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吃安眠藥有哪些禁忌?小心別跟「這4種食物」一起吃

吃安眠藥有哪些禁忌?小心別跟「這4種食物」一起吃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之際,改變許多人原有的生活方式;面對不知何時才會結束的疫情及社會疏離,有些人感到情緒低落與焦慮,甚至有長期睡眠困擾的人,也因此無法安心入睡,加劇身心健康問題。若因為吃了安眠藥沒效再吃一顆抑或用藥期間在睡前喝點小酒助眠​,可要當心這些錯誤的用藥行為,不但無助於睡眠且有害健康。 服用安眠藥 4大飲食地雷若經醫囑服用安眠藥後,仍無法入睡或是早上起床後,仍然昏昏沉沉,可能是吃了會影響藥品療效的食物,藥害救濟基金會指出,服藥期間避開4大飲食地雷: 1、不能搭配酒和添加酒精的飲料及食品睡前來杯酒配上安眠藥是相當危險的行為,酒精會加乘中樞神經抑制作用,若與苯二氮平類(benzodiazepines,簡稱BZD)藥品,如alprazolam、diazepam、lorazepam等;非苯二氮平類(non-benzodiazepines,簡稱non-BZD)藥品,如zaleplon、zolpidem、zopiclone等;褪黑激素受體促效劑,如ramelteon及orexin;受體拮抗劑,如suvorexant等,與安眠藥同時服用可能會導致暈眩、嗜睡、減弱警覺性、身體平衡與協調能力降低等症狀,情況嚴重者甚至會抑制呼吸,危及生命。 2、勿過量飲用含咖啡因的飲料及食品如果是咖啡愛好者或是習慣每日好幾杯咖啡的人,千萬不要再忙也來杯咖啡,這樣的習慣容易造成夜晚失眠。由於咖啡因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失眠者飲用咖啡或含咖啡因的茶類後,常要花費很多時間才能入睡,建議有睡眠障礙的民眾每日不要喝太多含有咖啡因的飲料,並避免在下午過後飲用。 而正在服用安眠藥者,也不宜在睡前攝取過多含咖啡因的飲品,以免到了睡覺時間還精神飽滿,而自行增加安眠藥劑量,結果導致服用過量,增加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 3、服藥期間避免飲用葡萄柚汁 果汁雖然健康,但有服用安眠藥習慣者,最好避免飲用葡萄柚汁。因葡萄柚汁會透過抑制體內CYP3A4酵素的代謝作用影響多種藥品的代謝,使得藥物的血中濃度升高,增加藥品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 此外,葡萄柚汁與BZD類藥品,如diazepam和alprazolam等、non-BZD類藥品,如eszopiclone和orexin受體拮抗劑,如suvorexant併用時,容易增加頭暈、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應。 4、減少攝取高脂肪食物喜愛油膩食物、嗜吃大餐或宵夜的人可要當心,這些飲食習慣可能會偷走你的睡眠。因為高脂肪食物、太豐盛的餐點會延長腸胃的消化時間,不僅會影響睡眠,還可能會影響藥效。例如餐後立即服用BZD類藥品 (如diazepam),吃進去的脂肪反而會增加藥品的再吸收,導致藥效增強;non-BZD類藥品(如zaleplon、eszopiclone等),則會減低藥品作用,因而無法及時緩解失眠問題。 有睡眠困擾 應從調整生活習慣開始藥害救濟基金會提醒,有睡眠困擾建議先透過改善生活習慣開始,若仍無法解決,應尋求睡眠或精神專科醫師診治,勿自行購買安眠藥及混用多種藥品;服用醫師開立之安眠藥品,應遵醫囑使用。 透過正確用藥及良好飲食習慣,可降低藥品與食品交互作用的發生機率。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有助於提升睡眠品質,養成固定生活作息,減少睡前滑手機或使用3C產品,睡前盡量保持身心平靜、放鬆,才有助一覺好眠到天明。 延伸閱讀:台灣10個人就有1人失眠! 醫曝「睡不著惡習」:早醒又繼續躺床也NG失眠、睡不著...安眠藥何時吃效果最好? 藥師解答「正確時機&常見副作用」 (本文獲常春月刊授權轉載,原文為:安眠藥不能跟「這4種食物」一起吃!咖啡、鹹酥雞都上榜) 

輕熟女患乳癌治5年竟復發標靶藥鎖住腫瘤阻擴散

輕熟女患乳癌治5年竟復發標靶藥鎖住腫瘤阻擴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一名39歲輕熟女還在衝刺事業時,意外發現乳癌,生活立刻變調,歷經5年治療後,44歲時原想病情可以暫告一個段落,沒想到竟發現癌細胞骨轉移!與醫師共同討論進而採行雙側卵巢切除後,隨即接受CDK4/6抑制劑與抗荷爾蒙藥物合併治療,成功阻止癌細胞擴散,到現在已2年。大型臨床研究證實CDK4/6抑制劑合併荷爾蒙療法,能延緩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晚期乳癌惡化長達25個月以上,超過2年。乳癌細胞基因型別決定治療方式 荷爾蒙與HER2受體很關鍵嘉義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郭晉和醫師表示,當病人確診乳癌、拿到診斷時,病理報告會註明癌細胞荷爾蒙受體(ER、PR),與第二型人類表皮生長因子(HER2),分別呈現陽性或陰性,醫師治療時就會因型別不同,採用不同治療方式;例如上述個案屬於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患者,就有機會使用CDK4/6抑制劑合併荷爾蒙療法,阻止腫瘤繼續擴散,成功延遲化療。停經前後準備大不同 抑制女性荷爾蒙分泌為必要手段乳癌細胞荷爾蒙受體呈現陽性,意味著腫瘤容易受到女性荷爾蒙刺激。郭晉和醫師解釋,如果病患未停經,就要使用手術或藥物方式,阻礙卵巢分泌女性荷爾蒙,手術去除卵巢雖較一勞永逸,但會提早更年期;如果僅想暫時停經,醫生會使用藥物抑制卵巢作用,未來停止用藥卵巢功能就可恢復,月經也跟著回來。郭晉和醫師也說,假使病患已經對卵巢需求度較少,會建議切除卵巢。CDK4/6抑制劑配合荷爾蒙治療 阻止癌細胞持續擴散郭晉和醫師說明,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陰性乳癌患者,當身體女性荷爾蒙分泌受到控制,同時配合使用CDK4/6抑制劑,就能更有效阻礙腫瘤繼續擴散。郭晉和醫師解釋,CDK4/6抑制劑可以阻礙癌細胞複製與分裂,簡單來說,就是鎖住現有癌細胞、阻止擴散,對於乳癌復發或轉移病患而言,殺死癌細胞不再是主要目標,而是將腫瘤控制在穩定範圍內,與癌細胞共存,延後化療時程,提高生活品質。CDK4/6抑制劑已納入健保給付 符合條件最高給付24個月郭晉和醫師補充,上述個案在發現轉移時,當時健保剛開始給付CDK4/6抑制劑,審核條件比較寬鬆,符合荷爾蒙受體陽性、HER2受體陰性,單純骨轉移也能使用。去(2021)年10月1日給付條件有所改變,單純骨轉移不再給付,必須在其它器官也發現癌細胞,加上未轉移到中樞神經系統,健保才會給付藥費;但也同步放寬給付時機,不再限於第一線使用才能給付,最多給付24個月為上限,幫助後線患者也有機會使用到最佳的治療。接受治療後免疫力會稍降 鞏固防疫措施定期回診檢查​郭晉和醫師提到,乳癌病患在得知轉移的當下,情緒多會非常低落,難以接受,害怕接受化療,身心面臨煎熬,因此能夠保持鎮定的病患不多,醫生需要非常有耐心地解釋後續治療方式,符合CDK4/6抑制劑給付條件的病患,聽到能延緩化療後,多能心情漸漸平緩,開啟治療。郭晉和醫師提醒,病人使用CDK4/6抑制劑時,一定要遵從醫生囑咐服藥,定期回醫院抽血檢查,確認白血球數量與肝腎功能,平時也要做好勤洗手、戴口罩等防疫措施。

你吃的黑巧克力有幾趴? 每天來點85%以上的巧克力讓你好心情!

你吃的黑巧克力有幾趴? 每天來點85%以上的巧克力讓你好心情!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疫情警戒期間,很常出現因為店家提醒客人要戴口罩或掃實聯制而出現衝突的事件,甚至演變成暴力傷害的事件,讓人們不禁想問,我們怎麼了?為什麼這麼容易就斷了理智線而大暴走,情緒容易大起大落,可能動怒、也可能感到悲傷或憂鬱。或許是疫情帶來的壓力影響了我們的情緒,這時候或許可以試試吃點高濃度的黑巧克力喔!最近在《The Journal of Nutritional Biochemistry》上有篇人體試驗,調查吃黑巧克力是否會影響人們的心情,如果會的話,是不是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組成,也就要看吃巧克力跟「腸腦軸線」有沒有關係。為什麼要看腸腦軸線?吃巧克力會有好心情,但一直以來都是大家這麼認為,卻沒什麼研究證據支持。近些年來,隨著對於腸道微生物的研究發展,我們對腸道裡的世界有更多的認識,其中就包含了腸道細菌們的組成,有可能牽動大腦,因而影響我們的感覺與情緒。而這也是這篇文獻的研究團隊,想要調查吃巧克力與腸道微生物組成之間的關係。然後,描述腸道微生物與大腦之間交互作用的專有名詞就是「腸腦軸線」,英文是 Gut-Brain Axis,簡稱 GBA。研究團隊招募一群年齡在 20~30 歲之間的健康成年人,隨機分配到以下3組: 每天吃 85% 可可的 DC85 組,有 18 位 每天吃 70% 可可的 DC70 組,有 16 位 不吃巧克力的 CON 組,有 14 位進行試驗的3週期間,2組吃巧克力組,每天在早上7點到9點、中午12點到下午2點、下午5點到7點3個時段,各吃10公克的巧克力,持續3週,2組吃的巧克力都是德國的巧克力品牌—Weinrich 1895,價格不會很貴,應該是天天吃可以負擔得起的選擇……扯遠了,回到正題。參與者在研究的第1、8與15天拿到當週要吃的巧克力,不過這些人並不知道自己吃的是哪一種巧克力。此外,參與這項研究的人事先經過篩選,規則如下: 經常,一天吃2次以上的糖果、巧克力或蛋糕等甜點 有過腸胃道手術或疾病病史 參與試驗前3個月內,有接受抗生素治療 研究前6個月內,有補充益生菌或益生質 患有糖尿病 貝克抑鬱量表16分以上此外,研究會以正負向情感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hedule,PANAS)評估參與者們的心情;貝克憂鬱量表評估憂鬱。另外,也會收集參與者們的糞便,分析腸道微生物組成。可可含量 85% 以上才有用3週試驗結束,在分析相關資料之後,發現DC85組,正負向情感量表的負面分數影響明顯減少,但DC70組則無,也就是說,吃85%可可那組的心情比較陽光;也因為知道DC85這組有明顯的心情變化,因此在用這組與CON組來比較腸道微生物變化。與CON組相比,DC85組的腸道微生物多樣性明顯較為豐富,同時也觀察到Blautia obeum菌的數量顯著增加,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則是減少,然後,研究團隊也發現負向情感的分數明顯與腸道微生物多樣性,以及Blautia obeum數量,有著相反的關係。Blautia obeum菌可能是一種益生菌,對宿主的健康有正面的幫助,還有改善代謝症候群的問題。總的來說,這些發現指出黑巧可力發揮了類似益生質的效果,就如同證據所示,它能重新構築腸道細菌的多樣性與數量,因此,吃黑巧克力改善心情的作用,有可能是來自腸腦軸線的作用。最近常常覺得心情不美麗嗎?或許可以買個幾何85%以上的巧克力來試試看,記住,一天吃個10公克就可。(文章授權提供/安永生活誌,原文為:你吃的黑巧克力有幾趴? 每天來點 85% 以上的巧克力讓你好心情!)

肩頸痠痛、循環不良⋯物理治療師「3招」解決肌肉僵硬

肩頸痠痛、循環不良⋯物理治療師「3招」解決肌肉僵硬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寒冷的冬天,許多民眾常會抱怨肩頸卡卡、痠痛不舒服。現代人日常生活離不開3C產品,無論是長時間使用電腦或手機,都會讓身體長期處於緊繃狀態,長期姿勢不良、缺乏運動、血液循環不良,會讓肩頸的肌肉一直處於無法放鬆的情形,導致缺氧、缺血而僵硬。衛福部苗栗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柯佩孜表示,肩頸痠痛普遍困擾著眾多成年人,常被視為工作壓力、過度勞動、滑手機、打電腦所引起的文明病,加上冬季氣溫低,身體循環不佳,肩頸痠痛問題更加嚴重。肩頸肌肉痠痛?做體操來放鬆很多人都利用貼藥膏、按摩來舒緩症狀;事實上,一般民眾也可以試著透過簡易的肌肉放鬆操,遠離肩頸痠痛,柯佩孜提供簡易3招「自我牽拉肩頸肌肉放鬆操」參考:第1招「放鬆左右側前斜角肌」,共5回合,每回停留10秒鐘,左右兩側交替做。步驟1:將頭部旋轉至右側,右手要扳住椅子,協助保持肩膀固定。步驟2:用左手將頭部往左側方向下壓,會感覺到頸部右側肌肉緊繃,停留10秒後即可。第2招「放鬆左右側提肩胛肌」,共5回合,每回停留10秒鐘,左右兩側交替做。步驟1:先將頸部向前彎曲,右手要扳住椅子,協助保持肩膀固定。步驟2:頭部旋轉至左側。步驟3:用左手將頭部往左下側方向壓,停留10秒後即可。第3招「放鬆枕下肌」,共1~2回合,每次1分鐘或至無痠痛為止。先平躺,使用花生球壓在頸椎下方,並搭配頭部旋轉、點頭動作來放鬆。除了透過以上體操步驟,可以在日常保健身體之外,柯佩孜提醒,如果已經出現長期肩頸痠痛,且也無法靠一般的方法緩解,就很可能不是一般單純的肩頸痠痛,而需要進一步評估是否有頸椎間盤突出、骨關節炎等退化疾病發生風險,亦可能傷及頸椎或神經系統,建議盡速就醫治療,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長輩吞嚥困難、常嗆咳怎麼辦?練口腔肌力「3招」搞定

長輩吞嚥困難、常嗆咳怎麼辦?練口腔肌力「3招」搞定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內研究發現,台灣約有12.8%的65歲以上長者,經過評估為咀嚼吞嚥異常;亦即每10位高齡者,就有1位有輕度以上咀嚼吞嚥障礙。這個數字,將會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而越來越高,並且長者因咀嚼吞嚥困難所導致的「吸入性肺炎」,也成為威脅長者健康的原因之一,像李前總統就是吸入性肺炎引發後續的狀況而往生,因此不得不防。部分吸入性肺炎,是因為口腔不清潔,或是咀嚼吞嚥肌群失能, 導致口腔內許多呼吸性細菌或病原體,隨著食物與嘔吐物吸入或嗆入肺部,進到肺部而發生吸入性肺炎。正常吞嚥的5個時期1.預備期(Anticipatory Stage):是進食的第1步驟,大腦會觀察食物的大小、硬度、氣味及溫度,來選擇進食之食物,並接續後面的吞嚥動作。一般大家說好的食物應當具備色香味俱全,就是在指這個階段。2.準備動作期(Oral Preparatory Stage):大腦指揮口腔肌肉進行咀嚼,透過唇、舌、牙等將食物磨碎形成食團。3.口腔期(Oral Phase of the Swallow Stage):食團形成後,就可以進行吞嚥動作。吞嚥時食物經唇、 舌、齒、頰、顎等部位的協調將食糰往後送到咽喉,並啟動吞嚥反射動作。4.咽部期 (Pharyngeal Stage):此時軟顎向後上抬、喉前庭關閉、聲門關閉、會厭軟骨閉合、喉部上提,食物藉由上述協調動作向下運送,將食物更往後推,最後咽部清空,食糰經由上述動作進入食道。5.食道期 (Esophageal Stage):食糰經由食道蠕動將食物送至胃中。吞嚥障礙好發族群1.腦功能損傷族群:腦中風患者、失智症患者、腦神經系統有障礙之患者。2.身心障礙者族群:智能障礙、唐氏症等身心障礙患者。3.因疾病導致之吞嚥障礙族群:神經系統障礙患者、顳顎關節障礙、先天性口咽及舌頭部位構造異常者 : 如唇顎裂等、因手術、化療或放療等治療導致組織構造異常之患者。4.其他:營養不良者、口腔衛生不良,因缺牙而導致對咬牙不足者。 吞嚥訓練第一步:選擇正確食材質地一般民眾總認為把食物打碎、弄成泥狀就是好吞的食物。但是吞嚥的主要步驟是將食物變成食團,若是因過度處理食物,造成食團難以形成或是黏在舌頭上,反而會影響吞嚥有。有些食物本身質地就偏軟的,像香蕉、南瓜、水蜜桃不需用調理機打碎,只需經過適當處理,沒有牙齒也能嚼食,另外像馬鈴薯、酪梨等也都是富含營養,並且方便處理的軟食,而一般常見的豆花、廣東粥、義式蔬菜湯等,也都是外面小吃常見的餐點,非常方便取得,不需要太費力料理。選擇正確的食物質地,不僅能解決患者因咀嚼吞嚥障礙而造成的進食問題外,也能避免患者在進食時造成誤嚥而導致吸入性肺炎的發生。此外,質地改善也能訓練患者由口進食,以漸進調整的方式慢慢地恢復患者的咀嚼吞嚥功能,提高患者在未來移除鼻胃管的機會。日常口腔運動訓練:臉部、嘴部、舌部1.臉部運動(1)按摩臉(面頰、上額、下巴、鼻子)直到溫熱。可用一條熱毛巾或手。(2)將臉向前嘟起、再向外拉開笑,重覆做。用到最大的拉張幅度。(3)用手將雙頰向後拉,同時將嘴向前嘟。(4)用手將雙頰向前推,同時笑,抗衡相反方向的阻力。(5)將嘴閉起來,由一邊挪向另一邊,挪動下頷。(6)將雙頰向內吸,然後放鬆。(7)將雙頰鼓氣,持續5秒鐘,然後吐氣放出。(8)雙頰鼓氣,嘴巴閉合,將氣由一邊送到另一邊,不可將氣洩出。(9)將雙眼閉起來用力擠,然後睜大。(10)閉單眼,輪替。(11)擠鼻子,持續5秒。(12)如果臉有一邊受損,用手將正常強的一邊面頰向下拉,同時試著用力擠臉部肌肉。2.嘴部運動(1)將雙唇閉緊,互相壓緊。(2)將嘴張大,同時試著將嘴嘟成「O狀」,不可閉緊,停住、放鬆。(3)吹口哨。(4)用一根小吸管吹,然後吸回空氣。(5)重複地說「pa,pa, pa……」,需快且清楚。(6)鈕扣運動—用3枚不同大小的鈕扣,每個鈕扣用線綁著,將最大的鈕扣,放在唇後牙前,輕輕的將綁在鈕扣上的線拉著,將嘴唇閉緊,以防鈕扣會自口中掉出。如此再試第2大的,再試最小的。3.舌部運動(1)用一塊潤濕的紗布,包裹住舌尖,然後小心溫和的向外拉。(2)將裹了紗布的舌頭,溫和的向左、右、上、下拉動。(3)嘴張開、將舌頭伸出,保持在中間,持續5秒。(4)將舌頭向嘴外伸,左右緩慢移動,慢慢加快速度,確定每次舌頭定碰到每一邊的嘴角。(5)將舌頭自口中伸出到外面、再拉回來。重覆做,維持快速度。(6)將嘴閉起來,舌頭在上唇裡面、上牙齦上左右來回移動,再換下唇。(7)將舌頭自口腔內向內頰向外頂,再換邊。(8)將舌頭向掃地一樣,自口腔內、碰到每顆牙齒,由一邊到另 一邊。(9)用舌頭黏嘴唇一整圈。再由反方向做。(10)張開嘴,伸出舌頭,碰上唇。面對吞嚥困難長輩 餵食時注意事項1.餵食時,坐姿很重要,應採坐立90度頭部微傾向前的餵食姿勢。2.選擇適合長輩的食物質地。3.給予長輩充裕的時間及安靜環境,減少進食的環境刺激,讓他可以專心進食。4.餵食的時候,要確定長輩已吞乾淨前一口後,再給下一口。5.若病人有嗆咳情形,應立刻停止進餐。6.餐後維持直立坐姿20~30分鐘,避免因打嗝而導致的嗆咳。7.餐後應以棉棒清潔口腔,維持口腔健康,並確定無殘留食物在口中。參考資料1.衛生福利部—咀嚼吞嚥障礙診治參考指引及健康照護手冊2.如何訓練及維持咀嚼吞嚥功能及預 防誤嚥的發生,黃純德醫生(本文獲家天使授權轉載,原文為:吞嚥困難原因多,日常訓練不可少|家天使-找看護第一品牌) 

女人有3種:當媽、當阿姨以及與孩子保持3公尺距離

女人有3種:當媽、當阿姨以及與孩子保持3公尺距離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如果在網路書店搜尋「頂客」,會出現《創造神話的希丁克四強英語》、《希丁克式英語會話:六個動詞打天下》。來自荷蘭的足球教練希丁克,在英語教育界裡竟是如此偉大的名師。搜尋「不生產」的話,則會出現「產後瑜伽」的影片。在幾經搜尋後才找到《我決定不生孩子》,這是一本匯集1960年代美國數位成年女性,在進入60歲之後無子女生活的隨筆散文集。看到這本書的封底,我忍不住笑出來,因為上面標示著大大的文案:「不是所有女人都要當媽媽。世界上有3種女人:天生當媽的女人、天生當阿姨的女人,以及不能靠近孩子周圍半徑3公尺的女人。」距離要大於半徑3公尺的第3種女人,橫豎怎麼看都是我啊?可是我看到下面用著稍微小的字體寫著:「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那些天生當阿姨、選擇不生孩子的女性故事。」不對,我就連當阿姨的料都不是啊!雖然我有兩個外甥,但我不會打視訊電話給他們(雖然曾經接過他們兩次電話,但是卻陷入冗長而尷尬的沉默中),更不會上傳他們的照片到SNS上。等到外甥年紀大一些,我想他們如果聽到「去找阿姨唸故事書給你們聽」,可能會藉口要去洗碗而直接落跑吧。我總是希望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能夠快點過去,也希望自己永遠都不會是要照顧孩子時唯一的大人。只是誇獎孩子「真可愛呀」,就該生小孩?「曾經產生因為不喜歡小孩而認為自己是壞人的想法嗎?」閔夏:是啊,從國高中時期開始,我就不怎麼跟小孩子說話,也不覺得他們可愛。其他朋友看到小孩子時,就會說「哇~好可愛」,但是我卻有種置身事外的感覺,我從來沒說過小孩很可愛。的確曾經也想過難道我是個奇怪的人嗎?我是不是個性太糟了呢?我對閔夏的心情非常能感同身受,也曾懷疑是不是自己的個性太差。但即使看到孩子只是默默地遠遠站著,也不要覺得自己有問題。反而妳只要說「哎呀,真可愛!」就會遭受「妳現在也差不多到了該生孩子的年紀了」的攻擊!笨蛋啊,妳根本不知道最可愛的孩子其實是別人家的孩子......話說回來,在訪談的過程中,我知道選擇不生育的女性,並不是都像我一樣,想要離孩子越遠越好。在寫作班當老師、學生年齡遍布小學到高中的英智,與曾經是特殊教育教師,熱愛自己工作的善宇,敘說她們看著孩子們成長的快樂。英智:我沒辦法說自己喜歡小孩,但是我想要看到孩子們有所成長。許多大人總是堅持己見又十分頑固,但是孩子們卻會受到外在影響而漸漸變化。從這點來看,會讓人很有成就感,而且我很喜歡和孩子聊天,以前在補習班工作時,我也很喜歡和學生做諮商。從一開始根本不了解孩子,但透過聊天而了解他們的世界,然後將他們的想法運用在工作中,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事情。我大概因為是帶著老師的心情和姪子在一起玩,所以在讀故事書給他聽時,自己也覺得跟孩子相處還不賴。雖然也不是一直都很有趣,只是不會覺得很辛苦,而是把這件事當成「實習」。善宇:我曾經在一所中小學的代案學校工作,我很喜歡孩子們告訴我一些我從未想過的想法。聽著他們那些天馬行空、充滿想像力的話語,總讓我連連點頭贊同,真心覺得和他們對話很有趣,就算同樣的內容一再重複,仍能發現新意,邊聽邊覺得「他們怎麼會有這樣奇特的想法呢?」現在我會想好好聽姪子或身邊的孩子說話,並且努力做一個好阿姨。要一直重複聽相同的話好幾遍,一般的父母肯定會覺得很累吧,可是我會想盡全力傾聽孩子們說話。向孩子說明「我不生孩子」,或許更別具意義而身為小學教師的道允則表示,「喜歡小孩」和教導孩子是兩碼子事。道允:我認為「喜歡」是一種對於特定對象的情感,但是對不喜歡小孩的人來說,並不會特別覺得孩子可愛或純真,只是一種「單純的存在」而已。我在與道允見面之前,就已經知道她是一位相當有責任感、和孩子們處得很好的老師,我也很羨慕她的學生覺得和她一起玩很有趣。不過,我很好奇這些平時近距離接觸孩子的女性,選擇不生孩子的內心想法。道允:對學生家長來說,知道「今年這個老師不會去生小孩」是很重要的。確定在學期中不會有換班導師的可能,就會覺得放心許多。但是和孩子們談到不想生小孩這件事則會有些麻煩。當學生問「老師為什麼沒有小孩呢?」如果回答自己不想生小孩,他們是無法理解的。「我媽媽因為生下我而感到幸福,我也覺得被生下來很幸福,為什麼老師不會這樣覺得呢?」他們會帶著這樣的疑問,但是我沒辦法對他們說:「我沒辦法因為有孩子而覺得幸福」,所以覺得有些糾結。「向孩子說明不生孩子的女性也很棒,不是也很有意義的嗎?」我也是這樣想,所以沒有刻意要隱藏這個事實,有時候也會直接表現出來。請問在學校課程中,是否有教導孩子正常家庭的意識形態或是鼓勵生育的內容?在四年級的社會課中有2、3個小時以「低出生率問題」為主題,要孩子們畫「改善低出生率」的海報,這可以說是一種洗腦吧,我的心情真是五味雜陳......(笑)她們雖然都不是母親,但是在各自的世界中都與孩子們維持著良好的關係,也為了給孩子帶來良好影響而努力著。有著各式各樣的「不完美大人」,對孩子成長也是好事另外,宰卿的故事也讓我從「喜不喜歡小孩」的提問,到無法忽視「會變成什麼樣的大人」的回答。宰卿:我覺得我沒辦法成為一個好的養育者,但是我很喜歡我的姪子和小孩子,所以我應該可以成為優秀的輔助養育者,或許就是個「奇怪的阿姨」之類的。(笑)因為否定所有父母都是完美的,一定有不足之處,我覺得多接觸各式各樣、另類的大人,對孩子來說是件好事,何況作為輔助養育者,我的角色對姪子們也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為了主要養育者的精神健康,我的角色是必要的。我有朋友因為在家帶小孩而沒去上班,就連想要外出都很困難,只能和身邊的媽媽們聊聊媽媽經。偶爾我去找她,她說能和了解自己在當媽之前的人聊天,感覺真好。我想,為了媽媽和孩子,這樣的休閒與放鬆時間是必要的。再回到《我決定不生孩子》這本書,封底文案是摘自《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的作者伊莉莎白.吉兒伯特寫的序文。雖然她「天生當阿姨的我們」這句話讓我感覺像被排擠一樣,但不管怎樣,在這段文句中最重要的內容如下:「如果你把孩子放在我面前,大可以放心,我會好好哄著孩子、陪他玩、愛著他,但就算我是如此愛著那美麗的孩子,內心也相當清楚,這不是我的命運,絕對是命中注定沒有的。」而且因為知道這是真的,我也覺得微妙的歡喜。就像是人活著知道自己是誰一樣,知道自己不能成為什麼也是非常重要的。這點我完全同意。(本文摘自/我不想當媽媽:18位頂客族女性的煩惱、幸福與人際關係/時報出版)

不管幾歲都能做!抬腰體操「簡單3步驟」幫助身體回春

不管幾歲都能做!抬腰體操「簡單3步驟」幫助身體回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身體有慢性疼痛的毛病,因此不太敢活動身體?雖然才50歲,但已經有「老人姿勢」了?其實想運動,只有散步是不夠的,別因為怕痛而不敢活動,過度保護身體也可能變成老化的惡性循環,超過65歲後的肌肉量差異,將決定日後的生活品質。日本整體專家鄭信義在《超核心腿臀肌力訓練法》中提到,可藉由簡單的「回春抬腰體操」運動,鍛鍊步行時所需的肌肉,不僅肌力衰弱的高齡者可以在安全的情況下進行,也能有效獲得如深蹲運動般鍛鍊大腿前側肌肉的功效,卻不用進行困難的動作,任何人都能輕鬆進行訓練。以下是其書摘內容:藉由「回春抬腰體操」能活化身心就算是輕鬆的運動,只要持續進行下去,也會出現「奇蹟」,結果不僅可以重獲青春,也能恢復幹勁、精力與熱情。詳細內容請見表1。許多患者和高齡者在實際進行「回春抬腰體操」後,回報了很多好消息,甚至比我原先預估的成效更好。 這個體操不僅可以訓練腿部肌肉,改善走路時需要他人扶助與照顧的情況,腿部和腰部變得更強健,還能改善膝蓋和髖關節的疼痛、減緩腰痛,而隨著腿部肌力的提升,更能減輕體重,發揮減肥功效。然而,好處不僅如此,除了可以預防認知功能退化之外,還有將來不需要安眠藥即可入睡、降低血壓等功效,能夠解決許多高齡者的困擾。接下來說明改善高血壓狀況的案例。持續進行「回春抬腰體操」1個月後,有一半以上的人血壓數值都降低了。93歲的H先生,進行體操前的最高血壓為163mmHg、最低血壓為97mmHg。1個月後再次測量血壓,最高血壓下降至105mmHg、最低血壓下降至78mmHg。持續進行體操2個月後,再次測量血壓,最高血壓下降至115mmHg、最低血壓為78mmHg,呈現穩定的血壓值。雖然對於為何運動可以降低血壓,有各式各樣的說法,但簡單來說就是「運動>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穩定血壓」。若進行激烈的運動,心跳可能會突然加快,將對心臟和血管等器官造成負擔,不適合高齡者進行。然而,進行這項「回春抬腰體操」時,動作很輕鬆,心跳不會突然加快,這也是我抱持自信推薦這項運動的理由。表2列有「回春抬腰體操」的特色,無論何時進行「回春抬腰體操」都沒有關係,總之請養成1天進行3組的習慣。在養成習慣之前,可以請家人幫忙確認進度,或進行時站在鏡子旁自行確認姿勢。 進行「回春抬腰體操」的5個重點無論做什麼運動或體操,重點在於正確進行才能獲得好的成效,在做這個世界上最簡單的「回春抬腰體操」時,也是一樣的。接下來將說明「回春抬腰體操」的5個重點,請確認內容後再進行。重點1:坐在椅子上時,膝蓋是否彎曲呈現直角90度狀態?腳底整體是否確實緊貼著地板?若椅子過高,腳底整體無法確實緊貼地面,將無法促進腳底感知器的功能。若椅子太低,雖然腳底整體可以緊貼地面,卻因負擔過重而難以抬腰。請依照個人的身材,調節椅子的高度。重點2:膝蓋是否正面朝前?若膝蓋朝外或朝內,有可能導致肌肉失去平衡。為了正確鍛鍊及調整肌肉,請盡可能讓膝蓋正面朝前。重點3:進行抬腰動作時是否太過急促?無需過度勉強自己,以自己可以接受的速度進行即可。就正常的情況來說,請回想平時邊喊著「哎呦喂呀」邊起身的速度,以此速度進行就可以了。重點4:進行抬腰動作時,是否確實感覺到大腿前側和腰部周圍有施力?確實感覺到有施力的部位,證明現在正在鍛鍊中。重點5:是否太過拚命?無論做什麼事,若一開始太過拚命,將無法長期持續下去。正所謂「持續即是力量」,重點在於每天持續、一點一滴的累積。為了讓自己持續進行下去,請利用自我檢查表,養成習慣在每天完成後記錄成果。簡單就能完成的「回春抬腰體操」動作關於「回春抬腰體操」的動作如圖4,只需要淺坐在椅子上,接著做出抬腰動作即可,甚至不用站起來。只需要做這個動作,可說是世界上最簡單的運動,任何人都能做得到。不僅膝蓋不會超出腳尖,體幹(由胸部、腹部、後背、腰部和臀部等組成的部位)也處於安定狀態,不必擔心往後傾而跌倒,腿部和腰部虛弱的人也能安心進行。 除此之外, 它與正確的深蹲運動不同,不需要讓腰部深深地往下降,體重不會對膝關節造成負擔,就算患有退化性關節炎(或稱骨關節炎)的人,也能在不會痛的情況下進行肌力訓練。若要有效鍛鍊虛弱的肌肉,原本需要重複進行數10次負荷較輕的運動才行,但是進行「回春抬腰體操」只需抬腰30次乘3組即可,屬於適當的運動,而且鍛鍊肌肉的功效,不輸給正確深蹲運動。請參照圖5,這就是「回春抬腰體操」主要鍛鍊到的肌肉。 不僅可鍛鍊前側的股四頭肌、腓腸肌、脛骨前肌、比目魚肌,位於後側的腿後腱(股二頭肌、半腱肌和半膜肌),以及臀部肌群的臀大肌、臀中肌、梨狀肌等深層肌肉;就連位於身體中央、步行時發揮重要功能的髂腰肌(髂肌和腰大肌)、腹部的腹直肌(簡稱腹肌)等處的肌肉,也能鍛鍊到。只需要進行這項體操,即可完整鍛鍊步行時所需的全部肌肉。此外,肌力相當衰弱的超高齡者也無需擔心,做運動時只要將手放在桌子等處,就不必擔心可能會跌倒,能夠安心地進行。建議在日常生活中,請務必養成進行抬腰體操的習慣。(本文摘自/超核心腿臀肌力訓練法:不因怕痛不敢活動,打破過度保護身體惡性循環/出色文化)

夜晚常起床尿尿⋯可能是「腦部功能」出現問題

夜晚常起床尿尿⋯可能是「腦部功能」出現問題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夜間多尿,可能跟腦部功能退化,影響其記憶力和心情焦慮有關?一名55歲男性高階主管,在事業巔峰之際卻發現自己的記憶力和判斷力開始變差,白天無法集中精神好好開會,一開始以為只是年紀漸長加上睡不好,於是積極運動想提升體力和專注力,卻事倍功半,甚至煩惱是否該提早退休。直到枕邊人抱怨他總是半夜起床上廁所,打擾其睡眠,才注意到是因強烈尿意中斷睡眠多次,已持續好一段時間,即便睡前少喝水喝酒、睡前排空尿液也無改善,才決定前往泌尿專科就醫,確診為夜尿症。中年後夜尿超過2次不僅難入眠,更可能生病!台灣尿失禁防治協會理事長廖俊厚表示,台灣老年人口越來越多,全台40歲以上成人夜尿症盛行率達40%,即恐有超過450萬人飽受夜尿症所困擾,其中近9成屬於「夜間多尿」的範疇:「晚上起床尿尿2次以上即為夜尿,其中夜間尿量超過全天尿量1/3以上,即為夜間多尿患症」。因不得不中斷睡眠起床如廁,使夜尿問題成為睡眠不足和失眠的主要原因,進而延伸造成更嚴重的慢性疾病、心理健康與精神狀態問題,可謂小病易釀大禍。台灣泌尿科醫學會秘書長王弘仁指出,不同於其他常見的下泌尿道疾病為泌尿器官出狀況,夜間多尿患者多為荷爾蒙問題,因腦下垂體分泌抗利尿激素不足,導致睡覺時尿量無法減少、尿液沒有濃縮,是一種「腦部功能出現問題」的表現,不可不重視。沒辦法控制想尿尿,恐是腦部腺體退化夜間多尿的成因包括: 腦部荷爾蒙分泌不足 膀胱儲存尿液的能力變差 慢性疾病問題 睡眠或情緒問題王弘仁表示,其中最大宗的原因來自於荷爾蒙分泌不足。通常在晚上睡覺時,腦下垂體會分泌抗利尿激素(ADH),使尿量減少、尿液濃縮,隨著年紀增加,腦下垂體能力會逐漸退化,一旦使身體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就會導致夜間尿量太多,不得不頻繁起來如廁,導致無法一夜好眠,對生活帶來負面影響。夜尿症是最常見的睡眠中斷原因之一,據研究,超過50%有夜尿困擾的人,認為其睡眠品質受到影響,且不僅是影響自己也影響到他人。在生理上,提高罹患心血關疾病風險;心理上,容易帶來疼痛、沮喪、焦慮以及認知、記憶和表現缺陷等問題。而有夜尿問題的患者,超過75%同時有糖尿病、高血壓、神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在身,台灣是三高盛行率高的國家,也使得夜尿的問題更趨嚴重。男性年過50,每4人就有1人患夜尿困擾廖俊厚說明,夜間多尿與身體機能有關,「年齡」是首要的危險因子。研究顯示,男性超過50歲,盛行率達就高達4成3,至少每4人就有1人有夜尿問題,且每增長10歲,盛行率就增加1倍,來到超過60歲後,更每2人就有1人;此外,罹患高血壓、糖尿病、肥胖問題、心血管疾病與中風患者也是高危險族群。王弘仁強調,夜尿絕非正常現象,但屬於可控制的疾病,只要仔細判別為液體攝取量問題、疾病因素或荷爾蒙問題,進而調節荷爾蒙治療,或選擇口服的合成抗利尿激素藥物,就可減少高達5成以上的夜尿次數,並增加2小時以上的連續睡眠時間,提高睡眠品質,在精神狀態也會有顯著的改善。許多中年男性忙碌於工作、家庭,容易忽略身體的異常狀況,或是對尿事難以啟齒。王弘仁提醒,因夜尿症患者常合併其他慢性病,如攝護腺肥大、腎臟病等,兩者須同時治療,因此若自我評估有多尿、夜尿症狀,及早求助專業泌尿科醫師協助是最重要且關鍵的第一步,才能有助於對症下藥。

經期悶痛、血量多⋯她健檢才知「卵巢長10公分瘤」

經期悶痛、血量多⋯她健檢才知「卵巢長10公分瘤」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原以為只是經痛,但到後來連平常時腹部都有悶悶痛痛的感覺。」51歲陳小姐表示健康檢查中,發現子宮肌瘤再度復發,且卵巢右側還有10公分大的卵巢瘤。由於5年前才做過一次子宮肌瘤手術,解決當時經血量大的問題,然而最近在經期時,腹部開始出現悶痛且血量多等症狀,就連運動跑步、甚至平躺都會沉重悶痛,連睡覺也睡不好,一直忍痛直到健檢才發現是子宮肌瘤復發,同時還多了卵巢瘤的問題。   「子宮肌瘤、卵巢瘤同時發生,其實不常見。」花蓮慈濟醫院婦產部醫師李佩蓁表示,陳小姐卵巢瘤約10公分、子宮肌瘤約7公分左右,其中卵巢瘤已經大到在肚臍的位置就能摸得出來,而子宮肌瘤也不止1顆,還有其他小顆的肌瘤,這也造成她嚴重貧血、腹痛、經期異常。 在與陳小姐討論與評估治療方式時,因得知陳小姐之後並無生育計畫,醫師選擇以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從肚臍處開一個約2公分的小孔,搭配組織袋以避免卵巢及子宮等組織在移除過程掉到腹腔;手術不到1小時就完成右側卵巢瘤摘除及子宮次全切除,並保留她的子宮頸及左邊的卵巢。 卵巢瘤沒症狀!直到「長太大」引發下腹劇痛 「陳小姐的卵巢瘤屬於良性畸胎瘤。」李佩蓁說明,一般卵巢畸胎瘤都是沒有症狀,不會痛也沒有感覺,一旦腫瘤長到超過5公分,因重量不均勻就有較高的機率因為運動或姿勢改變而扭轉,導致月經異常或卵巢缺血引起下腹痛或劇烈腹痛,這時就需以手術來切除腫瘤。 而在子宮肌瘤合併卵巢手術治療上,相較於傳統剖腹手術,單孔腹腔鏡微創手術不僅傷口更小、出血也少,住院天數也少、復原更快,除了在術後當天就可下床走路之外,亦能減少傷口裂開及疝氣的發生。 女性過30歲經期異常、腹痛要當心,近5成恐子宮肌瘤 李珮蓁指出,30~50歲的女性,約4至5成都有子宮肌瘤,大部分的人沒有症狀,但若是出現經血多、經痛、慢性不孕或是壓迫症狀造成頻尿或排便異常,就需要就醫治療;另外,已檢查出患有子宮肌瘤的病患,因為在未停經之前,肌瘤每年都有可能會慢慢的長大,建議病患每年定期回診做超音波追蹤檢查。 在急診或門診中,常常遇到女性病患忍痛或害羞而延遲就醫,險導致卵巢受損等狀況。李佩蓁提醒,女性朋友若是經期異常、下腹痛,千萬不要忍耐或不好意思就醫,其實超音波檢查就能快速幫助病患做出初步的子宮或是卵巢異常的診斷,及早找出病灶,不僅可以把握黃金治療時期,往往在治療後也可有良好的結果。

疝氣會致命!腹劇痛竟「腸子推不回去」醫:再拖恐壞死

疝氣會致命!腹劇痛竟「腸子推不回去」醫:再拖恐壞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疝氣造成腸子卡住、推不回去,使腹腔有明顯疼痛情況,別再拖延就醫!一位男性罹疝氣近一年,因新冠疫情加上畏懼手術,遲遲未至醫院求診,直到日前因劇痛不適,才趕緊至急診求助,確診為「鉗頓型疝氣」。疝氣是什麼?腹腔有裂孔恐致腸壞死!衛福部台南醫院一般外科莊育權醫師表示,腹腔內構成腹壁的肌肉或筋膜若因為受傷、老化或先天性缺陷,而變得比較薄弱,同時因為提拿重物、咳嗽、便秘、肥胖甚至懷孕等因素造成腹內壓上升,造成肌肉或筋膜裂開,使一部分的腸子或內臟經過這個裂孔凸出到外面,就會形成所謂的「疝氣」。最常見的就是出現在鼠蹊部位的腹股溝疝氣,其症狀是鼠蹊部位或是睪丸的位置有隆起變大的腫塊,且此腫塊在躺下休息時便會逐漸消失不見;部分病人會有疼痛不適及垂墜感。「鉗頓型疝氣」僅數小時就恐腸壞死致命而「鉗頓型疝氣」是疝氣常見的併發症,意即腸子掉入疝氣囊後卡住而回不去腹腔內。卡住後會造成腸子的血流受阻,病患會出現腸缺血並有明顯痛感,此時若繼續置之不理,只要短短數小時,腸子便可能缺血壞死。若到這個程度,病人則必須接受緊急剖腹手術將壞死的腸子切除重建,但不能同步修補疝氣,須待狀況穩定後再另行安排疝氣修補手術。部分狀況較差或是大腸壞死的病人甚至可能需要接受腸造口手術(即人工肛門手術)才能保命。2天就可下床!新型手術傷口僅1.5公分加速復原莊育權說明,在進一步評估該病患狀況後,確認其腸子雖有鉗頓,但應該尚未壞死,因此選擇先將卡在外面的腸子推回腹腔,再觀察一段時間未有出現腸壞死及腹膜炎狀況,隨後則立即為病患辦理住院以及隔日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順利完成治療並出院。在治療方面,以往傳統疝氣手術則皆需開一道4到6公分傷口,因常造成沾黏而有處理上的困難。莊育權指出,目前已有新型的腹腔鏡疝氣手術——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TEP),僅需3個1到1.5公分的小傷口,1小時內就能完成手術,且術後疼痛感明顯較傳統手術輕微許多。通常病人在術後2天,便可順利下床而無明顯不適,1周內可完全恢復日常生活;但仍會建議術後4周內避免激烈運動,及搬重等腹部會用力的動作。莊育權也呼籲,中年以後疝氣風險增加,家中長輩若有疝氣的情況,還是要盡早到醫院就醫評估及手術治療,以免後續造成嚴重併發症。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