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防疫高度近視族激增 醫:任由度數發展恐失明

防疫高度近視族激增 醫:任由度數發展恐失明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全國三級警戒持續了兩個多月,許多上班族改為居家工作,所有學生也都改為在家視訊上課,幾乎一整天眼睛都黏在電腦等3C產品上,近來門診增加很多「疫情高度近視族」,醫師提醒,如不好好注意控制,日後會有很高的失明風險。近視500度即為高度近視國健署2017年報告指出,低齡幼童早發性近視比率增加,大班學9%有近視,與父母親都沒有近視的小朋友比較起來,父母親若有一位或兩位都近視,小朋友近視機率較高。除先天遺傳因素外,後天環境及行為因素也非常重要,戶外活動時間越短與室內近距離用眼時間越長,越容易近視。研究統計,在台灣一旦開始近視,平均每年將增加約100度,小朋友開始近視年齡越小,度數加深速度越快,容易演變成高度近視。振興醫院眼科部醫師趙育箴表示,世衛組織2015年將高度近視的定義從600度下修為500度,另外,眼軸大於26.5毫米也可以算高度近視。近視不只是配眼鏡矯正視力就好,近視是一種疾病,近視造成的眼睛結構的改變,包含眼軸的增長,罹患眼疾的風險拉高,度數越高風險越高,一旦產生併發症,例如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等,將影響視力、導致視野受損,甚至增加失明的機率。多從事戶外運動 減少過早用眼趙育箴提醒,民眾要養成護眼觀念及良好用眼習慣,國小學童除了定期視力及眼睛檢查,平時也應多從事戶外運動,每天至少1~2小時,戶外光線刺激視網膜產生多巴胺,可抑制眼球增長,可預防近視發生;同時減少過早用眼,小於2歲的小朋友宜避免觀看螢幕,2歲以上觀看3C產品每天不宜超過1小時。預防近視需長時間持續,直到成年後度數才會穩定。高度近視容易產生併發症,造成視力受損,不僅影響個人生活品質,也會降低生產力造成社會負擔,後果嚴重。如果近視了也不能任由度數自由發展,應就醫治療,控制減緩加深的速度,以維護眼睛健康,杜絕因高度近視造成失明的可能。

7/29新增16例本土 連2天無死亡個案

7/29新增16例本土 連2天無死亡個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18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6例本土及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這是連續2天沒有死亡病例。個案分布新北市7例為最多今日新增16例本土病例,為13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6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25日至28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7例為最多,其次為台北市5例、高雄市2例、桃園市及嘉義市各1例;其中14例為已知感染源、2例關聯不明,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27日累計公布1萬4400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2801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8.9%。今新增2例境外移入中,案15738為本國籍30多歲男性,7月27日自美國返臺,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於機場採檢後至防疫旅館居家檢疫,並於今日確診;個案在台期間並無症狀,已匡列同班機前後兩排旅客共15人,列居家隔離。案15745為本國籍70多歲男性,長期居住柬埔寨,7月9日出現發燒及呼吸困難症狀,當日就醫檢查發現有肺炎情形,7月19日於柬埔寨當地住院治療,7月28日搭乘國際緊急醫療專機返台,入境後即收治住院隔離及採檢,並於今日確診,相關接觸者匡列中。

糖尿病壓瘡傷口難癒合 負壓治療有成效

糖尿病壓瘡傷口難癒合 負壓治療有成效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74歲陳媽媽患有糖尿病,但長期未規則服藥,導致血糖控制不佳,數週前右臀出現一個小傷口,家屬嘗試貼膏藥治療,不過傷口卻日益惡化,就醫檢查發現右臀有一處8x6公分壓瘡傷口,已經造成皮膚組織壞死化膿,診斷為第四度壓瘡,於是住院進行清創手術,控制血糖及抗生素治療。由於清除壞死組織後造成皮膚及軟組織缺損,鑒於傳統換藥方式成效不彰,醫療團隊採用最新負壓抽吸輔助治療,縮短傷口癒合時間及減少病患換藥次數與不適。避免感染,也能減少換藥次數及疼痛新營醫院外科醫師王心泰表示,所謂負壓治療是利用抽吸原理,將傷口與敷料間維持負壓的狀態,以促進傷口癒合,避免感染,縮短住院天數,降低整體花費,減少患者換藥次數及減輕換藥時的疼痛。其主要功能有:縮小傷口面積及深度,移除傷口的滲液及感染物質,促進傷口周圍血流循環,刺激肉芽組織增生,減少組織水腫,並提供傷口良好的生長環境,與傳統的敷料治療相比,傷口癒合時間可縮短50%,達到節省醫療人力及資源的效益。整個系統由特殊泡棉敷料、防水薄膜、吸盤及負壓輔助治療儀四個部分所組成,新一代的治療儀機器體積輕巧,可隨身攜帶移動,方便帶回居家使用,不會影響日常活動,之後患者每周門診定期更換敷料即可,大幅減照顧者的負擔。 各種慢性傷口常發生在長期臥床的長輩身上,如糖尿病引起的潰瘍及壓瘡等,往往造成患者及家屬身心折磨與負擔。隨著醫療技術的日新月異,對於慢性傷口的處理,除了傳統的敷料換藥,負壓傷口治療也是另一種越來被廣泛應用的傷口照護選擇,近年來在歐美國家的臨床應用上已經被證實能夠有效加速各種急慢性傷口的癒合。不過目前健保是有條件的給付,規定必須符合以下情形:慢性潰瘍經皮膚移植皮瓣轉移重建手術仍無法癒合者,或是褥瘡病灶深度必須達第三度以上,且傷口經清創、死骨移除及皮瓣手術後仍癒合不良者。且所有病例須檢附相關病灶照片事前報備申請,經通過後才可使用健保。嚴重感染、組織壞死、癌症傷口不適用王心泰指出,傷口癒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耐心與時間,癒合時間長短因人而異。患者的整體健康、營養狀況、傷口大小位置與感染情形都會影響傷口癒合的時間。負壓治療是一種幫助傷口癒合的輔助治療,效果好但並非所有的傷口均適用,如嚴重感染的傷口、仍有壞死組織的傷口、下肢血管嚴重阻塞以及癌症傷口都不適用,患者仍需經由專業醫師評估後,再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式。

眼睛痛到想挖掉 竟是防疫殺菌燈惹禍

眼睛痛到想挖掉 竟是防疫殺菌燈惹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5歲男子至門診求助,自述晚上眼睛突然莫名疼痛、畏光、流眼淚,到隔天疼痛感更劇烈,痛到直呼想將眼睛挖掉。檢查發現,角膜水腫並出現許多點狀破皮,醫師懷疑是否有外傷或受到外來刺激,仔細詢問病史,原來這名患者為了防疫在玄關區放置紫外線殺菌燈,回家就坐在玄關的椅子休息閱讀兼殺菌,忽略紫外線燈開啟時,必須避開紫外線照射範圍,當下眼睛不覺有異狀,沒想到2小時後眼睛爆痛,經診斷為光照性眼炎,所幸治療後症狀已緩解。眼睛長時間接受紫外線照射 角膜表皮吃不消撕裂開來書田診所眼科主任王司宏表示,光照性眼炎又稱為紫外線眼炎,由於眼睛長時間接受紫外線照射後,造成眼部角膜及結膜的淺層炎症反應,當紫外線能量過強,角膜表皮吃不消便會撕裂開來。因此當角膜破皮,神經會外露,此時患者眼睛只要一眨,便會非常疼痛。檢查時可見結膜水腫、明顯充血、角膜水腫及上皮呈點狀破皮。光照性眼炎不會立即產生眼睛不舒服的症狀,通常2至12小時內陸續出現怕光、流淚、劇烈疼痛、異物感、灼熱感、眼瞼痙攣及張不開眼,以及可能合併視力減退及看燈光周圍有光暈的現象。此症多發生於電焊或被紫外線灼傷如在雪地、海面的陽光反射,及眼睛誤觸紫外線殺菌燈的照射等。急性期用冷毛巾敷眼 減緩眼睛不適王司宏表示,光照性眼炎的治療,主要在緩解症狀、止痛、減少充血及防止感染。使用表面麻醉劑一、二次減少疼痛,但不能多點,以免延緩角膜上皮的再生及增加感染,再輔以抗生素眼藥水或藥膏,防止角膜發生感染。患者盡量閉眼休息再加上局部用冷毛巾敷,通常在治療後數小時,症狀即可逐漸減輕,大約一至三天內可痊癒。王司宏提醒,雖然酒精、漂白水、殺菌燈等消毒用品帶給我們防疫的安心,但仍無法取代勤濕洗手、正確戴口罩的防疫措施。消毒用品要注意其使用規範,紫外線殺菌燈要在密閉空間內使用,人們應離開且眼睛不要直視紫外線燈,倘眼睛出現紅腫、畏光、疼痛不適的症狀,儘速就醫診斷,避免延誤治療。

老菸槍發燒咳喘急送醫 嚇壞親友以為染疫

老菸槍發燒咳喘急送醫 嚇壞親友以為染疫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63歲詹先生菸齡超過30年,多年前因容易呼吸喘至醫院拿藥,卻未規律追蹤,近來疫情期間發現爬樓梯呼吸喘、久咳不癒,起初不以為意,直到出現發燒情形,令家人相當緊張,擔心是否感染新冠肺炎,所幸緊急送醫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病發作,住院治療後康復出院,他大呼:「這次要徹底戒菸!」罹慢性阻塞性肺炎 爬三層樓梯就喘吁吁詹先生表示,自己多年前便得知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病,卻無規律追蹤,這些年來經常出現呼吸喘情形,僅間斷服藥症狀控制,直到最近發現僅僅爬三層樓梯就會氣喘吁吁、咳嗽,近一星期內更出現發燒,適逢疫情期間,家人見狀嚇得先赴藥局買快篩試劑,所幸結果呈陰性,但家人還是不放心,連忙帶至醫院進一步詳細檢查。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醫師陳鈴宜表示,患者到院時因呼吸困難、痰黏稠咳不出來,發燒達39℃,安排胸部X光檢查,確診為肺炎,並且同時引發原本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發作,建議儘速住院治療以免引發重症呼吸衰竭,經過相關藥物治療10多天後,患者症狀趨於穩定,逐漸恢復往日活動也不再氣喘吁吁,說話中氣十足,家屬才放下心中一顆大石。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形成是因外來刺激性物質(例如抽菸、空污或環境有害物質吸入),導致氣道反覆發炎,產生結構上變化(例如:呼吸道狹窄、痰液累積不易清除),出現呼吸道阻塞、呼吸喘等症狀,一旦產生就無法恢復正常,嚴重時甚至影響氣體交換功能,進而造成血氧不足(缺氧)、二氧化碳累積。台灣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發生仍主要與抽菸相關,而抽菸不僅造成呼吸道問題,也會增加罹患其他慢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甚至肺癌的發生。用藥雖無法完全恢復呼吸道正常 但能延緩肺功能惡化陳鈴宜指出,由於慢性肺阻塞肺病的初期症狀以咳嗽有痰為主,缺乏特異性,抽菸族群容易視咳痰為理所當然而輕忽,導致許多患者無法意識早期戒菸的重要性,甚至沒有於早期接受藥物治療,直到發現喘且日常活動受到限制才來就醫,此時呼吸道大多已經產生一定程度的變化。提醒民眾檢視自己與身邊的親朋好友,是否有以上初期症狀需儘早就醫。對於已經形成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也不用灰心,確實戒菸及遠離二手菸,配合醫囑規律用藥,結構上雖無法再恢復完全正常,但用藥能改善症狀且延緩肺功能快速惡化,進而避免經常因呼吸道感染而掛急診,甚至住院。陳鈴宜提醒,活動性喘改善後仍能視自己可以負荷的運動量適度活動,以提升生活品質。此外,隨著新冠肺炎疫苗陸續開打,也建議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施打疫苗,才能降低因感染而引發重症的機率。

肝硬化者染疫死亡風險增3.3倍 疫情降級快篩治C肝

肝硬化者染疫死亡風險增3.3倍 疫情降級快篩治C肝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全台有高達12萬名C肝患者尚未治療,因為疫情影響,C肝患者篩檢、治療、追蹤的意願大幅降低,但C肝不治,肝臟會持續受到傷害,還可能引發肝外病變。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會長暨台大醫院副院長高嘉宏教授表示,美國疾病管制及預防中心資料發現,部分新冠肺炎住院患者肝臟有暫時的破壞,肝功能較差的肝硬化患者若感染新冠肺炎,可能面臨更高死亡風險。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肝膽胰內科余明隆教授說,研究發現,肝硬化患者感染新冠肺炎,死亡風險是非肝硬化者的3.31倍。為了降低染疫衝擊,除了主動施打疫苗,兩位專家建議高風險族群趕緊前往醫療院所,完成一生一次免費肝炎篩檢。若確診C肝也無須擔心,今日治療已進入全口服新藥時代,治癒率高達98%、副作用輕微,服藥不影響疫苗施打,療程僅需8周或12周,入院領藥的次數最少僅需要三次。也提醒正在治療者,若對藥物、施打疫苗有任何疑慮也應與醫師討論,切莫自行中斷治療。6大疾病、3大癌症、染疫致死都與C肝有關根據全球性大型研究指出,若因疫情拖延治療,C肝患者病程惡化與死亡人口可能增加。高嘉宏教授說,C肝不治肝臟會持續受到傷害,還可能引發肝外病變,C肝治療不容拖延。新冠肺炎會導致免疫系統失控,讓原本只會精準殺滅病毒的免疫細胞大軍敵我不分的胡亂攻擊,引起細胞激素風暴,還可能發生呼吸窘迫,造成全身性傷害。有鑑於C肝患者常見的併發症為肝硬化及肝癌,肝功能本就較差。在C肝及新冠病毒的夾攻之下,肝功能會大幅下降,死亡風險也會隨之提升。此外,C肝與許多高致死的疾病及癌症都有直接或間接關係。高嘉宏教授說明,C肝會引發肝外器官慢性發炎,導致多處肝外病變。在我國最新公布的國人十大主要死亡原因排行中有六大疾病(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腎臟病、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男女十大癌症死因中有三大癌(肝癌、口腔癌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C型肝炎有間接或直接關係。新藥最快八周治癒C肝,服藥期間不影響疫苗施打余明隆教授提醒,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感染者中,肝硬化患者的死亡風險是非肝硬化患者的3.31倍,為了避免C肝衝擊健康及生命,高風險族群除了主動接種疫苗以外,也應把握疫情趨緩之際,主動進行篩檢及治療,在政府以及各地醫療院所支持下,治癒C肝輕而易舉且方便。在治療藥物層面,政府更是給付高安全性、高療效的C肝全口服新藥,其治癒率高達98%且副作用輕微,療程僅需8周或12周,短療程的特性可大幅減少患者往返醫院趟數,最少僅需入院領藥三次便可完成療程,可降低民眾疫情下治療焦慮感。此外,服藥期間也不影響疫苗施打,已登記疫苗施打的民眾無須擔心延緩疫苗施打進度。鼓勵45至79歲民眾(原住民族群為40至79歲)主動前往醫療院所或衛生所進行免費肝炎篩檢,如有確診一定要及早治療。千萬不可忽視C肝對健康的衝擊而拖延篩檢或自行中斷治療。

BNT疫苗何時開放登記?陳時中曝時程

BNT疫苗何時開放登記?陳時中曝時程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COVID-19疫苗施打意願登記與預約系統」昨重新開放,新增高端疫苗選項,但許多民眾苦等的BNT疫苗,何時開放登記?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等到BNT疫苗能夠掌握進貨時程的時候,也會和高端一樣開放意願登記。今增18例本土、無死亡案例此外,指揮中心今公布國內新增20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18例本土及2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今新增18例本土病例,為14例男性、4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10歲至90多歲,發病日介於7月12日至27日。個案分布以新北市8例為最多,其次為台北市6例、桃園市3例、高雄市1例;其中16例為已知感染源、2例關聯不明,將持續進行疫情調查,以釐清感染源。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26日累計公布1萬4383名確診個案中,已有1萬2686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8.2%。

養好腸道菌 增加對抗COVID-19的能力!

養好腸道菌 增加對抗COVID-19的能力!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新冠肺炎的疫情,從前年底至今,也已經超過一年半,每天都有新的人確診,也有一些人因此而離開這個世界,除了等待疫苗;我們也開始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經常帶口罩、勤洗手與消毒,飲食型態也有了不少變化,變得比較少外食,然後也更注意吃什麼,可能有助我們對抗感染,或是減少感染後疾病的嚴重程度。 但究竟怎麼吃會有幫助呢?先前我們曾分享過蔬果天然成分,還有一些可能有幫助的營養素,這次則要進一步跟大家聊聊「腸道菌群」。不過在開始談腸子裡的微生物之前,先幫大家複習一下,哪些人是新冠肺炎的高危險群。 容感染與重症族群:肥胖與身體虛弱的年長者 其實跟其他感染疾病類似,身體狀況差的人往往是有害細菌與病毒容易感染的對象,就好比說,肥胖與虛弱的年長者,他們身上有些潛在的危險因子,讓這兩類人更容易受到SARS-CoV2感染,甚至是感染後,也會比一般人來得嚴重,具體來說,其危險因子有哪些呢? 肥胖者 *調節ACE2表現。 *免疫功能失調:因肥胖而增加的脂肪組織,會釋放一些荷爾蒙,進而影響免疫功能。 *低度慢性發炎。 *腸內細菌失衡:腸道裡的細菌組成與飲食息息相關,而常見的肥胖很大部分是因為飲食失衡造成,失衡的飲食也會改變腸內菌群的平衡狀態。 *肥胖引起的合併症,例如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冠狀動脈心臟病。 年長者 *老化發炎(inflammaging):老化與其相關疾病大多會有發炎的情形,而腸內菌群失衡也與此有關。 *免疫老化(Immunosenescence):這是一種免疫系統逐漸退化的過程,也是造成年長者免疫功能退化的原因之一。 *老化相關的合併症,例如呼吸與腎臟疾病、高血壓、糖尿病。 從上述的危險因子,有沒有發現裡面有幾樣共同的項目,其中也包含了「腸道菌群失衡」!也因為這樣,從腸道微生物的組成為目標的飲食營養策略,或許能用來預防,或是緩解COVID-19症狀的方法。 腸道菌群與營養素的作用 圍繞在這個主題的營養素有植物多酚、益生菌、維生素D、Omega-3脂肪酸,而這些營養素不僅容易應用在容易受到感染的人,也就是前面提到,有代謝合併症與身體較虛弱的年長者,當然,一般人群也應該這麼吃。就目前的研究所之,這些成分可能發揮的作用如下: 益生菌 *減少呼吸器相關肺炎的發生率。 *生成對抗病毒的代謝物,透過血液循環與淋巴系統發揮作用。 *調節免疫,對抗呼吸道流感病毒。 多酚 *能與病毒外殼的棘蛋白結合,抑制SARS-CoV2活性。 *增加ACE2表現,避免疾病變得更嚴重,並且抑制ACE表現。 *抑制冠狀病毒的特定蛋白質酵素,抑制病毒的複製。 *間接證據指出,多酚能在腸道與身體其他部位發揮抗發炎與抗氧化的作用。 維生素D *作用在免疫細胞上,調節呼吸道對康病毒的免疫反應。 *改善SARS-CoV2感染引起相關症狀的嚴重程度。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結合瑞德西偉,有減少病毒複製的可能。 *改善疾病嚴重程度,因為病毒感染引起症狀與急性發炎的嚴重程度。 *葡萄糖調節活化。 *抗凝血的活性。 打造好腸道菌群的飲食建議 至此,我們已經知道益生菌、多酚、維生素D、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可能幫助我們對抗病毒,但在日常生活中,要吃吃哪些東西,才能吃到它們呢? 益生菌 *發酵乳製品:優格、起司、優酪乳。 *發酵食品:味噌、豆腐乳、韓式泡菜等。 *保健食品:益生菌補充品(粉包、膠囊、錠劑等補充品形式)。 除了補充菌,幫助好菌生長的膳食纖維也要跟著一起吃,而這有一部分可以跟著下個項目一起實現。 多酚 *各種蔬菜與水果(同時補充膳食纖維)。 *初榨橄欖油。 *綠茶、烏龍茶、紅茶等各種茶。 *香辛料。 *紅酒。 *全穀類。 維生素D *富含油脂的魚,像是鮭魚、鮪魚、鯖魚、鰻魚等。 *動物的肝臟、起司,和蛋黃能提供一些維生素D。 *經紫外線照射後的菇類。 *營養強化過的食品,例如早餐麥片。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 *富含油脂的魚,例如鮭魚、土魠魚、鰻魚等。 *亞麻仁油、紫蘇籽油、印加果油、奇牙籽油。 (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

膝蓋內側痛未必是關節退化 鵝掌肌腱炎讓你軟腳

膝蓋內側痛未必是關節退化 鵝掌肌腱炎讓你軟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喜愛運動、年約40歲的男子,最近總覺得膝蓋內側疼痛,擔心是不是提早罹患了退化性關節炎,就診後發現是鵝掌肌腱炎。膝蓋關節由骨頭、韌帶、肌腱等串連而成,若出現疼痛,應就醫對症下藥,改善不適。常見於單車騎士及路跑選手部立南投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蘇煜華指出,鵝掌肌腱炎是內側膝關節疼痛的原因之一,鵝掌肌不是一條單一肌肉,是由三條肌肉的遠端肌腱所構成,分別為縫匠肌、股薄肌和半腱肌,此三者的遠端肌腱最後會共同匯集,附著在脛骨平台內下側。鵝掌肌腱炎常見於路跑選手及自行車車友,因為膝關節彎屈次數過多加上小腿向內旋轉次數過多,這兩種因素會導致鵝足肌腱過度使用,促使鵝掌肌腱下的滑囊發炎。部分患者睡覺平躺膝蓋伸直也會痛蘇煜華表示,內側膝痛是最主要的臨床症狀,特別是當久坐或久蹲後,要站起來時會瞬間發生疼痛,站起來走一段時間疼痛會減緩或消失。膝關節無力甚至有時會有軟腳之感覺。膝蓋內側局部腫脹,因為嚴重疼痛造成膝關節活動角度受限。而上下樓梯也容易引起疼痛,通常下樓梯比上樓梯痛,部分患者晚上睡覺平躺膝蓋伸直時也會痛。建議患者在急性發炎期(局部紅腫熱痛)冰敷及適時休息,醫師可能會開立口服非類固醇鎮痛消炎藥,並安排物理治療,例如超音波、雷射、TENS等,也可能視狀況局部注射類固醇、增生注射療法,當上述治療效果有限時,則可考慮震波治療或高濃度血小板注射治療。

5分鐘1人罹多發性硬化症 馬桶女孩憂染疫恐惡化

5分鐘1人罹多發性硬化症 馬桶女孩憂染疫恐惡化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馬桶女孩」姜藥師國三騎單車時,左腳卡在車鍊中卻毫無感覺,後來左腳走路顛簸無力、右腳則偶爾失去觸覺,在18歲時確診多發性硬化症,因長期使用免疫調節藥物控制病症,近期新冠疫情升溫,她一方面擔憂染疫,另一方面又擔心疫苗引發的免疫反應與原有藥物牴觸,而猶豫是否接種。醫師表示,患者可施打疫苗,但盡量安排於免疫藥物施打的間隔區間內,關於接種時間,可與醫師討論。免疫治療勿隨意停藥 可於醫師建議下接種疫苗台灣神經學學會理事長胡朝榮醫師表示,全球有280萬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平均每5分鐘,就有1人確診,女性罹患機率是男性的兩倍,好發於20至40歲。部分嚴重患者出現認知障礙、失能,導致無法正常就學、失去工作,社交生活也被迫改變。台灣神經學學會秘書長鄔定宇醫師指出,據健保資料統計,台灣多發性硬化症患者呈現增加趨勢,從20年前的500人,至今已通報超過2000人。多發性硬化症的成因尚不明確,患者會產生自體抗體攻擊髓鞘,導致發炎的過程在腦及脊髓引起不同的神經學障礙,民眾若忽然出現麻痺、肢體無力、步態不穩、暈眩、視力受損、大小便機能失調等症狀,建議至神經科就診,做進一步診斷。成大醫院神經部醫師孫苑庭指出,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多發性硬化症病患染疫比例與一般人相當,染疫後重症率不會更高,僅少數使用特定免疫治療的病患,重症率可能略高於一般人,但多數免疫治療不會增加重症及死亡率。反倒是年紀較大、神經學缺損較嚴重,已不使用免疫治療的患者,發生重症及死亡風險高於免疫治療患者的兩倍,患者不需過於擔心免疫治療會增加染疫風險,越是高風險的病患,越應該考慮接種疫苗,並呼籲患者切勿隨意停藥,以免身陷於更高的風險。年輕病友遭受異樣眼光 盼社會給予支持姜藥師笑稱自己為馬桶女孩,因經常需至廁所報到,外出曾因店家不願意借廁所而感到氣餒,「多發性硬化症發作時,連基本動作都做不好,也擔心別人異樣眼光,需要極大的心理調適。她就像住在我身體裡的小女孩,時不時發脾氣,我只期望她乖乖聽話,讓我們和平共處走下去。」鄔定宇指出,神經學障礙的症狀讓他們很常被大眾誤解,需要更多來自家人、醫療系統與社會的支持。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