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AZ疫苗下周一開打 陳時中帶頭接種

AZ疫苗下周一開打 陳時中帶頭接種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晚宣布,經專家會議評估,接種AZ疫苗預防新冠肺炎感染及感染後重症的臨床效益,大於接種後發生不良反應風險,決議3月22日開打。專家認為民眾對於疫苗有疑慮,建議陳時中或行政院長帶頭施打,陳時中表示,「我個人是沒問題」。指揮中心指出,會中專家表示,經歐盟檢視近期歐洲各國接種 AZ疫苗後,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顯示接種疫苗引起血栓的相關性,但也無法完全排除疫苗可能與非常罕見的瀰漫性血管性凝固(DIC)合併血小板低下之不良事件有關,因此建議民眾接種前應與醫師討論評估相關風險後再接種。此外,因服用避孕藥與接受荷爾蒙治療為引起血栓之危險因子,建議現階段前述對象先暫緩接種。另接種疫苗後若 14 天內出現呼吸困難、胸痛或腹痛、四肢腫脹或冰冷、嚴重頭痛或疼痛加劇、視力模糊、持續出血、皮膚出現自發性瘀青、紫斑等症狀,應立即就醫。首批 AZ疫苗共 11萬6500 劑已於3月18日完成檢驗封緘,並於19日依各縣市政府調查接種意願人數,先行配送部分劑量至 57 家接種點,同時訂於下周一起,提供專責病房、負壓隔離病房或負責採檢的醫事人員接種。

手腳突然多處瘀青別輕忽 可能是凝血功能出問題

手腳突然多處瘀青別輕忽 可能是凝血功能出問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0多歲的鄭媽媽多年來與糖尿病、高血壓和平共處,規律藥物控制,日常生活可自理,也常常去公園散步、到市場買菜,活力滿滿。然而她在去年3月忽然右側肢體無力,送入安南醫院急診,經診察後是左側大腦中風,收治入院。經中西合療,加強復建,已回到中風前的生活。出院後,醫師為了讓她的血液較通暢,開立抗凝血劑預防再度中風。兩個月後,鄭媽媽忽然全身手腳多處出現瘀青,家屬起初以為是走路不小心,碰撞到而不以為意。之後又發生大便有血水,大便暗紅色,家人仍未送醫。直到去年7月,鄭媽媽在神經內科回診時,醫師警覺不對,抽血檢驗顯示她的凝血功能異常延長,血液無法有效凝集,緊急轉介到急診室。急診部醫師呂玉慧仔細問診與評估後,發現鄭媽媽除了身體有多處瘀青外,三、四天以來意識漸進性惡化,反應遲緩,無法說話與溝通,立即安排頭部電腦斷層,發現有雙側的硬腦膜下出血,施打維生素K、新鮮冷凍血漿,安排加護病房住院治療。當歸等中藥會加強抗凝血作用 導併發症發生 10天後,在醫療團隊照護下,鄭媽媽的意識狀況逐漸進步,跟家人在病房中有說有笑,四肢手腳的瘀青慢慢消退,腸胃道出血也改善;至於腦部的血塊部分,經評估後,採取保守治療,血塊也順利自行吸收。 呂玉慧表示,缺血性腦中風為老年人常見的疾病。而凝血劑的開立(常見是Coumadin,中文商品名有脈化寧,華法令、可邁丁、可化凝等),是為了預防血栓形成,避免腦血管再度梗塞,但是相對地,也必需注意藥物引起的相關出血併發症。例如該藥物與許多止痛藥、抗生素、抗黴菌、制酸劑、阿斯匹靈、心律不整等藥物,都有互相作用,會加強或減少抗擬血劑的功能。而在台灣常見的狀況,則是服用該藥物時,同時有使用中藥或食材進補,包含當歸、大蒜、人參、銀杏等,都會加強抗凝血的作用,導致併發症發生。 刷牙時牙床出血、解黑便或尿液呈紅色都是警訊服用抗凝血劑者若刷牙時發現牙床出血、月經量異常增加、大便黑色或有出血,稍為撞到即瘀傷、嚴重暈眩虛弱、尿液呈現紅色等,就要提高警覺。此外,日常活動則要避免碰撞或摔倒,曾有患者只是小腿肚輕微撞到椅子,兩天後卻因持續擴大的血腫瘀青就醫,壓迫到肌肉緊急開刀取出血塊。提醒若有其他疾病要就醫,無論是西醫或中醫,都要主動跟醫師提及自己有服用抗凝血劑,確保自身安全。

改名鮭魚 不如多吃Omega-3魚類幫助抗氧化

改名鮭魚 不如多吃Omega-3魚類幫助抗氧化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日本連鎖壽司店推出免費吃行銷方案,造成全台百餘人改名「鮭魚」,台南市立醫院營養課張麗娟營養師表示,改名鮭魚不如多吃富含Omega-3的魚類,如鮭魚、秋刀魚。鮭魚中含有大量的營養成分,包括各種蛋白質,維生素如維生素A,B,D和磷,鈣,鐵等礦物質,鮭魚中最有價值的物質之一是Omega-3脂肪酸,可以有助擺脫身體發炎,不但能夠對抗腸道過敏,還能保護心血管、抗憂鬱、預防記憶衰退。大型海魚重金屬含量高 需與小型魚交替食用張麗娟營養師表示,近來不少心血管疾病猝死的個案,根據研究顯示,想要預防心血管疾病,地中海飲食強調含有豐富的Omega-3,可防範心血管疾病,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效果,可以減少血栓發生及抑制發炎現象,至於有哪些食物含有Omega-3?如深海魚鮭魚,但是由於大型海魚重金屬含量高,建議每周吃兩次深海魚肉,每次份量約2 ~3份,大約60~90公克,並與小型魚如鯖魚、秋刀魚交替食用。風濕免疫科鄭傑夫醫師也指出,研究發現「地中海式飲食」可降低發生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風險。地中海式飲食的原則,包括每餐以蔬菜、水果、全穀、豆類、橄欖油、堅果為主,可添加香草或辛香料取代人工調味料。每周至少2~3餐有魚,最好是油脂豐富的魚,例如秋刀魚、鯖魚、鮭魚,可適量攝取禽肉、蛋,與乳製品。每天平均攝取0.21克以上omega-3,相當於每周至少食用100公克油脂豐富的魚,可降低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生風險35%。素食者可吃亞麻仁子、奇亞籽、海藻類補充Omega-3張麗娟營養師補充,素食者可藉由亞麻仁子、奇亞籽、海藻類等補充Omega-3。除了魚類,蔬果和牛奶也不可少,因為蔬果中含有維生素B群和具有抗氧化的維生C和E;蔬果中還含有維生素B6,可以使血液中的同半胱胺酸代謝,牛奶中不只有鈣質,還有維生素B2,也應每日攝取。均衡飲食基礎應著重「質」而非「量」,提高營養密度,餐餐吃七、八分飽就好,且生食也不宜過多,除有寄生蟲疑慮,也可能影響腸道健康。攝取優質的六大類食物:全榖雜糧、豆魚蛋肉、蔬菜、水果、乳品及堅果種子等,才是健康飲食原則。

頭冒紅疹誤當濕疹 拖數年竟是癌前病變

頭冒紅疹誤當濕疹 拖數年竟是癌前病變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68歲白人男性頭頂上原有數十個微癢的紅色皮疹,起初以為只是一般濕疹,自行買藥擦都不見好轉,近年來皮疹逐漸擴大為粗糙鱗屑不規則的灰色斑塊,因而至皮膚科門診求診,經切片檢查證實為日光性角化症。因病灶數量多、範圍大,且腫瘤邊緣界線也不清楚,經與醫師討論後,患者決定接受「光動力療法」,經過兩次治療後,病灶明顯改善,恢復以往健康的皮膚。  日光性角化症與長期曝曬有關 患部僅輕微搔癢感台北榮總皮膚部醫師何翊芯指出,日光性角化症是一種常見的皮膚癌前病變,好發在中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與長期陽光曝曬有關,在歐美、澳洲等西方國家,相當常見。病灶好發在頭頸部、顏面、前臂及手背。外觀通常是紅色不規則底斑,表面粗糙或角化異常,鱗屑厚且不易剝離。患部大多無症狀,或合併輕微搔癢感。 日光角化症的病灶如果不處理,日後可能會轉變為鱗狀上皮細胞癌。因其有惡性化的可能,應當積極治療。傳統上常見治療為冷凍,電燒,汽化雷射或手術切除等。然而對於身體多處皮膚癌前病灶、病灶範圍較大、病灶邊界不清楚、不容易治療的部位或無法配合傳統手術,現在已有更新的光動力療法。光動力療法可選擇性殺死癌細胞 對正常細胞傷害小光動力療法就是在病灶塗上感光藥物,需在遮蔽光線下,等藥物累積在腫瘤內足夠的時間(約2~3小時),再經醫師利用伍氏燈確認病灶確實吸收感光藥物而發出螢光後,再進入照光階段,以特定波長光線照射病灶來激發感光藥物,透過氧分子參與及伴隨光化學反應,產生對細胞有毒性的單態氧、自由基來殺死癌細胞,達到治療效果。光動力療法優點在於能選擇性殺死癌細胞,對正常組織細胞傷害小,副作用也較輕微,包括光敏感、局部紅腫、患部搔癢燒灼感或暫時性的色素變化等。通常不用住院及麻醉,治療侵犯性低,治療當天可立刻回復正常作息,也不會留下明顯傷疤。

睡眠是大腦清道夫 每天7小時顧好腦力

睡眠是大腦清道夫 每天7小時顧好腦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年3月19日為國際公定的「世界睡眠日」,以「規律睡眠,迎向健康」為主題,希望喚醒大眾對睡眠品質的重視,根據台灣睡眠學會2017年的調查,全台約10%的人苦於慢性失眠,而且年紀越大,比例越高,50~59歲慢性失眠者上升到17%,60~69歲更是高達23%。此外,與十年前相比,2017年高齡者失眠情況呈現明顯惡化的趨勢。睡不到5小時或逾10小時 罹失智症或阿茲海默風險上升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提醒睡眠障礙(如失眠、睡眠呼吸中止、睡過長、過短、斷斷續續等)都會提高未來罹患失智症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睡眠問題不僅影響日常的判斷能力、記憶力,還可能進而導致未來罹患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等認知功能疾病,亦會引起三高。2020年刺胳針委員會發表於知名期刊《刺胳針》有關失智症的報告,睡眠障礙的人罹患失智症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分別上升20%及60%,進一步分析發現睡眠時間的長短竟也與老年失智有關,睡眠時間若不到5小時或超過10小時,結果罹患輕度認知障礙、失智症或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皆上升。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說明,睡眠障礙會造成發炎反應,並使異常的β-類澱粉蛋白(β-amyloids)沉積於腦部,破壞神經的正常功能,可能就是進而導致年老認知功能出問題的原因。而睡眠品質佳可幫助清除腦中廢物,2019年發表於《營養學》期刊的綜論也說明睡眠對免疫、內分泌系統有修復作用,並能夠促進清醒狀態時神經的復原,因此在學習、記憶方面皆扮演重要角色,就如同腦中勤勞的「清道夫」。而許多研究指出,最佳的睡眠時間約為每天7小時。健康飲食有助於睡眠 特別是含色胺酸的食物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引述2015年高雄醫學大學的研究,睡眠品質不佳的人當中,約兩成需依賴藥物來幫助睡眠,如服用鎮靜安眠藥。許惠玉表示,健康的飲食就有助於睡眠,特別是含色胺酸的食物。因為色胺酸為合成褪黑激素的原料,而褪黑激素為調節生理時鐘的激素,可幫助產生睡意以及維持睡眠狀態。此外,包含GABA、維生素B群、抗氧化物(如維生素A、C、E)、鎂等營養素,也有益於提升睡眠品質,但要留意的是,補充品不能完全取代原態食物,呼籲養成健康飲食習慣,均衡攝取蔬菜、水果、全穀、堅果、豆魚蛋肉類等各式原態食物,就能獲得所需的營養。

重訓習慣閉氣用力 小心造成大動脈受傷

重訓習慣閉氣用力 小心造成大動脈受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日有新聞報導,一名23歲的男模深夜運動時,突然心臟不適暈倒,送醫搶救後仍宣告不治,判定為主動脈剝離導致血管阻塞。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楊智鈞表示,主動脈剝離多數發生在50歲以上的高血壓患者,除非本身有先天性疾病,否則很少發生在年輕人身上,但仍有一種情形可能例外,就是「閉氣用力」。有人解便時太用力 在廁所休克身為美國運動醫學學會大中華區培訓講師,長年有健身習慣的楊智鈞指出,不少民眾喜歡到健身房運動及鍛鍊身體,他曾在健身房看到民眾「練太用力暈倒」的情形,健身界稱為「努責」,醫學上來說就是「持續閉氣用力」的意思。生活中「持續閉氣用力」常見的例子就是搬很重的東西,一般人吸飽氣、出力的瞬間會習慣閉氣。同樣的,在做重量訓練時也會閉氣出力,此時會導致胸腔內部壓力瞬間增高,輕者會頭暈目眩,嚴重時可能暫時影響血液回流而短暫休克,有時甚至造成大動脈受傷。除了搬重物、重量訓練,如廁解便時也會閉氣用力,有些人上廁所到一半突然休克在廁所裡,就是這種情形。深夜血壓容易變動 上下午運動較適合運動時如何避免因憋氣引發憾事,楊智鈞提醒民眾注意以下3點:1.重量訓練時選取適當的重量,出力時記得全程吐氣,避免憋氣。2.深夜血壓容易變動,上午8~11點、下午2~5點是較適合運動的時間。3.提重物、解便太用力也容易憋氣用力,提重物要量力而為,預防解便過於用力,記得多吃蔬菜水果避免便秘。

保健品和三高藥混吃會有副作用嗎?聽藥師怎麼說

保健品和三高藥混吃會有副作用嗎?聽藥師怎麼說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年逾60的陳先生走進藥物諮詢室,一開頭就問「藥師啊,我兒孫春節帶很多保健食品回來,像是葡萄糖胺、益生菌、Q10膠原蛋白,但是我老婆有糖尿病和高血壓,我自己有高血脂,我們都有在吃藥,我想說這些保健食品跟這些藥一起吃,比較方便也比較不會忘記,這樣可以嗎?」與抗生素一起吃 益生菌未抵達腸道就陣亡衛福部臺北醫院藥師廖玲梅表示,許多人在年節收到許多保健食品,擔心放太久過期,因此與平常定期服用的藥品一起吃,但是由於兩者可能產生交互作用,建議要先了解保健食品與藥品成分,及自己疾病控制的情形。廖玲梅提醒,糖尿病友如有注射胰島素控制血糖,服用葡萄糖胺時,應增加血糖監控測量次數,若想長期攝取葡萄糖胺,應與醫師討論服用量與次數。若以飲食控制或服用一至二種口服降血糖藥的病友,若平常糖化血色素檢測值都在6.5%以內,則無需擔心,可正常服用葡萄糖胺。一般常見用於胃腸道或過敏症狀改善的益生菌,因為不同類別菌屬或菌量的存活率不同,為避免益生菌在抵達腸道前就陣亡無效,建議與抗生素藥物分開食用,至少間隔一小時再服用較佳。另外,服用抗凝血藥品「Warfarin」的患者,則要避免同時服用葡萄糖胺和Q10,以免增強藥效引發出血。民眾對保健食品的期望 往往高於實際作用廖玲梅表示,民眾對保健食品的期望往往高於保健品的實際作用,實際上對身體最有幫助的是遵循醫囑、例行服藥,藥品和食物的交互作用種類繁多,就醫時應主動告知目前服用藥物、中草藥與保健食品有哪些,醫師會根據就醫情況選擇適當的藥物、並提醒飲食與服藥注意事項,有用藥疑慮除可向醫師諮詢,也可向藥物諮詢室的藥師尋求用藥指導,尤其是多重疾病、多重用藥、特殊用藥者,都能透過藥物諮詢服務解決及改善用藥行為,提升用藥安全。

老翁四肢莫名癱瘓難解 格林巴瑞症候群恐致命

老翁四肢莫名癱瘓難解 格林巴瑞症候群恐致命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十萬人僅一到二人會罹患的「格林巴瑞症候群」,若未及時治療,可能造成癱瘓甚至有致命威脅。世居嘉義務農的68歲陳先生,原以為農事疲勞造成腰痠背痛,但四肢逐漸無力,最後癱瘓在床並依賴家人照料,四處求醫不得,轉而請求神明指示,但依然無解。醫師懷疑病情並不單純,進行腰椎穿刺檢查,發現罹患罕見的病症,給予多次血漿置換後,患者總算恢復正常生活。給予多次血漿置換 原本四肢癱軟的患者已可自理生活大林慈濟醫院神經內科醫師嚴介聰探詢病史,以及神經傳導檢查、腰椎穿刺檢查結果,發現病患腦脊髓液中蛋白質和血球細胞數比例異常,綜合臨床上特別的神經學症狀,研判是罹患罕見的格林-巴瑞症候群。在經濟考量下,陳先生選擇「血漿置換術」,在加護病房經五次血漿交換後,原本癱軟的四肢總算可緩慢自行舉起。出院後初次回診時,已不需攙扶與使用輔具,可自行走進診間。嚴介聰表示,有些患者即使痊癒仍有機會復發,必須持續觀察、肌力復健,並視情況服用免疫製劑與低劑量類固醇來控制。 格林巴瑞症候群全名為急性發炎性去髓鞘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病變,是一種周邊神經的急性發炎病變,因身體免疫系統錯認目標,轉而攻擊自身神經系統的疾病。此病好發於年輕及老年人,但各年齡層都有相關案例。病症進展迅速 數周或數日內就可能解尿困難、無法步行嚴介聰指出,此病進展迅速,常在數周甚至數日內,患者可能就有解尿困難、無法步行的問題。罹病後可能侵犯身體的運動、感覺、甚至自主神經系統,80%以上患者會先出現雙下肢無力,隨後無力感逐漸加劇且往上肢竄升,以一種對稱且漸進性上行的神經症狀為表現特徵,嚴重時可能導致四肢癱瘓、呼吸窘迫、甚至危及生命。患者預後常因侵犯區域不同而異,約八成能恢復正常,部分可能留下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治療上,可選擇療效相當的血漿置換或靜脈免疫球蛋白注射,但因健保給付條件不同而有不同的選擇時機。然而無論選擇哪種方式,越早治療成效越好,對於後遺症狀的減輕,也有較正向的效果。

自豪的翹臀痛到睡不著 輕熟女確診梨狀肌症候群

自豪的翹臀痛到睡不著 輕熟女確診梨狀肌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中33歲徐小姐常自豪翹臀能駕馭緊身褲,但日前右側臀部突然劇疼,且延伸至小腿,求診多科遲遲找不到病因,甚至嚴重影響睡眠,令她相當苦惱,經就醫評估疼痛症狀位置及腰部影像檢查,確診為梨狀肌症候群,採用激痛點注射治療後,疼痛立刻緩解,並建議搭配復健治療,可望大幅改善生活品質。常見腰部疼痛還有坐骨神經痛 釐清有無神經壓迫狹窄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脊椎暨疼痛治療中心、骨科醫師羅達富表示,徐小姐因右側臀部疼痛,導致夜不成眠,白天精神不佳,輾轉就醫治療卻無法確認病況,以往她最愛穿緊身褲外出,如今卻只能望褲興嘆,令她相當沮喪,經門診理學檢查,同時確認MRI影像後,診斷為梨狀肌症候群,經採用激痛點注射治療後,徐小姐當下疼痛感緩解,順利解除心頭大患。 羅達富指出,常見的腰部疼痛如伴隨下肢痠麻的症狀,會被歸類於坐骨神經痛,病因不外乎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或是退化性增生導致神經孔狹窄等原因;由於疼痛源頭在腰部,故臨床檢查著重於確認神經症狀位置及腰部影像檢查,一旦腰部神經壓迫狹窄不明顯,或無法與症狀有相關連性時,就應朝梨狀肌症候群釐清病因。 「梨狀肌」是臀部的深層肌肉,位於坐骨神經離開骨盆腔後,走入臀部的上方,因此,當肌肉受傷或不當姿勢導致發炎甚至腫大時,造成的刺激和壓迫會與坐骨神經痛的表現類似,因此坐骨神經痛但沒有明顯腰痛的患者,有可能就是梨狀肌症候群作祟。疼痛表現多半是廣泛性 非定點疼痛 大部分的梨狀肌症候群患者,並沒有遭受特定的受傷事件,疼痛表現多半是廣泛性,而非定點的疼痛,診斷上可利用超音波確認臀部的深層肌肉是否有積液或增厚來誘發性疼痛。 羅達富強調,治療初期會建議患者休息,並使用藥物緩解疼痛,待疼痛改善後,再加入復健治療,以促進組織修復及降低復發機會,但若是嚴重疼痛或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可進一步接受疼痛點注射治療,可立即舒緩疼痛。 羅達富提醒,雖然梨狀肌症候群不算少見,但診斷確認上有一定難度,因此,當患者出現單側下肢疼痛、跛行,且用藥治療效果不佳時,建議尋求醫師協助治療。

空污嚴重孩子噴嚏打整天?中醫來緩解

空污嚴重孩子噴嚏打整天?中醫來緩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一年市長選舉,兩方陣營都對台中市的空氣污染重視了起來,以「市長換人、空氣換新」為主軸的挑戰者贏得勝選。最近好多家長帶著小朋友來看診,幾乎都是抱怨空氣污染,造成小孩鼻子過敏發作。有爸爸說,「去年入冬開始的空氣污染加上最近開始換季了,兒子鼻子過敏得很嚴重,一早起來就不斷地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癢,晚上則是鼻塞嚴重。」媽媽說,「換了市長,空氣有沒有變好不知道,但是,過敏還是一樣嚴重,兒子吃抗組織胺會很累,上課很難專心。」台灣過敏性鼻炎盛行率 每4人就有1人根據統計,台灣的過敏性鼻炎盛行率大約25~35%左右,也就是每3~4人就有1人,是很常見的疾病,因為台灣天氣潮濕而且空氣污染嚴重,會加重鼻腔對於過敏原的刺激過敏反應,像是天氣變化、藥物、花粉、灰塵、蟑螂、塵蟎、貓毛狗毛、化學香料、香水、化妝品或是其他特定過敏原,在接觸或是吸入之後,呼吸道的黏膜免疫球蛋白IgE會引起肥大細胞放出組織胺,就開始一連串過敏反應。治療上,西醫常用的藥物像是抗組織胺、抗鼻充血劑、類固醇,其中以抗組織胺為治療第一線藥物。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過敏性鼻炎,在中醫是屬於「鼻鼽」的範疇,古醫書又依其症狀描述為「鼽嚏」、「鼻流清涕」等。是由內因加上外因兩方面而成的症狀,內因多為臟腑功能失調,外因多為感受風寒,異氣之邪而致,臟腑功能失調以肺、脾、腎之虛損為主,其病主要在肺,但與脾、腎關係密切。在現存最早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到:「鼽者,鼻出清涕也。」即清楚描述了最常見的症狀。古人經過觀察之後,發現四季變化對人體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戰國時期的《禮記.月令》提到「季秋行夏令,則其國大水,冬藏殃敗,民多鼽嚏」,《黃帝內經.素問.氣交大變論》也提到「歲木不及⋯赤氣後化,心氣晚治,上勝肺金,白氣乃屈,其穀不成,咳而鼽⋯」各種冷熱變化、或是氣候異常,都會造成鼽的產生。調理體質後再遇到過敏原 可以近乎和平相處中醫認為的內因,多與自身體質有相當密切的關聯,臨床上以肺、脾、腎三臟虛損為多見。加上外因,就是各種環境變化及過敏原的接觸所造成,因此治療原則為固護正氣,調整恢復其各臟腑的生理功能,使全身達到協調統一的平衡狀態,培養足夠的免疫力以抵禦外邪入侵,並促進鼻黏膜的修復,進而緩解鼻部症狀。中醫對於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是依照其病因病機來加以調理,常見的證型有:風邪犯肺、寒飲痹阻風邪犯肺、熱飲痹阻,氣陰兩虛、風邪犯肺,脾肺虛損、衛陽不實,肺腎虛損、陽虛水氾。等急性期症狀緩解之後,就開始進入體質調理的階段,調整身體內不平衡的地方,讓身體對於過敏原不要做出過度反應;調理體質後,身體再遇到過敏原,可以近乎和平相處,不會再有過度排斥反應,也就不會出現惱人的過敏症狀。(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