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防疫怎麼吃才健康?營養師餐盤曝光

防疫怎麼吃才健康?營養師餐盤曝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家怎麼吃才健康?很多媽媽防疫期間,發現每天料理三餐根本是個夢魘,多數都照以往經驗來準備,如早餐麵包加奶茶,或蒸個包子配豆漿;午餐煮水餃配玉米濃湯或煮泡麵,晚餐蛋炒飯或點個披薩配可樂,再備一大盤水果全家一起享用。這樣的三餐看起來很普遍,但在營養師眼裡卻是大大不及格!包子水餃加豆漿 蛋白質份量大大不足為何NG呢?聯安診所營養師徐景宜表示,照上述一整天吃下來,含蛋白質的食物只有包子、水餃裡的絞肉、一點蛋花及豆漿,蛋白質份量明顯不夠,再者蔬菜、水果也不夠,三餐多以澱粉為主,飲食不均衡,雖在家防疫也很難增加自身免疫力。首先,蛋白質食物不可少,很多人以為蛋白質跟增加肌肉量有關,其實身體很需要足夠的蛋白質形成免疫力,用來對抗細菌、攻擊病毒所產生的抗體。可選擇優質蛋白質食物,例如動物性蛋白質:瘦肉、雞肉、魚肉、海鮮、低脂奶類、雞蛋,或植物性蛋白質:豆類、豆腐及豆製品等,都要平均分配在三餐中,少吃加工肉製品,如:香腸、火腿、培根等。提供一些聰明選擇蛋白質的選項,如鯖魚、秋刀魚,不僅有蛋白質,還富含omega-3脂肪酸的好油可抑制身體發炎。也可多攝取貝類:蛤蠣、牡蠣、淡菜等,富含礦物質-鋅,能幫助修護傷口。豆類和豆製品也富含大豆卵磷脂及植物固醇,不僅能增加飽足感,也能減少熱量攝取。至於梅花肉、雪花牛這類肉品,雖然吃進了蛋白質,因油脂含量較高,所以要適量攝取。體重除以7 即為一天蛋白質所需份數一天所需要的蛋白質份數份量怎麼估算呢?把體重除以7即為一天所需份數,例如:體重是56公斤,換算一天蛋白質份數是8份,平均三餐每餐蛋白質份數為2-3份,相當於手掌加手指的長度及手掌的厚度。蔬菜的量如何算出?建議早餐就製造機會吃蔬菜,如準備個蔬菜綠拿鐵,或是早餐麵包、土司夾些生菜、牛番茄、小黃瓜片。而在午餐及晚餐的蔬菜量一定要足夠,把蔬菜放在圓形盤中,份量至少要與蛋白質的份量一樣多。善用食材混搭技巧 每餐吃2~3種顏色蔬菜蔬菜先求量再求質,最好每餐有吃到二到三種顏色的蔬菜,可善用食材混搭技巧,如高麗菜拌炒胡蘿蔔絲、黑木耳涼拌金針菇、大蒜炒地瓜葉,五色蔬果最好在一天內都能吃到。不同顏色的蔬果有不同的植化素,能增加身體的免疫能力;至於水果的份量,就是午餐及晚餐各一個拳頭的量。餐盤的1/4量就是全穀主食類,原則就是少吃精緻澱粉,如白飯、白麵條、白吐司,盡量選擇原型食材,如糙米、馬鈴薯。在家防疫,準備三餐要兼具美味及健康真的不容易,從今天開始善用圓形餐盤,1/4放蛋白質食物,1/4是全穀主食類,1/4到1/2是蔬果,吃對比例讓全家防疫一把罩。

還在蓋罰站樓嗎?善用DIY遊戲重啟孩子大腦

還在蓋罰站樓嗎?善用DIY遊戲重啟孩子大腦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全台幼托園所持續停課,4歲小羽自停課在家,因無處消耗體力和探索學習,每天都挑戰父母忍耐極限,親子衝突戲碼天天上演,爸媽崩潰怒蓋「罰站樓」。復健科醫師建議,以認知/知覺功能為基礎,輔以感覺動作,善用家中物品和發揮創意,能促進親子互動學習,讓彼此關係更緊密。生活失去目標大腦就會過度鬆懈,使情緒行為不受控制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復健部部長周立偉表示,因減班、停課和限制外出,對於家有學齡前或特殊障礙孩子(發展遲緩、過動)的家長是一大挑戰。由於孩童缺乏社交和戶外活動,使得大腦無法有效處理身體感官系統接收到的訊息,容易產生焦慮、擔憂、恐慌等負面情緒,因而影響彼此的耐心,使得孩子不受控時,大人也變得暴躁易怒。這也是每當疫情趨緩,民眾都亟欲出門遊玩的原因。職能治療師施益湋則指出,成熟的知覺/認知功能,會發展出合適的情緒行為,有助互動和學習。但學齡前或特殊障礙小朋友,如發展遲緩、泛自閉症障礙症候群、過動兒,這部分的功能尚未發展成熟,容易在互動過程中失去耐心,而產生不適當的情緒行為。加上生活失去目標時,大腦就會過度鬆懈,使情緒行為不受控制;施益湋建議,可透過親子DIY遊戲幫助大腦重新啟動,運用「任務導向理論」和善用時間作息表,讓孩子藉著好奇心,藉由遊戲探索環境事物。當管控情緒的前額葉將注意力放在活動目標上,情緒行為就會趨於穩定。手作故事書或透過影子和光玩遊戲,有助情緒行為穩定舉例來說,家長可與小朋友一同手作故事書或日記本,運用紙張或不織布,將家中的小物、飾品、報紙和雜誌等,用剪、撕、黏的方式完成立體書,或是透過影子和光的特性,製作影子畫、光影手電筒、手影小劇場等。讓遊戲和生活環境元素結合,引導孩子發揮創意,決定當天的作息和遊戲活動,將遊戲任務回歸孩子,就能於疫情緊繃時期,讓親子關係更緊密。周立偉提醒,親子互動是彼此互相了解與學習的過程,以初心、一致、學習面對衝突與情緒。善用情緒彩虹光譜(紅、橙、黃、綠、藍、靛、紫),透過色彩的協助,搭配DIY遊戲,就能幫助孩童學習情緒表達,可達到親子雙向互動的效果。

腰圍超標 會增加新冠肺炎重症風險

腰圍超標 會增加新冠肺炎重症風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延燒近2個月,截至7月6日,死亡個案已逾七百例,若不幸染疫該如何降低重症及死亡風險?除了接種疫苗外,許多國家已將肥胖納為新冠肺炎重症危險因子,因此維持健康腰圍,避免肥胖是重要關鍵。台灣死亡個案多為高齡長者或具慢性病史者,其中佔高比例的三高慢性病,就是以腰圍超標為其病前狀態風險指標之一。根據今年5月義大利一篇研究,新冠肺炎住院患者中,腰圍超標者其肺部組織受損程度顯著高於腰圍正常者,表示腰圍過粗的人罹患新冠肺炎預後不佳。另一篇德國臨床研究也指出,在新冠肺炎患者中,入住加護病房者內臟脂肪比一般病房者多,當內臟脂肪越多,也就是腰圍越粗,住加護病房可能性就越大。居家辦公不自覺養出鮪魚肚 3招控制腰圍腰圍超標容易發展為代謝症候群,後續衍伸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都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高危險因子。疫情期間,許多人改採居家辦公、避免外出減少感染風險,可能養出鮪魚肚而不自覺,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營養師蔡佳君建議,可採以下三重點來控制腰圍:1.養成量腰習慣:建議每月量一次腰圍,健康腰圍男性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2.選擇健康飲食:於外送平台訂餐時,避免衝動性下單,選擇高纖食物來增加飽足感,例如主食挑選五穀飯等全榖雜糧類、加點青菜或沙拉盒、搭配飯後水果等,都能補足纖維攝取。3.維持動態活動量:居家久坐不動,是囤積腹部脂肪的主因,建議每到整點就起來走動、固定一時段站著辦公。此外,跟著網路上許多居家運動影片做,或找親友一同視訊監督彼此運動,都是增加運動量及提升運動意願的好方法。

百業生計受衝擊 這間醫院幫忙出一半快篩費

百業生計受衝擊 這間醫院幫忙出一半快篩費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防疫期間,民眾至各大醫院接受進階檢查前,都須先自費抗原快篩費用,如再加上掛號費則看一次病花費動輒千元。疫情之下大家日子都不好過;有鑑於此,羅東博愛醫院即日起將快篩檢驗費用調降至450元,為原費用的一半,希望減輕民眾負擔,安心就醫。疫情期間做侵入性檢查 需篩檢陰性才可進行依據中央規範,疫情期間只要需進行侵入性檢查,如照胃鏡、運動心電圖等,都需新冠肺炎篩檢陰性方可施作,以維護就醫安全環境。只是自費新冠肺炎快篩費用815元,對許多經濟有困難的弱勢族群來說,仍是一筆不小負擔。考量民眾迫切的就醫需求,羅東博愛醫院決議調降自費抗原快篩費用至450元,形同僅酌收檢驗耗材費用,其中差額由院方吸收,時間自即日起至中央主管機關解除規範為止。民眾憂染疫忍病不願就醫 醫籲按時回診服藥羅東博愛醫院院長盧進德表示,防疫期間各行各業都受到影響,全民都非常辛苦,甚至有鄉親擔心染疫而忍病不願就醫,但這並非長久之計。呼籲鄉親仍應衡量自身狀況,遵照醫囑服藥、回診、勿停藥。「站在守護健康的第一線,博愛持續落實整體防疫措施。」盧進德院長表示,如何在疫情之下打造安全、便民有效率的就醫環境是我們至始至終持續關心努力的事情。為此全院員工除了落實清潔消毒、自身的健康監測、高風險單位員工定期PCR篩檢外,院內員工的疫苗施打率也達到97%。此外,博愛醫院三個院區亦持續堅守維持來院鄉親的就醫安全,如體溫監測、乾洗手消毒、出入院門禁嚴格把關,還有住院病人及家屬PCR篩檢,與宜蘭鄉親站在一起齊心抗疫,打造令人安心的就醫環境,守護蘭陽健康。

本土今增39例 確診人數微幅上升

本土今增39例 確診人數微幅上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40例COVID-19病例,分別為39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9例死亡。今新增39例本土病例,為21例男性、18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8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26日至7月6日。個案分布以台北市與新北市各14例最多、其次為桃園市11例;其中23例為已知感染源、4例關聯不明、12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新增9例死亡個案今新增9例死亡個案,為4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介於40多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5月13日至6月27日,確診日介於5月18日至6月29日,死亡日介於7月3日至5日。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5日累計公布1萬3862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1277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1.4%。今新增境外移入個案為本國籍40多歲女性,7月4日自泰國入境,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個案入境時並無症狀,於機場採檢後至檢疫旅館檢疫,於今日確診,衛生單位已匡列個案同班機前後兩排座位旅客共7人,皆列居家隔離。目前全國1-8類對象已開放接種,符合資格者可依縣市政府規劃安排接種。昨日上線「COVID-19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為建立一個讓大量疫苗接種能依序穩定有效推行機制,符合第9、10類對象民眾先進行意願登記,再依簡訊通知,進行預約接種。指揮中心強調,網路謠傳「有1922回復,系統異常讓其他地區民眾預約登記、疾管署討論虛擬預約或取消方式處理、及正式預約開始要向1922確認」等資訊皆為不實訊息且均非發布自疾管署或1922防疫專線,籲請民眾勿信、轉傳與散布。

拚命吃鈣片仍骨鬆?原來缺維他命D

拚命吃鈣片仍骨鬆?原來缺維他命D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吃的鈣片真的有補到骨骼嗎?68歲楊媽媽平時熱心參與社區活動,還參加土風舞班健身,她吃許多鈣片保骨本,不料健檢時發現骨質密度小於-2.5,已達骨質疏鬆標準,讓她震驚不已,還歸咎是鈣片吃不夠多,經進一步抽血檢查,確認血液中維他命D濃度嚴重不足,才找出導致骨質疏鬆的元凶。維他命D能幫助鈣吸收家醫科醫師陳建志表示,足夠鈣質確實會降低罹患骨質疏鬆的機率,但鈣質並非進入人體後立刻被利用,若一味補充鈣質,卻沒有透過足夠維他命D幫助鈣由腸胃道吸收,並從腎臟回收鈣,則鈣質恐白白流失,而維他命D不足的年長者,也會增加肌肉無力、老年衰弱跌倒風險,甚至增加認知功能障礙。骨質疏鬆是長者的隱形殺手,患者若不慎跌倒易造成骨折,後續對個人及家庭照護都是極大負擔,故「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為中高齡族群關注的話題,多數民眾認為運動和補鈣為預防骨質疏鬆的不二法門,殊不知維他命D在預防骨質疏鬆上,扮演極重要角色。陳建志強調,維他命D在生理機轉中,扮演平衡體內鈣磷離子濃度、幫助骨骼正常代謝及維持肌肉神經細胞功能的重要角色,而人體獲得維他命D主要方式為曬太陽,例如曝曬在正午陽光下約15分鐘,皮膚能將維他命D前驅物,經肝臟及腎臟轉化為有活性的維他命D3,並刺激腸胃細胞吸收鈣離子。維他命D補過量 恐造成高血鈣此外,民眾也可從食物中獲取維他命D,如奶油、動物脂肪、蛋類及奶製品、魚油類與肝臟、麥片、早餐穀物等,因東方人對於奶製品攝取量低於西方人,故可透過維他命D補充劑獲得。陳建志提醒,維他命D若補充過量,恐造成高血鈣,容易使鈣質囤積血管,或造成其他軟組織硬化,建議一般正常飲食者,只要適度進行戶外運動,通常每日僅需補充600至800個IU即可。

免疫治療助肝癌末期菇農重生 醫籲恢復健保給付

免疫治療助肝癌末期菇農重生 醫籲恢復健保給付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南投65歲許姓菇農患有B肝卻未定期追蹤,除了白天工作,夜裡也須關注菇類生長狀況;三年前他因腹痛休克送急診,不幸確診第四期肝癌,原本預估壽命僅剩一個月,所幸藉由化放療、栓塞、手術、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方式,幸運撿回一命,但因健保不再給付免疫治療,讓他對後續療程感到憂心。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 可延長存活期逾23個月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醫師陳政國表示,三年多來,患者陸續接受化放療、三次載藥微球栓塞治療,因其中一顆腫瘤侵襲大腸,故於腫瘤縮小後安排手術切除,但又因黃疸過高導致肝衰竭,數度徘徊鬼門關,每當快放棄時,總是出現一線生機,再加入標靶藥物及施打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後,終讓B肝及肝腫瘤獲得控制,「可說是從死神手中搶回一命」。其中「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肝癌二線治療,2019年通過健保給付,由於施行一年多來,全國對於藥物的反應率僅一成多,因未達預期醫療效益,故不再給付,但陳政國指出,臨床上仍有如同許姓菇農的患者,因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後,不但成功控制病情,也順利回到工作崗位,由於腫瘤接近治癒,後續仍須不間斷治療。陳政國強調,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目前肝癌治療的趨勢,相較於原先僅使用標靶藥物只能延長存活期12個月,現今再搭配抗血管新生標靶藥物,可延長患者存活期逾23個月,且合併療法對腫瘤反應率近3成、疾病控制率73.6%,若持續治療超過半年,疾病控制率可近9成,並延緩生活品質惡化近一年。每月療程30萬元 無法負擔後續醫療費恐中斷治療以許姓菇農為例,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至今,每兩周須施打一次,每次療程15萬元,所幸當時有健保給付,才讓他不至於承受龐大的經濟壓力,但因目前健保不再給付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也讓他憂心無法負擔後續醫療費用,必須中斷治療,建議能考慮恢復納保,造福真正有需要的患者。陳政國也提醒,肝癌三部曲為肝炎、肝硬化及肝癌,已知罹患B、C型肝炎的患者,應配合醫囑服藥以控制病情,由於早期肝癌症狀不明顯,若出現不明原因腹脹、腹痛、容易疲勞、黃疸等症狀時,應盡速就醫檢查。

胃腸道基質瘤治療現曙光 基因精準藥物獲台藥證

胃腸道基質瘤治療現曙光 基因精準藥物獲台藥證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國健署2018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胃腸道基質瘤者每年至少新增400至500名患者,其中有3成為復發或轉移性的胃腸道基質瘤,且帶有特定基因突變的患者,除了預後較差外,當前的治療並不能全面照顧胃腸道基質瘤患者。所幸今年衛福部食藥署已核准針對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α受體(PDGFRA) D842V突變,無法切除或轉移性胃腸道基質瘤的成年患者,已有GIST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可延長患者無疾病惡化存活期,提供患者更好的治療選擇。胃腸道基質瘤變異多元 治療需擬新方針中華民國癌症醫學會理事長陳立宗指出,胃腸道基質瘤平均發生率約百萬分之10~20,盛行率約1700多名患者。胃腸道基質瘤初期幾乎沒有任何症狀,在腫瘤還沒有變大時,內視鏡也不一定能準確觀測到、也無法從糞便潛血中測驗出腫瘤,多數患者是因腫瘤大到一個程度,產生腸胃道出血、便血、腹痛、噁心嘔吐或腸阻塞等症狀就診後才得知。胃腸道基質瘤與其他腫瘤的差別在於,大多數胃腸道基質腫瘤是由KIT或PDGFRA基因變異造成,其中80~85%的胃腸道基質瘤具KIT基因突變,位於外顯子 9、11、13、17突變;約有5%至7%的胃腸道基質瘤具PDGFRA基因突變,位於外顯子12、14、18突變,其中以外顯子18突變(含D842V突變)最多,約占PDGFRA基因突變的90%左右。針對晚期患者,特別是PDGFRA外顯子18突變(含D842V突變)胃腸道基質瘤患者,治療策略仍以KIT基因變異原則治療,但治療反應率皆不高,這也顯示過往治療,並未能完善提供PDGFRA外顯子18突變(含D842V突變)胃腸道基質瘤患者適切的治療。97%患者腫瘤明顯縮小 可延長無疾病惡化存活期近3年財團法人台灣分子醫學會葉俊男理事長指出,過往針對胃腸道基質瘤患者的治療方針,仍以傳統標靶治療藥物為主,依照過往回溯性試驗顯示,轉移性PDGFRA D842V基因突變的患者,使用當前第一線標靶治療,平均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只有2.8個月,顯示現行藥物無法提供患者有效治療。所幸這群患者可使用GIST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它是一種酪胺酸激酶抑制劑,會與PDGFRA和PDGFRA D842突變體結合,可抑制與激酶抑制劑抗藥性有關的PDGFRA D842V突變體自我磷酸化,同時抑制腫瘤細胞增生。國外臨床試驗顯示,對於PDGFRA外顯子18突變(包括PDGFRA D842V突變)的胃腸道基質瘤患者,於第一線足劑量使用GIST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無疾病惡化存活期可達34個月,且97%的患者腫瘤明顯縮小。陳立宗呼籲,由於胃腸道基質瘤患者基因突變多元,透過基因檢測有助預後的預測及治療的選擇,且基因檢測是患者明確分型、準確用藥的重要方式,建議胃腸道基質瘤患者皆能及早檢測,擴大基因檢測率是診斷的必然要求。葉俊男表示,精準醫療是癌症治療最新趨勢,同時也是健保署目前戮力推行的方向,盼望GIST突破性基因精準藥物未來若能獲得健保給付,針對此類病患族群將可取代現行無效治療。

新冠病毒會侵犯睪丸 恐造成陽痿、不孕

新冠病毒會侵犯睪丸 恐造成陽痿、不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陰影已籠罩全世界一年多,安南醫院泌尿科董聖雍醫師提醒,新冠病毒所造成全身性發炎反應,不只對肺部有影響,日後亦須注意對泌尿系統和生殖器官所造成的可能傷害。目前已知新冠病毒是透過細胞上的ACE2和TMPRSS2兩種蛋白附著而讓細胞感染,除肺臟有大量的此類蛋白表現,其他器官如腎臟、膀胱、男性攝護腺、陰莖及睪丸、女性子宮跟卵巢也都有大量蛋白表現,這類蛋白又受到雄性荷爾蒙(睪固酮)激素的調控,所以造成新冠肺炎男性感染機率較女性高,高齡男性也較容易在感染後死亡。腎臟感染恐腎衰竭甚至需洗腎 泌尿器官部分,董聖雍指出,腎臟感染新冠病毒會發生急性腎損傷,嚴重時甚至會腎衰竭甚至需要洗腎,對於攝護腺肥大病人來說,感染會造成下泌尿道症狀惡化,症狀包括頻尿、急尿及夜尿,有些病人也會發生急性尿滯留,嚴重時甚至會發生病毒性膀胱炎及膀胱出血等併發症。 在勃起功能方面,被病毒感染後會發生廣泛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在血管內產生許多微小血栓,以致造成陰莖血管無法順利放鬆充血,再者感染新冠肺炎會讓心肺功能退化、惡化慢性病病況,均會造成陽痿不舉症狀更惡化。 睪丸也是病毒目標之一,包括睪丸間質細胞製造睪固酮的功能喪失,產生性腺功能低下,亦會造成細精小管被破壞、精原母細胞死亡,有一定機率會發生後續寡精症甚至不孕症。                                  董聖雍指出,目前發現泌尿科的用藥對於改善新冠肺炎病情有一定程度幫助,比如攝護腺肥大的用藥甲型阻斷劑、5α還原酶抑制劑、勃起功能障礙用藥第五型磷酸二脂酶抑制劑,都可以改善新冠肺炎所造成的併發症並降低死亡率,建議泌尿科疾病患者繼續保持規律服藥。降低「人與人的連結機會」 新冠病毒常經由人與人密切接觸傳播,疫情期間應如何保持良好性方面健康呢?董聖雍提醒,最簡單口訣就是「身體狀況良好可以做,不舒服就千萬不要做」。做愛做的事時,戴口罩的確困難但可避免親吻傳播機率,保持固定伴侶亦是降低口沫傳播機會方法之一,也可考慮用虛擬性愛或自慰方式取代性愛,降低「人與人的連結機會」。目前雖無證據證明尿液或精液會傳播病毒,但還是發生過有少數病人的體液曾被檢測出病毒,因此也無法完全排除體液傳播可能性,呼籲疫情間除口鼻要戴好口罩外,下面也不要忘記戴套,保護自己就是保護伴侶。

175萬劑AZ疫苗將相繼抵台 擬開放中壯年施打

175萬劑AZ疫苗將相繼抵台 擬開放中壯年施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29例COVID-19病例,分別為27例本土及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7例死亡。指揮官陳時中證實,62萬劑自購AZ疫苗將於明天抵台,再加上後天還有113萬劑日本捐贈AZ疫苗運至台灣,相信這波疫苗可加速向下開放中壯年接種時程。新增27例本土病例、17例死亡今新增27例本土病例,為17例男性、10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6月10日至7月5日。個案分布以台北市14例最多,其次為新北市11例、屏東縣及彰化縣各1例;其中17例為已知感染源、10例調查中,相關疫情調查持續進行中。今新增17例死亡個案,為14位男性、3位女性,發病日介於5月16日至7月2日,確診日介於5月19日至7月5日,死亡日介於6月28日至7月5日。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4日累計公布1萬3831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1180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0.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