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壯男下半身失去知覺 竟是攝護腺癌晚期

壯男下半身失去知覺 竟是攝護腺癌晚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3歲的勇哥從事藍領工作,育有一雙子女的他是家中的經濟支柱。某天下班回家,突然感覺雙腿無力跌坐地上,想要撐起身子發現下半身一點知覺都沒有,家人見狀後緊急將他送往急診。一開始以為是工作上出力不慎造成脊椎受傷,沒想到經檢查後發現,他的攝護腺癌指數(PSA)已經破千(正常PSA <4 ng/mL),並且有癌細胞骨轉移的狀況,確診為晚期攝護腺癌,若不積極治療恐怕只剩下1-2年的時間。   攝護腺癌早期難發現 確診患者3成晚期、9成骨轉移 亞東醫院泌尿外科鍾旭東主任表示,根據臨床數據顯示,台灣每年約有將近5千名攝護腺癌的新個案,其中約有30-40%為晚期攝護腺癌患者,而晚期患者中,有近90%有癌細胞骨轉移的情況。 早期攝護腺癌通常沒什麼症狀,因此患者多半無感。但是當腫瘤逐漸侵犯尿道及膀胱,會有排尿不順或一直有尿意但卻難以排乾淨的情形,嚴重者還可能出現尿瀦留、血尿、尿失禁等症狀;若是到晚期發生骨轉移時才發現,還會有骨頭疼痛、行動不便,甚至是病理性骨折的風險,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品質。   鍾旭東說,針對轉移性攝護腺癌病患的治療方式,除了有常見的化療外,還有荷爾蒙治療及放射性同位素治療,須依照患者身體狀況規劃。根據臨床上經驗,荷爾蒙治療比化療副作用小,也能降低攝護腺癌指數(PSA),但對於骨轉移造成的疼痛抑制效果卻有限。當癌細胞開始侵蝕骨頭,建議使用放射性同位素進行治療,有效減緩患者的疼痛以及延緩病理性骨折發生外,更能讓病患可以保有生活品質的同時,能延長病患的存活期。   中年男每年都該注意 定期健檢保有健康生活 在與患者溝通後,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療法抑制骨轉移的疼痛不適,還可以繼續工作,維持現有的生活型態,目前病情也穩定控制超過八年。另外,患者將多年來的不良習慣,例如:抽菸、喝酒、喜愛油炸食物等全數戒斷,只吃清淡飲食與正常作息,對於疾病的控制更有加分效果。   鍾旭東提醒,攝護腺癌一直是男性癌症中的隱形殺手,建議有家族病史的男性從40歲起、無家族病史的男性從50歲起,每年做健康檢查;攝護腺癌患者需定期回診追蹤,若有任何症狀的發生或惡化,如疲倦、睡眠品質不佳、骨頭疼痛,都有可能是疾病惡化的症狀,應定期檢查攝護腺癌指標(PSA)或骨頭指標(ALP),另外,平時避免高油脂飲食、少吃紅肉與紅酒、戒菸、規律作息及保有良好運動習慣,維持身體健康機能。

本土病例數回升 今新增29例確診

本土病例數回升 今新增29例確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32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29例本土及3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4例死亡。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整體案例多,需要調查進一步釐清,也呼籲民眾有接觸史要據實以報。今新增29例本土病例,為17例男性、12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6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5日至15日。個案分布以台北市14例為最多,其次為新北市11例、桃園市2例、宜蘭縣及彰化縣各1例;其中21例為已知感染源、4例關聯不明、4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新增4例死亡個案今新增4例死亡個案,均為男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24日至6月16日,確診日介於5月26日至6月24日,死亡日介於7月9日至14日。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14日累計公布1萬4130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2131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5.9%。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5378例確診,分別為1221例境外移入,1萬4104例本土病例,36例敦睦艦隊、2例航空器感染、1例不明及14例調查中;另累計106例移除為空號。

乳癌術中直接放療 一次治癒早期乳癌

乳癌術中直接放療 一次治癒早期乳癌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45歲傅小姐洗澡發現左側乳房有一顆硬塊,雖不會痛,但她立刻到醫院求診,經超音波導引切片確診為早期荷爾蒙陽性侵襲性乳癌,隨後安排乳房保留手術合併一次性手術中放射治療,讓她不僅保留良好乳房外觀,同時降低輻射劑量及省卻術後漫長傳統放療療程,給予跨科醫療團隊正面評價。可保留較美觀的乳房外觀且副作用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一般外科副院長温義煇表示,乳癌近年來高居國人十大好發癌症之首,所幸國內乳癌篩檢普及,早期診斷率及治療成功率相當高,因此早期乳癌的治療副作用,對患者日後恢復正常生活的影響,也日益受到重視。由於傅小姐左乳腫瘤約0.6公分,為早期乳癌病患,經評估術中將腫瘤切除後,若再搭配術中放射治療,可望達到最佳療效。 放射腫瘤科醫師吳偉榤便指出,早期乳癌治療主流以部分乳房切除搭配後續放射治療、化學治療及荷爾蒙治療為主,其中傳統放射治療(俗稱電療)療程長達六周,且周一至周五每天皆需到醫院接受治療,再加上傳統長療程放療會造成皮膚發紅、脫皮、疼痛,對於患者的生活與工作都會造成極大影響。 手術中放射治療(IORT)是一種放射治療的新技術,在手術中先將腫瘤切除,接著立即對腫瘤空腔周邊進行放射治療,殺滅殘存癌細胞,治療僅需一次,可讓手術及放射治療一次完成,大幅降低輻射皮膚反應、心肺等周遭正常組織劑量,且保留較美觀的乳房外觀。 降低染疫風險,無傳統放療皮膚脫皮、疼痛問題根據歐洲的大型臨床試驗顯示,對於早期乳癌的病患,手術當下做放射治療IORT與傳統手術後體外放射治療相比較,兩者對於腫瘤控制率依樣好,而且接受手術中放射治療產生的副作用較少,故術中放射治療在歐美國家運用相當普遍。 吳偉榤強調,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頻繁出入醫療院所仍有較大風險,早期乳癌患者若能採取一次性的手術中放射治療,除了可大幅降低染疫風險,也能減少罹患乳癌對身心造成的衝擊,不過他提醒,並非每位患者都適合接受此療法,建議與醫師溝通後,選擇最適合的治療方式為宜。

芒果很毒不敢吃?營養師:削皮可減少過敏

芒果很毒不敢吃?營養師:削皮可減少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最受歡迎的水果,馬上讓人想到金黃香甜的芒果,台灣芒果品質好,不論直接食用或製作料理、甜點、飲品都相當美味。許多人對芒果又愛又恨,聽說芒果很毒?孕婦、過敏都不能碰,真的嗎?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營養師黃琳惠及黎姵吟幫芒果「正名」,吃芒果有三大優點,分別是排便好順暢,美膚、護眼睛又抗癌以及高鉀緩血壓。吃芒果三大優點 入菜提升美味黎姵吟表示,芒果富有營養價值,1.排便好順暢。文獻指出,芒果含有「芒果苷」,能幫助胃腸蠕動,同時具有水溶性、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及水份,可促進排便。2.美膚、護眼睛又抗癌。芒果有豐富的 β-胡蘿蔔素,可轉換成維生素 A,具有維持夜間視覺,並促進上皮組織的生長及修補的能力;同時富含維生素 C、E 及多酚類化合物,具抗氧化功效,「芒果苷」也可調節免疫力,對於癌症有防護的效果。3.高鉀緩血壓。芒果的鉀離子含量高,有助於維持神經健康、心跳規律正常,並協助肌肉正常收縮,避免血壓升高、預防中風。黎姵吟指出,中醫大病患餐配合芒果季節,在循環菜單中以芒果入菜,住院病患在本月訂餐就有機會品嘗到期間限定的芒果料理,營養師和中醫大新竹附醫主廚何正文也教民眾用芒果來入菜。【芒果食譜】繽紛芒果佐雞柳食材:芒果半顆切塊、雞柳數條、甜椒半顆切條、鹽及胡椒粉少許。做法:甜椒及雞柳條川燙至熟撈起備用,接著起鍋下油爆香薑末,再下所有食材與調味料拌勻即可。芒果香鬆食材:芒果半顆切丁、美生菜數片、荸薺丁少許、雞腿丁少許、甜椒丁少許、小黃瓜丁少許、芹菜末少許,鹽、雞粉、胡椒粉及糖少許。做法:除了芒果及美生菜,其餘材料川燙至熟撈起備用,起鍋下油爆香蒜末及薑末,下所有食材與芒果丁後加調味料拌勻,放上芹菜末,食用時以湯勺舀至美生菜上即可享用。芒果優酪食材:芒果半顆、優酪乳 150 cc、冰塊少許。做法:芒果及冰塊放入調理機打為冰沙,倒入杯中,再佐以優酪乳及少量芒果丁裝飾即可。果皮帶有漆酚易致敏 造成過敏的原因並非果肉黃琳惠也指出,部分族群對芒果及相關製品一碰就過敏,因此法規明定,若食品含有芒果,須在包裝上特別標示為過敏原,提醒消費者要注意。這些人吃完芒果後會在嘴唇、耳朵、脖子等處出現紅腫癢症狀,主要是因為芒果枝葉截切後會分泌含有「間苯二酚類」的乳白色樹汁,果皮也帶有「漆酚」,對芒果過敏者接觸到這些物質以後,又吃下芒果,進而產生過敏症狀,其實造成過敏的主因並非果肉本身,通常是接觸以上物質而誘發過敏反應。許多長輩及朋友常告誡孕婦,芒果具有毒性,在懷孕期間若吃了芒果,會促發胎兒過敏,其實過敏主要還是與基因有關,若爸媽本身對芒果過敏,小孩對芒果過敏的機率相對高,就算懷孕及哺乳期都不吃芒果,也很難避免小孩過敏體質。若媽媽本身對芒果過敏,懷孕期間就應該避免食用,才不會有不適症狀。黃琳惠建議,吃芒果前先用清水將表皮洗淨,以削皮的方式取代手撥,同時可以多削去一些表層果肉,或戴上手套操作,避免皮膚接觸到果皮即可減少過敏的機會。

疫苗接種攻略 中醫師教你快速減輕不適

疫苗接種攻略 中醫師教你快速減輕不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符合公費疫苗接種對象與類別陸續增加,疫苗開始大規模施打,由於注射疫苗後的副作用,讓很多民眾不知該不該接受疫苗施打,中醫表示,疫苗的副作用,例如疲倦、頭痛、肌肉痛、發冷、體溫偏高、發燒、關節痛,可以透過預先服用中藥藥液,來減輕身體不適的症狀。而施打疫苗造成注射部位的疼痛、腫塊及搔癢的感覺,可以透過針灸來治療緩解,有效減低不適症狀。飲用紫蘇加生薑煎煮藥液 有發汗效果、增加身體抵抗力衛福部新營醫院中醫科醫師張育誠建議,將紫蘇加2-3片生薑一起用文火煎煮,煎煮時間為15-20分鐘,此藥液從施打疫苗的前一天開始服用,連續服用三天,一天喝一碗,可以減輕疫苗注射造成的發燒疼痛症狀。藥液有發汗的效果,可以增加身體抵抗力,對於打疫苗的免疫反應,造成身體不適的副作用,能減輕與緩解症狀。以中醫觀點來看,紫蘇植物的性味屬性為辛、溫,功效為能解表散寒、理氣消食、行氣和胃,故紫蘇能治感冒、咳嗽及娠嘔吐,而生薑能止嘔,這兩種植物平時都能食用,因此對身體不會有太強的不適感,於防疫期間飲用亦有養生的功效。注射部位疼痛 可透過針灸治療緩解施打疫苗後造成注射部位的疼痛、腫塊及搔癢的症狀,可以透過針灸來治療,以減緩腫塊的疼痛和大小。若有喉嚨痛的症狀也可以用針灸來治療,透過從液門穴透中渚穴,治頭面五官的疾病,因為這是屬於三焦經的穴道。另外穴道本身的特性能清熱,可以治療發燒,常搭配三間穴治頭痛,在感冒時一起搭配使用效果更好。張育誠建議,施打前找中醫師診療,安排適合的治療方針及專業建議,以達到更好的自我保護效果。

染疫嬰幼兒平安出院 氣球手套伴生日抓周

染疫嬰幼兒平安出院 氣球手套伴生日抓周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彰化基督教醫院收治19名確診嬰幼兒童,也有嬰幼童疑遭同住家人傳染必須隔離檢疫,日前所有病童全數治癒出院,平安度過這次疫情,醫護人員照護嬰幼童過程中,在隔離病房中舉辦了抓周活動,為黯淡孤冷的隔離期間帶來一絲溫暖。彰基院長陳穆寬指出,很高興在這段時間,彰化縣的疫情守的非常成功了,感謝整個兒童醫院所有新冠肺炎的患者全部治癒出院,讓幼童們開開心心出院,將來也不會留下任何的陰影。彰化基督教兒童醫院收治多名疑似或確診的嬰幼童,醫護人員照護嬰幼童過程中,特別用心呵護孩子們的心靈,利用短短的治療時間,在隔離病房中舉辦了抓周活動。「盼用護理師的燭光,照亮因疫情而黑暗的世界」兒童醫院專責病房護理師楊惠嵐表示,一名疑似個案是剛要滿周歲的孩子,由媽媽陪同住在隔離病房中;由於隔離期間正逢周歲生日,但卻因疫情的關係無法慶生,護理師們絞盡腦汁運用巧思設計,在氣球手套上貼了各項職業的代表物,也準備生日卡片跟紙盒蛋糕,還上網找了許多抓周時要唸的吉祥話,然後由責任護理師全副武裝將所有道具帶到病房,其他護理師則透過病房廣播系統一起唱生日快樂歌、唸吉祥話,陪伴這對母子度過難忘的周歲生日。楊惠嵐說,「看著小孩與媽媽臉上的笑容,我想在這個疫情期間,不只疾病需要被照護,就連人心也一樣的重要,希望能用我們護理師的燭光,漸漸照亮這因疫情而黑暗的世界。」

兒童偏食嚴重 逾6成家長無暇導正飲食習慣

兒童偏食嚴重 逾6成家長無暇導正飲食習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及刺胳針醫學期刊(Lancet)2020年共同發表調查報告指出,因為垃圾食物攝取增加以及活動量減少,自1975年以來,全球過胖兒童人數成長了11倍,顯見兒童肥胖已成為不可忽視的問題。為此英國保誠人壽針對「兒童肥胖及飲食習慣」進行深入調查,結果發現,超過6成受訪者了解自家孩子的偏食問題,但卻有55%父母坦言,因為太忙碌而無暇教育孩子養成正確的飲食觀念,亦有超過2成受訪者表示因為其他家人不配合而成效不彰,反映家長們在兒童食育養成面臨「知易行難」的窘境。父母衛教觀念與時俱進 執行力有待加強這份調查顯示,77%受訪者表示知道孩子的身高體重,亦有62%對於「小時候胖不是胖」的說法感到擔心;有7成受訪者知道兒童也有代謝症候群,並有超過6成相當在意兒童肥胖及代謝問題,足見多數父母高度關注兒童成長狀況。在避免兒童代謝及肥胖問題方面,專家學者提倡要維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有高達67%父母了解自家孩子的偏食問題,包括偏好甜食與高脂、高熱量速食,及不愛吃蔬果等問題,僅有48%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挑食。雖然大多數父母表示會透過限制孩子吃零食及盡量減少外食等方式來改善飲食習慣,但卻只有不到一半的父母會自行為孩子準備三餐,顯示在「知道」和「做到」之間仍有差距。其他家人不配合、因孩子哭鬧妥協成痛點儘管父母們健康意識提高,但本次調查發現在實際教養的過程中,仍存在不少盲點。以調查對象中的國小(6~12歲)父母為例,有超過半數的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身材適中、沒有過胖疑慮,但這當中有近四分之一的孩子實際BMI超過21,已是過重標準,對於數據性的判斷較少注意。談到教導孩子正確的飲食觀念,則有55%父母表示因忙碌而無暇顧及養成孩子正確的飲食觀念,24%則困擾於其他家人不配合,甚至有17%會因為孩子哭鬧而妥協。在進行食育教養的過程中,父母面臨了時間不夠用、共同教養觀念差異以及無法堅持的痛點。針對忙碌的現代家長,輔大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許書華建議,家長可透過「量化」的目標設定,協助孩子遠離致胖環境,包含每天食用5份以上的蔬菜水果、每天看電視和其他螢幕的時間少於2小時或是每周一起在家吃飯5至6次。

今增14例本土 三批188萬劑疫苗抵台

今增14例本土 三批188萬劑疫苗抵台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表示,日本政府提供第三批的97萬劑AZ疫苗,與台灣自行採購的第三批56萬劑AZ疫苗、第四批35萬劑Moderna疫苗,今日下午陸續運抵桃園機場,待完成通關程序後,將直接運送至指定冷儲物流中心進行後續檢驗封緘作業,再提供COVID-19疫苗接種計畫所列實施對象進行接種。副指揮官陳宗彥在記者會中感謝日本自6月4日開始贈台灣三批AZ疫苗,共334萬劑,對提升我國疫苗覆蓋率非常有幫助。新增6例死亡個案此外,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1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4例本土及4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6例死亡。指揮中心表示,今新增之14例本土病例,為8例男性、6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6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7日至14日。個案分布以台北市9例為最多,其次為桃園市3例、新北市2例;其中11例為已知感染源、3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指揮中心說明,今新增6例死亡個案,為1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介於60多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5日至6月29日,確診日介於5月26日至6月30日,死亡日介於7月6日至13日。

骨折不能吃香蕉、鴨肉?聽醫師怎麼說

骨折不能吃香蕉、鴨肉?聽醫師怎麼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醫師,我骨折了,還可以吃香蕉嗎?」臨床上,經常聽到病患有類似疑問,像是骨折後不能吃香蕉、鴨肉、糯米等食物,以免影響傷處的復原,還有要多吃珍珠粉、鈣片、大骨湯來「補骨」這些說法可信嗎?食藥署請衛福部臺南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龍為大家解惑。休養期間活動量降低 少吃易脹氣食物李佳龍醫師表示,香蕉的營養豐富,對於骨折病患來說是很好的食物。有些人擔心香蕉中豐富的鉀離子會造成高血鉀,其實只要腎功能正常,食用一根香蕉並不會造成高血鉀或引發抽筋,民眾可放心食用。至於鴨肉因為含有蛋白質、鐵質、維生素等營養素,對骨折病患來說,仍是可以正常攝取的食物。「不過,並非任何食物都能放心吃!」李佳龍強調,骨折後,患者活動量會降低,腸胃蠕動也會跟著減弱,此時較難消化糯米等食物,建議淺嘗即止。此外,骨折術後的臥床期或行動受限期間(約麻醉術後3-7天),建議暫停食用易脹氣的牛奶及產氣性食物,避免造成不適,待恢復穩定後,即可繼續食用。大骨湯補鈣有限 牛奶補鈣更適合老一輩民眾喜歡用大骨湯來補骨,李佳龍說,熬煮大骨湯時,骨頭釋放到湯中的鈣質有限,其實補鈣效果並不明確,建議以牛奶、黑芝麻等富含鈣質的天然食物來補充。食藥署提醒食用珍珠粉、鱸魚精等營養補充品前,先諮詢醫師是否有必要食用,並確認個人體質是否適合。此外,民眾若想吃鈣片補鈣,務必依照仿單(產品說明書)上的建議攝取量,避免因過量攝取造成高血鈣、便秘、結石等副作用。均衡飲食 才能攝取骨骼癒合所需營養素事實上,骨折不只要補鈣,李佳龍強調,「骨骼的組成分除了鈣質,還有磷、鎂與膠原蛋白等,均衡飲食才能夠攝取到骨折癒合過程所需要各種營養素。」例如,喝牛奶可同時補充豐富的鈣質與蛋白質,提供骨折癒合材料;五穀雜糧類含有各種維生素,能維持身體良好的吸收與代謝;豆魚蛋肉可補充蛋白質,更提供人體製造膠原蛋白的材料;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維生素與礦物質,尤其是富含維生素C的芭樂、柳丁等,能幫助膠原蛋白合成、促進骨痂生成;而堅果類含有維生素K,能幫助鈣質沉積,促進成骨作用。此外,過量的咖啡因、碳酸飲料會影響鈣質吸收,抽菸或二手菸中的尼古丁也會影響骨折癒合,應儘量避免。此外,有些人為幫助鈣質吸收會額外補充維生素D膠囊錠狀食品,食藥署建議,可先諮詢醫師有無必要,或者是透過曬太陽、攝取鮭魚及黑木耳等食品來補充。

治療運動傷害的不二法門:夢想處理法

治療運動傷害的不二法門:夢想處理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面對病人的肌肉骨骼相關主訴,臨床醫師們該考慮些什麼?《英國運動醫學期刊》今年發表了「『夢想』處理法」,協助整理「處理運動傷害的醫師可能會如何思考眼前病人的問題」。這樣的流程:診斷(Diagnosis)、風險因子及復健(Risk Factors & Rehab)、衛教(Education)、止痛及附加治療(Analgesia & Accessories)、保持身體活動水平和健康(Maintain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and Fitness)的英文字首剛好形成了「夢想處理法」(DREAM approach)。診斷:客觀調查,詳細詢問病史與留意「紅旗」徵象詳細詢問疾病與疼痛是怎麼發生的,往往可以給醫師不少線索,也幫醫師及病人避開風險。例如下背痛的病人是否有發生創傷、是否有腫瘤病史、是否有特殊的藥物使用,就是醫病雙方可以互相提醒一起警覺的例子。許多時候病人會覺得醫師安排越多檢查,代表醫師越「好」。醫師處理的是眼前的病人,診斷和治療的價值在於讓病人的功能更好。多做影像檢查常常會有意外、並不屬於這次真正疼痛因素的發現,例如發現了沒有產生明顯症狀的膝關退化或是半月板撕裂,此時如果又沒有很適當的「說明」(例如把退化性關節炎解釋為「骨頭磨骨頭」),有時候反而會忽略掉最主要的問題,還因為病人被影像結果嚇到不敢運動、不斷自我暗示問題來自影像上的發現而陷入恐懼焦慮。大部分的疾病,其實都有可以運動的方式、甚至重返競賽的時間點,需要醫病雙方一起討論。風險因子及復健預防勝於治療,醫病雙方如果能夠一起找出可能影響目前疾病發生的因素,就比較有機會避免病情反覆發生。例如是否存在任何不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年齡、受傷史等?)是否有任何運動習慣改變(例如在肩痛的情況下搬重物、場地與體能訓練計劃的變化等?)危險因子也可能包含飲食及心理因素、訓練的技術或設備問題方面。在找出風險因子之後,要以病人為中心,擬定從急性期處理到逐漸承重訓練、重返賽場訓練的計畫。這時候往往需要從醫師、治療師、教練等不同專業一起介入。衛教、止痛及附加治療、保持身體活動水平和健康有時候受傷和生病其實是幫助恢復到更好的健康狀態的機會,是身體在提醒我們要改善生活方式(例如飲食、吸菸、飲酒和睡眠)、改善肌力與優化運動技術──不妨將這個想法做為復健時的主要心理動力。如果能夠一開始就了解整個受傷到重返生活功能和賽場的可能過程,傷者也會比較能快樂地進行復健:例如急性期醫師會協助用合理的方式控制疼痛並恢復關節活動,在各種治療的風險效益中拿捏平衡、中期要進行肌力訓練和平衡感重建、後期會開始進行敏捷協調方面的練習。在復健的過程中,也要意識到復健不過就是一種「在受傷時的訓練方式」。絕大多數的狀態都可以繼續維持身體活動、並且做到很多事情。D:Diagnosis(診斷)1.是否有危險信號?2.臨床檢查是否能影響治療決策?3.該如何解釋病人身上的意外發現?4.治療病人,而非檢查報告。R:Risk Factors & Rehab(風險因子及復健)1.是否能在第一時間找出造成此傷害的危險因子,並減低再次發生的可能性?2.擬定一個長期的復健計畫,其中包含明確的漸進式訓練準則,採用跨團隊模式,利用各種專業來幫助患者康復。E:Education(衛教)1.以實用且易於理解的方式提供病人訊息。2.在解說後,可請病人覆誦他們所理解的內容。3.考量並承認患者的想法、恐懼、期待及目標,可適時地提供慰藉。A:Analgesia & Accessories(止痛及附加治療)1.確保您在開立處方時遵守禁藥法規,並避免濫用非類固醇消炎藥、鴉片類止痛藥物。2.在特定原因下才使用附加治療,如注射療法、營養補給品、震波,並清楚解釋它們的角色。在尚未掌握基礎問題前,不要本末倒置,逐漸承重的訓練才是治療的核心。M:Maintain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and Fitness(保持身體活動水平和健康)1.以強調患者仍可做的事情的方式重新定義傷害。2.強調維持身體活動水平的重要性並最佳化生活模式相關因子(如飲食、菸酒及睡眠)。3.針對運動員,可強調此次傷害是幫助他改善其他領域的一個好機會(如戰術方面)。(文章授權提供/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林杏青、林口長庚復健科醫師葉書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