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台灣男性口腔癌發生率升 年奪2千命

台灣男性口腔癌發生率升 年奪2千命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嘉義市從去年七月在保生里推動無檳社區,在為期近三個月的戒檳班系列課程,其中有三位員工成效最佳,其中一位已完全戒除另兩位也幾乎戒除嚼食檳榔的不良嗜好。學員施先生談到,他二十三歲時因無聊而開始嚼食檳榔,後來因嚼食而導致牙齦萎縮牙齒掉落,才下決心要戒檳,從一日最多一包(約二十顆)到現在已經完全戒除,口腔不適感改善了,精神及身體感覺更輕鬆,人際關係也更好了。  口腔癌死亡年齡較其他癌症早10年台灣高嚼檳榔率是導致口腔癌高發生率及高死亡率的原因,目前每年分別有5000多人罹患和2000多人死於口腔癌。口腔癌為青壯年男性最容易發生的癌症,發生及死亡年齡中位數均較其他癌症早10至20年。而檳榔除了會造成牙齒磨耗、牙齒變色之外,還含有許多細胞毒性、基因毒性,造成細胞轉型有促癌作用,進而造成惡性的病變形成口腔癌,所以嚼食檳榔是百害而無一利的。        民眾若發現有口腔黏膜顏色或外表形狀改變、潰瘍、腫塊等各種情形時即應提高警覺,並立即到醫院做進一步的口腔檢查,或必要時做病理切片檢查。

樂閱讀/避孕藥比避孕工具更安全?

樂閱讀/避孕藥比避孕工具更安全?

子宮或其他婦科方面的手術,都是導致瘀血內生的原因,所以避免意外懷孕、避免做流產手術,這對女性非常重要,這就需要談到避孕藥。但是在很多女性心目中,避孕藥就是激素,吃激素就有副作用──會發胖、會長痤瘡,甚至有人還在懷疑「是不是我吃了避孕藥,以後就真不能懷孕了?」因而不敢吃避孕藥。也因此,因意外懷孕導致流產、傷身的現象在生活中就很常見了。凡此種種問題,其實都是因為不嘹解現在避孕藥的發展狀況。避孕藥裡確實有激素,其中主要有雌激素和孕激素,但這兩種激素是女性一生中必須要有的。有些人卵巢功能不好,不能產生雌激素和孕激素,她的發育就停滯在幼女的狀態,顯示不出女性魅力來,就需要通過補充激素來治療。所以,避孕藥雖然是人工合成的激素,但激素的作用和身體裡的激素是一樣的,機制也是一樣的,因此非常安全。關於避孕藥的好處1)避免發生「宮外孕」。2)能預防子宮內膜癌。3)治療痤瘡、皮炎。女性懷孕之後,雌激素和孕激素是要持續存在的,以此對大腦形成一種「提醒」。大腦知道身體懷孕了,它就會命令卵巢休息,以便讓妊娠繼續下去。避孕藥的作用就是類比妊娠的狀態,吃避孕藥之後,卵巢就開始休息了,它休息了、不排卵了,自然也就無從懷孕。從這點來講,避孕藥就比避孕工具更安全,比如避孕環能避免正常的子宮懷孕,但它畢竟不能抑制排卵,卵子和精子還可以在輸卵管「相見」、受孕,所以還可以引起「宮外孕」。「宮外孕」如果發現不及時,是會引起大出血,甚至危及生命的,而避孕藥就連這個風險都避免了。大家可能會說,卵巢不工作不就麻煩了?要知道,如果卵巢不休息的話,每個月都要產生卵子出來,每次排完卵後,卵巢都會有一個破口,這就要修復。任何一個器官組織只要不斷地被修復,就多了出問題的機會,因為在修復過程中,如果碰到一些有害的東西,就會比沒修復更容易發生腫瘤。吃避孕藥之後,卵巢休息了,惡變的機會就少了,所以吃避孕藥還可以減少卵巢癌的發生。而一旦你想要懷孕,避孕藥一停,卵巢功能就恢復正常了。與此同時,避孕藥還能明顯地降低子宮內膜癌的發生。因為子宮內膜癌的發生需要有一個長期的雌激素環境,而孕激素可以促進內膜的脫落,抵抗雌激素的這一副作用。所以,更年期女性即便需要吃雌激素來緩解更年期的症狀,但絕對不能一直吃雌激素,一定要配合孕激素一起吃。而孕激素能保護內膜、降低子宮內膜癌的發生,這是避孕藥的另一個優點,它可以很好地保護你的甬道。(本文作者/佟彤)(摘自/噢不!我不想這麼老/華滋出版)

樂閱讀/隨時清空腦袋 消除工作壓力

樂閱讀/隨時清空腦袋 消除工作壓力

要做的工作太多,不知怎麼安排才好?進行到一半的工作愈積愈多,壓力也愈來愈大。這種時候,為待辦的工作定下先後順序也成了一件苦差事。大衛.艾倫(David Allen)為此提出一套名叫「GTD」的方法。GTD是「Getting Things Done」的縮寫,意思是「讓事物順利進行」,目的在於消除無法掌握工作所帶來的不安和壓力,所以要把腦中認為該辦的事、掛心的事通通寫下來。這套方法不用特別區分公事或私事,而是一套依時間意識自我行動的管理法。簡單地說,就是把掛心的事全都寫在紙上,放入盒中,像是隨時清空自己的腦袋一樣。整理工作項目時,把工作分成「展開行動」、「還不用行動」兩大類。分到「展開行動」一類的工作,可以在兩分鐘之內完成的要馬上做;複雜的工作就放入需要擬定計畫的「專案」裡;不複雜、應馬上進行的工作放入「下個行動」中;不複雜、不用親自做的工作交給別人,放入「等待聯絡」;不急著馬上做的事就放入「擇日」。另外,「還不用行動」一類之中,暫留的是「資料」,有時間再做的放入「看著辦」,不需要的放入「垃圾桶」即可。GTD不太重視工作的優先順序,重點是因應狀況排定自己的工作清單。(本文作者/知的習慣探求舍)(摘自/快速學會職場上最重要的2大能力/天下雜誌出版)

給稻米天天「聽」佛歌 產量多15%…

給稻米天天「聽」佛歌 產量多15%…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聽音樂可以讓身心靈舒暢之外,孩童學音樂愛聽音樂,對於成長也有正面幫助,而中國大陸就有農業專家,專門播放大悲咒等佛歌,讓稻米天天「聽」,沒想到稻米竟然較為飽滿,且產量多了百分之十五,令人嘖嘖稱奇!稻米聽佛歌 還可驅逐害蟲中國大陸有一村莊,用五百多畝的田地進行實驗,其中,四百多畝天天不分晝夜、天氣好壞,持續撥放大悲咒、感恩歌等,另一百畝則不放音樂,一連持續三季。三季過後,有播放歌曲的區塊,農業專家稱,稻米產量多了百分之十五,且顆顆飽滿結實,害蟲也較少來入侵,但未撥放歌曲的區塊,反而有較多的害蟲與老鼠會侵害稻米,也因此產量較少。但實驗負責人也說,稻米也會挑歌聽,如果放的歌曲是搖滾音樂,稻米反而會很快就死掉。當地專家則分析,音樂的聲波,能夠直接影響植物的細胞分裂與發芽的生長速率,還能使氣孔張開,增加養分的吸收率。最重要的是,音樂還能驅逐害蟲。

治療膝關節退化 血小板注射促再生

治療膝關節退化 血小板注射促再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53歲蔡姓女子,日前上、下樓梯膝蓋疼痛,無法長時間行走,且左膝關節時常腫脹積水,經X光檢查診斷為退化性關節炎,透過膝關節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後,不適症狀有所改善。蔡女士表示,日前膝關節開始腫脹積水,口服藥物治療無效,至門診接受抽除膝蓋積水治療,雖然疼痛有改善,但依舊時常腫脹積水,醫師建議改以膝關節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後,疼痛減輕,至門診抽取膝關節積水次數及抽取量明顯減少。膝關節退化治療方式多豐原醫院骨科陳彥名醫師表示,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因血小板含有對組織癒合(骨頭、軟骨等)相當重要的生長因子,可促進軟骨細胞增生,抑制關節發炎腫脹,進而緩解膝關節炎的疼痛症狀,並幫助磨損的軟骨增生,臨床療效已在國內外骨科學術期刊及會議發表。目前在膝關節退化發炎腫脹疼痛的治療當中,一般除了物理復健、口服止痛藥物以及關節內玻尿酸注射之外,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也可提供疼痛控制、消除腫脹積水以及促進軟骨增生。陳彥名醫師也叮嚀,進行高濃度血小板血漿注射治療當日即可返家休息,不需住院,但後續膝關節須保護兩週,建議避免從事劇烈運動,藉由生長因子的作用,開始促進關節內軟骨等組織生長及抑制發炎腫脹,達到減輕關節疼痛、增加膝蓋功能的效果。

子宮斷成兩半 縫合成功後奇蹟懷孕

子宮斷成兩半 縫合成功後奇蹟懷孕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36歲的許小姐,在三年多前懷第一胎時,子宮內有2~3顆約3公分大的肌瘤,但定居在卡達的她,在當地醫院的就診下,醫師告訴她肌瘤並不影響懷孕或生產,沒想到懷孕後,肌瘤竟越長越大,讓她猶如挺顆雙胞胎孕肚一般辛苦。後來,許小姐與丈夫求遍國內、外名醫,希望摘除肌瘤並保留胎兒和子宮,但得到的答覆都是不可能,因為手術困難且風險高,容易造成大出血,可能得摘除子宮才能保命,直到最後求治北醫附醫婦產部,在剖腹取出女嬰後,醫師發現孕婦腹中是一顆長達40公分、重3.5公斤的巨型肌瘤,貫穿子宮、塞滿骨盆腔。在取出肌瘤時,醫師先綁住雙側子宮動脈,減少出血,就在肌瘤切除的瞬間,,子宮突然斷成兩半,情況危急,所幸醫師已先綁住雙側子宮動脈,減少縫合即時將子宮成功縫合,過程中胎兒、母親均無恙,五天後順利出院。不僅如此,斷成兩半而縫合的子宮,居然沒影響他們再度自然懷孕,日前因產前出血緊急剖腹產後,母子均安。婦女生育年齡高 合併子宮肌瘤率也高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劉偉民醫師表示,子宮肌瘤為婦科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35歲以上婦女大約三分之一都有肌瘤的存在,但大多是沒有症狀的,但若是出現經血過多、疼痛,和直接由腫瘤壓迫造成的頻尿和腹脹等常見症狀時,民眾們就要提高警覺,多加留意。此外,懷孕中合併發生子宮肌瘤的機率約為2%,常於產檢中發現,且伴隨著婦女生育年齡的逐年增高,懷孕中合併發生子宮肌瘤的案例也似乎逐年增加。仔細評估孕婦狀況 剖腹產同時也能切除肌瘤在治療上,若是症狀較輕微者可使用藥物控制症狀,停經後因缺少女性荷爾蒙刺激,肌瘤即會逐漸縮小,症狀也自然消失,除此之外,在一般傳統觀念上,為了減少分娩時大出血的風險,除了少數長在子宮表淺處的肌瘤,可在剖腹產時輕易摘除外,對於體積較大或深處的肌瘤,剖腹產時多不建議同時施行切除,而大多選擇繼續觀察或日後再安排肌瘤切除手術。但根據近年的研究顯示,若能對孕婦的情況予以小心評估,剖腹產時同時切除肌瘤仍是可行的。

牙周問題不先解決 當心毀了矯正治療

牙周問題不先解決 當心毀了矯正治療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近年來牙齒的矯正治療不再只是青少年的權利,有越來越多的上班族甚至是退休人員,願意接受成人的矯正治療,來恢復原有的美觀及咀嚼功能。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牙周病科陳俊榮醫師說,臨床上成年人要接受齒顎矯正與青少年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是因為成年人的骨質發育已經完全,所以骨質較硬,在矯正治療的過程中要移動牙齒需要花費較多的時間。治療過程清潔不易 當心引發牙周病且在矯正的治療過程當中,因為口腔清潔不易,容易有食物及牙菌斑的堆積,在青少年身上很容易發現蛀牙的現象,但是在成年人身上卻很容易形成牙周病,造成牙齒的動搖,甚至最後治療失敗需要拔除。據研究指出,在牙齒矯正的治療過程中,口腔清潔及牙周發炎的程度有可能會更加惡化,若是發生在成年人身上,便有可能引發牙周病的風險,一旦病人本身已經患有牙周病,在矯正治療前若未徹底解決牙周疾病的問題,有可能矯正治療後,牙周狀況會越來越糟,甚至最後會拔除更多的牙齒,可謂兩敗俱傷。陳俊榮醫師提醒,任何有意願接受矯正治療的病人,不但要在接受矯正治療前,確保本身的牙周健康是無虞的,若發現有任何的牙周疾病,應儘速接受徹底的牙周病治療,此外在矯正治療中,甚至是治療後,一定要定期接受醫師的追蹤,以確保能獲得一個理想的治療結果。

天氣悶熱!泌尿道結石病患增2成

天氣悶熱!泌尿道結石病患增2成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有位70多歲的男性,日前因血尿及右腎水腫至醫院求診,結果透過腎盂攝影後,發現該名患者的膀胱及輸尿管以被結石阻塞,造成腎水腫,不僅如此,由於輸尿管結石造成阻塞已有一段時間,導致右腎的功能受損,可能無法完全復原。對此,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泌尿科賴榮豪醫師表示,炎炎夏日正是泌尿道結石好發的季節,自今年7月起,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的泌尿科門診與急診因泌尿道結石求診的人數上升,約增加2成之多。2成民眾將有終其一生結石的可能根據統計,結石的盛行率約佔1%~5%,且一個人終其一生產生結石的可能約10%~20%。而大多數的結石患者經藥物治療後可自行排除,但有10%~20%的患者必須接受外科治療,且若不做追蹤治療的話,五年內結石復發的比率可高達50%,因此不可不慎。此外,造成泌尿道結石的原因與以下6個因素有關,提醒民眾應多加留意:1)炎熱的夏天,容易使人流汗多,尿排少。2)飲食攝取多為低纖維、高鈉鹽、水分少,且喜愛高蛋白、脂肪及糖份的人。3)職業為白領階級,多坐少動,且長時間待冷氣房。4)家族病史、遺傳。5)本身有高尿酸、痛風。6)藥物過量。腹痛、血尿為警訊 民眾應多加留意賴榮豪醫師表示,常見的泌尿道結石表現症狀有劇烈的腰痛或腹痛、血尿、尿路感染、小便疼痛、噁心嘔吐、發燒等,一般醫師會建議病患藉由尿液分析、X光檢查、腎盂攝影檢查或腎臟超音波來判斷結石位置與大小。一般泌尿道結石發作約8~9成可採取保守性治療,即藥物治療以及多喝水,約1~2成的患者必須採進一步的處理,如體外震波碎石術、輸尿管鏡碎石術、腎臟鏡取石手術、腹腔鏡取石手術,甚至開刀取石手術。出現結石勿輕忽 當因引發腎衰竭、敗血症結石發作時的疼痛,往往令人痛不欲生,終生難忘,但輕忽結石的結果,也可能造成腎功能低下甚至腎衰竭或敗血症。因此,醫師提醒不可輕視,且建議有結石的民眾,平時應該多喝水,尤其是飯後2小時內應多喝水,一天至少1600c.c.以上,但主要還是依身體狀況與流汗情形或排尿狀況,斟酌喝水量。此外,也要少吃易形成結石的食物或飲料,尤其炎炎夏日更應注意補充水分,更重要的是要定期追蹤檢查,才能輕鬆一夏。

中秋連假暗藏危機 未來兩週將為登革熱疫情關鍵

中秋連假暗藏危機 未來兩週將為登革熱疫情關鍵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疾管署公布上週高雄市新增1例登革出血熱病例,為鳳山區50歲女性,8月27日出現發燒、肌肉痠痛、關節痛等症狀而就醫,住院期間並陸續出現皮膚點狀出血及黏膜出血、血小板下降及血漿滲漏等症狀,經醫院通報後檢驗確認,已於一般病房住院治療中。目前累計共15例登革出血熱病例,其中12例已康復出院,1例住院治療中,2例死亡。而上週登革熱疫情共新增338例本土病例及4例境外移入病例,其中新增的本土病例,分別為屏東縣、台南市、澎湖縣、台中市及高雄市,此外,病例數正持續增加。今年入夏後本土病例共累計為1541例今年截至為止,共累計1694例登革熱病例,包括境外移入病例139例及本土病例1555例,其中今年入夏後本土病例為1541例。境外移入病例感染來源分別為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諾魯、柬埔寨、中國大陸、緬甸、法屬玻里尼西亞、沙烏地阿拉伯、印度、越南、吐瓦魯及孟加拉。中秋後兩週出現發燒、頭痛 恐為登革熱警訊疾管署提醒國人於中秋連續假期間因旅遊、探親,南來北往交流或出國短期旅遊機會增加,可能加速登革病毒的傳播,未來1至2週民眾如有發燒、頭痛、後眼窩痛、肌肉痛、關節痛、出疹等疑似症狀,應儘速就醫,並告知醫師旅遊史、活動史等相關資訊,以利醫師診療及通報。另外,也請臨床醫師提高警覺,於診治病患時應特別留意發燒病患,如有懷疑感染登革熱應立即通報,以利衛生相關單位及時採取防治措施,杜絕登革熱疫情延燒。 

節慶發胖症候群 逾半民眾增近2公斤

節慶發胖症候群 逾半民眾增近2公斤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連續三天的中秋假期剛過完,就有不少人開始為了吃太多而煩惱,不過,節慶連假的確是民眾容易發胖的期間,根據國民健康署今年初所發表的「102年春節體重控制電話訪問調查」統計資料示,有53.9%的受訪者承認,過年期間吃零食或喝含糖飲料的比例較平常多,而52.8%的受訪者體重平均增加1.9公斤。短時間內攝取過多熱量 長期下來恐變成易胖體質雙和醫院復健醫學部劉燦宏醫師表示,若是有連續3天假期時,民眾就要多加留意了,因為在這段時間內容意飲食失控而發胖,平均起來可能會增加1.5公斤左右。因為攝取過多的熱量會轉化為肝糖與體脂肪儲存在體內,且短時間內體重上升會因年齡增長而使的代謝變慢,減重就會變得更加困難,不僅如此,短時間內若是攝取過多的熱量,但同樣的也消耗快時,民眾就要多加留意了,因為這可能是胖在脂肪,水分散失快讓你產生有瘦的錯覺,長久下來就可能會變成易胖體質。節慶發胖症候群五指標 自我檢測提高警覺醫師表示在連假過後要好好審核五大指標,包括節日前擬定大餐計畫、美食當前吃再多也不覺的撐、連假後褲子變緊、放假時間幾乎窩在沙發上以及無節制的攝取節慶食物,若已符合五項指標中的三項時,小心節慶發胖症候群已找上你。為有效克服發胖症候群,劉燦宏醫師建議民眾應保持每日測量習慣並記錄、1天最多選擇一聚餐,另外兩餐則須降低熱量攝取、每日持續運動30分鐘等對策,如此一來,就算遇到節慶時,也能輕鬆對付無負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