水,夜晚醒來頻率也降低了。乾燥症第二常見自體免疫疾病奇美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陳昭宇指出,乾燥症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在40至60歲的族群,以女性居多,女性跟男性比率為10:1,大約佔總人口0.5%。分為原發性跟次發性的,端看有沒有合併其他的自體免疫疾病而定;次發性的乾燥症最常合併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全身性紅斑狼瘡、硬皮症等。乾燥症亦是除類風濕性關節炎以外,第二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乾燥症患者體內的免疫系統會攻擊自己的外分泌腺體,造成包含淚腺、唾液腺、汗腺、呼吸道黏膜下腺體、生殖道黏膜下腺體的分泌減少,進而造成長期型(至少大於三個月)的症狀。眼睛的部分包含眼睛乾燥、眼睛有異物感、灼熱感、怕光、容易眼睛疲勞,甚至出現角膜潰瘍;嘴巴的部分則會出現嘴巴乾燥、唾液腺體腫脹、較乾燥的食物難以下嚥,嚴重的會出現味覺變化、蛀牙、口腔內念珠菌感染、牙齦萎縮等狀況。身體其他部位也可能有症狀,包括皮膚乾癢、鼻腔乾燥、喉嚨沙啞、咳嗽、性交疼痛等。此外,乾燥症也可能出現其他併發症,包含疲倦、胃食道逆流症狀、雷諾氏現象、多發性關節疼痛、神經感覺異常、肺部纖維化、第一型腎小管酸血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等。吃微酸食物幫助唾液分泌 避免太乾太硬食物乾燥症的診斷通常由風濕免疫科確診,或是由其他科醫師懷疑轉診。診斷的流程大都需要眼科的幫忙、安排核子醫學科相關檢查,甚至可能需要做唾液腺切片以幫助確診。眼睛症狀主要使用藥物治療,嚴重則需要做鼻淚管阻塞手術來改善;嘴巴症狀有口服藥能改善症狀,除了藥物治療外,需配合調整生活習慣,例如吃些微酸的食物或嚼口香糖幫助唾液分泌、避免太乾或太硬的食物、保持口腔內清潔、室內空氣保持一定程度的濕潤、使用潤膚產品或潤滑劑等。陳昭宇表示,乾燥症是重大傷病之一,無法被根治,但是症狀可以被控制。若能夠早期診斷,早期接受治療,配合生活習慣的改變,對於生活品質會有很大程度的改善。

罹血癌絕望想自殺 放射科醫師靠這件事抗癌成功

罹血癌絕望想自殺 放射科醫師靠這件事抗癌成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有別與一般醫師,71年次、義大醫院放射腫瘤科醫師李周憲,大三時罹患急性骨髓白血病,醫院五度發出病危通知,治療過程因骨髓移植排斥反應太痛苦罹患憂鬱症,一度萌生放棄念頭,最後靠家人陪伴及心理諮詢熬過病痛。從患者換上白袍,他以過來人經驗呼籲患者善用心理腫瘤資源,讓抗癌之路不孤單。台灣癌症患者自殺死亡率高居世界第一李周憲表示,經歷兩年抗癌艱辛路,深知罹癌對患者和家屬都極為煎熬,雖然現在的醫療環境比18年前來得完善,但臨床上遇過不少患者,即便已經完成療程,還是很擔心癌症復發,提醒癌友要尋求支持,化被動為主動。隨著醫療技術進步,2013~2019年所有癌別的5年存活率超過5成,但癌症治療不僅著重於技術及藥品層面,更關注心理照顧層面。根據全球資料顯示,將近一半罹癌患者會有心理情緒的困擾,其中台灣癌症患者的自殺死亡率,更居世界第一。而「心理腫瘤學」的目的便是針對患者、家屬、照顧者、醫療團隊在不同時期和身心靈層面給予支持與治療。善用心理腫瘤諮商資源 調整心態抱治癒希望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方俊凱指出,20幾年前,癌症患者若有心理諮商需求,多以走到癌末的安寧照顧,但抗癌之路,除了既有的治療外,更重要的是從一開始就調整心態,抱著治癒的希望,將癌症視為慢性病,與它和平相處,並對未來人生抱持希望。為關心癌友身心健康,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取章魚(Octopus)英文諧音,推出「阿咘師」吉祥物,癌友或家屬有任何問題都可以找阿咘師協助對抗癌細胞(Cancer),而章魚會吞噬螃蟹,是螃蟹的天敵。章魚八隻腳分別代表腫瘤科醫師、精神科醫師、護理師、個管師、社工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及靈性關懷師等,民眾也可以在YouTube搜尋「阿咘師」觀看各種實用影片。

2歲男童不會說話 接種預防針竟揪發展遲緩

2歲男童不會說話 接種預防針竟揪發展遲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歲3個月大的阿偉平時只會ㄚㄚㄚ的發聲,甚至還不會說爸爸、媽媽、掰掰等簡單單字,平時工作繁忙的爸媽聽從長輩「男生發展比較慢」的說法,認為應該只是自己的孩子發展速度比其他小孩慢一些,只要開始上幼兒園後就可以追上同齡孩子,便不以為意。直到前往健兒門診注射預防針時,才被兒科醫師提醒阿偉可能有發展問題,經小兒神經科評估後,原來阿偉的狀況為後天環境刺激不足導致的口語表達發展遲緩。所幸在專業醫療資源與親子共讀的協助下,目前阿偉已經可說3-4個字長度的句子,也已與同齡的孩子差距不大。收治此案例馬偕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暨早期療育評估中心主任陳慧如醫師憂心表示,許多家長常抱持只是發展比較慢,長大就會好了的錯誤觀念,而錯失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關鍵期。小兒神經醫學會秘書長、雙和醫院郭雲鼎醫師便指出,嬰幼兒大腦發展問題過去常被忽略,根據國外研究,兒童發展問題被診斷出來的平均年齡是4歲,但嬰幼兒的發展黃金高峰期落在0-3歲,若讓嬰幼兒在3歲前越早接受發展評估及早期療育,更可以有效提升其神經、智能、認知、與動作技能發展。然而小兒神經醫學會理事長、臺大兒童醫院小兒神經科主任李旺祚醫師表示,依據小兒神經醫學會的最新調查發現,台灣家長普遍存在嬰幼兒大腦發展觀念5NG,錯誤的迷思恐延誤嬰幼兒早期大腦發展問題被發現的黃金時機。學會疾呼,家長除了應徹底執行發展指標的評估,平日更應從陪伴、刺激、營養三大面向,協助寶寶早期的腦部發育更全面。未來學會也將積極開展早期腦發展衛教計畫,並進駐第一線醫療院所,協助提供正確的嬰幼兒腦發展認知。最新調查揭台灣家長嬰幼兒大腦發展觀念5NG逾半數家長不知「腦發展」指標 小兒神經醫學會籲:恐延宕嬰幼兒大腦發展黃金期李旺祚醫師指出,根據國外統計,全球兒童發展遲緩的盛行率約在5-10%。若以109年國家發展委員會的0-6歲人口數字推估,全國可能有13萬的兒童陷發展遲緩危機,然兒童是否確定為發展遲緩,仍需經由醫師專業的評估與鑑定。但李旺祚醫師指出,根據國內最新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仍有逾半數家長不知兒童健康手冊上的「腦發展」指標意義,更存在諸多嬰幼兒大腦發展的錯誤觀念,李醫師整理了最常見的5種NG:NG1 腦發展可以等 發展慢莫心急逾9成家長不知0-3歲是大腦發展關鍵區間 以為發展可以慢慢來李旺祚醫師表示,嬰幼兒發展黃金高峰約落在0-3歲,然而國內最新問卷卻顯示,有高達9成的家長不完全清楚0-3歲是嬰幼兒大腦發展的高峰區間,恐輕忽嬰幼兒大腦發展黃金期。此外,亦有將近6成的家長即使發現寶寶未能達到某些評估指標,也僅認為是寶寶發展速度較慢,不應操之過急。郭雲鼎醫師表示,寶寶發展評估指標非常重要,家長應捨棄「大隻雞慢啼」觀念,千萬不能輕易忽視這些指標所代表的意義。NG2 寶寶腦發展一知半解 超過7成家長不完全清楚各階段嬰幼兒發展指標 醫提醒:翻身、爬行等小動作是寶寶大腦發展關鍵指標最新問卷指出,有超過7成的家長不完全清楚這些發展指標代表的意義。郭雲鼎醫師特別提醒,其實兒童手冊中的抓握、步行、說話等動作,都是嬰幼兒大腦發展的前哨指標,透過小動作即可看出寶寶腦部發育的端倪,提醒家長除了生理發展與疾病,平時可透過兒童手冊與互動多留意寶寶的狀況。NG3 爸媽遺傳定終生 8成家長相信嬰幼兒大腦發展是先天遺傳非靠後天可改變根據調查表示,僅2成家長認為腦發展可靠後天行為改變。郭雲鼎醫師強調,其實遺傳僅是腦發展影響的因子之一,並非完全不可逆,一般正常的寶寶,可透過家庭的陪伴、多元的外在刺激與完整營養補充等三要素,全面幫助寶寶的腦部發育。NG4 腦發展關鍵掌握不全不到2成家長認為「營養」是大腦發展最重要因素 醫叮嚀:嬰幼兒發展「陪伴、刺激,營養」缺一不可最新問卷調查顯示,家長在嬰幼兒大腦發展的影響力跟重視度上,都是以家庭陪伴、外在刺激為主,對於營養補充的腦發展影響性,認知相對較低。數據顯示,僅不到2成的家長認為「營養」是影響嬰幼兒大腦發展最重要因素。郭雲鼎醫師提醒,雖然多與寶寶互動不僅能建構更完整的親子關係,透過傳統聽音樂說故事等也能刺激寶寶的外在學習。然而,提供寶寶充足的營養也很重要,如DHA、葉酸、膽素、神經鞘磷脂、葉黃素等,才能幫寶寶大腦發展打好穩固基礎。NG5 就醫知識不及格僅一成家長會直接尋求兒童神經協助  醫師籲:恐錯失嬰幼兒大腦發展黃金期問卷調查數據也表示,僅有1成的家長在發現嬰幼兒有大腦發展問題時,會直接尋求兒童神經科諮詢。李醫師提醒,一旦發現寶寶在發展評估項目中有任何問題,家長可善用小兒神經科的醫療資源,及時發現及時治療。陳慧如醫師也指出,小兒神經科的專業在於可區分嬰幼兒發展遲緩的原因,並給予家長正確的治療方向,減少嬰幼兒被誤診而錯失大腦發展的黃金治療期。 李旺祚醫師表示,0-3歲是嬰幼兒腦部發展最快速的關鍵時期,家長應格外重視,並留意各項發展評估。嬰幼兒發展遲緩雖然很多找不出真正原因,然而早期的評估診斷、找出可治療的導因,並針對可治療的疾病進行治療,讓兒童發展可以進步,是小兒科神經醫學會積極推展的重點。他也表示,過去家長對小兒神經科的認知度低,即使遇到寶寶發展問題,也不會在第一時間前往小兒神經科諮詢,導致臨床上許多延誤治療的憾事。陳慧如醫師也表示,臨床上不乏幼童因家長「大隻雞慢啼」觀念,直到健兒門診打預防針時才被發現發展問題的案例。郭雲鼎醫師呼籲,唯有家長翻轉既有的嬰幼兒大腦發展觀念5NG,在0-3歲嬰幼兒大腦發展黃金期妥善執行各階段的發展評估,並提供「陪伴、刺激、營養」等三項寶寶腦部發育的關鍵元素,才能有效降低發展問題對寶寶的潛在威脅,培育健康聰明的寶寶。小兒神經醫學也將持續推廣早期腦發展衛教計畫,協助建立家長正確認知、早期發現寶寶發展問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