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驚!平均每天有10人因自殺而身亡

驚!平均每天有10人因自殺而身亡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自殺防治是全球重視的公共衛生及心理健康議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的統計顯示,全球每年有超過800萬人死於自殺,亦每40秒就有1人因自殺而身亡。在臺灣去年則有3,565人自殺身亡,平均每天將近10人因自殺而身亡,而桃園縣去年則有318人,因自殺而損失寶貴的生命,由此可見自殺防治工作係為刻不容緩的問題。營造健康安全社區 打造愛與祥和的生命網為響應世界心理衛生聯盟與世界衛生組織共同推動的世界心理健康日,特別邀請民間單位與政府部門通力合作,參與健康安全社區營造活動,共同推動1問、2應、3轉介,積極發揮珍愛生命守門人之功能,期望創造無毒、無菸、有愛之友善生活環境,並一同對自殺防治投入心力,以強化民眾重視自我健康、提升幸福感,把愛傳出來,以打造愛與祥和的綿密生命守護網。 自殺因素非單一 感情、創傷皆有可能自殺非單一因素造成,可能因面臨重大災難而衍生的創傷,或因家人成員間、伴侶的感情因素而產生失落感,抑或自身的精神生理狀況等問題,而造成無法調適的難題。因此,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推出心情溫度計APP供民眾下載,可時時測量自我情緒變化,亦可瀏覽全國心理衛生資源,另外,也設有24小時自殺防治關懷協談服務,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0800-788-995(請幫幫,救救我)、張老師專線1980(依舊幫您)或生命線1995(要救救我),期望能在最關鍵的時刻,即時阻止憾事、挽救寶貴生命。

種植豆芽菜好處多 無毒、健康又環保

種植豆芽菜好處多 無毒、健康又環保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為響應全國減碳飲食生活,台南縣衛生局提倡吃在地、選當季、多蔬食、少吃肉、少加工、不浪費的原則,力行每週一蔬食日並教導民眾如何豆芽菜栽培及簡易料理,期望從自身做起,一起響應低碳飲食。豆芽菜是日常生活中常見且常吃的食物,大部分民眾都有吃過經驗,但僅有少數民眾有種過的經驗,豆芽菜雖然健康又方便取得,但也要小心目前市面上常見的漂白芽菜,因為在漂白過程中,往往會使用大量的化工製漂白劑,長期攝取恐危害身體健康。DIY種豆芽菜步驟簡單 卻要細心注意DIY種芽菜,除了可享受安全、新鮮、便宜又環保的碳足跡的食物,只是芽菜的種植,需要經過選種、泡種、催芽、培育等步驟,每一個步驟都有無須大費周章,卻有要訣應當心。首先,選種時要避免經藥劑處理過得種子,泡種則時間不宜太長避免泡爛等,最後在陰濕環境中催芽,可選用隨手可得的透氣篩網鋪上溼布,就可進入培育階段芽菜長大,約4~7天就可以採收。經過種植的努力,在料理過程中仍須小心避免營養流失,建議民眾應盡量以生食為主,因為煮過後酵素會大量流失,若一時吃不完,也可直接連同種植容器包裹起來放入冰箱冷藏。攝取當季食材少肉類 有助於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最後,衛生局鼓勵民眾多多選擇在地、當季蔬果食材,減少肉類攝取量,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從飲食選擇中稍作改變及注意,每週選擇一日蔬食日就能減碳護自己的健康也能救地球。

伊波拉來勢洶洶 專家憂未來恐變空氣傳染

伊波拉來勢洶洶 專家憂未來恐變空氣傳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伊波拉病毒全球蔓延,至今已造成3800多人喪命,且傳播速度快,目前已有專家警告伊波病毒可能突變,未來的傳播途徑恐變成空氣傳染,這也意味著感染範圍將擴大。伊波拉感染途徑 除了唾液外空氣也有可能根據《每日郵報》指出,衛生官員告訴民眾,伊波拉病毒僅會透過血液、嘔吐物、尿液、糞便和精液等感染,但卻有多名伊波拉研究員表示,不應該將病毒突變與空氣感染的可能性排除。 美國病毒學專家Charles L.Bailey表示,一般大眾都知道病毒會藏在唾液中,但卻從來沒有透過實驗來反駁咳嗽、打噴嚏也可能會是傳染途徑之一,因此,完全保證伊波拉不會經由空氣傳染,是在誤導民眾。病毒複製創新力強 若出現發燒、腹瀉要當心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研究伊波拉的C J Peters醫師表示,目前仍無足夠資料可排除空氣傳染的可能性,另外,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研究中心Michael Osterholm也表示,伊波拉病毒複製性、創新力強,要突變成空氣傳染並不難。有鑑於此,伊波拉病毒的傳播途徑仍不可輕忽應多留意,如有民眾前往感染疫區,應盡量避免至醫院探病或接觸病人,若出現發燒、嘔吐、腹瀉、皮膚出疹等不適症狀,應儘速就醫,以免延誤治療。

藥物開立重複率 北榮排名全台第一

藥物開立重複率 北榮排名全台第一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各大醫院開立安眠藥時,請勿必注意病患用藥情形,以免重複開藥,影響用藥品質!根據健保署所公布的最新資料指出,安眠藥開立重複率,雖然有逐年下滑的趨勢,但還是有部分醫院重疊率過高,例如,台北榮總醫院,就排名全台安眠藥開立重複率最高的醫院,健保署就呼籲,醫師在開立各種藥物的同時,應多加利用健保署建置之「健保雲端藥歷系統」,才能避免病患吃下同種藥物,影響治療品質。醫師開立藥物 請務必多加「用心」依據健保署統計101年至103年7月同醫院安眠藥同藥理用藥日數重疊率各年分別為0.81%、0.72%及0.71%,均呈現持續下降趨勢,年平均降幅為5.93%,其中以藥費佔全部安眠藥品金額約21%的zolpidem藥物101年至103年7月同醫院同藥理用藥日數重疊率分別為0.55%、0.44%及0.43%,年平均降幅更高達11.25%。健保署指出,各群中重疊率最高之醫院,分別為臺北榮民總醫院、嘉義基督教醫院、國軍高雄總醫院附設民眾診療服務處、陽明醫院及博仁綜合醫院。各群中重疊率最低之醫院,分別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光田綜合醫院、高雄市立小港醫院及臺北榮民總醫院臺東分院。為確保民眾的用藥品質,健保署再次呼籲請特約醫療院所醫師在開立處方時,可多加利用健保署建置之「健保雲端藥歷系統」,即時查詢病人近三個月的用藥紀錄提供處方參考,以避免病人重複用藥,為民眾用藥安全及品質多一層把關。

統計:九成國人空腹血糖值偏高

統計:九成國人空腹血糖值偏高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餿油、飼料油、塑化劑、工業汙染等,在台灣,眾多的環境問題與食安問題環伺,使得民眾落入未知的健康風險之中,導致每年罹癌人數與慢性疾病病患人數不斷攀升,後者,醫生還能給個解釋,讓病患知道為何自己會罹患慢性病,但前者,多數醫師還是無法把罹癌的主因,與癌症病例不斷攀升的問題交代清楚,是否正代表著,現今的醫學,早已無法精準的評估,大環境變遷之下,人們的身體到底出現了哪些問題?國人荷爾蒙分泌、新陳代謝 普遍出現異常 至於為何慢性病患與癌症病患會不斷增加,也許在國內健檢機構美兆所建立的資料庫,能看出端倪。根據美兆所收集13,363筆數據,發現有96.12%的人空腹血糖偏高,相當於10個人中有個9人偏高,血糖偏高代表人體細胞對糖份的利用不理想,容易形成初期高血糖、糖尿病及脂肪肝,值得重視。另外,資料也指出,若空腹血糖值從20歲起就偏高(>127 mg/dL),伴隨年齡增長,血中胰島素濃度下降的幅度會比血糖正常的人來得急遽,從20多歲的平均值20(μU/ml)降至60歲時的10,胰島素量減少了一半左右,代表長期的高血糖會導致胰臟分泌胰島素的能力快速衰弱。此外,80%的男性代表體內慢性發炎指標的鐵蛋白過高,相反的,65%的女性鐵蛋白過低。另一項慢性發炎指標尿酸,也看到相同現象,男性69.77%偏高,明顯高於女性的25.75%。其中女性於50歲後,鐵蛋白與尿酸的濃度都會明顯上升。資料也顯示,無論男女,賀爾蒙不理想的比例都偏高,尤其男性睪固酮有75.91%偏低、游離睪固酮的偏低值更達92.98%。睪固酮除了是性賀爾蒙,也影響身體細胞的機能,例如促進蛋白質合成、維持肌肉量及骨質形成、增進全身對氧氣的吸收、幫助控制血糖、膽固醇等,是維持青春活力與幸福感的重要元素。

國小時期高度近視 未來失明風險大增

國小時期高度近視 未來失明風險大增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沒戴眼鏡、沒有近視,在台灣似乎早已成為稀有動物,而要減少我國民眾的近視率,唯有從兒童時期培養起,避免過度用眼,才能對症下藥,根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台灣有近六萬人失明,其中,高達九成以上都可預防與避免,國民健康署就呼籲,兒童時期若有高度近視,未來罹患白內障、青光眼等風險將大大提高,提醒家長控制兒童的用眼時間。根據醫學研究顯示,年紀越小近視,越容易高度近視(度數>600度),而高度近視亦易產生早發性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及黃斑病變,甚至有10%會導致失明。我國青少年近視率 高達八成國健署統計資料指出,102年3歲至未滿6歲、6歲至未滿12歲及12歲至未滿15歲之近視盛行率分別為6.1%、43.3%和66.9%與98年之調查資料比較7.7%、43.8%和69.7%,近視盛行率稍有減緩現象。惟該項調查亦發現近視兒童戶外活動情形「幾乎天天都去」之比率有16.4%與98年14.1%相比,有微幅提升。但是,假日「看電視及打電腦、上網或打電動」的時間在102年仍約4.4小時,仍遠大於美國兒科醫學會指出的兒童長時間近距離用眼不超過1小時的建議。為避免孩童戶外活動過少,以及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影響孩童的視力,甚而加深近視度數,國健署呼籲民眾要掌握3要原則,每日戶外活動2~3小時以上。近距離用眼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避免2歲以下兒童看螢幕,大於2歲以上兒童每日看螢幕時間不要超過1小時。每年定期1~2次檢查視力,可早期接受矯治降低近視及惡化的發生。另外如小孩出現經常瞇眼、揉眼睛、近距離看東西等現象,為可能發生近視的徵象,父母應儘早帶小朋友至眼科進一步檢查,以早期發現早期矯治,避免視力惡化。

物價狂漲 上班族月開銷年增3,518元!

物價狂漲 上班族月開銷年增3,518元!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各大經濟數據好轉,馬總統更在雙十國慶上自信指出,台灣經濟明顯回溫,許多企業也樂觀看待前景,但只有上班族依舊愁雲慘霧,背後原因無非是正在飆漲的民生物價,就有人力求職網對此作出調查發現,相較於一年前,上班族平均月開銷多了3,518元,外食費大漲為主要原因!兩成上班族當月光族物價漲翻天,上班族存的到錢嘛?根據yes123求職網的調查,有兩成二(22%)的青年上班族透露,自己目前屬於「月光族」,也就是「薪水都花光,甚至透支」;其餘七成八的人當中,也合計超過一半(共佔了57%),每月能存的錢僅在一萬塊以下,平均金額為9,368元。 至於為何上班族存不了錢?     財務壓力的導火線之一,恐怕就是物價上漲。相較於一年前,上班族估計,平均月開銷大約多了3,518元。其中感受價格漲最多的項目,分別為「外食費(餐廳或小吃攤的售價)」(87.2%)、「一般食品(肉品、蛋類、蔬果等)」(42.8%)、「水電瓦斯費」(41.9%),以及「民生用品(衛生紙、洗衣粉、洗髮精)」(40.1%)、「飲料類(飲料店、罐裝或紙盒飲料)」(38.5%)。物價高漲,政府也頻頻呼籲企業加薪,甚至還祭出加薪退稅蘿蔔,但事實上,薪資儘管調漲,同樣追不上物價飆漲速度,統計指出,僅有一成(10.1%)的上班族表示,「目前任職的公司,今年有因應物價上漲而跟進調薪的計畫」但即使調薪,上班族平均期盼,薪資能增加11.8%來彌補,若再以實質經常性薪資36,693元估計,大約需要加4,330塊的薪水。

她雷射除肝斑 竟換來臉反黑半年

她雷射除肝斑 竟換來臉反黑半年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一名44歲的黃小姐,從小開始就熱愛運動,卻從不進行防曬措施,直到近幾年雙頰出現明顯斑塊後,才驚覺狀況不對,開始防曬,甚至連走路都撐傘,就怕斑點越來越明顯。後來,在朋友的建議下,她接受的雷射除斑,殊不知術後眼睛下方,竟整臉反黑長達半年久,實在讓她苦不堪言。荷爾蒙變化、自由基累積 是造成肝斑的主因台灣皮膚科醫學會王朝輝醫師表示,斑是由皮膚內的黑色素細胞所製造出來的,而肝斑則是東方人常見的頑固型色素,好發於35~45歲的女性,且隨著年齡增長,肝斑的顏色也越深,是所有斑種形態中最難根除的。肝斑形成原因主要可分為過度日曬、家族遺傳、荷爾蒙變化及自由基累積,且熬夜、壓力、生理期、過度洗臉等也會使得肝斑加重,一旦皮膚發炎後,天然防禦力減弱,膚質就會變差,進而加速肝斑生成、暗沉及膚色不均情況產生。平均每3.3人中有1人具肝斑體質在台灣約有70%女性具肝斑體質,其中隱性肝斑佔40%,可能因其膚色較暗沉或不均勻而在初期不易顯現,但經由長期日曬或作息不正常而導致肝斑現形,根據內政部戶政司103年8月人口統計,全台35至45歲女性約有2百多萬人,若以上述比例推算,平均每3.3人就有1人具肝斑體質,全台相當於有高達62萬女性陷入肝斑危機。多吃葡萄籽、花青素 可降低肝斑復發率在治療方面,過去多採用外用藥、口服藥進行治療,而現在大多則是採用雷射進行治療,王朝輝醫師表示,雷射後須加強防曬與保濕,不抽菸不喝酒,多吃蔬果,且應避免攝取含有動物性荷爾蒙(如:大豆異黃酮)、植物性荷爾蒙(如:蜂王乳)食物,並多吃富含抗氧化或維他命C食物,例如:Q10、葡萄籽、花青素、茄紅素等,才能降低肝斑再次復發的機率。 

壓力一來就想跑廁所 恐是腸躁症作祟

壓力一來就想跑廁所 恐是腸躁症作祟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27歲的小陳,常常在吃完飯後,腹部陣陣絞痛。平常沒事偶爾發作便算了,腸子卻特別愛在公司案子多、工作壓力大的時候來作怪,讓他十分困擾。即便安排許許多多的消化道檢查,卻又找不出任何異常,經醫師診斷是「腸躁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消化內科藍鴻杰醫師指出,腸躁症非一種疾病而是一種反覆性的腹痛、或腹部不適,合併改變大便習慣或狀態的症候群。病患腸道往往是「功能」上的異常而非「結構」上的病變,在這群病患中,有些病患腹痛時會合併便秘,有些人則合併腹瀉,更有一群少見的病患則是混合著便秘及腹瀉交替發生。每月發作超過3天   時間超過半年藍鴻杰指出,要確定診斷腸躁症,病患在症狀上必須有腹部不適或腹痛。在發作頻率方面,過去的3個月內,每個月至少發作超過3天;發作時間則超過6個月。在排便方面,至少要符合下列任二種情況:腹部不適隨著解便而改善、腹痛發作伴隨著排變次數的改變、腹痛發作伴隨著糞便外型或質地改變。無法根治  造成原因繁多然而,若是出現所謂包括體重減輕、血便、持續性的腹部疼痛或是貧血等「危險徵兆」時,可能同時合併腫瘤或腸炎,須立即就醫檢查。而腸道蠕動的不協調、內臟神經的過度敏感、腸道黏膜發炎或是屏障出了問題、腸道內的「好菌」和「壞菌」比例失衡、大腦與腸道間的交互影響,都可能是造成腸躁症的原因,這些可透過適當運動、記錄腸躁症發作日期,發作頻率,來掌握病症及改善,但醫師也提醒腸躁症無法根治只能控制狀況。而坊間流傳吃益生菌可改善腸道狀況及腸躁症,藍鴻杰醫師說,目前並無明確數據證實益生菌有治療效果,頂多只有輔助功能;且若須服用膳食纖維、止瀉劑等,建議先跟醫師諮詢後再使用。 

機器人助中風後復健 促行走能力恢復

機器人助中風後復健 促行走能力恢復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台灣腦中風在十大死因中排名第二,而過去急性腦中風病患由於體力不足、神經損傷過於嚴重、或是肌力尚未完全恢復,常常無法及時執行有效與足夠的運動訓練。醫師指出,此問題將可以經由全自動機器人步態訓練儀解決,只要患者的體力足夠,在急性治療期後,應把握前6個月黃金復健期,密集進行復健治療,可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及早運動訓練  提高復健效果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復健科林佩欣醫師指出,腦中風源於腦部的血流供應受干擾,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害,若無及時診斷和治療,甚至會造成併發症和死亡。而國外各項研究顯示,全自動機器人步態訓練儀促進中風病患行走能力的恢復,也可改善中風病患各項步態係數或軀幹及骨盆的動力學,對於中風病患的動作表現有顯著幫助。林佩欣醫師也說,此套全自動機器人步態訓練儀是全台公立醫院第一套,包含四大部分:懸吊系統、醫用跑步機、機器腳與虛擬實境。此步態訓練儀是藉由功能性訓練強化中風患者功能,透過反覆且高強度的訓練,達到恢復中風患者行走功能的目標,更藉由虛擬實境來幫助中風患者提高訓練動機。藉由懸吊系統的輔助,使病患能在更省力的狀況下,更早開始頻率密集與強度足夠的運動訓練。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