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41萬劑AZ疫苗後天開打 5萬警消列優先名單

41萬劑AZ疫苗後天開打 5萬警消列優先名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第一線警消除要協助疫調、失聯者協尋,還得取締外出不戴口罩與違規營業的八大行業,暴露在染疫風險中,外界呼籲41萬劑AZ疫苗應先供警消施打。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今天表示,全台有5萬名警消列在前3優先施打順位,籲儘速接種。協助疫調、取締違規 暴露在染疫風險中41萬劑AZ疫苗最快將在本周五(5/28)開打,陳宗彥表示,全國警察共有7萬8000多人,由於警察執行勤務內容各有不同,因此今年初討論施打對象時,警察分屬第1、2、5順位。列為第1、2順位主要是執行集中檢疫所工作或在地方第一線擔任防疫人員,據統計,列為第1到第3順位的警察共有3萬9000多人;另有3萬7000多人列為第5接種順位。陳宗彥說,第1、2順位在4月12日前就陸續開放接種,4月底也開放第5順位接種,但在此次疫情發生前,整體警政人員接種率不到2%,目前已逐步提升至5.6%,因應疫情升溫,將請警政署就實際從事防疫工作的狀況再做調整。在消防員方面,全國共有1萬6000多人,其中有1萬3000多人為外勤人員,列為第2順位、從事第一線防疫人員者共有約1萬1000多人,目前已有約32%接種疫苗。鄭文燦籲讓機場從業人員優先接種疫苗此外,桃園市長鄭文燦也向中央喊話,機場還有民航業及機場相關產業,從業人員約有3.5萬人,是否能考慮以外加方式,讓機場從業人員風險較高者也能優先接種疫苗,這部分的額度應該另外匡列,市府衛生局、部桃及聯新國際醫院會支援機場工作人員的接種事宜。

建築工摔斷整排肋骨 醫接力搶命2周重生

建築工摔斷整排肋骨 醫接力搶命2周重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中35歲林姓建築工日前從6米高鷹架摔下,左側整排12根肋骨及左側骨盆嚴重骨折,更因右側下肺靜脈血管撕裂大量出血,生命危急,所幸胸腔外科與心臟血管外科團隊緊急安排開胸手術,順利完成止血,後續再施行胸腔內視鏡輔助純鈦金屬骨板復位固定胸廓矯正術穩定左側胸廓,搭配心肺復健加快復原速度,日前順利出院重啟人生。肋骨斷3根就可能併發氣胸、血胸 恐危生命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劉柏毅表示,患者到院時情況相當不樂觀,不僅左側1到12根肋骨骨折合併連枷胸及右側血胸,置放胸管後,因需要緊急開胸手術止血,術中發現下肺靜脈有2公分撕裂傷,失血約2500毫升,心臟血管外科團隊也立即啟動介入,術後入住外科加護病房,狀況穩定後,再施行胸腔鏡輔助胸廓矯正手術,總算平安脫離險境。劉柏毅指出,肋骨單側共有12根,通常斷3根以上併發症產生的比例較高,除了會感到劇烈疼痛外,更可能因氣胸、血胸等併發症而有生命危險,因此會需要入院觀察,甚至必要時接受緊急手術,待情況穩定後,再針對肋骨骨折的部分進行最新鈦金屬骨板復位併胸腔鏡輔助胸廓矯正手術,搭配心肺復健方能盡快恢復日常生活,避免肺炎等併發症。至於該患者下肺靜脈出現2公分撕裂傷,劉柏毅醫師認為,下肺靜脈非常堅韌,通常不會受傷,研判當時因高處墜落力道過大,才會造成重創,且下肺靜脈血管一旦破裂,隨時都有致命可能,此時必須透過經驗豐富的重大外傷團隊攜手合作,才有可能將患者從鬼門關撿回一命。10大死因「事故傷害」居六 每10萬人有28人因意外致死因此,患者先接受開胸手術止血後,在加護病房內觀察一周,待情況穩定後再進行左側胸腔鏡輔助胸廓矯正手術,術後約三天轉普通病房,並搭配心肺復健,兩周後康復出院。劉柏毅表示,根據衛福部2019年國人死因統計,「事故傷害」高居我國十大死因第六位,每10萬人口就有28.1人意外致死,尤其重大外傷的患者多為社會的中流砥柱、家庭的經濟支柱,須要透過各專科跨團隊合作優先搶命,加上患者積極配合復健,就有機會早日恢復日常生活功能,並返回工作崗位。

慢箋得來速 用Line送單社區藥局領藥

慢箋得來速 用Line送單社區藥局領藥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COVID-19疫情升溫,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推出疫情期間開放慢性病患「視訊診療門診」的便民措施,主要是希望慢性病患儘量減少親至醫院或診所就醫或拿慢性處方藥品的被感染風險。可同時處理家中不同慢性病患慢箋由於目前仍有七成的慢性病連續處方箋在醫院拿,為降低這群COVID-19高危險群的慢性病患的風險,衛福部鼓勵病患將慢箋交付至家中附近「社區藥局」領藥,由於慢性病高達100種,社區藥局無法準備所有藥品,病患有時需要走兩趟,也無疑增加被感染的風險。為了增加慢箋領藥的效率,幫行政院開發「藥局口罩地圖」的程式團隊在安德生醫委託下,再次創新一款可免費提供給慢性病患簡單領取慢箋藥品的線上工具「慢箋得來速」,不需額外安裝下載APP,只要加入好友,僅需三個步驟就可以隨時透過社群軟體Line的介面,完成慢箋的上傳、並主動通知何時可至全台的社區藥局領藥,並能完全智慧化幫病患管理慢箋。更優的是,透過此線上工具,同一個人還可以幫忙處理家中所有不同慢性病患的慢箋,不會有不同領藥時間的記憶負擔與省去多次預先到社區藥局寄單慢箋的麻煩。減少奔波藥局接觸次數 防疫防好防滿「慢箋得來速」提供線上免費管理全家人的慢性處方箋,減少奔波藥局接觸次數與染疫風險,掌握提醒時間輕鬆領藥,防疫即可防好防滿。這是一個只需三步驟的免費、方便、省時的好工具,也是幫自己或家人領藥的好幫手!歡迎大家告訴大家,並多加利用,上傳慢性處方箋,選擇離您最近的藥局,全省社區藥局立即預約領藥。慢箋得來速:https://lin.ee/Iap7Oxb(Line ID: @51med)【如何加入成為好友】https://youtu.be/e6FTnKI67us【如何完成社區藥局領藥】https://youtu.be/qTMRWkRkT98慢箋領藥三步驟

多囊腎不再恐懼 醫籲積極治療避免年輕洗腎

多囊腎不再恐懼 醫籲積極治療避免年輕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洗腎人口比例排名國際第一,長期洗腎患者超過九萬人,導致洗腎的元凶之一,就是遺傳機率極高的多囊性腎臟病。多囊性腎臟病簡稱多囊腎,可分為顯性或隱性,其中最劇烈衝擊患者的,便是自體顯性多囊性腎臟病(ADPKD),若不積極治療,約半數患者在60歲前就需洗腎。遺傳性基因缺陷導致 提早檢查發現可控制病程光田醫院大甲院區腎臟內科暨血液(腹膜)透析室主任楊得政醫師說,多囊腎患者腎臟會長出無窮無盡的水囊,隨著無用處的水囊逐漸取代健康腎臟組織,患者腎臟會變得越來越大,腎功能卻也會越來越差。楊得政醫師說,患者發病後,約半數在60歲前即發生尿毒症,必須終身洗腎或是接受腎臟移植。同時,變得脆弱且龐大的多囊性腎臟,不僅壓迫腹腔,導致腰痛症狀,腎臟還可能輕輕碰撞就出血,還會經常造成泌尿道感染。也因為患者腎臟調節功能差,體內水分、鹽分失衡,普遍有高血壓症狀。楊得政醫師提醒,多囊腎遺傳機率高,若家族間有多囊腎、洗腎、腎臟病患者,就屬於高風險族群。建議主動進行血液、尿液、影像等檢查,及早發現疾病,才能在症狀發生前或腎功能嚴重惡化前開始治療,避免健康受到全面衝擊。配合新藥治療能精準抑制囊腫形成 延緩洗腎到來過去因藥物限制,僅能透過日常照護避免疾病惡化,然而,許多患者因看不見治療希望,認為自己終究難逃洗腎命運,治療配合度低,甚至會採納偏方,反而導致腎功能加速退化、提早進入洗腎時機。楊得政醫師說,今日已有可精準抑制水囊增長的多囊腎口服藥物問世,治療困境終被打破。只要積極服藥,有望延後洗腎發生時間,早期治療可以將洗腎時間延後整整9年。且此款新藥已獲健保給付,患者治療無須擔心龐大藥費。在醫師、政府、藥物三方的支持下,鼓勵患者切莫自我放棄,一定要及早治療。楊得政醫師提醒,只要提早察覺並配合醫師積極治療多囊腎,並在日常生活中掌握多喝水、避免高鹽、高油攝取,禁用來路不明,非必要的藥物,控制好高血壓等原則,都能有效控制病情。也鼓勵家屬以及高危險群務必要盡早進行多囊腎檢查,避免健康在不知覺間遭鯨吞蠶食。更多影音新聞https://youtu.be/WaVhp_gKCEE

慢性腎臟病積極介入 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延緩洗腎

慢性腎臟病積極介入 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延緩洗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洗腎人口這幾年一直居高不下,新竹安慎診所鄭集鴻醫師說明,主要與人口老化與糖尿病患者增加有關,有四成五的人更因為糖尿病沒控制好而必須進入洗腎治療。此外,由於台灣全民健保對腎臟衰竭病患有補助,全球只有台、美、日是如此,也因此洗腎人數較多與積極治療的態度也有關。半年內應控制糖化血色素在7%以下由於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控制不佳,是造成腎臟病變的主因之一,因此醫學界對糖尿病患者的照護上,不管是在血糖控制與用藥都予以積極治療。以評估血糖穩定度的糖化血色素來說,正常人指數大多在6%以下,糖尿病患者控制不佳甚至會到10%。目前治療目標均希望半年內能控制在7%以下,對於預防併發症的發生較有作用。為何糖尿病控制不佳會造成腎臟病變?主要原因就是血液糖分太高,血液中蛋白質就很像泡在糖水中(糖化蛋白),對於腎臟過濾膜即造成傷害,因此慢慢尿液就會有蛋白出現(尿蛋白),這表示腎臟已經開始病變,若血糖持續沒控制好,狀況就會越來越差。血壓控制也是關鍵因此在照護治療上,血糖、血壓、血脂控制是重點,血糖的指標是7%以下為目標、血壓則需控制在130/80 mmHg 的範圍,鄭集鴻醫師提醒,血壓過高也會造成腎臟過濾膜的傷害,因此血壓控制也相當關鍵。另一方面,飲食也是重點,糖尿病患者務必遵循營養師所提出的蛋白量等控制,日常作息也要正常。鄭集鴻醫師說明,低蛋白飲食對於延緩腎功能惡化是一個重點,但兼具營養補充也是必須取得的平衡點,因此搭配酮酸胺基酸治療相當重要,能夠提供身體足夠的必須胺基酸,讓患者能以極低蛋白質的營養攝取程度來降低腎臟壓力,對於預防腎病變很有效益。地方診所積極扮演腎病防治引導角色鄭集鴻醫師表示,儘管健保在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治療上,是在慢性腎臟病第五期(腎衰竭期)才進行補助,但若狀況允許,會建議病患慢性腎臟病第三期(微白蛋白尿期)就開始執行,對於延緩洗腎有一定程度的幫助。他也特別提醒,低蛋白飲食+酮酸胺基酸缺一不可,併行治療才能有保護腎功能的效果。慢性腎臟病人在治療效果上,與遵從醫囑程度息息相關,因此與民眾緊密度更強的診所角色也相對重要。鄭集鴻醫師建議,診所醫事人員應多強化腎病防治的概念,除幫病人提早做篩檢,提早介入治療外,也應傳達正確治療的訊息。有些慢性腎臟病的年長者會花不少錢買保健食品,但如果能替代儘早補充酮酸胺基酸,在治療方向上也會比較精準。鄭集鴻醫師也提醒,目前疫情嚴峻,慢性腎臟病不太需要到大醫院做複雜的檢查,建議在地方診所持續進行治療,也是比較安心的作法。

痠痛來報到!紅外線治療器人人適用嗎?

痠痛來報到!紅外線治療器人人適用嗎?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每逢季節交替或天氣潮濕時,腰痠、背痛、關節疼就愛來報到!此時許多民眾會想到使用「紅外線治療器」來幫忙,到底紅外線對痠痛有沒有幫助?應如何正確操作?購買時有哪些注意事項?食藥署邀請台大醫院復健科醫師陳冠誠為大眾說明。陳冠誠醫師指出,紅外線治療器分為近紅外線與遠紅外線兩種。早期常見的是近紅外線治療器,它的穿透性高、熱效應好,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提高代謝;而近年來常見的遠紅外線治療器,屬於非熱效應,是運用能量來提高蛋白質的吸收與傳遞效果,能幫助血管擴張,降低發炎狀況。兩者略有差異,在臨床上都經常使用。紅外線治療器 5個眉角要注意至於紅外線治療器的使用時機,陳冠誠表示,當有運動傷害、關節炎、軟組織受傷,或覺得肌肉緊繃、有疼痛感時,紅外線治療器就是很好的輔助工具。然而,紅外線治療器在使用上有許多眉角要注意!第一是「時間」,每次使用時間約15-30分鐘內,兩次使用間隔必須超過1小時。第二是「距離」,治療器必須與肌膚保持40-60公分,才能避免燙傷發生。第三是「強度」,必須詳閱該儀器的說明書,按照建議操作,以策安全。第四是「掀開衣物」,也就是要裸露患處照射才有效果,因為紅外線治療器無法穿透衣物。第五是「避開眼睛與出血處」,必須等到傷口止血後再使用。此外,使用環境也要保持恆溫,不可過熱。不適用紅外線治療的6大族群紅外線治療越來越普遍,但仍有些族群不建議使用。對溫度感覺較缺失的人如糖尿病患、意識狀況不好、血液循環差的患者,可能會不自覺而燙傷;惡性腫瘤患者應避開患處以免擴散;以及出血患者、急性發炎者、皮膚炎與濕疹患者亦應避免,使用後可能使病況加重。陳冠誠叮囑,紅外線治療儀屬醫療器材,在使用前宜先請復健科醫師評估是否適合使用,並建議在專業人員操作下使用,避免不良反應。食藥署也提醒民眾,認明包裝上具有「醫療器材許可證字號」,才具有品質保障。使用時也要注意,使用時間、距離、強度等。別忘了使用前、中、後要多補充水分,照射部位應清潔乾淨,不要塗抹敷藥,才能讓紅外線治療得到更好的功效。

向世界示範體重兩周三級跳?這樣養生不出糗

向世界示範體重兩周三級跳?這樣養生不出糗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4節氣來到小滿。身心靈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提醒,疫情期間大家幫冰箱補貨,不要塞到全滿,小滿(七、八分滿)才省電,留有對流餘裕,製冷效果才好發揮。人也是一樣,在家時間變長了,無聊就拿東西吃吃吃、遠距上班上課嘴裡嚼個不停,到時候變成「看好了世界,台灣人只示範一次,在兩周內體重連跳三級」那就糗了。百年難得一遇,在家防疫的小滿,安頓身心靈不妨這樣做。啟動冰箱清零計畫上個冰河時期留下的冷凍粽子、冷凍麵包、過期牛奶、不知道誰送的醃菜,甚至是藥品該清一清了。順便把冰箱一層層擦乾淨,消除怪味,才好迎接新的食材進來。整理好的冰箱,也比較好找東西。現此時全台用電吃緊,一人減少開冰箱十秒,全台就是成千上億秒,非常時期,連開冰箱都要快狠準。少吃,活久一點我知道人在焦慮的時候,不停吃吃吃、嚼嚼嚼,能分散注意力。但居家防疫、減少外出,你的活動量可能一下子少很多耶,其實,可以不用吃得像平常那樣多。除了康復中病人、青少年、妊娠哺乳中婦女、需要隨餐服藥的慢性病患者,一般人少吃一餐,真的不會怎麼樣。反而,你的再生、代謝、消化,都像留有餘裕的冰箱一樣,效能會更好。沒有什麼比這更值得驕傲的了,「我OK,你先吃」「少吃30%,多活30%,減少30%物資消耗」。管好肚皮管好嘴,輕輕鬆鬆,自他兩利。請支援優質產業人流減少,對某些人來說,意味著收入減少、生計可能出問題。如果你是有幸不用擔心存款,只要擔心等下要看哪部片的那個幸運兒,請發揮智慧,支援有需要的人,或是受你青睞的優質商家。為什麼說要發揮智慧呢?因為這個支援,要在不接觸到真人的狀態下進行,有點難度吧!我看到有人贊助了物資包,又或者向自己喜愛的餐廳訂餐,訂書買書看書支持出版業也是一招,還有什麼方法呢?讓我們開啟智慧,一起來想想。微開心避免樂極生悲春天時大怒易傷肝,到了夏季過分欣喜傷到的就是心了。儘量保持愉快又不能太過愉快,就像好吃的米煮起來有點黏,又不會太黏這樣。持中,向來是養生的王道。拈花微笑、微開心很健康,狂喜、大笑不止反而是損害健康。大家要分清楚。疫情期間全家人朝夕相處,罵老公、罵小孩、罵電視也都是有的,小吵小鬧不礙事,就怕你太過認真。要知道,大喜大怒大悲大憂大驚大恐又多思,過盛,那就成了七情致病、七情內傷。小康、小確幸、小得盈滿,既不缺又不至於太超過,我覺得這是一種很有分寸、謙和的幸福。

融資遭斷頭想輕生 心理師:多陪伴少責備

融資遭斷頭想輕生 心理師:多陪伴少責備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40歲老王年初看到朋友投資股票賺錢,便跟著投入,也獲利不少,最近更加碼投資,不僅把自己的存款都投入,甚至還融資,希望一次就把退休金賺到手。沒想到本土疫情大爆發,日前股市暴跌,老王融資慘遭斷頭,欠了一屁股債,導致連續幾天都沒辦法入睡,吃不下飯,加上過度焦慮而出現輕生念頭。家人見狀連忙帶著老王到醫院求診,診斷是因為長期壓力過大,投資損失讓他受到嚴重創傷,經身心科醫師提供藥物及心理師諮商治療,失眠及負面情緒改善,現在乖乖回公司上班。3步心理急救法 協助走出危險期諮商心理師林萃芬表示,最近股市大跌及新冠疫情大爆發都是造成民眾過度焦慮及緊張的原因。因對未來無法掌握而感到害怕及焦慮,若無法適當調整情緒,很容易造成身心健康危機,例如失眠、焦慮或憂鬱,嚴重可能會有輕生念頭。心理諮商會先從陪伴開始,協助個案將問題理出頭緒,共同討論適當的處理方式。若身旁親友出現負面行爲,應儘速求助心理諮商,心理師會使用「3步心理急救法」來協助個案,第一步是與個案協談,讓個案先將內心不舒服的感覺都釋放出來;第二步會評估個案的危險性,若有危及他人或自身的風險時,需立即轉介身心科醫師,透過藥物治療,減少個案傷害自己或別人;第三步則是要定期追蹤,適當的關心個案身心狀況,以免病情復發,讓個案能盡快恢復正常生活。危機背後就是轉機 鍛鍊內在勇氣林萃芬提醒,危機背後就是轉機,遇到任何困難,其實應坦然面對就好,一方面可以鍛鍊內在的勇氣,並學會如何調節壓力;另一方面其實我們並非一個人在面對,若有親朋好友的陪伴,就能夠一起面對未來的挑戰。(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乾癬惡化竟須輪椅代步 生物製劑能幫忙

乾癬惡化竟須輪椅代步 生物製劑能幫忙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25歲原本是青春正盛的年紀,小楷(化名)卻因乾癬惡化而不良於行,必須靠輪椅代步。正德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林剛民醫師回憶起該患者,他進入診間的第一句話竟是「醫生,請救救我!」經檢查該患者乾癬病灶佈滿全身逾八成面積,且指甲處有凹洞、全身關節和指頭亦多處紅腫,明顯是因乾癬誘發乾癬性關節炎。統計顯示,約3成乾癬患者會併發乾癬性關節炎 。林剛民醫師指出,該病患過去曾多次積極治療,但因疾病修飾治療藥物(DMARDs)改善程度有限,長期努力未果,灰心之餘便中斷治療,但因乾癬脫屑、手指腫脹,連日常穿衣扣鈕釦都成問題,讓他羞於出門甚至出現憂鬱傾向。所幸在醫師建議下,接受生物製劑治療,現在不僅皮膚乾癬明顯改善、乾癬性關節炎也獲得緩解,再次回診時,只見患者開心地步入診間,已不再需要倚賴輪椅。不只是皮膚疾病 共病症遍佈全身應早治林剛民醫師表示,乾癬是一種全身性免疫系統疾病,病灶除了皮膚,隨著體內持續發炎,可能引發全身性疾病,包括乾癬性關節炎、虹彩炎、心血管疾病、三高、發炎性腸道疾病等共病,其中,乾癬性關節炎若未即時治療,恐導致不可逆的關節變形,甚至面臨高失能風險。臨床觀察,乾癬性關節炎常被誤認為痛風、退化性關節炎,部分患者先有乾癬才出現關節炎症狀,也有人是先有關節炎才出現乾癬,兩者間沒有一定的先後順序,因此許多患者剛開始可能跑遍多科,未能及時確診而錯過黃金治療時機。林剛民醫師提醒,乾癬性關節炎初期症狀包含起床時下背痛、腳後跟有壓痛感、關節紅腫熱痛、手指關節僵硬、肌腱附著點發炎等,如出現上述症狀應即刻求診風濕免疫科,為幫助乾癬患者及早發現治療,建議每年可透過乾癬流行病學篩選工具「PEST」問卷自我檢測是否有乾癬性關節炎。生物製劑助改善皮膚病灶 同步保護關節預防變形林剛民醫師分享,臨床上治療乾癬性關節炎,會先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來緩解症狀,並搭配免疫調節劑等藥物調節免疫系統,多數輕度患者可獲顯著改善;中、重度患者且有長期服藥需定期監測肝腎功能。林剛民醫師補充,隨著醫學進步,目前有多種針對乾癬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可供患者選用,除改善乾癬皮膚病灶外,亦可以同步保護關節。林剛民醫師指出,部分患者擔心使用生物製劑後副作用,或是網路也流傳不少以訛傳訛的錯誤說法,事實上,生物製劑不經肝腎代謝,對肝腎影響小,前述的患者案例接受生物製劑治療至今已3年,未出現肝腎副作用。林剛民醫師提醒,乾癬病友應及早持續接受治療,以積極預防乾癬性關節炎與相關共病,目前已經有多款生物製劑可治療皮膚病灶亦能保護關節,避免造成關節不可逆變形,建議患者可主動與醫師討論個人化的治療目標與期待。此外,呼籲患者除了遵循醫囑,搭配良好生活習慣也有助於改善病況,如戒菸、戒酒、控制體重等。 參考資料1Christopher T. Ritchlin et.al., “Psoriatic Arthritis”, N Engl J Med 2017; 376:957-970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ra1505557更多影音新聞https://youtu.be/udg2ZM-Sn1g

你情緒裡的刺 是小時候藏起來的委屈

你情緒裡的刺 是小時候藏起來的委屈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二○一八年之前的幾年間,我有三段比較親密的關係終結了──不全是愛人關係,還有朋友關係、工作夥伴關係。然而這三個人帶給我的感受竟然非常相似。不!不!不!他們當然是三個截然不同的人,但是因為這些關係的戲碼都是我自編自導自演的,而我對親密關係的創傷模式是一樣的,所以我帶出他們身上的一些特質是相同的,而我跟他們碰撞之後,産生的感受,也幾乎是一樣的。越來越覺得,如果我們不能夠為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負起全責,我們就不能在生活中前進,也無法成長。如果你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就無法成長二○一八年去上了 PoV(Psychology of Vision)願景心理學兩位日本老師栗原英彰和栗原弘美的課程,課上老師就說,在人生中(也適用於:關係、婚姻、工作等),如果你看不到自己做錯的地方,你就無法進步。所以,每當我們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的時候,即使對方的確是一個非常離譜的人,我們也有需要負的責任。就是這樣不斷地檢討、改進自己,我們才有進步的空間,才能真正的成長。然而,大部分的人不願意去承認自己的錯誤,因為承認錯誤不但導致我們小我(面子、自尊心)受損,而且可能還要承擔我們不想面對的情緒,比方說,自己不夠好,不值得。我常常說,苦都受了,如果不能夠因此而學習、改變,讓自己變得更加自由、解脫,那苦都白吃了。所以,對於這三段關係的結束,我是做了很深的自省工作的。為了保護這些人的隱私,我無法詳細描述他們引發的我的痛苦和情緒具體是什麽,我只能說,幾乎是一樣的感受,而且是一種熟悉的感受,我從小就是在這個感受中長大的。小時候缺愛的孩子,長大後會怎樣?在上面的課程中,老師用一些練習帶出我們內在壓抑的情緒,我一直以為我自己的情緒是很流動的,沒想到還是壓抑了很多情緒,從童年就開始了。小時候,當照顧我們的人(父母或長輩)讓我們期望落空的時候,在上面的課程中,老師用一些練習帶出我們內在壓抑的情緒, 我一直以為我自己的情緒是很流動的,沒想到還是壓抑了很多情緒, 從童年就開始了。小時候,當照顧我們的人(父母或長輩)讓我們期望落空的時候,所以,五花八門的防禦機制就被我們建立起來了:決定:我做什麽都受到責罰,所以,從此以後我做事都被動,而且小心翼翼。感受:動輒得咎,我總會犯錯。決定:父母讓我失望,所以,我從此再也不相信別人,始終懷疑別人的承諾。感受:被背叛、辜負。決定:父母吵架、打架,讓我驚恐不已,我決定以後不跟任何人起衝突,所以我隱藏自己,避免衝突。感受:我的真正想法,寧可委屈、憋著,就是不能說出來。決定:爸爸或媽媽無故責備、體罰我,我決定把對他們的感情凍結起來,愛恨一起打包放入心中的冰箱裡。感受:沒有人理解我,他們如果看到真正的我,也會不喜歡我,所以我不能太敞開心扉給別人,因為他們會傷害我。決定:爸爸或媽媽剝奪了我應有的一些權利,我決定,不讓任何人再侵占我的利益或剝奪我的權益。感受:別人都是來剝削我的,占我的便宜的。決定:爸爸或媽媽太難取悅了,我感覺不到他們的愛。所以我必須讓自己有用,並且做很多事情,才能換取到他們的愛。感受:別人不會以我的本來樣貌愛我,所以我必須用付出來交換愛。就這樣,我們小時候對這個世界的種種誤解,讓我們建立了自己在關係中的態度。為什麽是誤解?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和可愛的地方,父母沒能讓孩子感受到被欣賞和被愛,所以孩子就會誤認為是自己不夠好。而事實是:有些父母根本沒有能力給出愛,他們自顧不暇,智慧不夠,意識層次比較低,根本不懂得怎麽愛孩子。所以,我們帶著這樣的創傷長大,心中有一個(或幾個)「壞人」,首先就是自己不夠好,然後就是父母不好,虧待了我們,所以幾乎每個孩子都對父母有著他們沒有意識到或是不敢承認的怨氣。這股怨氣尾隨著他們,進入親密關係中,因為親密關係是我們需要敞開心扉,最親近的,所以,我們常常把這股怨氣投射在親密關係裡,把對方變成我們心目中的那個「壞人」。我就常常被親密的人投射成「壞媽媽」,對我有著不成比例的怨恨,渾然忘了我曾經為他們付出了多少。當然,我在關係中,總是以大量的付出來換取愛,而對方顯然不會讓我失望,一定會變成我心目中的白眼狼──享受了我那麽多的好處,還是辜負我、不懂得珍惜。最好玩的是,因為帶著這樣的創傷和感受,我們往往在親密關係中,會不自覺地創造、複製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模式,渾然不覺對方只是個替代品、犧牲者和你的投射板。最真實的你,都藏在壓抑的情緒裡怎麽辦呢?每當生活中,有人觸動我們的負面感受和情緒時,我們可以先放掉對那個人的批判和故事,甚至把那個人完全置身於你的感受、思維、情緒之外,只是去好好感受自己的情緒。一開始,你當然可以分析它,看看它是小時候哪一個與父母互動模式産生的感受,試著去擁有它。因為我們常做的事就是推開這個讓我們不舒服的情緒,最好丟在別人身上讓別人為我們承擔。當你能夠把與這個情緒相關的人、事、物暫時放在一旁不去理會,而只是靜靜地一個人看著它、守候著它,與它在一起的時候,它就能全然地表達自己。想哭就哭,想叫就叫,想打枕頭就打,用呼吸在身體某個部分釋放它(胸腔、腹部、肩膀),讓它不與任何其他人、事、物牽纏地自然流動,它就自由了、釋放了。日後它再出現的時候,你就不會再害怕它、壓抑它、轉移它、躲避它了。比方說,如果有人一直強迫你做不想做的事,出於禮貌、責任、面子,你無法拒絕,因為你受不了拒絕對方之後,心中那個不舒服的感覺(多半是自責)。試試看,準備好接受那種自責的感受,下次對方再提出同樣要求的時候,你就勇敢地拒絕一次,然後和自己最不想面對的愧疚情緒待在一起,看它會把你怎麽樣。試一次吧。第一次的時候可能感覺好像要死掉了。但是,如果你不想這一輩子都在逃避這些情緒,因而把關係、事情、工作都搞砸了,自己也不快樂,那麽就勇敢地去嘗試並且練習吧。海靈格大師說:「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所以,對很多人來說,要等到受苦受夠的時候,才能去做。沒關係,自由、解脫、喜悅、自在,永遠在這裡等著你,我們一起加油!(本文摘自/遇見自在優雅的自己/皇冠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