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女童臉頰腫大 罕見腮腺膿瘍作怪

女童臉頰腫大 罕見腮腺膿瘍作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8歲女童右臉頰腫大,父母多次帶她就醫仍未見改善。日前因吃東西會痛、發燒,急診就醫,並經安排轉至小兒科診察,確認女童罹患常發生在老年人及免疫力不足者身上的KP菌(克雷伯氏肺炎菌)引起的腮腺膿瘍,經施予抗生素藥物治療及抽取膿瘍處理,住院1周後已完全改善,康復出院。腮腺膿瘍好發於年長及免疫力不足者衛福部苗栗醫院小兒科主任荀泰威表示,觸診發現女童右側臉頰有一個約2公分硬塊,若是一般腮腺炎,不會摸到像腫瘤的硬塊,因此懷疑是膿瘍或腮腺腫瘤,立即會診放射科醫師徐庸治療。經穿刺取組織液後送病理細胞學檢查,在膿的培養裡發現KP菌(克雷伯氏肺炎菌),確定是克雷伯氏肺炎菌引起的腮腺膿瘍。荀泰威指出,一般腮腺膿瘍通常發生在老年人及免疫力不足者身上,尤其糖尿病患者要特別注意,小兒腮腺膿瘍則較為少見。由於女童在一開始住院時,就已服用對KP菌(克雷伯氏肺炎菌)有效果的抗生素藥物治療,經抽取出膿液後,發燒及硬塊的症狀即有明顯改善,女童住院7天後痊癒返家。臉頰長硬塊恐引發嚴重深頸部感染腮腺膿瘍常見致病原因為牙齒感染或口腔衛生差,提醒家長,小朋友應養成飯後刷牙習慣,以免蛀牙,隨時注意口腔清潔,且每半年須定期做牙科檢查及牙齒塗氟。荀泰威表示,兒童長期臉頰硬塊,可能要考慮唾液腺膿瘍、唾液腺腫瘤、唾液腺結石等罕見問題,提醒家長及早陪孩子就醫,以避免可能續發嚴重深頸部感染,造成致命併發症的風險。 

宅在家吃調理包 學會3招吃得營養又安心

宅在家吃調理包 學會3招吃得營養又安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防疫在家吃,快變不出菜色了嗎? 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許多民眾為減少感染風險,從三餐外食,改成自行烹煮,但備料、烹煮過程費時,為了解決民眾的困擾,國健署教你如何運用市售食品,快速煮出一頓兼顧營養、健康的餐點。每餐攝取6大類食物營養民眾常會購買冷凍水餃、調理包、泡麵及罐頭食品放在家裡,國健署提醒依照「我的餐盤6口訣」,運用自己的掌心、拳頭掌握份量,再搭配以下小撇步,在家也能輕鬆健康吃一餐。國民健康署於2018年公布「我的餐盤」圖像,將每日應攝取的六大類食物:全穀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堅果種子以圖像呈現,並設計6句簡易口訣「每天早晚一杯奶、每餐水果拳頭大、菜比水果多一點、飯跟蔬菜一樣多、豆魚蛋肉一掌心、堅果種子一茶匙」,讓民眾利用拳頭、掌心即可了解每餐六大類食物要攝取的份量。1.均衡搭配市售即食食品成分以精製澱粉、肉類居多,長期食用容易缺少蔬果、奶類等營養,食用時要搭配新鮮蔬果,不方便出門時可利用如冷凍蔬菜、紅蘿蔔、白蘿蔔、洋蔥、乾香菇、乾海帶、鳳梨、蘋果等當季或保存期較長的蔬果,或以起司片代替奶類、無糖優格加堅果種子當飯後甜點,才能餐餐均衡營養。2.聰明選購購買時檢視「營養成分標示」,選擇油(脂肪)、鹽(鈉)、糖等成分含量低的食品,並以多樣原態(原型)食物如糙米、南瓜、深綠色蔬果等優先,適時用黃豆、毛豆、豆腐及海鮮類取代肉類,減少飽和脂肪並增加維生素、礦物質等各種營養素攝取。3.健康烹調烹調時多利用清蒸、水煮、滷及涼拌,減少油炸、糖醋及勾芡等方式,煮泡麵或調理食品時,將所附的油包和調味包減半、油炸麵在煮前先用熱水燙過,簡易去油,吃起來更健康無負擔。食材依食用量先分裝再儲存食材可依每次食用量先分裝再儲存,每次取出需要量即可;調理前後和飯前要用肥皂清洗雙手;切勿烹煮過多,如有剩菜請分裝密封,放入冷藏或冷凍,避免細菌滋生,並盡快食用完畢。防疫期間在家吃,也要注意食品衛生與安全,才能吃得健康,提升免疫力。

企業家腹悶漲不適 檢查驚見11公分肝腫瘤

企業家腹悶漲不適 檢查驚見11公分肝腫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4歲的黃先生是經商有成的企業家,長期覺得上腹部悶漲不舒服,但是一直沒有去看醫生,最近才被太太拖著來消化內科門診。醫師第一眼看到他,發現臉色蠟黃,手腳瘦小卻肚子脹大透著古怪。黃先生表示,30年前曾經被醫師診斷過B型肝炎,這麼多年以來都沒有任何不舒服,也從不放在心上。抽血與腹部超音波檢查後,竟發現黃先生的肝臟有一個約11公分腫瘤,全家都很驚訝,當初以為只是普通的肚子不適,沒想到結果是肝長了一顆大腫瘤。肝臟功能複雜且重要 一旦受損生命也將受威脅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消化內科醫師謝文斌表示,肝臟是人體最沉默的器官,就算長腫瘤,只要不大到一定程度,通常是不會感到有不舒服的症狀。肝臟功能複雜且重要,主要有代謝、解毒、熱量儲存、分泌等功能,只要遭受傷害,生命也將會受到嚴重威脅。其中很特別的一點,肝臟非常厲害,能自行修復損傷,即使切除部分也仍然能夠正常地運作。根據衛福部死因統計,每年約萬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肝癌則為全國主要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國人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的肇因主要為B型肝炎及C型肝炎。感染B型肝炎或C型肝炎病毒之後,有一部分人會變成慢性肝炎,慢性肝炎可能會演變為肝硬化,最後再罹患肝癌,這就是所謂的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肝臟腫瘤分為良性及惡性腫瘤,是國人容易罹患的癌症之一。然而,一般肝臟腫瘤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大家所忽略,因而失去接受治療的最好機會。肝臟的良性腫瘤通常不需要特別處理,除非長得太大而引發問題,經外科手術就能治癒;肝臟的惡性腫瘤有肝細胞癌、膽管細胞癌,轉移性肝惡性腫瘤及肉瘤和血管肉瘤等,需視病況接受不同程度治療。體重下降、上腹部卻變腫大 應警覺儘快就醫現在社會資訊流通快速,大眾對健康意識的注重也大幅提升。門診民眾常常會問自己是不是肝癌的高危險群,回顧主要文獻,危險因子可以歸納以下幾個主要:1. B型及C型肝炎。台灣統計資料顯示出有80~90%的肝腫瘤病人是B型及C型肝炎帶原者。2.病毒性或非病毒性慢性肝臟疾病,主要就是肝纖維化及肝硬化。民眾常常以為要先有肝硬化才會產生肝癌,其實不然,肝纖維化就有變成肝癌的風險。3.食用受黃麴毒素污染的食物,發霉的花生、大豆等。4.使用不當藥物,如未經醫師處方之成藥及草藥。5. 從其他部位轉移的癌症,通常腸胃道、肺臟及乳房的癌症較容易轉移至肝臟。6.家族性遺傳因子。7.酒精也是一個重要因子,國人有喝酒應酬習慣,許多男性常為了生活把自已的肝給賠掉。謝文斌提醒,如果發現體重下降,不明原因的腹脹肚子痛、皮膚搔癢、噁心、嘔吐、食欲降低及觸摸到腫大上腹部的這些徵狀,就應該儘快到消化內科(肝膽胃腸科)就診。對於有肝癌高危風險而有肝硬化的病患,大部分都會建議每6個月做抽血和腹部超音波檢查。預防肝癌最有效的措施便是規律回診,改善不良生活習慣並且遠離誘發因子。

糖尿病控制莫中斷,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叮嚀抗疫三守則

糖尿病控制莫中斷,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叮嚀抗疫三守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病毒疫情升溫,改變許多人的常態生活。現階段為了防疫,指揮中心也呼籲盡量不要外出與前往醫療院所,而對慢性病族群來說,因為有回診問題,究竟如何拿藥?有狀況時怎辦?似乎讓患者與家人更加焦慮。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因應糖友們的診療需求,為了加強守護健康,特別提出病友們的教戰守則,來協助病友與家屬維持居家照護的健康任務。守則一:監控數值 穩定控糖對糖尿病患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監控血糖數值與遵照醫囑按時吃藥,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提醒,血糖過高會影響身體免疫系統,使抵抗力下降,增加被感染的風險;病友若藥物未規律使用,反而會使血糖變高,因此按醫囑吃藥或打胰島素很重要。守則二:視訊看診 電話問診因應新冠肺炎之調整,若是需要定期回診追蹤的病友,非屬居家隔離、居家檢疫、自主健康管理或初診者,可撥打指定之視訊診療醫療機構視訊診療門診掛號專線,或上網至指定之視訊診療醫療機構網頁掛號,就可約定視訊診療時間。也可請家人前來掛號進行電話問診;對於病情穩定慢性病複診病人,也可請家屬代掛號開藥。另一方面,有慢性處方箋患者均可到社區健保特約藥局領藥,現在有許多社區藥局均提供快速領藥服務,只要撥打預約專線或上網預約即可快速取藥,避免等候可能造成的風險。若是居家隔離或居家檢疫或自主健康管理者,可打地方衛生局「居家檢疫及居家隔離關懷服務中心服務專線」,由衛生局轉介至指定視訊診療之醫療機構,安排視訊看診。 守則三:均衡飲食、良好睡眠與運動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強調,疫情期間大家身心狀態都面對極大的壓力及挑戰,尤其是糖尿病友 ; 做好自身的防護,將身心維持最佳狀態,是抗疫的不二法門。若因為過度焦慮無法睡眠,很容易影響病友的身體機能、心理和免疫系統,健康的免疫系統是最重要的防護關鍵。因此,除了與一般人相同的防疫生活原則,儘量待在家,必須出門時,請配戴口罩、勤洗手並保持社交距離,返家後務必先丟掉口罩、洗手、更換乾淨衣物等完整清潔消毒之外。針對病友也有特別要注意的事項: ●心情放鬆、不要過度緊張焦慮●留意身體變化:如發燒、流鼻水、咳嗽、喉嚨痛、倦怠、肌肉痠痛、頭痛、腹瀉、嗅覺或味覺異常、呼吸急促、皮膚紅疹等。●注意均衡飲食,六大類食物都要攝取足夠:  1.蔬菜要比水果多  2.選擇全穀類  3.烹煮用好油  4.豆魚蛋肉一掌心   5.飲水量至少達每公斤體重30c.c.●維持規律運動 ●良好睡眠習慣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糖尿病患者針對預防新冠病毒感染的疫苗施打也有疑問,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表示,如流感、肺炎鏈球菌、新冠病毒疫苗等,儘管施打疫苗可能承受若干副作用,但疫苗可以提高糖尿病患的免疫力、減少感染機率,以及減少罹患新冠肺炎後的重症發生率與致死率,建議還是施打。協會也提醒,若感到個人身心持續有壓力或焦慮,一定要尋求家人或朋友協助,醫療問題也可以尋求照護團隊諮詢,期望病友在防疫期間,一樣維持健康照護生活品質。關鍵字: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糖尿病、新冠疫情、新冠肺炎、肺炎、疫情、遠距醫療、視訊醫療、診所、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居家防疫完整的參考資訊及網址可透過以下網址:台灣基層糖尿病協會-給糖尿病友及家屬的居家防疫照護注意事項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iDqYdle8MQ 糖尿病保腎護心卓越機構-快找你的控糖好厝邊https://actonmrf.com/

北市1個月內有望清零 柯P:沒疫苗也做得到

北市1個月內有望清零 柯P:沒疫苗也做得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17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67例本土及3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中新增18例死亡。6/16新增167例本土、18例死亡今日新增167例本土病例,為85例男性、8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1日至15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65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50例,苗栗縣21例,桃園市14例,花蓮縣8例,新竹縣5例,基隆市2例,高雄市及台中市各1例。隨著國內疫情趨緩,有專家提出疫情警戒由3級降到2級前,建議有過渡的「2.5級」版措施,完成老人疫苗接種,並用一、二周觀察人流移動,如未造成更多小型群聚感染,才可降到2級警戒。對此,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如果北市從現在起,大概每周降一半確診數,很快數量會降到相當低,「就算沒有疫苗,再給我們一個月時間,應該夠,北市要清零是做得到的」。柯文哲指出,北市12行政區裡,有5個行政區從6月13日起就沒有案例,這代表精準追殺是有用的,一段時間之後,北市潛伏感染源可一個個挑出來殲滅掉。問題是,如果從外縣市來的,例如一個獅子王以造成很多感染,比較麻煩的是同島一命,如果其他縣市有潛伏確診者,還是沒有辦法。

打造WFH儀式感 5招提升工作效率

打造WFH儀式感 5招提升工作效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防疫非常時期,許多公司都改為居家辦公WFH(Work From Home),這對於習慣上下班打卡、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來說,多少有些不習慣;想要事情按部就班完成、想提升工作效率?那麼請先做好這5點,建立居家辦公「儀式感」,讓你在家辦公一樣有效率。 1.換掉居家服穿著居家服上班,可是會讓工作提不起勁,雖然穿睡衣工作,省去了打扮的時間,但也可能讓你的精神狀態「off-line」,工作時間除了換上外出服,也能避免臨時會議的慌亂;而平時有在化妝的人,也請繼續保持這個習慣,畫點淡妝、讓氣色更好,也讓生理和心理接收到「現在是上班時間」的訊息。 2.正常吃飯吃飯時間不固定,再加上沒有均衡的飲食,就會讓身體感到更加疲累;特別是許多人在家工作,直接跳過早餐或是早午餐一起吃;但早上沒有補充一些能量,容易讓處於工作狀態的你,感到精神不濟。所以建議,即便在家工作,還是要照三餐吃,就算叫外送,也要吃的營養均衡,吃飽才有力氣工作。 3.打造專屬辦公空間家裡空間不大?沒關係,可以在書桌的角落,打造明亮清爽的辦公空間,環境整理好了,工作也會更有效率。特別提醒,千萬別躺在床上、沙發上工作,除了會更想睡覺、偷懶之外,在沙發跟床上工作,也會容易造成姿勢不良。 4.維持生活正常作息建議可以規劃工作時間表,規定自己要在時間內完成哪些工作,有時間的壓力,工作也會更有效率;同時維持正常作息,規律的起床時間,避免趕在上班前一刻才起床,將生活跟工作分開來,才會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5.保持運動習慣可以利用早上開始工作前,或是工作完成後在家運動,工作前運動、伸展,能幫助喚醒身體,也會更有活力、讓注意力更集中。

居家防疫10個小撇步 保護自己及家人

居家防疫10個小撇步 保護自己及家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疫情升溫,政府頒布緊急三級防疫措施,很多人一時之間還無法適應及準備,因此今天不談減重,來聊聊並提供一些在家防疫時可以注意的小細節,讓大家能安心健康地在家防疫。在家中設備不如醫院那般有負壓空間、隔離衣、紅外線檢測儀等,很難做到百分百的防疫,但如果能做到80%,也算是能有效的保護自己及家人,以下提供幾個居家防疫的小撇步:玄關設置簡易隔離區所謂病從口入,門口就是一個防堵病毒的關鍵,玄關可以拿來做第一道防線,例如放置酒精消毒瓶,體溫計,口罩置換區,居家服外出服置換區,還有一個很重要就是外出鞋子置換區,鞋子往往是最容易帶病菌回家的源頭。減少外出這段期間建議購物盡量網路購物,而朋友聊天聚會上課改視訊方式,而在允許的狀況下醫療採取遠端醫療。外出回家後盥洗除了手腳臉會接觸外界病菌,尤其是頭髮更容易藏病菌卻常常被忽略,換下的衣物洗滌前可利用70℃熱水浸泡後再洗,可以降低病毒感染的風險。手機平板消毒這也是大家常忽略的傳染途徑,所以盡可能是用光滑表面的手機殼,回到家後用次氯酸消毒(用酒精可能會傷到機殼表面)。隨身物品的消毒眼鏡、鑰匙、手錶、悠遊卡等,回家後集中在塑膠袋消毒或隔離。紙鈔銅板經手越多人的物品越容易帶有細菌病毒,所以盡可能使用電子交易,不過一定要小心使用防止盜刷或密碼被駭。外帶食物在入門前先進行外袋盒消毒,可以的話盡量自己在家烹飪安全又健康,所以適量的購買食材很重要,買太多反而保存不易,很多賣場也都有搭配外送服務。口罩的處理出門在外口罩戴好戴滿,回到家口罩若未妥善處理,病毒則會存留在表面,增加感染風險,因此要確實執行口罩五字訣「脱、摺、捲、綁、洗」。在家活動選擇比較不需要空間的活動方式,例如原地踩踏步機、搖呼拉圈、跳繩、深蹲等核心運動或搭配網路的運動教學影片,每日執行並記錄時間,喝水量要足夠,規律運動除了控制體重,更可加強免疫功能。飲食控制雖然外食吃大餐的機會減少,但飲食可能比較隨興,少量多餐,最好能固定時間用餐並搭配飲食紀錄。另外,季節性水果例如西瓜、鳳梨、芒果果糖含量極高,容易造成肥胖,適量取為宜。(文章授權提供/雅得麗生活診所)

7分鐘活力健肺操 四量級提升肺活量

7分鐘活力健肺操 四量級提升肺活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第三級警戒延長,許多長者無法外出活動,彰化基督教醫院胸腔內科與健身老師共同設計4組7分鐘「活力健肺操」,讓肺阻塞患者只需一把堅固的椅子、一個小空間就可持續鍛鍊肺活量,對肺復原很有幫助,將安排住院中的隔離病患於固定時間運動健肺。 「如果肺不好,人生更是蒼白」彰基院長陳穆寬表示,很多到日照中心學習的老人家,因疫情關係改由居服員到府服務,在居家防疫這段時間,家裡只要有堅固的椅子,可以看示範影片,繼續來鍛鍊肺部健康,避免肺部功能受損、肌力流失。  設計規劃健肺操的彰基副院長林慶雄表示,過去人家說,「肝不好,人生是黑白的。」但是「如果肺不好,人生更是蒼白。」因為肺不好,可能就躺在床上無法動彈,想買菜、爬樓梯、陪孫子玩耍,可能都有問題,健肺操的設計就是要讓肺功能復原起來。減緩肌肉流失、機能退化活力健肺操推出四個量級影片,主要針對肺阻塞患者的疾病分類、氣道受阻嚴重度來設計,尤其羽量級與輕量級,特別針對活動力不佳的長者設計,在坐姿下運動預防跌倒,只要一把堅固的椅子、一小方空間就可練習。 民眾在居家防疫這段期間,可藉由居家呼吸訓練及肺復原運動獲得幫助,減緩肌肉流失、機能退化、提升整體的生活品質、生活滿意度,民眾可選擇適合自己的量級下載影片。7分鐘活力健肺操重量級:https://youtu.be/_1J63qZmKIA中量級:https://youtu.be/ItRLduytLPA輕量級:https://youtu.be/jeNgA102ciU羽量級:https://youtu.be/-eXsj9kR4As

東大特訓班2–讀書考試要技巧 吃對也很重要

東大特訓班2–讀書考試要技巧 吃對也很重要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追本季開播的東大特訓班2(龍櫻2)呢?由阿部寬主演的律師,櫻木建二和長澤雅美飾演的水野直美帶領一群成績不好的學生努力考東大的故事;而第一部,則是2005年推出,當年的平均收視率16.41,最後一集達到最高的20.3,然後,這部劇也是新垣結衣早年參與演出的電視劇喔! 這部日劇之所以熱門,不僅是演員顏值高,更重要的是,劇中出現的學習與應考技巧,在現實生活中也很實用;例如第一部出現的記憶樹(心智圖),是我第一次接觸到這種記憶方法,覺得很有趣,後來也依樣畫葫蘆的用在自己的學習與思考上。 整部劇介紹各種實用的學習技巧,過程中也會帶到良好營養補充也有相當的重要性;接下來會有第二季劇情的些微劇透,如果你在意的話,那就先看到這裡為止,等你看完第六集再來回讀接下來的內容。 吃對營養幫助學習 大學指考延期,但試還是要考,不知道準備應考的同學們,你平常三餐都吃些什麼呢?是隨便買個麵包配大杯飲料,或是隨便吃吃呢?之所以會這麼問,是因為一個人的營養狀況是否良好,也會影響到學習表現。 東大特訓班第二季第六集裡,為了櫻木準備了午餐給參加集訓的同學們吃,有豬肉咖哩跟菠菜玉子燒,在吃的同時提到,鍛鍊體力與腦力,吃很重要,想要考上東大就要注重每一餐,而這不只是要考東大成立,不管是要準備公務員考試,還是考大學也適用。 豬肉咖哩飯的豬肉富含能消除倦怠感的維生素B1,適合讀書後疲勞的身體;至於菠菜玉子燒,櫻木則說它含有必需胺基酸,是合成神經傳導物需要的營養,雖說後者的解說有點簡略,但原則上沒有問題,而且菠菜也是纖維、葉黃素、葉酸以及鐵質的好來源。 除了上述的營養素,其他還有鮭魚、鰻魚、土魠魚、鯖魚等富含EPA與DHA的魚,或是含有豐富GABA的韓式泡菜、番茄和發芽玄米,也都是對學習有正面幫助的食物成分。 吃太飽讓你想睡覺、影響集中力 當劇中大家吃完飯回到教室後,學生們紛紛抱怨吃太飽,很想睡,這樣要怎麼繼續用功讀書呀! 這時候櫻木點名小杉麻里(志田彩良飾),問她「吃飯吃得太快,人體會出現什麼變化?」 「血糖值會快速上升」小杉這麼回答。 相信你應該也有類似的經驗,飽餐一頓之後,如果沒起來走動走動,就這麼坐著,很容易會想睡覺;而這不是你的錯覺、也不是身體出現大問題。 答案就如同小杉說的,血糖上升太快了。飯、麵包、麵、馬鈴薯等,都是提供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來源,而碳水化合物能促使血清素生成;此神經傳導物質不僅能讓人感到心情輕鬆,也可能會想睡覺。 當人們吃太飽的時候,尤其是這一餐裡面有相當比例的碳水化合物,這就很可能會讓你接下來出現想睡覺、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形。只是,為什麼吃碳水化合物會促使血清素生成?機制可能是這樣: 當血糖上升的時候,為了把血糖降下來,胰臟的Beta-細胞會釋放出胰島素,傳遞訊息給肝臟和肌肉細胞,讓血中的葡萄糖進入細胞裡,進而降低血糖;不過不只是葡萄糖能進入細胞,脂肪酸,還有色胺酸以外的胺基酸也會進入細胞存起來,或是進行合成作用。此時,被排擠的色胺酸就很容易能去合成血清素。 避免飯後想睡覺的4種飲食建議 為了有更好的身體與精神狀態,食物要適當挑選不用說,也要把怎麼吃才能有好精神這件事給考量進去,底下提供幾點給大家參考: 一、別吃太飽 有些人可能會覺就是要吃到很飽,才算有吃飯,但這樣其實不太好,一般來說吃七分飽就好,別讓自己有那種肚子脹滿的感覺,稍微的飽就好。 二、適量吃碳水化合物 精製澱粉、簡單糖,或是一次吃太多澱粉食物,都可能會讓我們餐後血糖快速上升,促使胰島素快速釋放;為了避免這個情形的發生,減少澱粉類食物的攝取量,例如本來吃一碗,可以減量到半碗;減少精製澱粉的用量,例如白米部分以纖維含量較豐富的大麥、燕麥或糙米等取代,雖然總碳水化合物的量可能不會差太多,但卻能延緩飯後血糖上升的速度。 三、改變食物吃的順序、吃黏黏的東西 如果你的一餐裡面有菜、肉和飯的話,那麼不要一開始就吃飯,先從蔬跟肉吃起,先細嚼慢嚥的吃這兩類,接著再慢慢吃飯,雖然是同樣的內容,卻會給飯後血糖帶來很大的影響。 另外,如果有秋葵、山藥或是納豆等本身帶有黏性的食物,一起吃也有延緩血糖上升的效果。 四、飯後輕鬆散步個幾十分鐘 用餐完畢後,不要馬上就跟沙發或是床融為一體,這個時候輕鬆的散步一下,這樣能幫助延緩飯後血糖上升的速度,幫助你思緒清晰。 想要更有效率的學習嗎?除了試試看日劇裡的學習與應考技巧,也記得要吃得營養、吃對大腦友善的食物喔! (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

連3天新增個案不到200例 「不排除分區降級」

連3天新增個案不到200例 「不排除分區降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135例新冠肺炎病例,其中132例為本土個案,另有3例境外移入;確診個案中新增8例死亡。這也是全台三級警戒以來,迎來連續第3天單日新增個案數降到200例以下,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三級警戒期限前,疫情隨時有變化,但不排除分區域降級可能性。6/15新增132例本土、8例死亡新冠肺炎疫情持續,三級警戒延長至6月28日,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表示,未來2周是關鍵,若28日後疫情好轉、疫苗接種狀況好,降級不一定要同島一命,可考慮各區依照風險等級,不同程度降級。陳時中則表示,28日前疫情隨時有變化,疫情監測小組會隨時關注,針對分階段或分區域降級的可能性,「不排除任何可能」,相關政策都要與專家討論。今日新增132例本土病例,為62例男性、7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1日至6月14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65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26例,苗栗縣18例,桃園市12例,基隆市3例,台南市、台中市及花蓮縣各2例,嘉義縣及彰化縣各1例。其中雙北地區以外縣市41例中,33例為已知感染源、6例關聯不明、2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