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試管嬰兒擴大補助搶「●歲前」!首批虎年寶寶3月誕生

試管嬰兒擴大補助搶「●歲前」!首批虎年寶寶3月誕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農曆年「屬虎帶煞」的民俗傳說,往往造成虎年出生率偏低,且依照內政部統計,台灣從2020~2021連續2年死亡率超越出生率。但在2021年7月試管嬰兒擴大補助上路後,許多不孕夫妻皆把握補助機會,預計虎寶寶的誕生能提高今年生育率。試管嬰兒擴大補助,第一批虎年寶寶3月誕生根據衛福部統計,截至去年12月27日止,已有20,592對不孕夫妻已取得補助資格,而全台第一批透過補助成功懷孕的寶寶也即將在3月誕生。婦產科醫師就指出,根據過往經驗,試管嬰兒的累積活產率約落在4~5成,推算今年全台可以增8千~1萬2千位以上新生兒,全台生育率可望首次止跌,縮減出生人數和死亡人數的差距。 TFC台北婦產科診所生殖中心副院長林時羽提醒,試管嬰兒補助最高年齡上限是44歲,但高齡婦女常見卵巢衰竭、染色體異常等問題,導致取卵數少或胚胎無法順利著床,超過40歲後接受試管嬰兒療程的懷孕率僅約為10%~20%、活產率僅5%~10%。根據國際最新出版的2021年《生殖生物醫學》也指出,就算是卵子庫存量正常的女性,43歲以上使用自身卵子進行試管嬰兒療程的活產率也極低。43歲不放棄,做試管成功懷孕而林時羽也分享2名透過第一批補助,皆在43歲植入胚胎並成功懷孕,且即將誕下虎年寶寶的試管嬰兒案例。鄭小姐曾因卵泡的數量偏低,又有家族性卵巢衰竭的遺傳體質,導致每次的取卵數不多,在經過多次的集胚後,剛好在去年7月1日補助開跑當天植入2顆,1顆著床成功,順利懷上單胞胎。另一位黃小姐則是經歷多次人工授孕和試管嬰兒療程,儘管卵巢的庫存量正常,但除了有子宮肌瘤的症狀,胚胎的著床和生長發育一直不順利,再檢測後才發現是胚胎染色體異常,因此決定在第2次取卵後做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剛好檢測出一顆正常的胚胎,植入後就成功懷孕,現在準備3月迎接「虎子」誕生!林時羽表示,2名準媽咪是典型的試管嬰兒案例,一種是透過累績夠多的胚胎數量後,由母體選擇好的胚胎留下,經自然淘汰機制順利著床成功;另一種則是先進行染色體檢測,挑選出正常的胚胎才進行植入,成功懷孕。年輕時可先凍卵、35歲前做試管更好雖然做試管嬰兒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政府的補助能多少降低一般小家庭的經濟負擔,協助度過每一個治療週期。但林時羽強調,根據美國輔助生殖技術學會統計,相較延遲1~2年施術者,35歲前進入試管療程可提升近15%活產率。鼓勵難孕夫妻最重要的還是把握黃金生育年齡,年輕時可以先進行凍卵,避免日後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費用,才能完成當爸媽的願望,也能更準確掌握生育的規劃。

罹急性血癌 免驚!標靶加化療 副作用低、療效更佳

罹急性血癌 免驚!標靶加化療 副作用低、療效更佳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普遍因走路易喘、莫名出血等原因就醫,才意外確診。「雖然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惡化速度快又猛,但絕非不治之症。相反的,甚至是一種可以被治癒的癌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血液腫瘤內科蕭惠樺主任說明,雖然過去治療只有化療與骨髓移植,但透過完善的副作用管理,年輕患者都有一定治癒機會,不過年長或體弱患者較難承受高強度、高密度化療。所幸隨醫學進步,現今臨床治療邁入標靶世代,上述年長體弱患者可藉由創新標靶藥物,在降低化療強度的同時也確保良好預後。政府為了讓年長與多共病的體弱患者獲得適切治療,健保給付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有助於為患者爭取更長的存活期與更高的治癒機會。揭密消極治療原因 專家:副作用衝擊恐是主因!蕭惠樺主任說,患者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時,治療意願會因為年紀有所差異。年輕病患因為身體機能佳且對生命較有期盼,治療意願高;反觀年長族群,對於自己的身體機能較無信心,導致過度擔心副作用,常常對治療望而卻步,甚至容易因消極配合醫囑錯失黃金治療期。蕭惠樺主任分享,曾有位年長患者,因無法承受發病打擊,沒有立即回診治療,相隔數月再次出現在診間時,身體出血情況變得相當嚴重。仔細追問才發現,患者因過於恐懼化療,想藉由民俗方式「治療」疾病,豈料症狀不僅惡化,疾病控制難度更是大大提高。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助攻 老婦放心接受治療、擺脫疾病陰霾蕭惠樺主任強調,化療仍是急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主力,但是今日已經有多元標靶藥物可用,在健保給付的標靶藥物中,除了有針對FLT3基因的標靶藥以外,去(110)年亦通過給付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凡75歲以上,或18歲至75歲且同時有心臟、肺臟、肝臟等功能異常者,即符合健保給付資格。在低強度化療療程中加入可促使癌細胞凋亡的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不僅可降低副作用衝擊,治療效果更勝傳統高劑量化療,兼具療效提升確保良好生活品質。蕭惠樺主任同步分享,一名81歲婦人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後,因為擔心自己年事已高且心臟不好,原本打算放棄治療,所幸健保已給付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理解藥物可以有更佳療效與更少副作用,終於讓婦人接受治療。治療後,婦人病情很快受到控制,身體機能也逐漸恢復。治療期間切莫自行停藥 當心抗藥性發生、疾病復發蕭惠樺主任呼籲,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切勿隨意中斷。癌症治療有一定過程,治療初期大部分要住院,當療程結束且病況穩定,才能出院並定期回診。若治療中斷或返家不再持續服藥,可能引發抗藥性。鼓勵患者治療期間若發生任何不適,應主動告知醫師,切莫自行停藥,讓原本控制良好病情復發,讓將來要壓制癌細胞更困難。

春節防疫如何不失控?醫呼籲:千萬要做好「這3件事」

春節防疫如何不失控?醫呼籲:千萬要做好「這3件事」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農曆年節前夕,Omicron新型變異株威脅增加,究竟民眾要做到哪些事,才能好好過年?以下由醫師及醫學專家彙整出在春節期間,一定要落實的防疫措施,以及點出需要加強避免染疫的族群。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王復德分析目前疫情境況,他指出Omicron在歐美延燒2年,曾單日確診人次就突破百萬;自從去年年底入境台灣後,由於國內疫苗覆蓋率已達70%,因此染疫患者有7成為輕症,而約5成有喉嚨症狀,其他則為無症狀。然而根據英國統計顯示,Omicron重症及住院風險低於Delta病毒株,雖其傳染力更強、亦可望在未來成為感冒化趨勢,但症狀容易讓人忽略,仍需高度仰賴自覺。過年全民防疫,醫界共同呼籲落實「3防3擊」至於春節即將來臨,為避免疫情失控為目標,民眾除了避免非必要群聚與接觸、減少人流移動,還可透過哪些做法,守住個人的第一道防線呢?三軍總醫院副院長張峰義鼓勵大眾,採取更積極的「3防3擊」行動,避免造成突破性感染。以個人面的基本功來看,要做好最基本的防疫措施「3防」: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而以醫療面的現有武器來說,更要積極執行「3擊」:第1擊:疫苗接種疫苗仍是目前控制疫情最有效的方式,台灣仍有約2成6民眾未施打第2劑疫苗,建議符合接種條件的民眾需完全接種疫苗,以提升保護力,降低重症、住院及死亡率,特別是高風險族群更應盡快接種第3劑。第2擊:篩檢若有疑似症狀無須驚慌,可先採取篩檢動作。第3擊:治療當有不適症狀時切勿輕忽或恐慌,盡速前往鄰近醫院、診所尋求專業的協助,避免錯失關鍵治療時間。張峰義補充,新冠肺炎的病毒株仍在持續變異,在過年南北團聚時,以個人做好防疫基本功為主,不只為了自己,也避免他人感染及重症可能,才能積存更多力量,以應對年後及未來的疫情變化。12歲以下兒童未打疫苗,春節過年成染疫高危族群而針對未施打疫苗的年齡層,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邱政洵特別提醒,目前12歲以下兒童皆未施打疫苗,是最危險的族群,在過年期間所需的保護力,全靠爸媽個人與家庭共同努力,才能建立起完整保護網,而3防3擊政策,在兒童身上也完全適用。邱政洵進一步指出,台灣12歲以下兒童約200多萬名,而在新冠肺炎染疫總人口中,12歲以下佔7.9%,皆是透過家庭或學校傳染。雖目前以輕症為主、且幸無死亡個案,但染疫後仍需防範罕見的「小兒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有1~2%的死亡率。呼籲須以家庭為防疫中心,家長及周遭成人應為了保護家中12歲以下的孩童,妥善落實疫苗施打,並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注孩童健康狀況。而春節期間與小朋友的接觸,更要靠親友們的自覺,避免不必要的接觸或擁抱。疫苗要追加第4劑?落實基本功,才是全民防護關鍵對於民眾關心疫苗是否應追打第4劑?社團法人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陳宜君回應,由於疫苗施打的背後成因複雜,牽涉到副作用、效果,以及部分民眾因體質關係不適合施打疫苗,但仍不能放棄少數人的健康權利,也不能過度依賴疫苗。「全民確實認知風險,才有能力改變現狀。」陳宜君呼籲,最重要的是落實個人防疫基本功,「雖不容易,但我們做得到。」面對Omicron來襲,究竟該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陳宜君指出,清零是目標,但目前我們必須接受Omicron趨向流感化或感冒化,並與之共存,就有如當初全球積極防疫至今的H1N1一樣。她強調,相較於歐洲部分國家採用的「非精準式防疫措施」如:關閉學校、賣場、大眾運輸等。台灣政策是屬於鎖定個人的「精準防疫措施」,並沒有太多行動限制,這是台灣的優勢,但要靠每個人持續落實。鼓勵全民盡自己力量拉起全民防護網,才能維護醫療體系同時匯聚醫療能量,讓每個人都能安心過好年。王復德與張峰義最後共同補充,身為醫師,自己過年期間不是待在家就是待在醫院,但仍提醒民眾在春節時家庭出遊,可盡量避免前往人潮擁擠的地方,避免亂摸亂碰,亦要隨時清潔消毒手部。全民的共同目標是避免年後疫情擴大、失去控制為目標,才能讓大家更快能回復正常生活。

想到「春節社交」就焦慮⋯醫建議:其實可以「這麼做」

想到「春節社交」就焦慮⋯醫建議:其實可以「這麼做」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新冠肺炎變異株Omicron進入社區感染,在春節年假前再度引發疫情恐慌,這2年來不少人因新冠肺炎疫情引起焦慮、恐慌等情緒而求助於精神科醫師,隨著春節接近,這些人面對返鄉過節卻無喜悅期待,僅擔心因將面對過年聚會時被長輩逼問感情、工作等難以回應的情況,再度陷入憂鬱情緒而有的「春節症候群」。「春節社交」使精神官能症患者更易焦慮、恐慌身為家中獨子的張先生是一名焦慮症患者,他表示當年過35歲後,這10年來都在過年時被長輩詢問感情狀況,但其實他是獨身主義者,只是不能對父母和長輩明說,每年就會因此造成心理很不舒服,今年更是面對疫情夾擊春節的壓力。像這樣的有口難言,其實不只張先生一名案例。衛福部彰化醫院精神科醫師陳羿行就指出,精神官能症者或內心脆弱者,若無法面對春節社交,以疫情為由而避開年節聚會,也是一種選擇。陳羿行表示,去年中旬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社區感染,讓因憂鬱症和焦慮症等精神官能症,求助門診者急遽增加。雖主要原因還是擔心染疫而帶來的心理壓力,但也因為疫情造成家人相處時間變長,易引發摩擦,再加上社交模式改變而導致生活失序,甚至有人擔心染疫,動不動就自我頻繁進行快篩,都是焦慮的表現;而去年底至今,變異株Omicron來襲,內心脆弱或有憂鬱、焦慮症的人,又有出現恐慌症狀的趨向。對於疫情引發恐慌的精神官能症狀者,以緊張、煩躁、失眠、悲傷、作息混亂、體重下降、肩頸緊繃、頭痛、心悸等自律神經異常者偏多。陳羿行表示,通常會建議患者多運動,並多加利用視訊等工具維持社交接觸,避免封閉自我,對於症狀比較嚴重者,才會開藥以降低焦慮的情緒及減緩身體症狀。吃不下、睡不著⋯承受恐懼壓力會比一般人更久今年除了疫情影響情緒之外,隨著春節的到來,常會引發許多人的「春節症候群」困擾,尤其對於精神官能症者更甚。陳羿行說明,「春節症候群」是指過年親友聚會聯誼,被長輩逼問不想回答的問題,像是最常見的: 單身者被親友追問何時結婚 結婚者被問何時生小孩、買房子 工作薪資被拿來與親戚同儕比較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各自的困擾與問題等,都會容易造成心理不舒服,出現吃不下、睡不著、恐慌、鬱悶或焦慮等情況。陳羿行表示,「春節症候群」對一般人而言,不舒服的情緒幾天就過了,但對於精神官能症患者或心理層面比較脆弱的人,恐會持續很久,所造成的壓力一般人其實難以體會。而對於恐懼「春節症候群」的人,陳羿行建議周遭的親友或家人可給予精神支持,若還是無法紓解,最好求助專業醫師。如果仍無法以平常心面對,今年反而可以用疫情為由婉拒聚會,避開可能陷入心理壓力的實際狀況,亦是另一種處理方式。

手指酸麻又腳軟⋯9成癌友有「疲憊症」用這方法可改善

手指酸麻又腳軟⋯9成癌友有「疲憊症」用這方法可改善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47歲卵巢癌第3期的佩佩(化名),剛結束化療療程,身體孱弱疲憊不堪,連上下樓梯都沒有力氣,容易腳軟走起路來十分危險。直到開始接觸「癌友瑜珈課程」2個月訓練後,竟可以騎腳踏車、快速競走,讓她又有活著的感覺。佩佩表示,過去因為化療導致手指痠麻、僵硬的副作用,總是在起床及生活日常感到不便,一開始連簡單的瑜珈動作都做不到覺得很無力,但是堅持下來後,除了不適感漸獲得緩解與消退,身體也慢慢地恢復。9成罹癌治療病患,曾感到疲憊和低潮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國內有超過9成癌症病人曾受到「癌因性疲憊症」困擾,民眾在確診罹癌後與經歷治療期間的不適感時,容易出現低潮,影響持續治療的意願,因此如何緩解癌疲憊與癌低落是抗癌路上一大課題。而過往觀念中總認為疲憊時應該多休息、多睡覺,但研究發現,透過中低強度的瑜珈訓練可以明顯改善癌因性疲憊。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則指出,癌疲憊成因眾多,包括治療藥物、癌症本身,甚至是罹病後的心理壓力,都可能引發癌疲憊。臨床上有許多病人治療後出現疲累、心情低落,而後因為疲累而整天臥床,漸漸地連運動、吃飯都無力進行,甚至想要延期治療,影響到積極治療的動機與效果。蔡麗娟表示,「癌友瑜珈課程」是針對治療期與初癒期癌友所設計,避免癌友為上肢水腫、肌筋膜沾黏所困擾,導入能促進淋巴回流、肌筋膜放鬆等伸展的瑜珈動作,達到有效率的呼吸、適度伸展。也考量到癌友可能因治療而影響到的身體限制,乳癌患者常出現的淋巴水腫,腸胃道癌患者因開刀對腹部耐受性較差等,因此,在瑜珈體位法的設計上,以「伸展」為主,搭配能融入日常生活中的輔具,例如:居家運用牆壁與地板、搭配椅子變換容易操作的體式等。讓原本對癌友來說困難的瑜珈體位,也能輕鬆操作,提高活動力。正念減壓,結合呼吸與瑜珈伸展參與多場癌友瑜珈課程教學的瑜珈老師Mimi指出,在為癌友設計課程時,特別加入正念減壓與呼吸的練習,因癌友學員常處於高壓的情緒狀態,如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對身體狀況的焦慮,甚至是否成為別人的負擔、拖累家庭等等,因此在癌友瑜珈裡,也強化正念減壓與呼吸的練習,幫助癌友學習與生命的「不確定」共存,練習把專注力放回自己身上。其中,有高達8成5的癌友學員,在完成8週的課程後,感受到心理狀態更穩定,同時減緩癌症本身與治療造成的不適。而在百位學員中,有55%以上癌友從來沒有瑜珈經驗,有許多癌友甚至在罹癌前都沒有運動的習慣。反而是透過一系列每周1次的規律課程,從舒緩的伸展動作、導引式的呼吸練習、做為初階訓練體能的方式,進而幫助癌友逐步恢復體力。乳癌術後常見淋巴水腫症狀的癌友學員小琳表示,癌友瑜珈有助於大幅緩解淋巴水腫的不適感。79歲高齡且患有肺腺癌的病友林女士也分享,在術後曾因肺積水而出現喘與胸痛的症狀,亦透過癌友瑜珈獲得舒緩,覺得自己終於能好好呼吸了。癌症病人與家屬要面對的是長時間與疾病相處,與適應疾病在治療中所帶來的衝擊。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將持續推出癌友瑜珈專屬課程,盼能透過瑜珈的舒緩癌因性疲憊症,並協助結束療程的癌友,提高生活及睡眠品質,加速返回正常生活。

納豆腦出血開刀》腦中風常見6症狀,醫籲4口訣速判

納豆腦出血開刀》腦中風常見6症狀,醫籲4口訣速判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近日知名藝人納豆因「腦出血」緊急就醫診治,引起各界關心與震驚,神經內科醫師就指出,按新聞報導現況所述,納豆事先感到突發性頭痛劇烈,送醫檢查後發現腦壓過高,並合併有出血症狀,皆屬「腦中風」表現。血管破裂恐腦損,2成患者腦中風有「出血」澄清醫院神經內科醫師葉守正表示,臨床研究發現,有近高達8成患者,屬缺血性腦中風,另外近2成患者,則為納豆所屬的「出血性中風」病況,是因其腦部供血的血管破裂,造成腦部損傷。葉守正指出,據統計台灣平均每17分鐘,就有一人出現腦中風,主因多為腦部血管破裂或血流受阻,造成腦部缺氧、缺血與神經性缺損,促發暫時性或永久性腦功能異常。醫治腦中風患者時,傾向以優先保護尚未受影響的腦細胞,避免壞死,並積極預防下次中風。判斷腦中風需牢記4口訣若當有輕微或類中風前兆時,如突發性出現頭痛、頭暈、想吐、視力模糊、步態不穩、手腳發麻無力等症狀,千萬不可掉以輕心。葉守正特別提醒,想解除「腦中風」不定時炸彈,須牢記評估腦中風最重要的「臨、微、不、亂」4字口訣:「臨」時手腳軟:請患者雙手平舉,觀察其中一隻手是否會無力而垂下來或無法舉起。「微」笑也困難:請患者微笑或是觀察患者面部表情,兩邊臉部表情是否對稱。講話「不」清楚:請患者讀一句話、觀察是否清晰且完整。別「亂」快送醫:當出現上述任一症狀,要明確記下發作時間,立刻撥打119送醫急救。葉守正呼籲民眾,應定期做預防性腦血管檢查,可藉由腦部核磁共振攝影、頸動脈超音波,或是電腦斷層腦血管攝影等檢查,皆可評估自身是否為腦中風的潛在風險對象。除了定期健康檢查,若有肥胖、有菸酒癮、心臟疾病者,屬高風險族群,需更加謹慎。此外葉守正也建議,特別是40歲以上民眾,有中風家族史,更於日常生活更要做好三高控制,將血壓、血糖、血脂控制好,才能解除「腦中風」這顆不定時炸彈。

蒜頭怎麼保存?營養師曝1狀況建議「凍蒜」取代冷藏

蒜頭怎麼保存?營養師曝1狀況建議「凍蒜」取代冷藏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每逢選舉一到,台上台下就常常一齊喊聲「凍蒜!凍蒜!」除了競選時的慣用語彙,即將到來的春節年菜也少不了蒜頭,而你知道蒜頭的保存方法是「真的可以凍」的嗎? 在廚房料理中,蒜頭可說是去腥、提味、爆香的絕佳營養辛香料,在營養諮詢門診,民眾也常常會詢問:「蒜頭保存方法,是冷凍、冷藏,還是常溫比較好呢?」澄清醫院中港分院營養課課長賴淑娥就提醒,其實保存蒜頭的方法不只1種,但主要還是會依照「食用頻率」,來選擇適合的保存方式。 保存蒜頭小妙招,食用頻率很重要 賴淑娥表示,對於維持蒜頭營養與新鮮度,坊間有許多不同的方法,可略分為4大派:放風派、密封派、冷藏派與冷凍派。 放風派:有民眾習慣將買回來的蒜頭用透氣的網袋吊掛陽台通風,讓陽光保持蒜頭不受潮。 密封派:用紙巾包覆蒜頭,吸收多餘濕氣,裝進密封袋或密封罐。 冷藏派、冷凍派:裝入保鮮盒直接放入冰箱,以冷藏或冷凍加以保鮮。 上述4種方式皆是延長保存蒜頭的可行方法。不過若精確來說,從食用蒜頭的頻率調整保存方式,則更能發揮蒜頭的營養價值。 天天都會用到蒜頭:建議使用冷藏,便於烹煮與調味。   若1~2週才會使用蒜頭:則不建議以冷藏方式保存,因冰箱內的濕氣,很容易讓蒜頭發芽,不利維持原狀,可改以蒜瓣冷凍的方式來封存鮮度。   若1個月以上才會使用蒜頭:建議買回的大蒜,保持蒂頭與外皮的完整,置於通風、陰涼且乾燥的環境,蒜頭都可維持到半年的新鮮度。 蒜頭好處多,食蒜不宜多 根據研究指出,大蒜含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包含醣類、蛋白質、維生素B1、B2、鈣、磷、鐵等礦物質,以及30多種蒜氨酸、蒜酶轉為「蒜素」為主的硫化合物,就有保健功效,若以生食方式攝取,能獲取最多的營養素。一般成年人,每天攝取量約為2至3瓣,約拇指大小的蒜量就足夠了。 賴淑娥特別提醒,蒜頭中的蒜素,對腸胃有刺激作用,若有胃潰瘍、凝血功能疾病、服用抗凝血劑患者,甚至是動手術的病患,建議避免生吃或過量食用。再過不久即將過農曆新年,過年在廚房準備年菜時,民眾也能善加利用保存良好的新鮮蒜頭,讓美食營養更加分。

乳房「摸到硬塊」別緊張!是否生病先看在「哪個週期」

乳房「摸到硬塊」別緊張!是否生病先看在「哪個週期」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年齡改變,人體的每個部位都會出現各種變化。如果有天你突然間注意到這些變化,都會忍不住懷疑:「這樣是正常的嗎?」或「別人也都會這樣嗎?」確實,身體哪些狀況是屬於正常的改變,哪些狀況可能是疾病的徵兆,絕對是需要注意和了解的,今天就來看看一個很容易因為荷爾蒙變化就呈現不同樣貌的器官——乳房。乳房在「不同生理週期」的正常變化從胎兒時期,乳房已經開始發育了,因此小女嬰出生時已有乳頭與乳管的雛型。不過主要的變化還是從青春期開始,就從青春期開始談起吧。青春期青春期時,卵巢會製作、分泌雌激素,因此乳房處的結締組織開始聚集脂肪,乳管開始生長,乳腺乳小葉也會增生,整個乳房的體積變大,乳房皮膚可能因此出現生長紋路。許多女性會發現自己乳房的變化,與月經週期在哪個時間點最有關係。於週期的前半個月,卵巢分泌雌激素,進而刺激乳管的生長;到了排卵期後,荷爾蒙變成黃體激素接管,這時會刺激乳腺生長,因此常常月經快來之前,許多女性會覺得乳房腫脹,甚至有疼痛、痠痠的感覺,整體觸感也比較硬。可以想成這段時間乳腺是為了可能的懷孕做準備,因此繼續成長,等月經來了,等於沒有懷孕,乳房就會被打回原形,不再那麼腫、那麼脹。年輕的時候自我檢查乳房會覺得好像到處都有一顆一顆,尤其在月經快來時檢查,會發現乳房到處好像都有點硬硬的,像摸過鵝卵石步道的感覺,然而等到月經過去,這種硬感就能稍微改善。如果摸到硬塊感,最好還是找醫師檢查確認是否為正常,抑或是常見的乳房囊腫與纖維腺瘤。懷孕在過去沒有確實驗孕工具之前,一位婦女的乳房脹痛,就很可能是懷孕之後的第一個徵兆!所以,懷孕會對乳房帶來極大的改變,這是黃體激素持續刺激的結果,讓乳腺、乳管不斷增生。同時,乳頭、乳暈等深色區會先變得腫脹,顏色變得比較深,這是因為小嬰孩的視力極差,在演化中媽媽需要為了哺乳做準備,因此乳頭乳暈的顏色會繼續變深,讓小嬰孩更好找到。接下來繼續是整個乳房都脹,同時乳管和乳腺都在成長,大概到懷孕20到24周之間,乳房開始會製作乳汁。整個懷孕過程女性會需要換內衣2次到3次,罩杯會升級1到2個罩杯。許多專家認為,一位女性要等到懷孕、哺乳過之後,乳房這個器官才算是成熟了。當經歷懷孕、哺乳後,女性罹患乳癌的機率會比從未生育的女性來得低。哺乳生產後的30~40小時之間,體內黃體激素下降,乳房開始大量製作乳汁。因此到了產後50~72小時,產婦就會開始感到乳房脹痛,需要開始按摩乳房、擠出乳汁。兩側腋下在開始產後哺乳時也可能更為腫脹。當女性刺激乳房哺乳時,也可以刺激子宮收縮,並恢復子宮張力,對產後恢復是有好處的。同時母乳能幫助嬰兒建立免疫系統,延後遺傳性過敏疾病發作時間,降低後天性過敏疾病發作機會,整體來說小孩生病的機會較少、時間也較短。然而,餵母奶並不是天生就會的事情,有許多技巧需要後天學習。當乳汁排出不順利,蓄積於乳房內,就可能讓媽媽出現局部的紅、腫、熱、痛,進而有乳腺炎、乳房膿瘍等問題。退奶退奶後,絕大部分的女性會發現:「乳房變小了!」哺乳後乳房會變多小,這與基因、原本體重或BMI、和年紀等都有關。尤其當女性懷孕愈多次、哺餵時間愈長,乳房的外觀也會變化愈多。想要減少乳房外觀的變化,首先記得千萬不要抽菸,畢竟菸害對結締組織與皮膚都有很大傷害;另外,運動會有部分幫助,雖然運動無法直接養大乳房的乳腺組織或乳管組織,但對乳房內的纖維結締組織「乳房懸韌帶」(Cooper’s Ligaments)是有好處的,乳房懸韌帶與胸部肌群相連,對乳房固定和支持的作用更強,站立時乳房較不下垂。因此建議可以練練胸推、伏地挺身、微蹲展翅等動作。最後,如果還是對退奶後的乳房外觀很不滿意,醫美隆胸手術也是一個選項。更年期從35歲之後,乳腺開始萎縮。到了45歲到50出頭的時候,女性接近到更年期,雌激素和黃體激素的濃度更有明顯變化,尤其雌激素的濃度快速下降,帶來很多更年期的症狀。乳房裡的結締組織會缺水,不再有彈性。乳房裡包含結締組織、腺體組織、和脂肪組織的質量都下降,整體的體積可能會小了一個罩杯,雙峰之間的距離拉大(外擴)。而且當乳房組織弱化後,已經被撐大的皮膚就會受重力影響,外觀上不僅縮小也會下垂,乳頭也可能往下。這時候若女性自我檢查乳房,由於乳房的組織萎縮,不會再容易有到處一塊塊硬硬的感覺,因此,如果有摸到硬塊,務必要到診所、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乳房出現以下症狀,務必要就醫檢驗有幾個狀況最可能代表乳房出問題,請不要把以下狀況當成正常,最好盡快就醫讓醫師診治: 在乳房或腋下摸到新的硬塊感 乳頭出現分泌物,尤其是單側乳房出現血樣或水狀的分泌物 乳頭凹陷 乳房皮膚某一處突然凹下去 乳房某處變得紅腫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年節小心!失智長輩走失高峰期,家屬必學3大照護技巧

年節小心!失智長輩走失高峰期,家屬必學3大照護技巧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農曆春節即將來臨,你期待與家人團聚的時光嗎?然而在有失智症長輩的家庭中,家屬需要更多耐心與技巧來陪伴。由於原有生活模式改變,環境刺激增加,加上疫情的影響,失智者可能容易發脾氣或混亂,甚至發生意外,令家屬心情受到影響。台灣失智症協會建議家屬,在過年前可預先安排活動與照顧人手,並做好防走失準備,只要掌握和失智者相處的技巧,就可以平安過好年,享受家人難得的相聚時光。照護失智者最佳方法:包容失序行為、轉移注意力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者因認知功能障礙以致對環境改變的調適比一般人弱,因此,可以預期會產生使家屬困擾的行為和反應。家屬及親人可常常相互提醒,體諒失智者是生病了,包容失智者的脫序行為,千萬不要糾正或爭辯,多順著失智者、了解他們的需求、多多鼓勵讚美他,以活動或美食轉移注意力,才能化險為夷。徐文俊提醒,一般民眾趁著年節時回家時,也可觀察親人是否出現失智症早期徵兆。例如,親人原本能料理一桌豐盛的年夜飯,現在卻變得困難重重;爺爺過去寫得一手好書法,現在卻不知如何下筆;奶奶也可能出現懷疑東西被偷等以往未曾出現之言行。若發現家人出現失智症的早期徵兆,可摘要記錄並至神經科、精神科之記憶門診或失智症門診就醫,或尋求各地失智症共照中心之協助。及早確診並控制疾病症狀,才能減輕照顧負擔。失智症家屬掌握「3大照護技巧」平安過好年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家屬返鄉過節、照護失智症親人時,可掌握以下技巧:1. 預先安排好過年期間的活動:邀請返家過年的家人輪流陪伴失智者。與失智者一同散步、打麻將、唱卡拉OK、下棋、寫春聯、包紅包、準備年菜等。2. 主動自我介紹:失智者過年時回到老家或見到熟悉的親人可能會很開心,但也可能出現不認得親人,這時親友應主動向失智者自我介紹,避免用猜猜我是誰的方式來「考」失智者。3. 家屬事先溝通,共同協助留意:主要照顧者則可事先和親人溝通,幫助親人了解失智者目前狀態,並協助隨時留意失智者的情緒反應,當失智者出現不安情緒時,減少人及環境刺激,安排安靜及舒適空間,讓熟悉的照顧者來安撫其情緒,讓失智者做喜歡的活動以轉移注意力。湯麗玉提醒,年節期間是失智者走失的高峰,且在寒冬中走失,意外風險更高。因此帶失智長輩外出時,安排2位以上家人陪同長者,相互支援以降低走失風險,避免讓失智者單獨一人等候或行動。也建議出門前先拍下當日失智者照片,並在其衣服及背包放置聯絡資料,以利走失協尋之用,亦可準備緊急連絡卡、愛心布標、愛的手鍊、衛星定位器等預防走失工具。才能安心與家人團聚、陪伴失智者過年,有效預防意外發生。

變胖多毛、月經慢⋯「多囊卵巢綜合症」恐增心血管風險

變胖多毛、月經慢⋯「多囊卵巢綜合症」恐增心血管風險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常見女性病患在求診時表示:「月經常常慢來,或需吃催經藥才會來,經西醫檢查後發現有多囊卵巢,很擔心影響懷孕。」安南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廖殷梓表示,此症狀為「多囊卵巢綜合症」,主要特徵在於少或無排卵、高雄性素或胰島素阻抗,在育齡期婦女之發病率為5至10%,佔無排卵性不孕症病患的9成,若不治療將會有很大的機率不孕。出現以下症狀為「多囊卵巢綜合症」臨床表現 排卵功能異常 月經異常 多毛 痤瘡 雄性禿髮 血脂異常 黑色棘皮症廖殷梓解釋,此病症發作初期時,部分病患會體重增加,且因為長期無排卵,容易造成子宮內膜異常增生或子宮內膜癌,同時因高胰島素阻抗,也易有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等代謝方面之併發症。以往在西醫治療上有副作用、停藥後易復發、藥後不孕比例仍高等疑慮,再加上人工受精和試管嬰兒費用高,因此建議病患也可選擇透過中醫來調理治療。以中醫而言,廖殷梓指出,「多囊卵巢綜合症」是「本虛標實」的疾病,「本」為腎、肝、脾三臟的功能失常,「標」為痰濕、血瘀,其基本病機是腎氣虧虛,主病因為肝氣鬱結,發病關鍵是脾虛痰濕,常見誘因為瘀血內阻。胖瘦會影響懷孕機率,中醫建議減重助調經而病患依照體型,可分為胖瘦兩型,胖者以脾腎陽虛挾痰為主,瘦者則以肝腎陰虛兼鬱為主,臨床會依據個人情況分型辨證治療。在治療目標方面,若病患無妊娠要求者重在調經,而有懷孕要求者則以治療不孕為主。  此外,廖殷梓也建議病患配合改變生活型態,例如:減重、多運動、控制飲食與調節情緒等,在減重時也可透過中藥和針灸雙管齊下,研究數據證明降低5至10%體重,有助改善月經異常、代謝症候群、增加懷孕率。而在飲食部分,減少攝取高熱量食物及避免生冷、燥性食物;心情方面則要調節壓力,盡量減少情緒波動,才能有效幫助調經助孕。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