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及編輯團隊

《優活健康網》有專業的記者及編輯團隊,內容整合醫學專業、健康生活乃至關係心理學等相關文章,致力為讀者提供最正確的健康認知與保健常識。

當好媳婦、妻子、媽媽後⋯何妤玟:為什麼我還是失落?

當好媳婦、妻子、媽媽後⋯何妤玟:為什麼我還是失落?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藝人何妤玟自從2020年對外宣布結束8年婚姻後,不僅開始認真經營起個人YouTube頻道,大談婚姻愛情及小孩教養觀念,更將後來的成長收穫與自我沉澱化作文字出書,紀錄自己的蛻變過程。以下為《不完美關係,與更好的我自己》原書摘文:當女人有了家庭後:「在好媳婦、好妻子、好媽媽之外,我是誰?」這兩年國內外疫情肆虐,演藝圈也不平靜,好幾對名人藝人夫妻檔離婚的新聞,讓許多網友在社群媒體上紛紛崩潰:「連某某某都離婚了,我不再相信愛情了」、「公主和王子的愛情真的存在嗎?」不只一次有讀者私訊我:「妤玟,你離婚後,還會相信這世界上有公主和王子的愛情嗎?」「公主和王子的愛情?」嗯……我的回答是,相信。但是在投入愛情前,我們必須要先認清一件事:公主王子和你我一樣也是平凡人,會有自己的個性、嗜好、小怪癖或地雷和需求。這些好與不好的面向,不會因為戴上皇冠穿上華服,就被仙女的魔法棒一點,消失無蹤。所以,那些公主或王子都是我們因為對於愛情的期待,自己幫對方掛上了濾鏡,但說穿了,我們都是平凡人。而對我這個平凡人來說,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認識自己是誰,努力的忠於自己、實踐自己。社會的「價值」,不該成為人生的準則從懷孕第一胎開始直到大女兒出生後,能全心全意期待一個新生命並且親自生下她、看著她在我們的呵護下長大,對我來說是人生中非常非常珍貴、難得的一段時光。那一兩年,我很專心在家帶小孩,也常讓我回想到自己的成長經驗。由於我不想讓孩子重蹈覆轍我的童年,所以我一直希望能擁有一個和樂又健全的家庭,婚後也很努力去做到社會對全職媽媽的期待:以孩子、先生為主。直到有一天,當我全然投入在家庭裡的時候,卻發現縱使家庭帶來的快樂再多,我依舊無法忽視內心對於「自我實現」的渴望。從十六歲進入演藝圈開始半工半讀,工作從未離開過我的生活,演藝工作是我的興趣,也是我賴以維生的經濟來源,所以當我全心全意為了成為某人的太太、某人的媽媽而放下工作走入家庭時,在孩子的笑容和先生的愛背後,我還是隱隱約約感覺到內心的失落。這一股變化讓我感到迷惘。經過那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當我把對職場的熱情全部轉而投注在活生生的嬰兒和另一半身上時,他們似乎也會承受過多來自於我的壓力。舉例來說,為了善盡一個媽媽的責任,那一兩年我規定自己每天都要幫小孩做副食品才行,心裡總有一個聲音跟我自己說:「這樣才是好媽媽。」雖然我是喜歡烹飪沒錯,但對一個新手媽媽來說,要每天下廚壓力真的很大!所以一旦有機會出去跟社會上其他「真實」的人類交流時,只要有一個媽媽跟我說她沒有每天做副食品,我就覺得「天啊,原來不是只有我沒做到」而鬆了一口氣。又比如,在家帶孩子的時間多了,少了來自工作上的成就、觀眾的肯定,我變得很需要另一半的讚美和關注。雖然我也常對自己信心喊話,肯定自己的付出、照顧自己的情緒,但這跟工作上帶來的成就感,以及人際社交的往來,與同事之間互動的滿足不太一樣……當這些事物全數被尿布、奶瓶、做不完的家事掩蓋的時候……有一天我突然反問自己:「如果婚前我對一個好妻子、好媽媽的想像是如此,那為什麼當我像其他網路上、媒體上或身邊的媽媽們一樣,安於在家庭中相夫教子,洗手作羹湯的時候,我卻感到有些失落呢?」是我比較奇怪嗎?是我比較不適合當媽媽嗎?還是其他的媽媽也會如此,只是你沒說我沒說,大家都沒說呢?(社會叫我們不要談論這塊呢?)拋開性別標準,問我想問的、做我想做的婚姻裡的夫妻關係,有時很像國與國之間的政治角力。雙方是否了解彼此之間的文化(個性)差異與需求,將決定關係裡的平衡與和平。2021年剛向媒體公開宣布,與先生比爾蓋茲結束長達30年婚姻關係的梅琳達,就曾經在一篇報導裡提到,她認為自己全心全力對家庭的付出,並不亞於她先生(比爾蓋茲)對公司的付出。她也曾在2019年出版的《提升的時刻》(The Moment of Lift)中坦承,與丈夫同台時,她有時會覺得自己被忽視了,「當我站在比爾旁邊說話時,我一直努力尋找自己的聲音」她在書裡這樣描述,「這讓我很難被別人聽到。」社會上對於性別,尤其是婚姻中的男女雙方總有一套隱形標準。我們好像無法擺脫對爸爸養家、媽媽顧小孩的潛在期待,而忽略了每個人生來是多麼的與眾不同:有些人內向、有些人外向,有些人喜歡但不擅長料理家務,有些人則是對事業充滿企圖心……。如果能將性別褪去,每個人不再受到傳統社會的影響,會不會在外打拼事業的可以是媽媽,在家照顧小孩的是爸爸。爸爸是不是也可以很大方的跟朋友說:「沒錯,我老婆真的很會賺錢,錢的事情交給她就好了。」當大部分女性走進所謂的婚姻關係裡,成為一個妻子的時候,就算她對家庭的付出是全年無休的,就算她是職業婦女,事業跟先生一樣成功,一樣發光發亮,但在外人面前、跟先生站在一起的時候,她卻總是退居後方的那一位;大家也還是會說:「女人(太太)就是應該要幫男人(先生)做面子啦!」(難道女人就不需要男人幫我們做面子嗎?)這是一股看不見的氛圍,在走進婚姻後,便得為了這個角色多少壓抑住原本的自己,可能是對職業的熱情、對旅遊的狂熱、對興趣的投入……,都得選擇性的放下。但是當我們感覺自己是在「犧牲自己」,成就家庭的時候,當我們不自覺讓自己去迎合這套隱形標準的時候,這份伴侶關係就會逐漸失衡。曾經有一個朋友跟我抱怨:「為什麼我跟另一半的財務各自獨立、我們各自提撥一樣的金額負擔家裡的支出,但為什麼,為什麼家事就是不能一人一半,一起分擔?」其實不只女性,社會對於男性也有一套隱形標準。布萊德.彼特在離婚後接受採訪時談到,他認為自己是一個有「情緒障礙」的爸爸,他不知道該如何主動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事實上,我們對於這樣的男性樣貌也都不陌生,身邊或許就有很多同樣的例子,像是我們的父親、兄弟或是丈夫。隱形標準就像一雙不合腳的鞋,你選擇脫下還是穿上?他們在社會的傳統價值下長大,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告訴他們「男人不能哭」、「男人不能輕易展露情緒」……,社會為男性塑造的形象讓他們認為自己必須是堅強的、成功的、陽剛的,甚至是不做家事的。隱形標準就像一雙不合腳的鞋子,但如果那雙鞋子是一雙人人稱羨的昂貴美鞋時,你會選擇脫下還是穿上?一開始,我是不敢脫下的。雖然卡在鞋子裡的腳又腫又痛,我也知道尺寸不對,但當我看到身旁的人都可以繼續忍受穿著不合腳的鞋子時,也讓我忍不住懷疑自己是不是錯了?直到原本小小的磨破腳皮,到了走路也走不好、腳跟腳趾腫痛難耐時,我才明白一雙不合腳的鞋子,外人是看不出來的。在其他人眼中,我就是幸運的穿上了一雙漂亮的鞋,看起來一切都很完美,還有什麼好抱怨的?但事實是,腳傷只有自己知道,除非你願意脫下鞋,否則沒人會看見你的痛。唯有降低對於傳統性別角色的期望,我們才能順應自己天生的性格,讓自己處在舒適自在的狀態。(本文摘自/不完美關係,與更好的我自己:與傷道別,與真實相遇,再一次勇敢的療癒練習/禾禾文化)

「不孕症」妳是哪種病因?中醫師建議「6藥方」助受孕

「不孕症」妳是哪種病因?中醫師建議「6藥方」助受孕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根據醫學研究統計,婦女發生不孕症風險會隨年齡攀升,但到底什麼是不孕症?若透過中醫治療應如何調理?安南醫院中醫部醫師賴建銘表示,所謂不孕症就是指男女結婚後雖有正常規律的性生活,但超過1年仍未自然成功懷孕的情況。不孕症患者,病因主要分2類他指出,現代人工生殖醫學技術如人工授精、試管嬰兒等,雖日趨發達進步,但為不孕症所苦的患者依然不在少數。不孕症大致可分為「器質性」和「功能性」2方面問題:1. 器質性問題:如子宮構造異常、輸卵管阻塞、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因素而造成不孕。2. 功能性問題:指「下視丘-腦下垂體-卵巢-子宮」性腺軸之內分泌系統出現問題。若不孕症原因為器質性問題,通常會建議患者先尋求婦產科醫師做後續檢查治療,再由中醫師來做調理。且不孕症治療不單只是女性方面問題,男性方面亦有可能出現精子數目太少、精子活動力不佳等問題,因此最好是夫妻雙方一同接受治療,有助於增加受孕機率。不孕症常見證型,可依中醫建議藥方調理賴建銘說明,中醫認為不孕症跟肝、心、脾、腎等器官,以及衝、任、督、帶脈等經絡有關,主要可分為以下6種證型及建議藥方,但臨床上仍需經專業中醫師進行個人化診療為宜:1. 腎虛型:宜補腎,可用右歸丸、左歸丸等加減。2. 氣血虛弱型:宜補養氣血,可用歸脾湯、人參養榮湯等加減。3. 肝氣不疏型:宜疏肝理氣,可用柴胡疏肝湯、加味逍遙散等加減。4. 陰虛有熱型:宜滋陰清熱,可用一貫煎、知柏地黃丸等加減。5. 痰阻胞宮型:宜祛痰化濕,可用二陳湯、溫膽湯、桂枝茯苓丸等加減。6. 下焦濕熱型:宜清利濕熱,可用龍膽瀉肝湯等加減。現代社會人人忙碌,工作壓力更大且情緒更緊張,加上男女結婚年齡逐漸往後遞延,近年來少子化現象亦日趨嚴重,導致不孕症患者尋求中西醫治療的人數逐漸攀升。賴建銘表示,目前不孕症治療在醫學上已具相當成效,建議想接受人工生殖技術的夫妻,能同時搭配中醫調理來增加受孕機率,亦有助於緩解西醫治療過程中的不適感。

複視、步態不穩、吞嚥困難⋯恐是「腦幹長瘤」警訊

複視、步態不穩、吞嚥困難⋯恐是「腦幹長瘤」警訊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媒體報導,藝人王大陸的母親於睡夢中昏迷不醒,緊急送醫後診斷出是腦幹腫瘤破裂,緊急開刀仍回天乏術。但腦內長瘤是可以提早發現及預防的嗎?腦幹腫瘤與一般腦瘤又有什麼不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林文雄表示,腦瘤並不常見,台灣每10萬人僅約3~4人罹患腦瘤,腦幹腫瘤比率更低,占所有腦瘤案例不到1/10。幾年前診治過一名個案,不到60歲的男性上班族,因步態不穩、吞嚥困難而就醫,經核磁共振(MRI)檢查,發現腦幹長了一顆腫瘤,病人還不到退休年紀就過世,留給家人無限不捨與遺憾。腦瘤恐因遺傳,「腦幹腫瘤」病因不明林文雄指出,不像長在大小腦的腫瘤可能有家族性遺傳因子,腦幹腫瘤原因不明,既無遺傳性,也沒有特別危險因子,大人與小孩都可能得。惡性腦幹腫瘤與惡性腦瘤的預後差不多,確診後平均餘命僅約1年,但仍視腫瘤位置、大小及影響的神經功能而有所差異。腦瘤會有頭痛、噁心想吐等腦壓增高症狀,但腦幹腫瘤不一定。腦部本身是沒有感覺的器官,腦瘤會頭痛是因刺激到腦膜,而腦幹位在顱內深層,不易刺激到腦膜,較少以頭痛來表現,取決於腫瘤壓迫到哪對腦神經而出現功能異常,較常見的是複視、步態不穩及吞嚥困難。且因察覺不易,多數病人在有症狀時,腫瘤多已長很大。常講手機會得腦瘤嗎?醫:未證實林文雄表示,外在環境對腦部可能有影響,目前唯一證實會造成腦瘤的是放射線,雖然網路流傳手機有害腦部健康,但許多研究未能證實常講手機會得腦瘤,不過生活中還是盡量減少曝露電磁波中,也要避免接觸致癌物,對預防所有癌症都有正面效果。腦瘤的治療方法和其他腫瘤一樣,以切除為主,如果是良性,開刀拿掉就沒事,但惡性腫瘤開刀也拿不乾淨,須追加放射線治療或化學藥物治療,可惜的是,目前治腦瘤的化療藥物不多,僅惡性神經膠質瘤可用。此外,大小腦腫瘤手術相對容易,腦幹則相當困難,在沒有顯微手術前,醫界稱腦幹為「No man area」,意為「無人可到達之處」。腦幹腫瘤位於深層,無法開刀切除腦瘤手術不像其他部位可多切一些組織,以清除乾淨,必須針對腫瘤一小塊一小塊移除,以免切到好的腦組織。腦幹位在腦部深層且體積小,加上掌管重要的生命功能,包括心跳、血壓、運動等等,通常無法開刀切除腫瘤,只能做化驗,決定是否使用放射線治療或化學藥物治療。如何及早揪出腦瘤?林文雄建議,身體有異狀須就醫找出原因,40歲以上有免費成人健檢,若經濟狀況許可,也能選擇自費做腦部核磁共振,才有辦法看出有無腦瘤,而以往核磁共振檢查費用昂貴,現在可用健保價格來做,病患負擔減低許多。核磁共振的好處是沒有放射線問題,對人體較無負擔,檢查時間約需20分鐘以上。就像保養車子一樣,身體也要健檢保養,才能跑得穩又長久。

洗眼液「這成分」易感染、潰瘍!醫教「更天然洗眼法」

洗眼液「這成分」易感染、潰瘍!醫教「更天然洗眼法」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些洗眼液當中會加入防腐劑,使商品可以保存較久,但民眾長期使用下會影響眼球表面,破壞酸鹼值及滲透壓的平衡,眼部的淚液、油脂、蛋白物質都會被破壞掉,使眼球表面屏障損傷,就容易使角膜、結膜,受到外界微生物的侵入感染或潰瘍,民眾使用時須多加注意。現代環境充斥空污的問題,再加上民眾過度使用3C產品,以及女生外出化妝等,往往對眼睛造成負擔、傷害,為此藥妝店推出各式各樣的「洗眼液」商品,標榜「舒緩眼部疲勞、清潔眼球表面、防過敏」等效果,不過洗眼液真的這麼神奇嗎?裡頭的添加物是否都無害?衛福部台北醫院眼科主任林人傑表示,有些洗眼液會添加「防腐劑」,長期使用之下將破壞眼球表面酸鹼值平衡,導致容易發生感染或嚴重則造成潰瘍。「這個關鍵成分」長期不當使用恐感染潰瘍林人傑說明,洗眼液的主要用途是清洗眼睛,裡面的成分大多是生理食鹽水、蒸餾水,用以清潔眼球表面的灰塵、髒東西或雜質;有的洗眼液會添加抗菌成份,最常見的是加入草本植物當中所含的「甘草酸二鉀」,可達到抗菌、抗發炎的作用;有的也會添加營養物質,例如維他命A、維他命B6、維他命E、維他命B12等,這些成分促使黏蛋白生成,黏蛋白能保護、濕潤角膜,穩定淚膜,並使淚液附著在眼表上,也能修復受損的角膜細胞,並放鬆眼球肌肉促進血液循環,增加眼部的新陳代謝。林人傑補充,還有些洗眼液使用起來涼涼的,通常是添加薄荷或中藥成分。然而有的人眼睛癢、過敏,有些洗眼液會添加抗組織胺或血管收縮劑,雖然短效間會使發紅過敏的眼睛退紅,但林人傑表示,這些東西用久了,效果會越來越不彰。還有一種成分,是「硫磺酸」,這是一種含硫的胺基酸,可舒緩眼睛疲勞,對視網膜的代謝有幫助。不過,有些洗眼液當中會加入防腐劑,使商品可以保存較久,但民眾長期使用下會影響眼球表面,破壞酸鹼值及滲透壓的平衡,林人傑表示,眼部的淚液、油脂、蛋白物質都會被破壞掉,使眼球表面屏障損傷,就容易使角膜、結膜,受到外界微生物的侵入感染或引發潰瘍,民眾使用時須多加注意。洗眼液不是萬能!清潔眼睛有更天然方式因此,林人傑強調,不建議每天都使用含有該成分的洗眼液,使用上每周不要超過3到4次,若眼睛狀況真的很不舒服、搔癢、充血厲害、角膜發炎或有乾眼症的狀況,表示眼球的表面已經有問題,不能使用洗眼液。另外,若遭到化學灼傷,例如清洗浴室的清潔劑、蘇打水等化學物質噴進眼睛,不可使用洗眼液清洗,應使用大量清水或生理食鹽水清洗。除了使用洗眼液,民眾有更天然的洗眼、滋潤眼睛的方式。林人傑表示,每天把上下眼皮、睫毛末端,以及在眼瞼邊緣上的小洞口,也就是麥氏腺的出口進行清潔,以保持暢通。民眾可至藥局購買眼瞼清潔棉片,將雙眼撐開上下進行清潔,也可以每天使用蒸氣眼罩熱敷眼睛15~20分鐘,消除眼部疲勞。林人傑表示,麥氏腺一定要暢通,因為麥氏腺會分泌油脂,以構成淚液的「油脂層」,避免淚水蒸發掉,才不會讓眼睛感到乾澀不舒服。「只要清潔眼瞼,比起使用洗眼液來的關鍵,因為眼瞼還是要用棉片『搓洗』才洗得乾淨,只使用洗眼液的效用並不大。」若手邊沒有清潔用品的話,可考慮使用人工淚液、生理食鹽水,將眼睛上多餘的雜質沖掉。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你吃的「少油少鹽」其實仍太鹹!醫教你換算「鈉額度」

你吃的「少油少鹽」其實仍太鹹!醫教你換算「鈉額度」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面色暗沉的中年患者來看診時表示,自己歷年來的腎功能檢查紀錄中,5年前腎絲球過濾率(GFR)還有70左右,但是這幾年持續變差,到上個月GFR只剩下14而已,代表腎臟病的惡化導致腎功能持續減弱。病患表示平日裡雖有吃腎臟藥,也有控制血壓,但3餐幾乎都外食、應酬,腎臟科醫師曾提醒吃過鹹,腎臟功能才會一直變差。病患雖從去年初開始改成少油少鹽飲食,但檢查腎功能的指數仍持續下降,才會希望以中醫調理身體。鹽攝取量一天不能超過6公克,高鈉食物少碰為妙杏儒中醫診所院長中西醫師蔡易昌表示,根據國健署建議,成人每日鈉建議攝取量不應超過2,400毫克,假使換算成鹽的重量,大約是6公克。一般天然食物中原本就有含鈉,以一般人飲食來看,即使都吃天然食材,一整天下來這些天然食材就約提供了將近600~800毫克的鈉(約等於將近2公克的鹽),所以額外可以添加的調味料額度,就只剩4公克的鹽。且調味料不是只有鹽含有鈉,烏醋、醬油、味精等也都含有鈉,可見以下的簡易換算:1公克鹽(400毫克的鈉)=6㏄醬油=5㏄烏醋=12㏄番茄醬=1/3湯匙味精。另外,蔡易昌提醒,除了基本調味料含有鹽以外,常見的炒飯、炒麵、泡麵、麵線、糕餅、蛋糕、麵包、小西點、蘇打餅乾、麥片、各式發酵食品、湯品、蔬果汁、運動飲料、起司、火腿、香腸等等,也都是高鈉食物,所以在吃東西之前,最好能先看一下營養標示。鈉太高恐致水腫、血壓飆!阻礙腎功能自我修復吃太鹹怎麼會影響腎臟呢?蔡易昌指出,民眾常聽到的「吃太鹹」會造成血壓升高,是因為鹽中含有的「鈉」會讓水分滯留在身體裡,過多的水分,會造成水腫、讓血壓升高,一方面會使腎臟增加很大的工作壓力,另一方面會因為血壓升高,腎功能就會急速被破壞。根據研究顯示,過多的鈉離子會刺激腎臟的交感神經,會啟動腎素-血管收縮素-醛固酮系統(RAAS),讓血管收縮、增加身體對水分的吸收、減少排尿,進而讓血壓上升。這個系統被刺激時,人體的交感神經反應增強,影響到正常的壓力感受器,使身體的血壓調節無法順利運作,就會容易讓患者維持高血壓的狀況;若器官一直無法進入自我修復,損傷會持續累積。蔡易昌表示,吃太鹹造成的腎臟損傷,主要是和腎臟的血液灌流量下降,進而影響到腎功能,是與氣血不通的氣虛血瘀證密切相關,不過其起源卻是腎素-血管收縮素-醛固酮系統刺激,造成肝陽上亢、肝鬱氣滯,所導致的肝、脾、腎等臟腑功能失調。長期經絡瘀阻、氣血不通,易導致水腫、腎病變在中醫裡,肝鬱氣滯導致濕濁淤毒鬱阻,加上腎氣虛贏,精血虧少,致髓海失於充養,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脾虛運化失常,腎失固澀而精微下泄,就會出現蛋白尿,陰損及陽,最終導致濕、痰、濁膠著於內,久病入絡,瘀阻經絡,也就是吃太鹹而致腎病變的中醫病機。蔡易昌進一步說明,本病主要在於「鬱」,鬱則氣不行、血不通,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調經論》提到「瘀血不去,其水乃成」、「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等,說明氣血不通的血瘀形成時,容易出現水腫腎病相關的疾病。清朝醫家喻昌認為:「瘀濁占據,水不趨而泛溢,無不至矣。」說明了腎病變化的由來。而中醫古籍《靈樞.刺節真邪》提到「津液內溢,乃下留於睪,血道不通,日大不休,俛仰不便,趨翔不能。此病榮然有水。」說明了水遏血瘀,血滯水停,水血搏結的病機理論。中醫治療上,針對上述的病理變化,以補虛瀉實為主,補虛根據虛損臟器的不同而養肝、健脾、補腎;瀉實則根據病情及病程分別選擇清肝、瀉火、潛陽、燥濕、化痰、瀉濁、活血、化瘀等方法,辨證使用。另外會加上改善腎臟血流、修復腎絲球功能的中藥材,一方面穩定血壓、一方面也能改善腎功能,再搭配低鈉飲食及運動、生活作息調整,更可加以改善腎病變。經過一段時間的中醫調理,患者回診時高興地表示,這次檢查腎絲球過濾率GFR已經恢復到41,不僅自己和醫生都很驚訝與高興,也總算脫離了洗腎危機。(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長輩睡不著是生病了嗎?3種原因教你判斷

長輩睡不著是生病了嗎?3種原因教你判斷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年長者中,睡眠的困擾是常見的現象,造成的原因是非常多元,有可能是長輩生理上激素的退化,又或是疾病造成,像是憂鬱症、帕金森氏症。失眠在輕度的時候,頂多造成長輩白天的時候精神不濟,然而到嚴重時,甚至會影響到長輩的身心,產生譫妄或認知退化等狀況。失眠的定義是什麼?失眠的定義,不能用絕對的失眠時間來做判斷,是要根據長輩主觀的抱怨睡眠問題(包括入睡問題、睡眠品質、睡眠時間),以致於影響了白天的工作、生活、人際關係。失眠的型態可分4種 入睡困難型:上床後超過30分鐘以上才能睡著 續睡困難型:入睡後易醒來,且清醒時間過30分鐘以上才能再度入睡,或夜晚醒來次數頻繁 過早清醒型:比預定醒來時間更早清醒,且無法再入睡的睡眠困擾 睡醒後活力不佳型:明明有睡著,但隔天精神卻不佳老年人失眠常見原因老年人失眠的原因依照類型,可以概分成以下3種: 身體疾病:包括疼痛、心 臟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洗腎、攝護腺肥大等等,都可能干擾睡眠;藥物方面,中樞神經興奮劑、支氣管擴張劑、類固醇等,在睡前服用可能會造成睡眠障礙;更別說攝取過量酒精、咖啡因和非法物質。   睡眠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可以靠著專業的睡眠檢查儀診斷出來。精神疾病,包括失智症、譫妄症、焦慮症、老年憂鬱症,很多會以失眠做為表現。就像前面的案例,精神科會去處理根本的精神疾病,才不會治標不治本。   心理因素:例如睡前不斷煩惱白天的事、不停看時鐘擔心自己怎麼還沒睡著、或是前陣子的地震災害造成焦慮,都有可能會惡化睡眠狀況。老年人失眠如何預防跟改善1.日夜光照要注意:對於失智症或住院的長輩,可能都會待在室內,造成日夜光線變化不明顯,有些長輩就會產生譫妄或黃昏症候群等狀況,對於夜間睡眠品質都會收到影響。因此建議白天時間要讓長輩能走出戶外,曬曬太陽,對長輩身心靈的健康都很有幫助。2. 生活習慣的改變:避免在白天休息,晚餐避免暴飲暴食,喝酒要適量,有的長輩會習慣喝茶,都要特別避免在睡前使用。如果可以,白天的時候要多鼓勵長輩活動,走出家門,消耗體力,都可以幫助夜間好眠。3.建立良好睡眠習慣:就寢起床時間要規律、假日不補眠(很累可小睡)、稅前放鬆並保持愉快心情,別一直注意自己是否睡著,避免在床上做不相干的事,絕不用酒幫助入睡,以及想睡時才上床。若睡不著約10~20分鐘,可起床泡腳或溫水澡有助睡眠。4.調整睡眠環境:減少臥室內外聲音干擾或過度安靜、避免太亮或太暗、留小夜燈對老人家絕對有必要、維持舒適的溫度溼度、保持空氣流通、適合舒適的寢具更是重要。(本文獲家天使授權轉載,原文為:認識老年失眠|家天使-找看護第一品牌)

男四肢瘦竟腹藏22公斤巨瘤!醫驚「內臟都擠到移位」

男四肢瘦竟腹藏22公斤巨瘤!醫驚「內臟都擠到移位」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68歲的楊先生身材高大壯碩,曾因心肌梗塞就醫撿回一命,後來積極透過飲食控制和運動減重,近5年來,楊先生減重有成,但瘦不下來的大肚腩對他而言十分困擾,經就醫檢查赫然發現,占據腹部的不是脂肪而是巨大腫瘤,就連肝臟及腸胃道都因腫瘤推擠而挪到腹腔左側。減重減不掉的「大肚腩」竟藏惡性巨瘤楊先生平日無任何不適或身體疼痛,但一心想減重瘦身的他,腰圍反而從38吋一直飆到44吋,怎麼都減不下來,診所醫師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後,才發現令人驚訝的結果,由於診所沒有良好的設備與環境,於是轉診至大醫院。收治個案的馬偕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邱文祥表示,楊先生罹患的是第3期惡性肉癌,經過腹部斷層掃描可見其腫瘤體積十分龐大,影響範圍從橫膈膜至下腔靜脈,腹部器官遭腫瘤推擠嚴重位移,右側腎臟也已被腫瘤包覆導致萎縮、下腔靜脈亦被嚴重壓迫。臨床上,惡性肉癌的病因不明,發生率是所有癌症的1%。邱文祥表示,行醫40多年,也僅收治10多名病患,若能仔細而完整的切除惡性肉癌的影響範圍,患者5年存活率可達6~7成。由於病患的腫瘤體積龐大、侵犯範圍廣泛,為求謹慎,邱文祥召集泌尿科、一般外科、心臟血管外科、胸腔外科等組成醫療團隊並擬定手術計畫,接替為病患清除腹腔內的巨大腫瘤。「主血管遭腫瘤包覆」壓迫內臟大移位邱文祥表示,首先以傳統開腹手術率先切除主要腹膜後腫瘤,並摘除右側萎縮腎臟,再由一般外科醫師負責切除部分右側肝臟。由於病患的下腔靜脈主要血管已遭腫瘤包覆,腫瘤與主要血管間亦有許多小血管,因此請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協助分離包覆在血管上的腫瘤,過程不僅非常容易出血,也須立即將破掉的血管一一縫補,最後再由胸腔外科醫師修補右側橫膈膜,才算是大功告成。馬偕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醫師蔡崇鑫表示:「因為病患的肝臟大移位,與人體解剖位置都不相同,下腔靜脈亦被腫瘤嚴重壓迫、非常不容易察覺位置,切除部分肝臟的手術過程只要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大出血。」馬偕醫院心臟血管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李君儀表示,此次術中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處理腫瘤與血管之間的沾黏,由於腫瘤是整個包覆著大血管,且和大血管之間有很多小血管相連,因此分離腫瘤並縫合血管的過程,花了不少時間,也是他前所未見的大型腫瘤。開腹取「22公斤腫瘤」幸術後恢復良好手術共歷時6個小時,開腹傷口從胸骨下緣至肚臍下方長達35公分,最後摘除38公分x20公分、重量高達22公斤的腫瘤,相當少見。楊先生術後於加護病房觀察3天後轉入一般病房,平日重視健康與養生的他,恢復情況十分良好,術後門診追蹤一切正常。楊先生回想起這次手術表示:「萬萬沒想到瘦不下來的肚子裡竟然不是藏著脂肪,而是一顆難以想像的巨瘤!」也希望藉此呼籲大眾,除了每年定期健康檢查外,身體若有異狀須保持警覺,才能找出真正原因。

智齒未拔,竟釀口腔癌!醫建議:最好在●●歲前就拔除

智齒未拔,竟釀口腔癌!醫建議:最好在●●歲前就拔除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18歲游同學因右下顎疼痛至牙醫診所就診,經X光檢查發現右下智齒因無法正常生長,有發炎情形。然而在拔除智齒後,傷口持續悶痛並伴隨麻刺感近2個月之久,期間接受消炎止痛治療仍未改善;選擇轉診就醫後,醫師將其發炎組織取樣化驗,竟診斷出發炎組織已轉變為口腔癌,且癌細胞涵蓋整個右下顎骨。台北慈濟醫院牙科部顎面外科主任夏毅然表示,考量游同學年齡尚輕,若直接進行手術將造成巨大傷疤,影響身心,遂由頸部下刀,翻開皮膚再切除癌變的下顎骨,並截取小腿骨進行修補,術後並未在游同學的臉上留下任何疤痕,追蹤7年至今無復發跡象。智齒9成要拔!長歪不易清潔,恐引牙周發炎智齒又稱第3大臼齒,是門牙間隙向後算起的第8顆牙齒,生長狀況因人而異,通常會在16歲之後慢慢萌生;然而,夏毅然指出:「90%以上的智齒都需要被拔除。」由於智齒生長在口腔最後方,又是最晚生成的牙齒,往往因生長空間不足,向前傾斜、無法正常萌發,這些長歪的智齒不但不具功能,更因位置關係不易清潔,容易引發: 蛀牙 牙齦發炎 牙周病 蜂窩性組織炎除以上問題外,若長期未處理,甚至還會連帶危害周邊牙齒的健康,其機率高達81%以上。醫示警:盡早拔除智齒,避免癌變風險夏毅然進一步說明,即便是沒有長歪的智齒,若無對應咬合的牙齒,也可能因過度萌發而影響咬合,或是反覆刮傷周圍的口腔黏膜,長期下來會造成癌變。為了避免這些情形,牙醫師通常會建議盡早將智齒拔除,以絕後患。25歲前,是拔智齒最佳年齡夏毅然建議,拔智齒的最佳年齡為16~25歲,因為這個時候的智齒萌發不久,牙根尚未發展成熟、齒槽骨質也較鬆軟,較容易被拔除;而拔完牙後腫痛難免,需按醫囑定時服用消炎止痛藥。另外,有些智齒因位置太接近神經,拔除過程不免傷及神經造成顏面麻痺,但不會影響外觀、說話及進食,一般約1~3年即可恢復,無須過度驚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完全深埋在骨頭內的智齒,不會有蛀牙或發炎的風險,可暫時先不拔除,但仍有3%的機率可能轉變為囊腫,或是少部分會轉變成口腔癌,故即使沒有任何不適,也應定期接受影像學檢查。提醒民眾拔完智齒仍須持續觀察,若不適感持續2週以上未緩解甚至越來越嚴重,即需提高警覺,尋求進一步診療。

打完疫苗手臂痛爆!物理治療師教1招「擦桌面操」緩解

打完疫苗手臂痛爆!物理治療師教1招「擦桌面操」緩解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民眾近期踴躍追加施打第3劑疫苗,但不論是哪種疫苗,接種後最常反應的症狀便是「注射部位疼痛」,尤其在剛打完疫苗後,手臂不適相當有感,有人痠痛到無法舉起手臂,有人則是睡覺翻身壓到被痛醒;但復健科醫師就指出,其實這並不一定是疫苗所導致,也可能是太過緊張、焦慮等心理因素影響。「疫苗注射肩傷害」24小時內就出現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復健科主任周建文指表示,「疫苗注射後的肩傷害」(Shoulder injury related to vaccine  administration,SIRVA) 是指疫苗注射後立即出現肩膀的症狀。據統計,約有9成的病患是24小時之內隨即出現症狀,很少是超過3天才出現肩膀問題,而這些症狀90%會自然復原,不需要特別治療。但若想即時緩解肩膀疼痛症狀,可先透過復健科理學檢查,確定骨關節真正疼痛原因,再藉由超音波導引注射消炎藥來降低發炎反應,後續搭配物理治療儀器及復健運動,幫助患者減輕症狀,盡快回復正常手臂功能。輕度「肩關節復健操」伸展肌肉減緩痠痛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物理治療師張鈞渝建議,適度的肩關節活動可伸展攣縮的肌肉群,運動時以不引發更嚴重痠痛的輕度活動度為原則,以下提供1招:舉高整隻手臂,手臂內收外展如擦大桌面動作,使肩膀內外轉動。每次做10下,共5組,每組間隔20~30秒,約15~20分鐘。因應Omicron新型變異株威脅持續,民眾於疫苗接種後可能發生肩膀疼痛等副作用,通常輕微且於數天內消失,並隨年齡層增加而減少。若擔心副作用者,可先與醫師討論,經諮詢、評估以選擇合適之疫苗接種。

沒有性生活,就不會得子宮肌瘤嗎?婦科醫這樣說

沒有性生活,就不會得子宮肌瘤嗎?婦科醫這樣說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40歲未婚女性且無性生活,但從去年開始發現每月經血量變多,加上出現頻尿、裏急後重問題,嚴重影響生活品質,也因小腹變大整整大了2吋,讓她喪失自信,才在朋友建議下前往婦產科求診。經醫師檢查發現,子宮長了一顆宛如壘球大小、約15公分的子宮肌瘤。未婚無性生活,可能更易患肌瘤台北中山醫院婦產科主任鍾國騰表示,女性民眾一般認為未婚且無性生活,因此不認為自己會有婦科問題,其實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子宮肌瘤與荷爾蒙有密切關係,當每月月經來潮時,子宮內膜會不斷受到雌激素刺激,就有生成肌瘤的可能性,因此無性生活者可能罹患子宮肌瘤的機率更高。鍾國騰補充,子宮肌瘤也與生活型態、體質以及家族史有很大的關係,部分患者本身就容易因先天因素罹患肌瘤,因此更應該保持良好生活作息、清淡飲食並規律運動,靠後天努力遠離罹患子宮肌瘤的風險。在飲食上建議應避免油炸類等刺激性食物,及服用來路不明的藥物,此外也不要補充過量補品及大豆類食物。子宮肌瘤治療免開刀,定期檢查更重要針對子宮肌瘤的治療,鍾國騰表示,目前已有不用開刀的無創技術,術前透過核磁共振定位,清楚確認肌瘤位置及型態,後續再以超音波熱能聚焦,達到消融肌瘤的目的,同時遠離肌瘤帶來的不適症狀。此外,亦可避免手術過程中有沾黏或感染風險,也不需經歷難熬的術後修復期,讓患者不再害怕肌瘤手術。鍾國騰提醒,子宮肌瘤初期雖無明顯症狀,且不危及性命,但肌瘤增長速度快,千萬不要因此延誤診斷及治療時機。建議女性朋友每年至少進行一次超音波檢查,而曾罹患肌瘤者則應每3~6個月檢查一次,預防子宮肌瘤或婦科疾病在不知不覺中造成的健康危機。 (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