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該如何選對「運動時穿的胸罩」?醫教你「1張表」速查

該如何選對「運動時穿的胸罩」?醫教你「1張表」速查

文/林杏青 盡量減少乳房不適和尷尬運動期間過度的乳房晃動通常與乳房不適有關,並且會讓一些女性在運動時感到尷尬。在跑步和跳躍等活動中,因為乳房本身的結構支撐不足,未穿胸罩的乳房上下移動可多達12厘米。過重的乳房可能將軀幹向前拉,造成姿勢上容易駝背。可能對運動表現產生負面影響,並導致頭痛和頸部、背部和手臂疼痛。為了避免這兩個因素變成活動上的障礙,增加乳房的外在支撐很重要。我們應該將胸罩視為必不可少的運動裝備,而不僅只是「內衣」。影響乳房支撐的因素1.年齡:乳房主要由皮膚支撐。皮膚的彈性隨著年齡的增加而降低,使支撐性變差。因此懷孕後及老年女性會比年輕女性需要支撐性更強的胸罩。2.尺寸:乳房較大的女性需要支撐性更強的胸罩。3.運動類型:不同類型的運動會導致不同的乳房晃動。垂直運動更多的運動晃動大(例如騎馬較自行車多、跳躍較步行多);下肢快速移動的運動晃動大(例如跑步與步行相比較多)。胸罩的設計種類有3種基本類型的胸罩可供選擇: 時尚胸罩(日常活動中穿的胸罩) 露臍短上衣(沒有罩杯的胸罩將兩個乳房緊貼胸部) 運動胸罩(罩杯有支撐的運動胸罩)如果只需要低支撐性(例如年輕、乳房較小且只是走路),露臍短上衣可能就足以提供足夠的乳房支撐。但如果需要高支撐性(例如年長、乳房較大且正在跑步),則可能需要高支撐性的運動胸罩或合併運動胸罩和露臍短上衣以獲得足夠的支撐。(不同的年紀以及運動方式,就該選擇穿著不同支撐度的胸罩。圖片提供: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合適的胸罩應大小適中、包覆度高,減少乳房位移支撐性胸罩應盡量減少乳房移動,移動得越少越好。然而即便是支撐性好的胸罩也可能會讓人不舒服。以下是一些選擇重點:罩杯下的束帶應由強韌寬大的彈性材料製成以支撐乳房,越大的胸罩尺寸需要越寬的束帶。肩帶應該寬且有襯墊避免勒住肩膀。乳房必須完全包在罩杯中,以有效限制乳房晃動。如果胸罩有鋼圈,大小必須適中,應該貼在肋骨上而不能壓住乳房組織。如果找不到合適的鋼圈,請選擇無鋼圈胸罩。前帶應位於您的胸骨上,而不是壓在乳房上。材料也應該選擇吸汗高彈性材料。參考資料:澳洲運動醫學學會(作者為台灣運動醫學學會副秘書長、土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

中年男罹糖尿病「性福」不起來!醫:風險恐高5倍

中年男罹糖尿病「性福」不起來!醫:風險恐高5倍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中年男子患有多年糖尿病,一開始糖化血色素沒控制好,數值大約都在8~9之間。幾年後開始感覺手腳容易冰冷,甚至感覺有麻痛感,以及出現性功能變差等症狀,求診泌尿科醫師後發現是糖尿病的血管病變和神經病變所造成。且新陳代謝科醫師補充,已經造成的併發症如神經病變、血管病變其實很難改善,男子才轉而向中醫求助,希望能透過調理改善身體狀況。男性患糖尿病,性功能障礙風險飆5倍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根據統計,年齡在40~70歲的台灣男性,超過5成有性功能障礙的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勃起功能障礙。而糖尿病患者出現性功能障礙的比例,比沒有糖尿病的人高出將近5倍;如果加上代謝症候群的患者,比例則更是高達將近7倍。此外,在不分年齡的概括性統計中發現,糖尿病患者合併性功能障礙的機率,主要與糖尿病的患病時間有關,從患糖尿病5年以內的60%,至6~10年的70%,甚至是20年以上會提升至80%。蔡易昌說明,控制不良的血糖,會造成神經病變而無法傳導神經訊息,血管病變則是造成血流不足;血管內皮功能障礙造成微血管病變,胰島素阻抗導致性腺功能不足,綜合起來就會使神經傳導「無訊號、無回饋、無反應、無動作」,造成性功能不佳後果。腎虛非腎病!中醫以調理元氣補精改善中醫治療這方面的問題,不會只著重在血管病變、及神經病變,而是整體治療加上「腎氣」調理。蔡易昌解釋,控制不良的血糖,在體內就是一種邪氣,進一步會產生血瘀、痰濁、痰瘀互結及瘀濁化熱生毒,並因為本虛抵抗外邪能力弱,容易感受風、寒、濕、熱、毒邪等侵入,造成脈絡痹阻,也就是小血管損傷及小神經損傷。而中醫所說的腎氣,指的就是元氣,除了每個人先天的基因外,亦需要仰賴後天飲食營養的補充,如同中醫古籍《素問.經脈別論篇》所說:「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蔡易昌表示,如果脈絡痹阻,元氣無從補充,就會越來越虛,便會呈現腎氣虛的症狀。腎虛是腎臟精氣陰陽不足,並不是腎病,腎虛的常見症狀有:疲倦、腰膝痠軟、腰背痠痛、經常身上覺得重重的、小便習慣改變;女性月經可能週期、顏色、量改變、不孕;性功能異常、耳鳴、耳聾等。「糖尿病造成的性功能障礙,必須調理腎氣,同時也要調理各種造成脈絡瘀阻的病機。」蔡易昌總結,血瘀、痰濁、痰瘀互結及瘀濁化熱生毒,以及各種外邪所造成的病理變化,不是單純活血化瘀可以解決。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男子回診時表示性功能已獲明顯改善,性生活的滿意度也更高。(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去年10大健康困擾「第1名是它」!慢性發炎成隱憂

去年10大健康困擾「第1名是它」!慢性發炎成隱憂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早上起床頭就痛、下午肩膀好緊繃!你有觀察過自己最常不舒服的地方是哪裡嗎?醫學機構統計2021年健檢資料發現,過往民眾常見10大健康症狀中,頭痛、頭暈長年位居第1,壓力大、生活習慣不佳為關鍵影響因素。且預防醫學專家提醒,「慢性發炎」更是健康隱憂關鍵,可能在無形間降低身體免疫力,增加未來罹患心血管疾病、癌症風險。現代人生活習慣改變,長時間久坐不動又以外食為主,聯安診所院長鄭乃源表示,全世界大部分人口越來越不健康,加上高齡社會人口快速老化,許多慢性疾病、退化性疾病的健康問題也隨之而來,「亞健康」可說是一個趨勢。鄭乃源指出,除了最常見的症狀外,容易被忽略的「慢性發炎」也會影響身體免疫,甚至提高心血管疾病、癌症的發生風險。而誘發體內發炎的主因,撇除空氣污染、環境荷爾蒙、有毒物質等環境因素,主要還是跟個人的飲食、運動、睡眠息息相關。2021年常見10大健康症狀1. 頭痛、頭暈2. 便秘、腹脹、腹瀉3. 胸悶、心悸、胸痛、呼吸困難4. 背痛、關節疼痛5. 胃酸逆流6. 感覺無力、倦怠7. 耳鳴8. 咳嗽9. 心悸10. 多尿、頻尿 鄭乃源說明:「頭痛、頭暈幾乎年年上榜,但不少民眾選擇直接服用止痛藥或休息來緩解,較少從症狀根源解決問題。」然而一個症狀背後的成因可能有很多,以頭痛為例,民眾常因習慣了高壓生活、身體會不自主緊繃,就易出現緊張性頭痛;加上長時間坐著打電腦、滑手機,長期不良姿勢對肩頸部肌肉負擔也加大;這些症狀較多跟身心壓力大、不良生活習慣有關。慢性發炎也上榜,鐵蛋白比例過高成健康隱憂除了大多數人都有的頭暈、頭痛與胃腸道問題之外,「慢性發炎」也是造成免疫力下降的疾病來源。但要如何知道體內是否有慢性發炎?鄭乃源建議民眾可透過健康檢查,以「鐵蛋白」作為得知身體發炎狀態的關鍵參考指標。依據健檢資料統計發現,逾萬名健檢民眾中有鐵蛋白過高的比例已突破3成、且有緩慢增加趨勢;換句話說,約每3~4人中,就有1人有慢性發炎的健康隱患,顯示鐵蛋白的檢測數值需受到重視。鄭乃源解釋:「鐵蛋白是身體組織中儲存鐵質的一種蛋白,扮演免疫調節及維持體內鐵質代謝平衡作用的重要角色。鐵蛋白太高會增加糖尿病、胰島素阻抗等代謝相關疾病風險,也可能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神經退化,阿茲海默症、癌症或出現自體免疫失衡,而提高感染新冠肺炎重症、死亡風險。」護腸道抗氧化、抑制發炎,醫:自己煮最安心鐵蛋白過高,可能跟飲食當中攝取過多鐵質有關。鄭乃源建議,鐵蛋白過高者可從減少:紅肉、內臟、貝殼類海鮮、花生等開始做起,並適當攝取深綠色蔬菜、魚油、抗氧化維他命C、E等輔助身體抑制慢性發炎。 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除了將吃下肚的食物消化吸收營養,更應避免接觸慢性食物過敏原及攝取太多高油、低纖維飲食或過多人工色素、香料及甜味劑等。鄭乃源表示:「自己煮最好,可清楚知道加入哪些食材及調料,健康更安心。」維持腸道菌多樣性、對食物的正確健康觀念、減少不良飲食習慣並預防慢性發炎,才能由內而外打造健康的身體。

吃火鍋吃到腳痛!醫提醒:急性痛風發作恐腎功能不佳

吃火鍋吃到腳痛!醫提醒:急性痛風發作恐腎功能不佳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常吃火鍋恐致腳趾又腫又痛?小心痛風找上身!一位30多歲的年輕人因腳部大拇趾疼痛求診家醫科,經醫師詳細詢問後才發現,由於最近天氣變冷,患者常常約朋友一起吃火鍋,經理學檢查發現腳部大拇趾紅腫,抽血檢查尿酸偏高,診斷為急性痛風發作,經藥物治療2~3天後才恢復正常。冬天火鍋小酌吃太多,恐誘發急性痛風衛福部新營醫院家醫科醫師陳宗林表示,時序進入寒冬和年節, 大家一起吃火鍋配上小酒,是件愜意的事。但火鍋屬高嘌呤食物,吃進過多易使代謝異常,或是本身腎臟排出尿酸功能障礙患者,容易出現尿酸鹽結晶沉積在關節內的狀況,造成急性痛風。陳宗林說明,痛風是由於體內尿酸生成過多,或尿酸排泄受阻,導致有過多的尿酸鹽沉積在關節腔或軟組織中而引起腫痛的病症。典型的痛風發作多發生在半夜或清晨,大多數病患發作之前,都曾經有飲酒或攝取含高嘌呤食物過度的情形,例如:食用大量海產或火鍋等。延伸閱讀:百元小火鍋怎麼吃才對?營養師揭「這3種湯頭」超肥痛風最常發生在足部關節處,醫建議5大生活型態調整痛風易發生的部位,以足部的大腳趾關節最為常見,其次為踝關節、膝關節、足背,嚴重時甚至全身的關節皆有可能受到侵襲。一般病程在1天至2天內就會達到高峰,在未經治療情況下症狀持續7到10天會自然消退,如經治療病程可縮短至3天內。若長期反覆性發作,症狀會持續更久或多關節發作。痛風的預防首要的是生活型態的調整,及使用降尿酸藥物。對於痛風患者想調整自己的生活作息方式,陳宗林提供以下建議: 肥胖者減輕體重 減少酒精攝取,尤其是啤酒及烈酒 減少高嘌呤食物攝取,如:動物內臟、紅肉、海鮮、香菇 每天攝取適當的水份 維持血尿酸值在6.0 mg/dL陳宗林提醒, 痛風一旦找上身,就是一種終身性的疾病,目前尚無根治的方法;但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改善飲食及合理的藥物治療,就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效果。

女嬰全身脫皮、水泡如燙傷⋯醫揪細菌感染助嫩膚新生

女嬰全身脫皮、水泡如燙傷⋯醫揪細菌感染助嫩膚新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名11月大的女嬰活潑健康,生長評估也正常,然而日前卻因突發全身紅疹、高燒40度急診就醫,抽血發現白血球、發炎指數明顯上升,且關節處、眼睛、鼻梁處都發紅脫屑、甚至脫皮,有如燙傷模樣,診斷為「葡萄球菌燙傷樣皮膚症候群」,進入兒科加護病房。住院第2天開始,女嬰的皮膚皺摺處出現許多水泡,部分裂開滲出大量組織液,背部跟臉部的脫皮也更明顯,結痂出現裂痕,使女嬰疼痛哭鬧。在兒科、皮膚科和傷口護理師照護團隊悉心治療下,用2個禮拜的時間才讓女嬰恢復原有的Q彈肌膚。金黃色葡萄菌感染,2歲以下死亡率約0.3%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醫師吳秉昇表示,「葡萄球菌燙傷樣皮膚症候群」並不常見,美國統計指出,此疾病在2歲以下嬰幼兒的發生率為百萬分之45,死亡率則約0.3%。金黃色葡萄球菌廣泛存在於人體皮膚、鼻腔黏膜內,但不一定會有皮膚症狀,一旦感染,則以毛囊炎、膿皰、蜂窩性組織炎較為常見。吳秉昇說明,造成葡萄球菌燙傷樣皮膚症候群是因為該細菌感染後,釋放出脫皮毒素,毒素隨著血液循環流到身體各部位,引起表皮脫落。但由於看不出造成感染的傷口在哪裡,往往要到孩子身上出現紅疹、發燒時,才會被發現。症狀多長在眼睛周圍、鼻樑、腋下皮膚,恐二次感染皮膚以皺摺處如:眼睛周圍、鼻梁、腋下、胯下等最常見出現症狀。吳秉昇指出,葡萄球菌燙傷樣皮膚症候群的病程不會因為用了抗生素就立即停止,會從紅斑、脫屑、水泡、脫皮、滲出組織液到皮膚乾裂持續演進,嚴重者則會因為組織液流失而導致電解質不平衡、脫水;若孩子容易因疼痛不堪伸手抓搔,則會致使傷口破皮,二次感染,不得不謹慎。醫療團隊在女嬰住院期間,除了每天抽血觀察發炎情況、以新一代的抑菌抗生素治療、每天換藥外,也在無菌被單下鋪墊水枕、關節處貼上厚砂布,在新皮長出時使用有舒緩作用的蘆薈膠,減緩小病患的不適、以及環境對皮膚的刺激。待2個禮拜後,新皮完全長出,小病患才在不留疤痕的情況下康復出院。「一般燙傷會傷到真皮或皮下組織,留下大片傷疤,但金黃色葡萄球菌釋放的脫皮毒素只會影響表皮,所以小朋友可以復原到生病前的軟嫩肌膚。」吳秉昇提到,一般來說,罹患這個疾病,乾裂脫皮的皮膚範圍並不大,以藥膏和抗生素治療即可痊癒,該嚴重到遍及全身的個案實屬少見。且葡萄球菌燙傷樣皮膚症候群在目前無確切避免的方式,吳秉昇提醒父母,若孩子的皮膚出現不明原因的紅疹、脫皮,務必帶往就醫,並配合醫師治療。

多吃富含類胡蘿蔔素的蔬果 助你長壽好健康!

多吃富含類胡蘿蔔素的蔬果 助你長壽好健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菠菜、番茄、紅蘿蔔、柑橘、南瓜等黃綠色蔬菜與水果,都是富含類胡蘿蔔素的食物來源,根據一項日本的研究報告,天天吃這類蔬果,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死亡風險喔!類胡蘿蔔素是什麼?簡單來說類胡蘿蔔素是600種以上結構類似的化合物總稱,在許多植物、藻類,還有某些細菌和真菌身上,都可以找到它們;這類化合物與人類的身體健康息息相關,例如ß-胡蘿蔔素能在人體內轉換成維生素A,發揮維持粘膜與視力健康的作用、葉黃素與玉米黃素能在黃斑部發揮抗氧化與吸收藍光,幫助維持保護視網膜運作。我們都有多吃蔬果有益身體健康的概念,而這有部分的原因,可能就來自於這群化合物們的貢獻。至今,已經有許多類胡蘿蔔素的攝取和健康之間關係的研究進行過,而這些研究檢查參與者血中的類胡蘿蔔素濃度,並以此分析特定疾病的發生,以及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結果顯示類胡蘿蔔素可能有助於預防癌症、心血管疾病的用處。從每年血中類胡蘿蔔素看各種死亡風險雖然有許多研究發現人們血中類胡蘿蔔素的濃度與一些疾病的死亡風險有關,只是這些研究幾乎都只有追蹤開始測那麼一次血中的類胡蘿蔔素,並以此分析之後疾病的發生與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只是呢!我們的飲食習慣是會改變的,特別是拉長時間來看,就會有明顯的差異。隨著年紀增加,對於食物的喜好會改變啦,或是生活狀況改變,食物選擇發生變化,或是期間有了新的知識,食物選擇改變等等生活行為的改變,都會影響類胡蘿蔔素的攝取,當然血中的濃度也會有所不同;換句話說,能持續追蹤血中類胡蘿蔔素的變化,再用來分析各種疾病與死亡風險,會比只分析1、2次要更有參考價值。有一篇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在研究期間,每年都會檢驗參與者血中的類胡蘿蔔素含量,並以此分析所有死因、癌症、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搜集 22 年以上的資料參與這項研究的人來自日本北海道南部的八雲町,他們是在1990~1999年間,有做過健康檢查的居民,同意參與研究的人總共有3116位,再開始進行追蹤調查的時候,全員的年齡都在40歲以上,平均年齡54.7歲,女性約佔6成。此試驗一直追蹤到2017年12月,期間總共有762位參與者死亡,其中有253位死於癌症、210位死於心血管疾病;研究團隊會用追蹤期間,參與者每年的血中類胡蘿蔔素濃度來統計分析與各種死亡風險之間的關係。研究檢測的類胡蘿蔔素不是單一化合物,而是多種胡蘿蔔素的總和,包含了: 玉米黃素和葉黃素:菠菜、地瓜葉…等來源。 角黃素:藻類、蛋 β-隱黃質,柑橘類水果的皮含量豐富 茄紅素,西瓜、番茄都有 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黃綠色蔬菜大多含有 總胡蘿蔔素(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茄紅素) 總葉黃素類(玉米黃素與葉黃素、角黃素和 β-隱黃質) 維生素原 A(β-隱黃質、α-胡蘿蔔素、β-胡蘿蔔素)上述成分後面有來源食物,但要說明的是,不是只有植物或藻類才有,像是雞蛋也含有葉黃素、角黃素,只是在我們的飲食裡,植物是比較豐富的類胡蘿蔔素來源。經過分析後,發現血中總類胡蘿蔔素的濃度上升25%,總死亡風險下降低15%、癌症死亡風險減少18%,而心血管疾病降低14%。那你可能會問,要讓血中提升25%的類胡蔔素濃度會不會很難?或是很花錢呢?答案是不會,只要你每天有吃到多種這類的食物應該就可以了。(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多吃富含類胡蘿蔔素的蔬果 助你長壽好健康!)

中期肝癌治療怎麼選?醫:可用「7-11標準」判斷

中期肝癌治療怎麼選?醫:可用「7-11標準」判斷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中期肝癌的嚴重程度怎麼判斷?病患化療預後狀況可以預測嗎?85歲王先生罹患多發性肝腫瘤,透過X光發現最大的肝腫瘤達9公分,且初次使用肝動脈化學栓塞治療效果不佳,且因考慮肝動脈栓塞的副作用,後續選擇免疫合併標靶藥物治療;治療後腫瘤成功縮小至4公分,體能亦維持良好。最新中期肝癌治療標準:最大顆肝腫瘤公分數+腫瘤總數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表示,依照最新提出的「7-11標準」,可定義中期肝癌嚴重度,並發表治療新策略。此標準以病人最大顆的肝腫瘤公分數和腫瘤總數相加,大於11時,判斷非常不適合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小於等於7時,則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療效佳;而若加總介於7和11之間,即表示病人的預後介於兩者之間。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21年11月國際知名期刊《Liver Cancer》。黃怡翔指出,肝癌為台灣10大死因第2位,當單顆腫瘤超過5公分,或是多發性腫瘤大小超過3公分,即歸納為中期肝癌。雖然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為中期肝癌的標準治療,但中期肝癌的病患為異質性相當大的族群,有接近1/3的病人因為腫瘤較大和數目較多,並不利於傳統的標準療法,此類病人表現出較差的存活期和腫瘤控制率,以及較高的腫瘤復發率。多發性肝腫瘤病患異質性高,僅用傳統化療恐致肝臟衰竭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醫師洪雅文提醒,在臨床上中期肝癌的病患需接受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但往往因腫瘤太大且是多發性,不僅療效不理想,更增加肝臟衰竭的風險。近年肝癌免疫治療有不少重大突破,有不錯的腫瘤反應率,副作用也不高,病人不用擔心肝臟衰竭的風險。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醫師李懿宬建議,最大顆的肝腫瘤公分數和腫瘤總數相加超過11的中期肝癌病人,應考慮其他的治療方式,近年來國際研究已證實多種標靶和免疫治療可有效控制肝癌。以這位85歲病患為例,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對9公分且多顆大腫瘤的控制效果不但不佳,持續治療還必須面對肝衰竭的風險。李懿宬說明,若病患在一開始就能選擇不同的治療方式,其治療過程副作用相對輕微,結果也能更令人滿意。對於嚴重中期肝癌的病患,尋求藥物治療的方式,不僅可減少對肝臟毒性的傷害,也能達到更好的腫瘤控制效果。

地震包、防災包該裝哪些食物?營養師揭必備「這1物」

地震包、防災包該裝哪些食物?營養師揭必備「這1物」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位於環台平洋地震帶上,地震活動頻繁,也曾造成重大傷害。很多人會思考是否需要準備「緊急防災用品包」(Disaster Supply Kits)?雖然地震發生時,在台灣不一定會有斷糧的危機;但在緊急情況,必須盡快撤離或等待救援時,你可能沒辦法買(找)食物或必須用品,這時「緊急防災用品包」也許就派上用場!大家都知道地震包裡必定裝有食物,但該裝什麼食物也是一門學問!防災專家林金宏曾在演說中也提到:所謂地震包,它並不是讓你在地震發生當下跑去抓著地震包亂跑亂竄,而是在地震發生後,也許房子受損你不能繼續待在屋子內,而必須撤離或待援時給你使用的,因為在災害發生時,物資的集結、運送、分發最後到你的手中,可能需要3天的時間!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及美國紅十字會(ARC)也針對這些特殊災難狀況(如:地震、颶風)列出建議準備的物品清單,提醒大家平時可先準備一些備用物品,以備不時之需!當然,對於「緊急防災用品包」的內容物建議非常多,包含:食物、水、收音機、電池、手電筒、急救箱、口哨、衣物、地圖、工具等等!建議每年至少檢查一次,且考量家庭的獨特需求和口味,如:家中有嬰兒,你可能得放入嬰兒食品;有寵物則需放置寵物乾糧。 緊急防災用品包中要放3天份不易腐爛的食物,且最好必須用手即可打開。 食物要考量熱量及營養價值,建議選擇不需冷藏、加水或特殊烹調的食物。當食物供應不足時: 若活動量減少,健康的人攝取平常食物量的一半、或沒吃食物數天,通常仍可生存一段時間。 飲水量不夠時,盡量不要吃鹹的食物,因為你可能會覺得更渴。建議吃無鹽餅乾、全麥穀物或液體含量較高的罐裝食品。緊急防災用品包可選擇攜帶的食物 即食罐頭食品(肉類、蔬菜和水果)&開罐器(或可直接打開) 蛋白質棒 穀物棒或乾穀物 花生醬 乾果 罐頭果汁 不易腐敗經巴氏滅菌的牛奶(保久乳) 高能量食物(選擇能快速補充能量且不易讓你口渴的食物) 嬰兒食品 可緩解壓力的食物(在壓力下,熟悉的食物可以增加士氣及安全感)緊急防災用品包:關於水的建議水是生存必需的元素,是緊急救援物資中必不可少的物品。發生災難後,可能無法獲得乾淨的飲用水,因此緊急防災用品包內最好準備3天份的水(每人每天1加侖水=3.78公升),建議購買瓶(包)裝水,要喝時再打開!不喝含碳酸、咖啡因或酒精的飲料,因為會使身體脫水,增加飲用水的需求。雖然目前對於防災包的實際效應並沒有完整的實驗測試,也無內容物的統一規範。不過根據Perman等人(2011)的研究發現,在71種不同的防災包建議中,「水」是唯一一個出現在所有清單中的物品!更顯示出水是必需準備的物品!當然還需更多研究探討防災包內容物對於生存的影響,但大家還是可以利用上述這些建議,規劃適合自己家庭的防災包防患於未然! (一般民眾想準備地震包來防患未然,可以選擇攜帶這些食物。圖片提供:蔡宜庭營養師)(本文獲「珍妮絲營養書-蔡宜庭營養師」授權轉載,原文為:緊急防災用品包(地震包)裡到底該裝什麼食物?)

7旬翁罹癌「口腔腫痛潰瘍」用高壓氧助細胞再生治癒

7旬翁罹癌「口腔腫痛潰瘍」用高壓氧助細胞再生治癒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高壓氧治療的作用在於增加血液攜帶氧氣的能力,有助於膠原蛋白的增生、對抗有害病原體,特別在加速傷口瘉合、修復受損組織方面有顯著助益,就連葡萄牙足球明星C羅(Cristiano Ronaldo)也曾花大錢直接買一台回家自己用。在臨床上上治療,高壓氧也常使用於術後大面積的傷口癒合。75歲王爺爺在口腔癌術後出現合併吞嚥困難的情況,在接受16次放射線治療後,下巴及脖子出現約15公分大範圍的表皮潰瘍傷口,因此轉介至高壓氧門診,並進行25次高壓氧治療後,傷口已完全癒合且口腔腫痛情形也改善許多,王爺爺也由原本只能吃流質食物,進步到已可以吃軟質食物。高壓氧治療藉提升體內紅血球含氧量,活化受損組織細胞大千綜合醫院醫療副院長暨高壓氧中心主任蔡建宗表示,放射線治療常運用在治療腫瘤,雖然醫師會經由電腦精密運算,盡量將放射線限制在腫瘤體積範圍內,但仍有可能會損傷部分腫瘤周邊正常組織,進而依照射部位不同發生皮膚炎、黏膜炎、腺體炎、深層軟組織壞死、咽喉炎、缺血性骨壞死、腸炎、肢體腫脹、出血性膀胱炎、腦脊髓神經系統萎縮等情形,導致影響病人術後生活品質。蔡建宗說明,高壓氧治療是讓病人於高壓氧艙內,施行1.4大氣壓以上的壓力,並給予病患吸入100%氧氣,藉由大幅提升身體內血液及組織的含氧量,改善身體組織缺氧及增加細胞存活,來幫助治療疾病與促進傷口癒合。利用高壓氧治療的特性,可以改善因放射線造成的骨壞死或軟組織壞死,提升組織含氧量及血液灌流。高壓氧治療有效阻止心血管、癌併發症轉慢性重症疾病許多心血管疾病、癌症之併發症病患,由於身體免疫力及復原能力較弱,常因治療其併發症效果不佳,很容易轉變成慢性疾病或危急現象。高壓氧氣治療對這些疾病有很好的輔助療效,其治療之原理如下:1. 增加血液含氧量,解決組織缺氧。2. 輕微血管收縮,消除水腫。3. 促進傷口癒合。4. 增強中性白血球殺菌能力。5. 抑制厭氧性細菌之感染。6. 改善患部血液循環,增強抗生之效力。7. 治療一氧化碳、硫化氫及氰化物中毒。蔡建宗提醒,目前接受高壓氧治療,已是健保認可的給付項目,若因放射線治療出現組織壞死狀況的病患,可與高壓氧專科醫師諮詢,並適時給予高壓氧輔助治療,來幫助改善病患的狀況。

5分鐘就能做3次!超簡單「椅子運動」避免肌力流失

5分鐘就能做3次!超簡單「椅子運動」避免肌力流失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近2年台灣因新冠肺炎疫情,許多活動被要求取消或延後辦理以避免群聚感染。過去,運動團體常以實體集會方式辦理活動,疫情導致健康促進活動因此停擺,民眾無法參加運動團體,也因為減少移動,導致日常身體活動量大為降低。物理治療師就提醒,活動量降低所引起的負面效果,可能超乎一般民眾想像。年紀越大肌肉流失越快!快做5分鐘「椅子運動」台北市信義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周真貞表示,人體骨骼肌肉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年紀一但過40歲,肌肉量便會以每10年減少8%的速度流失;70歲後則以每10年就減少15%的速度加速流失。體能活動在第一級預防醫學中相當重要,不活動(inactivity)對健康影響甚鉅,銀髮族需要特別關注是否因加速肌肉流失,而導致衰弱與慢性病惡化;且身體活動量較少,罹患新冠肺炎預後也較差。康齡安健物理治療所院長陳雅玲表示:「減少活動引起的負面結果,其實超乎一般人的想像。」像是原本有規律運動習慣的長者,疫情期間擔心被感染不敢外出,幾個月後不僅體重增加了好幾公斤,出門連走路都覺得喘。陳雅玲指出,疫情緊迫時不敢外出、活動量降低、減少與人社交互動,不只造成肌肉僵硬與痠痛,增加肌少症的風險,更會增加便祕、失眠、憂鬱症的傾向,建議民眾在家可利用椅子輔助進行簡單的肌力運動及伸展運動,維持肌肉骨骼健康。陳雅玲日前也拍了一部影片,教民眾一套簡單的「椅子運動」:1. 雙腳踮腳尖8次2. 前踏後點,左右腳各4次3. 雙腳前後交錯15次4. 雙腳左右開合,交錯8次5. 單腳抬起繞圈,左右腳各2次陳雅玲說明,椅子運動依步驟1~5為1組,每次可重覆做3組,5分鐘以內就可全部完成,每天都可多做幾次。不論是常待在家的長輩或是家庭主婦,都能利用零碎時間就可促進自身血液循環,保持血管活力。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