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便利!健保事前審查 上網可查進度

便利!健保事前審查 上網可查進度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通常民眾使用健保,多是先由醫療院所提供服務,事後再向健保署申請費用,但有些例外是需要先進行審查,待資格符合後才能由健保給付,為了讓民眾更方便瞭解全民健康保險事前審查案件的進度,即日起,可以透過「自然人憑證」到網站查詢、就能得到最新結果。健保事前審查 可由讀卡機和自然人憑證 網路查詢進度為了規範醫療合理使用,有部分藥品、醫療器材或手術會規定必需先經事前審查核准後,才能由健保給付,如特殊人工水晶體、骨髓移植、各種癌症標靶藥物、人工髖關節、膝關節等,因此若屬於這類案例,主治醫師會向病患說明後、由醫院向健保署提出事前申請,而健保署會請相關專科的醫藥專家對資料進行審核。因此民眾若使用需經「事前審查」同意的項目,或許會想瞭解審查進度,為了讓民眾更便利取得相關資訊,即日起可在健保署全球資訊網首頁,利用讀卡機和「自然人憑證」查詢審查案件送審或審核的進度,提供更便民的服務。事前審查依規定需在2周內核定 平均審核天數約4天健保署統計101年「事前審查」的資料顯示,個案的審查天數平均在3.89((藥品4.47天、支付標準4.00天、特材3.49天),除非申請資料不全被退件,或原先核定結果不同意、醫療院所補件再提出申請等原因,可能會使得審核天數延長;依據「全民健康保險醫療費用申報與核付及醫療服務審查辦法」規定,健保署也應在受理保險醫事服務機構送達申報文件的2週內完成核定。

大腸有瘜肉就該切除 放著數十年不管小心變大腸癌!

大腸有瘜肉就該切除 放著數十年不管小心變大腸癌!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現代人因飲食習慣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導致身體出現毛病卻不自知,而根據澄清醫院中港院區所做的統計顯示,今年上半年,共有兩百餘位的民眾,前往做無痛大腸內視鏡檢查,竟發現有出過半數以上的民眾,大腸都被發現有長瘜肉的狀況,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瘜肉如放著不管,很有可能會在數十年後,轉變成大腸癌!大腸瘜肉放著不管 數十年後可能變成大腸癌根據澄清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統計今年1月至6月期間,接受無痛大腸內視鏡檢查者共有268人,男性169人,女性99人,平均年齡為49歲,檢查結果:有瘜肉者為155人,佔57%,男女性的比例為66%及42%,其中一人已轉成大腸癌。對此,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胃腸肝膽科主任辛政憲指出,辛政憲主任表示,大部分的瘜肉是沒有症狀的,偶爾會有腹痛、腹瀉、便血、便秘等。根據臨床醫學統計,瘜肉是大腸癌的危險因子,有可能在10-15年會轉變成癌症,尤其患有家族性大腸瘜肉症者,其子女約有一半機會被遺傳。所以辛政憲指出,大腸癌高危險族群,應透過大腸鏡檢常,如果能讓受檢者減少甚至完全無痛的感覺,一定能做得更深入,甚至做到全大腸的檢查,因檢查得較完整,比較不會疏漏。除了發現已罹患大腸癌需專科醫師手術治療外,一般的大腸瘜肉都可以在內視鏡檢查時一併切除,不需住院。切除後每年追蹤一次,連續兩年均正常,就可調整2至3年才檢查一次。

老人多運動!要動也要動得正確

老人多運動!要動也要動得正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為提倡老人也要愛運動,臺北市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結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學院專業團隊,透過高齡者8項功能性體適能檢測及設計印製「銀髮族.愛運動手冊」,期望藉由手冊宣導,讓高齡者有正確的運動認知,了解個人的健康狀況與體能差異,在「安全」與「正確」的原則下,強化自我的健康體能活動。九成老人說有運動 實質上有動但沒真正動到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陳少卿主任表示,依國民健康署老人生活調查顯示,有近四成的老人沒有從事運動,另外,調查大同區長青健康活力站學員的運動習慣,9成以上學員認為自己已有運動的習慣跟能力,但實際評估後,有76.2%學員選擇的運動強度偏低,且未能達到維持健康體適能或者減緩因老化所造成的肌力、心肺耐力等退化程度的建議運動量。而「銀髮族.愛運動手冊」集結目前高齡者運動科學實證的相關資訊與建議,並融入社區鄰里環境與運動設施,內容包括,「高齡者運動知識」如運動的好處、正確認知、安全、基本型態及運動原則。「實用資訊」如運動裝備、推薦運動種類、社區運動去處、運動處方建議及功能性體適能測驗等。透過淺顯易懂的說明與豐富的插圖,幫助高齡者調整運動型態。如有需要的民眾,可到大同區健康服務中心網站下載。

病情關鍵 「治療飲食」配合很重要

病情關鍵 「治療飲食」配合很重要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位65歲糖尿病住院病人,因病情需要,醫師為其照會營養師,營養師會診時,就患者的病情狀況,強烈建議其訂醫院提供的「治療飲食」以有效控制病情,但病人擔心醫院伙食吃不習慣,選擇自己準備伙食而不訂醫院治療飲食,造成血糖忽高忽低難以控制。  民眾一定也要知道「吃」這件事在生病復原期間是那麼重要!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營養室主任歐陽鍾美營養師表示,患有慢性疾病的病友,住院期間的營養對病情而言是重要的關鍵。根據研究,良好的營養基礎,可降低感染率、減少住院天數,換句話說,良好的營養可以讓病好得快。攝食不當 恐影響病情一般而言,依疾病程度的不同,每個人所需的飲食和營養也不同,住院期間醫生會依病情狀況給予不同的飲食處方,並建議病患訂餐,如糖尿病飲食、低蛋白飲食、低油飲食、低渣飲食等,但病患或家屬往往擔心醫院伙食吃不習慣,而選擇不訂餐,自己準備伙食,因此造成攝食不當,影響病情和延長住院天數等問題。醫院的飲食種類很多,雖然不能完全滿足個人的喜好,但住院病人必需視「飲食」為「治療」的一部份,配合醫囑選擇治療餐食。醫院伙食不但有營養師為食品衛生安全把關,同時簡便、可節省家人備餐時間,也可藉在住院期間的學習,作為未來回家後,自己在家裡製作治療餐食之參考。

台中地檢花百萬 拯救百名吸K少年

台中地檢花百萬 拯救百名吸K少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校園毒品氾濫,吸食者年齡不斷下降,為了拉回迷途中的青少年,今日上午台中市政府衛生局和台中地方法院檢察署舉辦「新high革命 護苗戒K行動」,由地檢署補助300萬幫助青少年戒癮治療,希望能幫助150位未成年者成功戒除毒癮,回到人生常軌。保護幼苗!免費幫助未成年者戒毒 為了協助青少年戒K、遠離毒品誘惑,臺中市副市長蔡炳坤、臺中地方法院檢察署檢察長楊秀美及主任檢察官王捷拓、和市府相關局共同參與護苗戒K行動,希望透過地檢署補助的300萬元,能讓150位青少年免費前往中國、中山、榮總和童綜合等4家醫院進行K他命戒癮治療,讓國家未來的幼苗能免於毒害,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台中市政府警察局統計顯示,今年5-6月護苗專案中,總共查獲266人,其中未成年學生和青少年有52人,檢驗結果發現有27人施用K他命,占52%的比例,且施打地點集中在KTV、PUB、旅館等聚會場所,因此希望透過護苗戒K行動,能幫助更多沉淪在毒品誘惑中的少年,讓他們逃離毒魔的手掌心。吸毒危害大 勿讓人生被毒品控制K他命會對大腦產生危害,容易反應遲鈍、注意力下降,甚至導致膀胱纖維化、使容量變小引發頻尿症狀,嚴重者需長期倚賴導尿管或包尿布;毒癮危害身心靈、也讓無數家庭因而破碎,為了幫助民眾戒毒亦可撥打專線0800-770-885,全天候24小時幫助大家遠離毒害。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局長黃美娜也表示,依「毒品危害防制條例」規定,K他命屬於三級毒品,無正當理由持有或施用第三、四級毒品者,可處新臺幣1-5萬元不等的罰鍰,且應接受4-8小時毒品危害講習。

男老師染愛滋報復心態散布愛滋十人中標 重判十三年!

男老師染愛滋報復心態散布愛滋十人中標 重判十三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名星學校愛滋男老師,過去以報復的心態,利用毒品誘拐男同志進行雜交,散布愛滋病毒給他人一事,引起社會譁然,而今由台北地方法院審理後,重判男老師有期徒刑十三年,全案可上訴。男老師染愛滋 散布愛滋重判十三年這名馮姓男老師,檢方指出,他於民國100年2月11日遭驗出感染愛滋病,因此心生怨恨,在網路交友聊天室當中刊登性交訊息,並且以毒品誘惑網友,刻意發生不安全性行為,把愛滋病傳染給他人,而全案總共有十一人受害,其中十人已是愛滋病帶原者。而台北地院開庭,馮男則稱是非故意把愛滋傳染給他人,但法官則認定,他除與男網友發生非安全性行為之外,還提供毒品給其他十四名男同志使用,因此判定他是故意散布愛滋病毒,重判十三年有期徒刑,但馮男律師則指稱,被告並非蓄意傳染愛滋病毒,所以會再提起上訴。

男童眼紅腫 竟是5隻陰蝨在作怪!

男童眼紅腫 竟是5隻陰蝨在作怪!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1歲半的戴姓幼童,右眼發癢紅腫,經童綜合醫院眼科檢查,才發現是眼睫毛上有陰蝨寄生,將蝨子清除乾淨後一周,眼睛就完全恢復原本健康。童綜合醫院眼科陳沛仁主任看診時,發現男童右眼根部的皮屑既多也黏得異常的緊,但因小朋友太小不能配合,在沒辦法直接使用細隙燈檢查的情況下,就請父母協助將小朋友固定在診間床上,用細小的睫毛鑷子將睫毛及眼瞼上的皮屑物取下,約花了10多分鐘才清理乾淨。陳沛仁主任仔細一看,在紗布上的皮屑和一起被拔下的眼睫毛還會動,且似乎有蝨蟲的身形,經病理科檢查後,確定這些異物為陰蝨,數量共為5隻。感染陰蝨 慎應防相互傳染陳沛仁主任表示,陰蝨以吸取人體血液為生,當叮咬皮膚時,它的唾液會造成人體過敏反應。通常眼睫毛上有陰蝨附著時,使用細隙燈檢查不難發現,但因幼童無法配合,不易在第一時間發現有蟲,所以常會被誤認為是眼瞼炎。陳沛仁主任呼籲,陰蝨感染的主要來源是性接觸,其他來源包含間接接觸或使用了衛生較差、清潔不夠乾淨的毛巾、床單等;若家中有人感染陰蝨,應請家人一同檢查,預防相互傳染。治療方式除了將蝨蟲與蟲卵從寄生處取出,還可採用抹藥或吃藥來殺蟲,但塗抹的殺蟲藥膏不宜抹在眼睫毛上。若初步治療後,回診時仍有蝨蟲或蟲卵,就須考慮將眼睫毛全部剪除。

安全性行為 全面預防愛滋

安全性行為 全面預防愛滋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因媒體刊載「主辦雜交趴 愛滋男師被判13年」的報導,疾病管制署再次呼籲安全性行為的重要並表示,此案純屬個人行為,感染愛滋病毒者不應與他人發生危險性行為、以免觸法,並希望社會大眾不要因少數個案的錯誤行為,而將感染者污名化。愛滋帶原者不應蓄意傳染病毒 以免觸法根據《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第21條》規定,明知自己感染愛滋而與他人發生危險性行為,導致他人感染者,將處以5-12年有期徒刑,明知故犯未遂者等同罰之;因此疾管署呼籲愛滋感染者應做到「傳染到我為止」,發生性行為時務必全程正確使用保險套,更不該將愛滋病毒傳染他人。民眾進行性行為時,必須懂得保護自己,不因性行為對象的身分、職業而忽略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和性交史不明者發生關係時,也要拒絕無套性行為,全程使用保險套才能免於愛滋,保護自己和他人。愛滋患者增多 拒絕性愛趴、多重性伴侶、性史雜亂者疾病署統計資料顯示,截至今年7月底,國內感染愛滋人數大約2萬6千人,民眾不應輕忽愛滋疫情,其中15-24歲年輕族群感染愛滋者,相較去年同時間人數增加6%,有明顯增多的趨勢。因此疾管署提醒國人避免參加轟趴、性派對、不要有多重性伴侶等危險性行為;保護自己、不跟性交史不明者發生親密關係;性行為過程中全程使用保險套,才能愛己及人,有效預防感染愛滋。

樂閱讀/破壞肌膚美麗的殺手食物

樂閱讀/破壞肌膚美麗的殺手食物

生活中有很多會破壞皮膚健康的殺手食物,最常見的就是夜市小吃,而且愈受人喜愛的美食,愈常是不ok的殺手級食物。例如鹽酥雞、蚵仔麵線都是高鈉食物,很容易造成水腫;滷味的滷汁也太鹹,而且會加一些高膽固醇的內臟類的食材;而肉圓裡頭的絞肉油脂也特別多……。基本上,烤的、炸的和重覆加熱的食物都要少吃。另外很多人愛吃的爆米花,也是不ok的零食,雖然玉米是很好的食物,但是經過高溫高壓加工,玉米的性質會改變,很容易吃進一些化合物和毒素。而皮膚已經出狀況的人,有些食物會讓問題更嚴重,例如辣椒、芥末、胡椒,以及鴨肉、鵝肉、筍子,這些都屬於 「發物」 ,如果皮膚不好,一吃就很容易冒痘痘。芋頭對皮膚也不大好。• 精彩內容試聽:http://www.聲活工坊.com/a021020304/#a021020304_56(本文作者/彭溫雅)(摘自/聽出美麗新人生 吃對食物變身凍齡美人(全套4CD)/聲活工坊出版)

樂閱讀/情緒和感覺都是保護我們健康的衛兵

樂閱讀/情緒和感覺都是保護我們健康的衛兵

我們的心理情緒與生理的感覺,都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它們是介於我們內在環境與外在環境之間,用於偵測我們內、外在環境的。它們就像在國界間城牆上守望的衛兵一樣,內部有變,或外面有人、事、物越了界,國家就要靠這些士兵通風報信。因為情緒與感覺介於內外環境間,所以,它們不但能偵測外在環境,比如小嬰兒被掐,不但屁股會痛,心裡也會生氣;它們同時也能察覺內在環境的改變,比如,人的血糖急速掉進谷底時,不但很餓,而且還會想發脾氣。生理感覺與心理情緒的任務不但相同,而且它們都同時源自於體內的神經系統。生理感覺源自於神經系統裡的感應器(sensor),這些感應器遍布全身,包括內臟。當內、外在環境給予我們刺激時──這些刺激可能是有人掐我們,或者體內脫水;身體的感應器偵察到這些刺激後,它就形成感覺,比如被掐會皮膚痛,脫水了會口渴。而我們的心理情緒,則是在邊緣腦(limbic brain)裡的杏仁體(amygdala)中產生,邊緣腦是一組位於腦中的神經組織,除了掌管我們的情緒外,它還深深地影響我們的行為和記憶。當外在環境越了我們的界限時,比如有人掐我們,我們不但會痛,而且會生氣;或者體內環境有變,如脫水時,我們除了口渴,還可能很焦躁,這個生氣和焦躁的情緒,就是產自邊緣腦中的杏仁體。這些生理與心理感受把偵察到的內、外環境,向體內通風報信,把訊息匯整到下視丘中。下視丘再把這些收集來的情況,送進大腦的意識中做分析,大腦有了這雙重資訊,才能做出明智的行為決定。下視丘也同時會把從內在環境匯整的資訊,透過腦垂體往內分泌系統送,用以調整內在環境,以達到體內平衡(homeostasis),提供人體生化運作的最佳環境,以支應外在的變化。我們可以說,就因為有心理情緒與生理感覺,我們的生理與心理環境,才有了雙重的保護。從這來看,身體感覺和心理的情緒對身體來說,其實並沒有差別,因為從生理上來說,它們都是在人體的組織結構內生成;從作用上來說,它們都是讓人了解內、外環境的衛兵,用以調節與保衛自己的生理與心理環境。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生理感覺和心理情緒都是於我們的潛意識中生成的,因為它們在體內的形成,是經由內、外環境的刺激,而非我們所能操控。這就是為什麼,接納自己的感覺與情緒,會是如此重要的一門功課。因為,如果我們不懂得接納、肯定情緒與感覺,那麼,它們就無法從潛意識進入意識中。也可以說,當我們不懂得接納情緒時,潛意識就無法作用,下視丘與神經系統間的電話就打不通,腦子接收不到這些重要訊息,不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決定。所以,當人不懂得觀察、接納自己的生理感覺時,身體有症狀,想警告我們做生活與飲食上的修正,訊息卻傳達不到我們的大腦裡。這樣的人,很多時候都要等到腫瘤全身亂竄,才知道已出大事。同樣的道理,如果人不懂得觀察、接納自己的心理情緒,外在人、事、物與我們之間的互動出了問題,情緒想警告我們做調整時,訊息也傳不到大腦裡。這樣的人,常常都要等到自己與人、事、物的關係都惡劣到快結束時,才知道已出大事。所以,我們不但不應對生理感覺與心理情緒有差別待遇,而且我們更不應該扼殺這些源自於體內的感覺。因為扼殺感覺和情緒,就像把城牆上的衛兵給殺了一樣,如此一來,就等於把我們通風報信的整個機制都關閉了。所以,如果你想擁有健康和快樂,就一定要學習聆聽自己的感覺,不只是身體的感覺,還有心理的感覺。(本文作者/賴宇凡)(摘自/身體平衡,就有好情緒!/如果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