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居家防疫冷氣吹24小時 當心冷氣病上身

居家防疫冷氣吹24小時 當心冷氣病上身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防疫期間,人們多數時間躲在冷氣房,但冷氣帶來的不只是舒適感,特別是沒有規律運動習慣,體質偏虛弱的人,對環境、氣溫的調節能力較弱,容易因長時間處於相對低溫的環境,循環變差、頭頸肩緊繃痠痛;或是關節處因為缺少肌肉、脂肪覆蓋保溫,長時間冷氣直吹造成僵硬疼痛。也有些人過敏症狀加重,代謝也可能因為久待低溫環境而變弱,腸胃蠕動變慢。這些因空調引發的不適,稱為「空調不適應症」或「冷氣病」。忌吃多生冷食物、流汗沒擦乾就吹冷氣中醫師黃千毓表示,這些狀況在中醫概念屬於「陰暑」的範疇。中醫古籍《景岳全書》中提到,「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意思是因暑熱貪涼而使用錯誤的解暑方式導致的症狀,包含攝取過多冰涼生冷產生的腸胃不適,在戶外流很多汗,沒有擦乾就直接冷氣直吹,造成頭痛、畏寒、噴嚏鼻水等。怎麼樣才能預防冷氣病的發生呢?有句俗諺「冬吃蘿蔔夏吃薑。」說明夏日的養生方法,雖然天氣很熱,仍須補充溫水,可以稍加性味溫熱的食品如薑片、肉桂,補充陽氣提升對外在環境的調節力。另外,冷氣溫度控制在26~28℃,避免與室外溫差過大,並且進入冷氣房前先將汗水擦乾。準備絲巾或薄外衣,防止因進出內外溫差大而頭痛,也可以用來保暖。為減少肩頸關節僵硬,每隔一段時間起身活動筋骨,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放鬆肌肉。茶飲加穴位按摩 可消暑放鬆僵硬肌肉除了上述方法,空閒時可以按摩穴位,常用的像是手上的合谷穴、養老穴還有位於頭頸交界的風池穴,可以緩解頭痛不適、肩頸項部緊繃痠痛。按壓合谷穴和養老穴的同時,緩緩左右轉動脖子,頭部上下俯仰,能讓僵硬的肌肉更放鬆。飲食方面,可以將烏梅、山楂、甘草以適量的比例加冰糖,煮成消暑的烏梅汁。也可以將西瓜皮綠皮削去,留下白色的部分,古代醫家稱之為西瓜翠衣,放入鍋中煮約20分鐘,待冷卻後可加入冰糖或蜂蜜飲用,都是夏天消暑良方,建議適量常溫飲用,降低對冰涼冷飲的依賴。如果經常進出冷氣房,常覺得頭痛不適,可以適量取用薄荷、荊芥、紫蘇煮成茶飲,驅散風寒。

一掌拍死隱翅蟲 女子皮膚長水泡潰爛

一掌拍死隱翅蟲 女子皮膚長水泡潰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夏天一到,蚊蟲開始活躍,跟著接連幾天大雨過後,令人聞風喪膽的隱翅蟲也傾巢而出。近日有不少人不幸被毒蟲「紋身」,導致皮膚起水泡、潰爛,醫師提醒,發現昆蟲停留在身上時不要拍打,以吹氣或抖落方式讓蟲子離開。又稱報復蟲 毒液恐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大林慈濟醫院整形外科醫師許宏達表示,一名小姐從樹蔭下經過時,突然有一不明物體飛過來,當時直覺反應大力順手一拍,沒想到隔天早上起床,發現背部、小腿起水泡,而且皮膚還有灼熱的疼痛感,嚇得她趕緊到醫院就醫。檢查之後,確認是受到隱翅蟲的毒液灼傷,經由抗生素等藥物治療,目前已逐漸恢復。又稱為報復蟲的隱翅蟲,是一種趨光性昆蟲,身體以黑橘相間,不過有的也長得與一般小蟲很像,有時難以分辨是何種昆蟲,通常一掌打死後噴出毒液,才發現為時已晚。有些人不知道自己沾染毒蟲液體,發現皮膚怎麼突然莫名起水泡,或以為是不小心被燙到,如果沒有非常嚴重,會出現紅腫、刺痛、水泡、搔癢等不良反應,嚴重時皮膚則會出現潰爛,那時候就會又痛又癢,若未妥善處理甚至引起蜂窩性組織炎。昆蟲停在身上 以吹氣或抖落方式讓蟲離開許宏達指出,隱翅蟲不會螫人或咬人,但只要蟲體受到大力拍打,或被打爆時,屍體的毒液流出接觸到皮膚,才會進一步引發皮膚問題。一般傷口在會在24小時內起水泡,3至4天開始結痂,約一周左右結痂就會脫落,但要注意,最好一發現就趕就醫治療,否則痊癒的傷口將留下永久性疤痕。許宏達建議,到戶外活動盡量穿著長袖長褲,如果發現昆蟲停留在身上,不要拍打,以吹氣或抖落方式讓蟲離開,如果不小心沾到毒蟲的「屍水」,最好趕緊就醫,避免狀況惡化。

響應世界抗頭頸癌日 樂天猿楊岱均分享腦瘤復健歷程

響應世界抗頭頸癌日 樂天猿楊岱均分享腦瘤復健歷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月27日是世界抗頭頸癌日,根據統計,頭頸癌在台灣男性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已連續九年名列第四,年增萬名患者。台大醫院副院長暨耳鼻喉科部與腫瘤醫學部教授婁培人表示,頭頸癌發生年齡層相比其他癌症較低,近年來因菸、酒、檳榔的年輕族群使用增加,以及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提升,使得頭頸癌在台灣有更加年輕化的趨勢。半數患者確診即晚期 原處易復且治療方式有限頭頸癌患者以40-60歲男性居多,普遍為勞動階層,常因菸、酒、檳榔等生活習慣導致癌症發生,身為家庭經濟支柱的他們,經常忍到症狀已嚴重影響生活才去就醫,造成確診患者超過半數已是晚期。頭頸癌目前治療方式有手術、化療、放射線治療、標靶藥物、免疫療法等,婁培人指出,早期頭頸癌患者五年存活率可達70-80%以上,手術後的顏面損傷或是藥物副作用對回歸正常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所以更需要家人及社會大眾的支持。有約半數患者會在治療的三到五年後,於原處或局部區域復發,若不幸復發,可選擇的治療方式相當有限,目前國外已有新型療法,侵入性低、副作用較小,未來有機會引進讓頭頸癌患者有更好的治療選擇。疫情讓許多社交活動停擺,職棒也不斷延賽,並取消參與本次奧運,球迷雖然不能到球場為球員打氣,但樂天桃猿與樂天醫藥「雙樂天」聯手號召百位球迷將「桃猿精神」轉為對癌友的打氣,舉辦線上主題日,展開半個多月的「為愛(癌)總動猿:一起點亮2021世界抗頭頸癌日」系列活動,邀請球員與啦啦隊進行衛教宣導,並在7月27日於FB與IG平台線上展出7名癌友的生命故事。怕染疫延遲兩個月治療 第一期頭頸癌進展為三期主角之一的癌友鄭先生,42歲時確診齒齦癌四期,手術後切除了部分臉頰,封閉半年多才重新走向人群,生病讓他停下腳步,有了更多時間去摸索自己的興趣;他喜歡看棒球,是王柏融的球迷,他也開始學習拉小提琴,甚至親手寫下7萬字的小說。鄭先生說,生病受傷不可怕,怕的是你不願意給自己機會站起來。樂天球員楊岱均也分享,自己因腦瘤壓迫視神經,仍在持續復健,但只要不放棄就有機會重新站在球場上,以此與癌友互相鼓勵堅持下去。婁培人醫師也呼籲,疫情讓門診量能縮減,有部分癌友害怕去醫院而延遲治療,就有一名患者原本檢查為第一期頭頸癌,因疫情遲了兩個月才回到醫院,病程卻已進展到第三期,鼓勵癌友按時回診,若無免疫力低下的狀況,與醫師討論後可以接種疫苗保護。「為愛(癌)總動猿:一起點亮2021世界抗頭頸癌日」詳見Rakuten Monkeys粉專連結:www.facebook.com/RakutenMonkeys.official

降二級警戒首日 增16例本土、桃園6例最多

降二級警戒首日 增16例本土、桃園6例最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17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6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1例死亡。今新增16例本土病例,為11例男性、5例女性,年齡介於30多歲至6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14日至26日。個案分布以桃園市6例為多,其次為台北市5例、新北市4例、新竹縣1例;其中11例為已知感染源、4例關聯不明、1例疫調中,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疫苗預約系統重新開放 新增高端疫苗選項此外,指揮中心表示,「COVID-19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今14時起重新開放意願登記,請18歲(含)以上尚未意願登記民眾把握機會,儘速完成登記,保障自身權益;另此次開放,將新增接種高端疫苗選項,供20歲以上民眾選擇。指揮中心說明,此次重新開放意願登記,除新增高端疫苗供20歲以上民眾選擇外,另也可讓民眾再調整有意願接種的疫苗,惟優先處理於7月19日12時前已意願登記者,再接續處理。

癌症患者該不該打疫苗?10個常見QA

癌症患者該不該打疫苗?10個常見QA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病毒肆虐,許多癌症患者對於施打新冠疫苗有疑慮,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饒坤銘及血液腫瘤部長裴松南表示,癌症患者在施打疫苗前,應先了解期別、正在接受治療的藥物名稱、副作用,以及是否明顯影響免疫力?如果是早期病患,且已完成所有治療,則應將自己視為一般民眾,以下提供癌症患者施打新冠疫苗的十大疑慮與建議。1.癌症患者該不該打疫苗?相較於一般民眾,癌症病患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接種疫苗可減少被感染風險及變成重症的機會,但正在接受骨髓移植的病患,以及所用化療藥物會抑制骨髓造血能力,例如急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乳癌、惡性肉瘤等,務必跟醫師討論。2.打疫苗前是否要詢問醫師?醫師沒辦法保證不會發生副作用,詢問醫師是為了解目前的治療會不會影響免疫系統?如果會的話,該如何調整用藥周期來配合疫苗施打,其次評估產生副作用的風險及身體整體狀況是否能負荷?3.我要接受癌症相關手術了,可以打疫苗嗎?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建議,最好是等術後一周,副作用都過去了,再接受疫苗注射。另一個選擇是開刀前數周先注射,以免後續被感染,產生肺部問題而增加手術併發症。4.接受免疫治療的患者可以打疫苗嗎?除非正發生因接受免疫治療而產生的嚴重過敏反應,否則是可以施打疫苗的。5.接受化療的患者可以打疫苗嗎?尚未開始化療的患者,最好在化療10天前或更早接受疫苗。若已經在化療,則要避開造血功能被抑制最嚴重的時候,但不必為了疫苗而中止化學治療。6.正在接受標靶治療可以打疫苗嗎?這得看是哪一種標靶,有些標靶不太會影響白血球,例如肺癌常用的標靶治療,但乳癌的標靶治療,因為種類多,對白血球的影響不一樣,需與醫師討論,至於肝癌患者,比較重要的是肝癌多合併肝硬化,所以得更小心。7.正在接受抗荷爾蒙治療可以打疫苗嗎?如果是乳癌患者,且只使用抗荷爾蒙藥物例如tamoxifen、 anastrazole、letrozole、exemestane,在確定無禁忌症時,建議施打疫苗,攝護腺癌患者,也是一樣,但因為攝護腺癌患者年紀多比較大,合併疾病多,需請醫師評估。8.有凝血功能障礙可以打疫苗嗎?所有疫苗都是肌肉注射,所以血小板最好在30000/uL以上。血小板低下病患,注射後加壓至少10分鐘。若在使用抗凝劑,最好詢問醫師。9.有沒有最適合癌症患者的疫苗?目前幾種疫苗所提出的臨床證據,都無法說明哪一種是最佳選擇,但共同的證據就是有打比沒打更有保護力。10.有打過疫苗就可以放心了嗎?當然不行,畢竟一劑所產生的免疫力是不夠的,更何況疫苗不是打完馬上產生抵抗力,戴口罩、常洗手、避免群聚還是得遵守。尤其正在接受化療的患者,產生抵抗力的能力比較差,更需特別小心。裴松南表示,有些患者打完疫苗淋巴結會反應性增大,不用太緊張,如果剛好要做影像檢查,例如正子、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最好延期,以免判讀錯誤。乳癌患者有淋巴水腫時,應接種於另一側手臂,若雙側均有淋巴水腫,則接種於下肢,同住家屬或照顧者也應施打,以免傳染給患者。

新冠不只缺血氧危機 侵腦神經恐永久受損

新冠不只缺血氧危機 侵腦神經恐永久受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病毒疫情發生至今已超過一年半,仍然持續對全球民眾健康造成嚴重威脅,除了最廣為人知的幾種症狀如發燒、咳嗽、胸悶、易喘、血氧降低外,它同時還可能感染心臟、腎臟、免疫及神經系統,堪稱是無孔不入,這些器官感染同樣可能造成嚴重及持久的併發症或後遺症,值得關注。白天容易嗜睡、夜間失眠 更糟是腦血管血栓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外科醫師莊淵丞說,正常人體中的腦及神經組織會受到血腦屏障的周密保護,不會讓細菌病毒等病原體輕易通過。但新冠病毒可使組織發炎產生縫隙後進入腦神經開始肆虐,引發腦炎、腦膜炎、脊髓發炎等狀況,患者此時會感受到頭痛、肌肉疼痛、肢體乏力、嗅覺味覺的改變及喪失等不適。當病毒感染腦幹時,人體會無法察覺缺氧的危機,導致猝死,這是快樂缺氧的由來。大腦中的血管也可能成為病毒攻擊目標,當血管發炎受到傷害後,原本提供給大腦的養分及氧氣會減少,影響到腦部運作,患者白天容易疲倦嗜睡、夜間失眠、記憶力減退、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等。更糟的情況是腦血管血栓的產生,伴隨而來的腦出血、腦梗塞會導致永久性的神經功能缺損,甚至死亡。使用呼吸器或長時間染疫PCR檢測仍呈陽性 都會高風險族群許多研究指出,神經症狀的發生機率跟患者健康狀況、慢性疾病、免疫能力等息息相關,當患者產生新冠重症而免疫力急遽下降時,更加容易合併神經系統併發症。所以轉入加護病房,已使用呼吸器或長時間染疫PCR檢測仍呈陽性的患者,都會是可預期的高風險族群。新冠病毒對神經系統會產生多少後遺症?理論上大腦細胞組織受損會增加後續發生退化性疾病,如早發性失智、帕金森症等疾病的機會,這種看法是否正確仍有待更長時間的觀察追蹤。

站著刷牙膝蓋咯咯作響 微創膝關節鏡緩解疼痛

站著刷牙膝蓋咯咯作響 微創膝關節鏡緩解疼痛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85歲林婆婆被膝蓋疼痛困擾多年,起身、蹲下都困難,站著刷牙膝蓋甚至會咯咯作響,經診斷為退化性關節炎後期合併股骨髕骨外翻,醫師建議手術治療,家屬擔心置換人工關節風險高,希望能以最低風險的方式緩解症狀,經過討論後選擇膝關節鏡微創手術,清除關節內骨刺、發炎絨毛及外側支持帶放鬆術,林婆婆當天即可下床,且隔天出院,生活品質獲得極大改善,已經不用天天跑醫院復健。健身姿勢錯誤加速膝蓋磨損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骨科醫師羅逸帆指出,膝蓋不僅支撐我們的體重,許多額外的負重及運動,無形中加重其負擔。來門診的病患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疼痛來自膝蓋,尤其運動及健身蔚為風潮,但錯誤的姿勢往往加速磨損,進而引起發炎及疼痛。根據最新退化性膝關節指引,合理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配合復健及生活調整,約80%的患者可以獲得緩解,不一定需要手術治療。若藥物控制及復健效果不彰,或症狀困擾生活,則有必要考慮手術。膝關節鏡最大的優勢為傷口小(四個0.3公分的小洞)、手術時間短及不破壞太多組織,卻能有傳統開放式手術的處理效果。其適應症包括:半月軟骨及關節軟骨傷害,韌帶受傷或斷裂、游離體、關節炎和滑膜炎、滑膜皺褶增厚、膝蓋骨股骨關節障礙、關節感染等。甚至可以在術中評估韌帶鬆弛與否,以及是否需要換關節,除了把可能造成疼痛的游離體及發炎物質清除外,可以對於軟骨磨損做刺激誘發,術後合併增生療法修補受傷組織,延長膝蓋使用年限。術後配合增生療法 止痛藥用量顯著減少國外部分研究發現,單就膝關節鏡清創手術而言,其一年後治療效果有些爭議。但羅逸帆在術後配合增生療法使用,患者消炎止痛藥的用量有顯著減少,這對於胃腸黏膜較為脆弱且不願常跑醫院復健的年老族群及而言,幾年一次的進廠維修,不失為一個可考慮的手術選擇。近期某些研究指出,膝關節有一個名為滑膜皺襞的構造,當年紀越大或發炎時,這構造會變粗、變得有阻力,會加速軟骨的磨損,若能以關節鏡清理移除其構造,可延緩退化及發炎機會,進而減少消炎止痛藥用量及復健的時間。關節鏡手術一般可採取半身麻醉,除了術後隔天有些微腫脹外,患者可立即下床活動,且除了增生療法及部分手術耗材(低溫電燒)外,其餘皆為健保給付。

讚美和肯定讓你不安?認識冒名頂替症候群

讚美和肯定讓你不安?認識冒名頂替症候群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小亞正要踏入跨國會議的會議廳,半小時之後就輪到她上台演講了。前一天的熬夜練習讓小亞有點疲憊,不知是連續幾杯咖啡還是太緊張,小亞忍不住收回邁開的腳步,想轉身再去剛剛才造訪過的洗手間上個廁所。沿途不少相識的經理高層與小亞點頭致意,「等等聽妳報告!」小亞愈想愈緊張「怎麼辦?我根本不屬於這裡,等等上台,大家應該會發現我是個空罐頭,是個冒牌貨。」即使後來演講順利進行,小亞內心仍充滿那種「即將被揭穿的恐懼」,一點也不敢打開社交軟體,深怕看到任何熟識者發出評論。你曾有類似的內心小劇場嗎?就是那種「哇!大家好像覺得我還不錯?可是我怎麼覺得其實大家都錯看了我,好害怕哪天被人發現其實我沒什麼本事啊!被拆穿那天大概快到了。」這種狀況被稱為「冒名頂替症候群」,目前這種狀況並非被歸類於精神疾病,但許多人,尤其是女性可能曾經有這樣的經驗。如果你自己不曾有過這樣的經驗,或許不了解這種自我懷疑會帶來什麼影響,甚至會想:「我只遇過自視甚高,自以為很厲害的主管,哪有人會覺得自己不夠格呢?」可是從研究上來看,自我懷疑的人還不少呢,從學生到各職業的高階主管都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心理癥結。早期關於這方面的研究,常常是關於成功的職業婦女。即使這些職業婦女的教育、經驗和成就都說明了她的成功,但這些職業婦女依舊習慣自我懷疑,總覺得自己不夠格與他人平起平坐,或總是擔心自己能力不足,因此不斷自我提高標準,對自己要求愈來愈高,自我鞭策愈用力,因此影響到情緒,最後因為壓力過大而表現變差,或過於焦慮而陷入憂鬱。冒名頂替症候群的特點●自我懷疑●無法實際衡量自己的能力或技術●覺得自己不是因為自己的能力好而成功●深怕自己不符合別人的期望●設定很高的標準,沒達到就很失望正因如此,有冒名頂替症候群傾向的人,其實會更有努力的動機,畢竟很怕自己表現不好、不如他人預期,只好持續拼鬥。然而,因為任何形式的成功都無法讓這樣的人放心,生命中不停趕路,可能會被隨而來的焦慮感、憂鬱而擊潰,或因為實際上過勞而引發健康問題。所以,有冒名頂替症候群傾向的人很可能會陷入惡性循環。為什麼會有這種想法呢?綜合來看,成長過程家長的態度、成長經歷、社會刻板印象、或個人特質,都可能會讓人更容易有「冒名頂替症候群」傾向。◆成長過程家長的態度假使家長本身對成就、成績就很執著,總是逼迫小孩要做到最好,或經常尖銳地批評小孩犯的錯誤,就會讓小孩更容易產生「我其實不夠好」或「我怎麼做都不夠好」的心情。有的家長則是很喜歡拿小孩的表現在手足或親戚小孩間做比較,「你看看表哥小六就考過英檢中級」、「堂妹都拿全校第一名」,這些對小孩表現的評論、要求、比較,都可能種下之後小孩內心永遠自覺不足的焦慮感。◆成長過程的經歷假使早早在學校有課業上的成功,也會讓人後來比較容易出現這些問題。例如小時候可能覺得不用太努力就能拿到班上前三名,大家都誇讚自己是會念書的小孩。等到後來上了高中、大學,卻發現有的同學比自己聰明許多,自己再怎麼努力也念不好,這時就開始否定自己「我怎麼來到這麼恐怖的地方,我完全不行啊!」因而陷入自我懷疑。◆社會刻板印象冒名頂替症候群與性別、種族也有關係,一開始的研究就是針對高知識的職業婦女,發現即使在同等的高職位,女性較容易出現自我懷疑,比較容易自覺不配這樣的成功。除了女性外,西方世界也發現有色人種,也就是非白人的狀況下,比較容易有冒名頂替症候群,這很可能與社會刻板印象有關。怎麼說呢?就像在一個養了一男一女的小家庭裡,家長因為社會重男輕女的概念,對男孩存有較多期望,資源分配不均。若女孩拿著很好的成績回家,男孩卻成績不好的話,家長不會誇讚女孩,只對著女孩說:「豬不肥,肥到狗。」對女孩來說,自己生來就因為性別而不受肯定,生活過程只好拚盡全力要獲取認同,永遠害怕自己不夠認真。即使獲得成功,也因為無法獲得家長的認同而害怕,甚至忍不住懷疑自己的能力。性別問題如此,種族膚色的問題亦然,都會因為社會刻板印象中成長,更容易出現冒名頂替症候群。◆個人特質如果個人特質較接近完美主義者,很希望做好每一件事情,比較神經質,缺乏自信,永遠都會注意自己「又出了什麼錯」,就比較容易自我懷疑,也很擔心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冒名頂替症候群的表現方式有些人在切換不同角色之際,會期待扮演好自己身為母親、妻子、女兒、主管、朋友等每個角色,由於深怕自己不夠格,而努力壓榨自己達到更高、更好的標準。有些人平常學新東西都很快,而覺得自己應該學什麼東西都該很快上手,假使某次嘗試了第一次新事物而失敗,就覺得很沒力、丟臉,無法面對,責怪自己根本不行。有些人則是相信無論何時都應該要自己解決事情,是個無法向別人求救的獨行俠。假使別人開口自動提供援助,會覺得自己根本是個大失敗。有些人則認為自己已經被稱為是某個領域的專家,應該完全專精於此。若突然在這領域遇上一個自己端不出解答的問題,就開始覺得自己是個假貨。冒名頂替症候群的影響或許,我們可以把冒名頂替症候群想成對於解釋成就的衝突感,即使別人看得出來「你很努力,也做的不錯」;但有冒名頂替症候群的人會覺得自己的成功一切只是來自於運氣和時機。在網路世代,名氣暴起暴落的狀況更迭極大,又缺乏明確的成功比較準則,冒名頂替症候群因而更普遍。為了不讓他人看輕,或怕別人說閒話,冒名頂替症候群不敢顯露自己有任何失敗的一面,並不斷努力維持著。雖然這樣一來會好像是動機充足地努力著,然而由於再多的成就似乎都無法讓自己覺得安心,過度努力反而癱瘓了自己的生活,焦慮感如影隨形。患得患失之後,憂鬱就會伴隨而來,進入過勞、焦慮、憂鬱、罪惡感的循環。應對冒名頂替症候群的方式世界充滿變化,我們不可能任何時候都好整以暇的面對。持續努力雖然很好,但要考慮一下自己努力的動機是什麼,假使是害怕他人的眼光,總是很害怕被他人認為是個假貨,很怕自己能力不足,而過得很辛苦很焦慮,就要開始學會調整自己。可以先認知到自己是否有過於逼迫自己的狀況,承認自己的感覺,並找到適合的人聊聊。可以的話與同事、朋友建立良好關係,生活有個支持網的話,比較能找到建議或支持。我們生活在世界上,確實總是想要找到自己的定位,難免會一直拿自己與他人比較。然而大部分的時候,與他人比較並不會讓自己進步,而會讓自己更焦慮。要知道,別人就算是做到了哪些成就,也不是為了要放大你的缺失;就算別人學東西很快,你也可以容許自己要多花點時間精力去做到相同的事情。另外就是要考慮評量自己的標準。在網路新世代,過去許多成績、考試標準已經不適用,雖然暴紅的機會變高了,跌落神壇的機會同樣也是提高的。如果靠點擊數、人氣高低、話題性來定義自己,往往會讓人更患得患失而變得焦慮和憂鬱。這時,找到真心關心的主題,做關心的事,有真心關心的人,是非常重要的。甚至,不要一直把自己擺在本位,可以多花點時間想想別人,想想看怎樣實際地幫助他人,為社會做更多事情,把目光多放一點在與他人建立真實良好的連結,而非空泛的數字,並讓自己健康成長,給自己一點同理心和耐心,記得生活就是繼續前進。無論如何,能持續走下去最重要,別把自己逼到絕境。(文章授權提供/照顧線上)

楊勇緯奪台灣第一銀 雷射針灸助回戰場

楊勇緯奪台灣第一銀 雷射針灸助回戰場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中華代表隊柔道好手楊勇緯,在柔道男子60公斤級賽事中一路高歌猛進,在先前未被看好的情況下連下3場,驚奇闖進決賽,率先奪下台灣第一面銀牌,同時也是我國史上第一面柔道獎牌! 2017年起出征國際賽事皆有斬獲今年23歲的楊勇緯近年出征國際賽場皆有斬獲,在2017年亞洲青年柔道錦標賽60公斤級中,幫台灣奪得第一面柔道亞青金牌;2018年亞洲運動會獲得男子60公斤級銅牌,2019年亞洲柔道錦標賽上摘得男子60公斤級銀牌,2020年參加德國杜賽道夫柔道大滿貫賽拿下銀牌,創下運動生涯大滿貫賽最佳成績。 今年奧運的16強首戰,面對保加利亞的傑什夫(Yanislav Gerchev),雙方一路鏖戰到延長賽,楊勇緯成功壓制住傑什夫20秒取得「一本勝」。 8強遭遇難纏的荷蘭選手茨亞卡杜阿(Tornike Tsjakadoea),楊勇緯開局進攻猛烈,之後逮到機會將對手壓制在地,對手無力掙脫,楊勇緯最終以壓制取勝。 4強對手為法國的姆凱德澤(Luka Mkheidze),為2021年歐錦賽奪下銀牌的好手。楊勇緯再度壓制對手20秒獲得勝利,闖入決賽。 決賽對手高藤直壽為上屆里約奧運銅牌得主,同時也是在2017年亞洲大洋洲錦標賽決賽時的老對手,楊勇緯最終奪下銀牌,改寫自1964年柔道列入奧運項目以來,我國柔道選手最佳成績。 雷射針灸舒緩手肘周圍肌肉 改善疼痛及關節活動度楊勇緯於今年出發東京前,在高雄長庚醫院請中醫部郭純恩醫師進行雷射針灸治療。而論兩人的緣分,可以追溯至2017年台北世大運,當時大賽前夕,楊勇緯在比賽中被關節技固定手肘受傷,但他堅定的跟醫師表示,團體戰需要他的上場,請醫師務必協助他重返比賽。郭純恩醫師透過雷射針灸,以無痛的方式舒緩他手肘周圍肌肉,改善部位疼痛及關節活動度,郭純恩同時也是本屆東京奧運中華代表團的隨隊醫師。

明起開放38歲以上預約疫苗 144萬人可接種

明起開放38歲以上預約疫苗 144萬人可接種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COVID-19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第四輪預計自7月30日起開打。自7月27日上午10時起,1983年12月31日(含)以前出生之民眾、宜蘭縣、基隆市因受颱風影響取消預約者、以及第三輪已收過簡訊但尚未完成預約者共約144萬人,將陸續收到預約簡訊,預約接種期程至7月29日中午12時截止;本輪可接種疫苗為AZ疫苗,施打期間預計自7月30日至8月6日止,並視疫苗供應期程調整接種場次,籲請民眾準時前往接種。今增10例本土 無死亡個案此外,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11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0例本土及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今新增10例本土病例,為7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7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19日至25日。個案分布以臺北市4例為多,其次為新北市及桃園市各3例;其中8例為已知感染源、1例關聯不明、1例疫調中,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24日累計公布1萬4359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2603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7.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