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吳慷仁愛情事業兩得意 完美變身小林眼鏡幸福特務

吳慷仁愛情事業兩得意 完美變身小林眼鏡幸福特務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內知名連鎖眼鏡品牌Kobayashi小林眼鏡特邀帥氣品牌代言人吳慷仁二度合作廣告拍攝,結合「用專業帶您看見幸福」的全新廣告概念,打造小林眼鏡幸福研究所,散播吳慷仁近日令人羨慕不已的滿滿幸福感。廣告中節奏分明、輕快洗腦的背景音樂和一幕幕快速切換的鏡頭,除了展現小林眼鏡用專業帶給消費者幸福的過程,更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跟上吳慷仁的舞步,與幸福特務一同看見幸福。小林眼鏡多年來致力提升服務品質,目前全台門市共有超過500位通過國家考試院認證的專業人員服務民眾,並持續不斷的培訓專業人才,期望能打造令消費者安心、滿意的配鏡環境,給予消費者更優質的專業服務。吳慷仁化身幸福特務帶你清楚看見幸福在全新廣告視覺中,吳慷仁化身小林眼鏡幸福特務,輔以近日不斷被捕捉到的粉色戀愛氛圍,搭配黑白兩套帥氣西裝展現俐落特務風範,是最佳演繹幸福特務的不二人選。即將在4/1(四)釋出的全新廣告影片中,幸福特務吳慷仁在聚光燈下神秘登場,透過巧妙的運鏡轉換,吳慷仁帥氣俐落穿梭其間的身影和流暢的舞步,再加上趣味的錯覺拍攝手法,整個廣告令人會心一笑,更讓觀眾不由自主地隨音樂搖擺,並跟著女主角一起揚起嘴角,隔著螢幕感受流露出的幸福。帶你感受幸福 全台超過500位專業人員照顧你的需求 《驗光人員法》的施行,讓眼鏡行從傳統配鏡轉型升級為醫事專業的視光產業,小林眼鏡從平日用心觀察消費者累積的觀點指出未來眼鏡店從業人員的專業度將會是客戶選擇品牌的一大指標。小林眼鏡每年固定投入資源,規劃專業技能培訓課程,近年更編列千萬預算鼓勵店經理、資深員工赴全台多所視光科系在職進修,進而考取國家證照,成為專業醫事人員。同時小林眼鏡也持續與大專院校視光科系進行產學合作,提供優質實習平台,廣納專業優秀人才為消費者服務,以超越顧客的期待為目標持續努力,用專業帶消費者看見幸福。

水情吃緊不忘洗手 防疫醫師傳授3撇步

水情吃緊不忘洗手 防疫醫師傳授3撇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台水情嚴峻,4/6起苗栗、台中及北彰化地區開始實施「供5停2」民生限水措施,衛福部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提醒,民眾於限水期間仍應注意衛生、勤洗手,並傳授洗手3撇步,以預防傳染病。1.限水期間,如轉開水龍頭還有水依「濕、搓、沖、捧、擦」五步驟洗手,勿將水龍頭的水量轉到最大,勿長開洗手,避免塗抹過多肥皂或清潔劑,抹濕、沖洗時,儘量將水量轉小。2.沒有自來水,但有其他儲水或乾淨水源可泡製3至5 ppm含氯漂白水置於附有水龍頭地儲水桶,先打開儲水桶水龍頭,用小水量含氯漂白水沾濕雙手搓揉約20秒後,再以少量含氯漂白水沖洗雙手,最後以清水洗掉殘留漂白水。3.無法取得清水且手部無明顯髒污可使用酒精含量75%的酒精或乾洗手清潔雙手,務必搓至完全乾燥為止;由於酒精對諾羅病毒及腸病毒消毒效果有限,且無法取代正確洗手步驟,提醒民眾如未正確洗手,仍應避免用雙手接觸口鼻、眼睛或照顧嬰幼兒。飲水務必煮沸或喝瓶裝水 儲水應加蓋且勿超過3天除了手部衛生,林詠青提醒,飲水及飲食衛生也要多加注意,務必飲用煮沸的開水或市售瓶裝水;用餐時應以熟食為主,避免食用未充分加熱的蛋、肉類或生食貝類水產品等高風險食物。民眾儲存用水時應將容器加蓋,且儲水時間勿超過3天,儲水容器應每周刷洗一次,避免污染及孳生細菌或病媒蚊。如使用地下水做為備用水源,應先進行地下水井與化糞池滲漏及其他可能污染源的檢查及維修,以確保用水衛生安全;未經消毒與水質檢驗合格的地下水,應僅供沖廁或澆灌使用,不可做為餐廳、廚房、飲水機或洗手台等用水。

早期幾乎零症狀!她健檢揪出肺腺癌零期

早期幾乎零症狀!她健檢揪出肺腺癌零期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35歲的李小姐近期安排全身健康檢查,自覺身體強健的她卻意外地在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LDCT)中發現右上肺葉有一顆淡淡的毛玻璃狀病灶。經主治醫師判斷後,懷疑有極高機率為惡性腫瘤,遂安排住院手術。李小姐在術前完成電腦斷層導引,精準定位病灶,以不插管的形式進行全身麻醉胸腔鏡手術,術後傷口僅3公分,麻醉消退當晚,李小姐就恢復進食,能自主下床散步,術後第二天平安出院。亞東醫院胸腔外科醫師林玠虢表示,李小姐的肺部病灶經化驗結果顯示為第零期肺腺癌,根據2019年衛生福利部國人死因統計指出,惡性腫瘤蟬聯十大死因之首,肺癌更連續38年佔死因首位,而當中又以肺腺癌為大宗。但由於早期肺癌幾乎沒有任何症狀,因此像李小姐這樣不做檢查,根本不知道自己罹患肺癌的例子不在少數。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檢查 輻射劑量是傳統檢查1/10所幸近年來,國人健康檢查的觀念愈來愈普遍,林玠虢說,目前「低劑量肺部電腦斷層」是CP值最高的肺癌篩檢方式,不僅能在早期有效地發現肺部病灶,輻射劑量更只有傳統電腦斷層檢查的1/6至1/10。林玠虢指出,由於早期肺癌無跡象可循,以肺部毛玻璃狀病灶為例,可能不會產生任何不適症狀,但在低輻射劑量電腦斷層的檢查下,病灶會呈現出淡色顯影,可供醫師判斷是一般組織發炎或是早期肺腺癌。由於肺腺癌發現不易,因此不論肺部病灶多麼微小,都建議切片檢查,甚至是開刀摘除。林玠虢表示,通常手術前會偕同影像科專家,以電腦斷層染色定位後再進行手術,手術間同時完成病理診斷和腫瘤切除,降低大部分惡性轉移的風險。不插管微創胸腔鏡手術 擺脫肺癌侵襲亞東醫院胸腔外科團隊近年積極發展胸腔鏡微創手術,不同於傳統手術需插管並全身麻醉,能有效降低病患喉嚨痛與噁心想吐的不適感。臨床數據指出,內視鏡微創手術能讓傷口更小、減輕疼痛感、加速手術後恢復幅度,並減少住院天數,讓病患能即早重回日常生活。林玠虢提醒,每位民眾都需要個別評估自身風險因子,如年紀、抽菸史、家族癌症病史等,如有任何疑慮或不適感,可以盡快與胸腔科醫師一同討論治療計劃,遠離肺癌。

長期腰痠竟是多囊腎惹禍 30歲就洗腎婚事恐告吹

長期腰痠竟是多囊腎惹禍 30歲就洗腎婚事恐告吹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三十多歲的王先生長期飽受腰痠所困擾,起初以為腰痠只是工作忙碌、長期久坐引起,未特別就診檢查。直到有天腰痠情況加劇,甚至伴隨尿道感染、血尿,王先生才匆忙到醫院就診。原本以為只是尿道感染,豈料在後續超音波檢查發現,腎臟裡有許多大小不一的水泡,也才發現腰痠、尿道感染竟是多囊腎引起。王先生頓時晴天霹靂,不僅心情備受影響,甚至連結婚計畫都受衝擊。多囊腎會衝擊全身 可能造成高血壓、尿路結石、腦動脈瘤亞東紀念醫院腎臟內科蔡萬全醫師指出,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屬於最常見的遺傳性腎臟病,其中第一類型PKD-1基因缺陷引起的多囊腎,約占8成。多囊腎患者出生時腎臟可能就有囊腫,但因為囊腫太小難以察覺;普遍在30-40歲後,出現腰痠、腹痛、尿道感染、高血壓等明顯症狀後才意外確診。發病後,患者腎臟功能會漸漸變差,若未積極透過藥物控制,尤其第一類型PKD-1基因缺陷患者,腎功能惡化速度較快,可能會在50幾歲就進入末期腎病變,需要長期接受透析治療(即洗腎),或接受腎臟移植。提及多囊腎常見症狀及發生原因,蔡萬全醫師解釋,多囊腎患者腎臟的結締組織異常增生,使腎臟漸漸形成水泡。在水泡較小時,患者沒有明顯不適不易察覺。隨著年紀增長,腎臟水泡越來越多、越來越大顆,患者可能因為腎臟被撐大,發生腰痛、腹脹、腹痛症狀。除了腎臟相關症狀,多囊腎還會衝擊患者全身。由於腎臟的水泡容易壓迫腎組織,導致體內水分、鹽的平衡失調,患者可能年紀輕輕就有高血壓。此外,當水泡破裂時,不僅可能出現血尿,患者也容易尿道感染,導致解尿時會感到燒灼、疼痛,出現尿路結石的機會也比較高。部分患者還可能合併出現腦動脈瘤,破裂時會導致爆炸性頭痛、昏迷、甚至死亡。第2期開始服用藥物 洗腎時程可望延緩7年蔡萬全醫師說,「過往多囊腎因沒有有效的控制方法,是相當棘手的疾病,患者往往很難接受。尤其是這些患者正好處於適婚年齡,突然面對這樣可能需要洗腎的遺傳疾病,衝擊相當大。」所幸現在已開發出可以抑制腎臟水泡增長的多囊腎口服藥物,能延緩腎功能惡化,改善患者們最擔心的「50幾歲就洗腎」情況。針對治療費用,該款口服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只要符合條件,腎臟科醫師便能協助申請使用。提及服用多囊腎口服藥物的好處,蔡萬全醫師解釋,「臨床上我們把慢性腎臟病分成第1期到第5期,進入第5期後可能就需要洗腎。根據研究,多囊腎患者如果在第2期開始服用藥物,差不多可以將洗腎時間延緩7年;如果在第3期開始服用,可能將洗腎時間延緩4年左右;如果在第4期開始服用,洗腎時間可能延緩1年左右。」相較於過往僅能積極控制血壓,透過多囊腎口服藥物可以更有效控制病程發展,延遲患者洗腎時間。多囊腎日常保養重點蔡萬全醫師叮嚀,除了積極透過多囊腎口服藥物控制疾病外,患者也要多喝水,避免喝飲料或咖啡。當水分多到足以抑制抗利尿激素時,能稍微減緩腎臟水泡生長的速度。此外,飲食應清淡,攝取奶、蛋、魚、肉、豆類等蛋白質要適量,減少鹽分攝取,避免造成腎臟負擔,或是使血壓升高,進一步影響腎臟功能,另外,過多鹽分還會讓治療藥物的功能被打折扣。 患者要控制血壓、血糖,並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但不可太過激烈。務必按時服藥、定期追蹤,千萬不能服用偏方或不明藥物。蔡萬全醫師提醒,多囊腎初期並沒有特別的症狀,很容易被忽略。如果年輕發生高血壓,長期莫名發生腰痠、腹痛、反覆發生尿道感染等症狀,或是父母、家中親戚是多囊腎患者,建議民眾一定要到腎臟科檢查,利用腎臟超音波、抽血、驗尿來評估、追蹤腎臟的狀態及功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延緩腎臟功能惡化的速度喔!(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搶救鳳梨大作戰 但我的小孩適合吃嗎?

搶救鳳梨大作戰 但我的小孩適合吃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元宵節過後,全台灣搶救鳳梨大作戰,家家戶戶紛紛買鳳梨、吃鳳梨,台灣的鳳梨真的是又甜又好吃,而且鳳梨本身也是有益健康的水果。身為第一線的醫療團隊,除了一起吃鳳梨,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小兒科醫師丁詠恬也要幫爸爸媽媽檢視,你的孩子是否適合加入吃鳳梨的行列呢?鳳梨有助於鐵劑吸收、腸道益菌生長依據衛福部食藥署台灣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的記載,100公克的鳳梨(以金鑽鳳梨為參考)熱量49大卡,含蛋白質0.5公克,脂肪0.1公克,碳水化合物13.2公克,膳食纖維1.1公克;維生素A 15 I.U.,維生素B1 0.07毫克,維生素B6 0.1毫克,葉酸18.6微克,維生素C 23.5毫克,α-維生素E當量(α-TE)0.02毫克,並富含礦物質:鉀133毫克,鈉1毫克,鈣5毫克,鋅0.2毫克。鳳梨豐富的營養對孩子有很多幫助,維他命B1和檸檬酸促進新陳代謝,恢復疲勞和增加食欲;維他命C除了有抗氧化功用,對於在補充鐵劑的孩子,也有助於吸收;而鳳梨酵素除幫助消化外,還可抗炎;富含的膳食纖維可刺激及促進腸胃道蠕動,更有吸水、膨脹及助腸道益菌生長等功能,使糞便柔軟濕潤易於排出。然而兒童年齡橫跨0到18歲,身體器官功能的成熟度差異極大,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營養科營養師張瑄筠建議,針對不同的孩子做一些攝取方式調整。4~12個月大寶寶食用注意事項鳳梨纖維較粗,對寶寶來說咀嚼不易,在製作副食品時可以先榨成汁或打成泥,以果汁或果泥的方式讓寶寶食用,等寶寶長牙且咀嚼能力增加後,再改成切小塊食用。鳳梨中的鳳梨酵素,吃進嘴裡遇到口腔黏膜,有時會造成一些局部刺激,讓我們有「咬舌」感覺,或是有些皮膚敏感的寶寶,嘴唇和皮膚接觸到鳳梨可能會發紅或起疹子,爸媽有幾種做法可選擇:1.先將鳳梨煮熟再製成副食品,破壞其中的酵素減少對黏膜和皮膚的刺激。2.若想維持新鮮生食,初次食用鳳梨時先少量給予,觀察孩子皮膚和腸胃道有無過敏反應,之後就可以慢慢增加每次的食用量。3.將鳳梨搭配其他食材一起做成副食品食用(例如鳳梨蘋果泥、鳳梨雞肉粥等),能減少單次的接觸量。給寶寶吃的鳳梨,不要用浸泡鹽水來減少鳳梨的「咬舌」感,因為鹽水中的鹽分會停留在鳳梨上,增加寶寶不必要的鹽分攝取,反而造成腎臟額外負擔。1歲以上兒童攝取建議1歲以上無特殊狀況的孩子可以放心和大人一起享用,家長僅需留意孩童咀嚼能力切成適合的大小即可。丁詠恬提醒,若家中有特殊族群兒童,爸爸媽媽要留意以下事項,如果有疑慮還是可以和醫師或營養師討論。特殊族群兒童攝取建議胃潰瘍患者:鳳梨酵素有蛋白質分解酵素,如果空腹吃或本身腸胃敏感或有胃潰瘍的孩子,吃鳳梨會刺激胃部造成不適,建議挪到飯後吃,減少對胃部的刺激,還可以幫助消化。體重過重的孩童:勿讓孩子以水果取代正餐或過量攝取,以免造成營養攝取不均衡,長期容易導致體重難以控制。糖尿病友:糖尿病的兒童可以吃鳳梨,攝取量要拿捏,一份鳳梨大約是切成塊狀放到小碗八分滿的量(約1/10片,去皮110g),拿捏好份量和進食時間,是可以和日常飲食中的醣類來源做替換的。腎臟病患:鳳梨鉀含量高,有腎臟病的孩子不適合多吃,淺嘗即可。

爸媽注意!小孩一口亂牙還厚斗 竟是鼻過敏害的

爸媽注意!小孩一口亂牙還厚斗 竟是鼻過敏害的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齒列不正、一口亂牙,甚至厚斗,不一定是牙齒長不好引起,一名7歲男孩小傑因牙齒凌亂及咬合異常等問題,被媽媽帶至牙科矯正,牙醫師卻發現小傑是因為長期鼻塞,習慣張嘴呼吸,進而影響臉部骨骼發育所致,建議媽媽帶小傑至兒科進行鼻過敏治療。被單每周洗滌並高溫曝曬 少吃冰冷食物萬芳醫院兒科醫師黃筠涵表示,觀察小傑的鼻子有反覆搓揉的縐褶痕跡,且有輕微黑眼圈,經詢問發現小傑每天早上睡醒時會打幾個噴嚏,偶爾蹭一下鼻子,但之後就沒事了,上學期間也沒有出現任何不適,只是睡覺時常因鼻塞而使用嘴巴呼吸,因症狀不明顯,家長不以為意而輕忽;由於種種跡象顯示小傑有過敏性鼻炎,後續幫他進行過敏原檢驗,結果呈現為塵蟎過敏,所幸經過鼻噴劑用藥及環境改善後,鼻過敏已獲得良好的控制。黃筠涵指出,天氣轉變時,身體容易受到溫度及濕度變化的刺激,而出現過敏現象,尤其最近忽冷忽熱,門診更是高達一半以上的小朋友都是因為過敏而求診,其中有過敏性鼻炎困擾者更高達30%左右。她說,輕微未影響生活作息的鼻過敏,以環境調整為主,盡量避免接觸過敏原,如塵蟎、灰塵、二手菸或燒香味;另外,家中被單一周至少清洗一次,並以60至70度高溫曝曬。也可選擇補充益生菌或維生素D,最好少吃冰冷食物,也勿進行劇烈運動,以免讓病情加劇。鼻過敏若過於嚴重而影響睡眠及學習表現,則建議以藥物介入治療,目前藥物治療以鼻噴劑及服用抗組織胺藥物為主,通常經過一個月的藥物使用後都可有效控制,待病情趨緩後,在醫師評估下,將降低用藥頻率,家長們不用太過抗拒。3歲前免疫系統處於過敏易感期 喝母乳可預防小朋友從出生到3歲的免疫系統都處於過敏易感期,大量接觸環境過敏原容易誘發出過敏體質,故此段階段可謂是預防過敏的關鍵期,她推薦讓小朋友攝取母乳,因母乳中含有最天然的抗體,能調節小朋友的免疫系統,國內外的兒科醫師更是一致建議,有明顯家族過敏史的小朋友在出生後應盡可能採取全母乳哺餵一年以上;另美國USDA最新公布的每日飲食指南也建議,剛出生的小朋友可適時補充維生素D,幫助保持免疫系統的健康。

斷指悲劇屢傳 醫:務必放入塑膠袋置冰水保存

斷指悲劇屢傳 醫:務必放入塑膠袋置冰水保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21歲李姓工人去年底右手拇指不慎捲入機台,造成斷裂;28歲越籍移工也因機器操作不慎,導致大拇指遭夾斷,兩人各接受4小時緊急顯微重建手術,術後三個月持續努力復健,如今不僅保全手指外觀與知覺,更恢復「能屈能伸」的日常動作,未來生活不致受影響。 顯微重建術讓手指重生 能屈能伸最重要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鄭旭棠表示,中彰投地區中小型工廠為數眾多,各種職災事故在所難免,其中手外傷的急診病人不在少數,以上述兩位患者為例,都是在工廠工作時,因機台操作不慎,導致機器夾斷大拇指,經4小時顯微重建手術,依序接合骨頭、肌腱、神經、動脈和靜脈,患者也於術後5天左右順利出院。 鄭旭棠指出,整個手部的五指結構中,最重要的就是大拇指高度演化,使人類能做握拳、對掌的動作,大大提升手部的功能,整體來說,拇指大約占手部功能的50%,如果失去拇指功能,舉凡任何拿東西的動作都會遭受影響,如拿筷子、零錢、用手機等,勢必對生活造成嚴重不便,因此,保全拇指最大功能是醫療團隊的首要任務。 顯微重建手術是在顯微鏡下,透過精準切割、縫合及轉移手術,將被截斷的手指頭,吻合動、靜脈,重建其血液循環,促使截斷後的手指得以存活並恢復功能,術中也可以把壞死組織清除乾淨,將正常組織完整保留下來,減少手術後遺症,免除因組織缺損而必須被截斷的命運。「絕對別用水或酒精沖洗或浸泡」 鄭旭棠提醒,萬一真的遇到斷指悲劇,務必先將斷掉的手指先放進塑膠袋內,再置於冰水中保存,「絕對別用水或酒精沖洗或浸泡」,之後盡速將斷指與傷者送醫,由整形外科醫師進行顯微重建手術,術後醫師會與復健團隊制訂專屬治療計畫,讓手指恢復「能屈能伸」功能及良好知覺,盡早展開正常生活。

免疫療法合併化療成趨勢 癌因性疲憊症挑戰更嚴峻

免疫療法合併化療成趨勢 癌因性疲憊症挑戰更嚴峻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令人聞之色變,各界無不積極研發各種抗癌新利器,其中透過活化自身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細胞的「免疫療法」,是近年來最火紅的癌症療法;然而,接受免疫療法的病友,依舊得面對包括「癌因性疲憊症(Cancer-Related Fatigue, CRF)」等不適症狀。醫師提醒,治療與改善相關副作用,有助於病人順利完成療程,幫助癌友活得更久、活得更好。人體淋巴球內的T細胞,承擔對抗癌細胞的重責大任,但癌細胞會透過機轉來欺騙T細胞,導致其功能「煞車」、「失靈」,免疫療法則是透過解除其「煞車」,讓T細胞重啟作用來消滅癌細胞。流行病學調查:「癌因性疲憊症」免疫療法最常見副作用根據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的「2015全台灣癌症病人之癌因性疲憊症流行病學調查」,高達92%台灣癌症病患有癌因性疲憊問題;《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研究也指出,「癌因性疲憊症」是免疫療法最常見的副作用,不可不慎。台北慈濟醫院研究部臨床試驗中心主任、台北慈濟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黃俊耀醫師表示,免疫療法所帶來的疲憊機率,其實已較化療來的低,而且對於部分病人來說,免疫療法可以「單用」,也就是可以不需搭配化療,此舉有助於免去化療帶來的各種副作用。「免疫療法」合併「化療」成趨勢 癌疲憊首當其衝然而,臨床觀察發現,越來越多接受免疫療法的病人,得合併化療使用,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這也是現在的治療趨勢」;黃俊耀醫師表示,以他近期300多個接受免疫治療的肺癌患者為例,幾乎全都合併化學治療,首當其衝的,就是病人得面臨更嚴峻的「癌因性疲憊症」挑戰。治療觀念改變 活得久也要活得好黃俊耀醫師表示,隨著時代進步,癌症治療觀念也持續改變,現在癌症治療評估要素有三,一是治療效果,二是生活指標(疼痛、食慾、體重),三是癌疲憊程度,這些要素目的在幫助病人活得久,同時也活得好,「不只要努力讓腫瘤縮小,也要努力降低癌疲憊程度」。60多歲的肺癌四期患者王伯伯(化名),同時面臨腦轉移、骨轉移的情形,在癌細胞的侵蝕下,X光下的全身骨頭,都呈現彷彿遭卡車撞擊般的花花一片,每次住院接受化療合併免疫療法,查房時總見他在臥床休息,而且無論睡多久,永遠都處於相當疲憊的狀態。經評估,王伯伯已經罹患重度的「癌因性疲憊症」,甚至讓他累到生不如死,產生「不想再接受治療」的念頭;所幸及時透過藥物治療來改善疲憊狀態,讓他得以順利、按照進度的完成癌症療程,現在病情已控制良好,生活品質也大幅改善,不僅住院期間不再時時臥床,一度只能靠輪椅代步的他,還有體力拄著拐杖到花園散步,過去總得24小時在旁照料的太太,壓力也大幅減低。改善癌疲憊 不再長期臥床 降低吸入性肺炎機率「癌因性疲憊症是種疾病,絕不是單靠睡覺便能解決」,收治王伯伯的黃俊耀醫師表示,病患不再受困於疲憊而得時時臥床,除了生活品質提升,更降低因在床上進食導致嗆到,進而引發吸入性肺炎的可能性。病人無論體力再好,在接受6~10次的癌症治療後,幾乎都會出現癌疲憊,「從一開始進診間還會跟醫師打招呼,到後來講幾句話都覺得吃力,此時,便要高度懷疑已經出現癌因性疲憊症了」。癌疲倦 + 治療氛圍恐懼 治療勇氣、意願易喪失每個人在確診罹癌時,絕對是人生最無望的時刻,醫療團隊得先對於其心靈給予正向鼓舞;黃俊耀醫師表示,7~8成的病人,在治療前3個月就會看到成果,剩下效果不佳者,也仍有第二線、第三線的治療藥物,但是,病人一旦罹患癌疲憊、動輒臥床12小時,加上治療氛圍的恐懼下,相當容易喪失治療勇氣和意願。黃俊耀醫師表示,由於對癌疲憊的日漸重視,醫護界合力編撰完成《癌因性疲憊症之臨床治療指引》,對不同程度的癌疲憊程度,提出相對應處置方式,包括輕度疲憊程度的非藥物治療:如運動、營養飲食…等,以及中重度疲憊的藥物治療,如擁有適應症藥證的處方藥,讓病人遠離癌疲憊,對抗癌症更有勝率。

台灣新冠肺炎抗疫有成 愛滋抗疫持續延燒

台灣新冠肺炎抗疫有成 愛滋抗疫持續延燒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在各國延燒之際,HIV照護也應持續關注。最新的世界愛滋病日報告指出,2019年新增感染HIV人數達170萬人,69萬人死於HIV感染相關的原因 。根據吉立亞醫藥在亞太區進行的《新冠肺炎對HIV照護影響調查》 結果,發現因為新冠疫情導致許多愛滋感染者與易感族群無法規律篩檢、接受治療或取得預防藥物,而這也影響了聯合國愛滋病聯合規劃署(UNAIDS)的 2030終結愛滋目標的進程。吉立亞醫藥宣布2021《亞太彩虹基金》以「重建美好未來 終結愛滋」為主題,即日起開始募集企劃,希望協助HIV領域的倡議團體、非政府組織與非營利組織在後疫情時代繼續對抗愛滋。吉立亞醫藥-亞太彩虹基金三年來投入300萬美元  協助亞太區HIV社群對抗愛滋吉立亞醫藥-亞太彩虹基金自2018年創立以來,已資助亞太地區54個組織,超過60個愛滋照護、教育和宣傳的專案,資助金額近300萬美元。在台灣,有18個社群組織透過亞太彩虹基金的支持,在愛滋防治教育、愛滋感染者賦權、醫護人員進階教育、去除污名與建構愛滋友善環境等不同面向投入努力,直接與間接幫助了超過130萬人。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秘書長林宜慧表示:「透過彩虹基金經費的支持,允許我們可以到南部辦世界愛滋分享會,跳出以往僅在北部的侷限。在南部場次中,根據參與民眾、工作者的反應,可以發現他們對台灣存在愛滋刑罰並不清楚,也十分驚訝有這樣的權益侵害存在,讓我們有機會將倡議真正推展到對此議題陌生的地方。」台灣是愛滋防治優等生 彩虹基金延續抗疫動能 新冠肺炎為世界帶來了嚴峻的公衛挑戰;群聚、交通移動的限制不只影響生活,也為HIV照護帶來了阻礙。吉立亞醫藥進行的亞太區《新冠肺炎對HIV照護影響調查》發現,因為疫情以及帶來的群聚、交通移動限制,亞太區普遍都看到易感族群減少愛滋篩檢頻率、愛滋預防和治療藥物使用下滑的狀況。吉立亞醫藥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彭國書表示:「台灣新冠肺炎防疫成績全球有目共睹,愛滋防治上也有好表現。去年台灣達到UNAIDS的2020年 3個90目標 (90-93-95),接下來要繼續往2030年3個95目標邁進,而社群在對抗愛滋的路上扮演了重要角色。Creating possible是吉立亞醫藥的企業精神,攜手致力改善公衛品質的夥伴是我們的承諾。2021亞太彩虹基金的主題是『重建美好未來 終結愛滋』,希望協助社群在後疫情時代重新踏穩對抗愛滋的腳步,透過更多創新計畫來持續『抗疫』動能,往終結愛滋目標邁進。」2021 亞太彩虹基金即日起開始徵件! 支持社群 「重建美好未來 終結愛滋」今年第三屆彩虹基金計畫涵括的區域規模較創立時期擴大兩倍,以「重建美好未來 終結愛滋」為主題,向包含台灣與其他亞太地區共23個國家及區域的愛滋相關的倡議團體、非政府組織與非營利組織徵求滿足「教育與知識」、「減少健康不平等」、「創造長遠影響及改變的研究」等三大面向之專案。申請日期將從即日起至2021年 6月 30 日為止。想瞭解更多關於2021亞太彩虹基金計畫細節,請造訪下列網站連結: www.gileadrainbowgrant.com

你怎麼看待老年 未來它就怎麼回應你

你怎麼看待老年 未來它就怎麼回應你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才踏入捷運車廂,立刻有一位老先生從博愛座起身讓位。看他的年紀跟我沒差多少,動作也不是很敏捷,卻這麼有紳士風度,讓我非常感動。我連忙稱謝,並說:「我再一站就要下車了,不用坐。」他才看似釋然地坐回去。我只是沒染髮,看起來有那麼老嗎?不禁想起最近讀到的多篇國際期刊論文提及,「別人眼中的你」、「自我感覺」和「實際年齡」,三者常有落差。通常,熟年者會覺得別人比較老,自己比較年輕,而且比實際年齡少個兩三歲,甚至更多。那位先生一定也是覺得自己年輕,才會讓位。「自覺年輕」是有好處的有一篇發表於二○一五年《美國醫學會內科醫學》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的文章。在一項關於英國長期老化的研究中,六千四百八十九位、平均年齡六十六歲的社區居民被問到:「你覺得你幾歲?」有七十%的人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至少年輕三歲;二十五%的人自認為與實際年齡接近(多或少個一、兩歲);只有五%的人,覺得自己比實際年齡老了不只一歲。追蹤八年後,研究人員把年齡、性別、認知功能、憂鬱症、身體狀況等因素,也納入統計分析,發現與「自覺年輕者」相比,「自覺年老」這組的死亡率高了四十一%,而且以心血管疾病最為顯著。可見,「自覺年輕」不僅令人感覺良好,甚至可預測其將來死亡率的降低,這可能是他們具有韌性與自信,正面看待老年,並且常與同樣自覺年輕的人相處的關係吧。愈怕變老,愈會被年老困住儘管年老帶來了人生經驗與智慧,但自古以來,無論東、西方的文化,都常把年老與衰弱、孤寂、失能、失智等疾病劃上等號,令人害怕變老。對許多人而言,這種對老年與老化的負面刻板印象,不僅從小就深植腦海,等自己變老了之後,也常不自覺地認同這種觀念。因此,有些人年紀大了,就自認外貌、體力與智力都變差,而不再積極從事各種活動、或與人互動,也不在意穿著、打扮,果真把自己塑造成了刻板印象中的老人。負面思考,可能會帶來慢性壓力歐美各國有許多大型研究計畫,分別對數百人至數千人,追蹤兩年至三十八年,探討「關於老年的正面或負面看法,對健康有什麼影響」。近二十年來,這些研究陸續發表了結果:持負面看法的人,死亡率較高,住院次數較多;而持正面看法的人,死亡率較低,走路速度較快、手的握力較強、認知功能較佳,並且比較能從衛教課程受益,而改善健康。以發表於二○○九年《心理科學》期刊(Psychological Science)的,美國「巴爾的摩長期老化研究」為例,這項研究,從一九六八年至二○○七年,追蹤了三百八十六位、年齡十八至四十九歲(平均三十七歲)的健康者。並且在一開始時,以問卷評估參加者對老年的看法,如「老人是無助的」、「老年人心不在焉」等共十六項,分數高於平均值的表示負面看法,低於平均值的為正面看法。結果發現,在三十八年的追蹤期間,對老年持「負面」看法的人,出現第一次心血管疾病(包括中風)的比例較高。例如在第三十年時,持負面看法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為二十五%,而正面看法者只有十三%。研究者推論,對老年持負面看法是一種「慢性壓力」,因而間接導致了心血管疾病發生。你怎麼看待老年,將來老年就會怎麼回應你能活到老,是種福報,因為不是人人都有機會長壽。變老,雖然會容顏改變、體力衰退、慢性病上身、親友漸凋零,以及收入減少等,但同時也累積了人生經驗、智慧逐漸圓熟,而且可以放慢腳步,學習新東西或展開第二人生。老年,其實是個持續成長的過程。人生如四季,走過春耕、夏耘、秋收,來到冬藏的季節,只要年輕時努力耕耘,老來就有好收藏。不求完全無病、無痛,但是,有病時,積極治療;無病時,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發揮最佳身心功能,享受活躍生活。怎麼想,就會怎麼做,最後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所以年輕時正面看待老年,就會不由自主地往積極、成長、健康的活躍老年路上走;反之亦然。可見你怎麼看待老年,將來老年就會怎麼回應你。(本文摘自/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寶瓶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